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mnhnj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806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已有 404 次阅读2013-8-19 15:05 |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大气, 地球


复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4.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画图来分析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训练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2.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复习重点】

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复习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复习方法

课件演示法和简图示意法。

【教学过程】

板书: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热力环流复习(板图)。通过前面的复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从全球范围来看比如说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低纬受热多,高纬受热少)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这是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

单圈环流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地表性质均一(无海陆高低之分),地球不自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

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

 

90°

60°

30°

0°

G

  F

C

E

  D

  B

A

              1                                       2

板书;三圈环流

⑴假设条件:地表性质均一,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讲解三圈环流形成过程:

热力原因形成的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膨胀上升或收缩下沉运动,从而导致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区或高气压区,称为热力原因。赤道地区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热源,极地是最大的冷源,因此,与之相应的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又被称为热低压和冷高压。

问题设计: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的运动方向是什么?为什么?

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于北纬30°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之后,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气不断地流到北纬30°附近高空堆积起来,导致北纬30°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会如何运动?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还是降低?

北纬30°附近被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在水平方向上,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运动(向北、向南)时,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转成偏西气流并在南北纬300上空聚积、下沉,地面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

3、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分流、偏转后的风向?

  北纬30°附近被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附近~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东北风风向常年不变,就好像一个人很守信用,因此,这个纬度带被命名为东北信风带。
  至此形成了低纬环流。
  副热带高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的两股冷暖不同的性质的气流,在南北纬600附近相遇辐合上升。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显然,副热高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与当地冷热状况无直接关系。这样的气压变化称为动力原因。而北纬30°附近~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中纬西风带。北纬60°附近~极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极地东风带。在高低气压带之间形成了由高压吹向低压的风带(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图)。请特别注意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方向不同,对风向的影响。说明南北半球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的位置以及方向的差异。

4、自北纬30°附近北流的空气与自极地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是否一致?有何差异?相遇后两种空气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纬60°附近近地面气压较周围低还是高?

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副极地低压带。

5、北半球形成了几圈环流?南半球是否会形成同样的环流?

6、全球近地面共分为几个气压带、几个风带?

7、全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

这种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叫做大气环流。

板书:⑵分布:

①低纬度环流(0°30°之间);②中纬环流(30°60°之间);③高纬环流(60°90°之间)

板书:4、地面气压带风带

1)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热力型                       副极地低气压带:动力型

副热带高气压带:动力型                     赤道低气压带:热力型

2)风带:

高纬东风带;中纬西风带;低纬信风带

3)移动规律:

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移动规律: 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偏,冬季南偏

注意:

①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中间为风带,以赤道低压带为轴,南北对称

记忆气压带  0 3 6 9

七压六风

四高三低

北撇南捺
             
高低相间
             
随直而移

风带可以根据气压带推导。

③相邻高低气压带之间形成风带。近地面风向北撇南捺(注意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

④近地面风向与高空风向一般相反,但中纬环流圈中高层为西风

春秋分日               气压带中心位置通常分别在0°、30°、60°、90°纬线上

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⑥移动幅度:约5——10个纬度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三圈环流

地面气压带风带

⑴气压带:0 3 6 9
         
高低相间
         
四高三低
         
随直而移

⑵风带:北撇南捺(注意箭头)

⑶移动规律:

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移动规律: 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偏,冬季南偏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6-15 20:19 , Processed in 0.08836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