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星韵阳光 http://www.xingyun.org.cn/?26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转:web2.0时代课标修订可以怎样做

已有 165 次阅读2007-8-14 22:55

转自:教育人博客

 http://blog.edu.cn/user1/1742/archives/2007/1808621.shtml#

web2.0时代课标修订可以怎样做? 
science 发表于 2007-7-24 10:56:00

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已经启动3个月了,除了在教研部门的同志里、在网上、在朋友们那里知道这件事以外,很难看到在网上对课程标准的公开讨论。在如今这个2.0的网络时代,的确觉得有些怪异。

广州市科学教研员组织了一次QQ群中的课程标准修订意见的讨论,因被要务占住,没能参加,很是可惜。这是我所知道的最有组织的一次网上讨论了。但是,QQ上的即时讨论,往往是很难深入的,就像一些没有刻意准备的座谈会,虽有智慧的碰撞,却还是比较零散。

要想达到深入细致系统的讨论,至少在时间上要假以时日,如,建立一个专门的BBS讨论区,或者干脆把课程标准实验稿做成公开的wiki让大家都来修改,等等。当然,这样的公开讨论要建立一个机制,至少,要有课程标准修订组的专家经常上来与大家交流互动。可问题是,修订组的专家做得到吗?

想起韦钰院士感叹一些专家虽然挂了项目组的名却因太忙而不能实质性地参加她的“做中学”项目,于是不得不心中打气了问好。在网上讨论也许是我的一厢情愿,但是,在这个时代,我期望它是现实。

这个时代是群体智慧的时代,一方面因为有了方便的各种网络工具,可以很好的实现协作共建,比如wiki;另一方面集合群体智慧的思想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现在已经难以找到依靠个人的力量做出伟大的发现了。课程标准本身就是一个集体智慧的产物,但我所期望的是,这集体的智慧不是少数专家的集体智慧,而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的集体智慧。着广泛的基础如何建立?还是如下文中所说的那种自上而下的一些调查研讨吗?我的一位朋友有幸参加了这样的一个省级的会议,但对于成效却摇头不已。

给予充足的时间,重视自下而上的广泛研讨和交流,充分重视来自一线教师的声音,课标的理想才能在与实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

Re:web2.0时代课标修订可以怎样做?
不可能(游客)发表评论于2007-7-28 9:34:00
专家只会认为一线教师水平低,让他们来参与讨论没意义!
Re:web2.0时代课标修订可以怎样做?
华工小朱(游客)发表评论于2007-7-29 19:45:00
仅就标准的相关阐述而言,我们认为它是全面、系统和科学的。只是对“启蒙”的定义能否对重点有所更为强化式的突出?换句话说,课程性质突出的首要内容是不是所谓的“兴趣和求知欲”。之所以提出这一点,是因为在我们所接触的教材中,除了表达形式出于小学生的考虑之外,更多教学活动内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更明显的成人化痕迹。而它的重要性关乎的是我们的科学教育究竟是为培养少数科学家服务,还是为培育全体学生科学素养服务的问题。
Re:web2.0时代课标修订可以怎样做?
华工小朱(游客)发表评论于2007-7-29 19:46:00
由于内容标准(尤其是内容标准三、四、五部分)构建起来的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与规定的丰富活动时间(每学期30—50学时)的共同作用,造就了我们的科学课学习走上了“一英里宽,一英寸深”的形式主义道路。由于活动内容面面俱到,活动形式泛泛而过,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只是做了表面文章,而其实有能力的锻炼被一带而过的“浅层次”教学淹没和忽略。换句话说,内容安排的广泛使得相对拮据的单元教学时间内的效率十分低下。这里我们不是要表明要去增加所谓的课时,而是希望内容的安排与设置要更为精炼,真正让教师有可能实现“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有可能在深入的学习活动中得到能力上的真正锻炼。
标准整体上的容量改进的意见
华工小朱(游客)发表评论于2007-7-29 19:49:00
从整体容量上还可以增加,通过进一步增加标准描述的内涵,减少其表述的外延。改变因外延的广泛性行成的“一纲多本”的格局,让更多的孩子避免成为“实验”教材的牺牲品,让更多的孩子成为《标准》的受益者。使一线教师在具体标准内容描述的指导下,通过精减教学内容、凝练活动时间,做到“一英寸宽,一英里深”,哪怕一学期只组织好一个单元的活动内容,对学生而言,科学启蒙所发挥的作用就是积极的、成功的。
,《标准》描述的内涵还要更丰富
华工小朱(游客)发表评论于2007-7-29 19:51:00
对于直接接触标准编制教材的编者而言,《标准》描述的内涵还要更丰富,毕竟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他们最常接触的是教材而非标准,尽管我们的《标准》里提倡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又有多少教师有能力和精力在标准的指引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丰富《标准》的内涵,可以让教材的编者拿出更明确的活动实施方案,减少从《标准》到课堂实践的信息流失,提高教师工作效率(事实上,我们的科学教师的教学任务一般在每周18节左右,除去备课和准备教学材料的时间,在学校工作时间内几乎只能疲于应付工作任务的完成,如果要“创造”就意味着更多的“牺牲”。)
重视拓展与应用
华工小朱(游客)发表评论于2007-7-29 19:53:00
如果说教学建议部分需要增加点什么的话,是否可以考虑课堂以外的“拓展”、“应用”的实施建议,实践中我们发现,重视拓展与应用可以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甚至是“创造性地使用”。与之相适应地开展些评比和竞赛活动,充分利用集体学习氛围中相互激励的作用,可以调动最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表达的信息逐级呈现
华工小朱(游客)发表评论于2007-7-29 19:55:00
《标准》在表达的形式上还需要改进得更为科学。和以往的《自然教学大纲》相比,现在的《科学课程标准》有了更为丰富的表达,但也不过是70个页码的小册子。这与我们看到的美国《科学素养的基准》339个页码相比确实看出了明显的差异。尽管我们也有一个217个页码的《解读》,但与人家“2061计划”丛书相比,差异就更为明显了。也许我们的标准制定者选择“简约”表达模式的初衷是为了让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师全面而精炼地掌握科学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原则,但我们认为,这种表达该简约的没简约,该丰富的没丰富。建议在表达呈现的方式上可以借鉴工业发展的文明成果之一——《产品说明书》的优势,对要表达的信息逐级呈现。如果我们《标准》内容的表达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或级别,那么第一级的内容可以用模型的方式呈现,第二级可以用条款式的要求来表达。第三级则用描述性的语言阐述意见或建议。同时围绕第三级不同类别的描述还可以以专辑的形式用案例来丰富其表达。可以肯定地说,经过六年的教材实验,方方面面的案例是很丰富的,这也为构建我国科学教育“课程标准”丛书奠定了物质基础。
“只论是非,不论成败”
华工小朱(游客)发表评论于2007-7-29 19:55:00
“只论是非,不论成败”,端正我们在科学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心态,既不要操之过急,也不要静观其变,以科学教育工作者科学务实的态度,踏实地做好《标准》相关内容的完善和积累工作,再用六到十年的时间做出适应我国国情的《科学课程标准》系列读本,缩短与世界发达国家在科学教育研究领域的差距!
对小学科学课标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华工小朱(游客)发表评论于2007-7-29 20:03:00
一、知识太多,要删减
过程要展开,方法要落实,要站去大量的教学时间,因此,就不可能将课标中的知识都完成
二、知识太难,要删减
有些知识是小学生不能理解的东西,比如:月球的运动模式
三、与初中科学衔接不好
在知识的深度、广度上,与初中形成一至
四、在内容标准中,五大块并列不合理
“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这五块,不能并列,后面的三块要合起来叫“知识与技能”,另外,“科学探究”也应该该为“过程与方法”,即:三大块的标题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在“过程与方法”下面具体是“科学探究”,在“知识与技能”下面具体是“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
五、课标制定专家组成员结构安排不合理
在编写课标实验稿的时候,专家组成员里只有1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2教科院研究员;3一线的小学特级教师。
在这个团队里,缺少了科学家、缺少了专门编写教材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写人员,还缺少了有经验有能力的教研员。
六、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作大量的调研
究竟哪些内容是需要的,不能由具有浓厚的学科背景的人员来确定,建议在不同的人群中作大量的调查,比如:在科学家中间调查、在程技术人员中调查、在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群中调查,最后确定那些真正是对孩子们的一生都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作为科学课的内容。
Re:web2.0时代课标修订可以怎样做?
老王(游客)发表评论于2007-8-4 19:01:00
教育在信息化方面,不根本跟不上网络这个时代,再加之老专家们,也不会放下自己的权威,让一线教师来做这些事的。要想让教育也跟上网络,就是由年轻人来做。
Re:web2.0时代课标修订可以怎样做?
fabiao(游客)发表评论于2007-8-6 21:32:00
这个时代是群体智慧的时代,一方面因为有了方便的各种网络工具,可以很好的实现协作共建,比如wiki;另一方面集合群体智慧的思想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Re:web2.0时代课标修订可以怎样做?
piker发表评论于2007-8-8 11:34:00
我认为讨论是否有成效,不在于选择哪种方式来进行,关键在于讨论的组织工作,建议你读一下《六顶思考帽》这样的组织管理书籍。
Re:web2.0时代课标修订可以怎样做?
science(游客)发表评论于2007-8-13 14:23:00
谢谢指教!组织工作只是重要的一环,但信息源是基础,如果信息源不全,不能反映各个方面的声音,再好的组织工作也是徒劳的。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6 04:25 , Processed in 0.08169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