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易石2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1331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追寻生活化的自然地理学习

热度 1已有 573 次阅读2013-10-8 08:36 |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追寻生活化的自然地理学习

——以“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为例

      摘要:新课程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地理”的理念。将自然地理学习贴近生活实际,把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愿望,从而把学习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是新课程追寻的重要目标。以人教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节为例,提出实现生活化的自然地理教学应该营造生活化情境、运用生活化案例、体验生活化学习、引入生活化反馈。

     关键词:生活化;自然地理;教学

     寒假临近,刚刚高中毕业上大学的同学纷纷返回母校看望老师。翁同学拿起我桌上正批改的地理作业,看了看遗憾地说“忘记了,都不会了”。 翁同学高中地理成绩特别好,每次考试包括高考都是A+。一会儿考上四川外语大学的肖同学也来了,言谈中说起她已经适应川菜的麻辣口味了,一位同学好奇的问“你以前可是怕辣的,怎么会适应呀?”。话音刚落周围几个同学异口同声地说“你忘了,老师给我们讲过的,四川气候潮湿,必须吃辣才能抵御湿气”。

    长期以来,我们为争取学科地位而强调地理学的价值,为在考试中取胜而重视知识传授与解题技能的培养,学习方式上为求“高效”而注重机械灌输与被动接受,却忽视了地理学习应该首先是学习者的生活需要。“教育的意义不应该是生活的预备,而是儿童的真实生活过程,这是教育问题的逻辑起点,课程问题必须围绕尊重个人真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而展开”。1为此,新课程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和必修三区域地理模块,围绕着人类社会的重要生产生活活动展开,易于实现生活化教学。必修一自然地理模块已不再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与完整,而是选取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注重从人地关系的视角展开研究,这为实现生活化的自然地理学习提供了条件。努力把自然地理学习贴近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愿望,从而把学习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应该是自然地理学习追寻的目标。笔者试以人教版教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节为例,谈谈追寻生活化自然地理教学的尝试。

一、营造生活化情境

      在课堂导入阶段,创设一定的场景或氛围,并提出来自于现实生活,对学生发展有积极意义,能激发学生参与的情境任务。让学生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地理知识,增强地理技能,并开阔视野,关注社会与人生,为将来的长远发展奠基。笔者在课堂导入时提出“学习地理知识,更好地欣赏旅游景观”的情境任务,有效激发学习动机。(图示著名太湖石冠云峰)不久同学们就要外出上大学了,可能会有同学要你陪同游览苏州园林。太湖石是园林构景的重要元素,大家要对太湖石有所了解才能当个合格的“导游”。这块太湖石冠云峰是留园的镇园之宝,你知道冠云峰好在那里吗?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掌握一些地理知识,才能更好地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地理眼”欣赏旅游景观,相信对大家以后旅游观光会很有帮助。

       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能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现实意义,将个人的生活体验与课堂的地理学习相结合,极大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地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留心生活就总能给地理学习找到合适的生活载体。新课标在“课程资源开发”中要求“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地理课程资源,以及可用于课堂教学的师生自身的经历和体验”。 学习气旋反气旋时,笔者以不久前苏州刚刚经历的台风“海葵”为例,借助图片和视频回顾台风带来的影响,提出探究台风实质、了解防御措施、做好安全防范的学习主题。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角时,收集有关居民区楼高、楼间距、采光权的规定与纠纷案件,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与计算原理进行分析,对纠纷进行裁决。

二、运用生活化案例

      新课程的亮点之一是引入案例学习。来自身边、来自生活的教学案例内容鲜活,对激发学习兴趣,形象解读地理原理、降低学习难度有重要意义。笔者从苏州著名旅游景观太湖石的欣赏和形成导入,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太湖石是一种多孔玲珑剔透的石头,因盛产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从岩石学的角度看,太湖石属于被溶蚀的石灰岩。李斗《扬州画舫录》载:“太湖石乃太湖石骨,浪击波涤,年久孔穴自生”。太湖石的形成,首先要有石灰岩。苏州太湖地区广泛分布23亿年前的石碳、二叠、三叠纪时代形成的石灰岩,成为太湖石的丰富物质基础。尤以三亿年前石炭纪时,深海中沉积形成的层厚、质纯的石灰岩最佳。往往能形成质量上乘的太湖石。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沿着纵横交错的石灰岩节理裂隙,无孔不入的溶蚀,精雕细凿;或经太湖水的浪击波涤、天长日久使石灰岩表面及内部形成许多漏洞、皱纹、隆鼻、凹槽。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洞纹鼻槽有机巧妙地组合,就形成了漏、透、皱、瘦,奇巧玲珑的太湖石。

   接着通过“地理眼看黄山”,学生从图文资料中再次具体感知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最后以新疆魔鬼城风蚀城堡,贵州黄果树瀑布,云南石林,黄土高原沟壑,长江三峡,珠峰冰斗与角峰,三亚亚龙湾沙滩、天涯海角、长江中下游平原等著名地形地貌景观为例,分析影响地表形态的地质作用,在应用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各版本教材都非常重视案例的选编,本节人教版提供了基拉维厄火山爆发、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以及沙丘、海蚀柱、冰斗与角峰等案例。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材,根据需要替换为地域色彩浓厚、学生感觉亲切的乡土案例,或关注度高的突发事件、社会热点案例,或对背景与情境有详细描述的鲜活生动案例,或对学生生活与发展有意义的有用有趣案例。如学习洋流的地理意义时,以日本暖流对福岛核泄漏物质扩散的影响为例;通过计算不同城市观看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直播的时间,来理解时差的含义。

三、体验生活化学习

      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现代教育的四个支柱”。在知识迅猛增长的信息时代,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与每个人的多元智能结构不同,使得参与合作分享成为生活学习的重要准则。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正是着眼于时代特点和学生的长远发展。

     考虑到苏州城市地区学生对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缺乏生活感知,学习中存在较大困难。笔者提供说明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视频、景观图片、案例、图表、问题等支架,组织合作学习。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共享与交流,解决自主探索中遇到的问题,完善以下内外力作用比较表,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1 内外力作用比较表

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相应地形地貌

作用总趋势

内力作用

 

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浆活动

 

 

外力作用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地理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结合日常生活开展地理观测、参观考察和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有利于生成感性体验、领悟地理原理,开阔学科视野、掌握终身学习与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2。如学习天气系统知识时,正值秋末天气多变季节,可指导学生记录苏州当地某次天气变化过程,形象感受锋面对天气的影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北极”,生动感知温室效应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结合春游植物园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自然带植被的特点。

四、引入生活化反馈

      结合本节学习,笔者组织学生图文并茂介绍自己游览过的某地质地貌景观特点与成因,举办了一次班级旅游景点展示与推介活动,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成长有机结合。作为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与中学地理教学的“指挥棒”, 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致力于创设与生产生活相关的情境,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地理知识的价值,引领生活化地理学习。将优秀地理试题引入课堂反馈环节,既有助于实现生活化地理教学,也是适应高考的现实需要。举例笔者所在的江苏省相关高考地理试题如下。

例一.1(图略)为我国江南园林小景。读图回答12 题。

1.图中的太湖石是由石灰岩组成,其玲珑剔透独特形态的形成原因是(C

A.风力侵蚀作用   B.岩浆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变质作用

2.江南园林中常用太湖石构景,形成奇峰怪石的山景。这种山景属于(D

A.喀斯特地貌景观 B.水文地理景观图 C.地质地貌景观 D.人文景观

例二.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问题。

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D

A    B    C   D

   新课程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关注人的发展。俞立中教授就中学地理教育改革指出,我们现在对地理课改的考虑,更多的还是从地理学科自身出发,想的更多的还是地理科学体系和结构,考虑该教什么,重点是什么,要让学生记住什么。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作为一个人的发展,地理学科对每个孩子的人生起到什么样的熏陶作用,从而从学生的发展、教育的本质去思考和组织课程。地理来源于生活,生活需要地理。地理教学应该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原点,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中心,优化地理学习的形式与过程,让回归生活的地理学习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 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 陈炳飞,地理教学需要深入的实践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5.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庆龙梦幻之地 2013-10-8 11:20
王老师已经在期刊上拜读过一遍,写的有味道,谢谢分享!
回复 易石2 2013-10-8 12:08
庆龙梦幻之地: 王老师已经在期刊上拜读过一遍,写的有味道,谢谢分享!
谢谢庆龙。源于实践的一点感悟,写出来也是学习提高的过程。
回复 庆龙梦幻之地 2013-10-8 22:47
易石2: 谢谢庆龙。源于实践的一点感悟,写出来也是学习提高的过程。
王老师,其实生活化的学习,不仅在于自然地理学习,人文地理学习更应该如此。人文地理教与学更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生活化味道应该更浓写!
回复 易石2 2013-10-9 08:38
庆龙梦幻之地: 王老师,其实生活化的学习,不仅在于自然地理学习,人文地理学习更应该如此。人文地理教与学更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生活化味道应该更浓写!
呵呵,是这样的。自然地理的生活化学习常常被忽略,所以重点写了这个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6 14:58 , Processed in 0.08272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