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蜀葵笑笑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1353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反思昼夜更替一课

热度 4已有 728 次阅读2013-10-6 10:56 |个人分类:教学反思|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刚刚上完昼夜更替这节课,忽然间觉得自己在备课过程中还是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备课内容多、难度大,不利于学生理解。
我的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首先通过三维地球仪演示昼夜现象、昼夜更替,学生通过思考观察:为什么有昼夜现象?如果地球既不自转也不公转,是否还有昼夜更替?如果地球没有自转只有公转是有还有昼夜更替?(有,周期为一年)如果地球上没有昼夜更替,会怎么样?然后引导学生小结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既不透明也不发光形成昼夜现象,地球自转使得昼夜发生更替。接着联系自转周期,理解昼夜更替的周期。
       然后观察太阳光照图,认识昼夜半球、晨昏线、昼弧夜弧,重点认识晨昏线的形状、构成,判断晨线和昏线。
       接着根据三维地球仪演示,画出二分二至日的晨昏线示意图。(这一部分花费最多,我先示范了夏至日,然后学生练习秋分日、冬至日、春分日,感觉在这一部分学生反映不好,明显不如我听别的老师课时的学生的反应快)
       最后小结晨昏线的特点,简单总结了五点:垂直太阳光线的大圆,平分赤道,平分地球,与经线的关系是除二分日重合外其他时间斜交,夹角范围是零度到23度26分,以15度每小时的速度自东向西移动。

      而实际在备课过程中,我还安排了晨昏线的应用,有判断自转方向、地方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日期和季节、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时间。极昼极夜范围这7个方面,但是实际上课中没有进行,因为在前面的教学中能直接感受到学生反应较慢,就放慢了教学节奏,而晨昏线的应用难度较大,只能另找时间再继续学习,估计要一节自习的时间。在学生初步认识晨昏线的过程中,节奏有点快,导致后面教学内容不容易进行,下次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学生接触新知识的时候要慢一点再慢一点。。。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回复 zourui520 2013-10-6 21:22
你这个内容的确有点多了,一节课对于新生来说老火哦
回复 蜀葵笑笑 2013-10-6 21:38
zourui520: 你这个内容的确有点多了,一节课对于新生来说老火哦
刚刚开始,感觉都把握不来。。。满满的都是挫败感
回复 dilijiaoxue21 2013-10-6 22:41
想问下,关于地球自转的意义这课您安排几个课时?
回复 蜀葵笑笑 2013-10-6 22:45
dilijiaoxue21: 想问下,关于地球自转的意义这课您安排几个课时?
3个课时吧,第一课时昼夜更替。第二课时地方时和地转偏向力,第三课时综合前面的进行习题课。不过现在看起来我昼夜更替的教学内容难度安排大了,决定再降低难度,尤其是下节课的地方时,我决定只要求学生掌握最基础的部分。
回复 dilijiaoxue21 2013-10-6 22:58
蜀葵笑笑: 3个课时吧,第一课时昼夜更替。第二课时地方时和地转偏向力,第三课时综合前面的进行习题课。不过现在看起来我昼夜更替的教学内容难度安排大了,决定再降低难度 ...
可能是地域差异,也或是理念的差异,我在讲这部分内容时没有设计如此多的探究和思考.估计总用时十五分钟.
回复 蜀葵笑笑 2013-10-6 23:00
在实习的时候,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我师傅让我一节课讲完的。。。但是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晨昏线对学生来说,还是很难理解的。
回复 喜马拉雅--冰雪 2013-10-7 12:21
授课内容的确多了,高一阶段不必讲的太全面,太深刻,还没到高三呢。
回复 蜀葵笑笑 2013-10-7 19:03
喜马拉雅--冰雪: 授课内容的确多了,高一阶段不必讲的太全面,太深刻,还没到高三呢。
嘿嘿,嗯嗯,以后的教学一定要注意简单、直观,不然把学生吓到了,教学效果也不好。
回复 宝器的潜浮岁月 2013-10-7 21:15
作为复习课还是挺合适的,新课的话内容就有点多了
回复 蜀葵笑笑 2013-10-7 21:41
宝器的潜浮岁月: 作为复习课还是挺合适的,新课的话内容就有点多了
嗯嗯,谢谢大家了,已经改了,去掉了晨昏线应用的内容,重点让学生认识晨昏线,,会判断晨线昏线,能看懂二分二至日的侧视图、俯视图就好。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8 16:50 , Processed in 0.07449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