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下礼拜九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2509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一堂地理好课的“四有”

热度 2已有 541 次阅读2016-3-6 09:37 |个人分类:地理缘|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地理, 好课

    20107月笔者参加了全国基础教育改革改革的网络培训,在此过程中,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地理特级教师王能智老师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话题——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王老师概括了三点:一达成课标标准;二有诚、有层、有魂、有亮点;三最重要特征:学生在琢磨状态。

      笔者对此十分的认同,特结合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悟,主要谈谈对第二点的理解——一堂地理好课的四有

      1.一堂好课要有诚

      有诚的地理课堂是建立在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课堂的基础之上的。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好的课,先要打动老师自己,方能打动学生,一堂漂亮的课,一定是让老师和学生都觉得感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时候一堂课下来,老师和学生都觉得舒服,痛快淋漓,意犹未尽;而有的时候,一堂课老师和学生都觉得不舒服,沉闷压抑。那么,作为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线老师,拿什么来打动自己,然后又打动学生呢?无疑只有一个字,真心诚意的备课,认认真真的上课;内心真诚的面对学生,十分虔诚的做好教育工作。这样就能得到学生的尊重与理解。有了这一点,就算偶尔在课堂上发挥不好,比如出现思维短路、或小小的失误时,学生也能理解老师的一片苦心;反之,若应付了事,得过且过,甚至欺骗学生,则没有了诚,一堂课也就会大打折扣,就算老师能口若悬河,讲的天花乱坠,虽能应付一时,但久而久之,学生终会发现这名老师的华而不。都说教书是个良心活儿,因此是做好一名老师的基础,自然也是老师站稳讲台的基石。

      2.一堂好课要有层

      地理不能光讲而不讲,而对理的分析,逻辑关系需要清晰明了,要有层次性,让地理之理能够层层体现,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并形成地理思维。当讲理时若不注意,则容易使关系显得混乱。特别是自然地理的内容,理科性质特别强,如果不注重以服人,则容易让学生陷入死记硬背的学习泥潭,产生一听好像懂了,但一做题都不会的现象。随之学生内心产生恐惧地理课的心理。比如在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诸多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特别要注重各地理要素的逻辑关系,进行层层分析,否则整体性没弄明白,反而让学生昏了头脑。

      一堂有层的课,好比拨竹笋,老师有时候需要把最核心的内容藏于最里层,引导学生自己去拨开他,这样设置悬念,故弄玄虚,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高中地理的一个重难点全球性大气环流,这一节内容多,知识点难度大,同时却也是一节逻辑关系十分清晰、严密的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若采用先有意设置包裹层,然后逐层拨开,层层递进的方法,最后就能达到云开雾散见天日的结果。其过程如下:

      设第一层——假设一:地球不自转;

      设第二层——假设二:地球不公转;

      设第三层——假设二:地球表面均质。

      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通过热力环流的知识推出全球会形成单圈环流。以此为基础,老师引导学生去逐层分析:

      拨开第一层——去掉假设一,地球有了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大气的流动受其影响,不能顺利的流向单圈环流中的两极,从而形成三圈环流,在地球上形成了七个低压带和六个风带。

      拨开第二层——去掉假设二,地球有了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而气压带风带也会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这样一来地球上一些地方就会受到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从而形成一些特殊的气候。

      拨开第三层——去掉假设三,地球表面并不均质,而有海陆之分,海洋和陆地因为热力性质不一样,使得气压带(特别是北半球)并不都能环绕地球一圈,成带状分布,而是被海陆切割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高低气压中心还会因季节而发生改变。

      再引入一层——风的形成,地球表面有了高低气压中心,气流就要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了风。而高低气压中心随季节在发生改变,因此风向也会随季节而改变,从而形成了季风环流。

      这样通过逐层分析,层层推理,核心知识点被攻破了,而整堂课也充分体现了一堂有层地理课的精彩。一堂有层课,好比梯级瀑布,老师需要将内容传授得如流水经过梯坎一样,虽是顺流而下,却又跌宕起伏;一堂有层的课,也许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一堂好课要有魂

      魂是贯穿一堂课的精神,魂可以是一个知识点,一种方法,一种技巧,一种思维,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观等等。一堂好课可能如一篇优美的散文——形散而神聚。形散是我们采取的多种方法,罗列多种材料,甚至天南地北和学生侃大山;神聚是课堂的魂始终在,也即是课堂的目标明确。魂在了,则形可收放自如;若无魂,则课堂飘飘然,不知所以。笔者认为,还有大小之分。

      小魂,是知识点、解题方法和技巧。它主要是靠灌输、训练而进入学生的头脑。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中,教学目标和过程与方法这就属于课堂中的小魂,因为它所针对的都是理解、掌握和运用层面的东西。整个高中地理,上百个知识点,解题方法和技巧更是不胜枚举,其目的是针对做题,针对高考。小魂十分的重要,因为它是帮助学生得分的关键,但若只有小魂的课堂,还不足以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精髓。因为地理课堂还需要大魂。

      大魂,则是指思维、理念和价值观。即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地理学科既是自然的,又是人文的,尽管地理科学在中国的大学是授予理学学位,但老师不能忽略其人文性。大魂的获得主要靠,这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在地理课堂中不断去感悟地理中的人文精神,而这种精神应该贯穿于课堂当中。新课改需要我们达成的目标,不仅仅是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理性去分析知识,用感性去感悟人生。地理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得分,如果能掌握其学科精髓,形成地理思维,地理还可以为学生指导人生的路程。

      比如在讲工业的区位这一节,工业的布局最理想的地方是原料丰富、燃料充足、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劳动力优质廉价且充足等等,这样工业的成本就最低而利益也就最高。但是找遍全球,这样的地方有没有呢?显然没有。那怎么办呢?这时不同工业就要分析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因素,也就是主要区位因素,按照主要区位因素的不同,工业分成了不同的指向型。因此不同的工业只要找准了自己属于什么类型,布局时就有了选择,选择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从而让工业不断地发展。上海本地没有铁矿和燃料,但仍然发展起了中国有名的钢铁企业——宝钢,因为它发挥了交通和市场的优势。这是一个知识点,但同时它又何尝不像人生的选择呢?工业的发展需要分析区位,其实人生发展同样需要分析区位。一个人要发展,谁都希望各种条件都齐备,都完好,但理想而完美的环境是不存在的。任何环境,任何人都有优势与劣势,因此人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自己的目标,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然后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因此一个人缺乏美丽的外表和聪明的头脑也同样可以成才,因为还有勤奋和努力。

      因此,地理的课堂上,比分数更重要的是知识,比知识重要的是方法,比方法更重要的思维。比思维更重要的呢?是人格。因此我们的课堂中,还应该有对真善美的赞扬,对假丑恶的批判。一堂堂好课的,最终也就体现在教师的思想和人格上。

      4.一堂好课要有亮点

      作为一线老师,每天都在上课,我们难以保证每堂课都是经典,但教师一定要追求每堂课都有亮点。一堂课如果是一幕戏,亮点就是高潮,但不能偏颇的理解高潮都在结尾。一堂课的亮点可以在一堂课的任何时候出现,课前、课中、课尾都可以。可以是精心准备的,也可能是临时的随意发挥的。亮点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可以是一种奇思妙想的方法或技巧,甚至可以是一个提高兴趣的笑话,和一点小小的幽默。亮点一定是有意思的,或感人的,或令人悲伤的,或令人高兴的。很多年以后,学生会忘记老师讲过的大部分课的内容,他们更是不可能回忆起一堂完整的地理课。他们能够记住的往往是某堂课上的一个小小的片段。那一个精彩的片段,就是我们老师要不懈追求的一堂课的亮点。笔者的一位学生在回忆高中地理课时说到,当年老师在讲太阳系八大行星时,有同学问:为什么冥王星被开除了太阳系呢?老师说:由于冥王星离太阳太远了,太阳怀疑它不是亲生的,所以就踢出去了。这位学生觉得老师还真幽默,于是喜欢上了地理课。因此,能吸引学生的,正是课堂上老师有意或者无意中的一个亮点。为了让学生喜欢上地理课,我们的老师又有什么理由不去追求每一堂课的亮点呢?当有一天一堂课出现了多个亮点,那可能就是经典了。

       当一堂课满足这“四有”时,王老师所概括的第一点和第三点似乎已经近在咫尺了。当一堂课有诚,有层,有魂,有亮点时,必然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自然就会去琢磨,于是也就能完成了一堂好课的第三个标准——学生处于琢磨状态。当学生处于琢磨状态时,教师再加以引导,那么完成第一个标准——达成课标标准——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aqhgzx 2016-3-6 14:45
说的好有见地,别开生面。
回复 新晴 2016-3-7 08:12
学习啦,我觉得我需要慢慢升级 谢谢您的分享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7 14:47 , Processed in 0.07034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