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hltao2001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3350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亚洲教育是浪费时间”读后感

已有 294 次阅读2015-7-22 16:46 |系统分类:其他分类| 日本科学家, 韩国学生, 亚洲教育, 现代教育, 读后感

这几天,阅读了一篇文章,“一位诺贝尔获奖者的深度分析:亚洲教育是浪费时间”,很赞同其中的一些观点,摘录如下:

因研发蓝光LED而获得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村修二于20151月在东京的驻日外国记者协会举行记者会,批评了日本的专利制度和整个东亚教育体系。他抨击了日本的教育制度,称大学入学考试制度非常糟糕,中国和韩国也都如此,所有高中生的教育目标都是考入著名大学。他认为亚洲的教育制度是浪费时间,年轻人应该学习不同的事情。(中村修二是个非典型的日本科学家:1、出身普通渔民家庭,考试能力也平平,上了日本三流大学德岛大学;2、他动手能力非常强:上午调仪器,下午做实验;3、自学能力非常强:中村对物理学具有深刻的理解,但他完全是靠自学而来的。他读的德岛大学甚至没有物理系)

2012年,经合组织进行了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在数学和阅读项目上,韩国学生在所有成员国中排名第一。但是,这项成就是以相当低的效率取得的,有评价说:这些孩子是靠双倍的努力加双倍的花费……才得到这样的成绩。

为何东亚会有这样的教育体系呢?我觉得,是因为东亚国家在现代教育体系本来就有的普鲁士的基因,再加上了东亚儒家和科举传统。 而对于中国来说,可以说又加上了苏联式教育的实用速成导向和思想灌输功能。

东亚三国在19世纪末为了追赶西方列强而开始引进这种现代教育制度时,又不可避免地由于自己的儒家传统和科举制度,而对这个制度作出了潜意识的扭曲和偏重。

1、对大学入学考试和科举制度的混淆。2、东亚国家对复习的过度重视。这几年有个流行的一万小时理论,对反复练习好像是个理论上的支持。但是,这种论述的多在【认知复杂性】较低的活动,如象棋、钢琴、篮球、出租车驾驶、拼写。但是,对于【认知复杂性】较高的活动,如创作、管理等作用就很难找到足够的证据。其实,这一点反而可以用来说明,为什么钢琴小提琴这类技艺的训练在西方业已式微,而在东亚国家却大为兴盛。

  这类十九世纪就已经蔚为大成的技艺,特点是难度训练阶梯比较固定,知识总量也已经限定,只需要多加练习即可,而且学习的进度,又可以通过曲目难度或考级来衡量。这正好切合了东亚偏爱的学习法。所以东亚国家这些琴童家长,多半既没有音乐爱好也不了解古典音乐背景知识,却让孩子花了大量时间练习,其内在出发点,就好像著名笑话中那位因为路灯比较亮,就只在路灯下找钥匙的愚人一样。

3、平均主义和匮乏心态的影响。4、工业化追赶带来的心态

       以上是我摘录的部分,我觉得中村先生看到了东亚教育的问题、原因及困境。对我的启发是很迫切的要知道学生能自学到什么程度,比如一学期的课程我和学生能否一起努力半学期学完,然后去学习更多的课外的知识,而这些知识我希望是:1来源于真实的生活、2对生活有帮助、3对认识真实的生活与世界有帮助,对学生的未来有帮助。第一步要做的是下学期的课堂教学的优化和下学期的课堂后的访谈。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6-1 10:23 , Processed in 0.07363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