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光:QQ 群里的地理星火2017 年深夏,乡镇中学的办公室里弥漫着粉笔灰的味道,我正对着摊开的教案发愁 —— 如何让学生理解 “大气环流” 这个抽象概念。QQ 群消息提示音突然响起,一条 “星韵地理福州年会报名” 的消息像枚投入静水的石子,在我重复乏味的教学日常里漾开涟漪。 点开那个闪烁的对话框前,我从未想过地理教育能跳出课本的桎梏。群文件里,上海周光明老师的等高线模型制作视频让我惊叹:原来用泡沫板和彩泥就能让等高线 “立” 起来;四川罗春老师分享的野外考察照片里,学生蹲在溪涧边测量流速,课本上的 “地转偏向力” 突然有了具象的模样。那束从屏幕里透出来的光,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地理不是枯燥的经纬度,是能触摸、能感知的生活本身。 追随光:九年间的七城足迹
从福州的湿热海风到乌鲁木齐的戈壁落日,星韵地理大会的旗帜插过七座城市,我追逐着这束光的脚步,在地理教育的旷野上不断跋涉。
2018 年长沙橘子洲头,罗春老师带我们站在湘江岸边,指着冲刷形成的河漫滩讲 “流水侵蚀”。他弯腰捡起一块鹅卵石:“你们看这石头的磨圆度,就是地理课本里‘搬运作用’的活教材。” 那一刻,江风裹挟着知识扑面而来,比任何课堂讲授都更有力量。2019 年遵义会议会址旁,张艳凤老师踩着赤水河滩涂的鹅卵石,把红军四渡赤水的战例拆解成 “地形对军事行动的影响”,历史与地理在河风中交融,让我懂得教育本该如此立体。
2021 年石家庄的车票至今压在我的教案本里。提前两周订好的酒店靠近会场,我甚至查好了周边的打印店,想把自己设计的 “家乡地形考察课” 课件带去交流。疫情突至让一切停摆,线上会议时,陈国祥老师特意在直播里举起我的课件截图:“这位老师的乡土课程设计很有价值,我们线上多聊聊。” 深夜的腾讯会议室里,二十多位老师围着屏幕讨论教学细节,光标闪烁间,我触摸到了星韵大家庭的温度 —— 即便隔着山海,这束光也能聚成火炬。
成为光:从课堂到原野的传递
2025 年大庆的会场里,新疆左蓓老师的分享让我突然读懂了 “传承” 二字。她展示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树叶的照片:“看这蜡质层厚度,就能推断植物生长的气候环境。” 从校园里的梧桐叶到菜市场的辣椒产地,地理知识像藤蔓般爬满生活的角落。
回来后,我在教室后墙开辟了 “地理角”:学生带来家乡的土壤样本,用 pH 试纸测量酸碱度;在操场用卷尺丈量旗杆影长,记录不同季节的太阳高度角。有个总爱走神的男生,最近总捧着放大镜观察树叶,他说:“老师,我发现松树叶的蜡质层比杨树叶厚,是不是因为松树更耐旱?” 那一刻,我知道左蓓老师播下的种子,已在我的课堂里发了芽。
明年敦煌的行程表上,我标注了莫高窟的壁画位置 —— 那里的飞天飘带弧度,藏着西北季风的方向;鸣沙山的沙丘走向,是风力地貌的天然教材。我想带着学生站在沙漠边缘,告诉他们:星韵地理教会我的,不只是知识,更是让光延续的勇气。
这束从 QQ 群里亮起的光,如今已在千万间教室里闪烁。愿星韵地理的光芒,能越过国界的经纬,让更多人看见:地理是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是跨越山海的桥梁。而我们,永远是追光者,更是传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