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hltao2001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3350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转载自史金霞老师:你能接纳孩子所有的情绪吗

热度 2已有 572 次阅读2016-1-20 12:47 |系统分类:其他分类

你能接纳孩子所有的情绪吗?

拥抱内心深处,每一个小孩    史金霞

01

Inside Out》(《头脑特工队》),看完这部当前正在热映的动画片,你也许会认识到所谓正能量、负能量的说法,是多么愚蠢甚至可怕。

将孩子的情绪,粗暴地划分为正面情绪与负面情绪,且不能容忍孩子自由地表达情绪,是传统家庭管教孩子的一大特点。

比如,作为负面情绪之首,哭,是可耻的,是没出息的,是被禁止的,是会引起大人暴怒的。想尽一切办法,从而阻止(或者制止)了孩子哭泣,许多家长便会自觉教子有方,脸上有光。

相比于哭泣,发怒,则是可怕的,没教养的,更令大人丢面子的。以更大的怒气压制怒气,孩子的怒火,引来的往往是暴力镇压,言语的,肢体的,甚至双重的。

而其他——恐惧等于懦弱,会受到嘲讽,或被施以更大的恐惧;搞笑等于疯癫,会被斥责,戴个多动症的帽子都有可能;忧郁未免可笑,小屁孩有什么好忧郁的;幻想?只要开始上学,你就该停止幻想。

这样看来,只有正面情绪是被允许的了。

其实并不然。比如快乐,也要分场合,要懂得看大人的脸色。这样,才是一个懂事的乖小孩。

然而,懂事的乖小孩,他们的头脑里酝酿着怎样的动荡风暴?这动荡会给孩子本人带来怎样的创伤?WHO KNOWS? WHO CARES?
   
心理学家们,其实早就研究这个问题了。然而,观看这部动画片,却抵得上阅读好几本心理学专著。因为,它更形象,更直观,更好理解,更触目惊心,也因此,更利于普及常识,更易于接受执行。

11岁的莱利,尚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她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跟随父母离开她的生长之地明苏尼达,搬到陌生的旧金山。对于一个孩子,这意味着丧失,意味着属于自己的世界的崩塌,意味着童年的结束。于是,悲哀(Sadness)、恐惧(Fear)、厌恶(Disgust)和愤怒(Anger)等“负面”情绪随着生活中的分离、陌生、失败、无助等打击如大动荡般扑面而来。

疲于应付现实的父母,当然希望莱利能够一仍如旧,冰雪中奋勇向前,困难前善解人意。莱利本人,也认为自己应该要做一个快乐的小孩(Joy),懂事体贴,不添乱,成为父母的安慰,甚至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用我们的话说,成为一个贴心的小棉袄。
   
本片的两大主角:JoySadness

在这样的情况下,莱利头脑中的快乐小孩(Joy)阻止悲哀小孩(Sadness)对所有丧失的哀悼,于是,小莱利的头脑便卷起了风暴,快乐小孩(Joy)与悲哀小孩(Sadness)一起被卷走,离开了大脑主控室。莱利既不会哭了,也不会笑了,她的过去,迅速遗失,一切都错乱了,停摆了,崩塌了……

关于孩子的小脑瓜,快乐、忧伤、愤怒、恐惧、幻想、搞笑、亲情、友情……哪些会被记忆,哪些会被遗忘,情绪是什么颜色?情感怎样积累?性格如何养成?你可知道孩子成长的秘密?这部动画片,既能使人开怀大笑,也能让人感动落泪,在这样一个到处都在弘扬正能量抵制负能量的时代,每个家长都应该陪孩子去看一看。

今年,我带的是高三。高三这一年,一次次考试,一天天倒计时,孩子们的压力是巨大的,情绪是紧张的,甚至经常会是混乱的,焦灼的。作为师长,如何陪孩子渡过这艰难的一年?

要接纳孩子所有的情绪,同时也要合理地舒缓我们自己的压力,事实上,尤其是家长,往往比孩子还要焦虑,因为浑身有劲儿却使不上,那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压力。越到高三,家长和老师越要学会内紧外松,不管心里多紧张焦虑不安,面对孩子,都要尽量轻松自信淡定从容,要让孩子在老师和父母这里,感受到被接纳,被宽容,被理解,而不是被遗弃,被孤立,被逼迫。

同时,作为高三生的家长和老师,也要学会缓解自己的压力,正视自己的情绪。不要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要有适当距离,除了孩子,也要有自己的生活,做自己的事情,秉持张弛之道,才能调解好“我与我”、“我与人”的关系,从而与孩子更好的相处。

02因为,每个成人内心,都有一个小孩。

不,按照《Inside Out》的人设来说,是都有几个小孩。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像影片中11岁女孩儿莱利一样,不断地经历变迁、丧失、错乱、重建这样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Inside Out》不仅仅是一部儿童心理学相关的影片。

它很容易地让我想起一本书——盖伊·温奇博士的《情绪急救:应对各种日常心理伤害的策略与方法》(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7月出版)。

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哪些心理伤害?

 “拒绝”会带来痛苦;“孤独”会引起绝望;“丧失”使生活破碎;“愧疚”使我们的心灵难以安宁的同时,更会使人际关系变得紧张;对痛苦的不断“反刍”,会发展为焦虑与沮丧;“失败”导致极度的失望;“自卑”会让我们拒绝接受别人的好意帮助……面对这些,如何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如何拯救自己,使自己从错乱、停摆乃至崩塌之中,重建生活秩序?

在刚刚经历了人生中一次巨大的丧失——父亲病逝——之后,我开始读盖伊·温奇博士这本书。盖伊·温奇博士的《情绪急救》,使我认识到,丧失之后,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第一次”——这个地方真美,父亲还没有来过;桂花又开了,父亲还没有见过;窝瓜成熟了,这是父亲最爱吃的……其蚀骨痛心的悲哀,是必须面对的经历。而抚平丧失之痛的方法,也因人而异,一方面,要积极地寻求解救之道,另一方面,也要相信时间的力量。

除了丧失之痛,我还需要努力解决“内疚”之苦,如何与自己达成和解,从“为什么多年来竟然忽略了父亲的健康问题,无视癌症的预警征兆”、“为什么在父亲为疾病所折磨而情绪不佳的岁月里,还情绪烦躁忍不住对他发火”以及“为什么去年没有在父亲生日时,为他买一个生日蛋糕,而那已成为他最后一个生日……”诸如此类这样无法获得原谅的自责中,自拔出来。《情绪急救》这本书,给了我一些启示,但是,因为已经无法在现实中获得父亲的原谅——哪怕他从来都不会责怪我,我还是不能原谅自己。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已经读完这本书后,我又观看了《Inside Out》这部电影。

03对我而言,影片极有代入感。

首先代入的,是我的女儿。

一岁半,因为工作所迫,我将她留给了父母。

四岁半,又因她上学之需,我将她带离了姥姥姥爷。

九岁半,她则被连根拔起,过长江,从北方而至江南。

十二岁半,她再一次离开刚刚熟悉的江南小城,搬至苏州。

回想孩子从幼儿到童年到少年,所经历的这些丧失动荡,所遭受的那些漠视打击,所承受的那些无助痛苦,我多么想拥抱一下我的孩子,向她说句“对不起”,可惜,她并不在我身边,因为,十七岁半的她,这一次,离开了妈妈,一个人漂泊于北京西北郊,日以继夜地画画……



我突然意识到,作为一个职业为教师的妈妈,我是多么地不近人情,多么地愚蠢可怕,自以为是!

当孩子一次次在深夜亦或凌晨,在课间或者午休时,向我倾吐她所感受到的学画之艰苦、倾诉她瓶颈期之无助时,我竟然一次次地给她讲述激励的大道理、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鼓励她、鞭策她甚至批评她责备她刺激她,一次次地指出她的不足缺憾,生怕她不够乐观不够勇敢不够坚强不够有力量……啊,我是多么愚蠢啊!

知难行易。

聆听孩子,陪伴孩子,接纳孩子,给孩子空间,让孩子可以放松地吐纳情绪,接受自己,悦纳自己,从而使情绪平复。所有的情绪都是正常的,没有好情绪与坏情绪之别,没有积极与消极之分,让孩子能够自然地表达情绪,宣泄情绪,从而疏导情绪。

所有这些,我都知道。都知道。却常常,在面对自己孩子时,忘掉。

我看着屏幕上的小莱利,她多像我的小寒。不,她就是我的小寒。我那委屈的却不得不一次次伪装得强大快乐勇敢坚强的小女儿。即使是现在,她也常常成为我转嫁苦逼生活带给我种种沮丧压力而产生无名业火的那个最无助的对象。

 “早安。”

“午安。”

“晚安。”

“抱抱宝贝。”

“妈妈爱你。”

哦,亲爱的,我的小莱利!



随着你所经历的变迁逐日增多,主宰你头脑的小孩,恐怕已经不是绿色的快乐小孩(Joy)了,也许会像妈妈一样,由悲哀小孩(Sadness)主控,也许会像爸爸一样,由愤怒小孩(Anger)主控,更有可能,你会拥有属于你自己的新的小孩,比如热爱(Love)、幸福(Happy)、自由(Freedom)、美(Beauty)、勇敢(Brave)……

不管怎样,记得拥抱他们,他们都是你独一无二的小孩。

04其次代入的,是我自己。

对于我内心的小孩来说,我同样是个严厉的,职业为教师的,不近人情的妈妈。

在父亲病逝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动荡不安中,像11岁的莱利一样,我希望自己能够表现得完美,坚强勇敢,成为家人的依靠。我想将悲痛和无助藏起来,让它慢慢消化,却随之也将温存和体贴收走了,悭吝于温情,沮丧而暴躁。在一次次本应与母亲抱头痛哭互相抚慰的时刻,我要么对她进行理性分析,希望她快点振作起来,快乐起来,要么就默不作声,转头回避,甚至心怀怨恨。

在面对女儿的一次次丧失之痛时,我像绿色的快乐小孩(Joy)对待蓝色的悲哀小孩(Sadness)一样,一次次阻止孩子往过去投射悲哀的阴影,觉得这是矫揉造作,是博取同情,是不愿面对现实的懦弱。我希望孩子迅速地投入新生活,希望她带着积极乐观地心态缅怀过去。与此同时,我常常试图将自己对未知的恐惧不安,禁闭起来,试图将悲伤驱逐出境,我希望为孩子做一个勇敢、快乐、顽强的表率,却每每爆发出更多的愤怒……

我要自己拥抱自己,面对真实的自己,拥抱我的悲伤,接纳我的恐惧,原谅我的过错,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允许犯错的自己,获得自己的原谅。只有这样,由己及人,我才能够拥抱母亲的孤独,安慰女儿的无助,才能够更好地去爱我自己,爱我的亲人。

我不是个称职的女儿,再不能为父亲延续生命,但是,我还有同样需要我的关心呵护的母亲,我应该调整好自己,尤其是调整好与母亲相处的方式,让在这场丧失中承受百倍于我的痛苦的母亲,能够得到来自于我的成熟理智而又温厚的爱与怜惜,使母亲的有生之年,得以少留遗憾。终于,我鼓起勇气,向朋友倾诉,把内心深处的愧疚与不安,和泪倾吐,不再萦怀自责,深夜不眠。

我不是个称职的母亲,过去的种种错愆,没有重来一遍的机会以弥补。而每一个新生的日子,每一次与孩子交流前,我可以学会忍耐,克制自己恶劣情绪的爆发宣泄,我可以在谆谆教诲的职业病发作前,试着设身处地,体验孩子的感受,认同孩子的情绪,从内心深处,以同忍宽柔而给孩子带去心灵的慰藉,陪伴就是最好的爱,理解就是最大的支持。终于,当女儿打来长途电话,小心翼翼地询问应该买哪一个行李箱时,我咽下那句“你不是已经有两个箱子了吗”说:“你自己决定吧,这样的事情,不用再给妈妈打电话。”我不再事无巨细,累己累人,放开手,让她自己走。

同我的孩子一样,我还在成长,我还会犯错,我还会遭遇丧失,还会被置于错乱与不安之中,我希望,未来的岁月中,无论面对孩子,还是面对自己,在一次次重建生活的秩序的时刻,我能永远记得这句话:“哦!亲爱的,我的小莱利!”并且,拥抱我内心深处,每一个小孩,不管她是什么颜色的。

不知道,您和孩子看完这部影片后,会不会也在心里感叹:“哦!亲爱的,我的小莱利!”并紧紧拥抱你的小孩?

Inside Out》,全面接纳,内外通透。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父亲

-----------------------------------------------------------------------------------------------------------------------------------------

笔者的感受:1金霞老师的真诚之作让我非常感动,在日常生活中,我忽略了多少自己孩子的感受,2看电影时,最后电影的花絮很精彩,编剧告诉我们,连小动物的心中都有几个内在的小孩。水平实在高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enterzyr 2016-1-20 16:44
同感啊!作为女教师的我们可能更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多于孩子交流,而不是只盯着学习。
回复 yeai1618 2016-5-1 17:15
有时候,我们看学生,更多的时候是期待一个理想的学生,或者说是用理想的学生标准要求现实的学生,如此确实是忽略了情感,也许真的是我们太理想化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6 21:48 , Processed in 0.07416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