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十一月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3989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基于县域尺度的中国人口分布特征及原因探究

已有 366 次阅读2021-6-3 11:03 |个人分类:人文地理|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基于县域尺度的中国人口分布特征及原因探究

吴恋丹  

摘要:人口空间分布是人类活动在地球表层空间上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主要利用老师提供的以中国县域为基本单位的人口数据,运用GIS软件分析以县域为基本单位的人口密度分布图,并探究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人口分布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人口分布不均衡化,影响中国人口分布格局的因素众多,地形、气候、水体差异奠定了人口分布格局的基本特征,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交通与政策等社会经济发展因素不断改变着人口分布格局。

关键字:人口密度;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中国县域

前言: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或称之为人口的空间形式,是人口地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人口密度是表现人口分布最主要的形式和衡量人口分布地区差异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人口空间分布具有典型的尺度特征,精细尺度的人口分布是当前人口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其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变过程与气候、资源及环境等要素关系密切,具有典型的尺度特征 。人口分布的研究对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与发展规划,对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解决问题提供重要的依据。1935年,中国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了黑河(瑷珲)—腾冲一线,生动刻画了中国东南和西北人口分布疏密差异之悬殊,该线作为著名的人口地理学界线,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承认和引用,对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各方面的研究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人口要素与自然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自然环境制约着人类活动,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则对自然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人口发展方面来看,人口数量对环境可能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适量的人口是环境开发的动力,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环境则谈不上开发,而过度的人口数量则会给环境造成压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口与环境的平衡关系便会被打破,引发人地关系的不协调,进而产生诸如能源短缺、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面临的人口问题依然严峻,所以,对人口分布特征的相关研究成了学者们争相讨论与研究的话题,人口分布的研究对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与发展规划,对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解决问题提供重要的依据。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数据主要来源于教师提供的以县域为单位的人口数据,字段有中国县域人口数量以及县域面积,我利用老师的数据制作了两张专题地图,分别是《中国县域人口分布图》、《中国县域人口密度分布图》,以及两张作为说明的普通地图分别为《人口密度>0.1的地区分布图》和《人口数量>200万的地区分布图》。主要使用ArcMap可视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分级色彩符号系统,可以清晰的展现不同的数据差异,它可以通过改变符号的颜色来显示制图要素之间的定量差异。人口分布图分级色彩的字段选择people”字段进行分类,而人口密度图则根据公式:人口密度=人口数量/县域面积,得到的“density”字段进行分类,数据被划分到不同的范围中,然后从配色方案中为每个范围分配一个不同的颜色来表示该范围。《人口密度>0.1的地区分布图》和《人口数量>200万的地区分布图》主要是通过对人口密度和人口数量的数据筛选,使用“根据要素属性选择”功能,将density>0.1people>200的地区选择以后新建图层要素即可。

三、中国人口静态分布特征:

人口分布特征有静态与动态之分。所谓动态分布即是人口的时间分布变化,而人口的静态分布则是人口过程在一定历史时间中相对静止状态的空间现象。以下就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密度分布图两张专题地图进行相应的分析。

1.《中国县域人口分布图》:                                                                                       1 中国县域人口分布图

该图以老师提供的中国县域人口数据中的字段people”进行分析,运用分级色彩来显示中国县域人口数量之间的差异,呈现了中国人口数量的分布特征。共分为6级,分别是0-20万人,20-50万人,50-100万人,100-200万人,200-500万以及500万以上,我通过数据的筛选得知,以县域为单位的人口数量200万以上的地区全国共有25个,均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如下图2所示)。两张图共同展示出,就静态分布特征来看,中国县域人口的分布特征总体表现为人口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东多西少的特征,以及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的空间分布规律,胡焕庸线以东人口密集,以西人口较稀疏。

2  人口数量>200万的地区分布图

2.《人口密度分布图》:

                                      图3 中国县域人口密度分布图

人口密度是人口空间分布状况的一项重要衡量指标,利用ArcGIS分级色彩功能得到人口分布密度图,如图3所示,与图1的不同点在于它以人口密度为衡量标准,考虑了县域面积要素。共同点就是同样的呈现出东部人口密集,西部人口稀疏,东西部人口差别很大的特点。从图中可以发现的是:高度密集区与中度密集区是中国人口密度分区中人口比重最大的一个类型区,集中连片分布在四川盆地、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等发展较好的地方,包括京津冀、中原地区、长三角三大人口集聚中心;从东南沿海城市带直到珠三角地区,涵盖了福州、泉州、厦门、汕头等沿海城市和作为全国性人口集聚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西部地区仅有成渝地区、关中盆地和少数城市地区属于人口密集区。比高度密集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的密集地区一般分布高度密集区附近,主要集中在高、中度集聚区的边缘地带(大红色为中心,被亮度较低的橙黄色包围着)。较稀疏地区分布广泛,而人口密度最低的稀疏地区则大多分布在胡焕庸线以西等环境相对恶劣的地区,总的特征是平原、盆地人口多,高原、山地人口稀少。下图是人口密度>0.1的地区分布,虽然与人口数量>200万的地区不完全重合,但是其共同特点是基本集中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可见,“东多西少”的人口分布特征是我国人口密度分布的基本格局。

 

4  人口数量>200万的地区分布图

四、主要影响因素: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人类不断进行着聚集和扩散的活动。人口分布受到两种人口变动因素的制约,人口自然增减与人口机械增减是改变人口分布面貌的基本因素。人口的自然增减与人口机械增减受自然和社会、历史、经济、技术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说基本上是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即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分布格局是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因素奠定了区域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经济发展因素重塑人口分布格局,政策因素对人口分布格局变化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自然因素:中国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然地理条件所施加的种种影响造成的自然界对人口分布所设置的重重障碍还远远不能克服。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环境容量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决定了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并产生长久深远的影响。

1.地形因子:

各种地形对人口分布提供的条件各不相同,地形影响气候,不同的地形区形成了各具特征的地方性气候,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与人类的适应能力。海拔较低的平原人口最为密集,利于经济建设,山地对人口分布所起影响较复杂(海拔高度、坡向等),海拔是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人类的生活和生存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海拔高度影响身体健康、海拔影响热量与降水等)。以下是中国合成海拔分布图(综合考虑海拔与纬度因素),该图与中国人口密度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中国人口密度等值线分布图》可以看出,人口密度图也反映出中国人口多数位于二级、三级地形区内,高度密集区和中度密集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等地区,这些区域地处平原或盆地,沿河分布,地势平坦,水热条件良好,自然环境优越,农业资源丰富,耕地资源集中连片,土壤肥沃,历史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主产区,适合人类的居住,也是人口集中分布区;青藏高原地区地势较高,地形崎岖,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敏感性强,宜农耕地数量较少且质量一般,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较低,人类生产活动受限,该区人口密度小,人口分布稀疏,人口分布相对稀疏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地形因素影响。除了海拔高度和地势起伏外,山地的坡向对人口分布影响也不小。一般说来,迎风坡比背风坡湿润,阳坡比阴坡温暖,均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及其布局,人口分布也受到间接的影。此可见地形因素(包括海拔、坡度、坡向等)对人口的分布产生极大的影响。正是这种地形地貌的差异奠定了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

 

5  中国合成海拔分布图

6  中国人口密度等值线分布图

2.气候:

      中国国土辽阔,气候条件复杂多样,气候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首先,气候资源是自然资源中影响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提供的光、热、水、空气等能量和物质,对农业生产类型、种植制度、布局结构、生产潜力、发展远景,以及农、林、牧产品的数量、质量和分布都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且气候因素可能会影响人的机体,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影响,人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部,大气中的四季嬗变、风霜雨雪都对人体产生各种影响,以至引起疾病。除此之外,气候对工业、建筑以及交通等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它对农业生产的制约作用间接实现的(这一点与某些发达国家不完全相同),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光热条件与水分条件的配合。当然,气候条件与地形条件是密不可分的,必须把二者结合在一起考虑。否则有些人口分布现象就难以解释。

中国气候类型有5种,分别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可见我国拥有三种季风气候类型,受季风气候影响深远,由于受东临太平洋的海陆位置影响,因此东部地区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性特征,随着距离海洋远近的变化以及夏季的东南风的影响,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东部季风区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丰富,加上东部多数为平原、丘陵地形,使得农业发达,经济繁荣,从而吸引了绝大多数人的居住。气候和地形的逐渐变化使中国人口分布呈现出由东部向西部递减的趋势。因此东部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限也能较好地反映出我国人口分布东多西少的基本格局,由下图可见,胡焕庸线和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这不仅仅是巧合,而意味着气候对于中国人口分布格局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不仅胡焕庸线能划分我国人口分布格局,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分布差异。“胡焕庸线”是人文地理界线,是一条认为划分的界限,而季风区和非季风区边界是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二者虽不一样,但在人口密度分布差异上的体现则使得我们更加了解中国人口密度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对中国人口分布不平衡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除了关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界限对我国东西部人口分布差异的体现之外,气候对人类聚集还体现在以下方面:我国西北部地区地势较高,气候寒冷干燥,人口分布较少,西南地区气候湿热,只有四川盆地一带和少部分地区气候受地形影响较为舒适,因此西南地区人口主要集中于四川盆地一带,其余地区人口较少。我国东北部地区靠近寒带,气候冬季较为寒冷,近年来人口数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纷纷往南方温热地区迁移。

7  胡焕庸线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叠加分析

3.水体:

 一个地区水资源(包含直接降水,河流径流量,湖泊蓄水,地下水)的多寡对于人口分布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在其他自然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一定限度内,地区水资源越丰富,越有利于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环境承载力得到提升,人口分布也更加稠密。然而,如果某地区的水资源超出这个限度,过多的水资源反而会成为限制农业发展、降低环境承载力的不利因素(如湿地地形)。水资源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我国的水资源分布非常不均,南北方差异巨大。适宜水资源偏离度(以降水量作为权重,对河流流量加权求和得到)是综合反映一个地区水资源状况的指标,该指数越小水资源状况越适宜,指数越大表示水资源过度缺乏或者充沛,都不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国适宜水资源偏离度分布图如下。

水体除了作为水源,除了为人们生产生活所利用之外,还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在人口密度分布图上我们可以发现,海岸、河流更容易成为人口高度密集区,特别是河流下游入海口处,很多大城市也是沿河、沿湖、沿海分布,如上海、武汉等。

 8   中国县市适宜水资源偏离度分布图

(二)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迁移是一种复杂的人口现象,受到一系列的社会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社会生产方式,首先是取决于生产力水平。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与迁移的影响是巨大的,一定的有利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状况,是人们定居的自然基础和物质前提。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由自然条件不良或自然资源贫乏的地区移往自然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去定居。制约人口分布与迁移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原始因素,也就是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才能决定人口的分布和迁移,只有在人们尚无能力驾驭自然的时候,自然灾害才能对人口迁移发生作用,而人们驾驭自然的能力取决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 经济发展水平:

现在的人口分布格局是由区域以往的出生率、死亡率的累积作用和人口迁移迁移形成的,而值得注意的是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移率都会受到经济因素的强烈影响。建国以来,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相伴随的是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中国已经完成了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人口转变,因此,人口流动是中国现阶段人口再分布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国人口再分布格局的主力军。随着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壁垒的逐步消除,人口流动的经济指向性日趋增强,经济发展渐成重塑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主导性因素,GDP是衡量区域总体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东南沿海人口迁移活跃,而西部省区以及东北地区人口流迁量和人口流迁率都比较低,这些省区的经济相对于东南沿海来说很不发达。经济的发展对人口分布格局的影响是在第一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毕竟经济再怎么发展还是会受到地形气候等条件的约束。可以说自然条件决定了中国人口分布的大格局:西北人口少,东南人口多,而由于经济原因发生的人口迁入地主要是胡焕庸线以东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区是人口流动指向性的重要聚集区,东部集聚而西部稀疏的人口迁移格局将进一步加剧。

 9 省际人口空间格局变化类型分布图

2)交通: 

区域交通可达性的提高一方面可以改变城市的交通条件,便于居民的出行,另一方面改善了区域的区位条件,不仅增强了城市内部之间的联系,更是促进区域间资源、人口等要素的流动,有效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开展,促使该区域成为具有吸引力的集聚地。 无论是哪一个影响结果,都会促使区域的人口聚集,进而影响人口分布格局。

从交通线路分布图上也可清晰看到,我国各主要铁路沿线多为人口密集区,铁路终点和交叉点又多为人口密集的城镇。交通运输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交通线和交通枢纽对人口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总体上人口较密、密集、高度密集地区均分布在交通便利度较高的地区,青藏新疆等地区属于人口较疏、稀疏地区,交通干线分布较少,交通便捷度不高。从交通网线路图中可清楚地看到,东中部交通网密度大于西部,而一些大城市则表现为交通网的汇聚点,如北京与上海。

 10 中国交通网线路和河流分布

 

3)政策:

20世纪70年代起,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中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并将其定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对于降低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控制快速增长的人口规模产生了显著的作用。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近几年中国生育政策的连续调整,对中国未来的人口结构和空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前后,中国的区域人口空间分布均呈现东部人口密度最高、中部次之、东北再次、西部最低的总体格局,全面放开二孩将会增加胡焕庸线东南侧的人口密度,中国人口分布东南集聚、西北相对稀疏的格局将会长期存在并进一步加剧。[24]

五、结论:

1):人口分布不均是我国人口的突出特征之一,呈现 “东密西疏”的分布特征,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东部地区人口分布多,人口密度大,而西部地区人口分布少,人口密度小。这种人口分布格局的形成与我国东西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密切相关,而且各自然地理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不是分割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如地形要素会影响当地的气候特征),共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以及人口的分布。在分析评价人口分布与各要素的关系时应综合起来进行考察和评价,不能过分强调也不能忽视各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从自然地理要素看,我国东部地区为季风气候区,光热充足,降水较多且雨热同期,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加之东部地区地形绝大部分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又处于许多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灌溉便利,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而西部地区则以干旱、半干旱的非季风气候为主,降水稀少,作物生长期短,加之地形多为高原山地,地表多为草原、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不利于农耕,畜牧业比重高于东部季风气候区。从社会经济条件看,东部地区交通便利,经济文化发达,对外联系便利,工商业发达,大中城市分布较多,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条件;而西部地区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落后,对外联系不便,工商业不发达,大中城市分布较少,不能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东西差异,造成了我国人口东西分布的疏密差异。

2通过ArcGIS 软件将中国人口分布空间化表达,然后进行绘制人口密度专题图。值得注意的是,人口密度提供的只是一个平均数,它掩盖了所计算范围内的内部差异,所以,考虑的范围越小,所计算出的人口密度就越能反映出人口分布的真实情况。例如,以县域为单位的人口密度计算总比以市县为单位计算的人口密度更能反映我国人口密度的真实情况,而相比较县级平均人口密度而言,乡镇平均人口密度能够更客观、细致地刻画人口分布。乡镇(街道)是中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开发布的最小行政单元,如果能够以乡镇人口数据进行分析,乡镇级的人口密度研究能更客观、精细地刻画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和态势,不仅更直观地区分出了人口聚集区,也能区分出县域内部人口密度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口之分布——附统计表与密度图[J]. 胡焕庸.  地理学报. 1935(02)

[2]湖南省人口分布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邓楚雄; 李民; 宾津佑.经济地理. 2017-12-26 

[3]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分析, 姜甲平; 王鑫刚. 中国农业信息2016-11-10

[4] 胡焕庸线和中国季风区界线下人口分布的相异分析,黄倩; 苑全治,黑龙江科学 2018-11-23

[5]中国人口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孔晓妮,新疆大学,2016-05-31

[6] “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及其两侧人口集疏模式差异[J]. 戚伟,刘盛和,赵美风.  地理学报. 2015(04)

[7] 中国县域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 杨波.  西北人口. 2014(03)

[8] 基于乡镇尺度的中国25省区人口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柏中强,王卷乐,杨雅萍,孙九林.  地理学报. 2015(08)

[9] 中国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J]. 封志明,唐焰,杨艳昭,张丹.  地理学报. 2007(10)

[10] 地学视角下的中国县级行政区空间格局演变[J]. 金淑婷,李博,杨永春,石培基,刘润,达福文.  经济地理. 2015(01)

[11] 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国人口集疏格局[J]. 刘睿文,封志明,杨艳昭,游珍.  地理科学进展. 2010(10)

[12] 基于GIS的中国沿海区域人口分布研究 李春娥; 张丽君, 科技视界, 2014(09)

[13]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分析及其可视化[J]. 韩嘉福,张忠,齐清文.  地球信息科学. 2007(06)

[14] 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为例, 童玉芬; 马艳林 北京社会科学 2016(02)

[15] 基于GIS的清远市人口分布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莫莹; 朱煜峰; 张明; 周博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20

[16] 基于GIS的陕西省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刘巧燕; 徐春迪; 陈玲侠,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7

[17] 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人口集聚的影响研究, 吴号禹,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4-16

[18] 地形因子对人口空间分布影响分析——以黄山市为例, 程晓亮; 吕成文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9-15

[19] 中国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空间一致性研究, 封志明; 刘晓娜 人口与经济 ,2013-03-25

[20] 中国人口分布与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陈波, 经济研究导刊. 2011-08-05

[21] 中国人口分布地理界线探析, 穆朝君, 地理教育. 2011-01-25

[22]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人口流动网络研究——基于百度迁徙大数据的分析, 蒋小荣; 汪胜兰. 中国人口科学. 2017-04-01

[23]中国人口与经济分布一致性的空间效应研究[J]; 肖周燕; 人口研究; 201305

[24] 全面二孩政策对中国人口结构及区域人口空间格局的影响, 王开泳; 丁俊; 王甫园. 地理科学进展 2016-11-24

 

附:ArcMap制作地图简单过程记录:

1)将原数据导入图层,打开China图层属性,以分级色彩进行符号化,值字段选择“PEOPLE”,归一化为无,选择一个色带。并手动更改数据范围如下


2新建字段density”,运用字段计算器输入公式“[PEOPLE] / [AREA]”计算出以县域为单位的人口密度


3)打开China图层属性,以分级色彩进行符号化,值字段选择“density”(也可以选择值字段为people字段,归一化为area)归一化为无,选择一个色带。并手动更改数据范围如下

4)添加相关要素后得到以下两张专题地图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5 04:45 , Processed in 0.08086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