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高家凤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3988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评价中国的地理位置

已有 299 次阅读2021-5-22 16:58 |个人分类:中国地理|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评价中国的地理位置

摘要:地理位置一般是用来描述地理事物时间和空间关系。它根据人们不同的需要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对地理事物的定性、定量、定位从而把握地理事物的时空属性和相关特征。一个国家的地理格局与过程,及其所形成的地理特征,首先取决于其地理位置,地理位置直接影响生存环境的质量、可更新自然资源的丰度和区域开发方向、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便捷程度。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中国的经纬度地理位置、海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的评价,分析中国地理的优越性和不足之处,从而对整个中国的地理位置进行综合评价。

关键词: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地缘政治观;经济地理位置

自然地理位置

(一) 经纬度位置

  中国位于北半球,处于北半球的东部。从纬度位置看,最北端在黑龙江漠河镇,即55°33′N最南端在南海的曾母暗沙,即3°52′N;二者之间跨越约50个纬度,相距5500多公里。可见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这也造成我国南北之间太阳入射角大小和昼夜差别很大。海南岛的南部一年内最短白昼为11小时2分,最长也只有13小时14分,差值仅有2小时,而漠河镇一年内最短白昼为7个小时,最长可长达17小时,差值达到10小时。并且由于太阳入射角差别大,气温随纬度有较大差异[1]。北回归线横穿中国南部,中国领土大部分属北温带、亚热带,南部少数地区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在高山地区才有类似寒带的终年冰雪带。中国南北跨度大,南北气候差异大,有多种气候类型,因此有利于多种有农业发展,又大部分位于中纬度,既适于人类生活,又使温带、亚热带的各种动植物在中国都能繁殖生长,给我国发展多种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经度位置看,中国最东端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即135°5′E附近;最西端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帕米尔高原东缘的乌孜别里山口,即73°40′E附近;两者之间相差约62个经度,相距5200多公里。中国从东到西跨越5个时区,东西时差达4个多小时,因此我国跨经度广,造成东西晨昏差异大,当最东端的乌苏里江迎来新一天的第一缕阳光时,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还是满天繁星[1]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人们作息时间、生活习惯也存在很大差异。

(二) 海陆位置

  从海陆位置看,中国位于欧亚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南临近印度洋。西部和北部深入大陆内部,远离海洋,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中国位于全球最大的大陆与最大的大洋之间,海陆热力对比强烈,东部地区盛行东南风,加上青藏高原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国家。在东南沿海地区夏季盛行东南季风,高温多雨;冬季多偏北气流,低温干燥。在西北内陆地区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小,无明显雨季和干季之分,气候干燥。青藏高原地区呈现独特的温带大陆气候,干旱少雨,气温低,日夜温差大,阳光辐射强。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北回归线附近的非洲北部、北美洲西南部等地区都为荒漠景观,中国北回归线附近并没有出现荒漠景观,而成为世界上亚热带生态环境最优越的地区之一。中国西部深居内陆,且高山较多,因海陆差异,我国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由湿润、半湿润向半干旱、干旱气候逐渐更替,自然景观呈现出明显的海陆分布地带性差异,这也为多样的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类型及文化差异提供了自然基础。也因海陆位置与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相配合,中国许多大江、大河东流注入太平洋,沟通了东、中、西部地区,同时提供丰富的水力资源,形成流域经济现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所处的海陆位置与邻国相比具有较大的区位优势,例如:与邻国的蒙古相比,蒙古没有一寸海岸线,典型的内陆国,它与我国相比,距海较远,气候明显干燥,降水也较少。蒙古东部的较小面积距海较近,有一定的降水量,能够长草,发展畜牧业,但西部地区距海相对更远,降水更少,沙漠、戈壁广布。中国则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加之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有利于海洋水汽的进入,给我国带来充沛的降水,气候类型多样,土地资源类型也十分丰富。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相比,日本因为处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汇处,火山、地震频繁发生,并且这两大板块的挤压,西太平洋出现了东亚岛弧和一系列的海沟,使日本成为多山的群岛国家。虽然日本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进口原料和出口工业产品,对外贸易发达,但过于依赖海运。所以中国与蒙古、日本相比较,蒙古没有海运,日本依赖海运,中国海陆兼备。

    中国在海陆位置的优势与不足。优势:中国东临海洋,海岸漫长,港口众多,能方便与世界各港口交流与联系;资源优势,中国西部有巍峨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和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这是我国西边的天然屏障,阻挡了从西伯利亚侵入我国的寒潮。并且如果没有青藏高原存在,夏季的西南季风只能到达印度洋的南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偏西风和西北风,受下沉气流控制。因此大陆将是水汽很少的干燥气候,即使印度和缅甸,也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充沛雨量。而青藏高原的存在,对大规模气流的影响,首先诱使热带西南季风向印度、缅甸侵袭,造成高原雨季,同时西南季风的一部分长驱深入,到达我国东部形成江南雨区。因此如果没有青藏高原,我国西部的干旱将更为严重,东部也将属于干旱气候。并且这些高原的雪山,成为了我国众多河流的发源地,例如: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也造就了我国灿烂的流域文化底蕴深厚,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丰富等;军事优势,战略纵深很大,且多面临海,内地地形多样化,比较适合海陆空三军的配合。我国海陆位置的不足之处:东部地区由于受海洋水汽和夏季风的影响,水旱灾害频繁,台风灾害也比较严重,危害农业、渔业生产和海陆交通,西部地区大陆性较强,地势较高,距海太远,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导致中国东西差异非常明显,例如:东部的上海工商业都十分发达,而西部西藏、新疆的部分地区还处于较为落后状态。

二、人文地理位置

(一) 政治地理位置

  政治地理位置是指国家领土与有关政治地理要素和条件的空间关系,也就是其他周围地区与邻国的政治状况、外交政策、国力强弱等及其对本国的影响。中国以陆地面积约为960km2的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陆地疆界约为22230km,与14个国家接壤。东北与朝鲜接壤,北与蒙古、俄罗斯相邻,西北依次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相连,西与阿富汗、巴基斯坦相接,南部相邻的国家有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大陆海岸线长18000km,与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中国是世界上陆地边界线最长和邻国最多的国家,也是边界情况最复杂的国家之一。中国陆地边境有15条国际性河流,包括东北边境的鸭绿江、图们江、乌苏里江、黑龙江,新疆的额尔齐斯河、伊犁河、阿克苏河等,西藏的森格藏布—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等,云南的怒江—萨尔温江、澜沧江—湄公河、元江—红河以及广西的左江、北仑河等。由于国际性河流的开发、管理、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涉及与相邻国家的共同利益,因此这些河流的合理利用对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意义重大[1]

  从地缘政治观点来看,中国是亚非大河流域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海陆兼备。西北部地处麦金德所述的“心脏地带及其通往心脏地带的战略通道”,中国的东部地区是斯拜克曼所谓的‘边缘地带’,这些地区经济发达,与外部世界联系紧密,是地缘政治中的关键部位。所以,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说,中国既是“心脏地带”之枢纽大国,又是边缘地带之关键力量。从地缘战略的意义来说,中国兼具大陆性与海洋性地缘战略双重特征[2]。中国陆地上与14个国家交界,“从世界范围看,中国处于欧亚大陆的东端,西面有喜马拉雅山和帕米尔高原作屏障,不像某些古代文明那样处在民族迁徙的交通要道上,在这相对隔绝的地理空间里,中华民族创造了举世无上的、独特的、连续不断的文明。辽阔的版图、天然处于亚洲中心的地理位置、众多的人口、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使中国成为古代东亚无可争议的文明中心”,使得中国对欧亚大陆的很多地区有直接的地缘政治影响。中国东亚问题研究专家罗荣渠认为:“东亚,又称太平洋亚洲,从地理上讲,指的是欧亚大陆太平洋沿岸的边缘和半边缘地带,包括亚洲大陆东部的大陆、半岛和海岛,狭义的东亚是指中国大陆、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台湾岛等;广义的东亚包括东南亚即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诸岛;而扩而大之,甚至可以把南亚即印度半岛诸岛也包括在内。”美国学者谢淑丽的东亚概念则是指以中国为中心,包括俄罗斯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和东南亚。”[3]从上述概念的界说中可以看出中国处在东亚的核心位置,是东亚的地理中心。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地缘战略地位急剧上升中国已经逐步站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是21世纪亚太地区的中心国、桥梁国、联系国,亚太地区的任何重大国际问题绕开了中国,估计难有成效。中国是亚太地区的地理中心与力量中心合而为一的地缘中信国。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区域中心地位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取代的,无论是俄罗斯、日本、印度,都不能取代中国的地位,甚至美国也不能取代中国的地位。”[4]世界政治格局不断演变发展,新世纪,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中国冷静观察国际形势的变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号,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争取了良好的安全环境。具体表现在:中美全面推进21世纪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与欧盟及其成员国见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新局面。其次,进一步深化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大对区域合作的投入。进一步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以东盟和上海合作组织为支柱,积极构筑稳定的周边环境。再次,进一步加强了多变外交,积极参与解决全球性和地区热点问题,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开展安全外交,大力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最后,中国主张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

(二) 经济地理位置

   经济地理位置是指一个国家、区域、城镇或乡村在外围地区的经济联系中所形成的空间关系。中国处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连中亚、西亚,东北接东北亚,东南接东南亚,南接南亚,具有交通和区域协作的地缘优势。

  首先,中国处在亚太地区,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重心由大西洋转向环太平洋,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中心的三大经济集团:欧洲经济、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形成三足鼎立,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是极大的机遇,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成为经济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也日益成为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其次,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处于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带,同时是消费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是当今全球化经济中的最大市场之一,中国的经济对国际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第三,中国处在太平洋至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道,是北亚、西北亚与太平洋沿岸国家南下印度洋与大洋洲的陆上、海上交通经过之地。中国位于东亚、中亚与欧洲的重要铁路线一亚欧大陆桥的东部地区。第一条亚欧大陆桥东起中国的珲春,经满洲里出境,跨俄罗斯,西至荷兰的鹿特丹。第二条亚欧大陆桥东起中国的连云港,在中国境内穿过江苏、安徽、河南、陕西和甘肃,最后从新疆阿拉山口出境,进入中亚地区,西至荷兰的鹿特丹。中国处于亚欧交通要道和海上门户的重要地理区位,在世界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意义[1]

  从经济地理角度看,中国在海运建设方面除港口建设、购置船舶外,几乎不需要投资维护,沿海的运输成本只有铁路运输成本的五分之二。远洋运输的运距长,载重大,因此运输成本最低。目前,中国处于承接发达国家以石油化工、钢铁冶炼、修造船等重化工产业转移的重要阶段。这些产业所需要的原材料及制成品从经济角度看需要通过沿海地区的海港输入输出,未来这些产业还将进一步向中国沿海地区集聚[5]。中国沿海港口城市可以在对外贸易、外商投资、产业集聚等方面拥有区域优势。对外贸易的开展和加强同经济流通渠道的数量和效率密切相关,海运是当前对外贸易的重要形式,中国沿海地区港口城市拥有接近国际市场的位置优势,而西北地区的高原、沙漠等地形地貌不利于交通往来,在唐朝之后,西北“古丝绸之路”已逐渐衰落并被海运贸易取代” [6]。另外中国沿海地区拥有优越的港口区位条件加上历史累积的外贸人才优势和国家各项发展政策支持等优势,使其具有开展对外贸易的便利条件,在全球经济贸易往来中拥有绝对的经济区位优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对外部的市场影响力逐渐增强。一方面,世界各地的经济发展,为中国商品创造了巨大的外部市场,使得中国经济得以持续快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2018年,中国的GDP134050.3亿美元,在超越日本的同时,与美国的差距也大幅度缩小。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国内的购买也逐渐增强,从而为世界各国的商品和资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7]1992年以来,中国进口贸易总额从806亿美元大幅度增长到2018年的21400亿美元,大大地缩小了与美国缩小差距,成为世界第二进口大国。并且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带头作用[8]。中国为促进经济增长实施比较优势战略、有效控制人口快速增长等措施对许多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同处于亚洲的朝鲜、越南、印度等不少发展中国家学习中国的经验,也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多边贸易,为本国谋求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的国家,近几年中国着力推进脱贫攻坚战,扶贫成效显著,基本目标是到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稳定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解决区域整体性贫困问题,大幅度减少贫困人口。中国经济的崛起在很大的程度上有利于缓解世界贫困问题,优化世界经济格局和稳定世界经济增长,这本身就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会越来越突出。

三、结语

  中国的地理位置有其优越性也有不足之处。优越性具体表现:一方面,中国经纬度跨度广,国土辽阔,几乎各种地形、地貌都有,并且气候类型多样,国土大部分位于温带和亚热带,气候适合多种农作物耕作,既有多样性,又有互补性,是同纬度地理状况最佳的,同纬度其他地方以沙漠居多,中国却由于处在季风区,雨水充沛,雨热同期,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经济。另一方面,中国位于全球最大的大陆与最大的大洋之间,海陆兼备,交通便利,两万多公里的陆地边界和多国接壤,一万多公里的海疆。东部海岸线漫长,有优良渔场,海产品丰富,港口建设便利,有利于对外交往合作,促进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中国陆上交通能与俄罗斯、西亚、欧洲直接往来。

  不足之处:首先,中国东部地区由于受海洋水汽和夏季风的影响,水旱灾害频繁,台风灾害也比较严重,西部地区大陆性较强,地势较高,距海太远,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因此我国东西差异非常明显,东部经济发展较快,人口密集,而西部西藏、新疆的部分地区,还未得到较好的开发。其次,中国山多,高原多,山区和高原占全国总面积的2/3,国沙漠多,沙漠面积为260万平方公里,这些土地难以利用,而平原面积只占全国总面积的12%。南方虽多雨,但山地丘陵多,不利于大面积开垦,北方平原多一些,气候较为干旱,不利于作物生长。最后,从中国地理的位置来看,中国是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国家之一。中国是全世界邻国最多的国家,边界情况复杂,边界争端多,纠纷矛盾较为激烈,其中与我国接壤的印度、俄罗斯、越南等与中国都存在着边界纠纷,并且我国海岸线长,但海域面积很小,海的周围又遍布邻国,其中日本人、菲律宾都向我国提出领海要求,强占我国岛屿,封锁我国海路,不断对我国进行军事挑衅。中国几乎与每一个邻国都有历史恩怨和边界纠纷,一直面临周边威胁,并且因每个国家的发展需求,这种周边威胁将永远持续下去。

  综上所述,在对中国的地理位置进行评价时,可从经纬度位置、海路位置、政治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等方面深入分析,从而对中国的地理位置形成整体的认识,进行综合评价。充分认识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同时要注意克服地理位置的不利影响,才能在我国的建设中扬长避短,更好地为建设我国服务。

 

参考文献

[1]吕拉昌,李文翎.中国地理.2.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2]吴敬东.中国与西欧关系的地缘政治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陈彦光.中国历史的地理枢纽——中国地缘政治格局成因和影响的历史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4(01):85-95.

[4]朱听昌.中国地缘战略地位的历史变迁[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7-11(B04).

[5]隋鹏飞.中国区域发展空间格局演变及形成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6]樊杰,王亚飞.40年来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变化及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J/OL].经济地理,2019.

[7]吴雪明.中国国际经济地位和国际经济影响力的综合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0(12).

[8]管清友.中国经济未来仍将保持好的增长态势[J].企业观察家,2019(02):16-17.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7 09:49 , Processed in 0.07004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