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姚卫新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175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环境道德教育及其路径探析

已有 486 次阅读2009-6-10 12:12 |个人分类:我的文章

环境道德教育及其路径探析

通州育才中学  姚卫新 (226300

[摘要]中学环境道德教育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生活理念和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承前启后的基础工程。基于当前中学环境教育的现状和中学地理教育的特点,我们倡导在地理教育中加强环境道德教育,操作上,既要通过传统路径追求环境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也要以创新的思维开拓新路径,追求环境道德教育的高效实施,开创中学环境教育和地理教育的新局面。

[关键词]地理教育  环境教育  环境道德  实施路径 

200311月,教育部正式颁发《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将“环境教育”定位为新的国家课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强调不仅要加强环境生态知识的教育,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技能、态度与价值观,以及为建设一个可持续的未来而采取行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指南》颁布以来,各地学校纷纷开展环境教育的理论和行动研究,如开设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开展各种环保宣传和环保兴趣小组活动,创建绿色学校等。然而,时至今日,《指南》中提到的学校的环境教育过于注重环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相应的价值观与技能的培养,在培养未来公民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和社会责任感,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尤显薄弱。”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变,学校环境教育依然浮于表面,总的来说收效甚微。本文结合学校环境教育的实施现状谈谈在中学地理教育中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思考。

一、关于环境道德教育的理念解读

“我们是以最脆弱、严峻的生态环境,供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这就对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环境保护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指南》由于我国面临的环境和生态的严峻形势,以及近年来环境宣传和教育力度的加大,我国公众已经普遍具有一定的环境意识,人们关心身边的环境状况,重视自身环境权益的维护。但是,对环境问题的解决却往往表现为政府依赖型——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的职责而非个人的义务。许多人都希望有一个好的环境,却对环境保护行动不参与、不奉献。

国际社会目前有这样一种共识: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人与人之间需要一定的道德规范来调整人的行为,人与自然之间也需要一定的道德规范——环境道德来调整人的行为。“我们所倡导的‘真’、‘ 善’、‘ 美’的统一与‘人的全面发展’不但应涵盖人际道德还应包容环境道德,二者兼具才是完全的。”[[1]]环境道德的含义比较宽泛,国内外学者给予的定义不尽相同,概括地说,“环境道德”是指维护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所必需的规范、行为准则及其对人类自身、后代切身利益的责任心和义务感。环境道德的构成要素,从心理角度分析包括:环境道德认知、环境道德情感、环境道德意志、环境道德行为;从对个人的要求来看,包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批评、抵制破坏环境的言论和行为,支持和维护有利于环境的公共行为,并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2]]环境道德把用来表示人际关系准则的传统道德观念扩大到处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范围,它的提出是对传统道德内涵的创新和发展。从科学发展观的视域来看,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努力促进国民自觉的环保意识与环境道德素质的养成,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而中学时代是一个人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青少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环境意识和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整个民族未来的环境意识和道德素质水平,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环境道德教育旨在帮助人们形成有利于维护和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情感态度和行为规范,是改造价值观、塑造生态人格、培养环境意识的深层教育,是全民教育和学校教育、素质教育和人格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统一体,它在人的全面发展、环境保护实践、实施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学校教育中的环境道德教育“强调教育中的环境道德观的养成教育。环境道德观,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和理念、习惯或行为方式、思想意识、价值观,这是环境教育的重要目标。” [[3]]环境道德教育是环境教育的组成部分,又是德育与环境教育内涵交叉的重合部分,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伦理道德教育,是当代中学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然而,相对于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的环境普及教育活动,无论是全民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的环境道德教育均明显滞后。因此,早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就明确建议:“环境教育需要重新定向,将适合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道德的培养置于环境教育的核心地位。”

二、中学地理教育中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实践价值

地理课程处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部,以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为研究对象,以人—地关系为课程主线,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为课程指导思想,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一个主要载体。地理课程的环境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地理空间为载体,具体体现在环境问题的发生地域;以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为基础,具体说明保护环境的意义;以人地关系为切入点,具体体现在环境问题的发生原因;以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为背景,具体说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以可持续发展观为价值取向,具体体现在环境意识、环境道德观念的培养。《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提出:“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它在环境与发展教育中的贡献是保证人们注意到个人和社会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获得准确的信息和技能,使他们能够就环境问题作出正确的决定和建立一套环境道德规范,作为行动的指南。”可见,在地理教育中进行环境教育有着比其他学科更为明显的优势。在地理教育在实施环境道德教育,其实践价值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1、冲破“考试文化”的束缚。表面上看,中学开展环境教育已经非常“普及”,有些学校的环境教育还比较“有声有色”。然而,中学教育一般都未单独设立环境教育课程,许多学校把环境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普及环保知识,将之作为“花瓶”用来点缀学校的选修课程、校本课程,以及在环境节日来临时进行一些宣传活动。或者,藉由一些教师的热忱与自发行动而在学科教育过程中自觉加以“渗透”。学校一般没有系统的环境教育计划来整合各学科的环境教育内容和行动,更无明确的环境教育推进的目标体系和考核要求,导致环境教育的目标、任务犹如“无序的碎片”飘散在其它学科中。学校环境教育无法真正触及到价值观、道德观的层面,因此收效甚微。某种程度上,种种形式主义的“环境教育”活动反而直接妨碍了学生环境道德品质的提升。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主要原因还是根深蒂固的“考试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社会以文凭为本,教育以考试为本,学校以应试为本,家长以分数为本”,在这样的背景下,所有学校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与升学考试“无关”的环境教育成为副科中的副科难以得到学校的真正重视,并且这种状况短期内很难改变。

2、应对课程改革的呼唤。新课程的核心内容和亮点之一,是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环境道德关于环境知识、环境情感和环境行为能力的内涵与地理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对于这种侧重于态度和价值观养成的教学,教师应在提供有关信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相互交流,讨论人们对待环境的不同态度和行为,澄清各自的环境价值观,寻求并尝试建构与可持续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指南》)在新课程背景下,将地理教育、环境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环境道德的深层次来探讨如何进行环境教育和地理教育,提升环境道德素质解决环境意识中“我要做”和“怎样做”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主体愿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自我道德的完善,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步具备现代社会人才所必须的道德素养。

3、促使知、情、意、行的统一。20076月,笔者申报的课题“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学生环境道德培养研究” 被批准为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7期立项课题。作为课题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课题组对周边的十余所中学的环境教育状况进行了考察,并组织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通州育才中学部分高一、初一学生开展了“中学生环境意识与环保参与”调查活动。结果让我们感到十分困惑。调查发现,一方面,中学生群体对环境问题关注的程度比较高,大多掌握了较多环境知识(尽管这些知识可能不很全面、系统、深刻),尤其对于突出的环境问题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臭氧空洞”、资源枯竭等均有一定的认识,并了解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多数中学生对学习环境知识兴趣不浓。主要是现行的教育体制、课程设置和中、高考模式,使得大部分学生只重视“主课”学习,表现在地理等相关环境科目的学习上,消极被动,甚至应付了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环境问题上,中学生的“知”与“行”反差明显。多数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为准则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如不使用一次性饭盒、木筷;不使用含磷洗衣粉;爱护花草、保护动物;节约用水、用电等。但对自己的环境行为自律不够,履行环境保护的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的责任意识淡薄(当然,客观地说,我国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整体情况并不乐观,不仅仅是学生,大部分民众并不知道自己在行使合法环境权益的同时,应履行哪些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调查中我们特别设计了一道关于节约用水小窍门的问答题,结果显示学生了解了很多这样的小窍门,却很少有人在实践中使用。这从一个角度说明,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缺乏的不是一般浅显的环境知识,而是一种强烈的环境情感,一种自觉的环境责任,一种内在的环境道德。因此,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强化环境道德教育,努力帮助学生在环境问题上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也是增强地理教育和环境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中学地理教育和环境教育的价值目标落到实处的现实需要。

三、实施路径探析

这两年,各地学校逐步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端正办学思想,树立新型的人才质量观,改变“考试文化”带来的应试观念和教学行为,努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无疑,这为在地理教育中实施环境道德教育提供了极好的契机。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我们既要通过传统路径追求环境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也要以创新的思维开拓环境道德教育的新路径,追求环境道德教育的高效实施。

1、传统路径。(1)课堂教学紧扣环境道德教育主线。环境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地理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将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作为地理学科的主线之一,与课程内容有机整合,更多地关注“全球意识”、“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人口道德、环境道德、资源道德意识”的渗透、熏陶。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要主动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全球和各个地域人的发展和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和谐”、“协调”、“统一”等环境道德教育思想渗透其中,贯穿始终。2)扎实开展环境实践活动。环境教育是行动的教育,情感培养也是行动的教育。环境道德教育需要学生走出教室,亲历亲为,切身感悟。学生所学的知识,只有与他的情感体验相结合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和理想,实现“知”与“情”的和谐统一。地理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在社区活动中求取知识,在地理实践中拓展视野,在环境行动中净化心灵,在解决问题中发展能力,从而突破课堂教学在知识内容、情感教育、实践活动等方面的限制,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帮助学生体悟社会责任心和环境责任感。如设立素质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环境参观和考察活动;组织学生走入社区参与环保主题宣传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寒暑假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把学到的环境知识为社会服务;组织环保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学校附近社区环境状况进行考察;组织学生去植物园进行作物栽培、果树嫁接、修剪草木、施肥浇水等。(3)主动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目前,各地学校基于自身的课程文化、师资队伍、教育资源环境条件,依托地理、生物、化学等课程,均在开设一些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利,突出了学生参与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地理教师应该主动参与,依据自身特长,紧密结合本地特点,以地理课程为载体、以地理研究方法和过程为探究手段,开发环境教育与地理教育和谐融合的校本课程,帮助学生从家乡所在的地域入手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影响,并提出保护和改善家乡环境的对策。在探究活动中实现环境道德教育的目标。4)适时组织多层次主题教育。抓住各种契机组织多层次的环保主题教育活动,如在重要环境节日组织环境科学讲座、环境意识调查、环境知识竞赛、环保主题班会、环境演讲比赛、环保志愿者活动、环境小论文征文、环保小报评比活动;利用宣传橱窗、黑板报、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电台、校报等开设“环境小问答”、“绿色之窗”、“环境知识讲座”、“环境问题讨论”栏目,等等。这些活动与经常性的课堂渗透教育、校本课程形成互补,使学校环境教育活动更具层次感和系统性。(5)积极营造浓郁的熏陶氛围。环境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环境的方方面面都是“老师”,教师自身的一言一行更是示范。如以学校的文化积淀作为教育资源,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操、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结合创建绿色学校,身体力行绿色生活,用自身的环保言行引领学生的行为习惯;参与建设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在环境教育方面的浸润作用,达到一草一木会说话,面面墙壁都育人的目的

2、创新路径。(1)实现积极的家校互动环境保护是一项公益性和全民性的事业,广大公众的积极关注、充分理解和自觉参与是重要基础。同时,学校环境教育的开展,也离不开家长的理解和大力支持。力求将环境道德教育向家庭延伸和拓展:一是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渗透环境道德教育,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家庭行为与社会、环境以及子女培养之间的相互关系,自觉创建环保型家庭;二是努力实现学生家长的互动学习。一方面鼓励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环境知识带回家,与家长共享环境教育的成果,共同提高环境意识,关注环境问题,并在生活中自觉地保护环境,主动支持和参与环保行动,从而提高整个社会对于环保事业的公众参与程度。另一方面,通过“我是家庭小主人”、“我是家庭修理工”等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家政管理,体验家庭生活。培养学生的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理念和善待环境的行为模式。(2)发掘多源的网络资源。当今,人类已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时代。网络有高速度、大容量、立体性、多方向、智能化等优势,信息网络与基础教育的结合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也应该成为中学环境教育的重要平台和有效手段。地理教师要充分开发环保互联网的积极价值,发挥信息网络在环境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可以通过学校网站搭建环境教育平台,以丰富的环境信息、精品课件、活动成果以及环保论坛、优秀环保站点链接等信息给学生提供多源化的网络环境,供学生进行环境知识学习和探究。又如,建立“环境论坛”、“教师博客”与学生开展环境问题的学习交流和情感互动。这些形式新颖快捷,学生喜闻乐见,师生关系平等融洽,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更容易产生心理共鸣和情感认同。3)构建引领性评价机制。在环境教育实施过程中,如何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可以说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我们强调发挥评价机制的正面引领功能,力求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反思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自我、欣赏他人的过程,成为促进环境道德建构和人格完善的过程。可以通过学校在“学生形象评价”体系、“日常行为规范”中,对环境道德和环境行为作出明确要求;“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文明宿舍”、“文明班级”等评比中,把环境行为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从而营造一种以“保护环境为荣、破坏环境为耻”的校园文化氛围,以环境道德来养育和构建校园的净化、绿化和美化,以校园三化来养育和提升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

教育是“慢”的艺术。环境道德的养成难以一蹴而就,需要系统的教育、长期的学习和一辈子的坚持。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开展环境道德教育,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生活理念和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对于实现地理学科的课程价值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长远看,也是事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承前启后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应该不负时代所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神圣使命,追求环境道德教育的高效实施,创造中学地理教育和环境教育的全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曾建平.环境道德教育研究论纲[J].吉首大学学报,2003,(6).

2、石纯余国培.中小学环境教育课程模式的选择. [J] .教育发展研究2000(7)81

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2003.11.

5、王小飞.关于环境道德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思考. [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4):124-127

6、马东元、周江等设计制作.环境教育.DB/OL]

http://www.zhx.gxnu.edu.cn/lms/eia/eesd/htm/chapter81.htm

 7、姚卫新.从知识渗透走向道德建构[A].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校本研究酿就教师幸福[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10



[1]曾建平.环境道德教育研究论纲[J].吉首大学学报,2003,(6).

[2]马东元、周江等设计制作.环境教育.DB/OL]

http://www.zhx.gxnu.edu.cn/lms/eia/eesd/htm/chapter81.htm

[3]王小飞.关于环境道德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思考. [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4):124-127

本文发表与《教育研究与评论》2009.3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6 02:46 , Processed in 0.06501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