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最羡虞姬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610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地理百科

热度 1已有 1787 次阅读2010-11-18 17:51 |个人分类:地理百科|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拉布拉多半岛
(Labrador Peninsula)加拿大东部的大半岛。介于哈得孙湾与圣劳伦斯湾之间,东南隔贝尔岛海峡与纽芬兰岛相望。发育于加拿大地盾,大部为劳伦辛低高原所占据。面积约140万平方公里。第四纪冰期时曾是大陆冰川的中心地带,冰川地貌广布。地表起伏不大,为300~900米的低高原。哈得孙湾一带地势最低,东半部地势较高。湖泊众多,有“湖泊高原”之称。北部托加特山的最高峰海拔1676米。沿海多峡湾。东岸海域有拉布拉多寒流流过。每年9月至翌年6月地表被冰雪覆盖,冬季海岸带封冻。气候凛烈,北部为苔原,南部为针叶林(以黑云杉为主)。矿藏资源丰富,诺布湖附近有大型露天富铁矿。此外,还有铜、石墨、云母、镍等。河流湍急,多瀑布,水力资源丰富,丘吉尔河上建有世界著名的大型水电站。东部属纽芬兰省,西、南部属魁北克省。人口2万多。居民多从事养鹿业、捕渔业、毛皮业和狩猎业。
拉采尔
(F·Ratze1,1844~1904)德国人文地理学家和人类学家。1866~1868年在海德尔堡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地质学和动物学。1870~1871年从军参加普法战争。1872~1875年赴南欧、美国、墨西哥、古巴旅行。1875年任慕尼黑大学讲师。1876年被莱比锡大学聘为地理教授,专注于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研究和地理教学。著有《人类地理学》、《民族学》,他从生物学、进化论的观点研究人地关系,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人的心理、生理与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过程,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创始人之一。其所著的《政治地理学》把国家比作有机体,可分成幼年、青年、壮年、老年等阶段。在其《生存空间》一文中首创“生存空间”的概念,认为强大的国家为了生存必须要有生长空间,他的国家有机体、生存空间学说成为地缘政治学的理论基础,后经瑞典哲伦的发挥,又为德国法西斯用作向外侵略扩张的理论根据。其他著作有《人类的历史》、《比较地理学》、《美国政治地理》、《德国乡土志引言》,以及《幸福岛的梦想》等。
拉丁美洲
(Latin America)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面积2072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4%。人口约4亿(1990)。由于大多数国家通用源于拉丁语的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法语而得名。
拉普拉塔河
(La Plate River)南美洲东南海岸的河口湾,西班牙语为“银河”之意,系巴拉圭—巴拉那—拉普拉塔水系的河口段,长320公里。因近代下沉,形成巨型喇叭口状三角形港湾。年均流量4.2万立方米/秒,河口最宽处223公里,水面3.5万平方公里。支流携带大量泥沙,河水混浊,淤积量年均达6000万立方米,形成若干沙洲和浅滩。河水注入影响大的西北段为淡水,东南段受海洋影响为咸水。吹西南风时,南岸水面低落、北岸水位升高;吹东南风时,河水逆涌,南岸低洼处常遭水淹。该河位于阿根廷和乌拉圭之间,沿岸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为重要国际航道。主要港口和城市有布宜诺斯艾利斯、拉普拉塔和蒙得维利亚等。巴拉那河和乌拉圭河是拉普拉塔河的两条重要支流。巴拉那河发源于巴西高原南部,上、中游流经高原地区,河床深切,多急流、瀑布,水力资源丰富。其中著名的瀑布有伊瓜苏瀑布和塞特凯达斯(瓜伊拉)瀑布,前者汛期水宽3000—4000米,为世界最宽的瀑布,后者下游兴建的伊泰普水电站,装机容量居世界首位。
拉普拉塔平原
(La Plate Plain)南美洲第二大平原。位于安第斯山脉、巴培哥尼亚高原和巴西高原之间,东临大西洋,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构造上属陆台边缘拗陷和安第斯山前拗陷的一部分,南部边缘为海西褶皱带。平原狭长,可分为南北二部分。北部(南纬29°以北)为格兰查科低地(亦称格兰查科草原),主要分布在玻利维亚、巴拉圭和阿根廷三国境内,长约 1400公里,宽600多公里,发育着肥沃的黑土。西侧地势较高,海拔500~600米,多丘陵。向东逐渐低平、坦荡、海拔约200米,巴拉圭河两岸地势更低,沿河地带有大片沼泽湿地。南部为潘帕斯平原(也称潘帕斯草原),主要分布在阿根廷境内。西部有厚约600米的坡积层,平原地表上覆盖着冰碛物、河流冲积物和风积黄土。地势由西向东缓倾,且逐趋平坦,多在海拔150米 以下。海西褶皱带部分为西北—东南向起伏的丘陵,布列在平原之上,潘帕斯草原是世界重要的农牧业地带。
拉萨市
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西藏自治区首府,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以佛教“圣地”、“日光城”而著称。地处西藏高原中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平均海拔3650米。市区属高原气候,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全年日照时间长达3000小时以上。拉萨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藏族地区文化发源地之一。公元7世纪,松赞干部在西藏建立吐蕃王朝,迁都于拉萨。以后吐蕃王朝分裂。公元1409年黄教统一西藏,拉萨又成为西藏的政治、宗教、经济、文化中心。1951年和平解放后开始建设,1959年民主改革后,经济、文化更加迅速发展。1960年设市。人口12.4万人(1991)。已建立电力、水泥、皮革、汽车修配、机电、制药、织毯、面粉等工业。地毯是重要出口物资。运输以公路为主,川藏、青藏、拉亚(东)、拉樟(木)等线均在此交汇。拉萨机场已开辟了至北京、成都、兰州、西安、广州、加德满都等航线。水能、地热、太阳能开发前景非常可观。名胜古迹有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小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等。
拉脱维亚
东欧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西濒波罗的海,北临里加湾。同爱沙尼亚、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和立陶宛接壤。面积6.45万平方公里。人口268.7万(1990年),其中拉脱维亚人占53.7%,俄罗斯人占34%,还有白俄罗斯人、波兰人、乌克兰人和立陶宛人。大多信奉基督教新教、少数信奉天主教和东正教。首都里加。平原、低地和低矮丘陵相间,3/4地区在海拔120米以下,最高点海拔311米。温带湿润气候。年降水量550~800毫米。多湖沼。森林约占全国面积的1/3以上,以针叶林为主。泥炭资源十分丰富。18世纪并入帝俄,1919年独立。1940年并入苏联后为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91年8月22日宣布脱离苏联独立。国名拉脱维亚共和国。主要工业部门有电力、化学、传统的机械和食品工业,以及木材加工工业与制浆造纸工业。主要工业中心里加。农牧业发达。种植业以谷物、亚麻、甜菜和马铃薯为主。半数耕地用来种植饲料作物。养蜂业相当普遍。
莱茵河
(Rhine River) 欧洲西部第一大河,源出瑞士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西北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荷兰,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长1320公里,流域面积22.4万平方公里。左岸支流有阿勒河,摩泽尔河等;右岸支流有美茵河,鲁尔河等。上游主要靠冰雪融水补给,水量以夏季最丰;中游为融水,雨水混合补给,以春季最盛;下游常年雨水补给,秋冬最多。全年水量丰富、均匀。河口平均流量2500立方米/秒。通航里程886公里。有运河同多瑙河、塞纳河、罗讷河、易北河等相通,构成发达的水运网。中下游工业城市密集,重要河港有鹿特丹、杜伊斯堡、美因兹、斯特拉斯堡等。
兰州市
位于甘肃省中部,甘肃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的中心,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我国以重型工业为主的城市。地处陇中黄河沿岸,为一东西狭长的带状城市。兰州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平均温度9.3℃,年均降水324.85毫米。人口153.21万(1991)。兰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西汉昭帝怡元元年(公元前86年),在兰州设置金城县、金城郡,至今已有1400多年。自古以来也是“丝绸之路”上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工业以炼油、化学、机械、有色冶金、毛纺、电力为主。兰州炼油厂、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兰州石油化工机械制造厂全国著名。铁路有陇海、兰新、兰青、兰包线,并是这四大干线的交汇点。公路干线有西兰、兰新、兰青、兰包、包兰等。民航可通上海、西安、广州、北京、乌鲁木齐、西宁、拉萨等地。市内有兰州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多所。郊区以产“兰州水烟”、“兰州瓜”、白兰瓜、苹果等著名,并产有黑瓜籽、百合、玫瑰等,故有“瓜果城”之誉。名胜古迹主要有五泉山、白塔山、雁滩、白云观、黄河铁桥等。
澜沧江
中国西南地区大河和重要的国际河流之一。上源有二:东源扎曲,西源吉曲,均出自唐古拉山脉的岗果日山,以扎曲为正源。两源至昌都汇流后称澜沧江,南流于云岭和怒山间横断山区,至南腊河口出国境,称湄公河,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入南海。全长4688公里,中国境内长2153公里,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中国境内16.14万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沘江、漾濞江、南允河、威远江等。该江以类乌齐河口和功果桥为界划分为上、中、下游三段。上游流经青藏高原面上,河谷平浅,水流缓慢;中游山高谷深,江宽仅70~200米,河床坡降大,多急流险滩;下游山势降低,宽谷和窄谷相间,夏旧以下入西双版纳,山势更低,呈串珠状河谷至国境。澜沧江径流以雨水和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径流丰富,年径流总量741亿立方米。季节分配是上、中游暴雨少、洪水小、径流稳定;下游降水集中,有明显干湿季,径流集中夏季,占全年的50%左右。年际变化不大,变差系数在0.11~0.23之间。
劳动地域分工
又称生产地域分工或地理分工。与部门分工一道成为社会分工的两种基本形式。劳动地域分工通常是通过地域间的部门分工及其所反映的地域间部门结构的差异显示出来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某一优势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实行专业化生产,是社会分工的地域表现形式。它是在生产地与消费地分离、靠运输进行交换的条件下形成的。通常实现分工的前提是产品在生产地的价格与运费之和低于在消费地生产同种产品的价格。地域分工可分为:①绝对地域分工。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限制,某地区不能生产某种产品,必须由其他地区输入;②相对地域分工。某地区能够生产某种产品,但生产耗资大,收效小,以输入为较好。合理的劳动地域分工,有利于地区间的相互支援和合作,充分利用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劳动力资源,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地域分工是一种既稳定又非常活跃的过程,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紧密相关。地域条件的差异是地域分工的自然与物质基础,区域专门化是地域分工的具体表现。劳动地域分工具有以下特点:①地区生产的产品主要不是为了本地区消费,而是通过交换和贸易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才能最终实现消费;②一定的运输手段和商品贸易的存在是劳动地域分工发展的前提;③劳动地域分工得以实现的原动力是经济效益;④劳动地域分工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经济区的形成。
老年化指数
(Ratic of aged population)老年人口(65岁以上)除以少年人口(14岁以下)再乘以100。老年人口多的地域老年化指数高,老年人口少的地域老年化指数低;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欧洲各国老年化的指数高,如法国为56.5%,英国为54.9%,意大利42.4%,可以说是老龄化的社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老年化指数偏低,多数在10%左右。
老挝
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又称“寮国”,有“万象之邦”称号。位于中南半岛东北部。东邻越南,南连柬埔寨,西接缅甸和泰国,北与中国云南省接壤。面积23.68万平方公里,人口414万(1990年)。全境分上寮、中寮、下寮3部分。行政区划13省,首都万象。境内多山和高原(占80%),西北高、东南低,湄公河沿岸有局部平原。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0~26℃,年雨量1250~3740毫米。11~4月为干季,5~10月为湿季。山区林茂。盛产龙脑香、柚木、紫檀、红木等名贵木材。矿产有铁、锡、铜、煤等。湄公河从西部经老、泰边境流过,水力资源丰富(1250万千瓦)。文明古国,早期与中国有交往。14世纪国势颇盛。1893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940年初日军占领。1945年独立后法国与美国相继侵入,1954年与1973年分别取得抗法与抗美战争的胜利。1975年成立老挝人民共和国。东南亚人口密度最疏稀的国家(每平方公里仅16人)。城市人口率为15%。多民族。老龙族(老、泰、芬、芦等占总人口65%),即“低地老挝人”,分布在河谷低地。老听族称“坡地老挝人”,分布在上、下寮海拔500—1200米地带。老松族,即“山顶老挝人”(苗、瑶等)占人口的10%,集中分布在高山区。多信佛教。老挝语为国语。经济发展迟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70美元(1990年),属世界经济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倒数第5名)。80%人口从事农业,农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以上。种植业为主,年产稻谷150万吨左右,可以自给。多分布在谷地平原。杂粮有玉米、薯类等。在土质肥沃坡地种咖啡、茶和果树。工业只占16%,主要有电力、日用轻工业等。没有铁路和出海口,公路为主。出口电力和农林产品,进口燃料、水泥、药品等。河谷平原是人口、农业、经济最集中的地带。
勒拿河
(Lena River)亚洲大河之一,俄罗斯著名长河。位于东西伯利亚。源出贝加尔山脉西坡,沿中西伯利亚高原东缘曲折北流,注入北冰洋的拉普帖夫海。全长4400公里,流域面积249万平方公里,河口处年平均流量1.7万立方米/秒。从河源到维季姆河入口处为上游,流经山地高原,谷深岸陡,多急流石滩,属山地型河流;从维季姆河口到阿尔丹河汇流处为中游,河床展宽;阿尔丹河河口以下为下游,逐渐具有平原型河流特点,河谷较宽,河漫滩发育,其上多汊流、湖泊;入海口处大量泥沙堆积,形成典型的禽足状三角洲,面积约3.2万平方公里。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雨水补给为辅。有春、夏洪水,春汛为主,春秋两季流冰常阻塞河床,引起冰上泛滥。流域气候寒冷,河流结冰期长达5~6个月。乌斯季库特以下可通航,航期120~160天。水力资源丰富,建有水电站多处。流域内森林、煤、天然气、铁、金、金刚石等资源丰富。下游渔业发达。重要河港和经济中心有雅库茨克、基廉斯克和奥廖克明斯克等。
雷州半岛
位于广东省南部,突出于南海,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望。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三大半岛。半岛地势平缓,西北高、东南低,北部以丘陵为主,海拔在100~200米之间;中部为堆积平原,海拔20~40米;南部为玄武岩台地,地面微微起伏,火山比比皆是,尤以中部最多,火山岩面积3674平方公里,占半岛总面积的37%。因莅临海洋,纬度较低,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夏秋多雨,台风频繁,冬春干躁,夏季长达七个月,高温而无酷热,冬季偶受寒潮侵袭,气温均在10℃以上。雨量充沛,年雨量约1500毫米,有雨季和旱季之分,4~9月为雨季,约占年雨量80%,10月~翌年3月为旱季,只占年雨量20%。植被主要有橡胶树、桉树、木麻黄、菠萝、香茅、柑橙、甘蔗等分布普遍。沿海是著名的鱼产区,有经济价值的鱼类200多种,著名的水产有马鲛、红鱼、鲳鱼、石花、鱿鱼、海蜇、海虾等。湛江港是中国南方的重要大港。
冷锋
(Cold front)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的锋,称为冷锋。根据冷锋移动的快慢和锋上垂直运动等分为一型冷锋(又称缓行冷锋)和二型冷锋(又称急行冷锋)。两型冷锋的天气有明显差异。缓行冷锋因移动缓慢,锋后的冷气团成楔状伸向暖气团,使暖气团沿锋面缓慢滑升,产生与暖锋相似的层状云系,只是出现顺序相反。云系和降水区主要出现在地面锋线之后,范围比暖锋窄。如锋前的暖空气不稳定时,地面锋线附近也可出现积雨云和雷阵雨,这种情况在我国夏季较多见。急行冷锋因冷气团移动速度快,强烈冲击暖气团,迫使锋前暖气团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在高层因暖气团移速大于冷气团,出现暖空气沿锋面下滑现象。这样在锋前就形成对流性积雨云,且云系主要是沿锋线排列成长而狭的积状云带。在地面锋线前方依次出现高积云、卷积云、卷云。降水区较窄,多阵性降水,夏季常产生雷暴、冰雹等对流性不稳定天气。我国冬季多二型冷锋,影响范围可达华南,夏季多一型冷锋,影响范围比冬季小。
冷气团
(Cold air mass)根据气团与其流经地区下垫面的热力对比,凡是气团比其移经区为冷时,称为冷气团。冷气团是从冷区向暖区移动,因此不仅使流经地区变冷,而且冷气团的低层迅速增温,气层趋向不稳定状态,有利对流运动的发展。夏季,冷气团低层有时因局地强烈增温而形成不稳定天气,出现积云甚至积雨云,伴随产生阵雨或雷阵雨天气。冬季,冷气团低层一般气层稳定,形成寒冷、晴朗少云天气。
冷洋流
(Cold current)本身温度低于所经海区海水温度的海流。多发源在寒带和温带海区。冷洋流的特点是:水体低温低盐,含氧量高,营养盐类较多,浮游生物丰富,生产力大,透明度小,水色多呈暗绿。冷洋流通常自高纬流向低纬,水温沿途逐渐升高,对沿途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冷洋流的温度不一定比暖洋流低。在海流图上,冷洋流常用蓝色表示。
离心的移动
(Centrlfugal movement)或称远心的移动。与向心移动(求心的移动)对称。指某种城市职能从城心部向外方移动。远心移动的职能,由于城市发展阶段、社会经济体制、技术进步的差别,有不同的变化。最早开始的是住宅、学校、仓库、工厂等的远心移动,近年来,某些商业职能(百货公司,超级市场等),部分公司的总社、某些科研机构等都发生了远心移动。随着城市规划,地域规划的发展,有计划地进行远心移动。例如,日本在茨城县建立筑波科学城,从东京迁入几十个科研单位和大学。1933年克尔比详细论述了城市远心作用,他认为造成此种移动力为远心力。远心力主要有下述各种:①城市空间的力。由于城市中心部分日益拥挤,四周有广阔的空间,许多城心部分的职能移向郊外。②位置的力。由于城心的限制,使许多城心企业选择于郊区更适宜的位置。③关系位置的力。城心部分地价高,税金重,使许多企业迁往城市的四周地区。④社会评价的力。城心地价高,税金高,限制亦多,排挤一些职能向外移。移向远方地价低,税金低,限制少的地方。⑤占据状态和结构。城心部为旧职能,多为固定的很难变化的形态,交通混杂拥挤,要移向便于改变新职能,方便、容易适应,交通得到改善的郊外。⑥人类的平均作用,个人的多变性,郊外地区的景气等,促进向郊外移动。
黎巴嫩
西亚地中海东岸国家。东、北部连接叙利亚,南与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为邻。意为“雪白的山”。面积10400平方公里。人口315万(1990年)。行政区划分5个省,首都贝鲁特。国土南北狭长,位于西亚裂谷带上。自西向东,平原、山地、盆地、山地呈四条南北纵列。山地、沼泽约占1/2。属地中海式气候。沿海多冬雨,夏热冬冷,无霜冻。内地较干燥,冬积雪。历史悠久,古腓尼基的一部分,后相继被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罗马、阿拉伯、奥斯曼帝国侵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法国“委任统治地”。1943年独立,名黎巴嫩共和国。人口增长较缓,城市化进展快,城市人口率为78%。绝大多数为阿拉伯人,余为土耳其人、亚美尼亚人、希腊人等。阿拉伯语为国语。51.1%信伊斯兰教,48.9%信基督教。经济以商业、贸易、金融为主,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0%以上,有外国银行数十家,在中近东各国中居重要地位。加工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以纺织、食品为主,另建有炼油厂、水泥厂等。农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以水果(柑桔、葡萄、香焦、菠萝、橄榄)和蔬菜为主,可供出口,小麦不能自给,尚需进口。的黎波里、赛达是波斯湾石油转口港,近年因战争油港关闭,蒙受严重损失。向海湾国家出口菜、果、成衣和水泥等;由意、法、美、德进口机械、电器和运输工具等。贝鲁特是重要贸易港,西亚地区旅游胜地。
里昂
法国第三大城市和重要工业中心。位于法国中南部罗讷河与索恩河汇合处。居地中海通往欧洲北部的战略走廊带上,人口41.9万(1990年)。地处罗讷河走廊,气候兼有地中海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特征。年降雨量813毫米。罗马帝国时期曾是高卢都城,1312年并入法兰克王国。11世纪成为法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法国革命期间经济衰落,后渐兴起,商业、制造业和纺织业均有所发展。19世纪末经济全面高涨,丝织业扩大,并出现化学和冶金工业。20世纪以来成为法国最古老、最著名的纺织业中心。现在是世界高级丝织品最大产地之一。化学工业仅次于巴黎居全国第二位。有硫酸、盐酸、氢氨酸厂以及氟化品厂等;有利用炼焦和炼油副产品发展的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染料、制药、香料等。制药工业也仅次于巴黎,是全国第二大制药工业基地。制造业也较发达,其中纺织机械、机床、汽车、电器等都占重要地位。电缆制造闻名于世。里昂铁路、高速公路、空中交通发展迅速,水路运输亦很发达,是沟通北欧诸国和地中海国家间的交通要冲。
里海
(Caspian Sea)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属海迹湖。位于亚欧两洲交接处,湖岸分属俄罗斯、土库曼、阿塞拜疆和伊朗。南北长约1200公里,平均宽320公里。面积约37.1万平方公里。大部水深不足100米,北浅南深,最深达1025米。为内陆湖泊,有伏尔加河,乌拉尔河等130多条河流注入。湖区属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冬季北部水温0℃以下,冰期2个月;南部达12℃。夏季水温26℃左右。湖水北淡南咸,盐度北部12‰;南部13‰。由于用水量增加,补给量减少等原因,有水位下降、湖面缩小的趋势。里海自然资源丰富,湖中有丰富的鱼类和海兽,如海豹、鲑鱼、甲壳纲动物等;北部为渔区,鲟、鲑、鲱等为主要捕捞鱼种。沿岸石油资源丰富。航运业较发达。主要港口城市有阿塞拜疆的巴库,俄罗斯的阿斯特拉罕和伊朗的沙赫港等。
里约热内卢
(Rio de Janeiro)世界著名天然良港,巴西第二大城和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位于东南部瓜纳巴拉湾西岸的狭长地带,南临大西洋,有长14公里的海峡大桥同海湾对岸的尼泰罗伊城相连。面积1171平方公里,人口约900万;大里约热内卢包括14个卫星城镇,人口达1258万。居民中白人占61%,黑人占15%,混血种人占21%。城市依山面海,因受地形和大西洋的强烈影响,气候温和宜人。始建于1565年,1763年成为葡萄牙巴西殖民地的首府,1822年成为巴西首都(直至1960年)。地处全国经济核心地带,是仅次于圣保罗的经济中心。主要部门有纺织、印刷、汽车、冶金、服装、石油加工、造船、化学和食品工业等,其中印刷业和服装业在全国占突出地位。全国商业、金融中心。文教事业也较发达,众多的大企业、银行和垄断组织的总部都设于此。有里约热内卢大学等许多高等学府、科研机构和全国著名的博物馆、图书馆等。全国最大进口港和南美洲最大港口之一。港湾腹宽口窄,可泊巨轮。输出咖啡、蔗糖、皮革和铁、锰矿石等。世界著名旅游中心,海滩风景优美、迷人,旅游设施完善。因每年2月举行3天3夜的“狂欢节”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故有狂欢节“圣都”之称。还有彼得罗波利斯等山地游览胜地和全国最大的公园、运动场、热带植物园等。
李冰
(公元前3世纪)中国战国时水利家。公元前256年~前251年秦昭王任其为蜀守。他知天文晓地理,重视实地考察。率其子二郎及民工兴修岷江流域水利工程,其中以都江堰最为有名。他把筑堰、淘沙、畅通水流、保护堤岸以调节水量的原则总结为“深淘滩,低作堰”6字。这一工程至今仍得灌溉、防洪、航运、游览之利。另外,为经常观测上游来水情况和维持一定水流条件,又树立了3个石人做为水尺,以测定水位,是为最早的水位站。还疏导了文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水江(今邛崃县南江)等水道,修治了沫水(大渡河)与岷江河段,效果良好。这些工程使川西平原无水旱之忧,誉称“天府之国”,李冰被后世尊为“川祖”。
李四光
(1889.10.26~1971.4.29)中国大地构造学家、地质学家。字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卒于北京。1904年赴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造船;1913年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采矿和地质。1919年在欧洲各国考察地质。1920~1937年在北京大学任教,其间1928年起兼中央地质研究所所长,1935~1936年应伦敦和伯明翰大学之请前往讲学。1948年去英国参加国际第18次地质会议。1950年回国。任科学院副院长、世界科联副主席等职。对石炭一二叠纪地层划分和微体古生物研究贡献很大,建立?科新属、种,以《中国北部之?科》(1927年)一文于1931年获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22年起研究中国冰川。1937年发表《中国的第四纪冰川》,划分为4个亚冰期:鄱阳、大姑、庐山和大理。首先在中国倡导研究地质力学,建立“构造体系”概念,解决不少生产实际问题,如找矿(特别是石油地质)、找水、工程建设、地震预报、地下热能研究等。主要著作尚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天文·地质·古生物》(文集)等。
李特尔
(Karl Ritter,1779.8.7~1859.9.8)德国地理学家。近代人文地理学奠基人。生于奎德林堡。毕业于哈雷大学,执教于柏林大学。深受洪堡影响。其著《欧洲地理》(1804)一书,附有欧洲山系、气候、生物和语言分布的图集。强调地理与历史必须携手并进。1817年以《地球学》(全名《关于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地球科学:普通比较地理学,研究和讲授物质及历史学的可靠基础》)第一卷而闻名,1859年完成19卷。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应从观察出发,而不能从观念和假设出发;认为地表现象的空间排列具有内聚性;坚持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布满了人类的地表空间,是地球上同时存在于区域之内的事物,人是整个地理研究的核心和顶点;把地理单元作为空间概念来研究;写有被称为以地理观点解释历史的著作;但哲学上的目的论把他引入了歧途。他提出了地球学(地学)和比较地理学等概念。巨著《地球学》未能完稿仅包括非洲和亚洲的一部分,但已长达2万页19卷。由于他的自然考察远不如洪堡广泛,故有人说他是“书斋学者”;但他一生从事地理教育工作,确是一位卓越的地理教师。
李希霍芬
(F·Richthofen,1833~1905)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就读于布雷斯劳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地质学和自然科学。早年曾在阿尔卑斯山考察地质,1860年奉普鲁士政府之命去东亚考察土地与资源。1862~1868年考察美国加州的火山和金矿。1868~1872年由上海商会资助先后7次考察中国,调查地质、矿藏、黄土、海岸性质与构造线等,提出中国黄土风成的假说,编绘出中国煤田图,首次报导中国煤田状况。曾任波恩、莱比锡、柏林等大学教授,柏林大学校长。国际地理学会理事长。为推动德国现代地理科学理论发展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认为地理学的特殊目的是集中研究地球表面上相互联系的各种现象,最高目标在于发掘人类和物质的地球以及与自然现象也有联系的生物现象之间的关系。早期在地质学和地形学上有突出贡献,晚年颇注意地志学、政治地理学和聚落地理学的研究。代表性论著有《现代地理学的课题与方法》、《调查考察的领导方法》、《十九世纪地理学的动力与方向》、《中国——旅行与其为基础的研究成果》、《中国旅行日记》等。
李旭旦
(1911~1985)中国人文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江苏江阴人。1924~1930年间在江阴南菁中学求学,勤奋好学,兴趣广泛,喜读史地书籍。1930年夏因品学兼优被保送到南京中央大学学习。1934年毕业留校任教。1936年考取公费留学生,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两年后获理学硕士学位。并对欧洲、美洲进行实地考察,行程数万公里。归国后在中央大学地理系任教授。1941年参加中国自然科学社组织的西北地区地理考察,任考察团团长。1943年任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1946年赴美国马里兰大学任访问教授,翌年年底归国。1952年任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系主任。1950年发起创办《地理知识》杂志,1950~1956年间担任主编。1982年被聘为国际地理协会机关刊物《地学杂志》编委。1983年首任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他以毕生精力从事地理专业人才培养和中外区域地理、人文地理学研究,在我国人文地理学复兴和发展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一贯主张地理学应以区域为核心,而在区域地理中自然与人文为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一生治学严谨,著述甚丰,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概说》、《人文地理学论丛》等。
立陶宛
东欧波罗的海沿岸国家。陆疆同拉脱维亚、白俄罗斯、俄罗斯联邦接壤,西南同波兰为邻。面积6.52万平方公里。人口372.3万(1990年),其中立陶宛人占79.6%,俄罗斯人、波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分别占9.4%、7%和1.7%。信奉天主教。首都维尔纽斯。地势不高,中、西部一般海拔不足200米,东部地势稍高,海拔100~300米。低丘间多湖沼。温带湿润气候,年降雨量600~750毫米。森林约占全国面积1/4。多沼泽。1240年建立陶宛大公国。1569年与波兰合并,成立波兰立陶宛王国。1795年至1815年并入俄国。1919年2月建立立陶宛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4月立陶宛被德国和波兰占领,8月底建立资产阶级的立陶宛共和国。1940年立陶宛重建苏维埃政权,8月3日加入苏联。1990年3月11日宣布脱离苏联独立。改国名为立陶宛共和国。资源贫乏,工业主要靠发挥本地在运输地理位置、劳动力资源及原有工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利用国外输入的原材料及能源而发展起来的加工工业。机械工业为主要工业部门。由于原材料和能源缺乏,发展了技术高、耗原材料少、便于运输的产品,如小型精密机床、小电机、无线电电子、仪表等。同时还利用从俄罗斯联邦运来的石油、天然气,发展了石油化工,传统的木材加工、纸浆、造纸和食品工业也较重要。工业分布比较分散,其中维尔纽斯和考纳斯两市占工业总产值的1/4强。克莱佩达、沙乌良、帕湼韦日斯三市合占1/4,乳、肉畜牧也重要。主要作物有亚麻、甜莱、马铃薯和蔬菜等。
立体农业
(Vertically distributed farming)亦称垂直农业或山地农业。指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区,高原地区和狭谷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垂直地带分异,引起农林牧业用地随海拔高度由低到高呈现着明显的多层次、多级利用的垂直变化和农林牧业生产布局呈现立体变化的特点。我国云南、四川和藏南谷地等地区的立体农业都很典型。这里种植业一般多分布于谷地和谷坡。山地为天然林,间有草地,林线之上为天然草场,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层次性特点。立体农业对充分地利用山区的自然条件、保护山区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山区面积广大,但利用率很低,发展立体农业的潜力很大。另有人认为,广义的立体农业是根据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特性及其对外界生长环境要求各异的特点,在同一单位面积的土地或水域等空间,最大限度地实行种植、栽培、养殖等多层次、多级利用的一种综合农业生产方式。以我国珠江三角洲的桑基农业、蔗基农业、果基农业最为典型,具有多层次、多级利用的特点。一般意义上的立体农业通常是指狭义的立体农业。
郦道元
(466或472~527)中国北魏地理学家。字善长。范阳涿(今河北涿县)人。历任鲁阳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和御史中尉等职。为官刚毅峻刻,被反臣萧宝夤杀害于阴盘驿亭(今陕西临潼东)。足迹遍及鲁、晋、豫、冀、皖、苏和内蒙等地,考察山川大势,“访渎搜渠”。孝明帝时主持改边镇为州郡建制。他认为《禹贡》、《山海经》等对河流和水利工程等叙述不全面,乃将《水经》(一说该书为《水经注》的写作提纲)增补校注成书《水经注》40卷,30万字。所述及的河流由《水经》的137条增至1252条,包括了当时中国境内几乎全部河流。并“因水以证地”,评述了各干支流域的地理沿革、山脉、水流形势、物产资源、城镇关津、民族风情和重要历史事件等。为中国古代地理名著,对研究中国古代地理、现代经济建设、气候波动等都是重要资料。另著有《本志》、《七聘》等,但已佚失。
栗钙土
(Chestnut soil)温带干旱和半干旱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中部,位于黑钙土带南侧呈东西条带状分布。北美洲栗钙土沿黑钙土西侧呈南北带状分布。南美洲大草原,大洋洲,非洲也有分布。我国栗钙土分布于内蒙古高原东南部,呼伦贝尔西部,大兴安岭东南丘陵平原,西北干旱地区的一些山间盆地也有分布。栗钙土具有弱腐殖质累积与较强的钙化过程。由于气候较干旱,干草原植被每年归还土壤的有机残体数量少,且矿化快,因此栗钙土腐殖质累积较少,腐殖质层薄而呈栗色。降水少、土壤淋溶作用弱,碳酸钙淀积层位较高,石灰呈斑块状和结核状聚集,钙积层呈白色,表现紧实。土壤呈弱碱性到碱性反应,土壤养分含量较低。栗钙土分布区生长许多优良牧草,是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在我国也是北方旱作土壤区之一。因农田与草场缺水严重,风蚀沙化现象随着过度放牧与农垦而加重。所以栗钙土地区应大力营造防护林和兴修水利灌溉工程。
砾岩
由粒径大于2毫米的碎屑胶结而成的沉积岩。碎屑颗粒一般呈圆状或次圆状,砾石之间多被砂、粉砂、粘土及化学沉积物所充填。根据砾石的成分,可分为单成分砾岩和复成分砾岩;根据沉积环境可以分为滨海砾岩、河流砾岩、洪积砾岩等。滨海砾岩的砾石分选和磨圆均比较好,砾石的长轴往往平行于海岸的方向,砾石的扁平面一般向海倾斜,砾石成分比较单纯。河流砾岩分选和磨圆较差,砾石长轴多与水流方向垂直,砾石扁平面多倾向河流上游,倾角一般较大,砾石成分往往比较复杂。根据砾岩在地质剖面中的位置,可分为底砾岩、层间砾岩。砾岩一般很少含有化石,有时含有贝壳及生物碎片。
利比里亚
西非西部国家。西南濒大西洋,陆邻科特迪瓦、几内亚和塞拉利昂。面积111370平方公里。全国分为9个州,首都蒙罗维亚。人口251万(1989)。全国28个部族,其中以克佩勒、巴萨、克鲁等族人数较多,多信奉原始宗教和伊斯兰教,各操本族语言。另有美国黑人移民后裔(克列奥尔人)约4万多人,讲英语,信基督教。官方语言为英语。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内陆为海拔400~600米的几内亚高原;北部起伏较大,多陡崖;最高点沃洛吉西山1381米。沿海为狭长平原,海岸平直,多沙洲、潟湖。河流众多,上、下游多峡谷、急流,富水力资源。热带季风气候,非洲多雨区之一。降雨量自沿海2000~3500毫米减至内陆1500~2000毫米,且集中于5~11月的雨季。15世纪起葡、荷、英、法殖民者侵入,贩运奴隶,掠夺资源,沿海被称为“胡椒海岸”、“谷物海岸”。1821年,以取缔奴隶贸易为名,“美国殖民协会”渗入,在沿海地区建立移民区,从美国运来被释放的黑人奴隶,后逐步扩大,1824年命名为“利比里亚”(拉丁文意为“自由”)。1847年7月26日宣告独立。以农、矿业为主。天然橡胶生产和铁矿开采是国民经济两大支柱,产量均居非洲首位。其他经济作物有油棕、可可、咖啡、花生等。粮食作物以薯类、稻谷和玉米为主。森林面积约占国土面积36%。由于其登记费和税收低廉,海运业在世界上占有特殊地位,是全球著名的“船旗国,”约有250家海运公司、总吨位达7000万吨,共2万多艘外轮在此登记,悬挂利比里亚国旗。
利马
秘鲁首都和利马省省府。南美洲大城市之一。位于里马克河畔,西连太平洋岸外港卡亚俄,东接安第斯山麓。坐落在滨海沙漠绿洲上,是世界上建于沙漠区的第二大城市(仅次于开罗)。平均海拔154米。地处热带,因受秘鲁寒流影响,气候温和(夏季均温21~27℃;冬季16~18℃)。终年雨水极少,有“无雨城”之称。包括郊区和卫星城镇在内,人口640万(1990年),占全国人口1/4以上。建于1535年,曾长期为西班牙在南美洲殖民地的行政、宗教和文化中心。1821年成为秘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兴起,城市发展迅速。全国3/4工业产值集中于此。主要有棉毛纺织、化学、造船、卷烟、炼油等工业,是拉丁美洲最大的造船工业中心。汽车轮胎、合成纤维、金属加工、炼油等部门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全国交通枢纽。有铁路、公路连接卡亚俄港及其他城市,并有国际机场。著名旅游城市。市内有众多殖民时期风格的建筑、教堂、纪念碑和博物馆;有西半球最古老的圣马科斯大学(建于1551年)和其他高等学校。
利物浦
英国第二大商港,位于英格兰西北部默西河口。临爱尔兰海,市区人口50.2万,包括郊区112万(1990年)。公元8世纪,斯堪的纳维亚人移居于此,辟为渔村。1207年始建城堡。15世纪中叶,成为对爱尔兰贸易重要港口。17世纪末,贸易扩大到西印度群岛,并为当时奴隶贸易的重要港口。1880年建市。现在城市已现代化,利物浦腹地宽广,对外贸易占全国1/4。输出居英国首位。输入仅次于伦敦。出口各种工业品,有钢铁、化学制品、机器和汽车等;进口糖料、棉花、谷类、烟草、木材、金属及其他原料。利物浦也是重要的客运港,与世界各大港有定期班船联系。英国重要的船舶修造中心,修造厂和大型船坞主要分布在港区内侧。还有柴油机、喷气发动机、电器仪表、冶金、化学、食品和纺织等工业部门。新兴工业主要集中在市郊。
利雅得
沙特阿拉伯首都。全国第一大城,最大商业、文教中心。位于内志高原东部的哈尼法涸河谷中,东距波斯湾386公里。海拔520米。人口150万(1988年)。气候炎热干旱,7月平均气温38℃,最高气温45℃,1月平均气温14℃,最低气温10℃。年降水80毫米。1818年始为沙特王国首都。1932年继为沙特阿拉伯王国首都。红海与波斯湾沿岸国家的农牧业集散地。国外穆斯林来麦加、麦地那朝觐者陆上重要中转站。随着石油业的发展,建成现代化城市。市中心8平方公里的“纳绥里叶区”是国王与王室居住特区,由数十幢宫殿、数百所别墅和公园组成。工业有炼油、石化、纺织、建材和食品等。郊区绿洲产椰枣、小麦和蔬菜等。有铁路通达曼,公路通吉达、麦加、麦地那等地。市内有大学、医疗中心和清真寺等。
历史地理学
(Historical Geography)地理学分支学科。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现象和人地关系的地理分布、演变及其发展规律。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时间范畴起始于人类诞生之后,截止于现代地理学产生之时。尽管人类社会早期没有文字记载,但可以利用古代文化遗物的考察鉴定作为研究手段。文字产生以后,文献资料则成为历史地理研究最重要的资料来源。此外,历史地理学还广泛吸收近代考古学、沉积物分析、孢粉与微体古生物、C14以及其他测年技术等方法。按其研究内容可分为4个分支学科:①历史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②历史人文地理学。主要研究历史时期各种人文事象的分布、演化和发展规律;③区域历史地理学。主要研究历史时期特定区域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变;④历史地图学。以地图为手段,表示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虽然就其表现形式上看属于地图学范畴,但从其研究内容看则属于历史地理学范畴。
联合城市
英国城市学者格戴斯1915年提出的术语。产生不同的两个以上城市的市街地,逐渐扩大,达到连檐化的程度。将此连檐化的市街区域称为联合城市。与大城市含义相似,它包括一些双子城市的连檐化市街区,如英国的利兹和布雷德福,美国的明尼阿波利斯与圣保罗等;也包括大城市地域内连檐化的城市群,如东京、川崎、横滨。前者是共同规模的大城市的连檐化市街区组成的联合城市,后者是城市群中特大城市迅速发展,与相连的大、中、小城市市街连檐化。
联合国
(United Nations)1942年,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了《联合国宣言》。当时“联合国”只是反法西斯战争各国的总称,并非国际组织。1945年4月25日有50个国家代表在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6月25日签署了《联合国宪章》,10月24日中、法、苏、英、美和多数签字国递交批准书后,联合国正式成立。1947年决定10月24日为联合国日。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①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②发展国际间的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③进行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并且促进对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④作为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联合国成员增加迅速,从开始时的50国,发展到1985年1月的159国。1991年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朝鲜、韩国、密克罗西亚、马绍尔群岛等参加联合国,已达166个国家。瑞士因为是永久中立国家,所以没有参加联合国。1971年正式恢复了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联系乡土地理实际原则
地理教学原则之一。联系乡土地理实际进行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学贯彻“由近及远”和“由己知到未知”教学法则,以及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直观性”一般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乡土地理教材,不仅具有能反映乡土地理事物和现象特殊性的一面,而且还具有能反映所有地理事物和现象一般性的另一面。因此,借助乡土地理教材可以了解远方地理事物和现象,它能起到活的“地理标本”和“地理模型”的作用。此外,在地理教学中广泛联系乡土地理实际,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识,进而产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和保护家乡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能自然地转化为对祖国的高度热忱。在地理教学中为了贯切联系乡土地理实际原则,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教师讲授一般或远方地理事物和现象时,要紧密联系乡土地理实际,尽量以乡土地理教材为实例,去说明那些不易为学生所能看到的一般或远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②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要尽量引导学生到研究对象所在地点进行观察或参观。运用地理观察法和参观法,以现场教学的形式,使学生获得更加直观的乡土地理感性知识。③教师要进行乡土自然环境考察和社会调查,进而编写出具有地方特色、乡土性强的乡土地理教材,加强乡土地理教学。④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乡土地理研究活动。同时,在可能条件下还应开辟一个“乡土地理陈列室”,把当地的各种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方面的实物、图片、表格以及乡土地理模型等乡土地理材料陈列起来,供地理课堂教学和地理课外活动时应用。
连云港
位于我国黄海海州湾西南,北接东、西连岛,南依云台山,故名连云港。历史上素以“南北襟要、海运重地”而著称,是我国沿海八大海港之一,也是上海至青岛之间1300多公里海岸线上最大的海港。全港现有泊位18个,其中生产性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泊位14个,最大泊位为3.5万吨,可乘潮进出4.2万吨级海轮。1956年辟为外贸运输口岸,1984年成为沿海14个开放城市之一,年吞吐量已达2000万吨,外贸煤炭出口量仅次于秦皇岛港,居全国第二位。庙岭港区的煤码头是我国第一座全套负戴设备国产化的连续式、高效率的现代化大型煤炭出口码头,年装船能力1000万吨。由于港口处于陇海铁路东端起点,已成为新亚欧大陆桥的东端桥头堡。这条大陆桥东起连云港,经陇海、兰新、新疆铁路向西,与哈萨克斯坦及欧洲铁路网相连,直达荷兰鹿特丹港,是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横跨亚欧大陆最便捷的陆上通道,较西伯利亚陆桥近约3000公里。西太平洋沿岸的集装箱货物经连云港上岸陆运欧洲,比现在绕道印度洋海运运输时间可节约一半以上。连云港是我国中原和西北地区路径最短的出海口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建设以连云港为龙头,以陇海、兰新铁路为轴带的经济圈,对发展中原、西北地区的经济建设,意义十分深远。
粮食作物
(Grain crops)亦称“食用作物”。为满足人类食用需要,为食品工业提供原料和为畜牧业提供饲料而栽培的农作物。包括谷类作物(稻谷、小麦、大麦、燕麦、玉米、谷子、高梁等),薯类作物(甘薯、马铃薯、木薯等)和豆类作物(大豆、蚕豆、豌豆、绿豆、小豆等),其产品主要含淀粉、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等。西方国家的粮食作物一般多指谷物。它是多数国家农业的基础,通常也是农作物中的主导作物。世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约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0%。其中小麦、玉米、水稻约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80%。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6.8%(1987年),粮食总产量及稻谷、小麦、玉米、谷子、薯类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辽东半岛
位于辽宁省南部,辽河口至鸭绿江口一线以南,其东、西、南三面环海,北与长白山地相连,总面积2.1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半岛。其中,辽宁省金县以南部分又称旅大半岛。半岛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间有盆地和滨海狭窄平原。千山山脉纵贯半岛,将其分为西北、东南两个斜面,主脊线上个别山峰海拔在1000米以上。主体千山位于鞍山市东南,东西宽10公里,南北长15公里,因山峰重峦宛如千朵莲花,故名千朵莲花山简称千山,是辽南著名游览胜地。其余大部分为久经侵蚀的丘陵,海拔200~300米。沿海为滨海平原,海蚀阶地典型。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其中渤海一侧有长兴岛、西中岛和著名的小龙山岛(蛇岛);黄海一侧有长山群岛、大鹿岛、小鹿岛、薪岛等。半岛因伸入海洋,地形以丘陵为主,受海洋影响较大,气候温暖湿润,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其特征是夏季温热多雨,年雨量700多毫米,因受海洋调剂,很少出现酷热天气,滨海为避暑胜地。冬季不十分严寒。因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生长繁茂,半岛上原始林木不多,绝大部分是次生林,主要分布在较高的低山上。地带性植被是油松和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乔木有辽东栎、蒙古栎、糠椴、紫椴、水曲柳、八角枫等;灌木有忍冬、接骨木等。药用植物十分丰富。是暖温带水果的集中产区,主要有苹果、梨、山楂、桃等。同时,也是柞蚕重要产地。半岛农作物有玉米、稻、高梁、谷子、薯类、大豆、花生、棉花等。矿产有煤、铁、铜等。著名的海港有大连、旅顺、营口、大东港等,其中大连港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海上门户。
辽东丘陵
长白山地的延续部分,呈华夏向,构造上属华北地台辽东隆起带。古老的基底变质岩系在铁岭、营口、丹东等地广泛出露,含有丰富的铁矿和菱镁矿。中生代以来发生强烈构造运动,以北东向的褶皱和断裂为主,并有花岗岩侵入。第三纪初侵蚀夷平,喜马拉雅运动有广泛的拗曲、断层和岩浆喷发。第四纪以来多次世界性的海面波动以及冰后期海浸高海面以后的间歇隆起和多种营力的剥蚀夷平,使沿海发育了层状地貌和复杂的海岸类型。千山为辽东丘陵的主干,海拔500~1000米,少数山峰超过1000米,如步云山、黑山、绵羊顶子山。山地两侧为400米以下的丘陵地,面积广阔。因受海洋季风影响,年降水量可达650~1000毫米,偶有台风过境,形成局部洪涝灾害。地带性植被为赤松和栎林为主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随着地势增高,分布有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岳桦矮林,是我国柞蚕和暖温带水果基地。
辽河
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大河。上源由东、西辽河组成,西辽河为正源,其上游有两源头,北源西拉木伦河,出自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白岔山,南源老哈河,出自河北平泉县尖头山,两源在苏家铺汇合后称西辽河。东辽河源于吉林哈达岭。东、西辽河在辽宁省昌图古榆树汇合后称辽河,西南流至辽中县六间房后分两股:向南流的一股称外辽河;向西流者称双台子河,最后注入渤海。全长1430公里,流域面积16.41万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柳河、清河等。辽河年径流总量为45亿立方米,主要来自东辽河。西辽河流经半干旱区,植被覆盖率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常泛滥成灾。目前,上、中游修建水库,干流两岸修堤开渠,同时营造防护林,减少了水患。冬季冰期约4个月。六间房以下可通航。
辽宁省
简称辽。位于东北区南部,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面积14.57万平方公里,人口3990万(1991)。少数民族有满、蒙古、回、朝鲜等族。地貌分三大区:辽东低山丘陵区、辽西低山丘陵区、中部辽河平原区。温带—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4~10℃,年降水400~1200毫米。主要河流有辽河、浑河、鸭绿江、大凌河等。海岸线长2000多公里,绵长曲折,多优良海港。矿产资源较多,有煤、铁、镁、钼、锰、石油、天然气、铝土、金刚石、硼、玉石等。战国时属燕国,秦属辽东、辽西等郡,两汉、三国属幽州。唐设安东都护府,辽代为东京、中京道,金代为东京、中京路,元为辽阳行省,明为辽东都司,清初置盛京,清末改为奉天省,1929年改辽宁省。工业有钢铁、机械、化学、石油、石油化工、电力、煤炭和纺织等。辽宁省是我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之一。有色金属冶炼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辽宁也是全国机械工业重要基地之一。多为全国机械工业的大型骨干企业。辽河油田是我国第三大油田。现已形成了鞍山、本溪著名的钢铁工业基地;抚顺、阜新、铁岭能源工业基地;大连、锦州石油、化工基地;丹东、营口轻纺工业基地;辽阳化纤工业基地;沈阳机械工业基地;盘锦石油工业基地。玉米、水稻、高梁、大豆、棉花是辽宁省主要农作物,主要分布在辽河平原上。辽东丘陵为林业、柞蚕丝、烤烟生产基地,辽东半岛、辽西丘陵为苹果、梨等水果生产基地,大连地区为东北区海水产品基地。手工艺品以玉石、煤精、贝壳等雕刻闻名。辽宁是我国交通运输发达的省区之一。境内有京哈、沈大、沈丹、沈吉、锦承、大郑等20多条铁路线,铁路网密度居全国第一位。全省基本上形成了以沈阳为中心的公路运输网。内河有辽河和鸭绿江的坝上坝下等区段可通航。港口有大连,营口、丹东、葫芦岛等,可与世界上五大洲的国家和地区通航。沈阳桃仙机场为一级机场,具备国际通航条件,保证各种大型客机起降。名胜古迹较多,有沈阳的故宫、北陵、东陵;辽阳的壁画墓群;鞍山的千山、汤岗子温泉;北镇的医巫闾山:义县的奉国寺;兴城的海滨、温泉;鸭绿江风景名胜区;大连海滨及金石滩风景区等。
辽西丘陵
构造上属华北地台燕山沉降带。侏罗系白垩系深厚的页岩、砂岩、砾岩和火山岩分布广泛,并有煤矿生成。燕山运动后期有大量花岗岩侵入,形成钼、铅、锌等多种金属矿。第三纪初剥蚀夷平与蒙古高原联成一片。后来,辽西掀斜成梯级坡面,奠定了现代地形基础。上新世以来断层活动加强,坡面的斜度增大,发育了适应构造的大凌河、小凌河等顺向河。地势自西向东南倾斜,海拔自1100米下降到300~500米。山地走向多为东北—西南向。努鲁儿虎山海拔1000米左右,构成蒙古高原的边缘,为西辽河上游老哈河与大凌河的分水岭。松岭海拔500~700米,西南部较高峻,黑山海拔1100米,向东北延伸接医巫闾山,海拔400米左右,主峰望海山海拔870米。东侧和辽河平原断层相接。这里年降水量不足600毫米,分布有油松、栎林为主的落叶阔叶林,间有侧柏。由于植被破坏,降水集中、多暴雨,地面组成物质松散,因而水土流失严重。
列支敦士登
欧洲中部内陆国家。位于瑞士和奥地利两国之间,阿尔卑斯山东段和西段交界处。面积160平方公里。人口3万(1990年)。首都瓦杜兹。气候温和的山区小国。本国人占62%,以日耳曼人为主。多信天主教。官方语言为德语。1719年建国。1852年与奥地利结成关税同盟。1866年独立。并宣布永久中立。1918年为瑞士保护国。1924年与瑞士签订关税同盟。邮电、关税都由瑞士管理。外交事务也由瑞士代理。原为农业国,二次大战后工业成为主要部门。机械和精密仪器最为重要。有高频率设备、锅炉设备、小机械等产品,锅炉远销世界各地。还有纺织、制药、食品等。工业主要集中在沙恩、瓦杜兹等。畜牧业占农产值的60%,有养牛、猪、羊等。有蔬菜、玉米、葡萄、大麦、马铃薯的种植。70%粮食靠进口。邮票业是个独特的经济部门,图案新颖,印刷精致。其年收入约占国民收入的10%。在阿尔卑斯山地发展了疗养和旅游业。约占国民收入的15%。
烈度
地震时地面及建筑物等的破坏程度。同一地震,不同地区的烈度不同。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器物动态、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和自然环境的改造状况等确定的。目前,世界上烈度表的种类很多,以12度较为普遍,也有7度和10度的。我国采用12度烈度表。同一地震时烈度相同各点的连线称为等震线。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有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房屋结构等。
磷灰石
化学成分Ca5〔PO4〕,含P2O540~42%,根据其成分中附加阴离子的不同,可分为氟磷灰石、氯磷灰石、羟磷灰石等。有时附加阴离子以〔CO3〕2-为主,称为碳磷灰石。六方晶系,晶体呈六方柱状,致密块状或结核状。颜色各异,以灰色、褐黄、淡绿等色最为常见,条痕白色,玻璃光泽,断口呈油脂光泽。透明。在紫外线和阴极射线下发磷光和萤光。硬度为5,解理平行底面{0001}不完全。参差状断口,相对密度3.2。内生成因的磷灰石作为副矿物见于各种火成岩中,有时在基性岩或碱性岩中富集。此外,在高温热液矿脉中,与锡石、萤石等伴生,在接触交代矿床中亦可见到。外生成因的磷灰石,是由生物和生物化学沉积而成。变质岩中的磷灰石多由沉积变质而成。是制造农业磷肥和提取磷的重要矿物原料,氟磷灰石晶体可作激光发射材料。
临海型工业
(Coastal lndustry)亦称沿海工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海运技术的进步和海洋运输工具的大型化,出现了超级油轮等巨型运输船舶和集装箱运输船,从而大幅度地减少了运费,降低了成本。形成了从国外原料产地运进原料,在临海地区建立大型工业企业、生产制成品再输出海外这样一种格局,即依托廉价而便利的海运在沿海地带发展大型工业联合企业的布局形式。如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等,这类工业企业即临海型工业。以日本濑户内海和沿太平洋岸的工业带最为典型。这类工业企业一般有专用码头,原料和制成品大部分或部分依靠水运。加之临海,便于布局。水运与陆运相比,以运价廉与运量大为其优点。对于消耗大量原料的工业,如钢铁、石油化工等大型企业,沿海布局有利。特别是依赖外国原料、产品销售又依靠外国市场的日本,其临海工业特别发达。近年来,西欧、美国等由于国内资源的枯竭,广泛地从外国购置原料,亦陆续形成了沿海工业地带。临海工业一般说来占地多、规模大、污染较重。
临空型工业
(Epatial indusiry)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工业布局形式。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兴工业的出现,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工业产品特别是电子元器件产品的生产日益向小型化、轻量化、短期化方向发展,这样就可以利用迅速方便的空运来实现产品的运输,以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要求。对于小型、轻量的电子元器件等尖端产品的生产组装,空运成为最便捷的传送方式,被认为是工厂传送带的延伸。这就使智力、技术、资源和交通条件成为决定这类工业布局的关键因素。在智力资源密集地区修建现代化的机场和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在机场附近建立大批电子工业企业,把智力、技术、交通等生产要素组合在一起,利用其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形式,就是临空型工业布局的基本特征。
林地
(Wood land)指除园地以外的包括不同林龄、不同树种的各种林木所覆盖的土地和国家规划的宜林地及各类迹地。被成片的天然林、次生林和人工林覆盖着的土地都叫做林地。它包括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及灌丛和防护林等各种林木的成林、幼林和苗圃等所占用的土地,不包括农业生产中的果园、桑园和茶园等用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对林地所作的解释是:“林地包括郁闭度0.3以上的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的宜林地。
林木生长量
(Production quoto of wood)指在一定地域范围一定时期内林木通过自然生长而取得的净增长量的大小。代表林木生长的阶段情况,并反映环境条件的优劣等。一般来说,幼林、青壮年林的生长量高,而成熟林和过熟林的生长量较低,甚至可以是零。不同的地区由于环境条件不同,林木的生长量也存在差异。一般纬度愈低,生长量愈高;纬度愈高,生长量愈低。在同一地区,不同的树种的生长量也不一样。提高树林的生长量,并使之大于林木的采伐量是我们营造、保护林木的主要目的之一。
林木蓄积量
(Wood storage)亦称森林蓄积量、木材蓄积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林业经营效益的重要指标,指一定森林面积中现存各种活立木的材积总量。以立方米为计算单位。一般包括有林地蓄积、疏林地蓄积、散生林木蓄积、“四旁”树木蓄积等。多用于统计较大的地区范围(如一国、一地区)各种活立木的材积总量,常按树种、径级、材种等分别统计不同活立木的材积总量。木材蓄积量也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林业生产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它随树种和立地条件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全世界的木材蓄积量达3100亿立方米,平均每公顷森林蓄积量为110立方米,最高达234立方米(瑞士),我国仅为每公顷79立方米。世界木材蓄积量最多的是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中国、印尼等国。人均木材蓄积量最高的是南美洲(428米3/人),亚洲地区最低(17米3/人)。我国人均木材蓄积量最多的是黑龙江省(14.37米3/人)。
林区
(Forest region)以生长、培育、保护或经营成片原始林、次生林和人工林的地区都是林区。在林区林业及以林为基础的林特产品加工工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占有重要地位。林区一般具有森林面积和木材蓄积量大,单位面积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高的特点。世界上的主要林区分布极不均匀,集中分布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北美洲的阿拉斯加至拉布拉多半岛间的广阔地带;亚洲的东亚和东南亚;非洲的刚果河流域、西非的几内亚湾沿岸、东非高原山地和南非;拉丁美洲的巴西、哥伦比亚和墨西哥;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我国的林区分布也不平衡。最大的林区是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木材蓄积量占全国的1/3;其次是青藏高原东缘地区,占1/4。另外闽北、黔 东南、台湾中部山地也是重要林区,人工林和次生林比重较大。这些林区以发展林业生产为主要方向,已成为我国的重要林业基地。
林业
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门之一。在考虑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对森林进行抚育、管理、经营、采伐,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副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林业无论在社会生产的发展上,还是在人民生活的改善,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都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世界各国通常把林业作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在我国林业被看作是大农业的一部分。林业生产一般包括造林、森林经营、森林利用三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一定程度综合性的生产部门。林业生产具有生产周期长、收益慢、商品率高、占地面积大,对自然环境适应性强,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劳动力需求量小、林木资源可再生等特点。林业生产的主要任务是科学地培养经营、管理保护、合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与有计划地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生产,并根据林木的自然特性,发挥它在改造自然、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障农牧业生产、防治污染、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功能和效益。
菱镁矿
化学成分MgCO3,含MgO47.6%,常含有Fe、Mn、Ca等杂质,三方晶系,晶体常为菱面体,但晶体很少见,通常呈粒状集合体,在风化带中常有极为特殊的瓷状伪胶体。白色、混入杂质时微带灰色或黄色,玻璃光泽。解理平行菱面体{10ī1}完全,致密瓷状伪胶体变种具贝壳状断口,硬度4~4.5,性脆,相对密度2.9~3.1,主要是热液矿床的产物,含镁热液可以交代白云岩和白云质石灰岩,形成菱镁矿,含碳酸热液与超基性岩作用也可以形成菱镁矿。主要用作冶金工业上的耐火材料,也可用以提炼金属镁。
灵渠
又名零渠、兴安运河或湘桂运河。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位于广西省东北部兴安县境内。据记载秦统一中原后,为进一步完成对岭南的统一,克服五岭障碍,利用湘桂谷地而开凿这一古老运河。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工程巧妙地选择和利用五岭中的越城岭和都庞岭间的湘桂通道。此处地势低,南北两江(南灵河,北海洋河)源头近仅1.5公里),水位相差小(不过60米),中隔土岭矮(相对高约20米,宽300~500米)等自然有利条件开凿这一著名的南北水利通道。主要工程有:铧嘴、天平石堤、南渠、北渠、陡门和秦堤等。其中有秦代的,也有后来改进和历代增修的。铧嘴和天平石堤是起拦河、分水和泄洪作用的关键工程。铧嘴位于分水塘人字堤前端,由巨石砌成。尖端指向河的主流方向,把河水分开,三分入漓,七分入湘。即“三七分流”。天平石堤位于铧嘴后部,呈人字延伸。北渠一侧长380米,为大天平;南渠一侧长120米,为小天平。堤坝皆由石灰岩砌成,内高外低,形成斜面。堤顶低于两侧河岸。枯水时,石堤可拦截江水入渠,保证行船用水。洪水时,河水可越过石堤,泄入湘江故道。因此石堤既可拦水,又能泄洪,使渠内流水涨而不溢,枯而不竭,起到保证航运安全和调节水量作用。故称“天平”堤。南渠和北渠是灵渠的主体部分,总长34公里。南渠约30公里,北渠长约4公里。北渠迂回曲折以减少河水比降,使流速延缓,利用通航。陡门和秦堤。前者起提高水位,束水通舟作用;后者起挡水拦洪作用。该工程年代久远,工程艰巨,设计巧妙,与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齐名。它的开凿沟通了湘漓二水,联结着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不但有助于当时秦的统一,而且对祖国后来政治统一,促进南北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都有重大历史作用。
领海
(territorial sea)国家主权管辖的临接海岸的海域。国际上公认的领海宽度,18世纪时规定为3海里(从最大干潮时海岸线向外扩展3海里),此数是当时炮弹射程的范围。但是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对领海宽度规定不一,直到目前也没有统一。根据联合国1981年统计,148个沿海国中有81个国家规定领海宽度为12海里,占全部沿海国家的55%,其次是3海里;再次为200海里。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沿海国家有关外国捕捞的法律规定,第106~110页(1981)。
领空
(Aerial domain)国家主权所及的领土、领海上空的领域。其高度虽有种种议论,但1919年的国际条约规定是无限的,一直延续到现在。领空为一国主权的范围,别国航行必须得到主权国承认。各国往往缔结航空协定。领空在飞机时代则限于大气圈内,现在的宇宙航行已超越大气圈以外,将来也需要制定国际宇宙法。
领土
行使国家主权所及的领域,是由国际公认的国界决定的。与国土同义。主权、国民、国土(领土)为国家构成的基本三要素。国家对领土有领有权,周围国家承认其独立时,就得承认其领土不可侵犯和其国界。政治地理学研究领土、国家的形态、组织和职能。研究位置、形态与范围者为静态研究,研究职能、组织者为动态研究。从领土位置上看,有大陆国家(如中国,俄罗斯等)、海洋国家(日本、英国等)和内陆国家(如瑞士、蒙古、匈牙利等)之分。从分布形态上看,有单节(或单部)国家(即由单一领土组成的国土,如波兰,阿富汗,瑞士等)、复节(或复部)国家(即国土由两块以上的领土组成,如日本,印尼等)。
领域
(Territory area) 国家政治权力行使的空间,范围广于领土,通常包括领土、领海、领空。政治地理学上往往对领域作更广泛的理解,包括政治组织分割的单位,如西欧共同体各国。
刘家峡水电站
是我国西北黄河干流梯级开发大型电站之一;也是我国自行勘测、设计、科研、施工和全套设备制造、安装的超百万千瓦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境内。工程自1964年动工兴建,1974年底峻工。拦河大坝全长840米;最大坝高147米(是我国建设的第1高坝)。水库总库容57亿立方米。库区面积130多平方公里;控制流域面积18万平方公里。五台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22.5万干瓦。年平均发电量53.5亿度。电站是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防凌、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的工程。其泄水排沙建筑物,左有泄水道,右岸有溢洪道和坝底泄洪洞、排沙洞。泄水建筑设计达千年一遇洪水。总泄水量为7500立方米/秒;坝后为电站厂房,因河床狭窄,厂房1/2枕在主河道上,称坝后厂房。1/2伸入山中,称地下厂房。其中26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是我国第一台单机容量最大双水内冷式水轮发电机组。水库防洪库容11.2亿立方米。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的105.3万多公顷农田灌溉用水保证率,由原65%提高到85%。枯水季节能有充足用水。通过水库调节,控制下泄流量,使兰州、包头等大型工业基地免遭洪水威胁。消减宁夏、内蒙古约700公里河段冰凌危害。水库面积广阔,湖水平稳,提高水温,有助通航和养殖。因地势高耸,大坝雄伟,建筑奇特,也是一处极佳的旅游胜地。
刘献廷
(1648~1696)中国清代学者、地理学家。字继庄、君贤,号广阳子。顺天大兴(北京)人。“自幼有五岳之志”,游踪及于湘鄂、江浙、安徽。主张治学应“经世致用”,“详于今而略于古”;探求“天地之故”,而不应拘于方舆之书并尊为“圣经贤法”。懂梵文、拉丁文、阿拉伯文,受西方测量制图影响,倡导极星测高,以求得经纬度值;推求各地节气之先后、日蚀的分秒以及星位的转移。经实地考察发现“诸方七十二候各个不同”;力主恢复西北水利;记述了甘肃土炮消雹之法;提出衡州优良鱼种育成的生态环境、养殖历史等经济地理问题。他以为人苟不能利济天下,徒为身家之谋,则不能谓之人。他终生不仕,只曾应徐乾学之聘,入馆修《明史》和参预编纂《一统志》。著述多佚,今仅存《广阳杂记》。
流动沙丘
(Shifting dune)植被稀少,在风力作用下不断移动的沙丘。地表沙大量被吹蚀,同时有明显的积沙现象。沙丘的移动一般是通过迎风坡的风蚀和背风坡的风积实现的,纵向沙丘则主要表现为后部(上风侧)或两侧的风蚀和前部(下风侧)的风积。如果环境条件不变,沙源供应又不丰富,沙丘可保持大致不变的形态向前移动。沙丘移动的方向大体与起沙风的年合成风向一致。如果起沙风的风向比较单一,沙丘多为前进式移动;如果起沙风的风向相反,沙丘会产生往复摆动式移动;如果两种风向以某一角度相交,沙丘会出现“之”字形摆动前移。沙丘移动的速度一般每年不过几米或十几米。移动速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风速、风向频率、沙丘的高度及沙丘沙的容重等。在一般情况下,沙丘移动的速度与输沙量成正比,与沙丘的高度和沙子的容重成反比。此外,沙丘的移动还与植被、地表起伏状况、沙丘的密度及沙丘沙的水分状况等有关,其移动速度在不同季节显然也是不同的。流动沙丘可掩埋农田、道路、居民点和水利设施等,造成严重的风沙灾害。
流量
指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过水断面的水量。单位是米3/秒。单位时间内通过微分面积dw的流量dQ=udw,通过全断面的流量
 
式中Q为流量,W为过去断面面积,u为垂直于断面的平均流速。流量过程线反映流量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平均流量为时段内的累积流量除以时段值,有日平均值、月平均值、年平均值和多年平均值。流量是反映径流资源和江河湖泊水库等水量变化的基本指标,也是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依据。
流水作用
(Fluvial process)片状水流、沟谷水流和河流对地表的塑造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并相应地形成流水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水流按其基本流态分层流和紊流两种,地表水流大部分为紊流。由于紊流中的水质点呈不规则运动,其瞬时的方向与速度不断变化,因此可以掀起并挟带细粒泥沙。水流的挟沙能力如果大于含沙量,便可能从地面攫取泥沙从而造成侵蚀;反之,如果挟沙能力小于含沙量便会发生堆积。水流的挟沙能力与含沙量,受水流动能、泥沙来源和多种环境条件的制约。片流是一种漫遍斜坡的暂时性薄层水流,流程大多较短,在坡地的上部多以侵蚀为主,向下随坡度缓和水流挟沙饱和,可逐渐转化为堆积。沟谷水流和河流属线状水流,在槽床中常出现环流和旋涡流。它们的侵蚀作用分为向下侵蚀、向源侵蚀和侧方侵蚀,其结果分别是使河床或沟床加深、向源头延长和使沟岸或沟床后退。搬运作用是侵蚀与堆积之间的过渡环节,流水对泥沙和砾石的机械搬运,主要包括推移、跃移和悬移三种形式:①推移。指砂砾受流水迎面压力的作用,沿床面滚动或滑动。根据爱理定律,推移质物体的重量与它的起动水流速度的6次方成正比。正由于此,山区河流在山洪暴发时,因流速大而可推动巨大的块石;②跃移。指砂粒呈跳跃式前进,对其机制的一种解释是由于砂粒上下部位的水流流速不同,会产生压力差,即颗粒上部的流速较大,静压力相对较小,下部的流速较小,静压力相对较大,于是产生上举力,在上举力大于砂粒的重力时可使砂粒跃起,随水流前进,当砂粒跃起一定高度,其上下部位的水流流速趋于相等时,压力差几乎消失,砂砾又会因重力向床面降落,然后在水流中再复起、复落,呈跳跃状前进;③悬移。指细小颗粒呈悬浮状态的搬运,主要是在水流中向上的紊动分速大于泥砂沉速的情况下出现的。当水流的速度减小、流量减小或泥砂含量加大时,便会由搬运转化为堆积。流水的侵蚀与堆积是在不断更替的动态过程中实现的。某一地段如果起动的泥沙多于停积的泥沙,主要表现为侵蚀;如果停积下来的泥沙多于起动的泥沙,则主要表现为堆积;如果停积的泥沙量与起动的泥沙量大致相等,则出现动态平衡,表现为“不蚀不积”。一般说来,河流的上游多以侵蚀为主,下游多以堆积为主。在弯曲河段,通常凹岸以侵蚀为主,凸岸以堆积为主。
流速
(Current ve1ocity)流速是指河流中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可用公式V= 表示,单位为米/秒。天然河道中水的运动,一般呈紊流状态,水流中每一质点的瞬时流速,不论大小和方向都是不断变化的,这种现象称为“流速的脉动”,它具有随机性,可用统计理论描述。在水文学中,通常不直接采用脉动流速,而是研究一个时段内的平均流速,称为时均流速。在顺直河段横断面上时均流速的分布,总是河流两岸和河底流速小,主流和表面流速大。在紊流中,由于水质点相互频繁紊乱地交换,所以不同的水深处流速不同,最大的流速,多数情况下不出现在水面,而是在水面以下某个深度。根据多次实测和理论分析,垂向平均流速多与0.6h处的点流速相等。流速是河流水情研究和水利工程所需的基本数据。
流纹岩
酸性喷出岩的一种。主要矿物为石英、正长石、斜长石、黑云母。斑状结构,斑晶为石英、碱性长石(透长石、歪长石),有时有少量斜长石,基质多为隐晶质或玻璃质,有时有球粒结构。常具有流纹构造,多呈灰色或粉红色。基质如发生明显的脱玻璃化作用,称为流纹斑岩。如斑晶为碱性长石及石英,并含有霓辉石,基质为微晶霓辉石及碱性长石,称为碱流岩。与流纹岩有关的矿产有高岭石、蒙脱石、叶蜡石、明矾石、黄铁矿和萤石等。
流星
行星际空间存在许多小而暗的尘粒和固体物质叫流星体,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层时同大气摩擦燃烧产生的光迹叫流星。特别明亮的叫火流星,有时白天也能看到,火流星经过时偶尔可以听到声响。未烧尽的流星体降到地面上就是陨星。流星体原来是围绕太阳运动的,在经过地球附近时,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摄动,便改变轨道,向地球接近,如果它的轨道穿过地球大气,便可观测到流星现象。流星体相对于地心的速度上限为每秒72公里,下限为每秒11公里,流星体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大多数呈椭圆形。因此,流星体是太阳系内的天体。流星通常在离地面120~80公里的高度出现,但是明亮的火流星可深入到很低的高度。根据观测资料估计,每年降落到地球上亮度大于10等星的流星共约有2000吨,而暗于10等星的流星以及微陨石的降落总量共为20万吨左右。每年可有几次看到许多流星从星空某一点向外辐射散开,这种现象叫流星雨,这是地球遇到流星群的结果。流星体可分为彗星流星体,碳质球粒陨石流星体,一般球粒陨石流星体三类。可用目视方法,照相方法和电视方法观测夜晚出现的流星,用雷达方法还可探测到白昼出现的流星。
流域
(Drainage basin)指一条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区域,即分水线包围的区域。包括供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区。如果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一致,称为闭合流域;不一致则称非闭合流域。对大、中流域来讲,因地面、地下集水区不吻合造成的水量补给差异很小,因此在水文计算中,多以地表水分水线所包围的面积作为计算用的流域面积,但在岩溶地区则应考虑地下集水区域。流域面积是流域的重要特征,它不仅决定河流的水量,且影响径流的形成过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流域面积越大,河流水量也越大。流域小的河流,强度大的暴雨往往笼罩全流域,容易造成洪水。大流域的地下水补给较丰富,枯水季节能维持一定的水量,小流域地下水补给较少,枯水季节流量小,甚至干涸断流。流域形态对水文情势也有很大影响。如两流域的面积相等,流域长度越大,宽度越小,水的流程也越长,洪峰流量比较小。反之,洪水威胁就大。
柳州市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广西最大的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地处西江支流柳江沿岸,境内多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十分秀丽。柳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7月份气温最高,月平均为28.5℃,1月份气温最低,月平均为10.1℃。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445毫米。人口74.55万人(1991)。柳州别称龙城。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古城。唐称昆州。公元634年(唐太宗贞观八年)改为柳州。后历为州、路、府治。1949年由柳江县析置柳州市。工业有机械、冶金、水泥、木材、纺织、家用电器、食品、卷烟等。柳州钢铁厂为广西最大的钢铁企业,柳州水泥厂是全国大型企业。产品远销东南亚、香港。特产有柳砚、绣球等。铁路有湘桂、黔桂、枝柳线在此交汇。公路可通往广东、湖南、贵州等省。水运有柳州港,上接融江入贵,下接黔江、西江、有客轮直达梧州、广州,向为柳江航运要冲和木材、油桐、油茶等集散地。主要旅游点有柳侯祠、鱼峰山、马鞍山、驾鹤山、都乐岩、大龙潭、白莲洞、还有五万年前“柳江人遗址”等。
六盘山
位于宁夏南部和甘肃东部,古称陇山。南北绵延240多公里,东西宽约30~60公里。海拔在2500米以上。最高峰南华山,海拔2955米。燕山运动后期,孕育了山地雏形,喜马拉雅运动二幕中,再度上升,大幅度隆起,形成今日山岭形势。山地两侧多断层,地震频繁。
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县城被毁,死亡人数达20万之多。
龙卷风
龙卷风是由强对流运动发展而成的小尺度天气系统。它是强烈发展的积雨云底部下垂的高速旋转着的成漏斗状的云柱,有时悬挂在空中,有时伸延到地面。当云柱伸向海面时,水面立刻竖起一根水柱,出现云水相接的奇观,称为水龙卷。当云柱伸向陆地时,尘土、泥沙被卷挟而上形成尘柱,称为陆龙卷。龙卷风的水平范围很小,直径只有几米到几百米,最大可达1000米左右。活动时间很短,一般只生存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中心气压值很低,可低至400~200百帕,水平气压梯度比大尺度天气系统大10万倍。风速约100~200米/秒。因此龙卷风虽然范围小,生存时间短,但破坏性极大,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龙卷风出现在陆地上,若云柱尖端伸到地面,树木、房屋等均能被它席卷一空。龙卷风多出现在飑线、低压、冷锋、台风等天气系统内部,由强烈对流,进而发展成积雨云。积雨云的云层很厚,上下温差极大,上部的冷空气急速下降,下部的热空气猛烈上升。当上升气流到达高空时,因对流拢动,可形成许多小涡旋。这些小涡旋逐渐扩大,最后形成漏斗状的迅速旋转的空气柱,从积雨云的底部下垂成为龙卷风。
龙羊峡水电站
是我国超百万千瓦大型水电站之一,是目前黄河上游建成的最大水电站。也是黄河流域规划中的第一个梯级电站被称作“龙头”电站。位于青海省共和县和贵南县交界处。距青海省会西宁146公里。工程于1976年动工。电站大坝高178米,是全国最高的大坝。电站区地震强度为8度,大坝按9度设防。总装机容量为128万千瓦。年发电量为60.3亿度。水库总库容247亿立方米,水面383平方公里。约相当我国最大咸水湖青海湖蓄水量的1/10。最大泄水量为1320立方米/秒。该电站不但具有发电、防洪功能,还具有巨大灌溉和保证城市供水效果。与刘家峡水电站联合运行,可净增保灌田面积99.44万公顷。净增城市工业用水4.7亿立方米。全部工程于1989年建成。对保证我国西北地区电力、防洪、灌溉有重大价值。
陇海—兰新铁路
陇海线东起连云港,西至兰州,全长1759公里,是横亘我国中部,贯穿东西的铁路干线。始建于1904年,1936年由连运港铺轨至宝鸡,1945年修至天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前后45年,该线饱经苍桑,始终未能全线建成。直至1952年,才最终由天水铺轨至终点站兰州。因线路横越陇、秦、豫三省,经江苏省北部的海州辖境至海边,因此历史上称该线为“陇秦豫海线”,简称“陇海线”,也有人称“海兰线”。1988年,郑州至兰州1187公里铁路已实现电气化,徐州至宝鸡1033公里建成复线。兰新线由兰州至乌鲁木齐,长1892公里,于1955~1965年间分段建成通车。陇海—兰新铁路的贯通,成为我国东西之间经济联系的大动脉,是西北诸省经连云港与海外各国进行联系的重要通道。1990年,长457公里的兰新铁路西段经中哈(萨克)边界的阿拉山口与哈萨克土西铁路的德鲁日巴站衔接,形成了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港全长10800公里的新亚欧大陆桥。由于该陆桥在我国境内主要由陇海、兰新线组成,因此也称为“新海大陆桥”。
庐山
又名匡山或匡庐。我国江南名山和著名避暑胜地。位于江西省北部的鄱阳湖畔和长江之间。山体东北—西南走向,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是一椭圆形断块山。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山体一般相对高1200~1400米。因山体平地拔起,四周多陡崖断壁和清泉飞瀑;经常有云雾缭绕,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称。传说殷周时匡俗兄弟七人在此结庐,故名庐山,或曰匡庐。庐山上的牯岭镇为云中之城,海拔1167米。因此山为一地垒或断块山,故多险绝胜景。庐山瀑布为其一大奇观。著名瀑布有黄龙滩、乌龙滩、石门涧、三叠泉、王家坡双瀑和玉渊瀑布等。其中三叠泉瀑布最为壮观,高300米,依陡崖呈三折而下,如巨幅银帘自云天垂下。还有著名风景仙人洞、含鄱口、五老峰和花径等。其他名胜古迹有:如佛教号称“五大丛林”的栖贤寺、秀峰寺、万杉寺、归宗寺和五老峰下的海会寺,以及东林寺和北宋时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鹿书院”等。其中东林寺建于东晋时期,距今已有1600余年,被称为中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庐山所以被称为避暑胜地是因为它位于长江中游的“火炉”地区,因其地势高耸,夏季凉爽宜人,7月平均气温仅22.6℃,故有“凉岛”之称。我国自清末光绪年间以来即辟为避暑胜地。避暑中心在近于山顶的牯岭,现已是一座云中的花园城市,有供游人消夏避暑,游览休息的各种宾馆、别墅、旅社、招待所、影剧院、舞厅、餐馆、图书馆、博物馆以及高山植物园等。环山公路由九江可以直达牯岭区。每年接待数百万游览和消夏避暑之人。
卢森堡
欧洲西部内陆国。与法国、德国和比利时为邻。面积2586平方公里。人口37.5万(1990年)。首都卢森堡。北部为阿登高地,南部为丘陵。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铁矿(贫矿)储量为2.7亿吨。人口稠密,多集中南部。主要为卢森堡人,余为日耳曼人,法兰西人等。93%信天主教。法语、德语为官方语言。卢森堡语为日常用语。15~18世纪,先后被西班牙、法国、奥地利、普鲁士等统治。1866年获独立。1867年伦敦会议公认其为“永久中立国”,并确定疆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均被德国占领。
1945年恢复独立。1948年放弃中立政策。欧共体成员国。经济发达,人均国民生产息值居世界前列。钢铁工业居工业之首(占产值的1/2),人均产量常居世界之冠。原、燃料多靠输入,钢90%以上供出口。集中布局在西南边境地区。化学、机械、建筑业也相当重要。农业居次要地位。以养牛、猪和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粮食不能自给。金融业发达。首都是欧洲金融中心之一。旅游业颇盛。
鲁尔工业区
德国最大工业区,世界著名工业区之一。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西部。主体部分介于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和利珀河之间,作东西向延伸;还包括周围边缘地带。面积4970平方公里。人口575万(1990年)。自然条件与资源有利于工业的发展。①煤炭资源极为丰富。深1200米之内探明储量为652亿吨。周围地区出产石灰石、白云石、石英沙、建筑材料和木材等。②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运输方便,区内有四条运河及三条天然河道,工业用水又很充足,对区域经济发展十分有利。鲁尔区的区域特点是规模大、部门结构复杂、各部门联系密切,组成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完整的地区工业综合体。目前,鲁尔区生产了全国70%以上的硬煤,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电力、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化工、纺织、军火及其他轻工业品。鲁尔区又是上述产品的最大消费者。区内人口稠密、城市栉比,全区10万人以上城市达23座,组成了巨大城市群。
鹿特丹
荷兰第二大城市,世界第一大港,位于黄金水道——莱茵河下游,西距北海18公里。市区面积200多平方公里,港区面积100多平方公里。市区人口65.4万(1990年)。公元13世纪末建市。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在世界近万个港口中,鹿特丹港雄冠群首,运货量居世界首位。每年进出港的远洋货轮达3.5万艘。约有180多条航线连接世界各地,可以停泊54万吨级的特大油轮。故有“欧洲门户”之称。鹿特丹港是高度现代化的大港,港区专业化分工很细,粮食、鱼肉、木材、杂货、矿石、钢铁、石油、化工品、汽车等等都有专门装卸码头。荷兰最大的工业城市,是重要的海陆空交通枢纽、商业和金融中心。造船、炼油、机械、制糖和食品工业都很发达。世界三大炼油中心之一。
露点
(Dew—point)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由于气温降低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简称露点。单位与气温相同。如某时的气温为30℃,此时的水汽压,e=31.7百帕。30℃时的饱和水汽时,E=42.5百帕。此时e<E,空气未达到饱和。若水汽压和气压不变,气温由30℃降至25℃,气温25℃时,E=31.7百帕。这时,e=E,空气达到饱和。25℃就是某时气温为30℃时的露点温度。露点温度可以表示空气湿度。在气压一定时,露点温度的高低,只与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有关。水汽含量愈多,露点温度愈高;反之,露点温度则低。由于空气经常处于未饱和状态,所以露点温度通常比气温低。只有空气达到饱和时,露点温度才和气温相等。因此,根据气温和露点温度之差值,可判断空气的饱和程度。气温与露点温度的差值愈大,相对湿度愈小;反之,差值愈小,相对湿度则愈大。当气温与露点温度相等时,相对湿度为100%。
陆地构造地貌
(Terrestrial morphotectonics)全球构造地貌的主要单元之一,主要受陆地板块及其边缘构造控制。大地构造地貌主要表现为山地、平原、高原、大型盆地等;地质构造地貌,如断层构造地貌、褶皱构造地貌及火山与熔岩流地貌等有更复杂的表现。新生代的构造运动对于陆地构造地貌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此外陆地构造地貌还会受复杂多样的外力作用的改造。根据构造运动和构造地貌的表现可分为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区和板块内部构造稳定区三种区域类型。
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 主要位于板块边界地带,构造地貌以新生代褶皱山带为主,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环太平洋山脉及亚洲东部岛弧等。构造活动带的地貌,还包括陆地板块受拉张应力作用而发育的大陆裂谷,如东非大裂谷,它处于地球内部物质上涌的张裂地带,与洋脊裂谷不同的是它产生于载有厚层陆壳的大陆区域。
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区 位于陆地板块的内部,构造地貌以褶皱断块山脉、断块山、断陷谷等为主,主要是由板块碰撞的挤压应力长距离地传递到大陆内部,并引起地壳运动而产生的。有的则属于古生代板块边界的构造活动带,中生代以后处于板块内部,在新生代构造运动中,表现为继承性断块运动,并伴随有一定的褶皱运动。
板块内部构造稳定区 位于板块的内部,长时间处于构造宁静状态,在新生代构造运动中主要表现为大面积的拱起或拗陷,地貌形态单一,起伏较小。
陆地生物的基本分布规律
生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组分之一,它们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一方面受现代生态地理条件所制约,与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表现出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另一方面受区系历史所影响,与生物的系统演化和环境变迁相适应,具有区系性规律。地带性、非地带性和区系性是生物分布的基本规律,它们共同作用决定了世界陆地生物分布的基本格局。
地带性 指地球上生物的分布,大致呈带状沿纬线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有规律地更替。这种地带性分布规律,是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的梯度变化,引起气候(气温、降水)、土壤等呈带状分布,从而使动物和植物也相应地呈带状分布。最典型的是苔原地带、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和热带雨林地带生物群,它们都具有横跨整个大陆的特点。在温带地带性规律受海陆分布及构造地貌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生物分布出现有局部地带性或“地带段性”。在大陆东部、西部和内部均有所表现。在亚洲和北美洲东部,由北向南依次为温带针阔混交林生物群、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物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群;亚欧大陆西部,由北向南依次为温带针阔混交林生物群、温带阔叶林生物群、地中海常绿硬叶林生物群;亚欧大陆内部,大致呈马蹄形由中心向外依次为温带荒漠生物群、温带草原生物群、温带森林草原生物群。
非地带性 生物分布的非地带性规律,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由于海陆位置及海陆环流等所引起的气候经度差异,特别是水分条件的不同,而使生物分布按经度方向,由沿海向内陆依次有规律地更替,通常称为经度省性规律。在中纬度大陆东部表现得最明显。我国东部季风区耐湿动物群和蒙新高原区耐旱动物群反映了经度省性规律。另一方面,由于大地构造、岩浆活动等地球内能的作用,使地表出现了大的地势起伏,形成了某些大的山体、高原或平原等地貌类型。动物和植物类群围绕这些独立的地貌单元,在自然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生物群并具有独立的分布区。这些生物群(区)大小不等,方向不一,大者可跨越几个地带,突出了非地带性特征。我国东西向的有天山和秦岭生物群,南北向的有横断山脉生物群,东北西南向的有长白山、大兴安岭、太行山等生物群。此外,像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四川盆地等生物群,皆属非地带性规律的反映。
区系性 指不同的生物种类,在共同的自然历史作用下,保持着相同的分布区域。区系性反映生物的地理分化过程及自然历史对它们的共同影响。一个生物区系中,特有种类愈多,分类等级愈高,说明它们愈古老,地理隔离愈久,即区系性愈强。澳大利亚动物区系具有许多特有目,甚至特有亚纲(原兽类、后兽类),说明澳大利亚大陆与其他大陆脱离较早,生物区系很早就独立发展起来了。相反,全北区包括亚欧大陆和北美洲动物区系,却找不出一个特有目,甚至特有科也比较少,说明生物区系比较年轻。根据区系性规律,按照生物种类,特别是特有种或特有类群的组合情况,将世界陆地动物和植物区系分为若干个区。植物区系分为泛北极区、古热带区、新热带区、好望角区、澳大利亚区和泛南极区;动物区系分为全北区、东洋区、热带区、新热带区、澳大利亚区和南极区。最近有人将动物和植物区系合起来,分为8个生物区系区:古北区、新北区、古热带区、新热带区、印度马来西亚区、大洋洲区、澳大利亚区和南极区。
陆地卫星影象
(Landsat image)是指美国陆地卫星上装载的反束光导管摄象机、多谱段扫描仪和专题成象仪对地球表面进行探测而得到的多谱段影象。这种多谱段影象成象的谱段范围为可见光到红外。其中反束光导管摄象机有三个谱段,第一、二颗陆地卫星上的多光谱扫描仪有四个谱段,第三颗陆地卫星上的多光谱扫描仪有五个谱段,第四、五颗陆地卫星上的专题成象仪有七个谱段。这就是陆地卫星影象所具有的多谱段特点。利用陆地卫星影象的这个特点,可以得到各种增强处理的假彩色图象,为进行各种专题内容的提取,提供了可能性。每幅陆地卫星影象对应的地面范围为185公里×185公里,因此陆地卫星影象和航空象片比较又具有宏观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由于陆地卫星景象成象高度大、比例尺小,反映地物的碎部不如航空象片清楚。除了较大的地物个体外,其余大多数影象表现的是群体中占优势的地物光谱特征。但是这一点恰恰是判读宏观大规律所需要的,如判读大的断层往往在卫星影象上是一目了然。另外,在同一地区重复成象的时间间隔陆地卫星第1、2、3号为18天,陆地卫星第4、5号为16天,所以陆地卫星影象又具有多时相性的特点。利用陆地卫星影象这一特点,可以用于区域资源与环境的动态监测,如森林病虫害的监测、粮食作物的估产、洪水灾害的预测预报等。陆地卫星影象比例尺,一般为1:100万、1:50万、1:25万,如果需要时还可以放大,TM影象可以放大到1:10万乃至1:5万。陆地卫星影象已经广泛应用于农林、地质、地理、水利、气象等部门的资源考察、环境监测,以及各种专题地图的编制和区域系列制图。
陆连岛
(Tombolo island)由沙坝使其与陆地相连的岛屿。多位于近海岸处。由于岛屿的背后,即向陆一侧形成波能降低的波影区,因此常常引起沉积作用加强,由陆向岛和由岛向陆的方向都可能形成沙嘴。如果海峡的宽度和深度不大,沉积物源丰富,两侧的沙嘴在延伸中相互衔接,便形成了连岛沙坝,连岛沙坝则将原来孤立于海中的岛屿与大陆连接起来。沙坝的中段一般比较狭窄,但却是陆岛之间相通的要道。
陆生植物的需水生态型
根据陆生植物对水分的需求程度,分为旱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三种生态类型:
早生植物 是干旱环境草原、荒漠以及气候干燥、炎热地区的植物。在气候湿润地区的某些干燥环境,如高地、阳坡、陡崖等处也有分布。旱生植物分硬叶旱生植物和肉质旱生植物。硬叶旱生植物是典型的旱生植物,它们没有贮水组织,但具有一系列的耐旱结构。例如,叶面积缩小,有些呈狭叶或线形;叶表面有角质层和蜡层;根系发达,主根根深并分枝很多;细胞液渗透压较高,以加强植物的吸水作用。肉质旱生植物是一类特殊的旱生植物,具有良好的贮水组织。有的叶肉质化,如景天;有的茎肉质化,叶退化成针刺状,如仙人掌。某些大型仙人掌可在体内贮存上千公斤的水。有人把一株37.5公斤的仙人掌放在室内,在不浇水的情况下,6年内才蒸腾掉11公斤水。
湿生植物 是生长在过度潮湿地区的植物。主要特点是获得水分和防止蒸发的适应不发育,比如叶子大而薄、光滑、角质层很薄,根系不发达,位于土壤表层并且分枝很少,渗透压不高。湿生植物多见于沼泽化草甸、河湖等沿岸,如苔草、沼叶蔺、灯芯草、半边莲等;另外也常见于充满水汽的阴湿林冠下,如翠云草、海芋、秋海棠等。
中生植物 是生长在中等湿度地方的植物,通常所见到的森林和草甸植物都属此类。绝大多数栽培植物(作物、牧草、蔬菜、果树)也是中生植物。它们的形态解剖和生理特征介于旱生植物和湿生植物之间,植物的叶扁平、宽阔,机械组织、栅栏组织发育中等,表皮薄、角质层发育微弱、气孔主要出现在叶的下表面,渗透压比湿生植物高,比旱生植物低。
旅客周转量
(Turnover volume of passenger transport)反映交通运输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也可以间接反映其所在的地域经济系统的总体发展水平。客运量与平均距离的乘积就叫做旅客周转量。单位为人公里。它取决于人们出行次数与平均距离。说明运输部门或运输企业一定时期内运输工作量的指标,是考核运输任务完成情况,计算运输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根据,同时也是制定运输计划和规划的一个基础数据与基本指标。
旅游
旅游即离开住所出外旅行、游览或称“观光”(目前日本就称“观光”)。《易经》中的“观国之光”,即巡游其他地区(国),扩大见闻,了解其他地区(国)之实情,以便知本国之良否。德国旅游学者鲍曼曾说:“由于疗养、游览、商业、职业等目的,或者是其他理由,如特殊的集会和事务等的旅行活动,也就是说凡是离开定住地的旅行活动,统称之为旅游”。日本浅香幸雄指出,现在通常所说的旅游“是人们为了休养、教养、娱乐、运动等目的,离开日常生活范围所进行的一时的移动,为广义娱乐活动的一个形态”。前者为广义的旅游,后者为狭义的旅游(不包括离开住地的业务或者学术活动)。国际旅游组织也承认广义的旅游概念,把商务旅行,研究旅行,宗教朝圣和消遣旅行,都看作旅游。可见旅游具有异地性,业务性,享受性和求知性等特点。80年代旅游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寻求知识上的满足。
旅游地
(sightseeing place)旅游者集中的场所(地点、聚落、地域等)。由于旅游资源性质的不同,开发工作着眼点的差异,所以形成各种类型的旅游地。旅游地对旅游业来说,犹如工厂企业对工业、农场对农业、铁路运输对运输业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经营管理,开发建设对旅游地发展意义十分重大。旅游地的类型有:①温泉旅游地。发展较早,这与它的开发和设施简单有关。有温泉,附以简单设备就可以成为旅游、疗养地。许多温泉多做医疗用,其疗养价值巨大,为疗养型温泉地。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有许多温泉只作为观光用,失去疗养价值而成为观光型温泉地。还有一些温泉有疗养与观光两种性能的,为中间型温泉地。我国温泉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和旅游活动关系密切的矿泉有1200多处。矿泉分布多集中于东南沿海诸省,仅闽、粤、台就集中400多处;山东、辽东半岛有矿泉30多处,水温为34~83℃,山东半岛有10多处矿泉,大半集中于文登县周围,水温大多为49~98℃;其他矿泉分布在全国各地。日本是世界上温泉旅游地最多的国家之一。1979年统计,全国有温泉18 678处,作旅游用的温泉地有2012处,住宿设施14598座。据1969年调查,日本1617所温泉地中,观光型占72.4%,中间型21.4%,疗养型6.2%。而中间型温泉地旅游者中有70%为观光者,30%为疗养者,可见日本温泉地90%以上做观光用。②山地旅游地。世界许多国家把山地开发为旅游胜地,山地旅游地大致分登山基地,滑雪山地,观光娱乐山地等类型。登山基地如我国的珠穆朗玛峰、慕士塔格山、贡嘎山等,日本的莫彦山、富士山,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诸峰等。登山基地为夏季旅游山地,关键条件是运输设备,登山基地,物资供应,向导的配备等,这些条件愈优越则愈能吸引各国登山运动员。滑雪山地,为冬季利用的山地,在国外多与登山基地相结合,冬季滑雪,夏天供登山运动。日本和西欧许多山地设置比滑雪场高的索道、电梯等现代化设备,以便于登山,引来许多非滑雪运动员参加登山,使滑雪基地成为冬季大量游客的旅游胜地。观光娱乐山地,多为避暑胜地,我国的庐山、黄山即为代表。在国外,冬季多开滑雪场,夏季设登山基地和避暑胜地。最好山上能有较广阔的空间,便于建设多种设施(旅馆、饭店等)。综合型山地,既是观光地,又是登山基地和滑雪场。山地旅游地今后发展方向是一年四季都要合理地,尽可能地综合利用。③海岸旅游地。海岸地带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海岸的自然景观(如沙洲、沙滩、断壁绝崖、海岛、海潮、海洋、动植物等),人文景观(灯塔、海港、渔港、渔村、渔业加工厂等),对游客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海岸除观光外,尚可进行海水浴、垂钓、划船、捕鱼等丰富多采的活动。当前海岸旅游地多为综合利用,既设海水浴场又为避暑、避寒和观光地。如,日本相模湾沿岸冬可避寒、夏可避暑。我国北戴河海滨不仅是海水浴场,而且又是避暑胜地及观光的中心地,既可参观万里长城,天下第一关等史迹,又可考察秦皇岛海港城市。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海岸的优越自然条件建立海中公园、海中了望塔、海中游廊等。到海中公园去能使游人有身入深海之感,各种海生动植物历历在目。④宗教旅游地。宗教中心、圣地,著名寺院庙宇,每年都能吸引大量信徒朝拜,也是重要的旅游地。除教徒外,这些地方也吸引大量有兴趣的游客来参观古建筑和艺术珍品。除宗教活动外,往往宗教旅游地也都是大商业地。例如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和麦地那,每年吸引200多万朝觐者和游客,麦加的人口只有37万,麦地那20万,大多数人的职业是为朝觐者服务。⑤城市旅游地。无论大小城市,都有一定的旅游性质,它总是成为附近地区的商业中心或观光地。但是一些特大城市及大城市的旅游特性更强,其吸引圈也大。如一个国家的首都往往是吸引全国人民向往的中心,所以它也是吸引全国人民的观光中心。一般说来,城市愈大,历史愈久,古迹愈多,旅游作用也愈大(北京每年从全国吸引千百万游客)。我国的北京、杭州、西安、桂林、上海、青岛、大连等城市都是著名的旅游城市。⑥其他旅游地。除上述五种主要的旅游地外,尚有以参加少数民族文化生活而发展起来的旅游地,如日本的阿伊努人,美洲的印第安人,都有专门旅游组织招徕参观他们生活与文化的游客。也有由于历史古迹而发展成旅游地的。如我国大同的云冈石窟、敦煌壁画、北京八达岭,埃及的金字塔,柬埔寨的吴哥古迹等。有些工厂和农场由于特殊的生产情况,也可能吸引大批游客参观,形成旅游地。
旅游地理学
(Geography of Tourism)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其由此而形成的旅游地域综合体的形成、发展、分布规律。其主要研究内容有:旅游的起因及其地理背景;旅游客源的地域分布、移动规律与发展变化预测;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保护与开发利用论证;旅游区(点)布局与建设规划,旅游区划与旅游路线设计;旅游地域结构优化方案与旅游地域组织体系;旅游与环境保护和旅游污染防治对策等。这些内容不仅涉及地理学的许多分支,而且与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园林学、环境学以及系统工程等密切相关。现代旅游地理学研究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麦克墨里发表的《娱乐活动与土地利用关系》被认为是现代旅游地理学的第一篇论文。此后较长一段时期,旅游地理著作多限于描述个别旅游胜地。60年代以来,旅游地理学基础理论研究逐步被重视。1972年国际地理学联合会成立了旅游与休憩地理学工作组。
旅游规划
(Tourist planning)指旅游业发展的远景和宏观计划。提出旅游业中长期及远景发展的纲要,对各时期不同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方向、规模、速度、目标以及政策等作出科学论证,并提出最佳方案。具有宏观的战略意义,并且是旅游业发展近期(5年)计划和年度计划的基础和依据。旅游规划主要是根据旅游区发展远景制定的。这是旅游地开发和扩建的先行的重要工作。首先,每个国家都存在不同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区域,从地区空间上划分出具有不同旅游资源的独特发展旅游区、因地制宜规划其发展远景,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各国旅游地理工作者,都把它们列入重要的研究课题。其次,旅游区划与旅游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充分地利用各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形成完整的多功能的旅游区域系统,开展多层次的,多形式的独具特色的旅游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区域的整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第三,做好旅游规划与旅游区划,使旅游网点布局更加合理,进而促进统一合理组织客流,使不同层次、级别的旅游点都能得到发展,缩小冷线和热线的地区差异,减缓淡季、旺季的季节差异,健康、有力地推进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第四,开展旅游规划和旅游区划工作,促进地理学者与其他学科专家合作,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学科发展。因为这两项工作,决不只是地理学者能够完全解决的,必须多学科、多部门专家与旅游业的组织者、领导者合作才能顺利完成。第五,旅游业是国家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各国都非常重视对它的领导、管理。规划与区划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发挥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克服劣势,分清旅游区的重点和一般的关系,确定近期、中期、长远发展的目标,制定宏观的战略布署。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把旅游业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有计划、有目的开发、建设旅游基地,尤为重要。
旅游区划
(Tourist regionatization)对现在保有的旅游网点按区域划分与分类。因为自然景观和各种人文景观具有区域特性,因此旅游区划就是在物质区划的原则下,把某几个旅游点联合成一体的具有相似旅游区域的旅游单位相区别,形成各个性质不同的旅游单位。这主要是根据各旅游区发展现状划分的。旅游区划与旅游规划关系密切,对发展旅游业意义重大。
旅游圈
(Tourist region)亦称旅游吸引范围。有两重意义:①某旅游地游客居住地的范围,也就是游客的诱致圈;②以大城市为首的旅游市场向周围的旅游流动范围,也就是游客流出圈(也有将它称为旅游圈的)。克劳逊以此论述了旅游业区位圈的形成,把它分为3种类型:①消费者趋向型。在大城市(消费市场)附近开发旅游点;②旅游资源趋向型。在距大城市很远的地方,依靠优美的旅游资源建立旅游点;③中间型。介于上述二者之间。他认为以旅游市场为中心旅游地向外延展扩大,旅游土地利用的集约度随着向外扩展愈来愈低。日本旅游地理学者曾以东京为例,指出50公里圈内为当日往返的郊游、海水浴场等,形成了当日往返的旅游圈;50~200公里圈,是温泉旅游地发达的住宿旅游圈;超过200公里,级别低的地方性旅游地较多。
旅游资源
(Resources of tourism)指对旅游业产生经济价值的旅游(观赏)对象物,一般说来分成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对于旅游能够产生观赏吸引力的资源都是旅游资源。由于人们对旅游的兴趣越来越浓,旅游的内容也日趋广泛,所以旅游资源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过去一向不被人们重视的资源,一旦能吸引游客观赏,也成了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无尽无止的,只要旅游业经营者积极开发,会使旅游资源日益丰富。尤其我们这样一个历史悠久、自然环境丰富多采的国家,开发旅游资源是无止境的。最近美国报载一条消息,对人们启示颇大,一个收藏家买到美国40年代最早发射的一枚火箭,修复之后也成了观光对象。旅游地的建设以旅游资源为主体,有什么样类型的资源就可以建成与旅游资源相称的旅游地。因此旅游地理非常重视旅游资源的研究,它是旅游地分布的先决条件。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山脉、高原、溪谷、海岸、岛屿、瀑布、森林、湖泊、河流、海湾、峡江、温泉、植物、动物等自然风景区、疗养地、山水名胜等。只要开发好都可以成为旅游、观赏胜地。人文旅游资源指史迹、庙宇寺院、文化古迹、古代庭园、建筑物、纪念碑(塔)、现代大城市、现代化企业、著名学校、幼儿园以及有特殊风俗习惯的乡土、体育馆、美术馆、博物馆等。
铝土矿
不是一种独立的矿物,而是包括一水硬铝石、一水软铝石和三水铝石,并含有赤铁矿、高岭石、蛋白石等多种矿物的混合体。成分变化很大,一般含Al2O340~75%,常含有镓。根据主要铝矿的种类,可以分为一水型铝土矿和三水型铝土矿。通常呈致密块状、豆状和鲕状集合体,颜色变化很大,自淡灰白色、灰、灰黄、黄绿、红、褐到黑灰色,常具棕褐色斑点。无光泽。是含铝较多的酸性和碱性岩浆岩或基性喷出岩在湿热条件下风化残留的产物,或在古海岸边缘带由胶体沉积而成,是炼铝最重要的矿石,也是提炼镓的主要原料。劣质铝土矿可做耐火材料。
绿洲农业
(Oasis farming)亦称绿洲灌溉农业和沃洲农业。指干旱荒漠地区,依靠地下水、泉水或者地表水进行灌溉的农业。绿洲农业一般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区的河、湖沿岸,冲积扇、洪积扇地下水出露的地方以及高山冰雪融水汇聚的山麓地带,一般呈带状、点状分布。世界绿洲农业主要分布于西亚、美国的中西部地区、前苏联的中亚地区、非洲的撒哈拉及北非地区。我国以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等地区的昆仑山、天山、祁连山山麓最为普遍。经过长期的经营开发,绿洲中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瓜果和少量的水稻,并植树造林和建设农村聚落。形成与周围的戈壁、沙漠截然不同的景观,犹如沙漠中的绿色岛屿。绿洲也是干旱荒漠地区农牧业经济较发达和人口集中的地方。
伦敦
英国首都,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最大海港。位于英格兰东南部,跨泰晤士河下游两岸,距河口88公里。大伦敦面积1579平方公里,人口678万(1990年)。是世界上十大都市之一。伦敦市是围绕着伦敦城逐步发展而成的。城外的12个市区,称内伦敦,内伦敦以外的20个市区,称外伦敦。伦敦城加上内、外伦敦,合称大伦敦市。始建于公元前200年,17世纪中叶约有50万人,18世纪末居民已超过100万,19世纪成为世界最大的城市港口和重要的贸易金融中心,现在仍是英国最大的港口,年吞吐量约5000万吨。长期以来,伦敦是世界上最大的航运市场,世界上所有的主要航运、造船和租船公司,都在这里设有代表机构。英国和世界最大的金融贸易中心,有世界最大的黄金市场和多种商品世界交易所。英国最大的银行和大垄断组织以及一些跨国公司的总部都设在这里。伦敦在英国工业中的作用远不如金融和贸易,但规模很大,其工业部门可分为三大类:一是为满足大量城市人口消费的城市工业,包括印刷、服装、制鞋、家具、食品加工等,一般企业规模小,主要集中在市区;二是同港口相联系的工业,包括加工和深加工进口原料的面粉、制糖、卷烟、皮革制鞋、造纸、石油加工、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学工业、船舶修造等,多分布在泰晤士河下游两岸码头附近,以大企业为主;三是新兴工业部门,主要有精密机械、医疗器械、电气器材、电子、各种仪表、航空航天及汽车制造等,多分布在各卫星城镇。最近几年旅游业有了很大发展,每年接待外国旅游者达800多万人次。交通很发达,是全国铁路、公路中心。铁路、公路干线从这里伸向大不列颠岛的各主要城镇。名胜古迹甚多。
罗布泊
古称“蒲昌海”、“盐泽”、“洛普池”、“泑泽”,蒙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东北,塔里木盆地的罗布泊洼地中。为沉降湖。平面呈“耳朵”形,湖盆面积5950平方公里,原积水面积240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768米,水深2米。历史上湖水主要来自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因诸河下游河道多次改道,湖泊也随之游移、涨缩。塔里木河大坝建成后,塔里木河南流入台特马湖,孔雀河入罗布泊,因入湖水量大减,蒸发强烈,湖面逐渐缩小,1964年起完全干涸。目前,旧湖区形成大片盐沼池。罗布泊地区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南道要冲,有楼兰古城等遗址。
罗马
意大利首都和最大城市。古罗马帝国的发祥地,天主教中心,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宝库之一。位于台伯河下游丘陵地带,台伯河流经市内。面积1508平方公里。人口282万(1990年)。因建立在七个山丘之上,故有“七丘城”之称。罗马城建于公元前753年。756~1870年为教皇国首都,1870年成为统一后意大利的首都(教皇国退至梵蒂冈)。工业不甚发达,工厂不多,工业以建筑业为主。还有机械、铁路车辆、交通器材、服装、皮革、造纸和印刷等工业。电影业发达。城市犹如巨大的露天历史博物馆,有千姿百态的残垣断壁,多珍贵的名胜古迹。有天主教堂300多座,大小修道院300多所,还有7座天主教大学。每年来朝圣的教徒和旅游观光者达数百万人。
罗马尼亚
南欧国家。位于巴尔干半岛北端,东临黑海,并扼守中欧和巴尔干半岛上主要内河航道——多瑙河出海口,是一个黑海沿岸和多瑙河流域的巴尔干国家。面积237500平方公里。人口2331万(1990年)。首都布加勒斯特。居民中89%是罗马尼亚人,余为匈牙利人和日尔曼人。公元6世纪,罗马尼亚山地住着达基亚人,公元106年被罗马帝国征服,以后达基亚人和罗马人逐步同化,形成罗马尼亚人。1944年8月23日建人民政权,1947年12月30日成立人民共和国。地形大体上是山地、高原和平原各占1/3。东喀尔巴阡山呈一向东南突出的大弧形绵亘在中部。山脉以西有特兰西瓦尼亚高原,以东有摩尔多瓦高原。高原与山地地区森林茂密、草原广阔。喀尔巴阡山东侧与南侧的山前丘陵地带埋藏有石油、天然气和岩盐。其他矿产还有煤、铁、铝、金、铀、铅等。平原分布于国土边缘,平原地区土地肥沃,加之水热适中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极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战前,是欧洲经济落后的农业国。战后充分利用本国资源,积极开展对外联系,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现已成为工农业国家。大力发展现代化工业,其中最为迅速的是石油、化工、冶金,机械制造、电子、汽车和电力等工业部门。重工业已占优势,轻工业也有发展。注意合理布局,使落后地区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农业发展很快,耕作业是农业的主要部门,大部分种植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为主,玉米产量居欧洲前列,粮食自给有余。还种植甜菜、马铃薯、向日葵、大豆等。葡萄种植业发达,种植面积居世界前列,平均每公顷产葡萄9080公斤,最高达10830公斤。畜牧业与渔业也有一定发展。
罗讷河
(Rhone River)法国第二大河。发源于瑞士南部阿尔卑斯山的圣哥大,在法、瑞边境潴水成日内瓦湖,流经法国东南部,向南注入地中海。长达812公里,流域面积9.9万平方公里。支流众多,水量充足,其上、中、下游各段流经不同地区,水文特征不同,上游为山地河流;下游具有地中海区水文特征。水力资源丰富,上游建有水电站。沿河两岸工业城镇林立,有重要输油管道,多葡萄种植园。有运河与马赛港、塞纳河、卢瓦尔河及莱茵河相连。
罗斯陆缘冰
南极洲最大的陆缘冰。位于罗斯海南部(南纬78°~85°之间),长宽各640多公里,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大部分浮在大陆架上,前缘厚约200米,后缘厚约700米,年平均流速1000~1200米。前缘带形成壁立的、长950公里的罗斯冰障,附近海域漂浮着众多冰山。陆缘冰表面除局部有裂缝和压力脊外,大部比较光滑,雪撬通行便利。1841年英国人罗斯首次登上冰面,故名。历史上曾是南极考察的门户,现设有多处科学考察站。
洛杉矶
(Los Angeles)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最大港市和全国第三大城。西班牙语意“天使之城”的译音。地处加利福尼亚州西南部,太平洋东侧的圣佩德罗湾和圣莫尼卡湾沿岸。市区面积1204.4平方公里,人口320多万,黑人和墨西哥人分别占总人口的17%和15%,约1/3居民讲西班牙语。包括邻县和80多个大小城镇在内的大市区,面积10567平方公里,人口750多万,其规模仅次于纽约大市区。城市坐落在开阔的盆地中,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气候温和宜人。原为印第安人牧区村落,1781年殖民者在此建镇。1846年美墨战争后并入美国,1850年设市。在美国向西移民西进运动中城市逐步发展。19世纪中叶加利福尼亚“淘金热”之后,部分移民来此从事农垦,农畜产品贸易成为该地早期重要的经济活动。后来,东西向大铁路的建成、附近石油的开发、人工港的修建以及巴拿马运河的凿通和好莱坞电影业的兴起等,都有力地促进了该城市的发展。战后以来,军火订货刺激现代工业崛起,商业、金融业和旅游业随之繁荣,移民剧增,遂成为美国新兴的特大城市。美国西部最大的工业中心,制造业产值约占全州的1/2,居全国第3位。重化工业发达。宇航、飞机制造业居突出地位,洛克希德和道格拉斯两大公司设于此。大市区内有2000多家工厂从事飞机及其零部件制造。次为石油开采、炼油、电子仪表、钢铁、汽车、造船、化学、橡胶等工业。城郊灌溉农业发达。美国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港口,老港区由东西毗邻的洛杉矶港和长滩港组成,年吞吐量分别为3100万吨和4300多万吨,输出以棉花、石油制品、飞机、橡胶和其他工业品等为主。实际上,洛杉矶大市区的城市之间由密如蛛网的公路紧密相联,成了美国拥有汽车最多的城市,故称之为“汽车轮子上的城市”。全国西部的文化、教育和旅游中心,有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等著名高等学府。市区西北部的好莱坞是美国著名的影、视和文化娱乐中心。有600多家电影和电视制片厂、美国最大的城市公园格里菲斯公园、闻名世界的迪斯尼游乐中心等旅游胜地。
洛阳市
位于河南省西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以机械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地处黄河南岸,豫西山地中伊洛河冲积盆地的西部,向东越嵩箕山为华北大平原,向西沿黄河可直达关中,地势险要。洛阳历史悠久,公元前11世纪西周成王时在洛阳营建王城和成周城。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先后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和后唐等九个王朝在此建都,素称“九朝古都”。隋、唐两代最为繁荣,不仅是国内四方物质的集散中心,而且是东西方各国贸易的重要场所。人口120.38万(1991)。新中国成立后“一五”期间列为重点建设城市,形成了以机械制造业为主,电力、冶金、纺织、橡胶、建材等工业体系。为我国的重要机械工业中心之一。洛阳还是省内重要的科学技术中心。有陇海、焦枝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民航有班机可通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地。文物古迹有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商都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等。洛阳牡丹花会中外闻名。
落基山脉
(Rocky Mountaions)北美洲科迪勒拉山系东带山脉的主体。纵贯北美洲西部,穿越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三国。北连阿拉斯加北部的布鲁克斯山脉和加拿大境内的马更些山脉,南隔格兰德河谷与墨西哥境内的东马德雷山脉相接。全长4500公里,多为平行的狭长山脉,其间夹有山间高原和盆地。一般海拔2000~3000米。形成于白垩纪末至第三纪初,后经抬升和侵蚀,构造地形比较复杂。普鲁克斯山脉和马更些山脉为深受切割的块状一褶皱山脉。黄石公园以北的落基山以高大条带状、块状山体为主,高山发育有现代冰川,冰蚀地貌分布普遍。黄石公园至怀俄明盆地的中落基山宽度较大,其西列褶皱与冲断层构造发育,条带状山脉与断层谷地相间分布;东列多为单一背斜隆起,或成块状山体,走向不一,其间分布有宽广的向斜盆地。怀俄明盆地以南的南落基山,由东西两列平行褶皱山脉组成,地势较高,为落基山最雄伟的山段,有4200米以上的高峰48座,其中埃尔伯特山海拔4399米,是落基山脉的最高峰。东马德雷山位于墨西哥高原东侧,为一平行褶皱断块山脉。落基山脉是北美洲大陆重要的气候分界线。山脉对东西气流运行起着巨大的屏障作用,导致气温、降水产生明显差异。西部,冬季气温高于同纬度的东部地区,降水以冬雨为主(沿海地带尤为典型),除北纬40°以北和迎风坡地区外,年降水量多在500毫米以上;东部,夏季气温普遍高于同纬度的西部地区,降水以夏雨为主,冬雪较西部多,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山区生物界垂直分带明显,且东西、南北尚有明显的规律性差异。针叶林分布较广,并有若干北美洲特有树种。落基山脉是北美洲最重要的分水岭,北美洲的大河多发源于此,分属太平洋、北冰洋和大西洋三大水系。山区自然资源丰富。金属矿种类多、储量大,铜、银、锌、铅、钼等有色金属尤为著名。木材蓄积量大,伐木业很发达。山地和山间盆地是发展畜牧业的良好牧场,南落基山区尤为理想。山区景色优美,建有若干国家公园和名胜地等游览区。
落水洞
在喀斯特地区形成的地表水集中流往地下的通道。洞体的形态或为狭长的裂缝,或为宽大的竖井,有些是垂直的,有些是倾斜或曲折的。洞宽可达数米,洞深数十米或数百米,法国的“牧羊人深渊”洞深竟达1122米。地表水经落水洞可流到地下深处的裂隙、溶洞或地下河。落水洞的形成除有溶蚀作用外,还有明显的流水侵蚀作用和重力作用。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7 15:06 , Processed in 0.08123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