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星韵阳光 http://www.xingyun.org.cn/?26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zhuan:教师心理健康

已有 340 次阅读2009-8-22 22:42 |个人分类:转载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之教师心理健康

http://www.cqteacher.cn/news.aspx?news_id=683

教师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对自我持肯定的态度,能自我认知,明确认识自己的潜能、长处和缺点,并发展自我;在自我发展上与人际和谐方面均能兼顾;在本能、自我与超越自我之间能平衡发展,且能面对问题,积极调试,而不依赖消极的心理防卫。

1.教师心理健康的的重要意义

教师健康的心理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保证,是教师完成工作职责的前提条件,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比常人更好的心理素质。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健康的心理是教师生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一个人的生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会给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带来负面影响,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乃至人际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也影响生理健康水平。心理上的健康会有效增强身体机能进而促进生理健康。例如,乐观、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从而促进身体健康。而心理上的不健康,如长期的过度焦虑、忧虑、烦恼、抑郁、愤怒,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引发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占较大成份的疾病,或者说是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而呈现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人是一个生理和心理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精神和躯体在同一生命进程中共同起着作用。那些与情绪联系密切、由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系统更易患这种疾病。

2)健康的心理有利于教师工作效率的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其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因而与其事业成就密切相关。只有教师处于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积极投入工作,充分发挥其潜能,因而取得令人满意的工作效果。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观地评价、自如地应对客观环境,其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协调。个体与环境能取得积极的平衡,就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也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一般不会因偶尔的失败而丧失信心,其工作和学习效率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

3)教师健康的心理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保证。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社会性和人格品质的发展。心理积极、健康的教师,能创造出一种和谐与温馨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教师情绪紧张、烦躁、忧郁会产生一种紧张与压抑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惶惑不安;教师存在心理情绪问题及其导致不适宜的教育行为也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过度焦虑、压抑或抗拒、逆反,进而影响学生人格、情感的健康发展,并极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丧失学习与行为努力的动机与进取心,因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2.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师职业对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是较高的。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除了有与其他职业的人共有的心理健康标准外,还有自己职业的特殊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和评估教师的心理健康:

1)教师角色认同。主要是指对教师角色的认识和接纳。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该承认自己的职业身份,并愉快地接纳这一职业的要求,还要了解自身作为教师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等。

2)人际关系和睦。教师的教育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领导的关系和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心理健康的教师乐于与学生、家长、同事、领导建立良好的的合作关系,具有集体生活得能力。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爱与关心等正面态度多于仇恨、敌意、嫉妒、漠视、厌恶等负面态度。

3)自我意识良好。自我意识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在个性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个体若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则会发展成自尊、自信的良好品格,其潜能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反之,则容易导致自卑、焦虑,其潜能就很难发挥出来。自我意识良好的教师能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能对自己和他人进行全面评价。

4)情绪体验积极。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能保持稳定的情绪,而且情绪反应适时、适度,情绪自控力强,能承受来自学生、家长、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始终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境。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烦恼能自行解脱。

5)适应教育环境。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对教育环境有客观的认识和判断,能接受教育事业的各种新事物,能适应教育变革、发展的要求,并能主动迎接各种困难与挑战。

3.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及自我维护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综合看来,导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工作繁重,压力过大。许多关于教师心理的研究说明,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压力关系密切。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工作不能简单地用8小时来衡量。教师每天的工作很繁重,除了上课以外,还包括备课、批改作业、个别辅导、家访、不断处理学生问题,还有各种教研会、行政会,以及专业进修等,教师真正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很少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加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方法,这与教师原有的认知结构、业务能力、身心素质发生尖锐的矛盾。教师的压力引起挫折感。这种来自工作方面的焦虑,对教师良好的身心状态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2)社会因素。社会提供给教师的工资待遇、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条件也较差等,在教师心理都形成了一种潜在的压力。同时,面对外部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教师往往没有心理准备和相应的能力去适应,他们一方面想要了解社会的变化,一方面又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形成心理矛盾。另外,社会公众普遍认为,教育质量低、学生问题多等都应归罪于教师,这直接或间接减少了社会对教师的物质支助和精神支持,由此,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态度也导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混乱的价值观念也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冲击。

3)教师的人格。相同的压力和环境下并非所有的教师都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有的教师即使在面对压力的情况下,仍然能保持健康而稳定的心态,这是其人格特点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市的中小学教师本人是独生子女的已达10%以上,过去多在父母过多关爱下成长,心理脆弱、自理能力差、抗挫折能力差。不能客观认识自我和现实,目标不切实际,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的教师,或者是有过于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自尊需求的教师,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4)学校因素。学校的管理和条件对教师各方面的影响都很大。由于学校管理不当引起的与教师直接有关的问题,如教师角色模糊、工作量负荷增大、自己的时间被占用、缺乏自主权、没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等等。这些问题容易导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另外,与其他职业不同,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个体,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被教师关注,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且不易为老师所控制,这也对教师构成心理威胁。学生中的矛盾、不良行为、厌学情绪、较差的学习成绩以及对老师的不良态度等,都是中小学教师每日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难题,这常使教师有厌倦感,致使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复杂的因素影响,但一个优秀的教师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教师应重视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并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

1)调整认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认知活动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础。教师不合理的认知,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而且会导致教育行为上的偏差,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经常影响教师心理健康是不合理认知有:对教师职业的错误看法。认为教师社会地位虚高,经济地位实低,自己看不起自己的职业。错误的学生观。认为学生都难管,把学生的顽皮和违纪行为看成被家长宠坏或本性顽劣,而不是偶尔的过失或成长中的问题,不把学生看成是独立自主的发展个体。错误的人才观。很多教师认为,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是天才,因而对他们总是高看一眼。而对那些成绩差的学生则打心眼里瞧不起。由此便不经意中对他们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对待。以上不合理认知,是教师产生不良心态的主要思想基础,必须引起重视并予以改变。

2正视自己,调节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和自己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心理因素。人对自我的认识能自觉地调节心理需求和相应的行为,符合客观实际的自我意识,有利于个体心理保持正常状态,增进心理健康;反之,则会引起心理和行为失常。教师要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必须实事求是地正确认识、了解自我,客观评价自我,正确认识社会和人生;对来自参照系的各种客观现实反馈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和纵向、横向的比较,承认、接受现实的自我,根据社会和时代需要,塑造出理想的自我,完善个性,有效地控制自我的心理和行为,排除内心干扰,自觉接受社会道德的约束;不断超越自我,淡化名利、不怕失败、严己宽人,善于自我调节,变通进取,把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与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统一起来,在积极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中实现自我价值,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3)调理情志,增强心理耐力。教师要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就要陶冶情操、锻炼意志,主动自觉调控情绪,增强心理耐力。要善用理智控制法、合理宣泄法、注意转移法、艺术升华法、自我暗示法、自我安慰法等方法,调适不良情绪;保持幽默,笑口常开,常以欢乐促健康;正确对待并战胜挫折,认真、冷静、客观地分析产生挫折的主客观原因,采用积极的自我防卫方式和心理调控方法,减轻挫折感,尽快摆脱挫折情境,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保持心理健康。

4)善于交往,改进教育人际关系。人不可能离开社会、离开人群而独立生存。与人交往是个体社会化的必经之路,人际交往具有心理感染、满足精神需要、维护心理健康之功能。教育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教师和领导、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构成教师工作、生活的特殊环境。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教师善于主动搞好和学生、同事、领导、家长的正常人际关系,消除隔阂,相互理解,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教师在人际交往中,要注意交往风度,光明磊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竭诚相见。尊重、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善于沟通感情,交流信息,采取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多看别人的长处,求大同存小异。

5)科学用脑,调适生活节律。教师要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就要根据四时气候之变化安排生活作息,按照生物钟或生活节律妥善安排生活,合理组织教学,讲究工作方法,选择最佳工作心境,使工作、学习、生活紧张而有秩序,规律而有节奏。教师必须科学用脑,自觉讲究用脑卫生和用脑艺术,有效地挖掘自己的智能潜力,特别要注意用脑避免过度疲劳,一定时间后要有短暂的休息,动静结合、劳逸相间,让大脑的工作、休息符合生理规律。用脑避免过分单调,在学习、工作时采取“转换法”,变换学习或工作内容,让大脑细胞在工作进程中“轮休”。

6)修身养性,追求人生价值。教师要保持自身心理健康,就要正视客观现实,确立科学的人生观,树立崇高的理想,追求人生价值,加强自我修养,自觉把塑造人格、提高思想道德水准作为心理保健的核心内容。要正视自己所处的客观环境和周围现实,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正确评价人生价值,坚持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用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看待生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矛盾冲突,正确对待教学实践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走出“自我”的封闭圈,通过劳动创造为社会和他人作出贡献,努力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自身感到自豪自重,生活富有活力,即使生活中出现挫折也能正确对待并战胜之,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心理的平衡,而不至于产生过度的消极感情,影响心理健康。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基本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要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供稿: 重庆教师研修网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3 00:17 , Processed in 0.08385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