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张贤付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330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让文化穿行过生命_作者:于 丹

已有 369 次阅读2008-9-25 09:45 |个人分类:美文共赏

让文化穿行过生命

 作者:于 丹  

 

文化永远不是一块化石,它是活着的,是我们生命中的一种基因

 

    什么是文化?文化其实就是一种朴素的情怀。在《周易》中,文化大概有一个最浅显的解读,叫做“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谓人文,就是人间世相、世间百态。观察了世间的百态之后,用文言也好,用白话也罢;用传承的方式也好,用当下的解读也罢,最终完成的是一个使命,那就是整个流化天下,聚集起一种文化生态。

    文化永远不是一块化石——肃穆、崇高,让我们毕恭毕敬,向它去作一种深深的学理的致意。这仅仅是文化的一种价值。更多的文化关乎生态,更多的文化是给我们一种生命的力量,让我们在此生有限的长度中,让生命的宽度更加宽广。

    就按两头30年算,一共60年,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生命都可以穿越的,我们还能说我们没有机会用生命见证历史的文化变迁吗?向文化致敬,是一种生命的态度,就是用我们的心,随着时光的迁徙,在整个社会生态中完成我们对文化的解读,更完成我们对文化的构筑。

    中国的儒家经典离我们远吗?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叫“君子不器”。你一旦把自己固化成一个器皿,就意味着你否定了其他的各种可能。流光穿越我们生命的时候,文化走过历史,有太多的机遇、太多的思维方式,都在瞬息万变地成长,如果我们真正对生命负责,那就不要拒绝生命中所有的可能性。

    文化的化境是什么?在我看来,“关平人文,以化成天下”,文而化之,它是一个流化的过程。文化的化境不是一种毕恭毕敬、敬而远之,而是文化的温度如此可亲,把我们含蕴其中。

    真正走到最高境界的时候,技巧一点儿都不重要。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但更重要的是他的生命中有一方田园,他在这个田园里面,活得天真而无畏。他家很穷,自己弄了个琴,叫“素琴”,这名字叫得很好听,其实就是一段木头,没有弦,所以素着,才叫“素琴”。每有朋友来的时候,他就把这段素琴搬出来,自己抱着一段木头在那涕泗横流,所有的朋友都很安静地看着他。他自己在那儿弹得痛哭流涕,喝得很高兴,没酒了,就开始轰朋友,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我已经喝醉了,你们都走吧,就把朋友轰走了。

    这样的故事我们今天看来,会觉得他很狷狂、不懂事,但李白是他的知音。李白后来写过一首诗,他说:“陶令去彭泽,茫然太古心。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他的意思是说陶渊明自从辞了彭泽县令不当官了,他的心就如同一个蒙昧孩童一样,重新接于混沌太古,回到了人本性的那种天真单纯,了无畏惧。所以天籁在心,整个的生命被世界的音乐充满的时候,他是可以去奏一架无弦琴的。

    他的音乐不是一种技法,要演奏给别人鼓掌喝彩,他的音乐是从心中流出来与天籁接鸣的声音。李白了解他,给他改诗。“我醉欲眠卿可去”是一句轰人的话,李白改一宇,续一句,变得无比风雅,他说:“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多美啊!

    什么是文化?从李白对陶渊明的了解上,可以说,我们今天同样有能力去读懂他们的心。这也许是不凭言词,而是凭我们的阅历和我们的感悟,凭着我们内心的一种真诚与善意,凭着我们对自己生命的尊敬和对于他人的尊敬。

 

    文化不是拿来写论文评职称的,文化是生命在苦难中一种救赎的力量

 

    很多学生会问我,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您能说一些可操作性的原则,让我们在今天这个竞争的环境里面知道怎么做到仁吗?其实这个问题孔子早就已经回答了。学生问过孔子,说您给我拆解一下,所谓仁,它的可操作性的元素是什么?孔子讲仁,你从五个方面做,没有做不到的,叫做恭、宽、信、敏、惠。一个一个讲起来,大家都觉得不难。

    恭则不侮。当你对别人有一种真诚尊重的时候,你的生命是不会招致太多羞辱的。你对这个世界保持着一种真诚的恭敬,自然会知道该怎么去做。真正的恭敬是一种态度,当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时候,你怎么能不真正地去做一件事呢?

    这种恭敬会带来孔子说的第二点,就是“宽则得众”。一个真正对他人宽待的人,他可以拥有最广泛的社会基础、最多的朋友、最广的仁爱。什么是宽呢?就是“恕”。一个人能够原谅,这是一种生命的境界,这是一种自信的情怀,这是一种博雅,这是一种教养。

    第三就是“信则人在焉”。我们这个社会宁可用一个专业平平、朴实敬业的好人善人,也不愿意去用一个八面玲珑、但毫无信誉的专业尖子。用自己的生命去执守信誉,这是第三点。

    第四点,光傻干、实干还不够,敬业之外还要有大智慧,这就Ⅱq“敏则有功”。就是说你还要敏锐,有这种敏锐,你就可以去建立奇功伟业了。

    第五点叫“惠”,一旦当了团队的领导,要想着这种恩惠让大家都能够分享,从精神利益到物质利益上,这叫“惠则足以使人”。有恩惠心的人,才可能让别人“士为知己者死”。

    仁难以做到吗?你记住“恭、宽、信、敏、惠”,五点都做到了,这个仁,也就做得差不多了。我们觉得不好操作吗?其实这些言词中没有太多隔膜,如果都记住的话,让它化入我们的行为,这大概就是文化穿行过了我们的生命。

    真正的文化大概不是字斟句酌,不是去背诵几句经典,而是我们生命的一种感受,特别是我们陷于苦难困顿时候的一种救赎。刚才我说的儒家,它给了我们一种社会的通行准则,它让我们在社会人格上完成自我实现,让我们知道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怀对于天下担当来讲,“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每一个渺小、脆弱的生命个体,我们面对的是自我的生命,当独对个人角色的时候,当你把所有外在的光环都抛掉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坚强吗,我们有什么样的支撑和救赎呢?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化?文化不是拿来写论文评职称的,文化是生命在苦难中一种救赎的力量。文化可以在困顿的时候雪中送炭,也可以在安稳的时候锦上添花。

 

    这个世界上永远只有麻雀笑话大鹏,没有大鹏笑话麻雀

 

    其实坦率地说,我自己个人更喜欢道家。它让我知道生命无待的境界,可以不依附外在的一切,有一种内心的气定神闲。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种大鸟,它在北海里的时候叫鲲,化为鸟Ⅱq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这样一个大鸟,凭借海运之势,“抟扶摇直上九万里长空,背指青天,莫之夭阏,然后图南”,往南冥飞去,它穿越世间苍山林海,它穿越那么多人间世相,就为了去完成一个大的使命。在这个过程中,地上有很多小鸟都笑话它,唧唧喳喳地说,你看咱也会飞呀,我们叫“决起而飞”,撞到榆树、枋树,就“控于地”,掉地上了,“时则不至”,有时候还飞不到,但是咱也叫“翱翔于蓬蒿之间”啊,在蒿子秆里飞也叫翱翔啊!  “此亦飞之至也”,这不就是飞翔的极致了吗?“彼且奚适也”,你看那么大一个傻东西,它干吗去呀?

    其实大家想一想,当你们受到很多议论干扰的时候,不妨想想这个境界,这个世界上永远只有麻雀笑话大鹏,没有大鹏笑话麻雀。大鹏肯定沉默地飞过去了,因为它知道它生命翱翔的目的在哪里,它知道它在担当什么,所以没有这种计较的可能。没听说大鹏鸟扎到草窠子里跟麻雀打一架,打赢了再接着飞。所以孔子说“仁者不忧”,一个人,当你的情怀无比宽广的时候,忧伤忧思是很少能侵袭你的。其实道家也是一样的,在我看来,儒与道看似两个体系,但是我们只以一个名义就可以打通,那就是生命的名义。我们不需要以学理的名义,也不需要以研究的名义,我们不需要学富五车、皓首穷经,我们只需要以生命的名义去感受它就够了,因为这种感受可以让它在我们遭遇很多困顿的时候,真正拯救我们。

其实今天的社会正在文化生态上进行着转型,我想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刻都更需要这样一种生命的力量。

文化怎么样才能够真正成为我们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是外在于我们的知识,而是生命剔透的智慧,是需要我们扛过苦难,以一种轻灵的悟性,最终拥有坚定的内心。

    在今天这样一个发达的信息时代,我们上网用百度,用Google,用任何一个搜索引擎去查一个关键词,几百万上千万条信息都在眼前,但我们永远也没有一个“心灵搜索器”,让我们看见“我的心”,真正能够听从内心指引的方向,又不超越外在社会的规矩法则,那样一种内外合一,那样一种看似谦逊、朴素、简淡但是又那么崇高的人格。其实这就是我们生命的方向,每个人都可以走得到。

    真正的经典和圣贤,永远都朴素到让我们热泪盈眶,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生命,这就是我们眼前的文化。儒也罢,道也罢,中国文化也罢,西方文化也罢,当学问不仅仅作为一种学理的研究,在文化的象牙塔里传承的时候,当它作为一种生命的力量,从我们每个人光阴中走过的时候,它可以获得一种更恒久的价值。那是一种草根的价值,是一种中国人可以分享的文化权利,是我们每一个活在当下的人,在价值判断出现迷惑的时候,可以依托的一种血液中的文化基因。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完成同一件事情,就是用我们的生命激活经典,让文化穿行过我们的生命,让历史永远活在当下,让我们能够在文化的穿行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欢乐和生命的骄傲。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qlzhu2003 2008-9-25 12:31
:handshake 欢迎您的加盟!让星韵成为我们共同的家园!
回复 fahai 2008-9-25 15:47
有收获,谢谢分享~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5 18:55 , Processed in 0.07226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