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陈春杰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3988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评价中国的地理位置

已有 160 次阅读2021-6-6 10:23 |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评价中国的地理位置

 

摘要地理位置一般是用来描述地理事物空间和时间的关系。它根据人们不同的需要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对地理事物定性玫定量定位从而把握地理事物的时空属性和相关特征。中国的地理位置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部分介绍中国的地理位置,主要从他的相对位置,绝对位置,海陆位置,人文、政治、军事、文化地理位置来介绍。第二部分分析地理位置的优势劣势。第三部分介绍中国地理位置对政治、经济、文化、气候、外交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地理  政治 文化 经济 影响  

 


目录

1 中国的地理位置 3

1.1绝对位置 3

1.2中国的相对位置 3

1.3经济地理位置 3

1.4政治地理位置 4

1.5军事地理位置 4

1.6文化地理位置 5

2中国地理位置的优势和劣势 5

2.1 中国地理位置的优势 5

2.2中国地理位置的劣势: 6

3中国地理位置的影响 6

3.1中国地理位置对文化的影响: 6

3.2中国地理位置对经济的影响: 8

3.3中国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9

4.总结 9

参考文献 11

 


1 中国的地理位置1.1绝对位置

中国位于北半球,处于北半球的东部,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国家之一,最北端在黑龙江的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即53°33′N;最南端在南海的曾母暗沙,即3°22′N;二者之间跨越50多个纬度,相距5500多公里。南北之间,太阳入射角大小和昼夜差别很大,海南岛南部一年最短白昼为11小时2分,最长为13小时14分,差值约2小时;漠河一年内最短白昼为7小时左右,最长达17小时,差值约10小时。由于太阳入射角不同,气温随维度有较大差异。中国最东端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即135°5E附近:最西端位于新疆维维吾尔自治区帕米尔高原东缘的孜别里山口,即73°40′E附近:两者之间相差约62个经度,相距5200多公里。中国从东到西共跨了5个时区,东西时差达4个多小时,当最东端的苏里江迎来天的第缕阳光之时,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还是满天繁星。 

1.2中国的相对位置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南临近印度洋,西部和北部深入内陆,远离海洋。中国位于全球最大的大陆与最大的大洋之间,海陆热力对比强烈,东部地区盛行东南风,加上青藏高原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国家。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中国北回归线附近并没有出现荒漠景观,而成为世界上亚热带生态环境最优越的地区之一;中国西部深入内陆,且高山盘踞,受海洋影响微弱降水自东南至西北,由湿润、半湿润向半干旱、干早气候逐渐更替,自然景观呈现出明显的海陆分布地带性差异,为多样的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类型以及文化差异提供了自然基础。海陆位置与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配合,使许多大江、大河东流注入太平洋,沟通了东、中、西部地区,同时形成丰富的水力资源,流域经济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生态现象。

从大地构造方面看,中国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相交汇的位置。中国所处的这一全球大地构造位置,对中国的地形走势、山脉走向以及自然最观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3经济地理位置

经济地理位置指一个国家、区域、城镇或乡村在与外围地区的经济联系中所形成的空间关系。中国处在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连中亚、西亚,东北连接东北亚,东南为东南亚,南接南亚,具有交通和区域协作的地缘优势。

首先,中国处在亚太地区。随着世界经济发展重心由大西洋转向环太平洋,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同时,作为经济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日益成为亚大地区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其次,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同时也处于世界人口最密集地带之中,中国是当今全球化经济中的最大市场之一。

第三,中国处在太平洋至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道,是北亚、西北亚与太平洋沿岸各国南下印度洋与大洋洲的陆上、海上交通经过之地。中国位于东亚、中亚与欧洲的主要铁路线一亚欧大陆桥的东部地区,第一条亚欧大陆桥和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分别东起中国的珲春和连云港、西至荷兰的鹿特丹。中国处于亚欧交通要道和海上门户的主要地理位置,在世界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意义。

1.4政治地理位置

我国国土辽阔,海岸线漫长,东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使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大,降水较多,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我国东部漫长的海岸线上有许多优良的港湾,所以既有利于海洋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我国从海上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和友好往来.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西部深入内陆,陆上邻国较多,这也有利于和邻国进行边境贸易和友好交

1.5军事地理位置

在世界军事地理结构中,中国居于陆地最大,国家最多,战略力量相对集中的地区之中。从全球的海陆分布看,中国所处的亚欧大陆面积最大,有5418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还多。中国陆上与14个国家毗连,东邻朝鲜,南接越南、老挝、缅甸,西南和西部同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接壤,西北和东北有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北面是蒙古。海上,向东有日本,东南和西南有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与中国隔海相望。在中国所处的亚欧大陆和西太平洋地区,聚集着大量军事力量,分布着经济、军事力量较强的美国、欧洲各国和日本及俄罗斯这些军事力量有的对中国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同时,中国的军事力量也制约着霸权主义的侵略扩张,对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广阔国土的西部地处亚欧大陆深处,是沟通亚欧陆上交通的枢纽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里的边境地带多有高山险阻。中国西部及其附近的整个中亚地区为重要战略地区,今后在抵御来自西方的侵略的斗争中,中国西部地区居于重要地位。随着中国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的增强,以及中国国防建设的进一步巩固,在抵御西方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斗争中,西部地区将会以它重要的战略地位,对侵略势力显示出不可低估的威慑作用。中国东北地处亚欧大陆东部的边缘地带,靠近西太平洋"岛屿锁链",在远东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南部面向西太平洋,辽阔的南海海域地处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连接亚洲及大洋洲的十字路口,对中国发展海上力量,扼控战略水道,反对霸权主义侵略扩张具有重要意义。南海是国家不可分割的部分,其拥有丰富的渔产资源以及其他的自然资源,能源资源,尤其是待未开发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我国大部分陆地边疆位于亚欧大陆板块的腹心地带,在整个国际地缘格局中的分量举足轻重。随着全球一体化的纵深发展和“一带一路”的全面实施,我国边疆凭借与周边邻国之间地缘、血缘和亲缘等方面的天然纽带关系,在沿边沿境开放和国际交流交往中,展现出了得天独厚的综合优势。

 

1.6文化地理位置

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各朝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以农业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

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易于统一,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2中国地理位置的优势和劣势2.1 中国地理位置的优势

一、纬度优势

北回归线横穿中国南部,国土面积大部分分布在亚热带。中国南北纬度相差 50°,南北跨度大,跨越了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热量充足、自然景观和农业带以及生产与生活方式丰富多样,给我国发展多种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海陆优势

  中国位于全球最大的大陆与最大的大洋之间,海陆热力对比强烈,东部地区盛行东南风,加上青藏高原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国家。

海岸线漫长,港口众多,方便与世界各港口交流与联系。加上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有利于海洋水汽的进入,给我国带来充沛的降水。

三、资源优势

中国资源丰富,种类齐全。

中国地质条件复杂,矿产资源非常丰富,资源储量的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1种,其他水汽矿3种。煤矿重要分布在北方,昆仑-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北的地区占90%,尤其华北地区最为丰富。石油储量约为1000多亿t,居世界第十位。中国东部,尤其是东南部地区,东西两边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俯冲,碰撞,地壳活动特别强烈,岩浆活动普遍,这里成为有色金属矿最为集中的地区。

中国国土面积辽阔,地势起伏很大,土地类型丰富。分为耕地、森林、草原、水域滩涂,建设用地等等。中国还有有高原、山岭、平原、丘陵,盆地5种地形,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

中国植被资源丰富,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稀树草原和红树林,以及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落叶阔叶林等等。

从中国陆地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浅海大陆架,这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较缓,海洋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海洋矿产。蕴藏量以东海大陆架最佳,南海和渤海次之。

中国近海渔场很多。东海素有天然鱼仓之称。舟山渔场是中国性的大渔场,北方的渤海海湾渔场以盛产对虾著称。中国的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主要盐场有长芦盐场,莺歌海盐场,布袋盐场

 

2.2中国地理位置的劣势:

从矿产资源上看:贫矿多富矿少。煤多,石油、天然气少。

从水资源上看:虽然中国是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但人口众多,生活和生产用水压力巨大。淡水资源以及严重不足。

从土地资源上看:山区面积广大中国山区面积占中国总面积的2/3,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且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盐碱化严重。

从地质灾害上看:中国的青藏高原处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两大板块交界处,地震灾害严重。地震的主要分布区域在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处,东北,华北也偶尔发生。

3中国地理位置的影响3.1中国地理位置对文化的影响:

中国早已形成多民族统的国家,各民族的交流与渗透已有几年的历史,形成了中华各族群之间各种内在的或潜在的文化其性,构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的深厚文化基础。然而,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差异巨大,又形成了各民族多样化的生活与生产方式的多元文化生态文化圈。据考古学统计,从公元前6000-2000年,中国各省(区、市)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就有7000多处。例如,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黄河下游地区的青莲岗文化、大汶口文化、岳石文化;长江中游地区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青龙泉文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崧泽文化;燕山南北的红山文化等,都形成了地域文化特色,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
    由于区域性民族多元文化交融,加上地理环境差异性,形成了多样性的民族的风俗及习惯。例如,汉代班固著的《汉书~地理志》中写道:“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其记载:秦地人好稼穑、务本业,以力气为上,以射猎为先:河南殷墟人性格刚强、多豪杰,喜相侵夺,薄于恩礼:晋地人深思简陋:周地人巧伪趋利:晋重廉耻:宋地人性格重厚,多君子:卫地人性格刚武:楚地人怯懦偷生好作奸巧:齐地人舒缓迁阔,奢侈夺诈:鲁地人长幼相让,尚礼义生,信巫鬼,重淫祀:汝南人性格急阅,有气势:吴越人好勇轻死等。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双重影响,中华地域文化的特征也十分显著。春秋战国时期,就产生了邹鲁文化、荆楚文化、三晋文化和燕齐文化四种文化类型。各古代学术思想流派的流传分布,往往也有其地域特点。如儒墨以鲁国为中心,而儒家传播于晋、卫、齐,墨家则向楚、秦发展道家起源于南方原不发达的楚、陈、宋:法家主要源于三晋。周、卫位于各国之间的交通孔道,是商业兴盛之区,先后产生了不少专做政治交易的纵横家。
    错综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为中华文化多元化、多样化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生态空间,而且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和难以逾越的地理障碍所具有的封闭性,使以陆路交通为主的古代时期的中华文化几千年中一直未受到外部力量或异质文化的强烈的冲击,与外部世界的相对隔离,使中华文化传统长盛不衰,既能以自身独立的姿态保持前后递进、陈陈相因的延续性,又通过在内部环境系统中完成的统一,形成共同的的民族心理与伦理观念。

当今中华民族栖息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广大的疆域,纵深的腹地,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中国疆域完整,黄河、长江两流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其势宜合而不宜分,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

中原地区一直是东亚大陆文明程度最高、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在欧洲文明传入之前,中国周围的朝鲜半岛、日本、印度支那半岛和东南亚各国,其文明都落后于中国,不可能对中国文化造成冲击和挑战。而北方的游牧民族虽然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并多次进入中原地区,但由于文化落后,风俗习惯又不适应于农业经济,所以落后的文化最终被中原的先进文化所征服。中国与西方文明的中心相距遥远,且有大山、沙漠、无边无际的海洋相阻隔,在科学技术落后的古代,交往几乎是不可能的。丝绸之路开通之后,尽管有中亚、阿拉伯、波斯,甚至欧洲的使臣、商人等络绎不绝来到中国,但无论从其担负的使命还是从人数来讲,都不能动摇中国文化的根基,无法改变中国文化的方向。这就是说,由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国最早产生了农业文明,而世界其他地区文明又缺乏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条件,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保持着独立发展的态势。

从地理环境看,三面陆地,一面临海,北面多沙漠,西面从北到南由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把中国和西亚隔开,东面和南面是大海,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也是造成中国文化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原因。大陆型文化所面对的外在环境比较稳定,故较安土重迁、保守,不要求创意创新及想象力,从而形成自我封闭、向心凝聚和独立自足、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

外加上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不同的地形,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孕育了不同的人文,铸就了文化的多元性。中国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既哺育了古代文人,也造就了富有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主要表现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方面。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以山比仁,以水喻智,以物比人的品性格调,屡见于中国的政论、品文和文学艺术中。特别是魏晋以后,文人墨客盛行游山玩水,在文学界形成了山水诗派,在绘画界有山水画派。

中国气候从南到北,既有热带,又有寒温带,气温差异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期,对农民的垦植发生吸引,所以形成人口南移、文化南进的趋势。中国约略分为温润的东南和干寒的西北两大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使前者被人们开辟为农耕区,养育出一种以定居农业为基石的农耕文化;后者则成为游牧区,繁衍出以游牧为生,善骑战的游牧文化。农耕与游牧文明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主体。一般来说,农耕民族依恋土地,重农轻商,居安思稳,保守平和;游牧民族迁徙不定,重牧轻农,勇猛好斗。

在生产力低下的时候,地理障碍的影响是很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由于山川、河流,甚至旷野的阻隔,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时间既久,不风俗习惯也就形成了。

农业地区的人们由于对土地的重视和依赖,形成了重农轻商和安土重迁的观念。而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们则有鱼盐之利,把鱼、盐的生产和贩卖作为自己的主要产业,因而商业贸易比较发达。在一定条件下,他们还致力于海上贸易和航海事业。

北方的游牧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尽管与汉族多有接触,受着汉族文化的影响,但因生活方式的不同,无法全盘接受汉族文化。齐燕多方士,三晋多法家,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而鲁国则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江浙有吴越文化,而湖北则为楚文化,凡此种种,都说明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

 

3.2中国地理位置对经济的影响:

 

中国地域内的海岸与大陆架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巨大的开发价值。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约1.8万公里。加上岛屿海岸线,总长约3万公里。沿岸多优良海湾和港口城市,自北向南依次有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厦门、广州、湛江、北海等,其中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中国的浅海大陆架是世界最宽广的大陆架之一,包括渤海、黄海全部,东海大部和南海的一部分。

中国的地理优势条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国沿海优良港湾,便于船舶避风和停靠。这也促进了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海上运输的发展。例如,台湾海峡位于福建省与台湾省之间,从南到北连接着南海和东海,是中国海上运输的重要通道,人们称它为“海上走廊”。台湾的经济发展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密不可分的。 随着人们交往的增多,物流量人流量的增多,其交通价值更是明显。这个功能也主要显示出强烈的区位优势,向东可到日本,美洲等国家,向南可到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区;另外,中国大陆又背靠亚欧大陆,为建设陆上发达交通提供可能。中国的“第二亚欧大陆桥”可以一直从连云港向西到达欧洲荷兰国家境内。这充分显示出我国海陆位置的天然区位优势。 从纬度上讲,中国是个跨度较大的国家,所以产生了气候和生态的多样性。世界上几乎所有动植物都可在我国找到生存场所,为中国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我国绝大部分领土在北温带,南部一小部分在热带。这样的纬度位置既适于人类生活,又使温带、亚热带的各种动植物在我国都能繁殖生长,给我国发展多种经济提供了更有利条件。

 

3.3中国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纬度位置

纬度位置是决定太阳辐射和热量条件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气候特征的基本因素。中国位于北纬3°52'-53°31N的中低纬度位置,南北跨纬度49%,距离有50km.由于南北各地的太阳高度角的不同,使气温分布有所不同,形成自热带、亚热带到温带的分布序列。加上北回归线穿过华南地区,若考虑太阳高度角与理论昼长的季节变化,使理论辐射量相应地发生季节变化。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南方北回归线一带的太阳高度角比北部地区大,而白昼时数却比北部地区短,结果两者的理论辐射量差别并不太大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这时全国各地的太阳高度角和理论昼长都比夏至小且南方比北方大,结果理论辐射量普遍夏至少且南北差异大。这种理论辐射量的季节差异,是造成中国夏季普遍高温且南北温差不大,冬季普遍低温且南北温差大的重要原因。

从行星风系来看,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大致35°N以北为西风带,25°-35°N为副热带高压带,25°N以南为东北信风带。由于热赤道位置的季节变化,行星风带也有季节性的位移。冬季气压带与风带位置南移,全国大陆都在西风带控制之下:夏季,则由于夏季气压带与风带位置北移,中部处于副热带高压带位置,北侧依然受中纬度西风带影响,而南侧是受低纬度东风带影响。其中,在东西风带交界处(25°~35N),气流的季节变化最为明显,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则受东风带支配,形成明显的行星风系季风。

(二)海陆位置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一亚欧大陆东部,最大的大洋一太平洋西岸,疆土西北半壁伸入亚洲大陆腹地,东南半壁濒临海洋。由于海洋与大陆的热容量不同,热力发生差异,形成不同的气压场。冬季,大陆较海洋冷却快,出现冷高压,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夏季,大陆较海洋增温迅速,而出现热低压,凤从海洋吹向陆地。从而在中国东部形成显著的季风'候。但在西北内陆地区,因距海遥远,夏季季风不能进入,则为大陆性气候。

中国沿岸及台湾暖流(黑潮),对海陆温差没有起调节作用,反而加深了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因为,冬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无法将暖流的热量调剂给大陆:到夏季,风从海洋吹向大时,大陆已迅速增温了。不过,暖流对中国东部的水汽输送却起了一定的作用,如夏季东南季风带来的水汽及冬季回归气流对台北、东南沿海的等地的降水影响较明显。

 

4.总结

 

首先:中国位于北半球,处于北半球的东部,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国家之一,最北端在黑龙江的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即53°33′N;最南端在南海的曾母暗沙,中国最东端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即135°5E附近:最西端位于新疆维维吾尔自治区帕米尔高原东缘的孜别里山口,即73°40′E附近。中国国土面积约占亚洲陆地面积的1/4,约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中国领土总面积约为1430多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中国的大陆边境线长二万多公里,与14个国家接壤,与8个国家海上相邻。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朝鲜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国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六个:东面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为韩国、日本东南面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为菲律宾南面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为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邻国很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但是也会发生国土纷争,例如中国和印度,双方争议的地区约12.5万平方公里;再看中国和越南的领土争端问题,直到2008年,中越才完成陆地边界的勘立。海洋边界问题,中国与日本、菲律宾、越南等国家都有争端。南海问题最为重要,南海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让其周边国家都想占据。所以邻国越多问题也越多。

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为470多万平方千米。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1.8万多千米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约1.8万公里。沿岸多优良海湾和港口城市中国的浅海大陆架是世界最宽广的大陆架之一,海洋资源丰富,包括渤海、黄海全部,东海大部和南海的一部分。

其次: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和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东南面向海洋,西北伸向内陆,正处于最大的大陆和大洋之间,强大的海陆热力差异,使季风气候相当显著气候的大陆性强,使我国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气温的年较差远高于世界同纬度地区的平均值,气温的日较差也很大。我国经纬度跨度较广,海陆影响相差悬殊,地形复杂多样,使东西、南北之间和垂直方向上气候差异增大,热量和水分状况空间差异显著。从南到北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等3个气候带和1个高原气候区热量充足、自然景观和农业带以及生产与生活方式丰富多样,给我国发展多种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最后:中国内部地形多种多样,有山地,三大高原,三大平原,以及盆地和丘陵。以平原来说,平原多有江河湖海冲击而成,地势低平,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的主要农耕基地,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我国山地面积广,地势严峻,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昆仑山,祁连山以南,横断山脉以西的青藏高原为一级阶梯,二三级阶梯为青藏高原的外缘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阶梯状分布,一方面加强了中国东部地区级风的强度,另一方面抑制了南北冷暖气流的交换,从而加剧了气候的地域差异。此外,中国的大江大河大都发源于一二级阶梯,使河水自东向西流动,沟通了东西之间的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

我国只有充分利用它的有利条件,克服地理的障碍,才能使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提高我国的政治、军事地位,确保我国的经济、政治安全。

 

 

 


参考文献

[1]李罗洺.地理环境对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影响[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02):237.

[2]贾建红.气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105-108.

[3]胡兆量、阿尔斯朗、琼达 . 2009.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4]吕拉昌、李文翎. 2016(03). 《中国地理》(第二版)科学出版社

[5]马敏.中国文化教程[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孙晶晶,吴晶,陈玥琦,罗勇军.南海的军事地理特点与卫勤保障[J].西南军医,2018,20(04):484-486.

[7]张隽. 文化、地理和宗教差异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投资的影响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8.

[8]樊杰,王亚飞.40年来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变化及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J/OL].经济地理:1-10[2019-03-28].

[9]顾朝林,翟炜.东北亚人文和经济地理[J].经济地理,2019,39(01):8-20.

[10]李东君. 文化中国的地缘政治[N]. 社会科学报,2018-09-20(008).

[11]郭佳,张宝林,高聚林,彭健,罗瑞林.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及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进展[J].北方农业学报,2019,47(01):105-113.

[12]孙保全.论边疆的政治属性与政治性的边疆观念[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01):2-7.

[13]吕朝辉.国家政治地理空间视域下的中国陆地边疆战略定位[J].晋阳学刊,2016(06):120-126.

[14]王明清.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缘经济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15]陆俊元.试析地理位置对国家安全的作用[J].铁道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01):43-47.

[16]姚蓉.论十七世纪江南地理环境与文化世族[J].临沂大学学报,2018,40(06):16-30.

[17]高曾伟.论地理环境对镇江地域文化的影响[J].镇江高专学报,2018,31(04):1-4.

[18]高进.古代西域地理环境及其对族群间经济文化交往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8(09):53-54.

[19]王晓宇.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J].农业与技术,2018,38(21):144-145.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7 10:44 , Processed in 0.09716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