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我的教学手记 http://www.xingyun.org.cn/?196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记录在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关注于高中地理教师个人专业发展。

日志

新华专访:气象专家详解重庆高温干旱[转]

已有 725 次阅读2007-4-26 16:50 |个人分类:资源

原文地址


新华专访:气象专家详解重庆高温干旱

 

〖访谈实录〗

 

  主持人:今年重庆气候异常,高温干旱百年未遇,系统的讲,有些什么特征?

  刘德:今年重庆市出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已经有多项气象记录被打破。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降水特别少,如7-8月各地的降水比常年减少六成以上,其中在渝西甚至减少九成,这是1891年以来未出现的情况。

  第二,各地的高温时间长,强度大,多数区县突破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其中綦江出现了44.5度的全市最高气温(8月15日和9月1号),这是迄今重庆测得的最高气温值。

  第三,7-8月的蒸发量为历史同期最大,水分严重失衡。蒸发量比降水量多400-500毫米,这样大的差值使重庆干旱显得特别突出。

  第四,今年夏季的伏旱开始早,从7月上旬就开始了,比常年提前10-15天,并且持续时间长,结束时间晚,结束时间大概在9月上旬,个别地方现在干旱还在持续。

 

  主持人:这次重庆高温干旱我们看到媒体上有很多种说法,50年一遇?100年一遇?当然最终您也谈到它是100年一遇,那么今年的高温干旱在历史上是一种什么程度,以前历史上有过这样大的干旱吗?

  程炳岩:刚才刘台长说今年干旱是七月初开始,比平常提前了10-15天。干旱是累积持续发生的过程,我们评价干旱,不仅要看它的持续天数,还要看它的强度。如降水量、高温、蒸发量等,通过各项指标来综合分析。

  8月19日分析各种指标,整体上讲是50年一遇,后来高温干旱又发展了,到8月末分析,降水量为1891年来同期最少,温度为1924年来同期最高,所以,定为100年一遇。

  重庆的干旱和高温发生是有历史气候背景的,因为重庆处于亚热带,处于我国的西部地区,发生高温干旱的频率比较高,在过去历史上一些资料都是有文字记载的。

  在近五百年中,重庆市平均10年有4年旱,其变化特点是:十九世纪之前,大多数年代伏旱偏少,平均为2.8年,只有十六世纪的十年代,十七世纪的四十、八十、九十年代伏旱达5-7年,仅占十九世纪前的32个十年代的13%。十七世纪前后和中叶,十八世纪伏旱极少,史料记载以大涝年为主。十九世纪以后,十年代伏旱频数猛增,伏旱平均达5.8年,只有十九世纪的三十年代、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伏旱仅2-3年,占该时期的11%。十九世纪的二十、六十年代、二十世纪的十年代、五十年代频数为4-5年。其余年代伏旱频数高达6-9年,占该时期的67%。其中二十世纪的四十、六十、七十年代十有八、九为伏旱年。

  在近五百年中,重庆严重伏旱年代频数变化情况如下:十九世纪以前,严重伏旱偏少,年代频数平均只有1年,最高者也仅3年;十九世纪的十、四十、七十、八十年代和二十世纪三十、七十年代严重伏旱高达4-5年,占该时期的44%。据历史文献记载,这些年代灾情十分严重。如1488-1489年潼南,大旱,人多流殍。1545年永川、荣昌,七月不雨,至于次年夏六月旱甚,千余里皆赤,1684年重庆市、巴县等地大旱,五至八月不雨,大饥。1684-1688年潼南,屡旱,深井尽涸。1778-1779年重庆、江津、綦江等地六月大旱至次年春夏,赤地千里,颗粒无收。1811-1814年重庆、江津、綦江等地大旱民食草根,连旱三载,加之疫症,死于疫者不可数计。1871-1872年大足、合川等地连遭旱,赤地千里,人相食,遍市鬻子女。1873年万县、忠州(忠县)、奉节县,三月大旱。干旱长达150天。1877年潼南等大旱,正月至六月无雨,饮水艰难,秋收全无,饿死者沿街塞路,有万人坑遗迹。1884年江津、永川、綦江夏秋连月皆旱,百谷无收,米价腾贵,饥民多饿死者。1935年-1936年川东地区五月至八月大旱,田禾枯萎,颗粒无收,哀鸿遍野,道馑相望,灾民赖以树根芭蕉头为食,饥民多饿死者,其中铜梁、潼南饥民打仓抢米,采挖白泥络绎于途,旱情之惨,灾区之广为百年所仅见。

  今年的重庆高温干旱在历史上处于什么地位,要单纯从干旱来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要素来进行评价,分析得比较细致,但是和历史上记载、文字记载相比的话可比性就不强了。高温干旱在不同的生活水平,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它造成的影响还是不一样的。现在我只能告诉大家,在历史上也有很严重的干旱,这是一个背景吧。

 

  主持人:有网友问,重庆、武汉、长沙、南昌等几个城市地处同一高压带,为啥今年的重庆会如此暴热呢?

  刘德:网友提的这个问题还是比较有水平的。因为这几个城市都是长江流域的几大火炉,他们都受太平洋副热高压空气影响。今年夏季有这样一个特点,登陆台风都先后影响了武汉、长沙、南昌等城市,位于我国西部的重庆就没有这样幸运了,登陆台风几乎没有影响重庆,因此重庆长时间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自然比武汉要热得多,降水要少得多。

 

  主持人:今年重庆异常的高温干旱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刘德:应该说今年重庆的异常高温干旱,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面由于大气环境异常造成的。主要表现为副热带高压异常偏西、偏北、偏强,且比较稳定,北方冷空气势力较弱。

  程炳岩:另外由于去冬今春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偏少,积雪量也偏少,高原的热力作用使得青藏高压和副热带高压在盛夏时间相互作用影响重庆。

  西太平洋海温偏高和青藏高原积雪量偏少,我觉得可以理解为外因。而内因可以从重庆的地理位置来考虑,重庆为什么历史上伏旱发生频率比较高,就是副热带高压7、8月份要在这个位置活动,重庆处于青藏高原到长江中下游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地形地貌比较复杂,所以说有地形的作用。

 

  主持人:有网友问,今年的高温与城市的热岛效应有关系吗?

  程炳岩:城市热岛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由于人口相对集中,城市的建筑物密集,化学燃料使用比较多,比如家庭取暖、家庭做饭、汽车燃油,还有一些工厂能源消耗量大等原因,使得城市地表和周边的郊区地表的物理性质不一样,由于这两个原因会使城市的气温高于周围郊区,这叫热岛。

  但是热岛是有条件的,由于人类活动毕竟还是局部的,热岛表现是在大气环流系统的影响相对小的时候这个热岛效应才比较突出。重庆还有一个特点是什么呢?重庆的城市地形也比较复杂,山城,周边郊区的地形也比较复杂,所以重庆的城市气候,不像平原城市的热岛效应那么明显。重庆即使有热岛效应,对于今年的高温干旱来讲,它的影响就可以不计。

 

  主持人:本次专访在网上很受关注,反响很大。网上网友提的问题比较多的是:今年重庆的高温干旱跟三峡工程蓄水有没有关系。也有一些专家在媒体上发表观点和看法,在此,我们想听一下两位专家的见解。

  刘德:确实很多网友非常关注这个问题。应该说今年的重庆的特大高温干旱与三峡工程无关。

  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就是水库的"湖泊效应"。

  我们知道,水汽蒸发过程要吸收热量,使周围的环境温度降低。我们平时在家里放一盆水或在地上洒些水,一方面可以增加空气湿度,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三峡水库不就象是放在重庆地域里的一个大盆子吗?大家还知道,水的热容量比土壤、岩石的热容量大得多,夏季,水库的巨大水体可以吸收大量太阳辐射热量,使水库附近地表温度不至于过快升高。冬天,空气温度比较低时,水体又能将储存的热量散发出来,保证周围环境温度的相对稳定。因此,三峡水库不但不会造成重庆高温,反而还会象空调一样,让重庆夏天凉爽、冬天温暖。

  再来说降水。我们都知道,降水来自空中的云,云是上升气流把水汽输送到高空凝结形成的。这些水汽除了来自热带海洋,还来自当地的地面。三峡水库蓄水后,水域面积扩大,可以提供更多水汽,使水库附近的云量增多。高空云量增多、云层增厚一方面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使地表不会因太阳直射而快速升温,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水库附近的降水,降水又可以降低地面温度。因此,修了三峡水库,使水库附近的降水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多。

  三峡水库总体上是使温度略微下降,降水略微增多,这跟今夏出现的高温干旱是互相矛盾的,所以说三峡工程的修建,跟今夏的高温干旱是没有关系的。

  关于三峡水库对重庆夏季气温的调节作用,通过一些研究表明,它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从影响范围来说,最多就是对水库两岸,20公里范围内的地区有一定的影响。从影响的强度来看,对于气温的调节作用,大概就是1度左右,人体对温度的敏感要比这个温度值迟钝得多。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人曾经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修了三峡水库,重庆可以摘掉"火炉"的帽子,这种说法也是不切实际的。确实三峡大坝对温度的调节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主持人:我们也看到网上流传的一种说法叫"木桶效应",请问专家怎么看?

  程炳岩:所谓木桶效应,就是指的三峡大坝建成前和建成之后相比,其设高限度提高了。原来三峡没修大坝之前,三峡是整个四川盆地最低的一个地方,因为修建了三峡大坝,使这个木桶又提高了,也就是说,三峡大坝提高了四川盆地凹陷程度。

  "木桶效应"的意思就是阻断了水汽通过这个河道向重庆这边输送。实际上这个是没什么道理的。大气的水汽输送是一般是在3千米这个范围内,一般远距离的输送都是靠大气的流动,所以三峡大坝不足200米的高度,阻挡不了气流流动。

 

  主持人:有网友反映坝区所在的宜昌地区,今年暴雨频繁,降水竟然倍增。请问专家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刘德:我想可能这是一个局部的现象。因为影响天气气候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除了大气环流之外,地形地貌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比方说处于天气系统的迎风坡降水就可能相对较多。而在背风面降水就相对较少。同样在迎风坡,可能在半山腰降水要多一些,在山脚下降水要少一些,这说明某地的天气气候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所具有的地形地貌特征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刚才网友提到的局部降水成倍增加的情况,我个人认为可能跟当地的地形地貌特征有一定的关系。

 

  主持人:从9月4号以来,重庆开始下雨,从这两天的情况来看,几乎是一夜入秋,我们也感觉到了秋天的气息。现在老百姓比较关心的就是这次降雨是不是就告别酷暑?高温干旱气候还会不会再来?重庆下一阶段气候的特征是什么样?请两位专家谈一下。

  刘德:9月4日午后开始,重庆市受北方冷空气影响,出现了一次明显降温降雨天气过程,各地最高气温下降了10℃以上,4-5日降水量一般为10-40毫米,部分区县达暴雨(50-100毫米),此次降温降雨天气过程使重庆持续晴热高温天气基本结束,一定程度缓解了旱情。今后一段时间,不会再出现37℃以上的高温天气了。

 

  主持人:前段时间报纸渲染也比较多,说大旱之后有可能出现大涝,那么今年重庆还有没有可能出现大涝的情况?

  程炳岩:这个问题现在政府和社会公众都很关心,我们自己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据历史资料分析,出现区域性的、全区性的洪涝的可能性不大。

  关于今后的气候趋势预测,是一个难点,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现有的技术水平还达不到公众需求的期望值,我们现在更多的是给政府提供参考。 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压力,也是动力。就现在的情况看,十天以上只报趋势,所谓趋势就是降水偏多偏少这种情况,局部洪涝并不完全取决于这个时段的总量,有时候它取决于它的分布和集中程度,比如在这个期间降100毫米,也比常年偏少了,但是其集中一个时间出现,也可能发现洪涝灾害。所以我们现在十天以上只能是把握一个趋势,气象预测还需要不断的提高预测水平。

  刘德:总的来看大涝不大可能,但是局部有可能。

 

  主持人:有网友提问说,现在天气预报有时预报得不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什么补救措施及时通知市民吗?第二个问题是,重庆设有多少个气象观测点,气象观测主要是靠仪器自动监测吗?今年的高温干旱天气,它的监测水平如何?另外重庆气象监测设施是否达到国内的先进水平?监测水平在国内地位如何?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天气预报准确率有多高?我们国家与之差距有多大?

  刘德:影响天气的因素很多,太阳辐射、海洋、冰雪、地形等都可影响大气运动,从而影响某地天气。大气运动本身也十分复杂,它是旋转的地球表面的流体运动,这一运动可由一个非线性方程组来描述,现阶段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对其精确求解,只能通过数值求解去逼近它的精确解(即数值天气预报),因此,天气预报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准确。采取的补救措施:首先,加强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监测网的建设,不断提高灾害天气的监测水平;其次,积极开展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及时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第三,改进气象信息发布方式,丰富信息发布方式,扩大信息覆盖面;第四,大力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增强公众自身防范能力。

  重庆现有3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另外还有168个区域天气观测点,全部为自动仪器监测。这些气象站在今年高温干旱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于高温干旱的气候趋势预测是世界性难题,在年初的几次预测中都比较好地把握了干旱趋势。在中短期预报中,对高温强度、持续时间和几次转折天气的预报都比较准确。

  重庆的气象监测设施和预测预报水平处于国内中上水平。由于我国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天气预报内容和评定标准不尽相同,不好比较。

 

  主持人:从今年新闻报道中获知,重庆使用了很多次人工降雨,很多网民对人工降雨感到很神秘,他们想了解一下重庆的人工降雨主要是在哪些地区?人工降雨是发射到大气层,会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刘德:我们知道产生降雨,有这样几个条件:首先是水汽条件,如我们要加工一个物品,要有原材料,那么对于产生降雨,水汽它就是它的原料。第二个条件是要有上升运动,就是相当于加工过程,因为上升运动把水汽带到高空凝结过后形成云,才能产生降水,所以上升运动是必不可少的。第三个条件就是适量的凝结核,因为水汽的凝结需要一个附着体,如果没有凝结核水汽不能有效地凝结。凝结核通常就是一些弥漫在空气中的尘埃。

  知道降雨形成的几个条件后,我们再来看人工降雨。人工降雨实际上主要就是通过在高空撒播凝结核来促进水汽凝结,增加降水。我们撒播的凝结核通常是碘化银。

  人工增雨的点必须事先选定,向空域管理部门申报,经过他们批准同意,增雨点可以多余我们的高炮点,火箭点。比方说一个区县,可能有三门火箭、三门高炮,可以事先选定十个作业点,那么这三门火箭,三门高炮就可以在这十个点上作业,除此以外是不能去的。并且在每次要作业之前,都还要事先向空域管理部门提出空域申请,经过批准过后才能实施。

 

  主持人:这次大旱重庆使用的人工增雨作用明显吗?

  刘德:应该说增雨的作用还是比较明显。4-5日,全市普遍是10-40毫米的降雨,部分区县出现了50-80毫米的降雨。降水的范围和强度都可以。

  关于人工降雨对环境污染的问题,应该说用于增雨的凝结核的含量是非常少的,通常一枚增雨弹的碘化银只有1克左右,火箭弹的碘化银的含量是10克左右,也有人接下雨水来分析这个碘化银的含量到底有多大,可以说含量非常非常少。人工增雨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主持人:有网友提问,为什么气象台预报的最高气温有时候总是比实际感觉的气温要低,专家能给我们解释一下吗?

  刘德:气温实际上受周围环境和地表状况影响非常大的。在高楼林立的城区测得的气温,可能比湖面、山区测得的气温要高好几度。因为它的地表状况不一样,周围环境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气温的测量和预报方面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气象台目前观测和预报的温度是在一个平整草坪上面,距地面1.5米高的避光通风条件下的百叶箱内的环境温度。这跟大家拿个温度表放到水泥地上测的温度是不一样的。

 

  主持人:它是一个计量标准?

  刘德:这个标准是世界气象组织统一规定的,是一个国际标准。因此我们在进行观测和预报时都是要根据这个标准来做。显然在繁华街区,比方说在解放碑实际温度可能就比气象观测和预报的温度要高一些。因为它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对这个问题,好多市民就有一种误解,认为气象台在预报温度的时候经常打埋伏,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一回事。气象部门是讲究科学和实事求是的。

 

  主持人:人工降雨技术,你们认为是不是最有效的抗旱措施?

  刘德:应该说人工增雨应该是有效抗旱的途径之一。抗旱的措施很多,如工程措施、农业措施等,人工增雨可以在特定时期为局部地区增加一些降水,起到抗旱的作用。另外,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它是属于半干旱区域,存在资源性缺水,西北地区一年四季都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据了解作业效果比较明显。

 

  主持人:人工增雨多了,自然降雨就少了,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刘德:这种问题不存在。因为降雨主要还是要有水汽条件和上升运动,降雨的条件没有,再怎么实施人工降雨都不行,因为没有具备降雨的条件。

 

  主持人:你们怎样评价重庆的气候,总体评价是否属气候恶劣地区?

  程炳岩:我觉得今年重庆出现这样的高温伏旱,社会影响比较大。其实对重庆的气候了解还是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估计。有的可能说重庆这样的气候,有可能外商投资望而却步了。其实重庆的气候我觉得还应该庆幸,咱们所处的位置,地形地貌都在副热带地区。受副热带气候影响,在全球的副热带地区都是干旱,半干旱气候。重庆这个地方虽然说夏季有时候温度高一点,但一般的年份大于40度的不超过5天。重庆气候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冬天温度相对东部地区可能要高3、4度,所以我觉得不要因为今年的高温伏旱就对重庆的气候就没有信心了。我说还应该庆幸,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形成了东亚季风气候,重庆四季还是比较鲜明的,温度也适宜。所以对重庆的气候要有信心。要适应气候,了解气候,认识气候。在我们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方面,要注意趋利避害,利用有利的条件。同时要强调人和自然和气候的和谐,不要因为经济发展破坏气候、生态环境。因为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要利用好气候,保护好气候。

  刘德:刚刚谈到重庆气候这个问题,夏季出现高温天气,当然也有它有利的一面,这本身就是一种能源,如果把这种光热资源能够很好的利用起来,实际上也是一笔财富。

 

  主持人:好,感谢两位专家接受我们新华网专访,并回答了网民朋友们关注的问题,谢谢你们。

 

 

〖专家介绍〗

  刘 德:男,重庆市气象台台长,研究员。云南大学气象专业毕业。

  程炳岩:男,重庆市气象局气候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研究员。南京气象学院气候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yilishazi 2007-4-28 20:29
学习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9 22:48 , Processed in 0.07589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