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易石2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1331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理解型学习了还会忘记吗?

热度 2已有 702 次阅读2017-4-22 09:24 |系统分类:地理新闻


班级里一位同学各科成绩都不理想,我鼓励她其实你的能力一点都不差,弱点是你长期以来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我建议她要转变学习方式,从机械式学习转向理解型学习。


这次期中考试后,我找她聊天,她向我抱怨:我尝试理解型学习了呀,可是考试还是不好。比如关于地中海气候特征的题目,我明明已经弄懂了,考试的时候还是写错了!


我让她再说说地中海气候的形成原因与特征?她看着气候模式图,讲起来: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地中海周围受到副热带高压带影响,高温少雨;冬季受到西风带影响,温和湿润。


我追问:副热带高压带影响,为何就高温少雨?西风带影响,为何温和湿润?


她说不上来了。


   我告诉她,没有搞清楚所有的逻辑链条,就仍然是机械型学习。


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理解型学习),强调新旧知识间“实质性”、“明确”的联系。这种联系一旦建立,新知识就“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理解型学习获得的知识,不容易忘记。


接下来,结合三圈环流图,我们花了大约10分钟才清楚副热带高压带影响下高温少雨;西风带影响下温和湿润的原因。


她自己从头到尾复述一遍后,感叹道:地中海气候特点本来就几句话,现在倒是要知道这么多!


的确是这样!机械去记忆孤立的的知识点,而不是追求“同化“到你原有的知识系统,一开始看起来很高效,念念就记住了,但是记忆很难保持,需要反复多次强化,这样学习下去,你的负担会越来越重!


而有意义学习恰好相反。一开始为了同化新知识,可能花了很多时间,看起来似乎效率不高,但是这种同化一旦完成,就不容易忘记;更重要的是,你自身知识系统得到扩展,为下一步学习,去接纳更多的新知识提供了准备,学习会越来越轻松。





PS北师大吴金闪教授认为,还应该进一步追问:三圈环流怎样形成的?地转偏向力是怎么来的?


三圈环流中副热带高压带的形成是个难点,涉及到三维空间中风向的偏转,空气在动力作用下下沉,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以往实际操作中,对大部分同学来说,这个难点也要反复讲解。但是对部分能力较差的同学,会暂时放一放,先要求记住三圈环流是什么样子的,然后以三圈环流为起点,先理解三圈环流对气候形成与分布的影响。也就是会以某一个重要知识点(暂时记住的也罢)为起点,先进行下面的学习,留出一些时间给学生消化(实际上对高一学生而言,在没有学习立体几何与物理,空间想象力与物体运动知识不精通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很难理解。到了下学期复习的时候,理解起来就好多了)。


反思吴教授的观点,我觉的现在高二阶段,下面还是要回过头来,继续突破三圈环流这个难点。对想象力较差的同学,是不是可以用打比方的方式,先在某种程度上形象化理解副热带高压带是一个动力成因的高压?比如打比方说,尽管副热带地区纬度不高,温度并不低,但是副高上空好像有一台大风扇使劲往下吹气,空气在动力作用下下沉?

(已经补充了)


有一点学生很难理解。


热力环流中,近地面气温高,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反之形成高压。学生由此认为近地面气温低与空气上升、形成低压是对应关系。其实近地面空气上升与形成低压是对应的,但是空气上升的原因,可能有动力与热力两种原因。下节课我尝试如下概念图这种工具,更直观表达这种关系,试验效果。


 

PS吴教授觉得这个例子比较典型,嘱咐我再修正下。

1、吴教授认为,某个基础知识,如有困难,暂时不去突破它,等待合适时机去突破,也是可以的。但是你要知道你哪里不会!

2、这位同学已经转变了学习方法,近来作业质量较高,我会关注她坚持下去,同时促进她其他学科进步。


3、如何真正实现teach  less ,learn more ?吴教授认为还应该对教材知识进行系统整合,系联化,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新的结构。接下来,面向高三学生,我将会从高中地理全学段的要求,纵横交织形成新的课程结构,请大家期待!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庆龙梦幻之地 2017-4-22 11:24
老哥,您的这篇文章提及的问题,具有典型性。高中地理的学习,主要是原理、规律的理解性学习。而不少学生,到了高中,仍然喜欢沿用小学、初中养成的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这篇文章也给我们教师一个启示,即要加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指导。谢谢您的分享!
回复 易石2 2017-4-22 21:04
一起探索
回复 与风同行 2017-4-23 13:19
学习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1 18:21 , Processed in 0.07727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