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hbmczq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167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课件教学——我的经历与感悟

已有 608 次阅读2006-4-9 08:43 |个人分类:流水帐

课件教学——我的经历与感悟

  看到新思考网地理博客群组里的一个话题:“近五年内,你有没有听过一个老师只用一支粉笔上公开课?”我听过,在一个省级研讨活动中听的,讲得很不错(先按下不表)。这个话题我很有兴趣,自己也很有体会。原先在k12论坛上看过苦墨斋主的贴的文章,也侃了几句,但觉得自己说得不够充分。课件制作和使用,我是个新手,很难谈出什么道道,但我个人的经历和思考也许折射了课件教学的历史,所以干脆在这里讲个长篇。因为年纪大了,很喜欢回忆,也因为年纪大了,说话不免罗嗦,所以从几年前说起——

一、启蒙

对于我来说,电化教学绝对是个新的体验。2002年重回教坛,2004年来深圳以前的两年间,听说过几次课件这个名词,看到过两三个课件(都不是地理的),2003年春,听过一节用课件上的课(那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投影仪的使用),感觉也平平。总体来说,对课件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实在没什么印象。由于缺乏条件,对这个东西并不感冒,每天上课,都是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刨啊刨,教学效果好像也不太差。(至今,全国中小学中,常规教学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条件的,最少有60%,甚至有80%以上。)

04年到深圳,新学校每个教室都有全套电教设施(好像叫什么“三机一幕”之类,在内地听说过这个名词)。但当时自己不会做课件,连教室里屏幕开关在哪里,如何打开投影机都不会。所以开始一段时间并没有用它。周围的同事,用课件的也不多,教室里的设备闲得很。长期坐班,没事,下载了两个课件看看,发现一个用3DMAX做的“地球的运动”的课件——自转、公转、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齐全得很,把我一直想表现的场景都表现出来了,当时那叫一个兴奋!马上就叫学生教我教室里的机关怎么用,于是乎,每讲到一个内容,就把相关的动画片断放给学生看,那叫一个爽!一放,一讲,自我感觉良好,心想,看了这个,同学们总该明白了吧?

用了几次之后,上瘾了。因为自己不会做,所以就拼命上网找东西。每一节内容,都希望找到尽可能多的课件来,当时自己的搜索水平很差,只会到各地理网站去翻。为避免重复劳动,在电脑里设了一个专门的文件夹——“下载课件”,按教材的章节目录,发现一个下载一个,分门别类放进去,很快就弄得电脑臃肿起来(我的硬盘只有8G)。这一时期,莫武、曾惠萍、司林刚、张双良、柯小红等老师的课件给了我不少帮助,大大地帮我开了眼界。他们可以说是我使用课件的启蒙者和领路人。

从此不太备课,把脑袋拴在别人的裤腰带上了。上课前,打开下载的课件浏览,然后从众多的课件中,挑个好的用。有时遇到一个思路清楚、资料丰富的课件,就高兴得不行,稍作调整就用上了,由于课件一方面给学生看,一方面自己也看,教学思路、程序不用记,不必整理,按课件的进程一步步走就是了,所以上课也很轻松,课堂也比较热闹,心想,这就是电化教学啊!这就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啊!又舒服,又热闹,真不错!我也现代化了嘿!

唉!当初,陈焕生上城的时候,也是这个样子吧……

 

二、困惑与挣扎

过了两个星期后,麻烦来了。

第一,好课件到哪里去了?网上的课件来自天南海北,质量差异很大,加上商品意识的增强,很多好课件只挂在要点数或要X币的网上,纯免费自由下载的课件要么很粗糙,要么很陈旧,要遇上一个好的、合用的课件越来越困难。同时,随着课件使用的次数增多,对课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能符合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又能切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基本材料齐全,还有些新意,对自己有所启发和增益的课件直如凤毛麟角。

第二,“我”到哪里去了?有些课件看着很不错,资料丰富,链接花哨,但课件本身的跳跃性很大,由于没有配套的教学设计,要好半天才看懂它为什么这么安排,其中的承接、转换都不清楚,用起来很不顺手。自己以前用粉笔时觉得很不错的教学设计和思路,和现成的课件完全合不上拍!如果放弃自己的思路,跟着他走,我就会成为一个效颦的东施!如果照自己的思路实施教学,这个课件就没有什么价值。

怎么办?只有想办法自己做。我以前看过一点FlashAuthuware的书,也一步步学了些简单操作,但总觉得用起来太麻烦。周围的老师都用PPT,我试了一下,很容易上手,就做起来(此后我做课件基本就只用PPT了,因为我只会用它)。

要花多少时间来做课件?第一年我带高一,每周备两节半课,做两到三个课时的课件。由于我做课件是从零起步的,没有任何资料积累,每一次的课件制作都要从搜集资料开始,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上网寻找合用的资料——案例、图片、动画、视频,然后再进行整合。搜集资料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整天坐在电脑前,3721google,百度,图片搜索、mp3搜索,filetype搜索,学到很多新的搜索招数,但有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想要的东西还是找不到。一直以来,我每天泡办公室的时间都在12小时左右,其中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资料收集和课件制作方面,慢慢地,素材库丰腴起来,自己却消瘦下去(哈哈!唉唉!)……虽然苦、累,但觉得这一段时间收获确实很大。

进入高二,情况突变。先是文理分科,后来是X分科,周备课时数由两节半到七节,又再飙到九节,每天备课一节以上,课件怎么办?无论如何,时间不允许。在这种情况下,课件与上课的关系,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情况是重复以前的教学过程时,个人积存丰富,用自己以前做的课件。第二种情况,上自己从未上过的新课,课件只能粗糙,甚至粗劣。第三种情况,不用课件上课。

课件哪课件,叫我如何不想她,叫我如何不怨她,叫我如何不怕她……

 

三、一线天光

形格势禁,已经习惯了用课件上课、以至于感觉没有课件就无法上课的我,面对如此沉重的课时负担,几乎绝望。05秋以来,我的课时安排如下:周总课时16节,其中地理专业班九节(备九节,含周日补课),文科班地理基础课4节(备两节),理科班地理基础课3节(备一节),每天除了上课还是上课。其中地理专业班的课是课改后的选修课,全新,不仅没有现成的课件和教学设计可供参考,相当一部分内容自己连知识准备都不够,还得赶紧充电,一边学一边教。这时能把课上个囫囵就不容易了,哪里还得功夫做课件。常常是刚把一堂课的知识脉络理清楚,上课时间就到了,赶紧夹着书跑。——这样的课,质量啊!因为是新课,有很多材料和场景需要提供给学生看,只要时间允许,课件还是尽可能做一做,但止于提供必不可少的资料、图片等,给出问题情境、提供相关资料,足矣,一切花哨全都省掉。有时因为时间不够,自己对某个问题还没完全闹明白,不敢误人子弟,还上了几节录像课——上旅游地理时,干脆给学生看几章“中国的世界遗产”录像片,自己赢得一点喘息的时间备课。当完放映员,心里惴惴,问学生这样上效果怎么样,学生说:挺好的,看完录像,有些东西就基本明白了,不用怎么讲了。

“挺好的!”嘿嘿!我一阵轻松,一阵惭愧,然后悚然似有所悟——学生说“挺好的”,这是否意味着本该如此?以前我煞费苦心弄的那些华美而精致的课件是否多余甚至累赘?

文理科的基础课,就只能对付一下了。好在教学内容以复习为主,这些内容都是自己精熟的,无论内容本身还是教学过程中的呈现方式,都做了无数个来回。如果有时间,我也许会考虑做一些或找一些专门的复习课件,但现在没有时间,只好赤手空拳上阵了。回顾、要点、知识体系、易错解析;集体回顾、知识体系的互动整理、要点提示、易错题的问、析与质疑…… 一环环下来,学生听得很是专注,活动也如臂使手、圆转自如,每堂课结束,都问问学生,复习效果怎么样?是不是搞清楚了一些老糊涂问题?学生大都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没有课件,课一样可以上得很好!甚至可能比用课件时上得更好!课件,你是必须的吗?每节课都去找、去做课件,是必要的吗?做教师的,花费大量时间在课件的整理与制作上,是经济、合理的吗?

这时,距我开始学用课件上课将近一年。在初期的狂热与痴迷之后,因为偶然的因素,因为被逼无奈的体验,触发了我对课件的某种“崇高”地位的疑惑。这种疑惑,是被逼入夹缝时看到的一线天光。

四、交流

05年春,受中国地图出版社委托,深圳市教研室组织高中教师为中图版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编写教学设计和课件,作为教学参考用书的配套资料,我也参与了这项工作。工作期间,有机会向深圳市的课件制作高手们学习。听到一些关于课件制作的不同意见,也接触到不同风格的作品。现在看来,即使在深圳这种多媒体应用起步极早、普及程度极高的地方,关于课件的制作和使用的意见还是有很多分歧的。就课件制作方面来说,当时的意见分两派,一派是“全托式”,一派是“辅助式”(这是我自己取的名字)。“全托式”的制作方法,是试图用课件取代教学设计,或将教学设计详细地体现在课件之中,从“课标要求”开始,到导入、活动、板书、知识体系、当堂练习等等,全部反映在课件里。意图是一个教师上课前打开课件浏览一遍,大概就能知道这节课是怎么构思的,拿着课件就可以去上(甚至事先不看也可以根据课件的逐步提示去上)。因此,这类课件的体积就比较庞大,有的课件甚至多达100多张片子(全部是PPT平台)。第二类主张课件要相对独立,只能作为教学设计的辅助,因此倡导课件制作要简明、单纯、着重解决语言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集中接触了几十个较高水平的课件,对课件的认识有了很大深入。

05年春,我参加学校赛课,讲《农业区位》,课件就是按照全包式设计的,上课从头至尾,黑板上干干净净,一个字也没写。当时的评委是学校的特级教师团(共七人,一个地理专业的也没有),对我的课评价为:讲得不错,但无板书,只当课件的放映员——扣十分。因此只得了三等奖。对这个评价,当时我很不服气——有个一等奖的,整堂课也就是板书了一个课题(开头)和两个方程式(课堂练习),但他就没扣十分。但后来,慢慢觉得这个分扣得很有道理,代表了一种原则,也是我现在认可的原则——反对预设的原则。稍后,在市里听课时,一位区教研员提出了一个新名词——“电灌”——有些老师利用多媒体提供的便利条件,使用大量的图片、视频、文字材料轰炸学生,而忽略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忽略对学生思考、探究的设计,形成一种“电化教学条件下的满堂灌”。自以为材料很好,很重要,很有趣,自己在台上讲、放得津津有味,学生看得昏昏欲睡。这种情况大量出现在公开课上,评委们也都听到索然无味。“电灌”!这个名词对我触动很大,因为一段时间以来,我就是一直在“电灌”的。

200512月,中国地图出版社组织广东省使用其教材的各地市教研员和教师代表进行了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会议期间,湛江市地理教研员黄康权老师亲自执教了一堂课——“月相的形成”。在这堂课上,黄老师只使用了一个情境,就是教材上“月相的形成”原理图,用幻灯机将这幅图投影在荧幕上,围绕这幅图,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幅图,思考不同的日期、月地日的位置关系、月相、月亮的升落时间、月轮的凸出方向等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并综合运用了板图、学生绘图等方式,围绕一个核心情境,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解读。教材的这幅图,不挂,学生书上都有;挂,也就相当于传统的教学挂图。整堂课,黄老师面对一班陌生的高一学生,将难度不小的一个内容处理得深入而透辟,学生活动不仅运动量充足,而且活动的思维含量很高。这堂课,我猜想黄康权老师也是有意想造成一种明显的“反动”,意在证明,不用课件,同样可以将课堂教学组织得很好。这堂课,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也让我思考了课件教学、课堂情境设计等很多相关问题。

五、我的几点体会

苦墨斋主的一系列文章——《地理CAI课件制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地理CAI课件发展趋势初探》、《课件教学正走入两个误区》等,对课件教学的相关问题已经做了很充分的阐发。让我吃惊的是,不少我刚刚领悟到的东西,苦墨在2001年甚至更早就已经有了明确而清晰的认识。我的经历,很多方面只是给苦墨的观点和论断作了个注脚。但我想,还是有几点需要在这里说明。

第一、别人的观点,哪怕是专家、权威的观点,非常正确的观点,要被教师真正理解和接受,并内化为教师自己的观点,必须经历教师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过程。课件教学的利与弊,也只有用过才能体会到。只有进得去,才能出得来,“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这句话,其禅意也在于此。因此,有的学校强制教师必须用课件进行教学,这在起步阶段、普及阶段,作为一个行政手段,我认为是合理的、很有必要的。

第二,课件教学之误用,源于误解。这种误解既是对课件功能的误解,也是对学生认知规律的误解。地理中一些难于理解的内容,如地球的运动,语言描述很难让学生明白,多媒体演示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但并不能彻底解决学生的问题。必须辅之以其它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我曾经以为“一看即明”,实在是对学生认知能力和认知过程的极大误解。

第三,大量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副作用——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惰化。课件使用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有的时候,如果使用不当,会使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的强度和效果大大降低。一些艰深难解的问题,在传统教学环境中,学生是依靠独立思维与想象,将语言转化为形象、将静态活化为动态逐步建立起来的,这个过程,是新知的建构过程,也是能力的建构过程。这个过程中,其思维与想象能力的训练强度相当大,效度相当高。而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帮助学生完成新知建构作用巨大,但能力训练强度却大大减小,久而久之,甚至可能形成“多媒体依赖症”、“动画依赖症”,语言的解译能力、复杂系统的建构能力会大大降低,这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毕竟,有很多系统,特别是复杂系统是计算机无法模拟的,有些还是根本无法形象化的。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放弃一些形象化演示的机会,而回归传统教学方式。

  课件教学,我只是刚刚涉水而已。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去深入学习和思考。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9 23:55 , Processed in 0.07606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