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姚卫新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175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关于地理学科网络教学的思考

已有 522 次阅读2008-3-7 06:23 |个人分类:我的文章

关于地理学科网络教学的思考

姚卫新  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 (226300)

  2007年7月下旬,南通市电教馆组织了一次“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比赛”,其中地理学科的主题是“基于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被大家通俗地称为“网络教学课比赛”。“网络教学课”已经开展和探索了多年,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案例,然而,本校参赛的小曹老师却提出了这样一个“质朴”的问题:为什么要用网络来进行教学?笔者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好。如果对于为什么要用网络来进行教学都没有理清楚,我们怎么可能去设计好网络教学课?又怎么可能去上好网络教学课?为此,谈谈笔者的一些思考。

一、网络教学的定位问题

  网络教学是由E-learning翻译过来的,原是指国外比较流行的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员工培训的一种教学模式。国内有人将之定义为“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活动。”网络教学最本质的特点是实现资源共享,最大的优势是能够跨越时空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随到随学,“任何时候都有老师”,可以及时帮助学习者解决问题。这几年,随着国内远程教学的兴起,网络教学逐渐被人们普遍认识和接受。应该指出,当前的网络教学更多地是在继续教育领域实施,大多采用远程教育与短期面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而且被证明是成功的。

  将网络教学引入中学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给传统的教学带来了新的途径、方法和活力,它的价值,不仅表现在教学设备、技术手段等“硬件”方面的更新,还表现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的变化,最重要的是教学思想和理念等“软件”方面的提升。后者正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层目标。

  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网络教学,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同时也就存在着不同的操作策略。网络有高速度、大容量、立体性、多方向、智能化等优势,运用网络教学有利于转变教学行为特别是学生的学习行为,将接受性、积累性的学习转变为探究性、发展性的学习。但是网络教学也存有自身的局限,尤其是学习过程的适度调控和师生情感的有效交流,很多课例难以让人满意。这方面目前存在着一个严重的认识误区:认为网络教学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网络教学可以不要教师的调控,要让教师从前台走到幕后(一些网络教学探索的“先驱者”认为网络教学课的本质是给学生提供多源化的网络环境,是让学生学,而不是让教师教),这是对课堂教学与课外探究学习概念的混淆,也是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观的误解!并且,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事实上已经严重影响了网络教学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进一步发展。笔者以为,中学课堂实施网络教学,是对已有教育方法和模式的丰富和补充,而不是“取代”,更不是一概颠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地理课堂利用网络教学,网络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或工具,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科教学这个基本目标。因此,课堂利用网络教学更准确地应该定位为“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正如南通市电教馆这次活动的主题表达的意思,是“基于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

二、网络教学案例分析

  南通市这次比赛的课题是“黄河的治理”(初二),小曹老师最初制作的网络课件在首页黄河概况后分成三个递进的(任务驱动)板块:任务一,了解黄河泥沙淤积、决口泛滥的原因;任务二,黄河的治理;任务三,黄河存在的其他问题。课件中收集了丰富的关于黄河的文字、图片和影视资料,且链接了几个关于黄河的站外资源,信息量巨大、画面精美。小曹老师征求笔者意见时,笔者认为,该课件总体设计比较好,且这种思路在网络教学课中很有代表性。但这种设计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过于重视人机交互。递进式的板块设计对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要求过高,有一点像“基于地理学习的网络教学”,这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等于增加了完成学习任务的障碍。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一种限制;二是忽视了教师的调控作用。教学设计没有体现教师在课堂学习时间、学习方向、师生对话等方面的“导航”功能,学生的学习效率难以得到保证。此外,教学设计也未能适度展示黄河在孕育中华民族文明方面的巨大贡献,未能突出展示解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我国治理黄河的巨大成就,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有所削弱。

  经过讨论,决定将原网络课件进行适度调整,设四个平行的板块,即:

  A.壮美黄河——营造情境、铺垫背景。展示黄河源流概况,增加黄河在孕育中华文明方面的巨大贡献及历史上严重水患的图文资料,营造壮美而灵动的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兴趣。

  B.走近黄河——提出任务、自主探究。主要体现人机交互特征的探究式学习,将原设计的三个递进的任务板块改为平行任务(可以随机进入)。将探究任务分解为6个问题在投影屏幕上显示,让学生在丰富的信息海洋中自主探究,每个学生可以选择完成一个或几个任务,他们发布的探究成果在投影屏幕上即时滚动显示。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或答疑。

  C.透视黄河——解决问题、互动对话。这是一个在内容和时间上主要由教师调控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的活动过程,目的是保证在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师生围绕探究任务(问题)和成果共同进行评价,体会参与探究的快乐,感悟思维碰撞的喜悦。

  D.爱我黄河——展示成果、情感教育。对教材进行适度补充丰富,通过网页内、外资源展示治理黄河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修改后的教学设计,一方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知识背景、学习方法、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别,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来选取自己学习的内容和途径,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加大了教师主导作用的效度,主要表现为在学习时间、方向以及学习方法和互动过程方面的适度调控,以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学习方法的提升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最终,小曹老师经过努力荣获比赛一等奖。

三、教师功能转化与操作策略优化

  通过这个案例,笔者感觉到,“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必须立足于让网络环境为学科教育服务这一基础,正确把握网络技术的应用技巧,让网络环境成为教师的智慧源泉和宝库。否则,非但不能发挥网络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反而可能适得其反,使课堂正常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学生学习误入无序和低效的歧途。为此,提出以下两点看法。

  首先,在网络教学背景下,教师传统优势的丧失和“导航”功能的凸显并行不悖,要避免教师功能的退化和弱化,有效实现功能转化。教师功能的转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传授知识向启迪智慧转化。在信息时代,“学富五车”已经不值得自豪,一张光盘足矣;传知已不重要,启智才是良师。面对丰富而纷繁的信息源,学习的本质不是学多学少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学什么的问题,而是要解决怎么学的问题。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对信息的判断、取舍、归纳、综合、理解和应用,并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结论。二是由传播文明向完善人格转化。网络技术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了解知识和掌握文明的成果,但却不能直接激发学习动机,不能使人更聪明,也不会让人更勤奋,不能直接使文明内化为人格。在未来社会,我们的学生能否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灵活的适应能力、理解包容的人文素养、持续发展的人地思想、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和远大高尚的人生理想。这些,是任何技术都无法替代的教师的真正使命和本质功能所在,也是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重要意义所在。

  其次,网络教学课是一种课堂探究,有别于研究性学习等指向课外的学习探究。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需要突破“教材限定教学内容、教室限定教学对象” 的条框,而在网络教学课中,学习时间、任务、效率等方面则应该有比较明确的目标。为此,在课堂网络教学的操作策略上,应该明晰以下几条原则:第一,避免为网络而网络的做法,防止网络课件设计对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要求过高,将地理教学变异为信息技术(网络)教学;第二,避免片面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导航”作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弱化或简单化,自主学习变异为“自由学习”;第三,避免过分沉湎于网络信息和情景的作用,防止过于丰富的信息和过于纷繁的情景干扰学生的注意力,造成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过程中耗去大量时间而影响学习效率;第四,避免将课堂探究学习过度深化。任务要紧扣教材、紧扣学习目标,问题力求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相联系,并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注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智慧参与,不强求学习活动的全面“发现”;第五,避免过于强调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忽视教师在课堂行为管理与情感交流方面的作用和意义,导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被削弱。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网络教学为学科教学的新飞跃提供了新的平台,也对课堂教学已有的结构和模式形成了冲击,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自身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网络教学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我们不断去反思教育的过程,去认识和寻找科学操作的策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geonet 2008-3-8 07:44
在教参上看到,很精彩,当时就想"偷”过来,您亲自发过来了,万分感谢。
回复 geonet 2008-3-8 07:50
文章后面可以说明您已经在刊物发表,请大家尊重您的版权哟。

QUOTE:
以下为tzzxywx的回复: 谢谢提醒,本文发表于《地理教学》2008年2期。有感而发,一家之言,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回复 heixian 2008-3-9 14:15
有指导意义.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6 03:38 , Processed in 0.07833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