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zxdl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152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王用钊谈新课标

已有 689 次阅读2004-12-15 09:37 |个人分类:教学法及理论

从区域地理角度谈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体会

□ 王用钊

王用钊 1946年生,中学地理特级教师,现在陕西省西安市第23中学任教,兼任西安市教研室地理教研员,西安市莲湖区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会员,陕西省地理学会和陕西省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西安市教育学会和莲湖区教育学会理事,西安市教育学会中学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西安市莲湖区地理教研会会长。现为教育部“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

多年来,积极投身教育改革,探索素质教育的实施之路,成绩显著。曾连续荣获1996~1998年陕西省和西安市教学能手赛教一等奖,并连续三届获得省、市“教学能手”称号。曾获西安市优秀教师、莲湖区“师德标兵”和“王思明式的好教师”等称号。主编《西安市素质教育目标体系与评价机制研究实验课题·地理丛书》等著作十余本,发表论文十余篇,其著作、论文多次获奖。

“区域地理学是旨在阐明一个特定区域(或地域)的自然环境及人地关系规律性的学科。它综合地探讨包括自然和人文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的特定区域。” 在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区域地理的有关内容占有重要地位,它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互相联系、融合起来,整合为三个必修模块和七个选修模块,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形成全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

笔者有幸参与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有许多感触。本文仅从区域地理的角度,谈谈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一些学习体会。

一、从区域地理角度看《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特点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这就是地理学的地域性特点。因此,区域地理一向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不仅要揭示区域自然环境本身的综合特点,而且要结合人口、社会、经济、历史发展等诸多人文因素,考察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从而为区域开发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依据,进一步为政府的区域发展决策服务。同时,区域地理也提供了现代公民所必备的有关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生存能力与个人发展能力,符合地理课程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与区域地理相关的内容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占有相当多的篇幅,如“必修地理3”就专门设计有“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标准;“选修3 旅游地理”和“选修4 城乡规划”中也设计有与区域地理相关的内容标准。这些都体现了国家教育部关于课程设置的基础性特点的要求。

从我国地理学的发展来看,历来有一个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即地理学研究的应用性很强。目前看来,区域地理的研究趋势正是如此,愈来愈向实用性的领域大力扩展,如:关于农业科技开发实验园区和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研究,国家或地区重大项目选址研究,各种层次经济区划研究,自然灾害区划研究等。这些区域地理研究与国家最新发展同步,时代感强。《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也不例外。如在“必修地理2”中有“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在“选修3 旅游地理”中有“旅游与区域发展”;在“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中有“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发生区域进行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在“选修6 环境保护”中有“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等内容标准。这些内容标准除了有很强的应用性特点外,还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前区域地理研究的发展趋势,渗透着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综合研究的最新成果,重视了蓬勃发展的高科技成果的应用,顺应了国际上地理课程标准研制发展的大潮流,体现了国家教育部关于课程设置的时代性特点的要求。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因此,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有3个必修模块和7个选修模块。在这10个模块中,凡涉及区域地理的细节内容也同样体现了多样性、选择性的特点。如在“必修地理3”中,有“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的内容标准。对教师来说,某流域可随意选择美国田纳西河流域、欧洲莱茵河流域或中国珠江流域等。在“选修4 城乡规划”的“城乡发展与城市化”中,有活动建议:“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城市,讨论该城市的文化特色,以及如何保护城市文物和历史文化。”针对这条活动建议,各地学生必会出现不同的选择。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与区域地理相关的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还有很多,都体现了多样性、选择性的特点,同时也都很灵活。其意义在于拓宽学生的思维渠道,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了条件,使他们学会选择,在选择中逐渐学会规划人生,确定发展方向,体现了情感心理学的教学论思想和罗杰斯的“人本化教学”思想,取代了赫尔巴特的“学科三中心论”,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情愫,以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未来公民。

总之,从区域地理角度来看,《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具有基础性、时代性、多样性、选择性的特点。

二、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大力倡导案例教学

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凡涉及区域地理的内容标准都要求以新颖生动的教学事例──案例组成教学内容。这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一个特色。

案例教学最早于187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兴起,以后逐渐成为哈佛商学院大力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其运用于普通教育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根据现行教学大纲编写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地理》曾积极地探索了案例教学。而《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则大大前进一步,积极地倡导案例教学,在所有必修和选修模块中都要求有分量不同的教学案例。特别在有关区域地理的内容标准中更是如此。如在“必修地理3”“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标准中,类似于“以区域地理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的内容标准就有5个,都涉及区域地理案例教学。

在实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制定的有关区域地理内容标准的教学活动中,采用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科学方法有很多好处。

1.地理区域要素的复杂性、空间性、关联性特点使案例教学方法更有优势。

地理区域的要素有基本要素(位置、距离、方向、范围、组成等)和衍生现象(类型、循环、扩散、演替等),种类繁多,所占空间地域广大;它们之间的关系复杂多变;不同地理区域的要素又不尽相同。面对如此庞杂的地理事物与现象,我们只有对一个个内容鲜活、独具特征的地理区域进行综合考察和研究,才能洞察和透视整个区域的空间结构,进而概括出一般性规律。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教学,使学生掌握认识区域地理的综合分析方法,从而体现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增强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基本理念。倘若为达到同样目的而采用堆砌区域地理理论,从概念到概念,泛泛而谈、空洞说教的陈旧教学方式,则学生一定会感到贫乏无味而失去学习兴趣。

2.在区域地理的案例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掌握地理比较的方法。

区域地理研究的对象有占据空间广大并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时空分布特点。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既不可能把所讲内容都搬在眼前,又不可能都让学生亲自去观察,也很难像物理学、化学或生物学那样进行一定条件下的实验来解决问题。但是,若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采取比较不同区域地理教学案例的方法,则可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必修地理3”中,有两项内容标准:“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和“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它们都属于采用比较法来学习区域地理的事例。显然,使用鲜明真实的事例比较两个不同区域的区域差异与比较同一特定地域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差异,对学生掌握地理科学方法之一──比较法大有裨益,除使学生加深理解区域地理各要素所呈现的本质特点和各要素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及其时空发展过程和规律外,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使学生掌握地理比较的方法,即如何选择比较对象,针对不同比较对象采用哪种比较方法,如何达到最佳的比较效果等。

3.案例教学可促使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

研究区域地理的目的是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地理区域要素的复杂性、空间性、关联性等多元、多维特点,使案例教学呈现开放性特征。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对同一区域地理及其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必然呈多元状态,因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学生与学生、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的思维撞击。这就要求学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案例教学的重要基石,认识加强沟通、合作学习、合作探索、追求真理、并促进自己和集体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促使课堂教学呈现开放、民主、和谐的情境。所以,在区域地理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创造好的教学氛围,达到使学生学会沟通、学会合作的目的。

三、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可以采用探究学习方法

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部分都倡导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地理科学方法,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区域地理的一般学习方法是结合地图和有关资料,采用综合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进行的。那么源于理科教学而在人文社会学科扩展应用的探究学习方法能否适用于区域地理教学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有关区域地理的部分除设计有“内容标准”外,还设计有“活动建议”。如在“必修地理3”中,结合“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标准就有6个活动建议,其中包括“模拟活动建议”“调查活动建议”“讨论活动建议”各两个。从区域地理的学习内容角度看,这些活动建议蕴涵了区域地理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基本项目,所建议的活动形式都很具体,易于操作。此外,从这些活动建议所涉及的地理知识分类角度看,多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适宜于采用探究学习方式。如其中一条调查活动建议:“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如何打算?为什么?”在认真剖析这条调查活动建议后,发现采用探究学习方法较好。为什么呢?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由于学生长期生活在家乡的土地上,对家乡土地荒废的现状一般都屡见不鲜,改变家乡面貌使之走上富裕文明之路与学生个体有切身利益关系,因此学生有兴趣去探究。第二,学生利用所学区域地理知识及其相关知识,就解决家乡土地荒废问题来探寻原因并提出几条意见或建议并不是难事,对此,他们有自信心。第三,家乡父老的亲情和由多元区域要素构成的区域空间也能为探究活动提供种种便利。那么,结合这项调查活动的探究学习如何进行呢?可使用类似于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第一步,由教师就这次调查活动的实施进行动员,阐明意义、作用、基本要求,进而让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创设调查活动的问题情境。同村同乡的学生可以组成一个调查小组,一起商议调查主题、调查方向、调查途径,寻找调查活动的最佳切入点,并拟定调查提纲。第二步,各调查小组根据调查提纲,在家乡通过各种途径,使用恰当方法收集、观察、对比各种相关地理信息,并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初步交流,形成对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和今后如何规划开发的看法。第三步,在教师指导下,各小组归纳整理调查成果并在全班进行交流、研讨和评价。

探究学习的目标应该是解决了某些地理问题(如区域地理问题)和经历了科学探索过程。而后一个目标尤为重要。从探究学习过程的实质来看,它模拟了科学研究过程。其实施方法中,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结合具体区域地理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将促使学生把课本和有关资料中的“死”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活”资源结合起来,并引导学生充分关注该地理区域内的各种自然要素及人类社会所组成的地理环境与现实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结合课本内容把学生观察到的地理事物、现象纳入探究学习的范畴,意义重大。把这种学习方法与以往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忽视学习过程,只讲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结论,并尽可能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相比,进步很大,它摒弃了以“知识为本”的旧教学方法,弘扬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使学生在针对区域地理的探究学习过程中,既懂得了知识,又掌握了地理科学方法,培养了对真知的不懈追求精神,实现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三个维度上的课程目标。

四、在区域地理学习中的创新举措

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概念提上国际议程。如今,建立在人地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基础之上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已在全世界得到公认和普及。

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等种种问题都可以在一定的地理区域中出现,因此,从区域地理学习入手,是使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观念并针对区域地理问题制定相应区域发展策略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区域发展的学习内容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比较好的载体。” 在这方面,《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做出了重大改进。

在1990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高中部分)修订本》(以下简称1990年《教学大纲》)中,高一年级地理必修课的教学要求部分没有明确写入区域发展内容,但在高三年级地理选修课教学要求中,有“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区域差异,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和能源对生产发展提供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和“分析我国各地区的生产布局,了解各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应如何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在1996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以下简称1996年《教学大纲》)必修课教学目标中,也没有明确写入区域发展内容,但在选修课教学目标中,也有“了解中国在区域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能够联系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本地国土整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等内容。综上所述,1990年和1996年的两套《教学大纲》都将区域发展内容列入选修课教材中。而在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中,则明确指出“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此外,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部分,还特地设计了“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更重要的是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必修地理3”中,用一半以上的篇幅列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5个内容标准要点和4个相应的活动建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把区域地理和可持续发展列为必修内容,并用相当长的篇幅、时间去组织教学活动应视为创新举措。第一,区域发展研究的新特点为区域地理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素材。区域发展是奠基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上的学习内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使学生感受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邃内涵,提供了联系实际的契合点和素材──许多鲜活生动真实的案例,还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建议,使区域发展的学习能够结合实践来体验,感受更深刻。第二,把区域发展内容列为必修教材,将进一步使更多高中学生受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熏陶,意义弥足深远。第三,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必修地理3”说明的前一部分,强调“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要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关于这一点在本文“二、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大力倡导案例教学”中有详细论述,这里不再提及。但应注意的是该说明的后一部分:“本部分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显然,《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很重视中国的区域发展案例,这便于使学生达到“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在这一方面,1990年和1996年的两套《教学大纲》就显得不足,有些轻视。虽然在这两套大纲的教学目的中,都有类似加强国情教育的要求,但却将有关内容都安排在选修课教材中。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区域地理的内容标准的选择和设计中,围绕学习主题组织知识点,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但对于主题下的每个知识点都给以较多说明和建议。这是区域地理教学的又一创新。在1990年《教学大纲》中,高三年级地理选修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教学内容要点部分,都采用按系统的区域地理要素,即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依次排列的方法进行设计。在1996年《教学大纲》的选修课中,有关区域地理的教学内容要点和知识要点部分,虽然采用了案例学习,有一定程度改进,却仍留下系统地理的痕迹。但是,在新颁布的《高中课程标准》“必修地理3”的有关区域地理的内容标准中,除结构上设计为“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外,还围绕区域可持续发展主题,在教学案例中,针对不同区域地理研究对象及其特点,选择了互不雷同的知识点,如下所示。

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湿地开发)的原因、危害与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的基本内容及综合治理对策。

某经济发达区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及产生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这些知识点都附有较多说明和建议。)

显而易见,相对于传统的区域地理学习来看,上述知识既不系统也不完备。但是,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当前地理热点问题。这些热点问题易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果教师适时采用探究学习方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想象空间和思维挑战条件,学生会勇于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并会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和经验,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而解决问题,这样,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必然会大大发展。

注:

[1]单树模:《关于“区域”的研究──〈区域地理基本问题〉研究之一》,《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86年第2期,第1页。

[2]林培英:《“认识区域”的内容、结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156页。

自:人教网—网络期刊http://www.pep.com.cn/200406/ca517424.htm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wen 2004-12-15 16:59
觉得太长.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7 17:47 , Processed in 0.08032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