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jswxqhf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771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转)《西方美学史讲演录》读书笔记

已有 348 次阅读2016-12-12 12:09 |个人分类:学习技术|系统分类:教育技术

《西方美学史讲演录》

邓晓芒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2

 

1、社会关系的契约化,契约其实要用科学精神,理性精神才能制定。社会生活的契约化的趋向对忒科学精神的形成有着更加不可忽视的作用,也就是说不光是技术方面精益求精导致了一种科学精神。P29

2、希腊社会文化的一个基本结构就是“通过人和物的关系来达成人和人的关系”。通过人和物的关系,首先是认识关系,你对这个物——自然物要有客观认识,那么我们在这个上面就是可以沟通,就可以达成共识。…….中国恰好相反,中国是通过人和人的关系来实现人和物的关系。你要占有一物,你要获得某种东西,你首先搞关系…..没有关系你就没有对物的占有,你就达不成人和物的关系。P31

3、希腊雕刻成了希腊人科学精神和个体自由精神的交叉点、集中点,集中体现了一个是科学精神,一个是个体的自由精神。P34

4、古希腊的抒情诗与史诗相反是第二位的,古希腊也有抒情诗,但是不很发达。中国古代最发达的是抒情诗(《诗经》),史诗基本上没有……古希腊史诗的特点就是模仿性,抒情诗是情感表现,它不是模仿。P37

5、形成这个概念在希腊文里是eidos,亚里士多德用这个词的时候我们把它译成“形式”,它本来也有形式、形相的意思;但是在柏拉图那里我们把它翻译成“理念”…….只有神、上帝才是无质料的形式,而在其他所有的事物里面不可能有无质料的形式,一切质料都带有它的形式。P102-103

6、朱光潜:“实际上亚里士多德是把自然和神看作一个艺术家,把任何的事物的形式都看做是艺术创造的。”P106

7、柏拉图有把美和善分开的意思,比如说他认为那些美的东西不一定是善的,他甚至要把艺术家赶出他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从经验主义出发,从艺术出发,把美和善都和人的感性联系起来,美善同一,因此他恢复了艺术的崇高地位。P110

8、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的认识作用比历史要更强,这是他很有名的一个观点,就是艺术跟历史相比更为真实。……他说:“诗是一种比历史更富哲学性、更加严肃的艺术,因为诗倾向于表现带有普遍性的事,而历史却倾向于记载具体的事件。所谓普遍性的事情指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某一类人可能会说的话或会做的事。”P117

9、罗马人跟希腊人相比的特点就是比较保守,缺乏创造力,缺乏原创力。他们通常都是把希腊文化的某个东西拿来,比如把希腊神话变成罗马神话,罗马神话和希腊神话几乎可以一一对应,希腊神话里的宙斯大神就是罗马神话里面的朱庇特,希腊的阿佛洛狄忒就是罗马神话的维纳斯。P130

10、希腊是对人体美的描绘,在罗马雕刻艺术转移到了对人的激情的刻画。比如说,雕刻家们特别注重眼神的表现,古希腊我们看到很多作用通常都不雕刻出眼神。P133

11、从希腊化时期,以至于罗马帝国时代,客观美学开始一步步地转向神学美学。…..在中世纪以前,古希腊罗马基本上都是客观美学,那么后来越来越转向神学美学。其中转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普罗提诺。P134

12、按照以往的模仿论,一说美和艺术就必然分裂,但是如果一切艺术都是为了表现心灵的美,一切美都是心灵的艺术所造成,那么艺术和美就第一次很好地统一起来了。这个是艺术和美的统一关系,是普罗提诺的主要贡献。P153

13、神学美学不一定是客观美学,但也不是主观美学,它既有客观美学也有主观美学的成分,它是神学的。P168

14、(在罗马时代)人们开始有一种贬低艺术、贬低文人的倾向,艺术因为是人为产品,而且助长奢华,也遭到鄙视,这个时候有一批人开始产出一种厌世、逃世、避世的心理。……基督教的文化土壤就是从这里头产生出来的,它代表了当时的时代精神,要追求超越的东西,要抛弃此岸的不堪忍受的世俗生活。P169

15、一个是上帝本身,天父;一个是上帝的道,说话;一个是耶稣基督,道成肉身,——这三位是一体的。所以基督教的三位一体就是父子、圣子、圣灵,这是奥古斯丁提出来的基督教三位一体说。P171

16、在基督教早期,柏拉图—奥古斯丁是一个神学的传统,到13世纪已经产生了另外一个景象,就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主要理论根据的新兴的神学——哲学。托马斯的基督教神学,他的理论根据主要是亚里士多德。…….亚里斯多德强调感性,强调经验,那么在很长的时间里,差不多是一千年中,他的著作在西方失传了。但是,一些希腊学者把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带到了阿拉伯世界,带到了拜占庭…….到了12世纪,阿拉伯文的亚里士多德著作才重新传入西欧,欧洲人又重新发现了亚里士多德,把他从阿拉伯文翻译成拉丁文。P180-181

17、奥古斯丁不太重视知识,他是反理性主义的,他是神秘主义的,他是信仰第一的。托马斯在神学里也提倡,我们要尽可能的实证,要通过逻辑推理,通过经验的证明,来证明那些神学的道理,比如说上帝存在。阿奎拉在《神学大全》里提出了五种证明,又称“五路”。P182

18、托马斯把美感规定为一种认识,当然是一种“感性认识”。感性和理性在他这里统一起来,就是说感性也是一种认识,而理性无非就是追求知识。理性可以通过感性来追求一种认识,认识本身就是理性的态度。所以我们把托马斯的美学看作是具有理性主义审美原则的美学,是出于认识论的,有理性在里面起作用,而理性起作用也是通过感性认识来起作用。P188

19、托马斯说美属于形式因的范畴,美是一种形式因。“形式因”是亚里士多德的术语,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都有它的形式。他的“四因说”最主要的就是形式因,就是给万物赋予它的形式。美是属于万物的形式,属于万物的形式也就是属于万物的本质,亚里士多德就认为万物的本质就是它的形式,任何一个事物它的本质在于它的形式。P189

20、“善”的概念在西方有不同的含义。苏格拉底那里,它是非常世俗的,所谓善就是健康、幸福、财富、地位、荣誉、爱情,这些东西都可以说是善。凡是人所需要的东西都是善,它是适合于人的,适合于人的目的的都可以称之为善,称之为好。到了柏拉图那里,“善”的概念作为最高的理念已经包含有道德的含义,最高的善就是含有道德。托马斯的“善”当然有道德的含义,但主要是包含了日常的实用的善,就是“适合”,所以美要高于善主要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道德的含义也包含在内。道德在托马斯看来也是高于它的目的,人间的道德都是高于它的目的是否实现。但是,你有一个道德的意图如果没有实现出来,这个行为还不能说是善的,所以它仍然着眼于这个功利和效果。美完全超然于它的效果之上,所以要比善更高,但它最后还是归结为认识,它是认识功能,因此真比美更高。所以在托马斯那里,真、美、善三个东西中,真还是最高的,然后是美,第三才是善。P180

21、托马斯悄悄开始了一个颠倒,这个是人们不太察觉的……西方的文艺复兴,虽然从十四十五世纪开始,但是在托马斯那里就已经有它的苗头了。P191

22、(洛克之后)柏克和哈奇生在认识论美学的基本点上是一致的,只不过他们各自发挥了认识论美学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哈奇生发挥了内部方面,即人的美感感官方面;柏克发挥了外部方面,即美感对象的“性质”方面。P201

23、休谟想通过一种主观即作为认识的主观感觉,向另一种主观即非认识的主观情感的过渡,来确定美的本质。P202

24、休谟:“美是一些部分的那样一个秩序和结构,它们由于我们天性的原始组织,或是由于习惯或是由于爱好,适于使灵魂发生快乐和满意……..因此,快乐和痛苦不但是美和丑的必然伴随物,而且正构成它们的本质。”“同一对象所激发起来的无数不同的情感都是真实的……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P202

25、休谟在美学上的巨大贡献在于,他在一个更为彻底的哲学认识论基础上,明确宣布美“只存在于观赏者心里”,并建立起以“同情说”为核心,包括艺术、美和美感在内的“审美趣味”的学说。P203

26、英国经验派美学….从一种自然感官感觉上升到社会性的感觉,再进入到个人特殊的快感;它是以美的本质被越来越明确而坚决地归之于人的主观为哲学背景,而直接指向康德的审美心理学的。这一派美学….从美感的直观性和相对性出发,摧跨了西方传统客观美学和神学美学中占统治地位的形式主义,即那种把美归结为与人无关的和谐、比例、适当、多样统一、有机整体、光辉等的观点,从而打开了人的内心世界的大门。P204

27、鲍姆加登给美学第一次命了名——Asthetik,所以有人把鲍姆加登称之为“美学之父”,西方美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创始,从鲍姆加登算起。但实际上,真正使美学能够独立起来,从认识论脱离开来,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哲学领域,那还是从康德开始。所以又有人把康德称之为美学的真正的父亲。P235

28、(说康德)认识能力的先天原则是属于知性的,意志能力的先天原则是属于实践领域的,情感能力的先天原则是属于判断力的。这三种能力,一个是知性能力,就是认识,一个是理性的能力,纯粹的实践理性,那就属于道德实践,属于道德,中间这个判断力它属于审美,属于美学。P239

29、康德所提出来的审美两方面的前提,一个是人文知识,一个是道德情感。美学把认识和道德结合在一起,这个是康德提出来的一个设想,那么影响了后人,席勒就反过来把审美当做认识和道德结合的一个核心,变成了“审美教育”,就是你要使人成为既有知识又有道德的人,你就必须通过审美。P265

30、到了晚年,费希特走向了天启,走向了神,走向了上帝。谢林也是这样,晚年走向了上帝,黑格尔也是这样,他早就预计到他最后要走向绝对精神。P296-297

31、为什么西方人需要一个信仰,需要一个彼岸的宗教对象,需要一个上帝?因为他们的个体意识独立起来以后,感到孤独。…..中国人不需要上帝,中国人需要很多的神,每当遇到困难时他想到要求助于神,但他并不需要一个上帝。他求助于神也不是当做一个真正的彼岸的神在那里信仰,而是有是一种实用主义的目的。中国人的个体意识在群体里很容易找到安慰,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所以他不需要到彼岸找一个上帝。西方人不同,你看到他强调人的个体独立性的时候,你就要想到他的发展方向最后要引出一个上帝。P 297

32、谢林的艺术哲学实际上是讲的一种上帝创造世界的艺术,是一种本体论和宇宙论,就是整个世界是怎么样艺术性地创造出来的,那么人的艺术只不过是体会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奥秘,然后人从自己的艺术创作里面去体会它的神性,人的艺术只是有限的神性。P298

33、黑格尔的哲学体系非常的完整,大体上可以这样分:首先是《逻辑学》,另一本是《小逻辑》,是《逻辑学》的缩写,其他的所有著作都可以归为“应用逻辑学”。黑格尔的观点认为万事万物背后都有逻辑在起作用,理性能够解释一切。他写《逻辑学》,是要把上帝在创造世界之前是怎么想的,把它描述出来。《逻辑学》是上帝创造整个世界的一个蓝图,一个设计。……任何事物背后都有一个逻辑范畴在支撑它,都可以从它这个逻辑范畴里面行到解释,任何事物都是“绝对精神”——上帝是“绝对精神”或者“绝对理念”——绝对精神在某一个阶段,某一个层次上的一种表现。P299-P300

34、黑格尔的应用逻辑学就是描述万事万物怎么样在逻辑的支配下发展出来,生长出来的。他的应用逻辑学包括两大部分,一个是自然哲学,一个是精神哲学。自然哲学就是逻辑学本身外化出来的,逻辑学它本身也是一个过程,而逻辑发展的过程发展到最后就外化出自然界。他的应用逻辑学第一部分就是自然哲学,描述整个自然界的现象。精神哲学更回庞大,包括主观精神,主观精神里面有人类学,精神现象学,心理学。精神哲学第二个环节就是客观精神,就是社会,包括法哲学和历史哲学,从个人里面发展出社会。那么这个社会就具有客观精神,表现出历史和法。第三个精神哲学的环节就是绝对精神,绝对精神主要是指的人类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有三个层次,艺术、宗教、哲学,在绝对精神的学说里面包含有艺术哲学、宗教哲学和哲学史。P 300

35、黑格尔认为艺术史上有三种不同类型的艺术,一个是象征型的艺术,一个是古典艺术,一个是浪漫型的艺术。“象征型艺术”就是形式和内容在互相寻找,内容要寻找它的形式,形式要明确它的内容,但是还没有找到,没有恰当地对应起来(以建筑为代表)。远古时代的人们,他们的内容要表达什么是很模糊的,是天人合一的。随着艺术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地寻找,最后找到了,就在古希腊的古典艺术里面,形成了那种互相融合,达到了最高的统一(以雕刻为代表)。“浪漫型艺术”又是内容和形式的重新分裂,各自走各自的路,形式变成破碎的,变成了形式主义,内容则撇开形式,独自走进了宗教(第一层次是绘画,第二层次是音乐,第三层次是诗)。黑格尔利用艺术本质定义里面的内容和形式这对矛盾来解释艺术史上的三种不同类型,它们在内在结构是如何通过自身的矛盾而不断进展,从产生到繁荣到衰落。P 334

36、这些分类体现了一个原则,就是艺术日益摆脱它的物质外壳,走向纯粹精神,走向非感性,最后走到宗教,完全摆脱物质外壳,那就不再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是走向宗教了,这个是黑格尔对艺术的分类。P341

37、艺术本来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感性使得理念显现出来,形成了艺术,但是感性同时也束缚了艺术理念中的精神,使它只能停留在一个比较低层次的阶段上面,只是绝对精神里面的低层次。那么它要向高层次迈进,就必须摆脱它的感性的物质外壳。物质外壳都是感性的,纯精神的东西是非感性的。所以黑格尔的艺术哲学通过把美和艺术追溯到人的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关系,追溯到人的本质,体现出来人的精神对物质的一种能动性,一种创造性,最后诉诸人的这种能动的实践活动,来理解艺术的本质。P341-342

38、黑格尔对美的本质的定义,“理念的感性显现”,实际上在他的描述中被表现为“人性的感性显现”,理念他自己认为是逻辑理念,但是经他描述出来,实际上它被描述为人性的普遍内容,所以艺术被看做时代精神的代表。当然最后艺术要走向衰亡,这是艺术的悲观主义。但是艺术的悲观主义并没有 完全悲观,代之而起的还有宗教,还有哲学,作为艺术的出路。……..艺术之所以会衰亡和覆灭,是因为它只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和初级阶段,作为一个初级阶段,它的发展方向是走向高级阶段,走向一种纯精神创造性。P342

39、科学美学从科学的立场来看美和艺术,必然的结果是“形式主义”,这是一条基本线索。凡是你要从科学的眼光来看待美,就会把美和艺术看做某种形式……艺术本身就成了反映这这个对象以获得科学知识的形式。P355

40、现代西方流行最广的就是自然科学的形式主义,社会科学的形式主义主要是在苏联、东欧以及中国流行。最广义的形式主义就是自然科学的形式主义,它来自于康德的“纯粹美”,也就是他的第一个契机,无利害的愉快,以及第三个契机,无目的合目的性形式。第一契机和第三契机都是形式主义的规定,一个是没有利害冲突,但是它给人带来愉快,一个是无目的,但又合目的性,无目的就是无利害关系。P357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20 05:34 , Processed in 0.07538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