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张昕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378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转载教育时报)感受新课程“十式”

已有 281 次阅读2009-1-19 15:00 |个人分类:课堂教学

感受新课程“十式”

——惊喜与挑战

(325802)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潜龙学校 蔡呈腾

写在前面

每天一身疲惫,不因为别的,就因为我的学生们。

不是心灵的疲惫,是身体的疲惫,所以在疲惫中享受着那份激情、那份充实。

疲惫的身体阻止不了思维的跋涉,思维的跋涉不很艰难、也不很痛苦,在跋涉的过程中总是有惊喜,总是憧憬着惊喜、发现及更大的惊喜。

实施新课程已经一个多学期了,在新课程的进程中,我进步了,是思考的进步,也是心灵的进步,是与学生共同的进步。

也许还是没有什么丰功伟绩的成果可以炫耀,没有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可以倾诉,没有振奋人心的激情可以超跃,没有绕梁萦耳的温情可以体味。

但就在这涓涓细流式的情感侵蚀中,就在这身体疲惫中,就在这人与人的水乳交融中体味着成长的快乐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着。

这就是我对新课程的新感受:

一、洗脑式——身心上的新陈代谢;

二、发展式——智能上的百花盛开;

三、体验式——情感上的激情飞跃;

四、交融式——交际上的水乳交融;

五、探究式——学习上的专家模式;

六、理想式——追求上的锲而不舍;

七、激励式——评价上的心花怒放;

八、反思式——资源上的匮乏缺失;

九、克服式——困难上的艰难跋涉;

十、展望式——时代上的震撼强音。

思考的过程中痛苦的,也是快乐的。希望这痛苦的快乐带给自己一份更大的惊喜,也是一份最大的收获。

之一:洗脑式——身心上的新陈代谢

就像在《写在前面》中所写的一样,实施新课程以来,整个身心发展了巨大的变化:身体上是疲惫的,不仅仅是疲于奔命,而是因为有太多的东西要自己去学习,有太多的情感让自己去体验,有太多的观念让自己去转变,有太多的理念让自己去把握。

一、思维品质

曾经因为自己是教坛新秀、教学能手之类的称号而沾沾自喜。也许在当时的情况来看,有必要沾沾自喜一样,毕竟那时的教学理念与能力不能说鹤立鸡群但是也是出类拔萃的。现在反思那时的教学理念,不但会起一身鸡皮疙瘩,甚至有误人子弟的感叹。

记得是这样的教学理念为自己赢得的荣誉:

课堂上,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设置一个个“思维的陷阱”,就仿佛学生的思维必须入彀才是教师成功的体现。所以,那时的课堂也是启发式的,学生与教师的配合也是“天衣无缝”的,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教师问题的导向性作用非常明确,“学生怎么回答”“有可能怎么回答”或者“至多也只能这么回答”之类的所有可能性都在教师的意料之中。

为什么在学习?思维可以控制与把握吗?

学生是怎么思考的?他(她)为什么不沿着这个方向思考呢?教师有给他(她)沿着哪个方向思考的机会吗?

他(她)们在思考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新的问题?他(她)们为什么会提出那样的问题?

……

在课堂上关注了学生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广度如何、深度如何、严密性如何、逻辑性如何……

二、师生成长

如果学生的一切思维让教师把控制与把握,学生仅仅是教师课堂上的附属品而已,学生仅仅是教师课堂表演的配角而已。

也许我们太习惯于“师道尊严”了,也许我们一直认为“要给学生一杯水而自己应该有一桶水”的理念了。

我们的那桶水是什么水?能保证是活水吗?能保证所有的教师有那桶活水吗?不能!

对,我们的教师应该有那么一桶水,除此之外还应该有能随时供应给我们活水的“源泉”。

教师的活水不必一定要倾倒给学生,但是很有必要与学生的一杯水之间进行“相互的倾倒”。往往在“相互的倾倒”中产生了双方成长的基点。

而思维的火花从而被点燃了。

新课程的教材仅仅是一个“基本要求”的水平,是提供给我们“相互倾倒”的机会与平台,在“相互倾倒”的过程中,随时会发现新的源泉,随时有甘露降临于我们的杯子与水桶内。

三、培养目标

课堂是新课程的主渠道(但不是惟一的渠道),生活就是新课程的内容(也不是惟一的内容),社会与人是新课程价值体现。

教师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也许在世界上各种各样人当中,教师的平凡具体普遍意义。基础教育培养的目标不是伟人,只要平凡的人就可以了。

记得有一位课程专家讲过,新课程的标准与原来教学大纲的区别之一就是要求的不同:教学大纲规定了学习的最高要求,学习与教师在最高要求的规范下努力地去开创一片新天地,而新课程的课程标准仅仅规定了基本要求,只要做到基本的要求就算可以了。

而我们的基础教育不可能使每一个人都被培养成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思想家……更多的人是普通的平民百姓,是一辈子过着平凡而真实生活的人。

教育的功能是什么?中国当代教育史对教育的功能有过不同的解释,也走过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过分强调它的社会功能,所以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了,为共产主义服务了;另一个极端是过分强调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而忽视了教育本身的社会属性。

在中国教育史过分地注重教育的社会功能的20世纪已经过去了,21世纪的教育要重视人的全面的发展,当然更加不要忘记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今天我们的学生因为一件小事感动过一次,也许这一次仅仅是这个学生在学生生活时间的微乎其微的一小部分,但它对于他(她)整个人生的成长的重要意义不可估量。(未完待续)

------------------------------------------------------------------------------------------------------

欢迎光临

蔡呈腾教育随笔:http://www.eduol.cn/web-ia/web/zj_gr_s.asp?id=1155

蔡呈腾博客:http://2004cct.blogchina.com

一个在教育阵地上思考并存在着的实践者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8 15:06 , Processed in 0.06836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