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暖暖 http://www.xingyun.org.cn/?3567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時有明法而不議, 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

日志

关于核心素养解读(二)

已有 523 次阅读2017-6-30 13:46 |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下面从具体的课程操作方面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 必修部分

(一必修部分地理模块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

【内容标准】

1.1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2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这两个面与原来的课程标准变化较大必修一面向全体的地球运动内容改到选修,特别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整体的难度下降。这里面渗透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认识到整个地球的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对不同的区域的影响因为很多学生对于宇宙的知识很感兴趣,可以通过组建地理兴趣小组,开展天文的相关活动比如到天文馆参观,查阅相关的地理资料。

1.3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这部分将原来必修一的第三章第一节内容调整过来,从整体把握生命的演化过程从而促使人类社会更好的前进。

1.4 运用图像等资料,描述3~4种地貌的主要特点,在野外观察、识别某种地貌。

这部分主要渗透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可以以黄土高原的变迁为例,汉代的四大文明古国,到今日的千沟万壑,变化的原因,以及相关地理要素的变化。然后选取身边的区域来分析地貌特征,可以到江北观察河流沿线的地貌,也可以进行室内的模拟实验,结合VR虚拟现实技术,客观的呈现。

1.5 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1.6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 解释相关现象。

与原来的必修相比删减了气压带风带问题,天气系统问题等难点,但个人觉得有必要在这里了扩展,否则学生很难全面掌握大气的问题,结合全球气候变学生采集数据,从身边的地理要素的变化,以东北为例,和100年前的气温进行对比,描述气候变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反推人类的问题,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联系综合认知,推断全球变暖对全球的国家的影响

1.7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删掉了洋流部分的内容水循环可以参考东师理想的学科工具,模拟实验

1.8 运用图表,说明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分布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这部分是课改以前老的版本有的但上一版的课程标准已经删掉了,整合加入的内容

可以结合中国国家地理的一些实例进行分析例如中国原来的三大渔村,竟然最后近乎空城,绝大部分人口离开。纽芬兰渔场的消失那么海洋的变化对人类的的影响,海洋也反作用于人类,人地协调,以及综合思维可以渗透到其中。

1.9 观察和识别3~4种土壤类型,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的变化 

 土壤通过几年的高考试题,感受到土壤的相关内容地位的上升土壤退化问题得到更多的关注。这部分可以采取实验结合野外考察,考察东北的黑土。而对于其他地区的土壤只能通过视频或者是标本来了解

1.10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避灾、防灾的措施。

  最好的体现人地协调关问题,伴随着高考的自然地理灾害问题在选修内容的取消,转为必修的内容。我们要结合区域认知问题清楚个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

1.11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与方法,探究有关自然地理的问题。

结合教育信息化,顺应互联网+教育的大趋势,相信在未来的教育上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在地理的综合思维上势必会打破原有的框架。

以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充分利用景观图像、地理视频、遥感影像、地理信息系统和周边地理等课程资源,运用体验、观察、观测、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开展地理实践学习活动。

评价: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解释与地貌、大气、水循环、海水、土壤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有一定的运用实验、考察、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运用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理解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变化过程和规律(综合思维)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人地协调观),并能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内的自然现象(区域认知)。

()地理二本模块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人口分布,城镇和乡村,产业区位选择,环境与发展。模块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社会经济的空间特点,树立人地和谐观念和人类共同发展的理念。

2.1 运用资料,说出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分析区域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2.2 结合实例,分析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特征,说明合理规划聚落空间的意义。

2.3 结合实例,了解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2.4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市化的利弊。

2.5 结合实例,分析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2.6 结合实例,分析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7 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条件。

2.8 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2.9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理解协调人地关系和走可持续发展途径的道理。

2.10 结合实例,了解地理信息技术与方法对分析和解决人文地理问题的作用。

本模块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人口分布,城镇和乡村,产业区位选择,环境与发展。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社会经济的空间特点,树立人地和谐观念和人类共同发展的理念。如何渗透核心素养呢

关于人地协调观,必修二第一章的第二节,第四节两部分从人口角度展示人地协调观素养,其中尤以第一章第二节人口容量部分为主,人口合理容量这一概念本身便是指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的前提下,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容量。不同的自然环境的条件下,其环境承载力不同,所以其人口的合理容量也不同,只有人口容量越趋于合理才能使这一地区达到人地协调。而关于第四节地域文化部分新的课程标准则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原来的地域文化与人口的小方面的问题研究拓展到了地域文化与城市。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则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论证人地协调观,因为过快的城市发展,导致了城市内部的环境问题的产生,知道问题在哪,才能解决,明显现在许多地方存在这些不协调的问题。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无疑是从整体把握这一素养,位于教材的最后一部分,既是理论的补充,也是通过前边分章节教学之后对于素养的提炼。

    综合思维

    关于综合思维 ,这一部分素养在必修二的很多部分都有所体现,不同于必修一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中以自然为主的特征。必修二这一部分,则是在自然整体的基础上,基于社会经济发展而衍生的。如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是基于综合各方面因素的考察;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都是从多方面视角去分析这一问题。当然,必修二也有明显突出社会经济的部分,比如说工业部分的讲解。

    区域认知

    关于区域认知,农业地域类型对于这一方面的核心素养有所涉猎,无论是人口稠密,雨热同期,地平土肥的水稻种植,还是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的商品谷物,或是气候湿冷适宜多汁牧草生长的乳畜带都是基于对于区域基本认知的解释,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从人文的角度诠释差异性。而在工业选址,交通线路布局等对于这一方面也有所涉及。

    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不能仅限于自然地理,反之人文地理是学生最容易接触到的。尤其是在城市这一部分,城市空间结构中。我们生活在一个平原城市,没有大山大川,而自然带和气候特征过于显性。但是正是因为在城市之中,在大中型城市之中,才能够对于我们所学的城市知识得以验证。在大学的城市地理实习中,便有对于整个城市规划的参观,尽管城市规划虽然在现阶段的七本选修之一,因为没有选考而常常被人忽视,但是这也是人文地理中不可以忽视的一部分。亲自考察城市高新产业园区的分布,对于周围环境优美的体验是不言而喻的。在中心区周围生活的人对于其交通拥堵等现象,也是不证而名的。

相对于城市来讲,对于农业区位条件的实际调查,也是在这一学段中一个比较好的体现地理实践力的部分,我们的学生由于久居城市,对于农业生产并不是十分了解,即便是来自周边农村地区的同学们,也因为学业并没有认真的观察身边的农业区位条件。采用恰当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真切的体会农业区位条件,从而达到地理实践的效果。

评价: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观察人文地理事物的空间现象及其变化,理解不同地方的人们对人文地理事物进行区位选择的依据(区域认知);在日常生活中,搜集多种地理信息,分析人们社会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形式(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形成判断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问题关系的初步意识(人地协调观);用恰当的方式收集和呈现人文地理数据,懂得这些数据对理解人类活动空间分布的意义(地理实践力)。

、选修课程

(一 )选修1-1自然地理基础:主要内容为必修一删减部分本模块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地球运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过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特别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完全是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综合思维的完美体现。我们会以案例分析法进行整理

(二)选修1-2区域地理部分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区域特点及发展路径,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区域发展观。依然可以以某一典型点区域为切入点分析处理问题这里面包含很多的内容,从自然和社会大方面去阐述具体的从自然地理要素构成几方面去分析涉略原教材的很多内容,贯穿整个的必修一必修二内容

(三选修1-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资源、环境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这是原教材的选修部分内容的整

三、选修课程

     (一 Ⅱ-1天文学基础

本模块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宇宙,恒星和星系,太阳和太阳系,地月系。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对天文现象的正确认识,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逐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比原来的必修一第一章有了更多的扩展,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依托于社团开展

(二选修-2海洋地理

本模块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海岸与海洋,海洋资源与开发,海洋灾害与污染,海洋权益。可以以海岸到海洋、海表面到海底两大空间维度,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海洋,理解海洋和热爱海洋,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海洋意识。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理解人类与海洋长期以来的相互关系,关注海洋自然特征、海洋资源、海洋保护、海洋权益等问题。引导学生感知不同海洋区域的差异性。有条件的学校尽可能在海洋自然环境或与海洋事件有关的真实情景下教学,或者在假设性和模拟性的海洋环境下进行教学。

(三选修Ⅱ-3自然灾害与防治

本模块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自然灾害的构成要素,主要自然灾种的成因、特点与危害,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与空间分布,防灾减灾的策略与措施。

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灾害的产生机制及其伤害力,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为线索组织教学活动。创设假设性自然灾害情境,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各种灾害发生的诱因、特征及成灾机制,帮助学生理解选择针对性自救、互救措施的重要性。创设自然灾害危害的模拟性情境,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灾害观与减灾意识,探寻针对某一灾害发生时和发生后应采取的防灾与减灾措施

(四选修Ⅱ-4旅游地理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旅游资源及空间分布,旅游产业活动及空间分布,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保护。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发现区域旅游资源的意识,学会欣赏区域差异带来的美感,成为热爱自然、尊重文化的人。

  可以结合案例,帮助学生掌握发掘区域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基本方法,以及评价旅游资源等级的简单方法。注重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旅游资源开发条件、旅游开发影响,学会基本的旅游活动空间路径设计。利用角色扮演,了解游客、旅游地居民、开发商等在处理旅游地保护与开发上的立场,从而思考旅游地可持续发展面对的问题。观看影视资料或进行实地考察,启迪学生欣赏旅游资源的心智。

(五选修Ⅱ-5城乡规划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城市和乡村,城市化,城乡布局和规划。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观,以及在城乡规划中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逐步树立正确的城乡发展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城乡规划的基本内涵,掌握城乡规划的原理和方法,将基础知识、案例分析、规划制定、方案比较作为基本教学策略。除课堂讲授外,组织学生上网查询,收集资料,开展专题探究。例如,采用实例分析、规划图判读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城乡规划的基本内涵和科学方法,了解城乡规划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有关资料,举行一次城乡规划的模拟练习,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提交规划方案,开展比较评价。开展一次关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问卷调查,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六选修Ⅱ-6环境保护

本模块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环境问题与环境过程,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环境状况,了解环境问题的形成,掌握环境保护方法与措施。

结合课堂学习开展调研,了解环境问题、环境保护与修复措施等。建议采集水、土、气样本,对其进行简单分析。主动探究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鼓励学生走访调研,如调查学校附近农田农药、地膜、化肥的使用,采集农田土样,分析土壤污染情况。采集河流水样,测试水污染状况,提出水资源保护方案。配备地图或遥感图,水、土、气样本或标本,采集水样、土样的基本设备,以及测试水、土、气样本的试剂、试纸、称量工具等。

(七选修Ⅱ-7政治地理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国家的空间特征,综合国力,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提示学生经常观看国际新闻,使学生获得对政治地理现象的感知。创设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国际政治地理学习情境,例如,解释国家领土范围、大小、形状、位置对政治地理的影响,分析边界的纠纷与解决等。采用角色扮演、时事分析、社会调查等方法,使学生增强对特定政治地理现象的体验和感受,进行判断和决策,并尝试进行评价。结合在线学习,或借助地理信息技术,关注当前国际政治地理问题,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

(八选修Ⅱ-8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本模块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卫星定位系统(GPS),数字化生存。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初步的数字化生存技能,在生活或工作中学会用电子地图、遥感、定位系统等解决问题,分析地理问题。      本课程的学习要理论结合实践,提倡上机操作,多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通过完成一个GIS实验操作、GPS手持机使用、判读遥感图像来掌握相关知识。例如,制作一张全班同学的家庭住址空间分布地图;结合学校周边遥感图判读,并到实地调查考证等。配备软硬件设备,购买或收集相关数据、遥感图像、GPS设备等。

(九选修Ⅱ-9地理野外实习

本模块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考察工具的应用,野外观察、发现与欣赏,野外地理信息获取与标本采集,考察报告撰写与交流。本模块旨在通过实践训练,提升学生使用各种工具获取野外地理信息,观察、发现、提出并获取证据、分析论证地理科学问题的能力,养成欣赏大自然的地理素养。在校园周边、野外自然环境和有人类活动足迹的野外环境中,指导学生阅读各种地理图像,运用不同地理工具,观察描述地理现象,提出地理问题,获取地理信息,取证、分析并论证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习地理知识和技能,训练野外生存的方法和防避各种灾害的本领。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客观地认识自然界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提升学生认识自然的能力和自我生存能力,科学认识地用等景观,绘制示意图及剖面图,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及要素间相互关系。

 

那么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要明确,我们教师扮演着课程实施者和评价者的重要角色,我们所拥有的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施和评价的效果,从而也会直接影响到新课程实施的最终效果。从实际情况来看,每一轮新课改都会对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带来极大的冲击。地理教师肩负着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重担,我们教师专业水准是能否完成此任务的关键。地理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虽还在进一步的研究当中,但是教师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树立却必须走在前面。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我们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完成地理教学目标的基本任务。地理教师必须事先了解核心素养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意义,并用它来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指

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树立教师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是我们有效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首要环节

注重学科逻辑和核心素养培养的融合核心素养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通过各个教育阶段的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去进行长期的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遵从地理学科的基本逻辑,努力揭示学习地理课程的独特认知过程,确保学生在相应学段学习到的课程内容是符合学科逻辑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

地理学科知识是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载体,学生也只有在相应学段学到符合学科逻辑的课程内容,才能真正地培养出符合其需要的地理核心素养因此,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尽可能做到与学科逻辑的完美融合

运用探究式教学引领学生思维探究式教学是指在学生学习相关课程时,教师

为其提供相关的事例和问题,并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来引领学生思维,对问题进行探究,找出解决方法,掌握相应的学科知识。探究式教学包括个人独立自主探究和合作式探究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能力都会得到加强在核心素养体系自我发展领域中,问题解决与创新、自我管理是学生重要的核心素养独立自主探究式教学在此项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主研究的习惯掌握地理问题探究和解决的方法,培养地理问题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同时也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合作式探究教学需要学生的分工与合作,此过程也需要学生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其实现了学生之间智慧的互换、心灵的接纳,是培养文化领域中语言沟通素养的有效途径

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地理教学情境,核心素养兼顾“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功能,它是因生活情境的需求而产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生活情境和社会实际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创

设紧密联系真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地理教学情境。因此,情境教学法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贴近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是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桥梁。源于社会实际和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情境也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学习方法,提高综合能力。教师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更好地学会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方法、提高地理问题、解决能力、获取地理情感,最终在学生身上的综合体现就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我们需要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来引领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

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外显表现进行评价地理核心素养相比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其动态性、情境性、内隐性和终身性的特点更为明显,也造成其在评价时更为困难,我们需要将学生的核心

素养转换为可以观察的外显表现,并开发出相应的测量工具,制定出相关的测量标准此外,还可以通过态度问卷调查表现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形式对核心素养开展客观的评价如,中学地理课程中个人环境道德修养的培养,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社会参与领域中公民道德、社会责任素养的体现对学生个人环境道德修养的评价,如果只是通过几道文字考题是很难做到客观评价的。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评价,首先可以对学生进行态度调查,通过问卷了解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愿望以及个人道德修养所处水平。其次,需要通过学生保护环境的具体行动和日常行为来评价其道德修养水平。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外显化的行为,是我们客观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最后,我们还应该加大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维度,多维度评价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客观评价的关键。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7 23:45 , Processed in 0.07068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