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庆龙梦幻之地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184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转载)初中地理新课程辅导讲座

已有 449 次阅读2007-8-4 23:21 |个人分类:课程改革

初中地理新课程辅导讲座

新地理课程标准在地理教学理念、地理教学内容、地理教学方式方法、地理教学评价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改变不仅给地理教师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每位地理教师都要重新审视自己,从中找到自己恰当合理的位置。

 

一、新课程新在哪里

新课程标准只提出教学要求而没有明确必学的内容,更没有详细的知识点,更加强调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对提高整体素质的作用。教师教学时需要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自行选择教学内容,这就给地理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但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课程标准在认识区域部分规定,认识国家,提出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个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显然,这里没有要求我们必须讲某个国家,必须掌握某个国家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等等。而是要求我们教给学生分析一个国家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方法,将来,学生走向社会,他会自己独立分析某一个国家的基本自然环境特征就可以。

课程内容已经不是单一的,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它给学生呈现的是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加以组织,使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亲历情境"。课程已经成为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桥梁。举个例子,比如南北方区域差异的比较,顺义区卢东红老师就让学生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比较南北方的差异,不但找出是什么,还要找出为什么?进一步找出怎么办?使学生感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是真正的生活经验和自己亲历的情境。只有这样,课程才真正能够成为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桥梁。

新课程在选择内容时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克服了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倾向和的弊病;以日本为例,过去往往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日本的自然环境与经济特征。得出结论。而现在通过让学生阅读日本地图,思考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思考自然条件在哪些方面影响了日本的居民生活?日本为什么是个资源小国,经济大国?将当地能买到的日本商品列一个清单,再与日本主要进口商品进行比较,说一说日本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和相互影响。使学生真正感到地理与我们的生产与生活密切相关。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一方面是指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另一方面是指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性。教材不是供传授的经典,不是供掌握的目标,不是供记忆的知识仓库,而是供教学使用的材料。面对新课程标准,教师和学生不是材料员而是建筑师,他们是材料的主人,更是新材料和新教学智慧创生的主体。

教师要创造性的运用教材,要能够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展开教学。比如,撒哈拉以南非洲一节,尽管教材有多个小标题,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不能依照这些黑标题来照本宣科,必须对教材进行重组。要依照一个主题,展开教学,我们可以以这里的人以什么人种为主?为什么?他们住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他们怎样生活?他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中出现哪些困难?怎样解决?这就是我们说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所谓主体性,说的是学生通过地理学习,不仅获得对他们现实生活和未来可能的生活有用的地理基础知识、而且通过地理学习培养学生一些观察、观测、实验、制作技能以及有关地理图表读析填绘的技能。这些知识与技能,都有助于学生与其他学科的沟通。促进相邻学科的学习,这些基础知识和技能不仅是学生构建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

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反思和活动的对象。因为课程所提供的内容是与人类群体的生活经历,以及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亲历情境"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不能通过灌输而获得,而需要通过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个体生活方式来理解。所以,新课程观要求我们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有关教育内容的东西或文本,而要把课程动态地理解为学生反思性和创造性实践来探寻人生意义的活动及其过程。比如,社区环境调查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真正感悟到我与环境息息相关,自己就是环境的一员,自己的行动可以破坏环境,也可以改善环境,而这些内容不是能够通过灌输能够解决的,它需要学生的反思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来探寻人生的意义。同时,在调查中养成了与人合作、善于表达自己思想、分析、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并不反对讲授,其实讲授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一些地理知识、地理技能还是需要讲授的,比如如何使用地图,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都需要讲授,学习方法也要教师讲授,学生才能会。只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这些方面我们不能强调一个方面,而掩盖着另一方面。

当前,课程改革应关注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从实施角度讲,要注意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等基本的学习活动方式。

所谓理解,指的是需要学生内化的内容,这些内容需要通过学生必要的思维活动,才能理解。比如对一些地理原理的理解;而体验是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才能体会的知识,比如城市交通问题的学习,就需要学生通过调查等实际活动,才能体验到的

反思是通过学生反思性和创造性实践来探寻人生意义的活动及其过程。也应联系实际才能解决的;探究是指我们的学习,特别是有关人文地理的内容、区域地理的内容等,可以通过必要的案例分析与探究活动,让学生从中感悟到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思维过程。

由此可见,新课程在观念上充分凸现了"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思想,是把"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的,这是当前十分重要的课程理念,也是课程设计和课堂设计的根本落脚点。

但是我们要保持实事求是的头脑,不要觉得一次课程改革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必须根据现阶段的特殊要求(必要性)和实际情况(可行性),在众多问题中择其要者加以重点解决。而且有些问题,如教材编制中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之间的矛盾,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是需要研究的永恒话题。

二、正确认识课程改革中的教材改革

1

对知识的理解

至少存在着两种不同形态的科学知识,作为结果的知识和作为过程的知识,西方有学者分别称之为"知道结果(knowled -gethat)"和"知道怎样(knowledgehow)"。而且进一步认为,不论是对于科学自身的进步还是对于人类知识的学习来说,"知道怎样"往往比"知道结果"更为重要。

教材改以知识点为中心改为以掌握科学的探究和学习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为中心。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科学的结论,而且要让学生了解科学结论是怎么得出的;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要让学生知道是怎样,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比如,对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一些现象如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变化等,都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得出结论,而不是教师将结论告诉学生。比如,石景山教师让学生自主设计小山,通过直尺找等高距,在上边找等高线,用毛线表示出来,使学生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等高线,怎样判读等高线地形图。

对知识的观念变化的理解,是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

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什么是基础知识:所谓的基础知识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知识的基础,二是指学生今后参加现代化生产所必备的知识。

教材将仅仅具有记忆的认知价值的事实和结论所占的分量降到最低的限度我们更需要关注那些被称之为"个人知识"的主观的、情境的、默会的知识,这些知识以直接经验为主,主要靠个人的体验和领悟获得,具有明显的不可传递性,这种个人知识进入地理课堂,将直接引起我们学习观的转变,关注学生从直接经验中进行学习,关注学生建立主动的、探究的、体验的、建构的学习方式。比如,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教育,就是学生要靠个人的体验和领悟才能获得的。能力具有明显的不可传递性。技能是可以传授的,比如开汽车,师傅教的是开车的技能,而学了这些基本技能后,能否转变为自己的开车能力,就要靠自己的练习,在练习中养成自己的能力。只有让学生动手训练,才能成为学生的能力。

2.教材内容的来源

教材内容的选择坚持双重来源,一是文化传统,一是生活实践。坚持文化传统,以文字、符号、表象等反映我国和世界优秀的文明精华,使学生获得人类共同的知识,建立科学知识的基本结构和网络,促进知识的灵活运用、触类旁通。另一方面要坚持关注生活实践,意味着教材要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实践,提供机会让学生去动手、去操作、去体验等,从而使学生获得其中存有的属于个人的默会知识。比如,北方好还是南方好,教师让学生分成北方组和南方组,每个组又分为三个小组,策划、辩手、表演者,学生自己上网查询、去市场调查南北方的产品,访问南方人、北方人,制作南北方旅游广告等,然后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观点,这里一方面知识来自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来自学生自己的实践。

3教材的学生观

地理教材十分重视如何引导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十分关注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自立、自主、强烈的"我要学"等主体意识。地理教材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走出那种单纯以学科体系为导引的传统的教材设计,关注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比如,在教师讲授“区域发展与区域协作”一节时,就大胆引入北京与内蒙古联合开发坑口电站问题,引发学生北京为什么在要在内蒙古修建火电站?建火电站对双方有什么好处?坑口电站对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增加就业机会有好处,对经济收入也可增加?北京可以解决自身的电力问题。减少大城市的污染状况等。教材十分注重学生这种积极性、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自立、自主、强烈的"我要学"等主体意识的培养。

编者希望地理教材能够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主要媒介,教材要成为"学材" 地理教材一改过去生硬和冷冰冰的面孔,增加对学生的亲和力。因此,无论是人教版教材还是北京版教材中都大量引入“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活动,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地理教材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并体现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参与研究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地理的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提倡主动的、建构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4.教材注重学生的发展

教材不再按照系统地理的方式组织教材,而是让学生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和未来可能的生活最为教材编写的基础。例如对于大洲来说,过去多是每个大洲都要讲一遍,生怕丢掉那一个洲,而新教材只讲一个亚洲,其他各洲,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自学。

过去的地理教材编制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精选那些确定的无疑的知识或理论,教材对学生来说,成了一个权威知识发布的载体。这种只吸收确定知识的教材编制原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启发学生质疑、求异的心理取向,而这种敢于质疑、求异的心理取向,正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含。比如,教材希望教师能够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综上所述,地理学科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凸显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新挑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1)权威非权威转变;

我们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比如15中,高中二年级有关城市功能分区的理解问题,高档住宅区与低档住宅区背向发展,有的学生就提出不同见解,问我们这里既有高档住宅区又有低档住宅区,怎样解释?所以,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指导者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导师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灵魂工程师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信息源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一桶水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不够,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挑战者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42328777413.doc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3 04:36 , Processed in 0.07319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