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姚卫新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175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初中学生环境道德培养研究”报告(1)

已有 534 次阅读2011-9-23 10:49 |个人分类:我的课题|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育才中学, 科学发展观, 江苏省, 南通市, 通州区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初中学生环境道德培养研究”报告(1)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课题组

执笔人 姚卫新

一、课题的提出及背景

   (一)课题的提出

    伴随着世界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环境教育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20世纪60年代初,一部《寂静的春天》(蕾切尔·卡逊)拉开了现代环境运动的序幕,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明确建议:“环境教育需要重新定向,将适合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道德的培养置于环境教育的核心地位。”

2003年11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将“环境教育”定位为新的国家课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强调不仅要加强环境生态知识的教育,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技能、态度与价值观,以及为建设一个可持续的未来而采取行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指南》颁布以来,各地学校纷纷开展环境教育的理论和行动研究,如开设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开展各种环保宣传和环保兴趣小组活动,创建绿色学校等。然而,时至今日,《指南》中提到的学校的环境教育过于注重环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相应的价值观与技能的培养,在培养未来公民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和社会责任感,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尤显薄弱”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变,学校环境教育依然浮于表面,总的来说收效甚微。

本课题主持人长期从事环境教育研究,曾主持通州市“十五”教育规划课题“科学环境观的养成与学生自能发展研究”并获通州市“十五”教育规划课题成果一等奖。进入“十一五”,我们鉴于上述的分析,决定把“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初中学生环境道德培养”作为学校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有助于对学校环境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改变当前学校环境教育不求实效、流于肤浅的现状。

(2)有助于激活学生的主体愿望,培养学生在环境方面的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有助于丰富学校德育工作内涵,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实效,促进中学德育体系的创新和完善。 

(4)从长远看,也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全民的环境道德水准,建设和谐社会。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其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之一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环境道德道德是维系人类社会的基本规范之一。环境道德也叫生态道德,是指维护人类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所必需的规范、行为准则及其对人类自身、后代切身利益的责任心和义务感是环境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核心内容。环境道德也是社会公德的一部分,它把用来表示人际关系准则传统道德观念扩大到处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范围是对传统道德内涵的发展和超越

3.环境道德教育环境道德教育旨在帮助人们形成有利于维护和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情感态度和行为规范,是改造价值观、塑造“生态人格”、培养环境意识的深层教育,是全民教育和学校教育、素质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统一体,它在人的全面发展、环境保护实践及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学校教育中的环境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培养自觉的环境意识,二是构建善待环境的行为模式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的过程

该课题于2006年6月被确定为通州区(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07年6月被批准为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7期立项课题, 2009年9月,成功地申报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初中专项课题。其研究过程主要为——

1.准备阶段(2006年1月~2006年6月)

认真总结主持人原承担的课题所取得的成果,立足于课题研究的深化、多学科综合、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和德育体系的完善等进行课题的整体构建和设计,完成了该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申报工作。

负责人:姚卫新

2.研究阶段(2006年7月~2010年10月)

成立各子课题组,制订各自具体的研究计划,具体实施各子课研究。形成调查报告、论文、案例分析等。

负责人:姚卫新

3.总结阶段(2010年10月~2010年12月)

撰写各子课题的终端研究报告,撰写总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形成并完善课题研究报告;接受课题鉴定组的终期评估鉴定。

负责人:姚卫新

(三)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本课题将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多种形式,全面、具体地了解目前初中学生对于当前经济社会、环境和发展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以便更好地把握初中学生环境道德现状及中学环境教育现状,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更能切合学校环境教育和德育工作的实际。

2.文献法:借助相关的文献资料、网络资源,吃透科学发展观和环境道德的理论渊源,从中探寻关于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涵和实践方略。

3.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学校环境道德教育的分析与研究,制订开展环境道德培养行动策略,开展环境宣传和环保活动,不断反思、提高,形成学校环境道德培养的系统策略。

4.案例法:注意借助环境道德教育的典型案例和环境行动的具体个案研究,运用典型解剖的方法,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支撑。

四、研究成果概述

(一)客观把握了初中学生环境知识、环境道德的现状与成因

作为课题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课题组于2007年10月组织了一次“中学生环境意识与环保参与”调查活动。活动宗旨是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学生环境意识和主动参与环保实践活动的现状,探索学生环境意识养成、环境道德培养和环保活动参与的途径、方法措施,并进而探索研究中学环境道德教育的培养机制和行动方略。

活动由学生自主组织,问卷由课题组老师提供。问卷选择题、填空为主,留有空栏让学生填写自己的想法和建议。问卷有两个主题:一是环境意识,包括环境知识(对有关环境问题、人地关系认知程度和人地观环境状况环境行为的观点、情感);二是环保参与(在环境活动中主动参与和自觉行动)。主要内容包括:①环境保护活动开展和参与情况;②普遍关心的环境问题;③学校环境教育课程的看法调查对象: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通州育才中学的部分学生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和归纳,发现广大中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有较强的环境意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1.环境知识比较丰富。中学生所接受的环境教育,最早的自幼儿园就开始,经过小学、初中和高中部层层递进,大多掌握了较多环境知识(尽管这些知识可能不很全面、系统、深刻),尤其对于突出的环境问题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臭氧空洞”、资源枯竭等均有一定的认识。一般也知道“世界环境日”、“无烟日”、“植树节”等环境节日,普遍知道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并了解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78~92)。从环境教育的途径来看,除学校以外,中学生普遍通过报纸、杂志、电影、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接触到环境知识和环境文化,对我国及世界的环境现状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对身边发生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体验。可以说,中学生对环境问题关注的程度是比较高的,环境知识也比较丰富

2.环境意识反差明显。比之于其他人群,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整体较强,且男生女生的差异不大,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的差异也不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校环境教育的实际效果不是太好,而各种媒体宣传的作用比较普遍。反差主要表现为一些学生因为对自然知识和环境问题的浓厚兴趣,博览广索,热心于环保活动、研究性课程和活动性课程,有较强的环境意识和行为。而一部分学生恰好相反,环境知识相当贫乏。另行组织的一次环境知识竞赛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62的学生得到了90以上的高分,同时却有21的学生只得了40~50可见环保知识的普及仍然任重道远此外, 毕业班学生的得分比其它年级的低。初三的平均分值是75.5,比初一、初二的低;高三的分值是76.3,比高一、高二的低。毕业班学生面临升学考试的压力,环境知识的关注程度不高

3.环保参与兴趣不浓。调查表明,不少学生对学习环境知识兴趣不浓。主要是现行的教育体制、课程设置和中、高考模式,使得大部分学生只重视“主课”学习,表现在相关环境科目的学习上,消极被动,甚至应付了事。导致环境知识流于肤浅和零碎,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明显不足。尤其是自己应该为这项事关整个人类的事业做些什么具体的工作,考虑甚少,也就是说主动参与意识较差。部分同学参加了一些学校组织的节日宣传、清洁卫生等活动(61)。而诸如自发组织环保宣传活动,自主参与志愿者组织并参与活动,利用节假日主动参与社区环保行动等,则普遍不感兴趣(8.2)。

4.环境自律和责任意识淡薄多数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为准则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如不使用一次性饭盒、木筷;不使用含磷洗衣粉;爱护花草、保护动物;节约用水、用电等(75~92)。但对自己的环境行为自律不够,他们的行为往往以外部约束力的大小而定。如不少学生在校园内不会乱扔果皮纸屑,离开校园则不然(38.7);就餐时往往选择一次性碗、筷(51.5);喜欢吃青蛙、蛇等野生动物(54)。此外,学生中普遍表现出履行环境保护的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的责任意识淡薄(如对周边发生的各种污染现象不知道怎么管有44、不该我管有21、无所谓有23、未考虑有12);遇见贩卖珍稀动物制品的,一般不会予以制止,不会向有关部门举报(合占64)。当然,客观地说,我国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整体情况并不乐观,不仅仅是学生,大部分民众并不知道自己在行使合法环境权益的同时,应履行哪些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特别设计了一道关于节约用水小窍门的问答题,结果显示学生了解了很多这样的小窍门,然而,却很少有人(不足10)在实践中使用。这从一个角度说明,环境保护对于一般中学生而言:非不知,仍不为也。他们缺乏的不是一般浅显的环境知识,而是一种强烈的环境意识,一种自觉的环境责任,一种内在的环境道德。

 已同步至 tzzxywx的微博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8 11:13 , Processed in 0.08697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