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ziyuan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182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翻转课堂007王奕标论如何看待翻转课堂实践中遇到的挫折

已有 184 次阅读2015-5-15 14:35 |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师范大学, 信息技术, 广东省, 带刺的玫瑰, 文章

是问题还是困难?
——论如何看待翻转课堂实践中遇到的挫折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教研员王奕标
近日通过王竹立老师的博文《直面日常教育的“真相”》读到华南师范大学汪晓东老师和他的妻子李月霞老师联名撰写的文章《翻转课堂:一朵带刺的玫瑰――一节微课的多重叙事》(发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2014年第12期),两文引发了我关于如何看待翻转课堂实践中遇到挫折的思考。
汪老师的文章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坦诚的态度、自嘲的语气,不仅原汁原味地描述了李月霞老师与其他两位老师试验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全部过程,而且毫不隐瞒其中的失败与挫折,比如教师制作微课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甚至发出“我不想再做了,这个东西很烦!”的感叹;学生上课看微课竟然“睡着了”、或者玩起了扫雷游戏;多次的试验效果并不理想等等。
竹立老师读了汪老师的文章,兴奋不已,不仅发了短信给汪老师,表达他对汪老师文章的赞赏,而且写了《直面日常教育“真相”》一文,表达他的兴奋。所以兴奋,不仅因为汪老师和李老师如此的实事求是和严谨认真态度让他肃然起敬,而且似乎汪老师的文章正好证明了他的对“微课和翻转课堂”的预言和观点:“微课的应用主要在网上、在课外,而翻转课堂只是众多的教学模式之一,并不是对所有课程所有情况都适用,在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下,更难普遍推广。”在竹立老师看来,汪晓东老师是微课和翻转课堂的专家,他妻子也是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加上其他骨干教师组成的研究团队可以说在国内并不多见。这样一个专业团队在中小学研究微课与翻转课堂都不太成功,可见这种模式想要推广与普及的难度。
难道这就是微课教学与翻转课堂的“真相”吗?在翻转课堂实践中遇到的一些挫折,到底是翻转课堂本身的问题、缺陷,还是由于对翻转课堂内涵、本质、理念理解不到位和翻转方法掌握不熟练、准备工作不足,学生对这样新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带来的暂时困难?搞清楚这个问题,对寻找翻转课堂实验失败的原因并对进一步实验加以修正和改进,甚至对正确判断翻转课堂的前景,引导翻转课堂健康发展,都非常重要和必要。
细读汪老师的文章可以看出,李老师和她的团队所做的翻转实验的失败,显然不是翻转课堂本身存在什么缺陷造成的,主要原因还是准备不够充分,仓促开展实验,包括微课设计存在一些问题。
一、翻转教学存在不足
(一)缺乏专业指导
虽然作为丈夫的汪老师是高校里研究微课和翻转课堂的专家,但并不意味着他能给作为妻子的李老师给予更多的微课开发与翻转教学的专业指导。从案例来看,显然他既没有直接参与翻转实验,所能给予的指导也非常少。
(二)缺乏微课开发与翻转教学方面素养,试验目的不明确
显然,李老师和她的团队严重缺乏微课开发与翻转教学方面素养,开展翻转实验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市里培训班要求完成的作业。虽然两年前,李老师就知道“微课”一词,并看过一些微课,甚至还与人讨论过它的价值及应用前景。不过终究没有付诸实践。现在,为了研修班的结业证书,需要提交三个微课并用于课堂教学。这样的知识准备怎么能保证翻转实验的成功呢?
(三)对学生的学习缺乏引导
事前对学生没有任何形式的培训和指导,在课堂活动中也缺乏任务单(导学案)的引导,学生对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老师安排的活动也不明就里。由于缺少任务单的引导,学生看微课目的不明确,也缺乏动力,更不会自己提出问题。
(四)缺乏对翻转课堂活动进行科学合理创意的设计
对自主学习后的翻转课堂活动进行创新教学设计是翻转教学成功的关键。本案例由于对翻转课堂缺乏科学合理创意的设计,学生看完微课后不知道该干什么了。
(五)对教学环境的考虑和准备非常欠缺
本案例提供的教学环境是这样的:信息技术科专用电脑机房因已经排满了课无法借用,学生电子阅览室有30台电脑显示器坏了,只有语音室可以借用,但据说有几十台学生机接收不到教师机发出的文件。结果是要么音箱的声音太小,学生听不清楚;要么干脆音箱出了问题,微课无法播放,改为常规上课;要么通过教师机发送至学生机的微课,有22台电脑是播放不出来的;要么将微课上传到学校的服务器,让学生进入服务器去看微课,很快,发现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翻阅服务器里的众多资料,局面很难控制,只有带了耳机来的少部分学生在学习,整节课算是报废了。
二、微课质量存在欠缺
学生对她们做的微课的评价是:声音小、语调平淡,没有抑扬顿挫,画面单调,没有变化,知识讲解少。结论是:不感兴趣,看不懂。原因有几个方面:
(一)微课受到时间的严重制约
微课选取的都是主干知识,仅仅抓住核心问题去分析,成了平时教学的“压缩饼干”。虽然老师自己觉得挺好的,对思维的锻炼也很有帮助。但学生觉得怎么平常老师用40分钟讲完一节课,现在用十几分钟就讲完了?虽然微课可以反复播放、暂停,但因为经过多次重播,没有先前的那种激动。于是乎,有的在玩扫雷,有的在玩蜘蛛牌,有一个同学竟然还在睡觉。
(二)微课缺乏互动
同学晓蕾认为:“在平常的课堂上,老师和我们会有很多互动,会用不同的方式引导我们去思考。不懂的时候,老师会通过一些简单易懂的例子及时帮助我们解答疑惑。但是这次的微课,我只是麻木地抄笔记或者呆呆地听老师在电脑里的声音。”
(三)缺乏问题导学策略支持
本案例缺乏任务单(或导学案)配合微课使用和引导,学生缺乏心理准备,也不是带着问题去看视频。看完后老师也没有提出问题,仅仅问学生看懂了没有?学生怎么判断看懂了没有?学生虽然有许多问题,但不知道如何表达出来。
三、结束语
因此,不得不说一句,翻转课堂,东西是好东西,只不过是还不会用,或者没有用好,而不能否认它是好东西。虽然敬佩汪老师和李老师的诚实、勇气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但并不认为他们提供的失败案例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更不能以此证明翻转教学模式不适合在我国中小学推广应用。事实上,不仅是美国,就是在国内也已经涌现了许多翻转的成功案例,如重庆市聚奎中学、山东省昌乐一中等。笔者相信,只要大伙携手努力,必能让翻转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常态”。汪老师以“玫瑰很美,小心有刺”作为文章的结尾。笔者借用并略作修改,作为结束语:玫瑰有刺,但很美!

直面日常教育的“真相”
王竹立
汪晓东是我的朋友,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他和我在个性上有某些相似之处,就是有自己的想法、爱较真、爱琢磨问题。我们在观点上常常不尽一致,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友谊。
有次在谈到他最近的研究重点――微课与翻转课堂时,我给他泼了点冷水,我认为微课的应用主要在网上、在课外,而翻转课堂只是众多的教学模式之一,并不是对所有课程所有情况都适用,在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下,更难普遍推广。晓东不大同意我的看法,他举出自己在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取得较好效果的例子来反驳我,还说他正在鼓动妻子――广州某高中教师也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翻转课堂的试验,对此,他显得信心十足。我听了只笑了笑,以“过来人”的口吻告诉他,在个别课程和教学的个别阶段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普及推广,开头的新鲜感与长时间后的厌倦感可能会同时存在,我相信他试验一段时间后会慢慢接受我的观点。
一个多月前,我收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去年的第十二期杂志,打开目录看到晓东和妻子李月霞老师联名撰写的文章《翻转课堂:一朵带刺的玫瑰――一节微课的多重叙事》,立即先睹为快。看完后我很兴奋,发短信给他,表达对他这篇文章的由衷赞赏;文章中发现的问题,果然不出我的预料。
这篇文章属于典型的教育叙事研究,有故事情节、有戏剧冲突、有学生反馈、也有教师和研究者的反思。文笔生动还带点幽默,我甚至能从某些典型的汪式对话中看到晓东那略带嘲讽的笑容。但最令我欣赏的还是作者的坦诚与实事求是精神,文章不仅原汁原味地描述了试验的全部过程,而且毫不隐瞒其中的问题、失败与挫折,比如教师制作微课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甚至发出“我不想再做了,这个东西很烦!”的感叹;学生上课看微课竟然“睡着了”、或者玩起了扫雷游戏;多次的试验效果并不理想等等。而且,在第一次让学生写上课体会时,面对学生在文章中一味叫好、“歌功颂德”,晓东立即看出其中的问题。他把学生找来交心“表白”,打消他们的顾虑,让他们说真话,终于“挖”出了学生的真实感受。如此的实事求是和严谨认真态度,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
在文章最后,晓东总结道:“所以,我并不太愿意‘忽悠’其他教师去做微课和翻转课堂,因为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需要教师自己投入,还需要找到恰当的方法,甚至对自己的生活状态都会产生影响。我能做的就是动手去做些微课,然后拿到自己的课堂中去试用,再把我的经验教训分享给其他人。”这就对了,这才是一个学者应有的态度。晓东是微课和翻转课堂的专家,经常去各地和香港讲课;他妻子也是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加上其他骨干教师组成的研究团队可以说在国内并不多见。这样一个专业团队在中小学研究微课与翻转课堂都不太成功,可见这种模式想要推广与普及的难度。希望他们的研究对读者有所启示。
教育现象学和教育叙事研究有一个核心理念,就是要“回到事实本身”,将事实作为认识事物的不动点,消除抽象理论、抽象概念对人们认识的影响,直面日常教育的“真相”。我们看多了各种布道式的宣讲、大而不当的口号、用数据堆砌来显示其“科学性”的论文。我是学自然科学出身,我知道数据不会骗人,但人却可以用数据来“说谎”。因此,我更希望读到“原汁原味”地描写日常教育“真相”的教育叙事,因为只有“真相”才能作为一切理论应用的起点,只有“真相”才是检验一切理论是否有效的标准。
【附:以下是晓东给我提供的原文,由于是PDF格式,我只能重新进行了排版,如有错误概由我负责--竹立附记】
翻转课堂:一朵带刺的玫瑰
—— 一节微课的多重叙事
李月霞 汪晓东
李月霞:这扇门开关都不容易
课间,一个高个子男生来到办公室,在门口和徐老师低声说了些什么。他离开后,徐老师走进来,笑着说:“这个男生问我,刚才那节课到底讲了什么,他一点也不明白!”我很诧异。徐老师说:“这可是我班上历史成绩最好的学生,这次月考91分呢。”从窗子望出去,那个略显单薄的身影正消失在走廊的尽头。我转身对他说:“我感觉自己在‘祸害人间’!”
六天前:要交作业了
今天终于找到了组织——“微课研修班”QQ群。上学期末,参加了市教育局举办的微课高级研修班。开班仪式上得知,课程都安排在周末,专家将面授高招。高三这个时段很多事情,我能去听课的机会也就很少。在QQ群看到同学们议论交作业的事情,这才跟上节奏。对呀,要交作业了。其实两年前,我就知道“微课”一词,并看过一些微课,甚至还与人讨论过它的价值及应用前景。不过,我终究没有付诸实践。现在,为了研修班的结业证书,我需要提交三个微课,并用于课堂教学。
五天前:我的团队
我对汪晓东说,我要做三个微课。这是作业,组织要求的。他问我:“要不先在你任教的四个班中做一个实验研究?”这个提议我很感兴趣,因为感觉这不是难事,而且做好一个微课后,在两个班上放一下,这样上课多省事啊,我对可以偷懒又高效的事情向来是不拒绝的。这个学期,刚好历史学硕士研究生亮亮在高二跟岗实习。我又试着询问高二备课组的徐老师,他表示愿意参加实验,我们的团队就组建起来了。
根据实验计划,我现在需要去找电脑机房。学校有三处电脑机房可以上课:一是离教室稍远的两个信息技术科组专用机房;二是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三是离教室最近的语音室。我先咨询信息技术科组的蔡老师,他说,那两个教室都排了课。
四天前:热身运动
偷得浮生半日闲。上午无课,我在研修班上传的作品中翻来翻去,惊讶于他们制作技巧的高超。这些有难度的画面是信息技术老师所为,还是找到了好使的软件呢?几年前,我用过“屏幕录像专家”,对于我这个技术盲来说,越简单越好,它正符合我的要求。
在百度的帮助下,我还锁定了几个软件,陆续在电脑上安装上了“格式工厂”“视频转换”“视频合并”等软件。剪辑视频,学习各种技巧,然后心满意足地欣赏着自己在各种工具的帮助下获得的成功。我打算用上课时用过的PPT,使用“屏幕录像专家”,录制两个微课:《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内涵》、《古希腊人文精神兴起的背景》。
汪晓东问:“电脑机房安排好了吗?”我说:“信息技术课室无望,学生电子阅览室有30台电脑显示器坏了,只有语音室可以借用,但据说有几十台学生机接收不到教师机发出的文件。”
三天前:魔镜,魔镜,最好的微课在哪里
关上门窗,深夜时分,万籁俱寂。第一个微课《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内涵》录制下来,用时11分23秒!会不会时间太长?
录第二次,说错话了,再一次,忘记词了……第六次,正在准备完美收官时,楼下疾驰而过一辆汽车,让即将到来的成功化为乌有,我瞬间崩溃。
关上电脑,对着漆黑的屏幕,脑袋里翻滚着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翻滚着不断按下的F2录制健,忽然想到培训班讲台上的那些微课专家们,他们的各种理论像电影画面般快进。假如让他们来制作一节微课,不知道他们有什么体会呢?
可能是我想多了。
两天前:“产前”的阵痛
中午,我宣称:“一定要做微课,而且不止这三节,要把高中历史的内容全部做成微课。但在早上上班之前,我还对汪晓东说:“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很多老师不愿意自己制作微课,太麻烦了!微课不是对着PPT讲就行了,而是要在设计、录制、语言表达、选材等方面下很多功夫,最后才磨出来的。哪里有拿支粉笔或做个PPT去上课方便啊!我不想再做了,这个东西很烦!”
对于我的风云变幻,汪晓东表现淡定。他说:“你受了什么刺激?”
的确,上午办公室里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思维交锋—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ziyuan 2015-5-15 14:41
对于“竹立老师关于翻转课堂能否发展与普及的回应”的回应
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教研员王奕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b8be2a0102vek1.html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是指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主要原因是,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孕育成熟的,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东西,又吸收和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还添加了一些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翻转课堂有没有发展前途,主要看它是不是新事物,是不是有生命力,是不是代表了教育教学变革和发展的方向。若是如此,即便发展的道路迂回曲折,其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也不可逆转甚至上难以阻挡的。
翻转课堂在克服传统工厂式灌输教学方面的弊端,在个性化学习和创新教学方面的优势,已经有许多论述文字,本处不再赘述。网络时代的教学变革是竹立老师研究重点,对翻转课堂的优势和变革作用也没有异议。因此,翻转课堂的发展和普及也不会因为“它对普通教师要求太高,技术壁垒高、条件要求高或操作成本高”而改变。更何况,事实上,它对教师的技术和操作的要求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高。
因此,希望竹立老师及持相同或类似翻转观点、态度的老师,能用乐观主义的精神看待翻转课堂与微课发展。

附:竹立老师关于翻转课堂能否发展与普及的回应
这位老师的观点在支持翻转课堂普及化的人中具有典型性,那就是不是这种模式本身不好,而是我们没有正确理解和使用。也许这种说法是对的,但我有个基本观点,就是不管一种技术或模式有多好,如果它对普通教师要求太高,技术壁垒高、条件要求高或操作成本高等等,都会导致不容易普及。我曾经有个“名言”,就是革命性技术(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技术)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能解决教育教学瓶颈问题,二是具有跨越式进步,三是技术壁垒低、信价比高,易学易用,其中第三条是决定一种技术或模式能否普及的关键。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ff4c090102v8yt.html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9 07:37 , Processed in 0.07825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