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北纬39东经121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1182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创设交流平台,与大家共同进步!

日志

由《青藏地区》一课的导课活动想到的

热度 8已有 723 次阅读2013-10-16 12:00 |个人分类:教学反思|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组内孙老师要准备一节同课异构的课——《青藏地区》,原本我只是旁观者和建议者,不过后来由旁观者和建议者变成了导课者,所以在帮助别人导课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些启发,收获了许多我不曾想到的东西,于是自己不敢怠慢,马上认真梳理自己的感悟,俗话说: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
    2013-2014
学年度大连二十高中、唐山开滦一中、连云港新海高中新一轮同课异构即将拉开序幕,本轮同课异构的地理学科定在我校开展,我校组内教师孙老师被选为本次同课异构的上课教师。
    
如果是运动竞技赛事,本轮同课异构我们组算是主场。虽说三位老师同上一节课,不做排名,但是知识分子还是很要面子的,谁都不想把课上砸。但不管怎么讲,上课教师准备这节课的目的应该是一致的:一是体现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重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二是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基于这两点,上课教师的备课才能明确方向,把握课堂教学的内核,否则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正所谓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了表达出我的想法,下面就分几部分开始谈起。
    
一、孙老师的三次试讲
    
认真准备一节课不容易,尤其是跨越三省三校的同课异构更是让人百般折磨。就像毛毛虫变成蝴蝶需要多次蜕变一样,准备这节课的孙老师正在生死挣扎般的蜕变,过程固然艰辛,但是翱翔蓝天是早晚的事。组内老师们听了孙老师第一次试讲后(本次同课异构准备的课题是《青藏地区》),老师们七嘴八舌,你一句我一句,参与的异常热烈,争论的也异常激烈。但是大家并没有推翻孙老师的主体思路,这是好事,起码不用做大手术。上公开课令人最郁闷的是没人提意见,最无助的是七嘴八舌,最忌讳的是不经过大脑的评课。孙老师也没逃过这个阶段,第一节课下来,大家提的建议还是比较中肯的,但现在看来提的还不够深,骂声还不够狠,以至于孙老师的神经被麻木了,第一次试讲后只做了部分调整,紧接着进行了第二次试讲,结果第二次试讲获得了巨大成功(遗憾的是这次试讲我因为班级事务没能听到这节课),组内教师信心满满地一致表示下节课再试讲要请校长大人来亲自看课。恰巧这个时候国庆假期马上开始,大家一致认为就按照第二次试讲的思路基础上不断熟练。
    
国庆假期熟悉一周时间之后,开学第一天,第一时间找到校长大人听课,这节课的思路和第二次试讲没有变化,即:第一部分是位置和范围。孙老师将青藏地区重要的山脉、河流、省区等在一张青藏区域图上用序号标记,由学生直接回答。我对这个环节的评价是:通俗易懂,枯燥乏味。第二部分是自然地理环境。孙老师的设计是展示一张立体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说出图中显示青藏地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海拔高。然后讲解海拔高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五大地理要素讲过之后,孙老师设计了一个探究问题,即: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青藏地区湖泊众多的原因。目的是强化学生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与应用。这个环节的设计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关注的点太多,孙老师总想面面俱到,自然地理要素由地形讲到植被,五大自然地理要素一个没落;二是问题的呈现方式过于老套,两个字来概括就是忒俗。所以这个部分给我的感觉是面面俱到,谁都没到,看来眉毛胡子一把抓这句话纯属瞎胡闹。第三部分是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这部分凸显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孙老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探究问题,我也比较喜欢这类开放性的探究问题,但是孙老师在这部分同样犯了面面俱到的老毛病。学生在谈到每个方面的影响时(人口、农牧业、资源、交通、生态环境等),都超链接了一张图片,每展示一张图片还要做分析。这部分给我的感觉是开放性问题被迫流产,学生是带着锁链跳舞。事实证明,要不是精神有问题,带着锁链没法跳。第四部分孙老师通过一段录像(剪辑并拼接)引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问题。接着设计了一个探究问题:三江源地区面临哪些生态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这部分内容给我的感觉是很突兀,甚至是不伦不类,酷似嫁接,并且由于关注的点太多,给人以生不如死的感觉。
    
一句话,第三次试讲孙老师原本信心百倍,但效果怎一个“惨”字了得呀!
    二、本人临危受命

1、全方位筹备

孙老师的第三次试讲在校长的声讨声中结束了,而孙老师也陷入了沉思与迷茫。下班之后回到家,我接到孙书记的电话,孙书记:小敏,孙老师的课从现在开始由你接管,你现在就是组长。给你一天时间把孙老师的课备下来,按照你的思路重新整合,然后你找个班级给孙老师展示一下。电话这边的我:啊!?好,好的,书记,我明白。孙书记:孙老师很是迷茫,这个时候需要你冲出来,我相信你能把这个课给设计好。

1)确定思路,修改课件
    就这样,我临危受命(我不是诸葛亮,也不可能是)。怎么说呢,首先感谢书记的信任,可是我既不是教研组长,也不是高二的备课组长,我着手管这件大事真的让我很为难。不过,孙书记肯定的语气也让我不能推脱。说干就干,当天晚上就让孙老师把她的课件传给了我(要知道,我身为班主任,还是高三备课组长,这两天还在月考,批卷、监考一堆事呀!),当晚立即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修改课件。最后,决定先瘦身,再选取探究问题。这节课在我看来有三部分构成,即:青藏地区的地理环境、青藏地区人类的生产生活、青藏地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三大部分。主线有了,下面就是围绕主线选好可以探究的点,以此来带动整节课的能力培养目标。最终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气温低作为切口,以小组合作探究青藏地区湖泊众多的原因为核心,进而突破青藏地区高寒的地理环境,使学生牢牢把握青藏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第二部分是高寒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这部分我设计了一个探究的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高寒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提示:人口城市、交通、农牧业、资源、生活等)。以此问题为抓手,既强化人地关系,又整合人文地理零散的地理要素。第三部分是青藏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与青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部分我以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王玉庆在一次青藏铁路建设施工的记者会上的一段话引出生态脆弱的问题,在明确生态脆弱原因之后,引领学生探究青藏地区的前途——开发OR保护?这个问题的设计源起于必修三亚马孙雨林开发一课,这个问题设置的目的在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也体现地理学科学科特点。
    
总之,本节课先讲青藏地区的,再讲青藏地区的,最后讲青藏地区人地关系。纵观自己的设计,中心主旨是树立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并浑然一体的学科理念。只有主线鲜明,取舍得当,才可能使得整节课酣畅淋漓。
    
2)手把手,挨个问题过筛子 
    
课件一直做到当晚凌晨,可是第二天我紧接着是四个小时的监考,虽说辛苦,可是未必是坏事,因为偷偷的在考场上写起了本节课的详案。四个小时,基本结稿了。下午拿给书记看,书记拍手称快,并决定不用我展示了。让孙老师熟悉我的路子,再进一步融入自己的想法,进行熟练,并在第二天进行了孙老师的第四次试讲。评课结束之后,书记找到我说:小敏,明天校长来听最后一次试讲,如果不合格全是你的事,你今晚必须再把孙老师的详案完整的把把关。我:好,书记,您放心吧!

    
当晚,我和组内另一名老师和孙老师再精细备课,岳老师负责修改课件,我负责详案,夸张地说,从师生问好,到中间的每一句过度语言等等都挨个过了一遍,并打印出文字,一直忙到晚十点,当晚到家已经十点半了。不管怎么说,总算尘埃落定了,就看明天校长大人满意与否。
    如我所愿,
第二天的试讲超级成功,校长很满意,孙老师很激动,书记很放心,我的内心很满足。全组同志们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大家都深深呼出一口气,事情总算有了眉目。 

 三、孙老师三次试讲给我的启示
    
试讲就是实验讲。孙老师的备课肯定还有诸多不当之处,所以老师们在提建议时要抓住主要矛盾,不要说一些“花边新闻”。比如:有的老师说师生互动没有深度、不够灵活、知识讲解不到位、过渡不自然等等,所有这些归为一句话:本节课目前为止不够真诚,不够深刻。实际上,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如果用真诚和深刻来形容就是高度概括了。
    
启示一:课堂教学必须凸显能力立意。有的老师会说能力是以知识为载体的,我当然不是要抛开知识
讲能力。而是强调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呈现是以能力培养为落脚点的,绝不能就知识论知识,如果一节课单纯的追求知识的面面俱到,是不可能很好地提升能力的。更谈不上整合旧知识,生成新知识,课堂教学的效率自然会低得可怜。相反,课堂教学中,要将你的教学内容瘦身,选择有探究价值和思维含量的问题进行探究,要以点带面,从而“以偏概全”。
    
启示二:不要奢望一节课能讲多少知识,也不要奢望一节课能讲透N个问题。通过孙老师的几次试讲,我越发觉得课堂上到底该解决什么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问题能解决到什么程度。很显然,孙老师几次试讲都试图穷尽有关青藏地区的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事实上呢?哪个都没有讲清,哪个都没有道明。所以,课堂教学关注的点不能太多,而是要精挑细选有价值的点,其实瘦身的同时,也为深度探究埋下了伏笔。通过这几次试讲,我感觉一节课有二~三个探究问题比较合适,否则会脚打后脑勺,表面内容很多,实则得不偿失!
   
、领导评课,启迪智慧

孙老师第三次试讲结束后,张校长和孟校长进行了评课,两位校长都是物理特级教师,理论功底深厚,绝非一般战士。最让我佩服的是他们二位不管听什么课都能听明白(除了外语,你懂得),评课更是相当有水准了。

(1)张校长的三个关键词
    张校长在评课时谈到这样三个关键词:太紧凑、不自如、不大气。所谓的太紧凑是指这节课急三火四,自始至终急着赶进度,没等学生深度思考就敷衍了事,急于求成;不自如是指孙老师知识讲解呆板,不够灵活,不能随机应变;不大气是指孙老师就知识论知识,不敢放开学生的思维,而是总想牵着学生的思维走完本节课,探究的问题没能完全施展开拳脚就草草收兵。

在我看来,紧凑是因为关注的点太多,呆板是因为肚子里的墨水储存不足,自然不敢乱说话,不大气说到底是不能完全相信学生,害怕学生说错,尤其害怕学生扯出别的话题。

(2)孟校长的相异思维
    孟校长在评价这节课时,首先问孙老师:课程标准对这节课的要求是什么?你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你这节课设置的探究问题目的是什么?你的探究问题和你的教学目标一致吗?你选择探究的问题探究价值高不高?有没有思维含量?还谈到孙老师最后一个探究问题即三江源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原因和治理措施与这节课的关联度问题。以上是孟校长从宏观上的评价,接下来他对孙老师的设问提出了一些建议,给我的启发很大。如:孙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幻灯片上出现了一张藏族服饰,孙老师的发问是:穿藏袍的原因是什么?孟校长:如果是我,我会这样问:藏族传统服饰为什么是藏袍?怎么不是西服?这种强烈的对比和相异思维让我不禁深度思考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课堂设问是否有效是一方面,而设问是否能引起思维碰撞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3)课堂教学的设问极具艺术性
    教师的设
问太直白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问的太高深会把简单问题复杂化,问的太专业学生会不知所云。孟校长这种形成强烈对比的相异设问让我着实眼前一亮,以至于在我正在命制的导学案上马上把设问重新设置了一番。比如南亚西南季风问题,以往都是只讲到它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来云云这些表面的枯燥乏味的东西,这次我不在讲这些地球人都知道的问题了,而是设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相同地理位置的其他大洲有没有西南季风的存在?(非洲、美洲大陆)如果有是什么季节存在?如果没有又是什么原因?
    此事记录下来,不是要向世人炫耀我的水平高低,如果这节课最后取得成功,也是孙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好,组内老师先前做的基础工作好,我只是做了点“瘦身”的工作罢了。此事认真反思才是我所关注的,在听课、评课、备课过程中,收获了许多,也感悟了很多,感悟到教学目标设定的重要性,感悟到课堂设问的相异思维,也感受到课堂探究的价值所在,更感受到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化有形为无形,育无形为有形!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回复 庆龙梦幻之地 2013-10-16 15:20
执教的公开课层次越高,对主讲教师和所在的教研组意义越大,这就是教研的主要目的。真实的教研记录,分享学习!谢谢!
回复 chinasun 2013-10-16 19:00
高中现在还上青藏地区?
回复 北纬39东经121 2013-10-17 12:17
chinasun: 高中现在还上青藏地区?
我们这里初中地理教学基本是自习课,高中不讲的话,学生很难把区域的地和高中的理结合起来,无奈呀。不知孙老师是怎么处理这部分内容的。
回复 chinasun 2013-10-17 12:40
我们是最多印发一些材料给学生看下。
回复 星星知我心 2013-10-17 14:10
知识的呈现是以能力培养为落脚点的,绝不能就知识论知识,如果一节课单纯的追求知识的面面俱到,是不可能很好地提升能力的;设问的相异思维;
回复 星星知我心 2013-10-17 14:12
设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相同地理位置的其他大洲有没有西南季风的存在?(非洲、美洲大陆)如果有是什么季节存在?如果没有又是什么原因?------------- 这样设问的意义何在?没明白,望详解!
回复 窗含西岭千秋雪 2013-10-18 15:09
个人觉得公开课更多的意义体现在对理念的一种学习。这种上课模式在平常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
回复 北纬39东经121 2013-10-19 13:24
星星知我心: 设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相同地理位置的其他大洲有没有西南季风的存在?(非洲、美洲大陆)如果有是什么季节存在?如果没有又是什么原因?------------- 这 ...
如:在非洲是存在西南季风的,非洲北半球的草原气候区雨季时受西南季风影响很大,所以非洲北半球的草原气候,雨季时降水量是自西向东减少的;而南半球的草原气候是受东南季风影响很大的,所以非洲南半球的草原降水量是自东向西减少的。
回复 鎳掕櫕 2013-10-21 22:20
高端大气上档次啊,磨课水平不错!
回复 喜马拉雅--冰雪 2013-10-22 12:08
谢谢分享,学习了!
回复 李景文 2013-10-28 21:32
“课程标准对这节课的要求是什么?你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你这节课设置的探究问题目的是什么?你的探究问题和你的教学目标一致吗?你选择探究的问题探究价值高不高?有没有思维含量?”我们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这样,不能为了单纯最求课堂互动而随意设置问题。受教了。
回复 星星知我心 2013-11-19 22:59
孙老师的发问是:穿藏袍的原因是什么?孟校长:如果是我,我会这样问:藏族传统服饰为什么是藏袍?怎么不是西服?这种强烈的对比和相异思维让我不禁深度思考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课堂设问是否有效是一方面,而设问是否能引起思维碰撞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教师的设问太直白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问的太高深会把简单问题复杂化,问的太专业学生会不知所云。
--------再次阅读,又有收获!感谢楼主老师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3 04:19 , Processed in 0.07499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