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张昕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378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转]高考地理选择题的分类解析与应试策略

已有 461 次阅读2008-11-26 23:56 |个人分类:备考文章

[转]高考地理选择题的分类解析与应试策略

发表于:2008年11月17日 12时56分57秒阅读(9)评论(0) 举报本文链接:http://user.qzone.qq.com/16722145/blog/1226897817
本文由   哈哈一笑   发表在: 精彩生活精彩人生
 
高考地理选择题的分类解析与应试策略
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地理选择题共11个,每题4分,共44分。相对于综合题而言,选择题难度较低,因此,文综要想取得较满意的成绩,选择题的得分率是很重要的因素。本文通过对近年来高考选择题命制的特点和趋势进行分析,重点讲述在高考中面对各类选择题,应采用的具体方法,希望对即将走上考上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近年高考选择题命制的特点和趋势
综合分析近年来的高考选择题,有以下几个特征:
1.淡化记忆,注重能力考查
近年高考题对纯记忆性的知识考查的很少,而是更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迁移,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但这不等于说不用记忆,毕竟知识的联系和迁移需要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
2.对读图、析图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图表在地理教学中担负着特殊的任务,地理图表是地理信息的载体,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通过图表对地理知识的考查,既可以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也可以考查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可谓一石二鸟。所以,命题者很好的抓住了这一点,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基本上形成了“无图不成题”的命题方式,而且作为试题切入点的图像类型越来越丰富。
3.更加注重对细节知识的考查,强调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细节图(局部图)更能体现出学生对知识是否真正理解,理解的深度如何。如2007年全国文综卷I,通过对日照图的局部截取,考查学生对晨昏线在地球表面的分布。
4.有从定性描述到定量分析的变化趋势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应该是统一的,相互补充的;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没有定性的定量是一种盲目的、毫无价值的定量,而定量分析使之更加科学、准确,它可以促使定性分析得出广泛而深入的结论。所以,高考试题在定性描述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简单的定量分析,符合地理科学发展由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规律。但定量分析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数学水平,所以高考中涉及的定量分析是最简单的用数学的方法分析问题,不同于真正意义上的定量分析。
5.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紧密结合生活实际
新课程改革理念在高考命题中也得到了很好地体现,设问不再是以前那种干巴巴生硬的问题,而是与具体事例结合起来,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试题设置的情景涉及面也越来越广,体现出对新课程理念的贯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近几年高考选择题中,材料解析型的试题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所给材料均来源于生活实际或最近一个时期内的新闻事件。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时事,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二、如何应对试题新变化
针对以上几点高考试题的新变化,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全面系统的复习:
1.熟悉教材中所有的知识,做到没有“盲点”
2.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加强总结知识间的联系
3.加强读图、析图能力的训练,深入挖掘图表中隐藏的知识点
4.主动关注时事,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三、高考地理选择题的类型及解题策略
1.比较研究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比较研究是一种对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分析产生异同的原因的研究方法,是认识事物发展规律性的重要手段。比较研究方法在地理学研究方面一直占有很高的地位,特别是在区域地理研究中,比较研究有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考这样具有导向性的考试中,有意识的设置比较型题目,目的是要我们加强在学习过程中对比较研究方法运用,培养对区域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比较能力,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应对策略在复习时不应把区域割裂开来,应对有相似性的、有联系的的部分加以关注,并联系相关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比较。特别是在进行两个区域间的比较时,应该首先对要比较的区域特征有较深刻地了解,熟悉区域发展的特点,并且能够迅速再现区域特征,才能对区域间的相同点和差异性做出比较。地形地势特征、气候特征、河流水文特征、土壤和植被特征、经济特征以及人口、城市等方面的特征常常是区域比较研究的重点。
[(2007年常州模拟)根据下面两幅图,回答: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跨南北半球,乙地跨东西半球   B.两地都位于南太平洋
C.两地所在海域的水温差异较大       D.两地的自然景观较为相似
[解析答案C。题中四个选项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但只要了解甲乙两地的经纬度位置,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从图中的信息来看,纬度位置无法判断,但是可以根据陆地轮廓来确认。根据甲乙两图所处的经度范围和陆地轮廓,甲地为澳大利亚,乙为冰岛。地图中回归线和极圈一般都用虚线表示,甲图中的虚线为南回归线,乙图中的为北极圈,因此,两地相比,所处的纬度差异较大,受热量条件的影响,两地自然带也就有明显的差异,附近海域的水温差异也较大。
2.等值线判读型选择题
    [等值线图一直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常见的等值线图有等高线图、等压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深线图、等太阳高度线图、等盐度线图。等值线图用若干条等值线来表示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我们可以根据等值线数值大小、排列方向、疏密程度、等值线的弯曲等判断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和变化规律等,比文字叙述更严谨和直观。因为等值线图取材广泛,和教材主干知识结合紧密,因此对等值线图的考查在以后的高考试题当中出现的频率仍会很高,在复习中,我们必须重视对各类等值线图的学习和理解,这样才能在高考中面对此类试题得心应手。
[解答这类体型必须掌握最基本的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等值线图的判读可分如下步骤进行:一读图名,根据图名就可以知道图中所给等值线的类型;二读数值范围和极端值的大小;三读弯曲方向和延伸方向,等值线向高值凸出数值为低,向低值凸出数值为高(“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四读疏密程度,根据疏密程度判断地理要素变化的缓急,等值线越密,变化越急,反之,变化越缓;五读局部小范围闭合,若闭合圈上的数值与其周围数值较大的等值线数值相等,则圈内的数值比闭合圈上的值更大,反之,若闭合圈上的数值与周围数值较小的等值线数值相等,则圈内数值比闭合圈上的值更小;六再结合具体相关知识和特征进行解读。
在进行此类试题的解答时,经常会碰到判断等值线弯曲处与附近地区数值的高低、大小情况,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辅助线法”。通过辅助线上数值的分布来比较等值线弯曲处与附近地区数值的关系。
[ (2007年全国卷II)如图所示区域属于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回答 2~3 题。
2.R、Q 两点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   )
A.800 米           B.900 米
C.1000 米          D.1100 米
3.M、N、P、Q 四地中,海拔可能相等的两地是(   )
A.M、N            B.M、P          
  C.M、Q            D.P、Q
[解析根据图中等值线的分布规律,从西向东海拔逐渐降低,所有等值线之间的间距相等,其中出现一个闭合圈,介于500m和400m等高线之间,所以闭合圈上的海拔可能为500m或400m,若为500m等高线,则M点的海拔应为500m<M<600m,若为400m等高线,则300m<M<400m,而图中N点、P点、R点和Q点的海拔分别为500m<N<600m,400m<P<500m,1200m<R<1300m,200m<Q<300m。因此R、Q两点的相对高度可能为900m<R-Q<1100m。四地中海拔可能相等的为M、N两点。(此题计算可参阅下文地理计算型选择题部分)
答案:2.C   3.A
3.坐标图判读型选择题
[一般的坐标图有二维坐标图(平面直角坐标)、三维坐标图(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和多维坐标图(如雷达统计图、风向玫瑰图等)三种类型。坐标图将数个地理要素的信息反映在一张图上,能够清楚地反映两个或多个地理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或比例关系,是图表判读最基本的类型之一。通过对题目中坐标图的解读,能够较好的考查学生对数据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因此也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一个热点。
[坐标图的解读,首先必须准确地判读整个坐标系统中各个坐标的含义,所以必须对图名、图例等仔细观察,搞清楚图中反映的是那些地理事物和要素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图中所反映的信息判读各要素之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比例关系,同时特别注意坐标图中出现的峰值和谷值,并注意分析这些变化与相关地理要素和地理事物的相关性,为题目的解读做好相关知识链接。
[ (2007年江苏卷)右图为"五种类型产业区位选择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4 一5 题。
    4.食品工业、软件产业、服装加工业与图中所示类型相符的依次是(   )
    A.④②③        B.④⑤②
    C.③②①        D.①③⑤
5.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最容易实现跨国界转移的类型是(   )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④⑤
[解析图中的坐标由五个轴构成,每个轴都有各自的含义,分别表示原料、动力、技术、市场和劳动力在区位选择时的重要性。然后根据图例,判断图中五条曲线分别代表的工业类型。①为原料指向型;②为技术指向型;③为劳动力指向型;④为市场指向型;⑤为动力指向型工业。4题中食品工业、软件产业、服装加工业分别为市场指向型、技术指向型和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因此正确答案为A;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最容易实现跨国界转移的是劳动力指向型和技术指向型工业,因此5题对应的正确答案为C。
4.区域定位型选择题
[通过给出一幅区域经纬网图、轮廓图或景观图,要求学生首先根据图中的信息进行区域定位,然后以区域为背景,考查区域内相关地理知识。这类题目对区域定位能力要求很高,且定位成功后,学生必须迅速根据题意对区域内的各种要素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并进行区域间的对比,得出结论,所以属难度较大的题目。
[复习时,应对地球表面重要的经线、纬线通过的地区有较深的印象,了解重要的地区和地理事物所处的大致经纬度范围,熟悉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各个区域的轮廓、典型地貌、景观等特征。遇到此类问题时,首先根据经纬度确定大致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然后结合图中的典型特征或材料中的相关信息确定具体位置。
[(2007年衡水模拟)读图回答:
6.关于该岛气候及其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光照充足,夏长冬短
B.该岛受台风活动影响,西部破坏力比东部强  
C.地处低纬,该岛基本不受寒潮影响
D.该岛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
7.我国将在A城市建立航天发射基地,其最有利的区位因素是(  )
A.纬度低  B.地势高  C.热带气候   D.开发旅游市场
[解析6题答案C。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和海岛轮廓特征,此岛为我国的海南岛。所以此地为热带季风气候,所处纬度较低,冬季,由于远离冬季风的源地和山脉的阻挡,基本不受寒潮的影响,常夏无冬。受台风形成源地和移动规律的影响,海南岛东部的破坏力比西部强。
7题答案A。我国已经计划在海南省文昌市建立第四个卫星发射基地,在此地发射卫星,可以利用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的有利条件。
5.地理计算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高考中的地理计算是考查最基本的原理和概念,需熟练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但是因为此类问题的题干常以图表或材料的形式呈现,需要从图表或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然后进行计算,所以难度较大。
[应对策略常见的地理计算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计算类型
相关计算原理
比例尺的计算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三者之间换算)
经纬网中距离计算
经线:111km/度;
纬线:111cosφkm/度(φ为纬度)
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
等高线图上任两点相对高度的计算:(n-1)d≤H<(n+1)d[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时区、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
某地时区数=该地经度/15°,对商四舍五入取整数;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
所求地方(区)时=已知地方(区)时±时间差(东加西减)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H=90°-纬度差(同减加异加);
太阳能热水器摆放角度和楼间距的计算
昼夜长短和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
某地昼长=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度数/15°;
日出时刻=12-昼长/2;日落时刻=12+昼长/2
气温计算
根据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出生率=新生人口/人口总数;死亡率=死亡人口/人口总数;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密度的计算
人口密度=某地人口总数/总面积
城市化水平的计算
城市化率=城市人口数/该地区总人口数
[典型试题 (2007年江苏卷)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选取了"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火炬传递将于2008年3月31日从北京开始,经过国内外135个城市和地区,8月8日传回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主会场。回答:
    8.若火炬由南美洲的布宜诺斯艾利斯(34°36′S, 58°22′W)出发,出发时北京时间为某日凌晨3时,11小时后传递到非洲的达累斯萨拉姆(6°50′S, 39°18′E),火炬到达时当地的区时是(   )
    A.前一日15时 B.当日9时 C.前一日22时 D.当日8时
[解析答案B。这是一个典型的时间计算问题,所以,首先必须熟练的掌握时间的计算方法。根据题目所给信息,火炬由布宜诺斯艾利斯(西1区)出发时为北京时间某日凌晨3时,11小时后到达非洲的达累斯萨拉姆时为北京时间当日14时,达累斯萨拉姆(东3区)位于北京(东8区)的西侧,相差5个时区,因此区时相差5小时。所以当火炬到达时,当地的区时为当日14-5=9时
6.材料解析型选择题
[题目的材料呈现方式多样,如文字叙述、图文结合、表格、图表结合、表文结合、图表文结合等。通过文、表、图或者其不同的组合构成的材料作为题干,要求学生从材料当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作为解答相关题目的依据,或对材料当中的某些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和解释等。对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属综合性很强的题目。
[解答材料型选择题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注意观察、阅读图、表、材料,充分把握图名、表名、材料中心内容。了解图表所要说明的最主要的地理要素的分布、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把握图表对材料的定性说明,是观察和分析的基础。其次是要结合设问再读材料。这样可以使我们再一次阅读材料时方向更具体,目的更明确,分析更有针对性。在阅读材料过程中,注意筛选有用的信息,去除干扰信息和无用信息,要特别注意材料当中的“题眼”,即关键的字、词、数据等,这是做题的关键环节,此外,还应该注意材料中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准确理解材料所表达的内容,这样,才不至于再做题时对感觉模棱两可。
[ (2007年江苏卷)表1 为"部分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及每万元GDP 耗水量表"。答9-11 题。
表1

9.由表l 分析可以看出(   )
A.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和水资源总量均低于法国
       B.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约是美国的10倍
       C.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
       D.澳大利亚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是因为水资源特别丰富
10.我每万元GDP耗水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发达,耗水量大            B.技术水平低和节水意识淡薄
       C.人口众多,生活用水量大         D.水污染严重
11.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措施是(   )
A.加大水利建设投入           B.控制城市规模
       C.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D.优先发展工业
[解析9题答案B。首先根据表名,了解所给表格的含义,通过阅读表格,可以对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和世界平均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和每万元GDP耗水量之间有个大致了解。然后看题目,根据题目重新阅读表格内容。可以直接得出B项为正确选项。我国水资源总量巨大,但人均水资源拥有量较少,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澳大利亚水资源并不丰富,但因为人口稀少,所以人均拥有量高。
10题答案B:我国每万元耗水量高主要是因为工业水平较低,技术水平低以及人们的节水意识淡薄所致。
11题答案C: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措施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7.排序型选择题
[排序型选择题一般要求把地理事物或现象按照时间或空间分布进行排序。所以,要求学生首先理解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然后结合题干的要求进行排序。
[解答这类选择题时,一定要抓住关键词语,搞清楚要排列的是什么地理事物或现象,再结合经纬度、海陆位置和国家、省区、铁路、河流等相对位置类推理他们的位置关系,然后根据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规律进行排序。在几个选项中,一般只要确定两到三个事物或现象的顺序就能得到正确选项,所以在排序时,应该首先把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把握的内容进行排序,然后逐项进行排除,这样才能保证答案的正确性。
[(2007年常州模拟)本题图同“比较研究型选择题”典型试题
12.①②③④地的海水温度的排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①<③   D.④<③<②<①
[解析答案D。通过判断,得出甲地为澳大利亚,乙地为冰岛后,现根据表层海水温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纬度越高,表层海水的温度越低,所以①②处的温度高于③④处。在同一纬度上,影响海水表层温度的主要因素为洋流,暖流经过的海区海水温度较高。经过分析,①处有暖流经过,所以①温度比②高,因此只有D为正确选项。
8.综合型(组合型)选择题
[这类题目给出的了多层选项,第一层选项中既有错误的,又有正确的,由第一层选项中的若干个选项组合起来又组成第二层选项,也就是需要考生选择的选项。这类题目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高考中已经取消的多项选择题,对考生分析判断的准确性要求极高,因此在高考中这类选择题的失分率也较高。
[解答综合型选择题的方法较多,其中排除法是常用的,也是效果较好的一种。即在多个选项中先找出错误项,然后将被选项中含有错误项的排除,从而缩小选择的范围,然后对不同的的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找出其中最合题意的选项,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选择。此类题目知识覆盖面广,知识联系性较强,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理解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搞清地理事物及原理的生成过程,难度很大,因此需要认真复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 (2006年厦门模拟)2005年8月29日,飓风“卡特里娜”在路易斯安那州东南沿海登陆,“卡特里娜”飓风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导致美国大约40万人失业,经济增长率降低1个百分点,读下图“卡特里娜”活动路径图,回答13—14题
13.飓风登陆一段时间后,风力逐渐减弱,雨量减少,最终消失的原因是(    )
①水汽补给越来越少  ②由低压逐渐演变成高压  ③中心盛行下沉气流
④受地面摩擦力的影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4.如图所示飓风经过的危险区域中,主要工业部门和农业带有              (    )
       ①石油工业       ② 航天工业       ③ 森林工业       ④ 亚热带作物带  
        ⑤棉花带    ⑥水果蔬菜和灌溉农业      ⑦小麦带
        A.①②④⑦      B.④⑤⑥⑦        C.①③④⑥ D.①②④⑤
[解析15题答案D。题目要求找出飓风登陆后势力逐渐减弱,最终消失的原因,首先排除所给的选项中错误的选项。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结果,登陆后中心气压仍很低,不可能演变成高气压中心,不管有没有登陆,台风眼区的下沉气流始终存在,不是飓风势力减弱的原因,因此②③都为错误选项,只要含有②或③的备选项,均为错误。据此可选出正确答案。
16题答案D。先从图中找出飓风经过的危险区域,此区域位于美国南部墨西哥湾沿岸,纬度较低。美国的小麦带分布于中部和北部平原地带,首先排除选项A和B。美国的水果蔬菜和灌溉农业分布于美国西南部太平洋沿岸,所以排除C项。
9.其他类型选择题
除了上述类型的选择题以外,还有其他类型的选择题,例如地质剖面图、关系图、示意图等,只要理清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解答这类题目的难度不是太大。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种种,都是对近年高考中常见题型的高度概括,高考是对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全面考查,试题中往往对上述若干类选择题从形式或内容上进行综合,且内容取材广泛,考查形式灵活,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不要过于关注试题的“形”,应该抓住试题的“魂”,透过试题看到更深层次的内容,抓住主线,顺藤摸瓜,理清知识网络,做到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在高考中永远立于不败!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6-2 05:53 , Processed in 0.07430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