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张昕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378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从一串数字反思教与学发表于《当代中学生报》2008年报11月10日第一版

已有 918 次阅读2008-11-13 14:05 |个人分类:张昕原创论文档案室|系统分类:地理新闻

此文改写的《学习效果中的“数字奥秘”》发表于《当代中学生报》2008年报11月10日第一版
    2008-04-17 21:29:00, 张昕, 3280, 1/51, 原创 , (0)
      

从一串数字反思教与学

                                                                      武汉市    张 昕

          最近,看到一篇《记忆效率与感官的关系》的短文:

      “美国学者Gary Philips研究认为:知识在大脑中的保留与在学习中受到刺激的感官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能够记住10%我们听到的,15%我们看到的,20%我们看到并听到的,然而,我们保留了60%我们做过的,80%带有反思性的、主动完成的,90%是我们教别人的。”

      对照文中一串数字,反思自己的教学经历,我觉得如果每位师生充分理解和运用这串数字,一定会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第一,能够记住“10%我们听到的”告诉我们:如果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技能不足,只会满堂灌,灌给学生听,根本就不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调动学生。如果学校要求提前跨入高三复习,规定高二下学期结束前1个月(即6月份), 所有班级上完新课,势必逼迫教师忍痛用讲授法“大跃进”式地满堂灌。仅从教学进度看,满堂灌似乎的确“效率高”。但教学不是说评书,听课也不是听评书。听完评书没有作业和考试,而听课之后,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运用。许多学生仅满足于在课堂上认真当听众,课后不复习、不巩固,当然会出现主干知识教师讲了N次,学生还是记不住。

      第二,能够记住“15%我们看到的”告诉我们:教学板书不能被忽略,课堂读教科书,更不能仅用于作秀的平台。学生每天要接受大量语言材料,如果只靠听觉,不但当时印象不深,课后也容易淡忘。反之,如果用板书配合教学,弥补教学语言的不足——凝固稍纵即逝的口语,吸引听课者被“呼叫转移”的注意力,则可使学生记忆更完整、更牢固,对教材理解也更深刻。

      第三,能够记住“20%我们看到并听到的”告诉我们:学生应该边听讲边看书或看黑板;教师应该边讲授边板书,使板书与口头语言配合默契。如果教师过早板书,甚至在课前就画好板图、板画,课堂一贴了之,的确省时省心,但记忆效果也被“节省”掉了。如果过晚板书,讲完后再往黑板上写回忆录式补写板书,则记忆效果大打折扣。有的教师不擦黑板不开讲,不理解的学生还怨教师太讲究       

      第四,“我们保留了60%我们做过的”告诉我们:教师讲授得再多、板书得再细,学生不练,仍然难及格(超过60%分数);许多学生只喜欢听课、看书、背书,苦战N回合还没记住,总希望教师再讲一次;很多学生害怕做练习,一发测验卷就情不自禁地问老师:“交不?”或讨价还价。同在蓝天下呼吸,同在教室里听讲,显然,课内外作业和试卷交得积极的成绩较好;那些作业基本靠抄、测验卷基本不交者哪能及格?今年,在我所带的三个高二文科班中,16班地理成绩蝉联平行班第一,交作业的速度也是第一;而13班却恰恰相反。

      第五,能够记住“80%带有反思性的、主动完成的”告诉我们:同样是做题,主动做题与被动做题,效果大相径庭。同样是交作业,难怪爱抄作业者,交作业的“效率高”,但测验时水分多,高考落榜的多。许多进步较快的学生和高考状元,都是注重反思和主动完成作业的典范。他们有的有专门的错题集,收集整理自己易出错的题;有的试卷和课外作业本上,除了正确的答案外,还用铅笔密密麻麻写满了分析和反思。

      我校07届13班周静同学,在出错处写上自勉的评语: “小心!”“笨!笨!”所以,尽管她由理科转文科较晚,却能愈考愈进,地理和总分都名列前茅。相反地,她的两位女同学,虽然总分也常排在班级前20名,但地理考试常常只一二十分。在“治跛”过程中,我终于发现她俩是因为“三新”垫底:评讲过的试卷,除了答案之外,是新的;做过的课外作业,除了答案之外,是新的;学过的课本,除了原文之外,是新的。只被动完成作业,不主动反思,考试怎能不“垫底”呢?

      第六,“90%是我们教别人的”告诉我们:由于年龄原因,教师记忆力比学生差,为什么教师不管年轻还是年迈,怎么还比学生记得牢。比如我,已经能像自己初高中的两位化学老师,课堂能随时说出一些主干知识的页码和行数。学生以为很神奇,很神秘。其实,老师,尤其年轻老师,即使理解地记忆,无论怎么备课,记忆也是模模糊糊的。而一个教案一旦讲了一次,就很难忘记了。怎么回事?原因是:课前,教师为了不照本宣科地念经,必然要反思、加工;课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听得懂、看得见,必然要边讲边板书,这时他既听到了自己的声音,又看到了自己的板书;课后,教师还常常在心中反思或在备课本上写后记。备、教、改、导、析之余,教师即使有家务事、有社交应酬,为了研究考试新动向,往往会比学生做更多的习题。有了这么多加工,当然记得牢。

      我校07届理科高考第二名的吴坤同学,竟出自平行班。我当过他高一年级的班主任,常见他为同学讲答数学试题。有一次,他还上讲台为全班讲解一道物理考题。在他的年终评语中,我写道“全班感激着你,是从课余答疑、讲台辅导里,得知你不像别的尖子那样心太尖”。别以为帮别人,浪费你的时间。实际上,吴坤在为同学讲解中,提高了记忆和理解的效率,等于在及时复习和巩固知识,在提炼和归纳解题技巧。所以,我奉劝同学们在自己的强势学科上,多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实现双赢。

 


日志评论
评论数:1
页:1/1
  • 1. 评:从一串数字反思教与学, 2008-04-18 08:07:00, 冯青林
  •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对于新课改的许多新理念,我们不光要听见、看见,还需要像魏老师一样去“做”。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flicker 彩虹炫 | flicker 匿名卡 | rongerlu 2008-11-13 15:38
    说得好,明天期中总结,说给他们听。 另外那个60%——自己做过的,是不是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或主动探究的,而不仅仅是做题?
    回复 张昕 2008-11-13 21:24
    ok!的确是“60%——自己做过的”,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或主动探究的,而不仅仅是做题”,因为这些都是“做”。
    回复 草原蒲公英 2008-11-16 20:24
    :victory: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30 00:03 , Processed in 0.07293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