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朱庆庆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4000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守护地球的故事之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

已有 35 次阅读2025-7-15 21:56 |个人分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系统分类:地理游记| 科普志愿者

 守护地球的故事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

在巴山蜀水间,我怀揣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科普事业的热忱,参与了2025年“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科普志愿者”活动。这段为期五天的旅程,不仅让我深入了解了这片地质奇观的科学价值,更让我在奉献与实践中收获了成长,深刻体会到科普志愿者肩负的责任与使命。现在将我这个暑假放假的第一个活动过程与一小点感受记录下来。

启程:誓言与使命的开启

2020577日,我们相聚在米仓山红叶酒店,进入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进行开营仪式。短暂休息之后,一场别开生面的破冰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展开,在脚爬客团队的带领下,我们通过自我介绍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然后以“我眼中的光雾山-诺水河”为主题,在特制树形卡片上绘制专属的“自然名片”,然后进行展示有人用细腻笔触勾勒出光雾山的神秘,也有人将自己的名字与自然元素相结合。破冰活动不仅消融了初识的陌生感,更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科普志愿者们的多元与包容。小组展示环节,地质、生态、人文、媒体各团队围绕光雾山的峰丛峡谷、诺水河的溶洞暗河,设计出极具地质特色的组名和口号,每个团队的展示都如立体地质画卷,既体现对自然遗产的深刻理解,也展现新时代科普志愿者的创新思维。我被分到人文组,小伙伴们经过交流把我们的组名定为是“七影寻光”,口号是“寻七彩光影,探人文传奇。”队形队徽的设计也是结合我们每个人的特长,很快大家就相互熟悉了。

庄严的宣誓词在耳边响起——“遵循‘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勤于传播,乐于分享……”我感受到肩头责任的重量。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作为全球地质遗迹的瑰宝,其独特的地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深厚的人文底蕴,需要一代代科普志愿者用行动传递。领导致辞中提到的“希望志愿者们用专业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深入探索光雾山-诺水河的地质奇观和生态宝藏,期待大家通过新媒体、科普创作等多种形式,将这里的自然人文故事传播得更广更远。随后在巨型卷轴上签下我们名字,让我更加坚定了投身科普事业的决心。

探索:地质奇观与人文之美的震撼

202578日上午,吴维平老师带领们前往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系统的了解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整体概况和典型地质地貌特征。随后吴老师进行了《走进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讲座,以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的地质构造为切入点,给志愿者们详细讲解了世界地质公园的由来和发展历程、世界地质公园体系知识等,让志愿者们充分了解世界地质公园的独特内涵。授课期间,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正在进行再评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专家一行驻足观摩了此次讲座。

下午,我们赴米仓山景区开展实地考察活动。跟随吴老师的脚步聚焦香炉山独特地貌,重点观察砂岩与页岩互层景观,在吴老师讲解中系统了解寒武纪的地质演变脉络。此次考察采用“专家讲解+实地观摩”的模式,让们将理论知识与野外实景相结合,对地质遗迹保护的重要性及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形成了更深刻的理解。在香炉山区域,们发现了耧斗菜、马刺蓟、小果蔷薇等绽放的野生植物;沿生态画廊行进途中,又陆续观察到槭树、稠李、花楸等乡土树种;考察行程尾声,还近距离接触了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台湾水青冈,丰富的物种资源让大家直观感受到米仓山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夜幕降临,们共同观看了《梦境光雾山》情景演出。演出以米仓古道为背景,生动再现了“背二哥”、的历史身影。他们肩挑火纸、桐油等物资,在川陕之间穿梭往返,用坚韧不拔的意志架起两地经济通途,乐观执着的号子声更成为镌刻在巴山深处的独特人文印记。

202579日上午我们深入光雾山燕子岭,探索喀斯特地貌的独特景观,这里的独特的地质景观,形成于震旦纪的白云岩经长期风化,塑造出峰丛、孤峰等壮丽形态。在吴维平老师的指导下,们观察了植物根劈作用及沉积岩褶皱构造,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峭拔的柱状峰与林立的岩墙令人震撼。其中“万笏朝圣”成为打卡亮点,该景观由石灰岩、白云岩构成,与山脚的花岗岩形成鲜明对比。在途中大家遇到一株高耸的红豆杉,吴维平老师带领志愿者们详细的讲解了红豆杉的价值,特别是它所含的紫杉醇在抗癌药物中的重要作用。行程的最后,们登上了“万笏朝圣”观景点,站在高处俯瞰,脚下是连绵起伏、郁郁葱葱的林海。眼前这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们真切领略到燕子岭植被的丰富多样。在考察途中,志愿者们巧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的专家团队。我们主动与外国专家交流,专家们也以中文“你好”亲切回应,现场氛围轻松融洽。随后俄罗斯国家研究型托木斯克国立大学博士马军为参训学员带来了一场精彩训练营的经验分享会。他以一篇往届科普训练营志愿者小组汇报优秀案例作为开篇,分享了这篇获得最佳小组成果的经验,为学员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结束了上午的野外科考活动,们奔赴诺水河景区。在诺水河景区的游客中心,恰逢一幕舞台戏剧表演,当大幕拉开,川剧变脸喷火惊艳亮相。们在感受舞台戏剧魅力的同时,也对巴蜀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为后续人文科普打下了基础。

         710号的科考活动,在诺水河景区持续展开。们参观考察了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的诺水河景区的核心——地下溶洞。从龙湖洞入口乘船进入地下河,一幅地下王国的巨型画卷徐徐展现在我们眼前。龙湖洞内的鹅管林非常壮观,800平方米的洞顶下,数万根鹅管如冰晶垂悬,30~50厘米的长度间, 藏着正在生长的秘密。踏入狮子洞,洞顶的石钟乳形态各异。高达8米的“抬头见佛”石笋静静俯瞰着洞内的一切。洞内40米长的水平石纹,是地下河水位上涨的证据。狮子洞的出口,长长的通道里世界各地地质公园不同的地貌,途中吴老师对溶洞的地质特点、成因及演变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让们深刻的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随后我们一起重走了米仓古道。米仓古道这条起于汉中、贯穿巴蜀的咽喉要道,不仅是商旅驮铃的“盐茶之路”,更是诗人与历史的回音壁——李商隐在关坝客栈听夜雨涨秋池,提笔写尽羁旅孤愁;陆游策马穿行“孤云两角”险峰,将山河家国叹融入马蹄声。最动人的是古道的人间烟火。石缝间回响着《巴山背二歌》的号子,那是背二哥们负重攀越时“去背火纸来背盐,婆娘娃儿都靠它”的生存韧劲。他们将苦难酿成歌,让“背不直的路弯弯”化作国家级非遗的壮美绝唱。今日荒草蔓生的挡墙关下,昔日的箭竹林径仍藏着川陕百姓赶集互市的足迹,盐巴与蓝靛的交换,早已沉淀为民族交融的血脉。这条古道是青石上的年轮,亦是巴山人不屈的脊柱。

   在实地考察与文化体验活动有科普导师的讲解与优秀的志愿者陪伴,不懂就问,边走边聊,不仅让们深化了对米仓山地质、生态资源的科学认知,更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深刻感悟到当地独特的人文精神与红色底蕴。地质公园不仅是观光胜地,更是地球科学的天然实验室。这种理念深深扎根于心,让我在后续的科普任务中更注重科学性与严谨性。

反思:科普之路的延续与责任

实训虽短暂,但留下的思考深远。首先,我认识到科普工作需要“专业性与趣味性”的平衡。地质知识若过于学术化,公众难以理解;若过于娱乐化,则失去科学价值。如何在两者间找到平衡点,是我未来需要持续探索的方向。其次,新媒体时代下的科普传播需要创新形式。短视频、互动问答、沉浸式体验等新兴方式,将是我们扩大影响力的重要工具。展望未来,我计划将实训成果融入日常:在校园中组织光雾山-诺水河主题讲座,带动更多同学关注地质科学;持续运营个人科普账号,定期发布地质公园相关动态;参与后续的科普志愿服务,践行“终身科普志愿者”的誓言。同时,我也期待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能通过更多志愿者的努力,成为全球科普教育的典范。

结语:守护地球的故事,未完待续

五天的实训,让我从“科普志愿者”的角色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也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与这一群有趣的人,一起做有意义的事情,正式太有意思了。光雾山-诺水河的奇峰秀水、亿年地质密码,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作为传播者,我们将用知识连接公众与自然,用热情点燃更多人保护地球的信念。这段实训是我科普之路的一个新台阶,未来,我愿继续以微光之力,照亮更多人心中的科学之光。光雾山-诺水河,我们终将再见;而守护地球的故事,未完待续。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7-17 13:38 , Processed in 0.09464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