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冀王海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3430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教学公开课要避免“课托”现象

热度 1已有 507 次阅读2015-8-30 16:50 |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公开课, 教学

教学公开课要避免“课托”现象

河北省围场二中  王海

                                                                       本文发表于《课程教学研究》2015年7期

公开课上,众多学校领导和老师前来听课。老师提问:“有谁知道台湾盛产哪些水果?”

学生踊跃回答。学生甲:“香蕉”。同学乙:“凤梨”。同学丙:“槟榔”。同学丁:“西瓜”。……学生们把该说的水果差不多都说了,唯独少了菠萝。

老师有点着急。他决定再问一次:“还有什么水果?”

这时,一名学生举手准备回答问题。老师这才松了一口气。只见这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安排回答菠萝的那名同学生病了,他没有来。”……

这是某教育杂志上的一则笑话,故事里授课教师由于事先获知有人听课,因此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前做了设计和安排,让那些听课者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展现出来的启发、教学质量效果,表演了一幕名符其实的独幕剧,其中那些回答问题以及“生病”的学生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托”。

其实教学不要“穿帮”,课堂拒绝课托。

课托现象普遍出现在公开课里,而在平时的授课中很少有课托,因为大多时教师只是单纯面对学生,教学效果如何,学生们很少会出现大的反应,也不会将课上出现的问题反映到学校那里,即使学生私下里对教师的教学存在议论,有些教师也很少关注,但这些教师大多顾及的却是领导和同行的看法和评价,因此许多教师一旦有其他同行听课,为了让自己获得好印象,也能使自己顺利的把课上好并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有的几乎在每个环节、每个问题的设计都安排了课托。

一、课托的具体表现

1、“精心设计”。为了把课“讲”好,获得好名次,不少教师喜欢在课前进行精心设计和大量的准备工作:把讲课的内容甚至是具体的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知道课上会出现哪些问题和知识点,哪些问题是教师讲的,哪些问题是需要学生讨论的(有的事先向学生讲授这些问题,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以便教师能顺利完成,避免上课由于学生思维障碍而冷场),有哪些主要的环节,这些环节都有哪些学习任务。这样的设计大多采取“宁少勿多、宁浅勿深、宁偏勿全”的原则。目的是能给人留下这样的感觉: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而且一点就通,一教就会,教学效果好;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有问必答。这样的安排就是防止讲课时由于学生对知识不理解、不能回答问题而出现冷场。

2、“分工明确”。为了使课堂的活动尽量达到新课改要求的效果,有的教师在课前对课上活动给予明确的分工:什么环节由哪些同学(有时还要具体到人)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问题怎么解决,由谁发言(而且规定所有同学都要举手要求发言,以显示课堂教学效果好、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高)等,事前都有分工。为了使这种表演更具真实性,有的教师甚至还指定一名学生对其他学生的回答提出质疑,以达到辩论的效果。等等。学生们就这样依据各自的分工,在课上进行表演。

3、“相互配合”。有的教师要求学生课上注意要和教师相互配合,以达到教师具有驾驭课堂教学能力的效果。要求讨论时不管是否理解所有的学生嘴都要动,能上呼下应,至于学生怎样质疑,如何反馈都要根据教师的暗示。在教师的要求下,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平时学习不认真,纪律松散的学生,在公开课上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表现可圈可点。整个课堂从表面看上去,效果确实好,课堂检测成绩也很高。

还有很多,虽属个别情况,但造成的影响却很大,甚至参与公开课的学生都对个别教师的这种行为感到不满。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学术上的不正之风呢?

二、出现课托的主要原因

1、功力思想。好的公开课不仅仅是为领导和老师提供了一个可供探索、参考、研究和学习的案例,它更是给了教师自己展示教育思想和教学才华的一次难得的机会。但有的教师参与公开课的目的并非出于与同行相互交流、学习;也不是为了通过这样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专家们通过对自己的剖析,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也并非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践行自己的教学见解和教学创新。这些人纯粹是为了获得好名次,树立自己“名师”的形象,提早成为教学骨干,以彰显个人业务素质强,于是不惜采取一些不恰当的竞争方式。

2、竞争压力大。有的学校非常注重教师参与公开课的级别和名次,并纳入教师业务考核中,有的还与教师职称评聘、评优评模甚至与教师个人在学校的地位高低挂钩。还有的地方把推行教师末位淘汰、竞争上岗、绩效工资也与教师是否参与了什么样级别和名次的公开课联系起来。这样,无疑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为了能参加公开课并获得一个好名次,有的教师不惜弄虚作假,找门路,走“捷径”。

3、外行听课。有些公开课的组织单位为了达到某种效应,有时会请一些领导或从事其他学科教研工作的一些“名人”担任评委。这些人有的虽是教师出身,但久不教课,缺乏新课改的新观念、新体验及新理论的指导,而从事其他学科的评委虽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教学有深入的研究,但缺少对所评学科知识以及学情状况的了解。这样,对讲课教师在课上的一些不足表现就难以有清晰的认识,这就为个别教师弄虚作假并顺利通过创造了条件,其评判的结果难免有失公正,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种不正之风。

除了以上这些原因以外,有的单位领导,为了本单位的荣誉,也唆使教师在公开课上弄虚作假,甚至亲自拉关系、找门路,这也助长了这种不正之风的滋生。

以上提到的虽属个别学校的个别教师的行为,但由于公开课上存在的竞争关系,对其他教师思想产生巨大的腐蚀作用,难免会催生出更多的不良行为,其学术价值和功效已大打折扣。因此要及时地从思想上、行为上给予纠正,杜绝公开课上的弄虚作假行为,使其重新回归到它的公正性、清廉性、科学性、严肃性上来。

如何避免课托,打击教学上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其实也不是什么难事。

三、避免课托的主要措施

1、要建立针对性的教学评价机制。学校要成立学科评审小组,来负责平时的公开课以及其他课堂教学评价工作,成员除了相关主管领导外,主要由那些具有良好的教学品质、丰富的教学经验、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及渊博的学科知识的本学科教学骨干担任,在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时,避免了外行看热闹的现象,这样在课堂上学科评价小组就能根据教材的知识难度系数、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及教学方法的使用等方面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找出是否存在课托现象。另外,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里,也应将是否存在课托列入其中,从制度上杜绝课托现象的发生。同时,听课小组要随时将课上教师传授的教学知识,依据教学目标生成教学效果评估试题,当堂进行检测,来衡量在课堂是否存在弄虚作假的标准之一。

2、加强教师的“教风”教育。学校要加强教师的教学品德教育,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暗访、教研组反馈等方式开展打击假课活动。平时要以教研组为单位,由组长负责,组内教师相互监督,避免教学投机取巧,以体现教育教学的公平公正。另外,还要经常邀请那些教学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学教授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公开课、示范课,平时的教研活动,要经常开展教学理论学习,教学上要结对子,通过以优带差,及时改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观念,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达到无论公开课还是日常教学上都能主动拒绝课托。

3、建立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估制度。也就是让主动学生拒绝充当课托,学生间能相互监督是否有充当课托的现象发生。首先,学校要对学生进行有关课托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课托其实是教育上的一种不良现象,了解课托的危害,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绝课托的发生,因为几乎所有的教师都非常注重自己在学生面前的个人高大形象,当学生都鄙视这种行为时,还有哪个教师敢于拉下脸来再让学生充当课托呢。同时让学相互监督,有利于学生自觉抵制充当课托的不良行为,敢于揭发,让学生不愿也不敢再做任课教师的“帮手”,这是避免课堂上出现课托最有效的办法。

课托有时带有一定程度的隐蔽性,一些有“经验”教师在课托的使用上很难让人发现,因此如果有效制止这种行为的发生,必须学校、教研组、学生联合起来,齐心协力,才能彻底根除这种不良行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幸福的鱼 2015-8-30 20:26
听有的教研员说过: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不可能节节课这样上,就像是概念车一样,不是用来开的,但是它代表了一个方向,似乎很有道理。我觉得,就像王海老师说的一样,还是接地气一些,实际一些,少一些作秀,多一些平时上课方式的积累、呈现,常态的课拿出来展示,更是一种自信,一种平日努力的结果。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3 13:14 , Processed in 0.07315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