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
地理学思想史(王爱民)
第十六章回到地理学本身:地理学思想纵览
第三节回溯:地理学的基本特点与基本思想
p318
在第一篇中,对地理学的对象特点、地理学的基本视角、地理学的基本特点、地理学的基本原则进行了简要评述。本节对“地理学的基本特点与基本思想”进行总结性阐述。
一、整体性与地理学整体论思想
整体性与关联性是世界存在的本质特征,是所有学科对象都具有的基本特点。对地理学来说,整体性是地理学理论、思想的“本源”。地理学整体论思想并不排除(实际上应特别强调)“分析一还原论”方法,也不排除(实际上应特别强调)对“地理要素”的深入研究。但是,这种研究应置于“空间一地域”中、置于地理事象的“整体关联”中、置于“人地交互作用”中。忽视这一点,即使取得了成就,尽管这对人类知识是有用的,但在本质意义上它是非地理的。地理学的整体性和整体论思想对地理学的综合性提出了“理论”上的更高要求。不管是地方垂直综合、地方间水平综合、时空尺度综合,还是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这种“综合”都是以地理学“本体(论)”的整体性存在为先决条件的,对地理学来说,综合就是一种观念、理论、方法和思想观的创新,它是地理学思维与智慧的结晶。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层次的综合将极大地提升地理学在解决社会综合发展问题中的能力、地位与价值。然而,地理学的综合目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地理学的综合乏力,多处于“大众化的”、“浅层的”综合水平上;二是地理学传统的综合方法存在它固有的缺陷,它需要现代系统科学、现代数学的新方法支撑。
二、复杂性与地理学复杂论思想
复杂性与整体性、关联性、区域性和时空性的契合,使得研究“复杂性的统一性与差异性”成为地理学研究的目的和地理学思想的基本特质。关联性或空间自相关(spatial autocorrelation)使得地理变量满足不了数学函数中“独立变量”的前提,并且违反许多标准统计检验的基本假设:空间差异性与时间异质性不符合于数学几何空间和物理过程的时空均质性,地理系统状态更多地具有非线性特征,而线性只是地理系统的一种特殊形态;与经典物理学的“绝对规律”不同,“地理规律”表现为多维变量关联作用下的“相空间”,即地理规律法则不以绝对时空下的唯一“相点”表示,而是存在于最大包容“各种可能出现的相点”的多维“相空间”中。复杂性既是地理学出现诸多争议和危机的“初因”,又是地理学活力、生机、张力的“源泉”和永恒存在的根本。
p.319.
多样性与差异性要求我们深度思考地理学“复杂性”的基本“元素”。生物的千变万化归结于数目有限的“细胞”种类组合上:五彩缤纷的化学世界归结为几十种“化学元素”的组合:神奇变幻的物理学世界归结于物质的不多的基本“属性”及其组合上;万千可能的地理世界则归结于自然与人文“要素”的组合。这些要素在“特定地域的特定组合”构成了区域个性和特质所在:“不同地区不同地理要素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地理差异性、多样性所在;“地理要素的垂直关联与水平关联及其联动作用”构成了地理事象形成发展的机制所在,这就是地理学的“地理世界图景”。与“复杂性”相伴而生的是“不确定性”。尽管经典科学将其视为不受科学欢迎的“怪物”,但它是世界的一种本质“存在”,当代经济学已高度关注“偶然性”经济。随机性、偶然性、不确定性、非线性应纳入现代地理学思想的构件之中,地理学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一方面要求在整体论思想指导下进行综合、系统分析,另一方面也同时要求在简化-还原论思想指导下,通过简化、假设(时空均质性、非相关性、其他要素不变条件下)进行地理要素的深入研究。系统研究离不开对结构的精深剖析,整体论思想需要简化论思想的支撑与补充。地理学需要在传统的研究方法与途径的基础上,进一步借助现代自然科学、系统科学和数学的理论方法支撑,寻求地理学的整体论与还原论的新契合。地理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地理学必然出现多种研究视角与途径、多样的研究主题与学派、多元化的理论与方法、地理学思想的丰富性。正如蔡运龙(2008)所说:“地理学思想的每一次转变都反映了环境和社会的格局与过程的变化,应社会之需而生,并受当时整体学术思潮的影响.先后出现的各种地理学思想并非简单地后者否定前者。地理学思想的多样性正如地理本身的多样性一样,既是合理的,也是有益的。”多种主题(地学的、区域的、空间或区位的、景观的、生态的、行为的、社会的、文化的、性别的等)与多种方法论(哲学的、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的、人文科学的、地理学的等)构成了由本体论与方法论组成的“地理学矩阵”,任何一种新的主题的产生或原有主题的纵深拓展或新的理论方法的注入,都将使“地理学矩阵”发生动态的、关联的变化。
三、人-地相关性与人地关系论思想
人与自然关系是哲学的基本命题,不同学科或多或少都涉及这一议题.对地理学而言,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地理学古老、永恒而又常新的主题。地理学通过对空间、地区和环境的研究探索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展现出了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的广阔视角:①哲学对人与自然科学的思考、现代科学对世界图景的认知提供了地理哲学、地理科学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文化学、经济学提供了社会科学对人与自然的理
p320.
论诠释,成为地理学人地关系论思想的又一源泉。③人地关系论思想贯穿于地理学所有主题和研究内容中,把人地关系置于区域、空间中进行研究,这一特点将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研究与其他学科的研究区别开来,区域研究试图捕述和解释地表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了解形成和影响这些特征的过程、系统和相互关系。空间研究试图探索地区和行为方式的逻辑形式化表达关系。环境研究包含了自然和人文的维度,关注于自然提供给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有时是稀少的、脆弱的)特征、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以及两者关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后果。生态论视角提供了人类与环境的系统论思想,并深入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流动、信息交流的测度分析中。景观研究聚焦于人类对自然景观的改变、人文景观的形成和不断重塑的过程。行为地理学关注人与环境之间的认知、感应与空间决策行为及其环境效应。不同主题与人地关系的结合形成了地理学人地关系的丰富内涵。“在长达2000多年的地理学思想演进中,地理学家的研究指向始终是与人与自然这一基本主题缠绕在一起的。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曾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地理学思想和理论形态,但都没有改变地理学的这种独特的发展特征”《郑冬子和郑慧子,1997)。
四、地域-空间性与尺度思想
区域与空间是地理学本体论的支柱,是地理学存在的存在,是地理学所有研究的起点与归宿。地理学作为研究地点、地方、区域……全球尺度的特征和尺度间关系的科学,尺度思想(空间尺度、时间尺度、时空尺度)就成为地理学思想的要义之一。
这一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区域性思想(多样性、差异性、独特性、综合性以及显示特定文化、价值观念的地方性)。区域性或地方性思想为李特尔、赫特纳、维达尔、哈特向、索尔、段义孚等众多地理学家所强调。②尺度辩证法。这是基于不同比例尺对地方或区域特性进行考察、研究的方法,保罗·.克拉瓦尔、马丁等特别看重这一思想工具,尺度问题和尺度关系是地理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难点所在。“地理学家面临着一个古老的问题:尺度的问题,通常而言,小区域要在大比例尺下进行研究;大区域要在小比例尺下进行研究。从小区域的解释向大区域的抽象进行转化是困难的事情,地理学家试图通过各种途径予以解决”(杰弗里·马丁,2008)。尺度比例尺法的应用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同比例尺要与不同信息数据相匹配。③空间性思想。空间性思想与地理学科学化、实证化、计量化、理论化以及社会科学空间理论等思想交织在一起。④时空性思想和相对时空观。这一思想是历史地理学的思想根基,又因现代地理学对“过程-机制”的研究而受到高度重视.同时,社会科学和后现代主义的“空间转向”也强化了社会进程叙述的“空间化”。⑤空间一地域复合性思想(图16.3),
p321,
区域性与空间性是地理综合体同一存在的两种基本属性,早期的地理学研究中两者本身是合一的,后因方法论不同而出现分异,空间性和空间分析一旦彻底离开地理区域,就不再是地理空间;地理学研究若失去空间分析,地理学也难以达到它的科学化。以空间否定区域或以区域否定空间都是对地理学自身的否定。
区域是地理事象存在的逻辑起点,离开区域也就失去了地理学的“本体”。
我们既要反对区域学派中那些以“区域独特性”去排斥“地理普遍性”的倾向,这构成了地理学理论发展的障碍;同时也要反对空间学派中试图消解“区域独特性”的做法,这必然使地理学失去多样性与丰富性。事实上,区域独特性是地理学理论构建的“原细胞”,正是区域独特性造就了地理学的整体性,正如“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形成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一样。从尺度辩证法看,在人类感知的宇宙空间,地球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它的独特性,地理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起源于人类对特定区域地理事象的特征和不同区域地理事象的差异的观察。这种观察一直是地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视角和主题问题:造成地方特征和地区间差异的原因与过程是什么?形成地理差异的一般性法则是什么?地域性、独特性、多样性、差异性与整体性、关联性、统一性、相似性共存于地理综合体中。独特性与普遍性交织于地理要素复杂的关联作用中。地理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区域性、空间性、时空耦合性和人地相关性”的综合思燃体系中,我们生活在地理的世界,我们不可能无视它的存在,人类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决定了人类命运的未来,把地理作为人类家园的古老信念,是地理思想永恒的魅力所在!
博客日志不能传文件。贴一下目录前言后记吧(机器识别未做校正)。
目录
第一篇 什么是地理学
第一章 地理学的对象与性质
第一节 地理学的对象及其基本特性
第二节 地理学的性质
第三节 地理学在学科分类体系中的定位
第四节 地理学的科学性解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地理学的概念与思想争论聚集
第一节 地理学的概念
第二节 地理学的主题、核心与地理性问题
第三节 地理学思想争论聚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理学的构架与关联
第一节 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第二节 地理学的学科关联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理学的方法论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地理学的哲学方法论
第二节 地理学的数学和现代系统科学方法
第三节 地理学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
第四节 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理学思想的特质
第一节 地理学的基本视角
第二节 地理学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地理学的思维特质
第四节 地理学的基本原则
本章小结
第二篇 哲学、科学的世界图景与地理学思想第六章 地理学发展的哲学思想
背景
第一节 古代朴素的直觉的哲学观及其东西方差异
第二节 近代西方传统哲学的人与自然观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实践统一观
第四节 现代哲学观:由征服向协调、由对立向统一转变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现代科学观:对统一世界图景的进一步揭示
第一节 相对论-量子论的世界图景
第二节 进化论-生态学的有机世界
第三节 现代系统科学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世界
本章小结
第三篇 地理学的发展与地理学思想的演变第八章 古代地理学思想
第一节 古代早期:古代地理学构建时期
第二节 古代中期:欧洲地理学的衰退与东方地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 古代后期:西方近代孕育时期的地理学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近代地理学思想
第一节 近代地理学发展的社会背景与危机-压力
第二节 德国:近代地理学的形成源地和发展中心
第三节 法国近代地理学
第四节 英国近代地理学
第五节 俄苏近代地理学
第六节 美国近代地理学
第七节 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现代地理学思想:主要国家地理学的发展
第一节 现代地理学发展的社会背景、危机与转型
第二节 美国现代地理学
第三节 英国现代地理学
第四节 德国现代地理学
第五节 法国现代地理学
第六节 苏俄现代地理学
第七节 中国地理学的成长与发展
第十一章 现代地理学思想:主题地理学与后现代地理学的阐述
第一节 全球环境变化、全球环境问题与全球环境地理学
第二节 全球化、全球问题与全球地理学
第三节 信息化与信息时代的地理学
第四节 城市化、城市问题与都市地理学
第五节 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地理学
本章小结
第四篇 地理学思想的评述
第十二章 人地关系论
第一节 人地关系的内涵诠释
第二节 人地关系的基本理论评述
本章小结
第十三章 区域论、空间论与时空观
第一节 区域研究与区域论
第二节 空间组织结构与空间论
第三节 时空耦合性与时空论
本章小结
第十四章 生态论与景观论
第一节 生态论
第二节 景观论
本章小结
第十五章 地理学的计量化、理论化与行为论
第一节 地理学的计量革命与定量化
第二节 地理学的理论与法则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的感应——行为交流与行为论
本章小结
第十六章 回到地理学本身:地理学思想纵览
第一节 地理学的范式论
第二节 地理学的危机论
第三节 回溯:地理学的基本特点与基本思想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不了解地理学的过去,就无法理解地理学的现在;要预见地理学的将来,就必须知道它的历史和现状。在封存已久的文献里,仍在燃熔生辉的是它们的思想。数千年的地理学长河,汇集了一代又一代学者的地理思想,成为人类思维和智慧结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是个体生命存在的标志;思想,是一门学科存在的灵魂,各种学术思想,在不同时期影响着地理学的发展。地理学史上存在各种争论,如环境论与或然论、区域论与空间论、实证主义地理学与人本主义地理学等,而正是这些争论,成为推动地理学前进的动力。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地理学家为解决学科的发展问题,又回过头来深入考察地理学发展的历史,研究地理学的概念、理论、方法的演进,特别是在地理学急剧变革时期促成重大发现和理论上重大突破的地理学思想与研究方法,借以提出更新的概念、原理并使其思想和预期变得条理化。正是地理学思想的发展,推动并引领着地理学的不断前进。
创造力和决断力源于睿智的思想方法,而后者又以广博、扎实的知识体系为基础。地理学思想史是关于地理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历史。柔承传统与不断创新的精神,熟悉地理学发展过程中的思想变化。是每位地理学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态度和素质。要透彻、准确地把握地理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具备广阔的、高层次的、动态的、系统的视角和观点,所谓“广阔的”,指的是需要从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下,综合把握地理学思想的产生和流变。所谓“高层次的”,指的是需要从特定时期的哲学思湖和科学思潮中,从地现学与哲学、科学的深层关联与互动中,去透视地理学思想的发展,不了解哲学与科学的整体发展,就不可能理解地理学思想的进展。所谓“动态的”,是指基于地理学思想发生学的内在逻辑,从地理学思想发展的“链条”中,动态考察地理学思想的来龙去脉。所谓“系统的”,是指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发生学、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的角度,对地理学的对象与性质、科学结构与科学关联、各种思想和方法论的形成与发展、地理学思想演化模式等进行系统研究与评述,将地理学思想置于“历史基础承传+特定阶段的社会背景+科学发展基础十哲学思潮+地理学家思想”支撑下进行动态的、整合的考察。
研习“地理学思想史”的目的在于;①在单科地理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地理学思想的脉络,收温故知新、整合提升之功效。②传承地理学思想。传统的地理学思想有其基本的“内核”价值。一些传统的地理学思想,在对新问题的思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每一门学科的建立,必定有其存在的价值,也有其目的和思想方法体系。当我们思考一个地理学问题时,首先要知道已做过哪些研究,否则这种研究便是浪费时间。③持怀疑和批评的态度检讨地理学。每一门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经历传承与创新历程。地理学必须不断接受挑战.只有透彻了解地理学的演进过程,熟悉地理学思想的基本观点、方法、模式和理论,才能寻找出一条正确的、创新的道路。
本书内容力求简明,对地理学家的生平一笔带过,而径直地评述其思想。需要强调的是,了解地理学家的生平对于理解地理学家思想的形成、发展非常重要。这方面,杰弗里·马丁(2008)的《地理学思想史》对欧美地理学家做了详细的介绍,刘鉴佳(1990)的《地理学思想史》对中国地理学家做了详细的介绍,读者可参考这些书籍作为补充阅读。全书共4篇16章:第一篇对地理学和地理学思想进行概括性论述,包括地理学的对象与性质、地理学的概念与思想争论聚集、地理学的构架与关联、地理学的方法论与研究方法、地理学思想的特质;第二篇以人与自然关系为主线,评述暂学和科学发展所揭示的世界图景,尤其关注相对论一量子力学、进化论-生态学、现代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世界观对地理学思想的价值与意义;第三篇对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的发展以及各种思想观念的演变进行述评;第四篇基于地理学研究的“主题”,评述主要的地理学思想、观念、要义及其发展过程。
王爱民
2009年10月
后记
本书的写作,开始于1992年我在兰州大学地理系任教之时。为使本科低年级学生尽早对地理学有所了解,时任系主任的李吉均教授决定开设“地理科学导论”课程。李老师讲授地理学综合部分,王乃昂老师讲自然地理学,我主讲人文地理学专题,由此开始了对地理学思想的研习。其中,有六本书对我深具影响:詹姆斯的《地理学思想史》,使我较系统地了解到地理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哈特向的《地理学性质的透视》从问题切人角度,引导着我对地理学思想基本问题的思考;克拉瓦尔的《地理学思想史》,言简意赅的表述体现出作者学识的博大精深,在社会、哲学、科学的广阔视野中,闪现出深邃的地理学思想,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评述,映射出作者乘持的学术批判精神:贝克的《地理学与历史学》一书,尽管阐述的主题是历史地理学,但对地理学“主题”的认识高度和对地理学综合性思想的阐述令人折服;刘盛佳的《地理学思想史》,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对中国地理学及其思想的热情、执着,以及对中国地理学所取得的成就的自豪感;台湾学者王洪文的《地理思想》一书,使我看到中华文化在阐述地理学思想中的综合性思维特质和行文方式。近现代地理学的发展中心在欲美,非欧美地理学者撰写地理学思想史,因语言障碍和文献限制而处于不利境地。然而,文化和思维的差异,同时也赋予了欧美学者所不具备的特质。从“深度描述”和后现代主义思想看,这种差异性对地理学思想的研究是重要的,而且是不可缺少的。我在博士论文“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毗邻地区人地关系研究”写作期间,深感自己的知识体系难于对“人地关系”这一主题达到透切理解,从而引发了我对哲学、生态学、人类学、社会学及其前沿领域的关注,2000年我从兰州大学调入中山大学后,自告奋勇为经济地理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开设“地理学思想史”课程,结果因学生的评价—“这门课程很有理论和思想价值,但对就业无多大帮助”。
而停止授课。2003~2006年,我为中山大学地理系研究生讲授了四年“地理学思想史”课程。遗憾的是,2007年这门课程又从研究生课程体系中被剔除。本书的主体部分源于这一时期的积累,以及与研究生的教学互动。受教育市场化和人才培养过度专业化、技能化、实用化的冲击,地理学者日益走向“专窄专家型”的道路,日益与地理学的综合性与统一性相背离。与我国地理学前辈们的博大精深相比,时下30~45岁的青年地理学者,专家云集,但在整个地理学层面上的领军人物已寥若晨星,这成为中国地理学发展和地理教育最大的危机所在。本书停笔之时,也是遗铭之始。地理学的“广域性”特征,决定了即使拥有全部文献,也很难精要地展现出地理学思想史的全貌;在有限的资料支撑下,这种展现更是有局限的、不完备的,要从如烟海的文献中,简明、清晰、条理化地提炼、挖漏出地理学思想,还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本书凝结了我对地理学思想的思考,也为读者提供了批评的平台。我国地理学思想史研究的整体落后,已对我国地理学发展和地理教育构成重大冲击,这需要一大批学者集毕生之功力来推进这一工作。这里引用詹姆斯(1972)在《地理学思想史》序言中的那段名言:“我们深深知道,学者在深入研究专题的过程中更容易获得威望,但有些时候,也有必要对学科的整体潮流作一番审视—一即使仅仅为了把将来的深入研究置于理想的地位也罢。”此书成稿,得益于一批朋友们鼎力相助。借此机会,我要感谢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老师,感谢我的硕士导师鲜肖威教授和艾南山教授,我的博土导师李吉均院土和汪一鸣教授,是他们的教导使我成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感谢我的研究生和听课的研究生朋友们,他们对我教学的认可使我有了写作的勇气。感谢师弟陈水康博士绘制了书中的插图。最后,真被感谢我的家人和所有的朋友们。
王爱民
2009年10月于学府苑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5-1 11:26 , Processed in 0.05982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