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sylxd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187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例谈如何做好文综高考36题

已有 564 次阅读2007-1-6 23:19 |个人分类:高考试题

 

36.(36分)读我国某地区及该地区等日照时数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       图中A城市与B城市日照数相差约为      (小时)连接两城市的铁路线为   (6分)。

(2)“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是对A城市气候的形象写照,分析这种气候形成原因                                                (6分)

(3)该地区地下水丰富,但地表水缺乏的原因是什么?(6分)

(4)据报道,2004年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分析说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6分)

(5)B城市所在省的西部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试分析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6分)

(6)要实现图示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6分)

2005年全国高考卷36题,满分36分.唐山市1000份抽样调查显示平均得分仅为12.3分,难度系数为0.34.如何提高地理II卷得分,这一突出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下面就这一问题,结合上题(系为唐山2005——2006学年度高三年级摸底考试文综试卷),及阅卷过程中学生暴露出的答题问题,谈一谈地理II卷多得分的一般技巧。

一、学会利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

例如:第(1)小题,问A、B两城日照时数。看图先看图例,图示中有—1600—等日照时数线。利用该已知条件,就将所求问题转化为等值线的判读问题。通过A城的等值线是2400小时,B城是1400小时,相差1000小时。

二、明确相对位置

例如第(1)题的第2问,连接A、B两城的铁路线是什么?A、B两城分

别为两省区的省会,其中A在滇池附近,易于识别是昆明,从学生作作答上看有不少同学认为是成昆线,即认为B是成都了。如下图:

图中显示A、B两城经度相差3°,纬度相差1°多点。省区相对位置是,云南东北邻贵州,北邻四川。从省会的相对位置可判断连接AB两城的铁路为贵昆线(贵州—昆明)。

三、研究试题分值,分析估测答案要点数目。

例如,第(4)、(6)小题都为6分。如果答案要点为1个,答对得分,不对0分;如果要点为2个,每个3分;如果要点为3个,每个则2分。第一种情况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法判卷,对了得6分,不对不得分,对于学生(视分数为命根)而言,未免太残忍点;从历次模拟考试和历年高考来看,6分的题要点数目一般是3个,每个2分。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有的同学只答了一个要点,无形中就失去了如4分,即使答了两个要点,也失去了2分。而对于三个要点的题目,为避免失分,一般我们选择4—5个方面去答,这样失分的机会就相对少一些。

四、审题

审好题也能多得分,不审题,往往是答非所问;审好题,会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很多失分不是题目难度和考生知识水平造成的,而是缺少审题技巧或审题不清。这就要求平时加强审题意识和审题技巧的训练,减少失误,最大限度地降低无谓失分。

例如:第(2)小题尤显审题的重要性。“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这是A城气候的写照,要分析气候的成因,定要以这两句诗为切入点。一些学生还没看清题目,上来就答,往往会造成失分。

从分值来看,6分,“四季无寒暑”和“一雨便成秋”各占3分。“四季无寒暑”指冬不冷,夏不热,导致年温差小(占1分);然后分析“冬不冷”和“夏不热”的原因(分值各占1分);冬不冷是由于受西南暖空气控控制,气温较高,夏不热的原因是由于地势高。“一雨便成秋”,我们可以联系昆明准静止锋的形成,冬半年,来自高纬的冷锋面南下时遇到云贵高原的阻挡而准静止下来,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四季如春的昆明,随着冷气团势力的增强,昆明准静止锋南移,气温降低。

答题要讲究策略,学会分析,审好题,问啥答啥。现在判卷不像过去还讲“感情分”,只重要点,有一要点得一分,无要点答得再多也没用,只能说明答题思路不清,无头绪。

五、注意寻找因果联系

我们在学习知识时,要多问为什么,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建立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利用我们系统地掌握知识,转化能力。同样在做题时,也要经历足够的思考后才能动笔。例如:第3小问“该地区地下水丰富,但地表水缺乏的原因是什么?”看到题后,可进行如下设问:

1、该地区地表水实际情况是多还是少?(缺乏)

    2、该地区地表水应该多还是少?(多)

    3、什么原因造成地表水多?(受气候影响)

    4、该地区是什么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

    5、为什么应该多,而实际又缺乏呢?(喀斯特地貌,渗漏严重,导致地下水丰富,多地下暗河。)

六、规范使用学科术语解题

    地理试题要用地理观点答题,尽管政史地三个学科在一张卷上,但每一道题,政史地是“分家”的,即拿出高考试题的任何一道来我们都可以进行学科的区分。学生在实际作答的过程中,往往是会啥写啥,不管是地理的、历史的、还是政治的观点,一并用上,造成学科试题观点综合化,成为经不起考验的“混凝土”。我们应该知道:同一个事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会得出不出的观点。同样,地理试题从政治、历史的方向去思考,也会得出不出的观点,而且是正确的。地理试题是由地理专家出的,这不假,试想你用政治观点和历史观点去答题,岂不令人困惑?对不上要点是不给分的!

我们在答题时,不仅要使用自己的学科语言,而且要规范。答案语言要科学规范,必须向教材语言和时政术语回归。一要做到使用学科术语等;二要做到言简意赅;三要做到层次清晰。例如:第(6)小题的答案要点就体现了这一点:(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2)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4)合理开发资源,积极发展交通。

七、答题要注意条理性

我们前面讲过从试题的分值,我们可以分析答案要点的数目,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答题。答题时的条理性尤显其重要。

例如:第(4)小题,分析说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

谈及区位优势,我们可从农业、工业、商贸方面去分析:

农业: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水热充足;(2分)

工业:矿产和旅游资源丰富;(2分)

商贸:与东南亚一些国家接壤,利于发展国境贸易。(2分)

又如第(5)小题:分析B城西部地区产生经济发展的原因。

其参考答案是这样的:由于煤炭资源和有色金属的不合理开发使用,造成(大气)酸雨和粉尘污染,水体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笔者在判卷的时候很难找到统一的标准,这样的答案与学生答题实际太接近了,那就是典型的混答现象,造成判卷很难。笔者认为这样的答案只能具有“参考”的价值。像高考,这样权威性的考卷是不会这样给答案的。从另一方面讲我们应要求我们的学生在作答时一定要重要点,而且要注重条理性,尽量不要混答,混答只能说明答题时思维不够清晰。

为了表明和显示我们的思维是清晰的,一般采取分条目答题,即分出(1)、(2)、(3)、(4)来,这样即使要点不全,也会给阅卷老师一目了然的感觉。

八、错别字现象

有的考生的文字书写能力太差,字迹不清是一方面,另外就是错别字现象,例如“峡谷”写成“狭谷”,“印尼”写成“印泥”、“板块”写成“版块”、“北海道”写成“北每盗”、“岩溶地貌”写成“岩熔地貌”等。还有的同学出现了词法不正确:如在表述时出现了“地下水上渗”的笑话!不管怎样,肯定是答题是缺少足够的细心和耐心。对于经常写错别字的同学,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特别注意,对于不好写或生僻的学科术语要默写几遍,强化自己的主观意识。对于经常马虎大意的同学,必须加强心理稳定性的培养,做到不急不躁。

    能力是练出来的,但练的同时离不开总结,可以这样说,能力是在总结中提升的。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haohaogongzuo 2007-1-7 09:50
好文章,在课上给学生讲,也是这几条,只是自己想想的,但是没有形成文章,条理性不强,看来把上课灵感和平时的口头总结,形成文章.这些题目是自然地理做起来找做题技巧相对好一些.可是人文的找技巧就难了点.我自己找了一些规律,给了他们,甚至学习政治历史让学生把这些规律背出来,也不知道这样行不行. 我正在总结这些规律,到完成后拿出来,让大家提提意见.
回复 qlzhu2003 2007-1-7 11:29
总结的很好,学习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8 12:06 , Processed in 0.07333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