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ludog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3341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八百里秦川行之六:冰川遗迹何所觅

已有 325 次阅读2019-9-7 09:46 |个人分类:游记|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下了索道,就是“天圆地方”,这里海拔3500米左右。天圆地方取“仰视天如圆盖,举手可攀;俯视大地如盘,纵横万千”之意。镌刻“天圆地方”的巨石,是游客通常不会放过的绝佳留影处。

另一块巨大的石碑,一侧刻着“秦岭主峰太白山,中国南北分界岭”,另一侧刻着“神州南北界,华夏分水岭”,这是来太白山的游客必定打卡的地方。不过,石碑的内容却很值得怀疑。秦岭是南北分界线,这是常识,自然毫无疑问。但是否就意味着主峰太白山就是南北分界线?即使狭义的秦岭,也跨2个纬度,从气候上说,直到南秦岭海拔1000米以下,才变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严格说来,太白山并非南北分界线。至于“华夏分水岭”,这要看是哪两条河流的分水岭了。实际上,太白山南北的河流,最后都流入渭河,所以太白山并不是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当然,广义的秦岭是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是没问题的。所以,介绍牌中所说“一脚踩南北,一水流两域(长江和黄河流域)”,只能当成旅游宣传口号,前一句不完全贴切,后一句可以说完全错误。

我记起室内培训时,岳教授所提到的雾。太白山上,当时正好笼罩在一片大雾中。我看这雾的运行,突然想到,植被和土壤可以用来指示气候,雾不是可以指示气流吗?仔细观察,发现秦岭南坡和北坡的雾都是上升的,说明南坡和北坡都有上升气流。但到了山顶,南坡的雾盖住北坡的雾,推着往北走,这似乎就说明,南来的气流比北来的气流更加强盛一些。

走在山顶,一大堆巨石引起我的注意。这些巨石杂乱无章地堆在一起,这些巨石是怎样形成的呢?是人工放置的吗?原来,这些石头是冻融作用形成的。这些岩石都有节理,水沿着节理渗入,冬季就会结冰。水结冰后体积变大,节理处的裂隙会变大,气温回升后会进入更多的水。如此经过反复的冻融,裂隙越来越大,最终会变成这种石堆。

两侧就是岳教授提到的石海,窄的可以称为石河了。山顶属于刃脊,其成因是冰川侵蚀。第四纪冰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大冰期,当时,中高纬度和海拔较高的秦岭等山脉,都被冰川覆盖。两侧槽谷在冰川刨蚀作用下不断扩大、后退,形成刃脊。

而石海正是位于刃脊两侧,由巨大的石块毫无规律地堆积而成。石河的旁边,生长着许多草本植物和低矮的灌木,但石海上寸草不生。如何判断这些石头是冰川遗迹,而不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如果是火山喷发的,应该有火山岩特有的气孔构造和流纹构造。而这些岩石中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说明不是火山岩。石海分布在山坡上,这是古冰川的杰作。冻融作用在这里仍起巨大的作用,巨石在冻融作用下变成碎石后,在古冰川作用下,向海拔低处缓缓移动,就形成了这浩瀚的石海。我想,这些植物的下面,或许还有古代的石海,只是石海稳定下来后,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下,慢慢地形成了古土壤,加上有丰沛的雨水,就形成了石海旁边顽强生长的植物。或许再过几十万年,眼前这片石海稳定了,也有形成土壤,生长植物。

除了冰川遗迹,在岳教授指导下,我们还观察了其他有代表性的岩石。例如下面这一块岩石。


这块岩石中,黄色的是苔藓,黑色的是地衣。岳教授提醒,野外研学时,要注意动手,例如,黑色的地衣,用手摸一摸,软软的,就能摸出来。那些暗红色的是什么?起初,我以为这些是氧化铁,后来有老师说,这些是另一种地衣。如果是岩石中的氧化铁,敲一个新鲜断面,里面也应该有这种颜色的物质。苔藓、地衣等植物虽然十分顽强,冻饿不死,却对污染气体十分敏感。秦岭的岩石上有苔藓、地衣生长,从一个侧面证明这里的生态环境十分良好。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 19:52 , Processed in 0.07182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