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opensea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147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试谈唐宋诗词的地理价值 zt

已有 467 次阅读2005-4-26 15:13 |个人分类:地理教学

一、描写气象气候的诗例举要及其简析

1、降水:

1)春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2)梅雨:梅雨是6月中旬至7月上旬发生在我国江淮流域(宜昌以东,北纬26℃—34℃之间)至日本南部一带的特殊天气。其天气特点是,长时间的连续降水,相对湿度大,日照时间短,地面风力小。而古诗写道:“三日雨不止,蚯蚓上我堂。湿菌生枯篱,润气醭素裳。东池虾蟆儿,无限相跳梁。”(梅尧臣《梅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宋,赵师秀《约客》)。“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黄庭坚《清明》)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完全可以了解梅雨发生的时间、地域、特点等有关知识,如“雨潇潇”“三日雨不止”两句诗就形象地表现了梅雨雨期长、雨量大的特点。我们还能从“江南梅熟日”“梅子黄时”等诗句中窥探梅雨的名由——梅雨时节正值梅子成熟,因而得名;“湿菌生枯篱,润气醭素裳。”则说出了梅雨的另一个名称与名由:梅雨又叫霉雨,因为梅雨季节气温已经逐渐升高,空气湿度大,衣物易长霉。古诗甚至还描写了空梅的情况,如“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宋,曾几《三衢道中》)

3)夏季阵雨:夏季阵雨常常是积雨云发育的结果,并有降雨范围较小、突来忽去、时间短、强度大等特点。古诗中是这样描述的:“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唐,崔道融《溪上遇雨(其二)》)“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翻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晓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注:宋,华岳(《骤雨》该诗与当今气象谚语“夏雨分牛脊”,同样形象地描述了夏天阵雨的特点。)

4)秋雨、秋涝:“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茅苫一月陇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吴中田妇叹》,苏轼1072年作于湖州)

5)夜雨:“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作于成都)“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李商隐《夜雨寄北》)这些诗句不但是言情佳句,而且是写实的名篇。西南地区直到9月底10月初,西南季风仍然影响此地,所以秋雨多。同时,由于受到地形的影响,夜雨率高达7080%,秦巴山地也多秋雨。

6)冬雪:“一冬无雪润田畴,渴井泉源冻不流。昨夜忽飞三尺雪,今年须兆十分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露:“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唐,王维《山中》)

2、物候

1)春季物侯:“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宋,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其一)》)“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茅茨瞑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宋,汪藻《春日》)“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唐,白居易《春风》)“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唐,李颀《送陈章甫》诗中所写的为洛阳附近景物)。

2)秋季物候:“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臣夕阳。”(宋,孔平仲《禾熟》)“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唐,李益《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3)候鸟迁徒:“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唐,孟浩然《草寒有怀》)“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杜牧,《早雁》)雁八月开始南飞,春来则北归,衡阳有山称回雁峰,相传大雁南飞不过此处,因为当时湖南中部、南部一带空旷人稀,水中泽畔长满了菰米莓苔,尽可为食,且气候也不十分寒冷,适宜大雁觅食、越冬;“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唐,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阳月,夏历十月。其实雁南迁也有少数过南岭者;“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唐,李益《春夜闻笛》)“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示张寺丞王校勘》)

二、描写水文、天文等地理事物的诗作举要及其简析

1、水文水利

1)钱塘江潮:“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唐,刘禹锡)“一痕初见海潮生,顷刻长驱作怒声。万马突围天鼓碎,六鳌翻背雪山倾。(仇远《钱塘观潮》)

2)水循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间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唐,李忱《瀑布联句》)

3)水旱灾害:“八月江湖秋水高,大堤夜坼声嘈嘈。前村农家失几户,近郭扁舟屯百艘。”(宋,刘颁《城南行》。描写防汛情况。)“黄河西来骇奔流,顷刻十丈平城头,浑涛春撞怒鲸跃,危堞仅若杯盂浮。斯民嚣嚣坐恐化鱼鳖,刺史当分天子忧。”(宋,郭祥正《徐州黄楼歌寄苏子瞻》)10725月,苏轼任“知徐州”之职,其年七月十七日,黄河在澶渊决口。817日水及徐州城。当时苏轼督率军民“修城捍水,以活徐人”。冬天水退,“作黄楼东门之上”,根据“五行”之说土为黄色,欲以黄楼制服水患。苏轼诗中常写及此事,苏辙为苏轼作《墓志铭》中也对此大书特书;“五月不雨至六月,河流一尺青泥浑。舟人击鼓挽舟去,牛头剌地挽不行。我舟系岸已七日,疑与绿树同生根”。(宋,郑獬《滞客》)

4)水利及其他:“役徒开汴前日放,亦将决水归河槽。都人倾望若焦渴,寒食已近沟已淘。(梅尧臣《东城送运判马察院》)宋皇祐三年,八月京都地区大旱,汴河已绝流,至次年寒食前,朝庭派人”开汴”,疏浚汴河河口和上游,以便引黄河水顺畅地注入汴河;“开春沟,畎春泥,五步掘一堑,当涂如坏堤。”据《宋史·河渠四·京畿沟渠》记载,北宋京都每年春天疏浚沟渠以防水渍成灾。诗中所述为汴京整修下水道。

2、月相: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时人莫道娥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唐,缪氏子《赋新月》)“月生十五前,日望光彩圆。月生十五后,日畏光彩瘦。”(刘猛《月生》)“月形如白盘,完完上天东。忽然有物来敢之,不知是何虫。如何至神物,遭此狼狈凶。”(唐,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完完,月圆的样子。诗述月蚀的情况。

三、描写地貌景观的诗例举要及其简析

1、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寺壁》)。

2、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泰山历来被誉为“五岳之长”或“五岳独尊”。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泰山年龄大,其岩石形成已经有25亿年了;其次,它气势磅礴,面积达426平方千米,主峰(天柱峰)海拔 1532.8米,虽然不如华山和恒山高,但它矗立在山东丘陵和华北平原之间,相比之下自然更显得巍峨壮观。

3、华山;“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邱子》)。唐诗云:“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清朝袁枚也大为惊叹:“太华峙西方,倚天如插刀。”(《登华山》)华山险峻挺拔,是地壳运动形成的。秦岭北坡与渭河平原交界的地带在大约距今1亿年前的中生代时期,产生了一条大断层,地壳内岩浆沿断裂带从地下侵入地表,凝成花岗岩,这是华山形成的基础。距今7千万年的新生代第三纪以来,秦岭与华山不断上升,而渭河平原不断下沉,华山才会显得如此雄伟,奇峰突起。诗中所言的“刀”和“剑”原来是内营力的鬼斧神工。

4、秦岭、大巴山、过剑阁:“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两崖崇塘倚,刻画城郭状。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唐,杜甫《剑门》)

5、岩溶地貌:韩愈诗赞漓江山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梅尧臣这样描写太湖附近侵蚀丘陵山地(石灰岩):“太湖万穴古山骨,共结峰岚势不孤。”(宋,梅尧臣《寄题徐都新居假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4 19:53 , Processed in 0.07705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