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张昕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378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游木兰山地质公园随想

已有 299 次阅读2008-12-10 22:38 |个人分类:美景共赏

 

发表于:2006年7月7日 10时10分59秒阅读(67)评论(5) 举报本文链接:http://user.qzone.qq.com/273244208/blog/3
游木兰山地质公园随想

素闻木兰山的宗教文化底蕴深厚,1500年的文化积淀令人神往,还有众多的红色遗迹,无一不浸润着对先烈勇士们的崇敬与缅怀之情,去年金秋十月,木兰山国家地质公园正式开园,木兰山又将她经历数亿年地质沧桑的珍贵遗迹和地学故事呈现在世人面前,让我时时梦绕魂牵。
初春的一个午后,我沿着地质旅游线路,和友人一道再登木兰山石景园,去领略那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艳绝天下的地质奇观。
在木兰山半山腰的地质公园入口处,一块巨石引起我们的兴趣,因为它横卧于路中央,与路两边的山体岩石形成两个石门,宽度仅能通过一辆汽车,这就是传说中的下马石,也称上马石。石头上条条石英脉斜插在错落有致的褶皱里,更让人无限遐想的是石头上的那个巨大的脚印,让人回到了千百年前木兰代父从军和荣归时的场景,英雄的传说也让这块石头倾注了一份灵动,亦正如山腰处婉若游龙的木兰石寨,依山傍势盘旋于悬崖峭壁之间。这条长约2500米的木兰古寨,建于南宋末年,是一条防御性寨墙,这条采用“木庐干砌”的建筑方法建造的寨墙,虽曾几度维修,依然古朴端庄,赢得了“木兰长城”的美誉。
沿着建在巨大乱石堆里的台阶小道上行,一个洞口赫然突现,这是“风洞”,也称“红军洞”,一幅石刻对联跃然眼前,“洞门生烟雾,暗行逢虚明”,特别是那篆书横批“海眼神风”已经告诉了我们洞内的传奇和神秘。在洞内灯光的照射下,让人感觉有一股凉风轻拂。抬头上看,巨石交错,仿佛随时会崩塌下来。石上凿出的台阶曲折向上,将我们引向那个若明若暗的天地。而头顶,成百上千的飞翔之物“吱吱”不停,好象在警告我们侵入了它们的地盘,同行人笑说这是蝙蝠,伴着耳边“叮咚”回响不绝的山泉,更显风洞的静谧与幽深。
据史料记载,当年转战木兰山的72勇士曾在此隐蔽、休憩,并与强敌展开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革命的圣火从此燃遍大别山。
石景园的步道也是依山傍势,蜿蜒曲折。步道旁千奇百怪的石头或立或卧,各具姿势,绿色的绿帘石,浅色的变酸性火山岩,更有那呈现浅红的石壁,就是这些普通毫不起眼的石头让我们将思绪带到了七八亿年前的新元古时期:海底火山的喷发,地壳板块的运动……大自然的伟力造就了这条世界上保存得最完整、最典型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在一处断崖的剖面上,纵横交错的石英脉,隐藏其间的红帘石,还有清晰可见的因受力产生的褶皱,红帘石如此大规模出露,全世界也仅木兰山一地而已,其科研价值自是不言而喻。
在一处摩崖石刻上,我们看到了雄浑的“第一山”三个大字,米芾的书法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无尽魅力,依稀可见的“题记”石刻也在一旁诉说时代的沧桑。旁边的“一线天”似神箭穿壁而过,更奇特的是石壁上竟真的存在着由石英脉交错构成的箭头状。真的这么巧合吗?难怪这里至今还流传着木兰将军用神箭射穿石壁的传说呢。这一切让我们不由得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天梯”的尽头隐于山头后的岩石后、树丛中,几乎垂直角度的天梯好象也在考验我们的脚力。在这个神灵庇佑的木兰山,当我们登上天梯后“荡胸生层云,一览众山下”的豪情油然而生。转身中,一块凌空兀立的巨石令我们不由惊悚万分,更有那石头中间的宽达尺余的裂缝,大有随时会滚落下来一般。因木兰将军与其师傅下棋而得名的“棋盘石”,也许,这块石头背后的纵横交错石英脉组成的网格状棋盘才是“棋盘石”的正解呢。
“未有木兰先有山,山名偏借木兰补。”一块块亿万年前的石头,无不注入了木兰传说的灵性,让原本生硬的东西变得如此生动,哪怕是一座小小的亭子,也包含着少年木兰的忠贞爱国的思想情怀。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8 13:02 , Processed in 0.08368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