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锦江渔夫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169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河流地貌的发育》一节教学过程中的三个问题

热度 5已有 988 次阅读2012-1-4 18:01 |个人分类:学习反思|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新课改, 培训, 教学, 新课改, 培训, 教学, 新课改, 培训, 教学

  在2011年的最后一个月参加了一次成都市的高一新课改跟进培训活动。参加说课的共7位老师,其中6位老师选择了《河流地貌的发育》这一课题。从老师们说课当中我听到了不少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的教学思路,如:让学生充当部落酋长的角色,为自己的部落寻找宜居之地;让学生上台做教材中在我看来根本就不值得一做的实验;以“流水中的物质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这一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一个具体的案例来承载不同河流地貌的教学;让几位学生演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过程等。
  从老师们的说课来看,个人认为如下三个方面是需要注意的。
  1.关于河流地貌的演示实验
  在这次活动中,参与说课的老师基本都用了一个相同实验说明河流的侵蚀与堆积:一个一面开口、倾斜放置的鞋盒,里面装了一些沙子,沙子的顶部插了一面小旗。然后倒水冲刷小旗前面一点的沙子。结果我们看到了沙子被冲出了一条沟,小旗也倒了。(参考:http://video.sina.com.cn/v/b/28143637-1156272403.html)

  为什么插这个小旗?老师们是想说明一个问题:溯源侵蚀。可这真说明了这个问题吗?小旗处根本就没有流水,何来溯源侵蚀?小旗的倒不是因为溯源侵蚀,而是因为小旗前面泥沙的垮塌。
  那么,如何改进这个实验呢?我想:以实际的土壤坡面代替鞋盒中的沙子,以撒水壶撒水代替以矿泉水瓶倒水应该可以更为科学地模拟流水的侵蚀过程。
  2.关于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很多老师都把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定在了“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成因解释上。的确,这的确是一个难点。但如果学生思维活跃,并且他们敢于在课堂上向老师发问,我们还可以发现另外一个难点:为什么会有溯源侵蚀?
  对于溯源侵蚀,个人认为给学生讲清源头地区的溯源侵蚀就行了。为什么源头地区会有溯源侵蚀?这个问题要学生从理论上理解清楚的确难度有些大。但我想教师在讲解时如下两个方面是需要强调的:①侵蚀基准面的下降;②流速加快,水流侵蚀作用加强。
  事实上,要求学生能理解并说明“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和溯源侵蚀的原因,这超出很多高一学生能力所及范围。虽说课标要求当中有这么一条——“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但我想:这两种现象就是一些地貌的成因了,而对于这两种现象的成因,就没有必要让学生掌握了。实际教学中,可以给学生从理论上阐释一下这两种现象有成因,但没有必要因为不少学生没有掌握而长时间在这两个问题上纠缠。一是因为难度大,二是因为这本就不应该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三是因为教材上也没有讲解其成因。人教课标版教材上没有,湘教版教材上没有。没看其它版本教材,但我想也不会有。当然,以实验录像(包括“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加深一下学生的印象,让学生记住“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和源头地区溯源侵蚀是一种普遍现象这两个结论还是有必要的。
  3.一个难度不大却常常被老师们忽略了的问题
  如果我们给学生课堂上提问的机会,我们可能还会不少学生有这样一个问题:河道面积很有限的河流为什么可以堆积出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对于这一问题,教材(人教版课标教材)上只是很简单的提到了这样两句话:“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或许问题就出在“多个”二字上面,学生认为:“多个”就是“几个”,几个河漫滩连接在一起面积也极其有限啊?学生或许可以想象到河流的改道,但学生难以想象河道的摆动幅度可以达到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让学生看看如下一幅黄河改道图,学生除了惊讶,更对河道的摆动幅度有了一个更为科学的认识。

  
  只要学生认识到了河道的摆动幅度是可以达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学生要理解宽广河漫滩平原的形成,也就很容易了。
  
 已同步至 锦江渔夫的微博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回复 wangfei 2012-1-4 19:52
第三个问题提的太好了,平时俺都没注意。关于这节的难点,因为这节本身的难点不少,选哪个重点讨论就见仁见智。我会把不同河段特征与河流发育时间过程的统一作为难点。
回复 qlzhu2003 2012-1-4 20:25
在地理学科的教研方面,这是关于河流地貌的最让我喜欢的一篇评课稿!
回复 fahai 2012-1-4 22:41
模拟实验要考虑的的确很多。
回复 没那么简单 2012-1-5 13:49
河流地貌的发育,从"沙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这个思路,是一次优质课比赛的时候,好像是广东一个老师讲的,思路很好,可以讲得很清晰。
    实习的时候,我的师傅就以这个思路结合当地河流地貌(刚好有整个非常典型的地貌类型)讲解,很清晰,但课堂内容显得有点多。
    但是在整个课堂中,我觉得最难的就是溯源侵蚀及其瀑布的形成的讲解,至今还是没有弄得很清晰。
回复 没那么简单 2012-1-5 13:55
"小旗处根本就没有流水,何来溯源侵蚀?小旗的倒不是因为溯源侵蚀,而是因为小旗前面泥沙的垮塌。"
     这个不正是体现了溯源侵蚀吗?我仔细看了那个视频,水流的倾倒位置没有变化,小旗子所在位置在水流倾倒出上方,这样一来不正体现了向着源头方向的侵蚀吗?
回复 锦江渔夫 2012-1-5 22:18
没那么简单: "小旗处根本就没有流水,何来溯源侵蚀?小旗的倒不是因为溯源侵蚀,而是因为小旗前面泥沙的垮塌。"
     这个不正是体现了溯源侵蚀吗?我仔细看了 ...
正是由于小旗所在位置没有水流,所以这不是溯源侵蚀。
回复 pjlinren 2012-1-6 21:46
高手,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学习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30 12:45 , Processed in 0.08267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