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更有创意 师生更有活力
热度 1已有 842 次阅读2021-11-4 16:56
|个人分类:例行教学|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教学, 全球变暖
按: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完成了这个点评任务。也是尝试从教师的实际教学视角,来思考和理解学校课堂改进的要求。有时候我们把天然狭小的缝隙看成巨大的沟壑,或许也是容易导致心身疲惫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学校结合上海市优质特色高中创建以及“双新”课改推进工作,提出课堂教学要聚焦创意,加强“审辩想象、文化理解、创意表达”等文创素养的培育,打造“创意课堂”,推动学科特色建设,造就一批特色教师,迈向上海市优质特色高中行列。
这些愿景描绘和课堂改进的路径,一定是基于学校长期发展的特点和目标,一定是从上到下一起努力思考、讨论、凝练出来的学校发展方略,体现了集体的智慧。教研组的建设,教师课堂教学,都要结合学校发展的大背景和要求去不断努力,来自学校发展内在需求的这些要求,教师不难立足于自己的学科特点,找到契合这些要求的举措。
陶行知先生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意、创造、创新也是任何领域都特别期待和需要的优良品质。这里,创意可能是最基础、也最容易达到的,课堂教学需要突破常规,多一些创意,让师生更有活力。
课堂教学的创意从何而来?这里结合李老师高二地理教学内容《人类活动与气候》,来做一些具体、粗浅的思考。
一、创意来自对课堂教学的勤奋求索
全球变暖、气候变化这个话题是一个国际热点话题,每年都会有不少这方面的新闻报道,围绕气候变化和碳减排谈判的国际会议,学生时有所闻,并不陌生。但大多数学生也只是有一些浅尝辄止的认识,很少会去做严肃深入的思考。
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是具有相同含义的概念么?学生能顺利结合大气保温作用原理解释、区分这两个概念么?高二的复习教学和高一的新授课,能力要求有什么不一样?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的1.5℃以内,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各国承诺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和行动,能令人乐观么?
要顺利解答这些问题,要让自己的课堂常教常新,显然需要教师孜孜不倦的求索,经常引用一些时事新闻来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李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主要的温室气体表格、地球表面平均气温的逐年变化图、全球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的逐年变化图等多种材料。让学生有话可说,且说话有依据。
二、创意来自对师生对话的乐观自信
教学即对话,在对话中必然有许多动态生成的资源,给师生产生新的思考方向。
李老师想方设法提供给学生更多表达的机会,让学生事先在家里采访家长和长辈亲人,回忆上海以前的气候特点,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了解气候的变化;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政府部门、企业家和普通高中生等不同角色,设身处地提出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加深对问题的个人理解,体现创意表达。
虽然学生的回答未必十全十美,课堂可能会有许多不确定性发生,但这种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展示开放、多元的思考方向,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思维、创意表达的训练,从同伴和他人的表述和倾听、交流和纠正的相互启发中学习。教师需要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形式上,持有一种超脱的乐观自信,才能摆脱滔滔不绝的、顽固坚持讲授的诸多诱惑。
三、创意来自对学科本质的深刻理解
全球变暖是一个全球尺度的现象,但具体到不同纬度的国家、不同地理环境的区域会有很大的差异。李老师收集了许多具体的区域案例:格陵兰岛农作物分布距离冰川边沿越来越近的趋势、珠峰的雪面高程发生了鲜明的变化、太平洋岛国图瓦卢面临举国搬迁的悲惨命运、18世纪以来大熊猫分布范围的明显变化……这些生动、鲜活、多样、具体的区域案例,通过图文资料的结合,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感官刺激和情感体验,也体现了地理学的区域研究传统,针对具体地理问题进行尺度转换的学科思想。
人文主义地理学特别重视个人对环境的认知经验,特别重视地方的感受价值。遇到全球尺度、大尺度的问题,我们不妨多收集一些具体的区域案例,一些生动的地方现象,更容易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关联,把空泛的问题变成鲜活的区域情境,学生就特别容易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学校“创意课堂”倡导的“文化理解”培养目标,自然而然地、高度达成了一致。
每个教师都可以基于自己对学科本质的深刻理解,去体现“创意课堂”的主旨,而不是简单、机械地执行,不需要刻意的表演,也就不至于内心纠结。
四、创意来自对优秀文化的主动汲取
创新精神离不开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创意需要自觉丰富的想象力,而文化与想象力可谓是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
李老师的这节课,最后让学生一起合唱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Heal The World》,优美的旋律之中有一种淡淡的忧虑,这首歌事前让学习熟悉、练习过,学习完“全球变暖”的主题之后再来唱一遍,既能体验学习的愉悦,也在轻松的氛围之中传达了“人类共同体”同呼吸、共命运的处境,巧妙达到了学科育人的目的,却并没有选择空洞尴尬的说教方式。
课堂教学的创意,离不开教师自身对课堂教学的勤奋求索、对师生对话的乐观自信、对学科本质的深刻理解、对优秀文化的主动汲取。有些教学设计环节看似是漫不经意的神来之笔,其实认真思考之后,总能找到内在的逻辑合理性。
平时的日常教学难免会遇到各种不顺利的干扰因素,有很多顽固的“礁石”突兀地横亘在那里,阻挡着我们追求理想课堂的脚步。多一些勤奋的积极探索,多一些理性的反思态度,我们就能多一些创意的“思想浪花”,多一些轻盈的智慧和坚持的理由,道阻且长,行则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