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3|||
教科书,也叫教材,还可以叫课本。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材料。
曾经,教材的编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专利。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教科书实行“一个标准多个版本”,国家进行了教材多元化的改革。
各地的教材也就由以前的人教版一统天下,变成了多个版本角逐竞争。
以我们大重庆38个区县为例,就是人教版、湘教版和中图版三种地理教材鼎足而立。
由一版到多版的教材改革,据说是学习国外的教科书市场化的经验。
充分体现深化改革的要求——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起决定性作用。
槽点一:
照理说如果按照改革的要求,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的话,首先就要搞清楚教材的市场需求方是谁。
很明显,教材的的市场需求方主体是学生,其次是教师。
那么教材的选择是由学生和教师自由选择的吗?
不管你们是不是,反正我们不是。
教材的多元化改革不但没有让学生和老师享有自由选择教材的权利,反而各地在教材的选定中滋生了很多的猫腻潜规则。(详情可以参见 2014年11月27日《南方周末》之《逐利教材》)
槽点二:
伴随着教材多元化改革,是课程理念的变化。
在新的理念倡导下,教师“教教材”的行为遭到猛烈的批判。
取而代之的新理念是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教师参考资料之一。(背后意思,就是既然是参考资料,那最好每个版本的教材你老师都得有吧。这算不算变向做的教材促销呢?呵呵)
也不知道这股批判之风从何而起,因为就算是人教版一统天下的时代,老师们也不是都照教材教啊。
原因很简单嘛,完全照教材的内容教,应付不了高考啊。
是!作为老师,我承认,教师上课不能拘泥于教材,备课要参阅更多的资料,师范大学的《地理教材教法》都学过。
中国的教科书定价也不高,多买几本教科书也花不了多少钱。
其实,我估计这批判教教材,主要说的是不要拘泥于人教版教材,让各地还是要适当照顾一下其他版本教材的生意。
毕竟我们大多数老师从上学到当老师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的,教的都是人教版。
这突然一下不是人教版了,换个其他版本,肯定会有些不适应。
如果这时候让自由选择,估计很多地方还得选人教版。
用着顺手嘛!所以有些地方表面选了其他版本,背地里又订了人教版估计也不在少数。
哎!也活该被批判啊!
因此为了配合多元化改革的旗帜,改革之初,教材的征订选择仍由行政主导,以强行达成多元化。
这么做好像也可以理解。改革要逐步推进嘛。
槽点三:
但我们的教科书有一个最大的弊端是不可容忍的。
无论是当年的一版,还是现在的多版,这个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这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地理教科书不好看,很不好看,非常不好看,甚至难看得要死。
我们老师经常批评学生,你怎么就不好好的看书呢?
其实学生不好好看书,有一个很大原因就是,中学的教科书可读性太差了。
不好看的书,如何让学生好好看呢?
专家们都在批评教师教教材,但是他们好像忘了,教材究竟对谁更重要。
是!教科书是教师的参考资料,但教材却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官方资料啊(至少在我们这些边远地区来说是这样)。
说实在的,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有没有中学教科书对教师的教也许影响并不大。(没有中学教材,我们还有大学教材嘛。)
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教科书是他们在学校中接触学习这个学科的几乎是最重要的资料。
而我们的教材编写者在多大程度上注意到教科书的受众主要是青少年呢?
他们在编写教材的时候考虑到这个年龄的认知方式,认知结构了吗?
他们在编写的时候考虑教科书的可读性了吗?
这方面或许可以做一个学情调查。
但就我个人感觉而言,大陆地理教科书的可读性比起台湾和美国的地理教科书,无论是科学性中的逻辑与严谨,还是人文性中的文学与情感,还是插图的选择与典型性上,都差了很多。
那么的大陆地理教科书,为什么可读性这么差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科书的选择权不在学生。
出版社在编写教材的时候也就很难认认真真的去考虑学生的阅读需求。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甚至怀着最坏的心理揣测过教材编写者,他们真的是认真的对待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吗?
我表示怀疑。
或许不是编写者没有能力,而是他们没有好好编写教科书的动力。
因此,我希望多元化的教科书改革,能真正走向市场化。
将教科书的选择权还给学生。
不为别的,只为我们的地理教科书能更好看一点,可读性更强一点。
仅此而已,善莫大焉!
当然,如果有一天,大陆的地理教科书编得好看了。
教科书的定价高一些,我也是举双手支持的。
毕竟,要编写一本好看的地理教科书,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好东西价格高点,也是符合市场原理的嘛。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1 06:53 , Processed in 0.06294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