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小杨地理窝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3473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中国经济地理: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举措。

已有 644 次阅读2016-5-24 17:28 |系统分类:地理新闻| 中国经济, 中国政府, 一国两制, 资本主义, 发展战略

东部地区持续快速发展战略(1979)

国家经济背景:文革后的中国经济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国家财政赤字严重。经济上尽管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比1965年的1716亿元翻了一倍多,年均递增率达6.8%,并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是人民依然贫苦,技术比较落后,并且经过文革后,中共出现一定程度的执政危机和信任危机。祖国的统一大业还未实现。

有先发展东部的原因:

自然原因:

1、东部地区的地理环境相对优越。适合发展沿海的进出口贸易。利用沿海区域地理优势和华侨的投资,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创造就业机会。

2、东部地区的经济基础较好,人才集中,在解放之前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地,轻工业基础好;相较而言,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的地理环境就相对弱些。

3、在东部建立经济特区是实现“一国两制”的桥梁纽带,促进祖国统一,实现香港、澳门的早.日回归和海峡两岸的早.日统一,是中国政府始终不渝的目标,在深圳、珠海和厦门等地设立经济特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从服务于祖国统一这一大目标出发的。

4、作为改革开放政策的试验田,避免在全国政策失误从而带来社会动荡,降低风险成本,获得成功经验进行推广。

5、借鉴外国经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吸收和借鉴外国文明成果的同时,大胆地加以创造,提高技术水平来快速的促进经济的发展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走向实践的起点,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建中国特区是其实践的表现形式。

主要措施:    19808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并批准公布了国务院提请审议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从此中国的经济特区通过国家立法程序正式诞生。前进的时候,19884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提出的议案,决定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33920平方公里,当时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20105月,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上中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2011108日,国务院正式发文《国务院关于支持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喀什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我国西部唯一的经济特区,将来应成为西部地区的经济首都。喀什经济特区总面积111794平方公里,是当今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

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32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

原因:

1.西部国土比重大:在中国发展的战略棋盘中,西部的发展极为重要。中国西部国土面积占全国的56%,人口占全国的228%200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实现全国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前提。

2.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过分扩大,需要协调发展由于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历史存在和过分扩大,以及国内成为一个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全局性问题。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

举措:

一、西安至南京铁路西安至合肥段。全长955公里,总投资232.3亿元。

二、重庆至怀化铁路。全长约640公里,总投资182.3亿元。

三、西部地区公路建设。2000年新开工建设一批国道主干线项目,重点改善国家级贫困县出口通道交通条件。

四、 西部地区机场建设。2000年开工建设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同时建设以成都双流机场、昆明巫家坝机场、兰州中川机场和乌鲁木齐机场为中心的支线航空网络。

五、重庆高架轻轨交通(较场口至新山村一期工程)。一期工程全长13.5公里,总投资32.58亿元。

六、塔里木盆地涩北-西宁-兰州天然气输气管道。全长953公里,输气规模为20亿立方米/年。

七、四川紫坪铺和宁夏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四川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总投资约62亿元,水库总库容约11亿立方米;宁夏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总投资约13亿元,水库总库容约2,600万立方米。

八、中西部退耕还林()、生态建设及种苗工程。从2000年起,在长江上游和黄河上中游地区的13省市区开展退耕还林()试点工程建设,安排退耕34.33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人工造林种草153万公顷。

九、青海钾肥工程。青海湖钾资源储量丰富,该项目的建设对支援农业生产,带动盐湖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青海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西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2000年安排的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西部高校教学、实验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为加速西部地区高校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保障边疆巩固和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关系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善全国的生态状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有利于培育全国统一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3年多来,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00年至2002年,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与全国各地平均增长速度的差距由1999年的15个百分点,缩小为2002年的0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使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格局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对巩固全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2003年)

实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对地区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和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明确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发展接续产业。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由此提出。人们形象地将这一战略称之为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三步棋

 

一、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一)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要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进一步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界限,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东北地区企业联合重组涉及债转股资产处置的,应根据实际情况试行新的处置方式,合理处置债转股股权。支持中央大型企业集团和地方企业相互联合重组。鼓励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投资主体参与老工业基地企业改革重组。优先支持实现兼并重组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平等保护各类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落实融资、财税及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政策,积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推动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经济的融合,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职工在企业改制中持有一定比例股份。引导中小企业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企业聚集的优势,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形成产业链的协作配套关系,促进其向专精特优方向发展。完善中小企业创业融资服务,继续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支持东北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扩展业务。

(三)做优做强支柱产业。贯彻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淘汰落后,防止重复建设。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用现代信息手段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的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比例。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优势产业、骨干企业、重要品牌扩大市场份额。大力发展东北地区具有优势的大型铸锻件、核电设备、风电机组、盾构机械、先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大型农业机械、高速动车组、大功率机车、高档数控机床等市场急需产品及关键配套件。鼓励采购国产设备和推广应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进出口银行每年安排一定的信贷额度用于支持东北地区重大技术装备出口,人民银行和外汇局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努力促进东北地区汽车产业调整结构,重点发展自主品牌汽车、小排量汽车、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继续调整钢铁工业产品结构,加强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大资源勘探开发和对外合作力度,提高矿石资源的保障水平。优化提升石化产业,抓紧组织实施大型炼油、乙烯项目,提高加工度,发展精细化工、化肥等。

(四)积极培育潜力型产业。依托装备制造业整机制造能力强的优势,发展基础配套零部件、加工辅具和特殊原材料等。依托国防军工企业汇集的优势,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促进军民融合,增强军工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原材料加工基地的优势,努力发展下游特色轻工产业。依托农林产品商品量大、品质好,畜牧养殖业发达的优势,大力发展农林畜产品精深加工业。依托北方中药材资源优势,发展现代中药(北药)产业。依托地处东北亚中心的地缘优势,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能源和资源开发合作。积极发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鼓励地方政府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支持潜力型产业发展。

(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继续支持中外金融机构在东北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和办事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城市进行金融改革创新,积极稳妥地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推动设立汽车金融公司,拓宽汽车消费融资渠道。推进东北产权交易平台互联互通、区域整合和功能拓展。支持大连商品交易所建设亚洲重要期货交易中心,在做精做细现有上市期货品种的基础上,推出东北地区具有优势、符合大连商品交易所功能定位的期货品种。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制定东北地区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统筹建设一批重点区域物流园区。加快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建设好大连、哈尔滨、大庆三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积极支持延吉、绥芬河等城市利用独特区位优势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贯彻落实文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支持文化创意、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打造具有东北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旅游业,抓紧研究出台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一批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旅游目的地,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大东北无障碍旅游区。

(六)扶持重点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哈大齐工业走廊、长吉图经济区加快发展,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产业基地。组织编制发展规划,支持沈阳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和大连两区一带等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推进内蒙古东部地区能源重化工基地、黑龙江东部煤电化工基地和辽西北煤化工基地建设,提高资源转化利用水平。充分发挥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和通化等高技术产业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导产业和产业集群。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有影响、有规模的特色产业园区,加快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发展,抓紧研究创建大连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静脉产业类)。加快推进东北地区符合条件的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和重点省级开发区升级工作。

二、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七)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企业技术改造是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要内容,也是振兴工作取得成效的一条重要经验。要继续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从现有相关投资专项中分离设立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专项,以及利用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近期筛选一批项目予以重点支持。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用于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央企业的比例应有所增加。抓紧完成装备制造产业投资基金设立工作,重点支持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

(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人才优势,建立健全鼓励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要在老工业基地重点发展领域,依托重要骨干企业、重大工程项目,组织实施一批带动力强、影响面广、见效快的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要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科研和产业优势,通过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创新能力建设专项,支持建设一批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支持企业有效吸纳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提高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支持老工业基地引进一批重点行业发展急需的创业、研发领军人物及团队。国家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项目要重点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鼓励采取技术入股、期权激励等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为引进高端人才并使其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九)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大力推广应用自主创新成果,努力将其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信息、航空航天、高速铁路等高技术领域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向企业转移自主创新成果,鼓励更多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在创业板上市融资。继续组织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重点用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创新能力建设等。有关地方政府要制定政策,支持老工业基地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东北地区具有发展现代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要围绕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抓紧研究制定加快东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结合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强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形成稳固的国家粮食战略基地。加大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力度,大力推广高产优质、节本增效新技术。优化农机结构,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农机具停放场库和机耕道建设力度。研究实施深松等重点环节农机作业补贴。抓紧研究稳定玉米、大豆生产的长效机制,适时对东北地区玉米、大豆继续实行国家收储政策。发挥国有农场在建设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开展场县共建,为地方农业发展提供示范和社会化服务。加强东北地区农业对外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周边国家和地区从事农业合作开发。

(十一)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条件建设。开展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以水、电、路、气等为重点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引嫩入白、三江平原灌区、尼尔基水库下游灌区、绰勒水利枢纽下游灌区、大安灌区、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节水灌溉示范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推广科学储粮技术,支持粮食银行等新型粮食仓储流通业态发展。推进散粮入关铁路直达,提高散粮铁水联运比例,建设大型粮食物流基地、节点和战略装车点,以及粮食仓储和烘干设施。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支撑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统筹城乡发展,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小城镇和中心村发展,全面改善村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取消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县及县(场)以下资金配套。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全面振兴创造条件

(十二)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开工建设京沈、沈丹、哈齐客运专线和吉图、大丹、哈牡、哈佳等铁路,推进牡绥等既有线路改造和东北沿边铁路、伊尔施阿日哈沙特铁路、白音华赤峰锦州港煤运专线、同江铁路大桥、沿海疏港铁路建设。统筹干线和支线机场建设,完善东北地区机场布局,抓紧推进十一五期间东北地区机场的改扩建和新建迁建工作,做好十二五期间机场改扩建、新建迁建的前期工作。根据东北地区公路建设相对滞后和高寒地区的特点,进一步加大对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的高速公路和村村通公路建设投资力度。成立东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组,协调、指导和推进东北地区交通设施建设,组织编制东北地区综合交通运输规划。

(十三)优化能源结构。抓紧开工建设内蒙古东部和东北两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内蒙古东部和黑龙江煤电外送通道等项目,加快辽宁红沿河二期工程、徐大堡和吉林核电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强东北地区电网建设,大力推进既有电网改造,提升骨干电网送电能力。加大农村电网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和林区的电网改造力度。研究解决风电等分散电源上网问题。率先在东北电网开展智能电网建设试点。

五、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

(十四)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是资源枯竭城市实现经济转型的根本出路。组织实施好资源型城市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专项,扶持引导资源型城市尽快形成新的主导产业。鼓励开发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对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在产业布局、项目审核、土地利用、贷款融资、技术开发、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组织研究制定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规划并做好实施工作。

(十五)构建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抓紧出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由政府统筹部分准备金专项用于解决资源型城市环境治理等问题。在资源开采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的资源型城市开展可持续发展试点。抓紧研究制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条例》。省级人民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出台支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将转型工作情况纳入资源型城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十六)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的指导,提高资源枯竭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使用效益。中央财政要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特大型矿坑、深部采空区治理的支持力度。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资金在安排上要向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城市倾斜。支持资源枯竭城市资源型企业开发利用区外、境外资源。

六、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十七)加强生态建设。坚持以生态为主导的林业和林区经济发展方向,进一步调减东北地区国有重点林区木材采伐量,促进林区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强育林和管护。高度重视大小兴安岭的生态屏障作用,组织编制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切实加强天然草场恢复和保护、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等生态工程建设。切实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沙化土地治理和矿山环境整治等生态工程建设,组织实施黑龙江扎龙湿地核心区生态移民。

(十八)积极推进节能减排。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规划和产业政策,加强重点污染源总量控制。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扩张,关停小火电、小钢铁、小造纸、小水泥等污染严重的小企业。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和农产品加工等行业为重点,加强对各类工业园区的建设管理,推行清洁生产。支持开发和应用低碳技术。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广应用节能技术产品,发展节约能源、节省土地的环保型建筑和绿色建筑,组织实施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十九)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加强松花江、辽河等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支持松花江流域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有偿取得和排污权交易试点。加大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推广垃圾分类回收、清洁焚烧,逐步提高城镇污水、垃圾处理以及排污收费标准。严格监控和防治工业污染,统筹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创建环境优美的农村新面貌。

七、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二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切实把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落实促进大学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的就业政策,确保就业形势稳定。发挥好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积极开发公益性工作岗位,努力使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一人就业。积极落实扶持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服务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更多吸纳就业,引导和支持困难企业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技能培训等办法,尽量不裁员。

(二十一)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适当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进一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全面提高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面。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工伤保险政策法规,进一步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抓紧解决老工伤人员待遇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问题。

(二十二)解决好住房、冬季取暖等突出民生问题。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加大城镇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规模和国有林区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房、农村危房、危旧校舍改造力度,继续做好煤矿棚户区改造工作。支持开展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加大对东北高寒地区热电联产项目支持力度,加快东北地区城市集中供热管网改造,解决好城市低保户冬季取暖问题。推进农村开发式扶贫,扶持更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二十三)促进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研究和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充分发挥东北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提高重点高校的办学层次和水平。结合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合理确定职业教育专业和办学规模。继续加大对东北地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力度。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扩大城镇职工和居民的医疗保险覆盖面。

八、深化省区协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二十四)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鼓励东北地区实行跨省(区)经济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提高一体化发展水平,近期先行组织开展旅游、物流、交通和科技方面的一体化协作。认真组织实施《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做好规划任务落实、督促检查工作,加快规划内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进内蒙古东部地区与东北三省的产业对接和合理分工。进一步研究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税收政策。

(二十五)建立东北地区合作机制。建立东北地区四省(区)行政首长协商机制,定期研究协调跨省(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产业布局,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并对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大事项提出意见建议。

(二十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努力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增强老工业基地经济活力。在企业改制过程中,要坚持依法按程序办事,公开透明操作,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东北地区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快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工作,有关部门要抓紧总结前期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试点政策。妥善处理中央企业和中央下放地方政策性关闭破产企业及地方依法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医疗、工伤保障和社会职能移交等问题。抓紧完成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工作。加快推进粮食、商贸、建筑、农垦、森工、文化等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革。

(二十七)加快推进其他领域改革。尽快确定东北符合条件的地区开展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积极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研究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完善企业债券发行政策,探索多样化的企业债信用增级方式。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快发展农业保险,扩大试点范围、增加险种,加大中央财政保费补贴力度。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林业要素交易市场,规范管理,加强服务。清理涉及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好符合条件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降低费率和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推进城市供热体制、农村水利管理体制改革。

(二十八)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和长吉图地区开发开放。利用境外港口开展内贸货物跨境运输合作,推进黑龙江、吉林江海陆海联运通道常态化运营。积极探索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制度创新,加快推动以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为核心的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抓紧建设好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和沈阳保税物流中心,促进东北地区保税物流和保税加工业的发展。开展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推动东北地区与港澳台地区加强经贸合作。

实现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齐心协力,真抓实干,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实现新的跨越,加快形成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的增长极,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中部崛起战略(2004年)

中部地区,是指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省在内的区域,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中被认为是中原逐鹿之地。

这个规划既然是一个发展规划,就不仅仅是一个空间规划,而是涉及到每个省的建设任务和发展重点,是具体到产业布局等的细化政策。行业专家表示。

山西:安全环保的新型能源基地

优化布局、集中开发、高效利用、精深加工、安全环保,《规划》中的20字原则,即将成为山西未来的发展方针。《规划》中巩固和提升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地位被认为是对山西的明晰定位。

山西近年来的GDP增长在中部6省始终徘徊在末位,多年的环保欠账和对煤炭产业的过度依赖,令山西步履维艰

而按照规划,中部地区要推进大型煤矿建设,加快电力和电网建设,大力发展原材料精深加工。这些都是山西所长。而2006年山西省提出要打造新型能源基地,标志着山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将开始走上洁净、节约、细加工新型工业化之路。

根据山西省统计局的研究,项目带动战略将是山西在本区域后发优势战略的关键。山西提出,到2010年将在国家鼓励支持的六大领域安排投资6500亿元,并确定了2009152个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由此带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万亿元。

河南:城市群登台,农业唱大戏

在河南政界、学界人士看来,《规划》对河南省最大的两个影响是:中原城市群建设正式获得国家认可,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建设。

此前,以京广线和陇海线交叉口所在地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早已经成为中部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群,但一直未能进入国家的相关规划。《规划》出台势必为城市群发展提供新空间。

此外,按照河南省之前的规划,地处京九和陇海铁路交界处的商丘地区被纳入了黄淮海四市(商丘、周口、信阳和驻马店)的统一发展规划,这也是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参与发改委《规划》制定调研的河南省农科院农村经济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田建明告诉记者,《规划》将会对这一地区的城镇化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此外,《规划》提出以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这对河南的指向意义尤其重大。

之前国家发改委批复了《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田建明告诉记者,这是河南省在此前国务院批复的《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制定的,《规划》势必对这一具体实施方案的制定产生直接影响,实施方案也将成为落《规划》具体措施的一部分。

2000年开始,河南省粮食总产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2008年达1073.1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3年突破1000亿斤。今年河南省夏粮总产达613亿斤,实现连续6年增产。河南省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安徽:沿江起舞承接长三角

安徽省政府下属一家研究机构研究员告诉吧笔者,对安徽最大的影响,就在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上,《规划》和皖江城市带的目标完全一致,将加快沿江地区发展。据悉,皖江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可以确定被列入《规划》中,而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集中区也已基本敲定,长江北岸的巢湖市会入选。

安徽省社科联原党组书记程必定告诉本报记者,在农业方面,安徽方面已向国家建议,建立淮河流域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资料显示,淮河流域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及湖北5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6,其中河南、湖北、安徽均为中部省份。

江西:循环经济试点环鄱阳湖

上述江西省社科院经济所负责人向笔者介绍说,《规划》关于城市带的内容对江西来说实际上能带来有利的要素最多,而循环经济对于环鄱阳湖经济圈以及武汉都市圈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据江西省发改委地区经济处相关人士透露,《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最终方案正等待国务院批准。

江西省一位政府背景人士告诉笔者,考虑到环鄱阳湖地区为了长江下游生态保护所作的巨大贡献,因此《规划》细则中的循环经济方面,国家有可能将水资源税先行放到环鄱阳湖地区进行试点,有望税收减免或优惠。这位参与了国家税务总局在南昌进行的相关座谈会的人士表示。此外,环鄱阳湖地区将有可能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

湖北:科教高地上建两型社会

作为六省通衢、工业基地、文化中心,湖北占尽天时地利。而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群,自2007年末获得国家批准后,开始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型社会”),更是在中部区域内有了先试特权。

据湖北省发改委人士透露,目前武汉已经形成了大致的综改框架。以产业双向转移为重点,推动区域产业优化整合;以完善快速通道为重点,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社会事业资源联动共享为重点,推动城市群基本工作;以农业板块机制建设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一体化建设;以实施连锁经营为重点,推动城乡市场共同发展。如武汉都市圈城际铁路、武汉新港、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花山生态新城等一批重大的项目建设,也会随《规划》出台而落地。

而在区域专家看来,武汉拥有的国内排名前5位的教育资源,既是《规划》中优先发展教育的落点,更是科教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新天堑通途

湖南:文化产业成奇兵

中部崛起要注意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粮食问题,一个是环境保护问题。希望中部地区在工业化早期就能走出一条新路来。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如是总结了中部崛起的要诀。

而湖南作为传统农业大和新兴工业省份,其高层早已注意到这两个问题。用省委书记张春贤的话说:湖南要发展就要做到三个"统筹":统筹城乡,在农业大省搞好工业化;统筹区域,让全省人民共同富裕;统筹人与自然,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而由电视湘军出版湘军等组成的文化湘军现象背后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则是湖南发展的一只轻骑兵。也是《规划》中繁荣文化体育事业的新体现。

据湖南发改委的统计显示,目前,湖南的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了以长沙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中心区和京广线、潇湘片、大湘西三个特色文化产业带。一个以旅游业、会展业为两翼,广电、出版、报业、娱乐为四轮的湖南文化产业航母在全国率先崛起。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5%以上,正成为湖南的新兴产业支柱。

   主体功能区划(2011年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2011年6月8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发布

优化开发区域: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

重点开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

限制开发区域: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

禁止开发区域: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

综合考察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主体功能区的内涵是主体功能区划研究的核心问题,目前国内的学者们的观点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十一五”规划中关于主体功能区的解释,对于主体功能区内涵的研究存在片面性,没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认识。

    (2)学者们沿袭了“十一五”规划的思想,试图以四大类主体功能区的“政策笼子”去统揽、解决中国的区域发展问题。但是我国国情十分复杂,是否这样的四类功能区划分就是最合理最有效的呢?同时作为一个完善的区域,其功能应该是多方面的,目前对主体功能区的功能的研究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其非主体功能的研究更是空白,而如何处理好主体功能区的主体功能与非主体功能的关系同样值得关注。

    (3)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主体与客体存在多种不同的组合,而从理论上讲,区划可以在任何地域空间范围上进行,但是我们进行区划是为社会、经济服务的,主体功能区划卯主体和客体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区划的范围、区划政策的实施等问题。因此,必须合理的选择主体功能区划的主体和客体,才能保证区划工作能顺利进行并且在主体功能区划形成以后发挥其所应有的功能。

    (4)正确的划分原则能指导主体功能区划,保障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顺利进行,制定适当的划分原则势在必行。就宏观经济研究国土地区所课题组提出的三条划分原则来看,对主体功能区划工作有一定得指导意义,但是还不够完善,还应得到补充和充实。

    (5)确定划分标准是进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关键,是为初步拟定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这套测评指标首先要能客观地反映规划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密度现状,其次要能动态地反映经济社会活动对资源的动态变化,同时要注重科学准确性,可获得性和可应用性,避免指标数量过多、层次过繁。目前国内关于划分标准的研究还处于尝试性阶段,虽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三个大类指标上基本达成统一,但是对具体的分项指标研究还很缺乏,还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稳定的指标体系来对区域进行综合评价,因此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尽快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理论与一般方法,用以指导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实践。

重大举措: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



资料来源:百度词条

1.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研究,李柱甫[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

2.经济特区的设立对喀什经济的影响,女占丽尼格尔·艾斯卡尔[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8 13:38 , Processed in 0.07556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