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江海河边人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826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20120818南园漫笔:半开放,无法删减的往事云烟

热度 2已有 532 次阅读2012-8-18 19:55 |个人分类:南园漫笔|系统分类:其他分类

半开放,无法删减的往事云烟

——读《半开放社会》之漫想

陈春

近日偶得郑也夫先生的《半开放社会》,收到快递之前,我在网上觅得郑先生写于封底的感叹:“去年最惬意的事情就是被国内多家出版社欢迎,然而又提出要适当阉割的书,在香港出版了。”大概在港出的是全本,想来原汁原味的文字呈现更有个人的秉持,且不知道他会说什么,怎样说,一切都充满了一种淡淡的神秘,难道是一本“坏书”?

其实,关于文字的阉割,并非一个新话题,几年前也成亲眼目睹和亲历感受过,那几册书一度推迟了两年,现在想想,有时候未明原因的恐惧使人无端的产生神经质感,以为这挪来挪去的几个方块字会有什么健康的危害,这恰恰是高估了这些文字的力量,其实,最无力的恰恰是白底黑字,不是么?北大教授的文字尚不可以堂而皇之地刊印,害怕者的内心显然不是坚强的。这当然是题外话,使人对于也夫先生的港版《社会》臆想连连。

16日,书递到,很厚实,共409页,如果不是郑教授是做过出版“全活”,知道体谅读者,采用文章不分页,隔两行连排的形式,紧凑了空间,估计这书还可以增加100页,若再加些照片插图,那就要分上下册了。也夫先生也是善人,对于读者一则不愿增加手捧的分量,二者不愿增加银子的多余,就把这么多文字紧密密的排列着,也给阅读者一个感觉,似乎只有一口气读完,才可以罢休。

是夜,灯下展卷,一读竟至凌晨,在习惯了网络阅读或者电子书之后,如此手不释卷已经是很久未有的景象了。培兄说自己第一天也是夜读觉得好,才买第二本递给我,大概也是有同感的。

一篇篇读来,内心疑惑,这样的文字为何要跑到香港去出版,究竟要删节哪些文字呢?

全文107篇,包含访谈、演讲、社会时政评论、一些论文集的序、体育评论、以及两篇叙事游记。社会时政评论占了较大份额,大多数已经公开发表,在文后都附有发表的刊物名称和日期,想来已经审查过一次了,书籍再审估计换了一拨人,如同医院检查,拍的片子互不相认,都认自己是“老子天下第一”,当然也或者是出版部门“自律”过度了,那就如同尚未“拍片”,就直接手术“切除”或者“回掉不做”,那就真是冤枉乎哉,害得郑先生多费了很多心思,借着“一国两制”的名号做成这件好事。不过这样一来倒也和题目颇为相合“半开放社会”,大概就是包含了这本书本身出版过程的命运在内。

抛开阉割这个沉重的话题不谈了,说说自己读也夫先生文字的个体感悟。

说读书体会这样的话题应该是很宽泛的,似乎讲到境界之类就显得抽象,其实我们有时候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更多的在于概念,于是从概念到概念的行程无疑是枯燥的,也夫先生的文字似乎换一种语言的氛围,很生活,很真实。似乎是一种散漫的文字叙述过程,姑且这样说,也不一定确切。

确定读某一个人的书的时候,毫无疑问就必须经历他思想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他的,独一无二的。也夫先生在几次访谈的文字中把自己的人生经历交代得很清楚,包括知青年代,包括求学,包括工作经历的辗转,前言里说的很清楚,这本书是他六十岁的一个生日祈愿,因此这样详尽的叙述人生前半程也意味着一个阶段总结。他说“如果北大再不合自己的话,不知道还能去哪里?”这样的叹惋并不偶然的,凡是思想者,必首先是寂寞的,他在密林中探索,在山坳里呐喊,等待着回应,这样的等待也许是一年,也许是十年百年,我们偶尔的时候在读一本古老的书籍忽然发现里面的思想与自己是如此的协调,己之欲说而不能言书已尽然,一种知音的感觉,再配以烛光清茶,彼此的出路都找到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过程也是你的。他有了知音,你有了他。初读也夫先生的文字是否到了这个程度,我还不确定,但认同感是必然的。

也夫先生的《半开放社会》里有20072008两个年度新闻评评述,分别是两场演讲。这样的形式类似于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但在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上,显然两者不可同日而语。也夫先生关注底层,选择新闻事件充满悲悯和人道的关切,例如当年的黑砖窑事件、杨丽娟事件、孕妇拒签死亡事件、周老虎事件等等,敲击这些名字时,倍感熟悉,因为那是我们当年一起同处的境遇,其中一些事件,也曾写过一些简短的小文关注过,如今再读也夫先生的文字,反思自己当初的观点,有共鸣,也有不同。但这都和事件本身没有关系了,这些事情已经被更多更近的新闻所覆盖,在这个沸点不断的信息时代,也夫先生的所表达的许多理想,理念是否也在慢慢行进,如是,到是一个很好的状态,例如公民社会的演进,政府的透明等等。写书的人最开始的意见和想法是那坚冰之水,阅读到的人就要去理解那晶莹之光希望的力量,读也夫先生的文字,是否窥见这晶莹的亮光,只一瞬,便觉得希望。

《半开放社会》是一本杂文集,不仅仅是某些篇章本身的杂文体例,更在于全书结构的杂陈。除了义正词严的评论,嬉笑怒骂的杂文,深情回望的访谈问答,剖析独到深刻的体育评论之外,还有两篇游记《闽地行》、《陕北行》,潇潇洒洒的行文,我读到此已是子夜,合卷未眠。

也夫先生的旅行行纪不刻意呈现太多“历史”,不是所谓文化旅行大散文,而是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写尽了旅行的各项细节,若是作为旅游备考,倒是十分实用的。例如也夫先生和夫人在福州的大街小巷跑来跑去的过程,许多细小的动作,包括与摩的司机的讨价还价,细细道来,给人很实在的存在感。对历史风物一两句的精到点评,绝不拖沓,任凭读者自己感悟,不做私人的过多阐述,这个度把握得很好。

在陕北,延安街头也夫夫人被货车刮擦,膝盖受伤,“划出一道三寸长的口子,血马上流出来。我看了一眼拉车人,蓬头垢面,竟一句话未与他说,速问围观的人:哪里有医院……过后妻问我为什么当时连一句谴责拉车人的话都没有,我觉得当时我冷静到了极点,不想浪费一丁点时间,和那人理论必定毫无意义……”这个细节或许潜意识里也可以看做也夫先生心底的善良和宽容,更是一个好人。

首先是一个好人,才会有不坏的文字。倘若这个好人还有思想,也愿意表达甚至是辩论,那么必然是不坏之上的通透和耐读。倘若再有幽默,如也夫先生自嘲的那样带丁点“痞气”,那就真是令人手不释卷了。

感谢一国两制,感谢也夫先生,这么好的文字,删了哪一句都很可惜。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回复 随意的风 2012-8-18 23:20
有时间也买来细细品读
回复 小丫 2012-8-19 01:24
野夫的文字,让人又是激动,又是伤感啊!
回复 江海河边人 2012-8-19 07:11
小丫: 野夫的文字,让人又是激动,又是伤感啊!
哈,貌似非同一人,郑也夫,北大教授;野夫,作家。
回复 小丫 2012-8-19 14:14
江海河边人: 哈,貌似非同一人,郑也夫,北大教授;野夫,作家。
是的,并非一人!野夫,郑世平。只是也夫教授的文字常常让我浮出野夫的名字!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文化,但都是苍凉的文字!
回复 江海河边人 2012-8-19 20:15
小丫: 是的,并非一人!野夫,郑世平。只是也夫教授的文字常常让我浮出野夫的名字!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文化,但都是苍凉的文字!
问候小丫博友,是这样的啊,读文字归根到底是读一个生命的感悟,在相同一个时空下另一个生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回复 小丫 2012-8-19 22:26
江海河边人: 问候小丫博友,是这样的啊,读文字归根到底是读一个生命的感悟,在相同一个时空下另一个生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寄情于文字,让生命有了依托,文字也才充满了生命的绚丽!
江海的河边人,也是个爱书的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3 22:38 , Processed in 0.07984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