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长江口口 http://www.xingyun.org.cn/?148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菩提本非树,我本非菩提。忙忙不碌碌,无为无不为。

日志

新教材高一期末练习的命题思考

热度 1已有 835 次阅读2023-3-7 18:15 |个人分类:例行教学|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老师来研究考试,研究评价,研究问题设计,研究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机会、同伴之间有机会进行讨论、协作,在协作的氛围中形成协作式的问题解决能力,可能我们就有很多的东西可以去研究、去思考了。

  否则的话,我们教师在写文章的时候,申报教科研小课题、课题的时候,总是抓不住要研究的问题和问题的要害。我们研究的东西就应该是手头上的工作。你在带等级考的教学,你就要研究学生的思维,研究考试和评价。
 
  一、无情境、非考试

  我们现在的教学和考试都强调真实情境,“无情境、非考试”。所有的评价都要有情境背景,不仅仅是高中,初中也是这样要求的。

  现在高中学生的人数是大大增加了,虽然只有十几所学校参与本次期末练习,3600多个学生,平均68分。这个平均分我觉得是可以的,因为如果几所大的学校,例如七宝中学,能够参加的话,平均分就上去了,可能就70-71分了。实际上我们自己都很清楚,平时命题要你的学校(中等程度学生)达到平均65分都是很困难的。

  这次考试文字比较多,我们可以把一场考试变成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要阅读这么多的材料,像“行星的主要数据对照表”这样的表格,我们课本上也有,但是我们平时教学当中有没有提供、分析这些表格?包括有时候,题干里面这样的话“世界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躺在摇篮里。”你把它去掉完全不影响答题,可能这份试卷会变得更加简明扼要。但是我觉得有时候一份试题加上这样的话,马上就变得“高大上”了,变得有味道了。这是地理学科的味道,体现地理学科的一些本质的东西。这种文字和语言,我用金黄色标记出来,给大家一些提醒。

  “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如何理解‘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2分)”实际上我们介绍了这句话的背景和来历,也可以看成是一些学科发展的历史。很多时候我们要把知识的产生过程、背景交代给学生,可能他学习的时候,感受是不一样的。

  像这句话“地震波是点亮地球内部的一盏明灯”,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某市地震台第一次接收到地震波信号即迅速发布应急撤离预警,按照两种地震波的速度差异,计算该市居民能够赢的撤离时间大致是(    )”

  为什么会来一个这样的计算题?我觉得这也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可能老师会疑惑,我们怎么搞这么难的计算?你觉得对高中生来说,这个计算很难吗?他学习的数学,难度远远高出这个难度。那为什么觉得难?

  所有真实情境中的问题,都是有难度有挑战的。如果从数学来看,两种地震波的速度是多少,然后计算这两种地震波传播的时间差,这可能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算术问题。但因为这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它要变成数学问题的话,是要转换成一个计算模型的,数学是建模的。我们在命题的过程当中,也是看到这些材料,思考这个材料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设计问题。确实在我们一些地震频发的地区,比方说四川,当地居民的手机可能就会经常收到一些这样的预警,可以某种程度上能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所以,这实际上也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动手算一算,学生对地震波的波速差异,就有了一个比较真切的感受。

  二、考试命题,要有利于日常教学

  通过刚才蒋老师的发言讲解,我们也知道现在的合格考试是四道大题。我们开始的试题素材也是四道大题,后来我发现四道大题没有办法概括出我们第一本教材,也就是必修一的学习内容和精髓。如果真的只采用四个情境的话,可能很多知识点就没有考到,覆盖面不广。

  比如“地壳演化的历史”,就发现对着这些情境材料,就很难有一个好的结合点,你又不能单独搞一堆选择题。有时候我们的命题是很容易被情境所困的,就会发现这题目没法出,太痛苦了,大家都去感受一下这种用情境来命题的苦恼,这种捉襟见肘。就这么几个情境,然后地球演化的历史没有办法出。后来想到大熊猫,就在里面放了一段文字,学生应该知道大熊猫是哺乳动物,就考了一道选择题:“大熊猫的祖先是始熊猫,其化石出土于云南禄丰和元谋,距今800万年。在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中,同时代的很多动物已灭绝,大熊猫是佼佼者,成为如今的‘活化石’。含有始熊猫化石的地层属于(      )”。

  如果我们都严格按照合格考、等级考那样的形式去对待日常阶段性检测的命题,平时的地理课学生可能都不要听了。因为学生会觉得平时地理教师讲的知识内容,考试都不会直接出现,他会认为老师教的都是一些没用的东西,考试都不会直接考,那就完蛋了。所以我们在命题的时候,经常是要考虑不同阶段的评价目的,要对阶段教学做出比较准确的评价。你这套试题是派什么用场?如果是阶段性的检测,那就要为教学服务,要能真正检测这个阶段教学的实际效果。不能抛开平时的教学不顾,评价要有利于日常教学。

  热力环流是很重要的原理性知识,我们就要重点考查,把它放在试题里面,而且这个题我们是希望每个学生最好都能拿满分4分。要考虑这个学习阶段的特点,用填空题的形式,按照理解的逻辑顺序,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做法也体现了“形成性评价”,是促进学生巩固、掌握这些重要学习内容的,而不是一个开放的简答题形式。高一的学生还在起步阶段,很多时候他的学习习惯还是一个初中生的行为,他可能就是上课抄笔记,考试前念经一样有口无心地背书,命题就要突出这种基础性、阶段性、进阶性。

  三、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提升地理实践力

  实际上高一的教学要多从学习方法上面给学生做一些指导。台风来了我们都去手机APP上面一查台风中心的位置、中心的气压值、风速风力、移动速度等详细信息,上海发布也经常会提醒,要注意些什么,这些你都可以作为设计问题的一些依据。

  “上海之渔又名金海湖,是上海奉贤新城的核心景观湖,占地2.53平方千米。”为打磨好“上海之渔”这道试题,我特意去奉贤现场走了一个下午。因为对着这个材料还是没什么感觉:海绵城市到底是什么样子?去走一圈,感受才会比较深。

  有时候不仅仅学生需要提高地理实践力,我们教师也要跟着这些具体内容教学,花时间去查资料、看文献、看专业论文,去实地走访、体验感受、考察调查,可能我们的教学才会有针对性。

  四、善于挖掘、利用教材中的素材资源

  “咸潮入侵时,长江口以东海区海水的盐度出现变化,其中最接近年平均盐度的可能是图中的( )(2分) ” 这个试题是直接来自教材后面附带的练习,但从学生的表现看,难度很大,达到0.43。其实我们的教材、练习册、地图册,里面有很多的教学素材、典型的区域和地方的案例,平时一周2课时的教学时间,恐怕很难都顾及到的。所以,我们的作业设计、我们的考试评价,也需要多关注这些教学资源,好好去挖掘、利用这些素材。

  “冬季长江口的径流量减少时,还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加剧咸潮入侵?请例举一个因素,并简要说明。(3分)”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就体现了对高阶思维的考查,学生需要思维的发散性,能说出一个影响因素,还要能进行说明,为自己的观点提炼证据,要有证据的意识。因此,这道题的难度是比较大的,难度0.33。平时的教学,要围绕情境,去设计有思维含量、有挑战性的问题。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汐风潮韵 2023-3-7 18:56
看完了周老师这篇文章,对命题又有点新的启发了 谢谢周老师。
回复 长江口口 2023-3-7 23:37
汐风潮韵: 看完了周老师这篇文章,对命题又有点新的启发了 谢谢周老师。
有啥想法呢?
回复 汐风潮韵 2023-5-27 18:29
长江口口: 有啥想法呢?
哈哈,周老师,比如您提到的“命题的时候,经常是要考虑不同阶段的评价目的,要对阶段教学做出比较准确的评价”,再比如善于挖掘教材、利用教材中的素材资源“等等。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3-28 16:08 , Processed in 0.06053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