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小岛伊人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160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城郊农业与都市农业异同

已有 392 次阅读2006-2-15 19:48 |个人分类:教学参考

我在准备农业这个专题的教材分析,教材上提出来是城郊农业,而我准备了一些都市农业的资料。对两个概念的区别促使我去寻找资料来看,找到了一份较为权威的资料。感叹现在真方便。

 在我国,“都市农业”的实践开始于九十年代初期,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起源于城郊农业。城郊农业是我国于八十年代初提出的概念,其地域空间划定的城市郊区,其主要功能定位是供应城市居民鲜活副食品和部分粮食,起到稳定物价、稳定居民生活和安定社会等作用。随着现代都市功能的日益多元化和现代农业功能的日益扩展,城郊农业的概念及其功能作用就越来越呈现出局限性。一方面,城区向农村的渗透以及农村城市化后,原先的城郊界限越来越模糊,城乡对立分割的状态已逐渐被城乡间的协调和融合所代替;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的强大辐射作用和现代农业物质条件的改善使得城郊农村产业结构与经营方向日益优化,从而城郊农业的功能、形态诸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满足市民精神需求的观光休闲农业以及以优化美化环境为宗旨的城市绿化等新兴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显然,现代都市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使城乡关系发生很大变化,传统城郊农业概念已经容纳不了现代都市区域农业的内涵,于是我国关于“都市农业”的研究与实践便应运而生。
  “都市农业”是现代都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郊农业的高级阶段,是发达的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农业”的内容可以表现为: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精细农业)、庄园农业(都市农庄)、农业高新科技园(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等等。因此,“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在都市(区域)条件下具有一定超前性的特殊农业形态,是在都市(区域)条件下现代农业与其他产业日益融合而产生的功能作用日益多元化的特殊形态的农业。
  “都市农业”的功能及其表现形态
  “都市农业”是立足于生产、生活、生态的结合,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等环境资源并借助于现代物质技术条件,融现代农业、乡村文化、观光休闲(旅游)以及环保教育、农事体验职能于一体。因而,“都市农业”的发展将推动人与自然和谐、都市与农村和谐的历史进程。
  台湾学者提出:“都市农业”具有“三生功能”(生产性功能、生活性功能、生态性功能)的观点,我国大陆学者是倾向于将“都市农业”的三项基本功能表述为:1、经济功能,主要指提供优质的鲜活农产品以满足都市消费需求,并增加就业机会、优化城郊产业结构以提高农民收入。2、社会功能,主要是指为都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观光、休闲与游憩的场所与机会,并有利于增强现代农业的文化内涵教育功能。3、生态功能,主要是指其营造优美宜人的绿色景观、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充当都市的绿化隔离带、防治城市环境污染以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并有利于防止城市过度扩张。也有学者提出融生产保障、生态建设、生活服务、生物技术于一体的“四生型”都市农业;另有学者将“都市农业”的基本功能具体表述为生产、绿地、观光、旅游、体验、休闲、教育乃至就业等多项功能。总之,经济功能、社会功能与生态功能是“都市农业”的三项基本功能。
  需要强调的是,在我国新近兴起的“都市农业”除具有经济、社会、生态功能外,更重要的在于中国特色“都市农业”直接接受所依托的大都市强大科技、经济和社会力量的辐射,与工商产业、服务业融为一体,发育适应现代消费需求的新的市场经济增长点,特别是通过发展高科技农业实现高产值、高效益,成为现代高效农业的展示窗口和示范基地,进而通过与广大农区的双向交流和联系充分发挥现代都市农业的示范、展示与辐射、带动作用,为我国持续高效农业乃至农业现代化探索有效途径。可见,中国特色“都市农业”强调其在都市特殊区域性条件下的现代农业先驱作用。
  “都市农业”可以归为两种基本类型:1、产品消费型“都市农业”,主要是指借助现代科技对农产品实施品质更新与功能改造使之更好地满足都市居民健康生活的需要;还有城市居民亲自体验农耕乐趣,或获取无污染农产品直接满足消费需要。2、休闲观光型“都市农业”,主要是指利用农业的自然属性满足都市居民休闲、观光、度假等需要的新兴“都市农业”项目,即基于都市居民回归自然的生活情趣新追求应运而生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与旅游农业等。
  “都市农业”的发展状况
  “都市农业”近40年来发展很快。发达国家和地区重视“都市农业”的发展,其中欧美国家重视其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尤其现代都市群之间和社区环境中的“都市农业”蔚为壮观;而最具有现代都市农业国际化、专业化、优质化和高新技术特征的当属荷兰、以色列及新加坡等国家,这些人均资源短缺的国家通过发展设施农业、精细农业走工厂化、专业化和高投入、高产出的道路,以花卉和菜蓝子为主体的都市农业高度发达,进而成为全球现代都市农业的典范。
  日本和我国台湾“都市农业”发展主要是因应于城市化、工业化过度发展和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所产生的对优美环境的渴望及其消费偏好的增长;与发展“都市农业”相关的主要理论依据有:环境事业理论、都市第三空间理论等;“都市农业”主要经营形式有:市民农园、观光农业(园)、休闲农场(自然休养村)、体验农业(园)、农业公园、民宿农庄(都市农庄),银发族农庄等。
  我国“都市农业”的提出与实践探索始于90年代初期,其中以地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的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开展较早。适应建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要求,上海市提出依托中心城市的辐射和自身的积累,加快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转变,建立一个与国际化大都市相配套、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现代化都市型农业,经过10-20年努力使上海农业在集约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生产力水平以及运行机制方面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或发达国家大都市农业的水平;上海市是我国第一个将“都市农业”列入“九五”——2010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城市,并已在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庄园农业、市民农业的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北京市明确提出要以现代农业作为“都市农业”新的增长点,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市场制高点,强化其食品供应、生态屏障、科技示范和休闲观光功能,使京郊农业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先导力量;特别是“北京市三高科技农业试验示范区”到本世纪末将成为全国农业科技水平和综合效益最高的试验基地和示范推广中心,到2010年将赶超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21世纪中叶将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农业试验和示范基地,并围绕上述目标开展了市场化融资等多方面的运作。深圳特区建立之初,主要是发展“创汇农业”进而发展“三高农业”,适应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需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成为特区再创辉煌的重要战略选择,为此深圳市就“都市农业”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其观光农业、高科技农业建设正方兴未艾。
  作者简介
  安晓宁,男,1964年生,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宏观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1991年3月——1993年12月,在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及管理专业学习,获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1994年以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主要从事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宏观战略的研究与咨询工作,主持或参加完成国家基金和部省级研究项目8项,参加完成国家和地方政府若干重要报告研究与项目咨询工作。
                            [资料来源:农民日报.1995.5.8.5版]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6 01:03 , Processed in 0.07677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