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386|回复: 52

[网络工具] mooc 慕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6 12:4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5-3-12 19:36 编辑

http://www.guokr.com/zone/MOOC/

MOOC(慕课)入门第一课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mooc白皮书(中国教育网络提供2013)http://www.edu.cn/html/rd/MOOC/
pdf下载http://free.eol.cn/edu_net/edudown/MOOCXZ/mooc.zip
http://t.k12.com.cn/p/7080

慕课

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moochttp://www.ict.edu.cn/html/moocs/


MOOC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即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2012年,美国的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提供商的兴起,给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2013年2月,新加坡国立大学与美国公司Coursera合作,加入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平台。新国大是第一所与Coursera达成合作协议的新加坡大学,它2014年会先通过该公司平台推出量子物理学和古典音乐创作的课程。
一、课程介绍: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MOOC)2012年以来日益受到瞩目。人们为此将2012年称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之年。
这三个大平台的课程全部针对高等教育,并且像真正的大学一样,有一套自己的学习和管理系统。再者,它们的大部分课程都是免费的。
以Coursera为例,这家公司原本已和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全球33所学府合作。2013年2月,公司再宣布有另外29所大学加入他们的阵容。
二、发展历史:
理论基础 虽然大量公开免费线上教学课程是2000年之后才发展出来的概念,其理论基础深植于资讯时代之前,最远可追溯至1960年代。1961年4月22日巴克敏斯特.富勒针对教育科技的工业化规模发表了一个演讲。1962年,美国发明家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向史丹福研究中心提出一个研究“扩大人类智力之概念纲领”,并在其中强调使用电脑辅助学习的可能性。在此计划书里,恩格尔巴特提倡电脑个人化、并解释使用个人电脑搭配电脑间的网络为何将造成巨大、扩及世界规模的交换资讯潮。
早期时期 2007年8月大卫‧怀利在犹他州州立大学教授早期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 ,或称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原型,一个开放给全球有兴趣学习的人来参与的研究生课程。在成为开放课程之前,这门课本来只有5 个研究生选修,后来变成有50 个来自8 个国家的学生选修。
发展时期 2011年秋天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有重大突破:超过160000 人透过赛巴斯汀‧索恩新成立的知识实验室( 现称Udacity ) 参与索恩和彼得‧诺威格所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
2012年,美国的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提供商的兴起,给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
2013年2月,新加坡国立大学与美国公司Coursera合作,加入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平台。新加坡国立大学是第一所与Coursera达成合作协议的新加坡大学,它2014年会先通过该公司平台推出量子物理学和古典音乐创作的课程。
三、课程特征: 1、自由参与:首先是课程免费向全球学习者开放,任何感兴趣的人都可以选择参与课程的学习。其次是在学习过程中允许中途退出。 最后就是在学习讨论中可以自由发表个人观点。
2、没有学生人数限制:许多传统课程师生比都很小,但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是设计给广大群众使用的,没有课程人数限制。
3、至于其他一些特征只出现在早期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 ,像是开放授权、开放架构和学习目标、社群导向等等。另外,作为一门规范性的课程,与现实中的课程一样,具备一些最基本得到要素,比如学习大纲、章节练习等等。
四、教学设计: 因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有为数众多的学习者,以及可能有相当高的学生─教师比例,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需要能促进大量回应和互动的教学设计。以下是两个基本的设计方式:
1、运用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网路来处理大众的互动和回应,像是同侪审查(peer review) 、小组合作等。
2、使用客观、自动化的线上评量系统,像是随堂测验、考试等等。
连结主义式的教学设计原则
1、集结:连结主义式的MOOC 让大量的资料能在线上不同网站传播,然后再将各种资讯集结成通讯报导或网页,以方便让参与者读取。这和传统课程相反,因为传统课程的内容是事先准备好的。
2、混编:连结课程内的教材或其他内容。
3、重新制定目标:重新编排教学内容以配合不同学习者的目标。
4、回馈:与其他学习者或全世界分享依不同学习目标编排的教学内容和想法。
五、发展趋势: 有更多的美国人以外的顶尖大学将提供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两家提供网上课程的机构宣布,将与加拿大、墨西哥、欧洲、中国、新加坡、日本和澳大利亚的顶尖大学合作,同时还会跟更多美国学府签约。
总部在美国加州的Coursera新增中文、法文、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四种授课语言。未来几个月,它将能多提供约90个新课程。其联合创立人、斯坦福大学副教授吴恩达(Andrew Ng)说:“用其他语言授课将能让更多学生上我们的课。”
国外的开放课程几乎都是在本校内受欢迎的课程,教授也几乎都是在本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据了解,耶鲁大学每门开放课的制作费高达三四万美元,麻省理工学院每门开放课的制作费也需两万美元。将免费提供资源。
“为所有人提供免费高等教育,是人类社会的理想境界。把学习作为一种终身习惯,把汲取新知识作为一种精神养分,人类应该共同创造这种美好氛围。北欧国家建立了免费高等教育制度,美国俨然已成为免费开放课程的开创先锋。”殷紫评价说。
针对中国大学的较为封闭的教学模式和学籍管理模式,未来也会逐步引入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教学模式,对于中国大学教育现状的改革,以及高考升学选拔制度的优化,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逐步实行大学教育的普及,都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六、课程影响: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成功实现了一种高端的知识交换。它可适用于专家培训,各学科间的交流学习以及特别教育的学习模式–任何学习类型的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传播。而网络课堂可以给你带来很多益处,例如可调整的时间表,节省出额外时间让你外出,阅读或者玩游戏,甚至可以改善社交生活。
七、席卷中国: 由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成立的EDX所提供的免费开放课程,已经吸引了大约6000名大陆学生。但EDX新闻官Dan OConnell承认如今使用人数仍然很小,因为承载的课程的YouTube,在大陆是被封锁的。
一个大陆的招聘公司正准备投资数百万美元建立起自己的网络平台。同时,香港中文大学(CUHK)也投入了一些项目在Coursera平台上面,以免自己将来被教育竞争甩在后面。大量开放的在线网络课程是远程教育取得的最新发展成果,这些课程所提供教育资源可以被任何人所接触使用。通常情况下,他们不提供学分或收取任何学费。
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侯杰泰表示,该学校已在一月份加入Coursera平台,并承诺从九月开始提供向该平台至少五门课程。
北京时间5月21日晚7时,清华大学与美国在线教育平台edX同时宣布,清华大学正式加盟edX,成为edX的首批亚洲高校成员之一。清华大学将配备高水平教学团队与edX对接,前期将选择4门课程上线,面向全球开放。未来,清华大学将在中国建立自己的在线教育平台,进一步拓展在线教育模式,大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为社会提供更为广泛的教育服务。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表示,在线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将引发全球高等教育的一场重大变革。这场重大变革,与以往的网络教学有着本质区别,不单是教育技术的革新,更会带来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的深刻变化。
清华大学针对在线教育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清华计算机系、交叉信息研究院、心理学系和教育研究院联合成立了“清华大学大规模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深入研究教与学的规律,促进先进计算和网络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交叉信息研究院前期也引进了edX平台上伯克利加州大学的“云计算与软件工程”的网络开放课程,并依据清华教学特色、针对学生特点进行了再次开发。借助加入edX在线教育平台这一契机,清华大学将全面推动课程教学改革,作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试点,清华近期将开发30门新一代在线课程。 果壳网MOOC学院也是一个不错的MOOC学习平台。


清华大学MOOC“学堂在线”正式上线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 ... /201310/158205.html

将打造为全球首屈一指的中文大规模在线教育平台
  2013-10-11  来源: 《光明日报》  
   
  本报北京10月10日电(记者邓晖)继今年5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所国内顶尖名校宣布加入被视为“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三驾马车”之一的edX(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发起的在线教育平台)之后,历时四个月攻坚,备受瞩目的MOOC浪潮在中国产生新聚变——清华大学10日在京发布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学堂在线”,面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北京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等10余所高水平大学代表齐聚一堂,表示将共同努力将其打造为全球首屈一指的中文大规模在线教育平台。

    随着“学堂在线”的正式发布,国内名校的“围墙”开始拆除,清华大学的“电路原理”“中国建筑史”等五门课程,麻省理工学院的“电路原理”、北京大学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原理与实践”课程作为第一批上线课程在该平台开放选课。

    “平台主要分为在线学习系统和课程管理系统。”发布会现场,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系主任孙茂松现场演示了平台操作方式:学生通过注册登录可自由选课、听课和社区讨论,系统会根据听课进度给出练习题目及评分;教师则可通过系统上传上课视频、添加教学资料及练习题,并能及时查看学习反馈情况。孙茂松介绍,根据中国大学的具体情况,该平台目前已初步完成平台国际化与中文本土化。

    “除了变革教育形态,平台还将进一步促进中国高水平大学的交流合作。”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表示,国内不少高水平大学一直有交换学生、互认学分的诉求,但由于物理条件所限未能实现,“如今,不需要学生进行任何物理移动,这样的愿景就可以实现。”他透露,目前与MOOC相关的课程学分互认、校间课程合作、自主招生等工作已进入探讨阶段。

    成效显著,也不回避问题。“必须承认,目前我们的制度设计、政策规定还没有跟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表示,该平台应当是一个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教育平台,未来教育部门将从校际学分互认等制度设计角度探索终身教育要求的在线教育管理体系,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质量。
https://www.xuetangx.com/courses
网络辅助教学与MOOC相辅相成.pptx_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 ... 3548&fid=3865837099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3-12-18 11:4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介绍 谢谢哈 学习中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2-22 16: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慕课”(MOOC)
http://fzghc.blcu.edu.cn/art/2014/7/11/art_6582_1076396.html

  编者按:“慕课”是MOOC或者MOOCs的中文直译,指的是由世界顶尖大学合作在线提供免费的网络公开课程,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未来教育”的曙光。“慕课”“打破了大学的围墙”,催生了新的“学习革命”。

  作为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是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或组织发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旨在扩大知识传播的范围,提高其效果。其中,“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相比,其参与范围异常广泛,一门课动辄上万人。“O”代表Open(开放),该课程没有地域限制,参与者只需一个邮箱就可加入。另一个“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不受时间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课程)。

  MOOC课程始于2011年,一年内风靡全球。2012年,哈佛、斯坦福等美国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随之而来的是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提供商的兴起,给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2012年被称作“MOOC元年”。2013年,北大、清华、复旦等中国的一流大学陆续“投靠”了Coursera、edX课程提供商。2013年又被称作“中国的MOOC元年”。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提及要深入研究MOOC对高等教育的深刻影响(2014年3月12日)

  促进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领域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深入研究MOOC对高等教育的深刻影响,支持“985工程”高校开设开放在线课程,组织部分地区实现高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网络共享。继续开展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继续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责任单位:高教司、高教社)

刘延东:切实加强汉语教学,要借助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等现代技术手段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在第八届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2013年12月7日)

满足各国人民学习汉语的需求,是孔子学院的首要任务。要继续扩大汉语教学规模,注重提高汉语教学质量,特别是要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帮助各国更多大学开办汉语师范专业,大力培养本土教师。要加强精品教材建设,重点支持各国孔子学院编写知识性、趣味性、适用性强的本土教材。要借助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等现代技术手段,加快教学法改革创新。近一两年来,大规模、开放式在线教学“慕课”热(MOOC)正在全球范围兴起,很多专家学者认为,这是当代教育面临的一场革命,有利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范围,提高师资效益,激发受众的学习兴趣。要大力提倡和推动孔子学院引入“慕课”教学模式,为各国民众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汉语教学服务。

张大良:共享课程,突破时空和身份限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中国教育报》)

  首批120门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于2013年6月26日上线。张大良认为,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建设是现代信息技术催生高等教育深刻变革的产物,开展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与共享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之一,适时推出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是增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探索和开发新型的资源共享课。组织专家研究、分析当今流行的MOOC模式,并结合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教学需求,结合课程自身属性,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方面打造“精品”,探索建设多种新型的资源共享课,以满足不同教学需要和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王延觉: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为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教育部科技司司长)

推动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按照“试点先行、分层推进”的原则,组织各地培养一批骨干学校、一批骨干教师、一批骨干课程,形成梯次安排、培训推广、分层推进的机制;深入研究MOOC(慕课)对高等教育的深刻影响,组织部分地区率先实现高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资源共享;利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模式、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全国人大代表龚克:“慕课”代替不了学校教育(《中国教育报》)

  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表示:MOOCs是值得全世界高等教育界重视的一件事,但MOOCs代替不了学校教育。MOOCs的优点总结为三点:一是开放性;二是赋予了学生主动性,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场所;三是打破了年龄、班级、学校、国家等界限,使学习呈现社区特征。他认为,网络授课现在依然以文科课程为主,需要做实验的理工科课程难以完成在线授课,而如何对学位证书的含金量负责,也是MOOCs面临的一项挑战。同时,要做好人才的跟踪评估工作,根据学生在社会中的表现来评定他所受教育的含金量。

付八军:普及化、国际化、信息化:高等教育变革的三大趋势(浙江农林大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教育报》)

  高等教育普及化:从选人到育人的转变。高等教育国际化:从形式到内容的转变。高等教育信息化:从工具到资源的转变。作为最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慕课(简称“MOOC”,也称“MOOCs”)之所以受到大家的推崇,正在于该模式顺应了高等教育变革的这三大趋势:谁都可以成为学习者,体现了慕课注重育人而不是选拔;力争推出国际一流水准的课程,体现了慕课抓住了教育国际化的实质;利用信息技术形成了大量优质课程资源,体现了慕课重视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开发。这样的教育形式,怎么不引领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在线开放教育:共建共享和专题微课程开发成趋势 (《中国教育报》 )

  慕课、微课以及翻转课堂的出现,正在冲击着传统教育。在线教育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趋势。2014年3月27日至28日,由全国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中国学习与发展联席会、中国教育学会共同主办的首届MOOC大会在深圳隆重召开,第二届全国微课程大赛同时启动。本次大会以“趋势展望 模式探索共识凝聚”为主题,来自全国150多所学校的近300位专家学者与会。大会围绕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趋势、微课程设计与开发标准、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作了深入探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院长祝智庭作了题为“从MOOCs到MOORs”的报告,倡导慕课应向大众开放在线研究性课程。MOORs(大规模在线公开研究)转变的具体模式特征表现为由MOOCs基于内容的向MOORs基于问题解决的一系列活动转变,由MOOCs侧重于知识传播与复制向MOORs基于问题解决和知识建构转变,由MOOCs强调视频、作业和测试等学习活动向MOORs的强调创造、自治等转变。全国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秘书长严继昌认为,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作为跨界资源整合组织,体现MOOC理念,采用NGO模式运作,将能最大限度的包容、开放和联合社会一切资源开发和使用微课程资源,推动微课程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应用。

北京大学全球共享课23日开课 五年内将推100门(2013年09月23日 《人民日报》)

  北京大学继9月4日在edX平台(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在线课程平台)上开放四门MOOCs课程注册之后,近期又与Coursera(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出的免费在线大学课程平台)合作,9月9日在Coursera平台上新发布三门课程,至此,北大在秋季学期共有七门课程对全球开放。其中,部分课程23日正式开课。北大推出的全球共享课题材广泛,涵盖艺术、文学、理工科等多个学科,既有西方艺术,也不乏中国民俗。对此,网络公开课负责人之一、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汪琼介绍,首批共享课并没有严格限定主题,只要老师讲得好,能代表北大的水平就行,后期还计划按照专业推出系统课程。根据规划,五年内将推出100门全球共享课。

清华大学推出“学堂在线”面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 ( 2013年10月11日《中国教育报》)

  10月10日,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平台“学堂在线”(www.xuetangx.com)在清华大学正式推出,面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2013年5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数所国内顶尖高校加入了由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发起的MOOC平台网络在线教学计划(edx)。此次上线的第一批课程包括清华大学“电路原理”“中国建筑史”等5门课程,麻省理工学院“电路原理”,北京大学“计算机辅助翻译原理与实践”等。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表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不断探索基于新技术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改革、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革命性措施,正在触发大学传统学习形态发生根本性改变,对于高水平大学建设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上海交大自主研发的中文慕课平台正式上线发布,上海西南片19所高校签合作协议将互认慕课学分 (2014年04月09日《光明日报》)

  上海交大自主研发的中文慕课平台“好大学在线”(www.cnmooc.org)8日正式上线发布,面向全球提供大规模中文在线课程。“好大学在线”支持以短视频、强交互为特点的MOOCs基本教学模式,是“中国高水平大学MOOCs联盟(筹)”的学习平台,首期已有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台湾新竹大学等学校的10门课程上线,未来还将陆续有新的课程不断推出,学生将通过该平台选修来自两岸三地知名高校的优质课程,足不出户享受高水平教育资源,并有望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获取辅修专业学位。在“好大学在线”发布仪式上,上海西南片19所高校签下了慕课共建共享合作协议,各校将慕课课程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西南片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及学分互认。

MOOCs辨析与在线教育发展

——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委员会副主任程建钢

  新年伊始,MOOCs热度不减。

  如果说2012年MOOCs在国际教育界引发了一场“海啸”,那2013年在中国教育界也算是刮起了阵阵“飓风”。近20场关于MOOCs的会议、论坛相继召开,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高校相继与美国MOOCs平台签约,面向全球免费开放了15门在线课程,MOOCs这种以短视频方式学习的在线课程正在受到学习者的青睐。然而,面对席卷全球的MOOCs热潮,有推崇和掌声,也有不少理性客观的思考。近日,记者采访了对在线教育进行了13年跟踪研究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程建钢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程教授基于对2008年以来国际上400多篇文献的分析研究,系统回答了记者的问题,澄清了大众关于MOOCs的一些认识误区。

  MOOCs的起源是什么

  记者:MOOCs可以说是2013年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但是对于究竟什么是MOOCs,很多人存在误解,您能否解释一下?

  程建钢:MOOCs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即把以视频为主且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课程免费发布到互联网上,供全球众多学员学习。其突出特点是以小段视频为主传授名校名师的教学内容,以即时测试与反馈促进学员学习,并基于大数据分析促进教师和学生改进教与学。MOOCs是“在线课程”层面上的网络教学形式之一,属于已经发展了十几年的在线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对以往的网络教学有重要借鉴意义。但是现在国内普遍把MOOCs作为“在线教育”来阐释其内涵和强调其重要意义,有些言过其实。事实上,依据比较权威的美国斯隆联盟(Sloan Consortium)连续10年(2003-2012)对在线教育所做的持续研究表明:在研究和实践两个层面,国际在线教育一直按照自身规律快速稳步地向前发展。MOOCs是一剂重要的催化剂,而非在线教育整体解决方案的全部或“秘方”,我们需要客观和辩证地分析、认识和实践MOOCs。

 记者:很多人认为,MOOCs最早发源于美国,以Udacity、Coursera和edX 三大平台的推出为标志。事实是否如此?

  程建钢:MOOCs起源于加拿大。2008年加拿大阿萨巴萨卡大学的乔治·西门子和斯蒂芬·唐斯基于联通主义的学习理论模型,首次提出了cMOOC(C为联通主义一词Connectivism的首字母)并创建了全球第一个cMOOC类型的课程(CCK08)。cMOOC强调人机交互的学习模式,把课程设计者、学习资源、教学者、学习者和自发组建学习共同体等作为一个整体,并基于已经大众化的社会性交互工具平台,促进不同思维类型和学习方式的学习者在人—机、人—人交互模式下切磋学习,引发知识迁移和知识创造,使面向信息类聚、整合理解、迁移运用、批判思维和知识构建等的“深度学习”真正发生,从而对传统大学教学模式和组织形态提出了革命性挑战,所以学术界充分肯定了cMOOC的理论创新。但是,cMOOC尚未形成稳定的、易于复制的、可供一般在线课程教学应用的实践模式,也没有风险投资便于介入的抓手。

  200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基于cMOOC部分思想,借鉴了可汗学院的教学模式,沿用传统面授教育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易于复制的课程框架,以学生自主构建学习共同体实施在线课程学习的模式,创办了在线教育商业化公司Udacity和Coursera等,邀请著名大学加盟并提供在线课程平台xMOOC(x表示扩展或加盟,不同于c表示联通主义的含义),在课程学习环节免费向全球开放课程,吸引了众多学员注册学习,而在课程结业认证等环节收费,从而形成资本投资收益的商业模式,很快受到风险投资的青睐,加之媒体的大力宣传和渲染,加速了政府、社会、学校和公众对于网络教学意义的认识,也造成了今天大众热议的MOOCs演变成在线教育的代名词的状况。

  MOOCs意义重大但算不上“革命”

  记者:很多教育与信息化专家认为,MOOCs给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是对此您并不认同,您是怎么看的?

  程建钢:首先,MOOCs本身并没有如此大的魔力,能给高等教育带来革命性变化,因为现有的MOOCs课程及其支撑平台只是在线教育的组成部分,而且自身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既有明显优势,也有严重不足。但是,如果以这次“MOOCs运动”为契机,肯定MOOCs的同时,再借鉴开放远程教育多年来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完善和发展MOOCs,并进一步结合信息化环境下的高等教育混合教学改革,从教育理论体系、技术体系、组织体系等方面科学发展在线教育大系统,的确能够加速高等教育教学的变革进程。

  其次,需要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历史观视角,客观、辩证地认识、理解和完善MOOCs,不要过度宣传并给其贴上一个“革命”的标签。事实上,对于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问题,早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就已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对于在线教育,我们国家68所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和40多所开放大学(含广播电视大学)开办远程教育,以及传统高校数字校园中的网络辅助教学等,这些在线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开展了十余年,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在线教育发展类似,在专业规划、课程建设、教学组织、支持服务、质量保障与认证、混合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系统化的成果,正在不断加速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改革。另外,历史上技术促进教育变革多次出现过要“革命”的预言,但事实一再证明往往言过其实。

  最后,2013年国际上逐渐转向融合以往网络教学务实发展MOOCs,而国内高呼MOOCs的声势却有增无减,照搬美国MOOCs课程建设模式和商业运行机制,既缺乏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实际的教育信息化理论指导,也缺乏创新的可行方案和顶层设计,行政化打造所谓的MOOCs平台与联盟,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贻误科学发展在线教育的良机。所以辩证认识和分析MOOCs,借鉴cMOOC和xMOOC的各自优点,从教育视角而非技术视角来系统梳理和创新已有的在线教育体系,站在国家教育改革的战略高度,基于系统工程思想,面向校园内学生和校园外学员、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正规教育与终身教育,完成我国在线教育整体规划、顶层设计和实践指南,科学稳步地推进在线教育,才能修成正果。

  记者:国际著名教育信息化专家丹尼尔(JohnDaniel)也对MOOCs持比较理性客观的态度,您呼吁要对MOOCs持辩证分析态度,如何辩证分析呢?

  程建钢:随着信息社会的日益发展和“数字土著”一代的成长,我们会越来越发现cMOOC在学习方式上的重大创新意义和xMOOC的实践创新价值。尽管如此,也需一分为二地认识和完善xMOOC。

  首先,从教学改革和商业运作模式角度,要大胆肯定xMOOC作为在线课程教学的诸多优点,即:1.小视频配合相应的即时在线测试开展课程教学,十分易学;2.模板化的课程结构易于工程化复制,规范化在线课程建设;3.名校名课免费向全球开放,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和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互换和共享;4.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成果及时促进教师完善和改进教学内容,帮助学员自我调整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5.基于社会性交互工具软件支持构建学习共同体,能促进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的提升;6.虽然课程上网建设成本较传统教学高,但是教学组织实施成本相对较低,加之“广种薄收”的实施策略,资本投资收益率较高。总之,xMOOC一是通过标准化的线上课程教学实现高水平大学教学资源受众的规模化和全球化,拓展了传统高等教育的知识传授链;二是社会资本和资源介入高等教育引发知识产业链“重组”,促进高等教育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分工与重组变革进程。

  其次,需要客观阐明xMOOC的课程在教学实践和技术实施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即:1.教学组织形式是传统课堂教学的翻版,以结构化的知识传授为主,相应就继承了传统课程教学的优点和不足,这种学习方式并不完全适合分布式认知和高阶思维能力培养;2.从教学论的视角,xMOOC是基于行为主义理论即“刺激-反应”理论的教学,程式化的教学模板,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设计简单,既没有分类、分层的教学目标分析,也没有针对多种学员对象的需求,难以适应高等教育众多学科和不同类别课程的具体要求;3.现有的国际上40多个xMOOC平台与以往网络教学平台相比,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发展完善,自身尚处于“婴幼儿”阶段,不能因单门课程的注册学员多而一叶障目,过度夸大其平台的教育性和技术性功能;4.与以往的开放远程教育系统相比,xMOOC仅是课程教学层面,缺乏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与其它教学及其管理平台的数据交换共享,更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开放教育资源(OERs)标准的要求相差甚远;5.xMOOC课程仅仅不足10%的学员坚持完成课程学习,所以既要欣慰少数学员学有所成,也要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视角关心对另外90%学员造成的负面影响。所以,正如丹尼尔指出的,当前许多MOOCs在教学法方面还是非常传统的,教学质量也不高。

  再其次,xMOOC的兴起和发展可理解为在线教育发展过程的一个新的切入点和契机。在认识层面,MOOCs引起了国内外,尤其是国内教育部门领导、大学管理者、教师和社会公众对在线教育的普遍重视。而在实践层面,无需照搬美国xMOOC做法,或完全另起炉灶运动式搞一套所谓的MOOC系统,而是应该从整个在线教育发展的历史、成就、问题、机遇、挑战和对策的大系统,辩证认识和发展xMOOC,从单一的“课程”层面扩展到系统的“教育”层面,从单一的“网络教学”扩展到“混合教学”。

  最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演变逻辑和规律。自从上世纪50年代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和实践开始以来,技术的进步不断促进着教育变革。本世纪以来,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基本形成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在线教育发展框架,面向传统高等教育的校园内网络辅助教学日益普及,以面授教学与在线教学深度融合的混合教学改革正在国际上步入常态化;面向校园外学员开展学历学位教育的开放大学发展迅猛;面向终身学习者的在线培训日益成熟,如华尔街英语,等等。总而言之,我们需要充分借鉴多年来在线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成果,积极完善和发展xMOOC。

  记者:MOOCs对高等教育的变革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程建钢:首先,高等院校可以借助MOOCs真正推进混合教学改革。MOOCs已经进一步使得传统大学认识到在线学习的优势和重要性,深入理解了Bricks(砖块)与Clicks(鼠标)深度融合是高等教育的未来,所以,要抓好这一良好的机遇,在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和组织体系等全方位、深度推进包括面向课程层面、专业层面和学校层面的系统化的混合教学改革。

  其次,应借鉴MOOCs重构开放教育体系,明确高等教育职能,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基于互联网的社会生态圈已经形成,高等教育踏入到了互联网生态圈之中,并与工作职业生态圈融为一体,工作目标即是学习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的《学习:财富蕴藏其中》指出:“人类社会正在转型,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是唯一的答案,所有的大学都应该开放办学,推行开放教育”。因此,可以借鉴xMOOC在高等教育运作模式方面的探索经验,传统的品牌高校、地方高校、开放大学以及相关企业等多方参与并找准各自的生态位,重构开放教育体系,优化生态链,并要未雨绸缪,制定自己的应对之策。

  最后,促使高等院校进一步基于信息技术、传播科技与学习科学的成果,不断优化面授教育与在线教育的课程设计,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汇聚多方资本和技术资源,强化高等院校面向社会的服务功能,走国际化合作办学的道路,从而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否则,不进则退,终将被淘汰。

  如何发展中国的MOOCs

  记者:国内四所知名高校与美国两个MOOCs平台签约并发布了一批中文课程,据说还有一些学校计划跟进。对这种发展趋势您有什么看法?

  程建钢:国内四所大学签约了两个美国MOOCs平台,具有一定的标志意义,不仅在国际MOOCs热潮中有我们中国大学的位置,而且可以提高这些高校的国际影响力,但从长远发展看,我认为非长久之计,因为我国在教育科研网建设、远程教育办学和网络教学实践方面已经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另外面对人口众多,且在基础教育、职业与成人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社区教育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地区差距和数字鸿沟的具体国情,此外还有我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流量计费问题等因素,我觉得借鉴我国高铁发展之路可能更为合适,也就是系统地构建具有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的在线教育系统。所以,2013年9月以前我曾呼吁,签约有必要,再签要谨慎,但今天我想说,无需再签了。

  记者:那对于发展我们自己的MOOCs,您有什么建议?

  程建钢:首先,在认识和理解层面,我们要肯定MOOCs的战略意义,从“形而上”去认识MOOCs,但是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发展完善MOOCs。在当前方方面面热议或实践MOOCs之际,建议教育管理部门尽快组织专门研究小组,系统研究MOOCs与在线教育,对上、对下、对领域内、对领域外讲清楚。进一步组建专家组,制定国家战略层面上的基于cMOOC思想的在线教育规划与相应的顶层设计,分类指导不同地区和不同办学类型又好又快地开展在线教育。要吸取国家精品课程建设10年来在共建共享实效上不尽人意、三年前大规模录制的视频公开课效果不是很理想的经验教训。值得指出的是,教育信息化和远程教育领域内的专家要抓住难得的机遇,积极参与并勇于讲真话,避免再出现“专家”扮演事后诸葛亮。

  其次,在实践层面,大家知道在线教育从整体来讲有六大核心要素:网络环境、教学平台、网络课程、资源库(中心)、应用服务、评价认证与质量保证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路”、“车”、“货”、“库”、“用”和“评”6个方面,是有机的整体而不是仅仅把课程发布到网上。2013年下半年,美国的MOOCs平台已经开始着手专业建设、学分认证和学位授予问题,英国政府直接把英国排名前21名院校的MOOCs课程统一搭建在英国开放大学的Future learn(未来学习)平台上,这些都表明MOOCs正在开始回归开放远程教育路径。所以,应该从在线教育的6个核心要素寻求创新发展。如针对网络环境问题,需要促使互联网运营商提高网速和克服计费偏高的问题;针对教学平台,鼓励企业和高校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平台,尽量避免使用或购买国外平台;针对网络课程,建设一批具有cMOOC优点的高质量网络课程;针对资源库,建议政府搭台,企业参与,学校加盟,构建若干个不同办学门类的国家级资源中心;针对应用服务,建议对于校内教学开展混合教学改革,对于校外教学加速开发与共享,完善在线教育支持服务体系;针对评价与认证,既要发挥体制内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的作用,也要引入第三方评价与认证机构参与。另外,不能运动式地为MOOCs而部署开展工作,要与教育部正在实施的“三通两平台”项目有机结合。

  记者:据说你们团队提出了U-MOOCS,相比MOOCs它有什么优势?

  程建钢:无论是加拿大的cMOOC还是美国的xMOOC,都是从课程层面探索在线教学的理念和模式。在过去的一年,我们团队首先借鉴MOOCs,研究发布了“清华教育在线”平台的MOOC版,其次,试图从人类学习方式发展变迁的视角,研究适应数字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在线教育体系,提出了“泛在式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教育系统”,即U-MOOCS (Ubiquitou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System)。

  从古至今,“时时、事事、人人、处处”的泛在学习的理念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传播科技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今已经嵌入人们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环境中,呈现出情境性、真实性、自然性、社会性、整合性等特征,突破了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在校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界限。所以,U-MOOCS相比以往的网络教育和MOOCs,具有七大特点:即适应泛在学习方式;基于多种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联通主义等);应用多种教学模式(讲授式、探究式、任务式、案例式和合作式等);面向多种教育类型(基础教育、职业与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汇聚丰富的开放教学资源并与其接轨;支持多系统、多终端学习环境的可重组、可扩展开放式在线教育技术系统。值得说明的是,一年来我们在U-MOOCS的理论研究、技术支持平台开发、在线课程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较大进展,计划在3个月内发布和实践,真正建起我们自主知识产权的MOOCs在线教学体系,为我国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改革和在线教育事业的发展尽绵薄之力。(《中国教育报》)

慕课洪流撼不动好教师

“慕课之父”:别试图让它解决一切问题

  海湾国家卡塔尔上空近日刮起了慕课(MOOCs)旋风——在多哈举行的2013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orld Innovation Summit for Education,简称“WISE”)上,“慕课”成为热点议题:这项“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是否会彻底改变全球教育生态?传统意义的大学围墙是否会被推倒?教师是否会由此消失?3天议程中,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1200名教育、商业、政治、社会等领域的创新者和领导者齐聚一堂,这些“聪明人”,各抒己见,对这个当前教育圈最热的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鲶鱼效应显而易见但别想让慕课解决一切问题

  虽然诞生仅两年,但慕课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已显而易见。

  美国凯创网络公司今年6月一项针对慕课与高等教育关系的全球调查表明,13%的受访者所在学校提供慕课课程,43%的受访者所在学校计划在未来3年提供相关课程;84%的受访者认为慕课是当前教育模式的补充,16%的受访者认为慕课会取代现有面对面的教育方式。

  慕课三大平台之一edX的首席科学家Piotr Mitros切身体会到了这种变化。他发现,慕课让相关课程的完成率和满意率大幅提高,达到90%以上。

  这位技术派相信,虽然无法确定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兴起会对大学产生怎样的影响,但毫无疑问,未来课堂会消失,我们面临的是用什么取代课堂以及重新定义教师价值的问题,也许会是一种“教师与科技相结合的方式”。

  来自果壳网的刘旸博士在峰会上与大家分享了果壳网MOOC学院的学员们在线互助学习中的趣事。这个完全由用户的需求自然生长起来的社区,成立仅一年,覆盖到差不多8万量级的用户,每天的访问用户大约1.5~2万人,被认为是目前中文世界最大的慕课学习者社区。

  在这个社区,产生了很多学习英雄:一名叫王桢的普通白领,两年拿下40个证书,终于实现了当程序员的愿望;一名只有12岁的小明友,在同龄人都在上补习班时,却利用业余时间上慕课;一个在美国有全职工作、还有一份NGO兼职的孩子妈,不仅担任字幕组组长,带领大家翻译两门课,自己同时在学5门慕课……

  尽管MOOC学院用户队伍迅速壮大,但刘旸对慕课在国内的推广持谨慎乐观态度:目前英文课程依然是慕课的主力军,对学员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此外,国内学生习惯于各学各的,而慕课对团队合作学习能力的要求较高。这些都决定了目前学习慕课的大都是学有余力的“高端”学生,也决定了慕课目前还只能是现有传统教育方式的补充。

  “人们给予慕课的期待,显然远超它所能达到的高度。”新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卢志文认为,慕课将一位教师能同时教授的学生数量推到新的量级,而且较收音机和电视机,慕课带来的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和传播,而是充分和及时的“互动”和“反馈”。这显然更加切合教育本质。

  “这对于全球教育生态的改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特别是中国‘应试导向’的基础教育和‘文凭导向’的高等教育。”但卢志文强调,现实只会按照自己的逻辑走。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收音机、电视、电脑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育,但都远没有当初想象的那样彻底和到位,因此,人们也不应对慕课期待过高。

  经历了2012年的大热之后,此次WISE峰会上,参会者对慕课的认识增加了更多理性的成分,尽管坚信慕课对现有教育生态的鲶鱼效应,但在参会者口中,很难在听到类似“颠覆”这样的字眼儿。

  在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卢志文看来,推动教育进步的力量有三个:一是教育内涵价值的提升,二是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三是教育内外技术的进步,而观念的转变,特别是体制、机制的变革,才是促进先进教育生产力发展的根本。

  因此,作为第三股力量的慕课,只有和前二者相结合,才能不断涌现并发展壮大,最终汇成巨大的改革洪流,推动教育现实的彻底改变。

  “慕课与传统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国际青年成就(JA)执行总裁高阳坚信,慕课这种技术手段的植入,能让更多人分享原来仅有少数人享有的教育资源,必然会促进教育公平,而且也一定会给传统教育产业带来冲击,一定程度上会倒逼传统教育的改革,但她强调,二者是相互促进而非相互替代的关系。

  来自尼日利亚的Pai Obanya教授是西非考核理事会(WAEC)的董事会主席,他从现实层面提醒公众,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慕课很难实施,这将会进一步加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数字鸿沟;而且,慕课现有的课程并非完整的学制,证书也都是课程设计者颁发的,这些都是与传统教育融合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Pai Obanya教授的观点获得了Piotr Mitros的认同,当很多人都急于探讨慕课的商业模式时,他认为,首要之务是将慕课系统化和完整化。

  而被称作“慕课之父”的George Siemens则用一句话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不要试图让慕课解决一切问题。

  教师永远不可替代但角色需要转换

  伴随着慕课等线上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各种海量教育资源触手可及,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地位似乎岌岌可危。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会在“电子教师”面前退居二线乃至消失吗?

  面对这一问题,参会者们的观点惊人一致:教师这一职业永远也不会消失。

  “一个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取决于教师的质量。”在峰会上介绍澳大利亚教育现状时,澳大利亚前总理吉拉德开宗明义,充分肯定了教师的重要性。

  乌拉圭国际观察所主任Denise Vaillant博士则与大家分享了一个实验结果:他们将电脑接入教室,连上wifi,每个学生人手一台,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在学习和阅读上并没有什么改善。

  为什么会这样?Denise Vaillant博士认为根源在于教师没有接受相关的培训,无法指导学生有目标地学习。“没有目的的教育,就好像没有画的画框。”她认为,在信息技术带来教育革新的今天,教师的职业反而会更加重要。教师不仅是每个学生平等获取知识的保障,面对面的贴近教学,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没有教师的学校是空空的建筑。”Denise Vaillant博士援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口号为自己的观点做注脚。

  美国肯塔基大学教授Jenna Brashear回忆起自己曾经的一位私教,“她教我弹琴,学会思考,自主安排时间,这些都成为我生活中的宝贵财富。”她认为,这种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觉练习的习惯,绝不是冰冷的鼠标键盘显示器或其他移动终端所能教给她的。

  “人手一个iPad是容易做到的,真正影响教育质量的还是老师。”谈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改变,来自约旦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贝恩咨询公司合伙人Yasar Jarrar说。

  由此,国际教师职业观察机构主席Denise Vaillant认为:“真正的问题是,怎样把科技作为方法而不是作为目的来实现高质量教学。”

  尽管教师永远不可替代,但90%的参会者承认,在未来5年,教师的角色将发生重大转变。

  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Edgar Morin在峰会的主题演讲中呼吁公众重新认识教师这一职业的复杂性,他说,现在,不论从小学到大学,知识性的东西都教得太多,但做教师最重要的,应该教会孩子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人,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而这,正是未来教师角色转换的方向。

  曾担任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副院长的欧燕华现在是一名自由讲师,专门教授有关“幸福”的课程。在她看来,科技是一个工具,用得好一定会有助于教育的发展,但同时有一点很明确,科技仅仅是工具,使用的人更重要。

  学校是什么,教育是什么,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的欧燕华,从英文education(教育)的本源意义“to bring forth wisdom from within”谈起,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智慧,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其成长,使之成为一个“全人”。从这一点看,科技的进步永远无法替代教师。

  “比如说留守儿童,给他装一个屏幕,让他每天看看爸爸妈妈就可以了吗?显然不行,因为精神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欧燕华说。

  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的教育就是从外部世界把信息塞进学生的脑袋里,因此,欧燕华认为,科技进步带来的教育革新对教师人格的要求反而更高。作为学生的精神导师,教师怎样利用工具,塑造学生的内心,为人性的成长服务,将成为教师最大的任务,而这,其实也是让教师的角色回归了本源。(《中国青年报》)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2-22 16: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慕课”来了,中国教育怎么办
www.jyb.cn 2013年09月26日  作者:张春铭 汪瑞林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聚焦“MOOCs风暴”(下)

MOOCs来了,中国教育怎么办

付业兴 绘

  MOOCs(“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的英文缩写,中文有译为“慕课”)近年来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美国、在欧洲,甚至在中国,MOOCs已经成为高校、媒体、企业等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在日前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组织的“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改革”研讨会上,专家们探讨了MOOCs给中国带来的挑战和思考。我们摘其精华,以飨读者。

  ■本报记者 张春铭 汪瑞林

  开学,北京大学某一门课,10万人选修。课程结束,通过考试的有1万人。其中北大在校生100人,他们得到学分。其他9900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得到课程合格证书。为了在这个规模上把这门课上好,符合北大标准,需要的投入是1位主讲教师,3位辅导老师,5位助教。学习免费,通过考试获得证书者也许需要付100元……

  这是北京大学校长助理李晓明给我们描绘的未来北大MOOCs教育的场景。“当下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发展,已使这样的憧憬成为可能。”李晓明说。

  传统大学如何面对MOOCs的挑战

  9月23日和30日,北京大学首批全球共享课先后有4门和3门在edX平台(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在线课程平台)、Coursera平台(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出的在线大学课程平台)上线,向全球学习者免费开放。

  “2012年在美国由著名顶尖大学发起的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在国际社会引起很大震动,甚至被一些学者比作教育界的‘海啸’。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全球的学习者能够有机会选择世界最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正在开始变成现实。同时,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方面,也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郝克明研究员这样形容MOOCs。MOOCs概念引入中国后,引发了专家们的高度重视和思考。MOOCs为何引起“海啸”?中国为何要发展MOOCs?

  “目前,我们国家优质教育资源缺乏,一流水平的高等学校很少,即使在这些学校,优质课程选课人数过多,小班化难以普及,不利于培养学生能力。MOOCs为我们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经验。”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说。

  “MOOCs的优势不仅在于能够帮助任何学习者学习网络课程,而且使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地点自主开展学习。MOOCs还可以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全面跟踪和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行为,促进因材施教,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大规模在线教育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深度互动交流更方便快捷,有利于教师提升教学能力。”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江志斌说。

  李晓明认为:“中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70%的年轻人还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这些都让我们对MOOCs充满期待。”

  MOOCs的到来,令传统实体大学陡增危机感。

  教室和车厢一样拥挤,授课顺序和路线一样固定,教师和司机一样傲慢,学生和乘客一样无奈。这则公交隐喻,形象地描述了传统课堂。

  MOOCs来了,在网络社会自有的发展规律中,数百年形成的象牙塔大学,会不会有结构性变革,成为很多人心中的疑问。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形势下,传统大学的功能与使命是否应当改变?传统大学如何推动自身改革与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黄荣怀教授说,MOOCs受欢迎是因为它用技术支持了学习的反馈、答疑和交互。它在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有专业化的教学团队,有名校、名师的授课甚至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传统大学该如何迎接MOOCs?

  李晓明看到,在北京大学,对于MOOCs,已经不仅仅是学校的积极性助推教师的积极性,而是教师积极性和学校积极性并举,而他们的目标也不仅仅只是参与MOOCs,同时也借此改进北大的教学,提高质量。“北大为什么要研究借鉴MOOCs的理念?因为北京大学有一批优秀教师想让自己的传道授业影响最广泛的人群,与全国广大学子分享北京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是一种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李晓明说。

  上海的高校也正在探索大规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方式。上海30多所高校建立了课程资源共享中心(UCC),他们进行探索的第一步是把服务对象定在上海高校在校大学生,实行优质课程共享,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他们经过专家评审,精选所在高校首批7门共享精品课程,并采取“面授+视频课程+讨论”的新的教学模式,以达到调动教师、学生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学生对共享课程普遍反映较好,目前选学这些课程的已有3189名学生。

  陆昉说,通过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教师也将从重复的教学传授中解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学生的培养和提高教学质量上。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中心现在正集中各校的优势力量,逐步打造中国精品网络共享课程。有专家建议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中心在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与上海开放大学合作,逐步向社会开放。

  “传统大学迎接MOOCs挑战,我们的想法是,第一,优质教学的辐射与自身教学的改进并举。第二,当下,以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为牵引,让尽量多的优秀教师对从事MOOCs方式的教学有切身体验,经历从兴奋、畏难,再到自由王国的过程。第三,积极创造条件,适时发起和推动中国网络开放课程平台的建设。最后,积极投入相关研究,比如技术、方法、政策、制度的建设等。”李晓明说。

  当MOOCs把课程放在网上,是否会意味着一部分教师要失业了?陆昉对此并不担心:“MOOCs把优质课程的视频放在网上,教师们能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讨论、探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改变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提升教学质量。”

  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执行会长闵维方说:“我们应该在现有基础上研究和借鉴他人,发展自己。一方面把握历史机遇,另一方面,注意国际上的最新动向,在把握世界科学技术最先进的成果基础上,实现我们自己的跨越式发展。北大、复旦等名校,如何驾驭新的时代、新的技术、新的发展趋势?新的潮流中,高校如何发展定位,探索哪些新的运作模式、新的网络技术?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挤美国“三辆大巴”还是研发中国“高铁”

  “我们是搭美国的‘三辆大巴’,还是研发中国‘高铁’?”“把中国货装在美国卡车上,再跑在中国路上?”这是不少专家对国内名校课程借助国外平台上线的疑问。

  “我国为开发网络课程投入的经费不少,开发出的网络课程数量也十分可观,但为何提供网络课程的免费网站门可罗雀?面对当前世界范围网络课程的新潮流,中国的大学面临哪些挑战?又有哪些机遇?”南京大学网络化学习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桑新民问道。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郭文革教授长期从事网络教育和教育传播研究。她对互联网企业的“免费”商业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在互联网上提供免费服务的企业,主要是通过广告获得收益。教育传播强调因材施教,教学资源、讲授、反馈等对不同的学习者都有特定的针对性。我们还应该看到,MOOCs课程其实是有门槛的,它要求学生有很好的外语水平、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必要的基础知识。”郭文革说。

  她说:“edX是一个网络教育的研究项目,北大、清华加入edX,是加入了全部的研究活动,分享研究数据、研究成果,还是只提供开放课程,成为edX大数据的一个无偿的贡献者?”郭文革认为,“开放”很可能是互联网变革中的一种策略,意味着我们正在建立一种新的社会规则——在需要保护的“隐私”和应该“共享的信息”之间,重新划出一个合理的界限。

  北京也进行了相关探索。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主任武装介绍,北京市针对中小学教学质量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实施了中小学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工程,全市成立了50个课程录制基地,在全市中小学中选择教学质量最高的优秀教师,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学生和家长提供全科(21个学科、9500节)数字化名师授课视频等优质资源服务。首都中小学生、家长和教师可以随时随地、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从教学质量水平最高的小学和初中延伸至义务教育阶段所有的学校和学习者。这种做法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认可。

  “这对解决我国义务教育质量水平很不均衡以及相当多中小学生花高额学费上课外辅导班的问题,无疑是一件大好事。”郝克明说,“在美国,一些中学生课外从网络上学习可汗(美国一位著名的中学数学老师)的数学课。北京市的经验则是通过政府推动,在全市的小学和初中选择各学科教学质量最高的优秀教师,制作他们的课堂教学视频,通过网络使广大未能进入高水平中小学校的学生,也能够分享最优质的课堂教学资源。这个经验值得提倡和推广。我们要充分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

  郝克明认为,虽然MOOCs主要是在高等教育领域,但对基础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与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且这种网络学习的方式,还有利于学生把课堂教学的视频从网上下载后反复听,直到听懂为止。”

  “MOOCs给我们带来了教学方法、教育服务模式和教育体制等多方面的改变,我们需要探索自己的路子。”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丽说,“做中国的MOOCs要建中国的平台。早期计算机产品引进中国时,我们帮助美国人占领了中国市场,当时是迫不得已,因为我们不掌握技术,但是,今天,对于MOOCs浪潮,我们与美国相比,在开发平台的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如果今天我们的一流大学都将自己的公开课放在美国人的平台上,等于用我们的内容和市场,帮助美国人挣钱,也许若干年之后,我们研究中国人在线学习的规律时,还得向美国人出钱买数据。同时,中国自身教育水平虽然差异较大,客观上需要一流大学开放优质课程,但是,如何使MOOCs模式可持续发展,仍需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机制,不能简单照搬美国的策略,因此,如何通过MOOCs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并使得边远地区、更多中国人能低成本或者无成本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是我们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开放大学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郝克明说,要促进MOOCs的发展与提高,不只是通过网络向学习者提供世界顶尖大学精品课程的视频,还需要为学习者提供包括答疑、辅导和各个学习时段必要的考核等教学服务。美国MOOCs的运作中,哈佛大学等世界顶尖大学都没有投入相应精力为大规模学习者提供各种与教学相关的服务,这些工作大多由公司或大学的部分教师去做。与美国没有开放大学系统不同的是,我国大学远程教育有比较完整的体系和几十年的历史,在网络教学和管理方面有比较丰富的经验,而且拥有一支熟谙网络教育规律的师资队伍和功能比较齐全的网络平台。这是我国的优势。如何使MOOCs模式在我国能够可持续发展,加强我国名校与开放大学的合作,互相取长补短,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MOOCs在技术使用上并无多少先进之处,我国的远程教育在这一方面并不落后,在技术使用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可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媲美。MOOCs引领的是新潮流,用的是旧方法。”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一兵说,如何从中国国情出发,正视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带来的严峻挑战,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MOOCs理念和体系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我国开放大学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王珠珠认为,MOOCs带来了教育方式的突破,突破了传统的学历教育,学习者不是为了学历而学习,而是为了分享和自主学习。MOOCs也不只是新技术的代称,它的意义重在教育技术的变化带来的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面对MOOCs,我们需要区分开放资源和开放课程的区别,前者是辅助学习的各种手段,后者则是远程教学。MOOCs作为一种工具和平台,智能化交互很重要。

  国家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少刚说,在他的设想中,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云通过互联网、虚拟专网、卫星网、移动互联网等,接受任意终端访问。通过遍布全国的网络,为学习者提供完善、便捷的软件与服务,同时提供优质海量的教育资源,实现时时、处处、人人的学习,最终达到双向互动,协作共赢。国家开放大学的云教室,则能实现教师团队协同教学、远程实时教学、网络直播教学、课程实时录播等多种功能。

  “开放大学在教学中应用网络的经验表明,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最佳应用方面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而非简单地将课程内容全部传递到学生的电脑上。”黄荣怀说。

  张少刚说:“开放大学在多年的远程教育经验基础上,正在积极打造互联网生态中的新型大学。远程教育的第三次跨越已经来临,在全民终身学习的社会理想下,开放大学必将大有所为。”

  MOOCs时代,有人以为,高校会逐渐消亡,也有人坚持,大学不只是学习之地,更是一段令人迷醉的理想生活,那么开放大学能否构建这样一个中间地带,能建构积聚著名大学教授的新型大学?这是很多人的期待。

  中国的MOOCs走向何方

  “假如印度10年后有几千万哈佛、麻省理工网络教育毕业生,我们怎么办?”国务院参事、友成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的疑问,代表了很多人对未来国家竞争力的担心。在汤敏的设想中,MOOCs带来了教学模式的改变,用人单位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列出需要学习的课程,学生则根据用人单位需要,选修各名校不同课程。

  “中国真正需要优质教育资源的是贫困地区和一些水平不高的学校。我们的重点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仅是教授的课程上网,还是打造新的教育?我们是跟在别人后面,还是走一条自己的路?”汤敏说。

  黄荣怀认为,教学方式改革必须与学习方式改革相匹配,学习方式要与内容匹配,内容要与学习目标相匹配。新型学习方式的特征是资源的多形态、学习终端的可选择性、学习者差异管理。对这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

  “在中国发展MOOCs需要注重知识产权法的修改,同时也需要改善边远地区的网络条件,建设中国平台。要研究推行MOOCs认证制度建设,并推动研究面向大规模学习者的教学法以及MOOCs学习成果评估方法和MOOCs制作与执行的标准化等问题。”李晓明说。

  郭文革建议,在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运动中,既要重视国际一流大学之间的横向合作,也要注重用人单位、大学、知识生产者之间的纵向合作,按照中国社会转型期发展的需要,建立中国自己的MOOCs发展战略,推广中国文化价值观、营造国家“软实力”。在战术层面上,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关注特色平台和特色教学项目的探索和尝试,尊重社会对“创新”的自由选择。同时,以示范项目为抓手,寻找突破口。

  “组织两个以上课程平台,鼓励竞争,最好有民营化的公司参加。应试验开设一批适应企业和社会急需,并由企业高水平的高管和专业人员讲授的课程,通过认证后在MOOCs上推出。”汤敏说。

  “我们必须破解三大难题。第一,如何在网络课程的大批围观者中,选拔出稳定的学习者?并将他们培育、提升为新一代网络课程的创造性学习者、高效学习者?第二,如何在众多的网络课程及其主讲教师和开发团队中,选拔和培养出稳定的课程建设者的队伍,并创造出超越目前大学课程评价、建设体系的体制和机制?第三,如何创造和形成新一代网络课程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追求和开创信息时代和谐共赢的大学新文化和人类新文明?”桑新民说。桑新民建议,首先要认真研究和推动网络课程学习模式和教学设计的创新发展;其次是关于评价观念的更新和网络课程学习的跟踪研究;推动个性化、智能化、自主化、团队化学习评价模式的创新发展;再其次,要深入研究网络课程开发模式和教师—导学团队的创新等问题。

  “我们应当紧紧抓住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历史机遇,研究借鉴MOOCs发展的理念,并从我国国情出发,充分调动高等学校和全社会的积极性,在学习国外平台建设经验同时,建立我们自己的MOOCs平台,积极进行相关的教育研究和变革探索,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郝克明说。

  相关阅读:慕课的挑战与大学的未来

  《中国教育报》2013年9月26日第3版
“慕课”风暴:挑战高等教育的未来
www.jyb.cn 2013年09月23日  作者:汪瑞林 张春铭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聚焦“MOOCs风暴”(上)

MOOCs的挑战与大学的未来

——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

  MOOCs——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英文缩写(中文表述尚未规范,有音译为“慕课”),这是一个诞生不久的新词汇,也是一个使用和搜索频率极高的词汇。MOOCs于2012年由美国著名大学发起,短短一年多时间席卷全球数十个国家,600多万名参与学习者遍布全世界220多个国家,其影响范围之广、扩张速度之快、冲击力之强,犹如地震海啸,一些人将互联网技术引发的这场教育变革称为“MOOCs风暴”。

  或被动,或主动,中国也被裹挟进这场全球“风暴”。MOOCs是什么?它将给我们带来什么,又将改变什么?传统的大学如何应对MOOCs的挑战?中国如何发展自己的MOOCs?

  关于这些问题,中国一些教育科研机构、高水平大学及开放大学的专家学者已进行过多次探讨。据悉,11月3日,一场有关MOOCs的国际论坛亦将在中国举办。

  一场新的变革已经开始,而我们,也已经在路上……

  ■本报记者 汪瑞林 张春铭

  MOOCs更适合于高等教育学习者

  记者:有评论认为,MOOCs是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一次革命,对此您怎么看?

  李志民:确实如此。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科学和技术发展史。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人类文明就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是技术发展驱动,而朝代的更迭、政权的替换,只是给当时的社会进步提供了一个更合理的治理方式。真正对人类文明进步起根本性作用的是技术的发展。每一次技术的重大发明,都会给人类文明带来重大改变,同时也给教育带来巨大影响,不仅使教育的知识内容大量增加,而且使教育思想、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更加先进,最终导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蒸汽机时代、工业革命、信息技术……莫不如此。

  记者:MOOCs的发展,就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之上的。

  李志民:互联网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互联网不仅改变了教育,还给人类带来全新的生活方式:在互联网时代,文学将进入无经典的时代,艺术成为雅俗共赏的时代,教育成为互为师生的时代,学术将迎来开放存取的时代,新闻真正自由,政治充分民主,历史将会趋于更加真实。互联网为知识和信息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MOOCs应运而生。互联网不仅仅是伟大的技术发明,它还给人类带来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这就是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精神。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也是MOOCs发起者的初衷之一。

  记者:您有一个观点,认为MOOCs只适合于高等教育领域而不太适合基础教育,为什么?

  李志民:这首先要从学习的三种类型说起。人类的学习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人际交往类的学习,如语言学习、礼仪习惯、品德养成、管理有效等。这一类的学习主要靠模仿和习惯养成,学习的环境很重要,有了好的学习场景,学习效率就会很高,在教室内听老师讲课的学习效果比场景学习效果差很多,因此,这一类的学习不应成为学校的主要功能。第二类是知识传承类的学习,如文字、文学、数学、逻辑、运筹等。这一类的学习靠师传面授,需要前人对知识进行规律性的总结、推导、归纳、系统分析、约定认知等,对这类学习而言,课堂教学效率高,应该成为学校的主要功能。第三类是文明发展类的学习,如科学探索知识、工程技术、哲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等。这一类的学习需要系统的基础知识,需要灵感和洞察力、想象力,需要有批判精神,需要相互讨论、启发等,也需要实验场地、仪器设备、模型验证等。

  从以上三种学习类别来看,MOOCs更适合高等教育,因为学习者是成年人,有主动学习的渴望,且具备应用网络的基础知识和能力。MOOCs可以有力推动知识传承类的学习,因为课程质量高、学习效果好;文明发展类的学习将会成为今后传统大学的重点,大学以研究和知识生产为主。而中小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同时更是人格、学习习惯与道德的培养等,MOOCs可以作为补充的手段,但不适合全课程学习。
与传统教育相比,MOOCs有何不同

  记者:能否介绍一下MOOCs的兴起过程,MOOCs与以往的网络公开课有何不同?

  李志民:MOOCs指的是在线提供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微证书的管理。MOOCs与以往的网络学院有着本质区别,与网络公开课的区别也很大。上网络学院是有条件的,封闭的,MOOCs则无门槛要求,是开放的;公开课的本质是教育资源库,课程提供者并不组织教学,自然不会给学习者以评价,而MOOCs不仅提供免费资源,而且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全程参与。学习者在这个平台上学习、分享观点、做作业、评估学习进度、参加考试、得到分数、拿到证书,是一个学习的全过程。MOOCs将引发教育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仅是教学工具的革新,更是教育全流程的再造,甚至是对国家教育主权的挑战。

  MOOCs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经过多年摸索出来的一个模式。在2012年之前,人们一直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的方式,但收效甚微。互联网发明后,e-mail(电子邮件)与e-learning(数字化学习)的概念几乎同时提出,但e-mail几乎取代了传统的信函邮件系统,而e-learning仅仅是教育中一个小小的补充。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互联网浪潮的影响,但是在教育领域,“黑板加粉笔”的传统课堂模式依然牢牢占据主导地位。2006年,比尔·盖茨和乔布斯对话时称“互联网民用发展20年来,几乎冲击了所有领域,而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而这次MOOCs的出现,对教育的影响可能大得令人吃惊。

  记者:和传统课堂教学相比,MOOCs有何不同?

  李志民:在MOOCs模式下,传统教室将成为学习的会所,集体做作业、答疑;教室在“云端”,学校在“云端”;教师成为会所的辅导员,与学生直接交谈的时间增加;教师以研究为主,优秀教师可能成为自由职业者;学习内容以学生自选为主,考试针对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体量小,分知识点学习,讲课精,可反复学;大班授课转变为小组讨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为师生;学习过程可在任何地方进行,学习方式灵活;采用数字教材作为辅助材料;推行在线作业、在线考试;学校发证书灵活;留学变得简单,甚至不再有留学的概念。

  记者:在教育模式上,MOOCs将带来哪些变化?

  李志民:MOOCs改变了传统学校传授知识的模式,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深刻影响。MOOCs的大规模、开放和在线的特点,为自主学习者提供了方便灵活的学习机会和广阔的空间。MOOCs不需要有学校的学籍,只要按要求注册后就可以使用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也没有课程人数限制。

  MOOCs推出的微证书概念,实质上是大学本意的回归。微证书的推出,使得学习不再是几十个人同一进度,没有班级的概念。在MOOCs的模式下,优秀教师的能量成倍扩散,一门课程可能会有十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注册学习,美国杜克大学教授主讲的“思辨的艺术”这门课就有58万人注册学习,这在传统的校园、课堂学习环境下是不可想象的。

  MOOCs带来的颠覆性的变化还表现在:一是可以使那些原本无法上大学的群体可以无障碍地学习大学课程,促进教育机会公平;二是课程教学将从一名教师的独角戏逐渐变成教学团队,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终将出现“教学导演”职业。

  将对传统大学带来怎样的冲击

  记者:很多人非常关心一个问题——MOOCs将对传统的实体大学带来怎样的冲击?未来大学的功能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李志民:美国某杂志曾刊发一篇文章称“未来50年内,美国4500所大学,将会消失一半”。这是否会变成现实,我们先不去讨论,但是MOOCs将促进大学功能加速转变,这是毫无疑问的。一般认为,现代大学的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个方面,其基本功能是知识的产生和知识的传播。由于知识传播的功能被互联网所取代,未来大学的功能主要是知识探索、知识验证、考试认证。在这个意义上讲,大学将成为研究院、考试院。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大学将会虚拟化(数字化),教学和管理将泛在化、全球化。

  大学作为文明社会中的重要组织机构,保持了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且经久不衰。大学不仅传承了知识文明,也曾经改变了它所处的时代。由于大学的荣誉地位和崇高使命,大学的任何重大变革都会引来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记者:MOOCs对当下的高等教育有哪些影响,学习者能从中获得什么好处?

  李志民:2013年2月,Coursera(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出的大学在线课程平台)旗下5门网络课程学分获美国教育委员会的官方认可(在授予学生学分和学位时,美国有超过2000所大学参考美国教育委员会的推荐)。去年,一位17岁的印度男孩因在edX(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在线课程平台)平台提供的“电路与电子学”课程考试得分排在前3%,被麻省理工大学录取。2012年,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和其他11所大学宣布同Coursera合作,提供线上课程。2013年,该校同Udacity(由初创企业设立的网络在线课程平台)合作,推出计算机科学线上硕士,计划2014年开始招生。线上硕士历时3年,每个学分仅134美元,不到7000美元就能毕业,这仅相当于佐治亚州州内学生1年的学费,或是州外学生学费的12%。这些例子都说明,MOOCs已经对当下的高等教育产生实质性影响了。学习者的直接受益就是费用减少了,学习时间灵活了,选课方便了,可以挑选教授了。

  记者:未来,MOOCs会不会和传统大学发生生源争夺战?

  李志民:MOOCs的兴起,叩问传统大学:如果学生能用极低的费用在网上完成学业,大学就必须向社会证明,他们所能提供的课堂教学与考试的价值何在?人们为此付出高额学费的意义何在?

  我们现在和今后的大学生是与网络共生的一代,是“数字原住民”,大学生受教育的知识面宽广,教育生态正在向开放转型,更重要的是学习者追求的是学习效果而非学历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大学需要思考:大学究竟是什么?大学能否成为知识创造的源头?能否成为学习环境的设计者?能否成为学生学习动力的促进者?是成为学习效果的评估者,还只是学位的授予者?大学将如何迎接这样的挑战并进行新的社会功能定位?这些都需要大学通过实践探索做出回答。 MOOCs为何发展如此迅猛

  记者:MOOCs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情况如何?

  李志民:目前全球有十几个国家在积极推进MOOCs,包括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巴西、中国,等等。一份北美教育机构的MOOCs趋势分析认为,到2016年,北美地区43%的高校将提供MOOCs课程。

  目前全球比较成规模的MOOCs三大平台是Coursera、Udacity、edX,语言以英语为主,正在增加其他语种。清华大学通过edX提供了两门课程;北京大学此前通过Coursera试验提供两门课程,并于9月23日通过edX发布4门课程。

  记者:这三大平台在合作模式与学习模式等方面有何异同?

  李志民:在合作模式上,Udacity不与高校结盟,而是与教师合作,与部分高校在学分认可和学位授予方面合作;Coursera与高校结盟,由学校开发课程;edX与顶尖高校结盟,协助学校开发课程。

  三大平台在学习模式、教学模式、课程评估、学生诚信要求、微证书的发放等方面各有差异。从目前的商业模式来看,Udacity以营利为目的,Coursera是在营利或非营利之间徘徊,而edX的目的是探索如何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更多的是科学实验,不以营利为目的。

  记者:MOOCs在全球发展为何如此快速?

  李志民:我觉得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MOOCs课程的教学模式已基本定型,使得照此模式批量制作课程成为可能。二是出现了多家专门提供MOOCs的平台,降低了高校建设MOOCs课程的门槛和经费投入,也刺激了更多的一流大学加入MOOCs课程内容提供者的行列。三是普通老师自己制作MOOCs课程成为可能,短时间内有众多高校教授加入。四是大量风险基金和慈善基金进入。一些大学开始接受MOOCs的微证书,承认其学分。

  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方便了学习,提高了效率,为更多人提供了公平受教育的机会,再加上满足了很多人扩大知识面的需求,因此而受到欢迎。

  如何积极推进MOOCs在中国的发展

  记者:MOOCs在中国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土壤”?

  李志民:MOOCs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一项教育变革,它的发展需要具备5个方面的条件:整个国民的信息化素养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的提高,重点是信息化观念的转变;信息化专门人才的培养;国家政策、标准、考评、证书认定;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极大改善和便利获取。

  MOOCs在中国的发展需要多个因素的融合:决策者的重视程度,观念跟上时代发展最重要;就课程本身来说,需要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 就从业者来说,要加强教师队伍的知识准备和观念转变;从硬件上来说,需大大降低网络使用成本,加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建设,运营商之间互联互通,推动宽带网络普及。

  记者:任何新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挑战,MOOCs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李志民:首先是要应对变革之痛,教育机构延续的惯性将成为最大阻力。大学是否能提供足够规模的优质课程资源,开放资源会不会做成“面子工程”?学校能不能带头认可本校学生的MOOCs学分?

  MOOCs平台技术不是问题,但商业模式如何运作是需要探索的,没有可持续的商业运营模式,MOOCs将无以为继。营利还是非营利,这是个问题。如果没有营利模式,就需要政府经费投入。

  在线学习文化的建立也需要一个过程,提供有价值的学习,才能成功地让人参与。考试、评估如何取得社会的信任?如何建立新的教育管理评价体系?证书是否能被社会广泛接受?这些问题的解决情况决定着MOOCs在中国能走多远。

  记者:推进MOOCs在中国的发展,我们还需做哪些方面的努力?

  李志民:归结一句话,就是政府、平台、大学、教师等相关各方要各司其职。

  政府应当尽快制定规则,包括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制定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教学规则,制定相应的考评标准、成果认定规则。政府还要考虑如何让企业认同这种学历;如何激励教师提升技术水平,推动课件资源的丰富,营造终身学习的良好环境;MOOCs如何与现行学历认证挂钩;如何为MOOCs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等;也包括引导性资金投入,等等。

  平台方(联盟或企业),要提供良好的网络条件,保证大规模在线教育网络的质量并提供良好的技术条件,让技术充分发挥作用。

  大学则要生产最优质的课程资源,形成辐射效应;设定鼓励教师参与的激励机制;探索在线学习、混合学习及翻转课堂等创新性教学模式,融合到人才培养中;做好学分制与微证书的结合,整合当前证书授予的学籍管理架构。

  教师要考虑的是探索创造新知识,提升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将技术融入教学的水平;逐步探索出在线学习的效果评估方法;付出更多的精力,主动适应在线授课过程;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尤其要从教育观念上更新。

  迎接新事物、新挑战,最重要的还是观念的更新。过去,人类文明从石器时代走到青铜器时代,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先人把石头用完了。今天,人们不用胶片相机了,改用数码相机,也不是因为柯达公司的胶片技术不够先进。今后,学生不到教室上课了,并不是因为大学的排名不够靠前,院士名家不够多,等等。一切皆因技术促进人类文明走上新的台阶。

  要及时转变观念!

  【链接】

  中外高校管理者谈MOOCs

  麻省理工学院校长苏珊·霍克菲尔德(Susan Hockfield):一同探索将会使我们做得更好、更有效、更有创造性,增强我们校园的活力,同时能够为全球的学生和教师增加教育机会。

  哈佛大学教务长艾伦·嘉伯(Alan M. Garber):(edX平台)使我们能够做以前无法进行的研究,同时为我们重新思考如何进行教育提供了一个机会。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我们很高兴与Coursera结成合作伙伴,让世界各地人士可以网上修读香港中文大学的优质课程。大学期望透过此平台,将我们独特的文化及优质教育推广至全球各地。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务长陈永财:多数网络课程属于基础课,高端或较复杂的课程还是必须有面对面的接触。

  《中国教育报》2013年9月23日第3版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3-12-7 12: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四早上的地理教学测评课上,第一次听说:“幕课”一词,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今天正好看到了老师的介绍,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15: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们很希望运用技术来解决问题,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一个问题:技术解决不了问题,能够解决问题的是使用技术背后的人。MOOC也是如此,人们都认为MOOC对给高等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形容成“MOOC来袭”!实际上,MOOC对高等教育没有影响,因为它只是一种技术,只是一个平台!

来自https://www.xuetangx.com/courses ... 82ac6e111cfb4c8763/
的交流。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15: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5-2-21 18:49 编辑

中文MOOC 如何做大?
      http://www.edu.cn    2014-08-20   中国教育网络   作者:余建波
http://www.edu.cn/zxz_6542/20140820/t20140820_1165984_2.shtml 
              
                                国内MOOC平台的发展势头
  2013年是华文在线教育元年
  2012年,由上海市教委发起、沪上30多所高校加盟的“上海高校课程中心”(http://www.ucc.sh.edu.cn)平台建成。上海大学生可以跨校选课,通过视频、面授、网络教学等多种方式参与学习,“课程中心”内各联盟的高校将实现学分互认。2012年首批课程7门对外开发选课,选课人数超过3000人次,其中选课人数最多的一门课程《哲学导论》超过1000人。2013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发布在线教育平台“南洋学堂”,首批42门课程上线,预计2013年底将推出南洋学堂2.0版本,面向大众选课。2013年4月,东西部高校视频公开课共享平台将实现东西部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面授直播和视频点播的教学模式突破师资、时间、地域的限制,将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教学资源。2013年5月,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同时加入e dX 。2013年6月,在线教育国际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清华大学对外宣布将建立自己的在线教育平台。2013年7月,在线教育发展国际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上海交大等C9高校及部分985高校将建立若干高水平在线课程平台,实现在线优质课程共享,率先“试水”中国教学模式改革,探索跨校联合辅修专业培养模式,率先探索和实施“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向社会开放。2013年8月,海峡两岸5所交通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西南交大、北京交大、新竹交大,推出“在线学习联合体”,作为五校开放课程学习平台,向华文学习者提供免费的课程学习机会 (http://www.ewant.org) 。2013年9月,东西部高校课程联盟即将对外开课。(http://www.zhihuishu.com/ableucc/union/pages/Unionhome/unionhome.jsp)。在线教育犹如雨后春笋,越来越多的平台涌现,越来越多的联盟组织推进在线课程建设。
表1 上海高校课程中心、五校交大平台、网易云课堂、淘宝同学平台比较

  高校或高校联盟推进的在线教育平台建设更多的是将校门打开,让课程走向大众。而网络媒体也在2013年推出了在线教育平台,希望将在线教育产业化。2011年,网易视频公开课频道推出国内外名校公开课,涉及广泛的学科,名校老师认真讲解深度剖析,网易视频公开课频道(http://open.163.com)搭建起网络视频教学平台,同时提供大量的中文字幕视频供学习者学习,也正是中文字幕的加入让网易视频课程访问量大大增加。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有计划地学习与互动,网易推出了网易云课堂(http://study.163.com),网易云课堂与商业的课程资源公司合作,现有1000多门课程,超过15000节次的视频,这也算是在线教育的B2C模式。淘宝同学(http://xue.taobao.com)推出的“淘宝同学”教育频道主要是搭建平台,走 2B+2C 的混合型平台模式。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教育服务商如超星、新东方、沪江网校、多贝、微课网、粉笔网、第九课堂、爱班网、91外教等相继推出在线教育的资源服务或平台服务。

国内在线教育平台的对比
  以高校或高校联盟发起的教学平台更贴近学习者,这也是国外三大 MOOC 平台广泛推广的原因之一。大学的课程很难被技能培训类课程所取代,这类课程永远是受关注度最大的课程。上海共享平台第一批与第二批推出的课程均为量大面广的通识类课程,国内高校加入 edX 或 Coursera 国际联盟所推出的课程也是以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为主。商业化的公司投入在线教育,其目的在于盈利,所面对的消费者也是对职业教育需求迫切的学习者,“淘宝同学”推出了很多学费为1元的课程,“网易云课堂”推出大量的免费课程供学生试学。对于国内在线教育平台,我们选取上海高校课程中心(SHUCC)、五校交大课程平台(EWANT)、网易云课堂(STUDY)、淘宝同学(TONGXUE)进行对比分析。如表1。
  从MOOC到混合式教学
  从运行的情况来看,上海课程中心课程的运行采用了“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很大程度上延伸了课堂教学,弥补了在线教育的缺点,保证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减少了课程的退课量,但规模很难与 MOOC 课程上万的选课规模相比。
  上海共享中心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从其中一门课程《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时分布得到启示。(http://www.ucc.sh.edu.cn/goods/200204)教师与学生需要有7次面授,同时有3次实地考察,通过这10次实地教学,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增加,而且在实地教学中,讲台交给了学生,更多地让学生参与。这样的课程教学改革同样适用于校内课程进行混合式教育的改革。这样的学习和学校的学习是不一样的,它是启发你的思维,然后自发的学习。当然,这与我们之前讨论的 MOOC 课程存在差异。
表2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安排

  国内在线教育平台总结
  五校交通大学推出的 ewant 平台将是华文 MOOC 课程平台的尝试,课程于2013年8月18日对外发布。首批10门课程将在2013年下半年陆续对外开放选课。北京大学-德稻合作签约建设大规模网络开发课程。清华大学规划中,首批4门课程将陆续在 edX 平台上发布。上海交通大学规划建设10门 MOOC 课程,将于2013年10月份后陆续推出。在 MOOC 平台方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相继对外宣称建立中文 MOOC 平台,并推出在线课程,这类平台将有别于上海课程中心。清华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将推出以大规模在线课程为基础的中文在线教育平台,大规模在线教育平台将集成微课程、视频讨论与互动、在线测试、在线讨论、课程 Wiki 、课程分组、小组作业互批等功能,提供更全面的在线课程制作、教学运行、教学辅助、教学评估、课程认证等服务。

国内高校MOOC平台建设
  尽管2013年高校与企业都在热推 MOOC 课程或平台,但如何建设与实施中国式的 MOOC 将是大家都会面临的共同问题。首先,MOOC 课程不仅是开放课程,也不是开放课件(OCW),MOOC 课程将整合 OCW 的资源,提供更完整的课程服务包,包括网络教学、网络认证等一系列服务。除了学习国外 MOOC 平台的经验以外,我们还应在云平台的选择、课程制作、课程运行、课程互动、课程考核等方面与国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MOOC 云服务平台的选择
  国际流行的 MOOC 平台运行成本最高的是云平台的租用,此项服务将占据平台运行费用的80%。Coursera 与 edX 都选择了商业化的亚马逊云服务平台,其中 edX 还选择了 Youtube 作为流媒体服务,同时,Coursera 与网易云合作,为中国用户提供速度更快的访问节点。中国式的教育云服务平台离不了教育网 CERNET ,在线教育需与教育网络云平台合作来提供更快的访问与接入,才能保证大规模的在线学习应用。同时,国内有很多在线视频内容点播服务商也是最佳的合作伙伴,这些视频点播服务商通过完成各种设备的接入,包括电脑、手持设备、电视机、户外传媒等。MOOC 也将通过视频点播服务商走入大众。Udacity 与国内优酷签订合作协议,推出本地服务的 Udacity 课程视频点播。
  课程制作服务
  教师从传统课堂走入网络教育需要对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原有的课堂秩序也将发生变化。而这些都不是教师所擅长的,专业的课程制作与服务团队将帮助教师完成这场转变。课程制作团队将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设计,完成课程视频的拍摄与制作,增加课程视频的问题与互动,同时完成每一个知识点的衔接与课程地图设计。上海交通大学在暑期实施 MOOC 课程制作时,采用的是教学发展中心负责课程设计,教育技术中心负责课件制作,教务处负责课程发布,多部门的协作辅助教师完成课程制作。
  在线课程运行服务
  在课程运行过程中,教师也将从主讲的讲台上回到学生讨论区,组织或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庞大的课程规模需要教师组织教学团队,聘请专业的教师和课程助教参与。MOOC 平台也将在教学运行中发挥作用,提供更多的基于大数据的挖掘与服务。比如:挖掘论坛中的精华回复,挖掘最受同学好评的学生或关注的话题。
  社交媒体与线下互动
  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大陆地区的学生更喜欢使用中文的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QQ、renren 等。这些社交媒体积聚了大量的学习者,他们通过在线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制定学习计划及线下活动。国内 MOOC 平台需与这些社交媒体深度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让学习者更方便地参加学习互动。
  课程考核与认证
  在线教育靠学生在线签署诚信协议难以保证课程考核的真实有效性,网络考试的模式可以参考现有的ETS考试中心模式。随着四六级英语考试网络考试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选择在线考试方式,这也是未来在线教育考核与认证的方向。各高校联盟可以相互设置考点,学生就近参加课程考试。有效的诚信的考试结果将会获得更多的认可,这也可以推进“学分银行”的建设。
  总之,高校推行基于 MOOC 课程的改革是第一步,如何做好 MOOC 则需要更多的思考,需要从MOOC的特点出发,为学校选择并建设 MOOC 平台,为教师制作适合 MOOC 教学规律的课程,为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为 MOOC 平台提供更完善的考核与认证服务以保障 MOOC 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为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










一门好的MOOC课程,需要能够吸引学生,而且还需要能够有效的传播知识。不同学科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因此需要对该学科具有深刻理解的教授提供有效传授知识的想法,专业技术团队在附媒体化过程中关注如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相互合作,才能把MOOC做的越来越好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15: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3-12-18 09:53 编辑
洋洋洒洒╮ 发表于 2013-12-7 12:01
周四早上的地理教学测评课上,第一次听说:“幕课”一词,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今天正好看到了老师 ...

正在学堂在线https://www.xuetangx.com/
学习MOOCS
1什么是MOOCS
由于MOOCs学习中,学生可以自主地掌控学习节奏,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往往要比传统课堂更有效率。

因此,利用这一特性,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的教育模式也在许多高校中产生试点。将基本的知识讲解放在线上,让老师省下更多时间与学生当面交流分享,答疑解惑,获得更好地教学实效。

你如何看待在线教育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冲击和变革?未来学校、教师的角色会有怎样的变化?请一起探讨,说出你的观点。
2MOOCS与网络公开课的区别
正如在授课视频中所介绍的,MOOCs不是对传统课堂的重放,学习者在学习MOOC的过程中,不是一个旁观者,而需要主动地参与,在重现的理想课堂中完成课程学习的全过程。

我们深知由于对未来在线教育的探索才刚刚起步,你心目中的“理想课堂”有哪些特征?大胆畅想,亮出你的创造力。

3体验MOOCS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与写作一样,要想制作出精彩的在线课程,也要“吃百家饭”,把MOOCs的特性玩透,才能撷采诸家所长,做出地道、有成效的课程。

本节将为大家引见世界上其他的优秀MOOCs平台,供大家观摩、学习和参考。



“三巨头”:Coursera、edX和Udacity

Coursera:http://www.coursera.org

目前发展最大的MOOCs平台,拥有相近500门来自世界各地大学的课程,门类丰富,不过也良莠不齐。

edX:http://www.edx.org

哈佛与MIT共同出资组建的非营利性组织,与全球顶级高校结盟,系统源代码开放,课程形式设计更自由灵活。

Udacity:http://www.udacity.com

成立时间最早,以计算机类课程为主,课程数量不多,却极为精致,许多细节专为在线授课而设计。



其他优秀MOOCs平台

Stanford Online:http://online.stanford.edu

斯坦福大学官方的在线课程平台,与“学堂在线”相同,也是基于 Open edX 开发,课程制作可圈可点。

NovoED:https://novoed.com

由斯坦福大学教师发起,以经济管理及创业类课程为主,重视实践环节。

FutureLearn:https://www.futurelearn.com

由英国12所高校联合发起,集合了全英许多优秀大学,不过课程要等到明年才会大批量上线。

Open2Study:https://www.open2study.com

澳洲最大MOOCs平台,课程丰富, 在设计和制作上很下工夫,值得一看。

iversity:https://iversity.org

来自德国的MOOCs平台,课程尚且不多,不过在课程的设计和制作上思路很开阔。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3-12-7 15: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geonet 发表于 2013-12-7 15:12
正在学堂在线https://www.xuetangx.com/
学习MOOCS

老师也在使用幕课学习吗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3-12-7 15: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查了一些资料,准备在课前展示的时候介绍给同学。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3-12-7 16: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geonet 发表于 2013-12-7 15:12
正在学堂在线https://www.xuetangx.com/
学习MOOCS

很不错的学习平台,感谢版主推荐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3-12-7 16:29:58 | 显示全部楼层
geonet 发表于 2013-12-7 15:12
正在学堂在线https://www.xuetangx.com/
学习MOOCS

好像只有几个视频片段呀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21:39:4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联系中看MOOC、微课和微课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87f20601018pff.html

与微课程
  2010年8月,比尔·盖茨在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论坛(Techonomy Conference)上预言:“未来五年,网络将成为最好的学校”。不到三年,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微课、微课程接踵而来。源于斯坦福的Udacity、Coursera,以及麻省和哈佛联手创办的edX——领军全球的MOOC三大主流机构携越来越多的加盟大学进入网络课程。比尔•盖茨的预言提前成为现实。

  MOOC与微课、微课程是相互联系的,云计算为它们提供了大行其道的可能性,翻转课堂则为它们创立了现实的网络课程范本。MOOC就是在可汗学院翻转课堂成功实验的基础上获得灵感,又如海啸与风暴般席卷世界,放大可汗学院翻转课堂效应。

  中国和世界也是相互联系的。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中国名校开始走向MOOC。上海市成立了“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平台”, 30所高校的学生可以在平台上选课,7门课程实现校际学分互认。中小学在高校引领下,很快从翻转课堂中汲取营养,在MOOC风暴的激情催动下进军微课与微课程,义无反顾地加入以翻转课堂、MOOC和微课程为前奏的大数据变革教育的行列中。

  微课、微课程在字面上仅一字之差,但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与联系。微课是微型课的代名词,来源于现实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师授课的浓缩、搬迁与改版,本质上属于教师为中心模式。从教育技术视域考察,微课属于新一代教学课件范畴。微课程则是微型课程的代名词。其灵感来源于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实验,是将原有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老师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第4期《微课的含义与发展》一文中指出:“‘微视频’(指微课——笔者注)需要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等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如果离开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仅仅是录制的一段教师上课讲授活动的内容,实质是一段视频记录的课堂教学实录,可以作为一段学习材料,没有形成‘微课程’的系统”。如果从广义教育资源角度理解,微课程则是课程改革与信息化进程中的学习资源创新,是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整合为一体的新型资源。广西师范大学郑小军老师把它归纳为“一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

  比较微课与微课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微课是教师授课的电子浓缩版或曰课件的改良版,与十多年课件教学的结局那样并不撼动传统教学方式与人力资源培养模式。微课程则体现课程改革要求,并且支持正在酝酿中的第三代课程改革。从学习模式上来看,微课程更接近于MOOC。MOOC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有参与,有反馈,有作业,有讨论和评价,有考试与证书。选修MOOC可以取得学分,可以充实生活与职业生涯,“教育成为了人们基本的权利”(Coursera创始人达芙妮•科勒语)。微课程是与教学方式融为一体的,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与未来的高等教育可能接轨得更加无缝一些。

  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微课程中的资源与微课的呈现方式有着天然的联系。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微课需要跳出技术与浓缩课的藩篱,走向微课程,在课程视野观照下,思考“微视频”的功能定位,使之与教学方式融为一体,为民族复兴与国家发展培养创新人才。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21:40:30 | 显示全部楼层
zhangerliang 发表于 2013-12-7 16:29
好像只有几个视频片段呀

但对慕课应该有了一些了解。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21: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3-12-17 23: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更新了帖子呀,这两天准备幕课的时候,就联想到了微课,谢谢老师了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2-21 18: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5-2-21 18:11 编辑

中文MOOC 如何做大?
      http://www.edu.cn    2014-08-20   中国教育网络   作者:余建波
http://www.edu.cn/zxz_6542/20140820/t20140820_1165984.shtml  
              
                                国内MOOC平台的发展势头
  2013年是华文在线教育元年
  2012年,由上海市教委发起、沪上30多所高校加盟的“上海高校课程中心”(http://www.ucc.sh.edu.cn)平台建成。上海大学生可以跨校选课,通过视频、面授、网络教学等多种方式参与学习,“课程中心”内各联盟的高校将实现学分互认。2012年首批课程7门对外开发选课,选课人数超过3000人次,其中选课人数最多的一门课程《哲学导论》超过1000人。2013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发布在线教育平台“南洋学堂”,首批42门课程上线,预计2013年底将推出南洋学堂2.0版本,面向大众选课。2013年4月,东西部高校视频公开课共享平台将实现东西部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面授直播和视频点播的教学模式突破师资、时间、地域的限制,将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教学资源。2013年5月,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同时加入e dX 。2013年6月,在线教育国际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清华大学对外宣布将建立自己的在线教育平台。2013年7月,在线教育发展国际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上海交大等C9高校及部分985高校将建立若干高水平在线课程平台,实现在线优质课程共享,率先“试水”中国教学模式改革,探索跨校联合辅修专业培养模式,率先探索和实施“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向社会开放。2013年8月,海峡两岸5所交通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西南交大、北京交大、新竹交大,推出“在线学习联合体”,作为五校开放课程学习平台,向华文学习者提供免费的课程学习机会 (http://www.ewant.org) 。2013年9月,东西部高校课程联盟即将对外开课。(http://www.zhihuishu.com/ableucc/union/pages/Unionhome/unionhome.jsp)。在线教育犹如雨后春笋,越来越多的平台涌现,越来越多的联盟组织推进在线课程建设。
http://p.img.eol.cn/images/1022/2014/0825/1408933290_12_jocm.png

表1 上海高校课程中心、五校交大平台、网易云课堂、淘宝同学平台比较

  高校或高校联盟推进的在线教育平台建设更多的是将校门打开,让课程走向大众。而网络媒体也在2013年推出了在线教育平台,希望将在线教育产业化。2011年,网易视频公开课频道推出国内外名校公开课,涉及广泛的学科,名校老师认真讲解深度剖析,网易视频公开课频道(http://open.163.com)搭建起网络视频教学平台,同时提供大量的中文字幕视频供学习者学习,也正是中文字幕的加入让网易视频课程访问量大大增加。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有计划地学习与互动,网易推出了网易云课堂(http://study.163.com),网易云课堂与商业的课程资源公司合作,现有1000多门课程,超过15000节次的视频,这也算是在线教育的B2C模式。淘宝同学(http://xue.taobao.com)推出的“淘宝同学”教育频道主要是搭建平台,走 2B+2C 的混合型平台模式。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教育服务商如超星、新东方、沪江网校、多贝、微课网、粉笔网、第九课堂、爱班网、91外教等相继推出在线教育的资源服务或平台服务。

国内在线教育平台的对比
  以高校或高校联盟发起的教学平台更贴近学习者,这也是国外三大 MOOC 平台广泛推广的原因之一。大学的课程很难被技能培训类课程所取代,这类课程永远是受关注度最大的课程。上海共享平台第一批与第二批推出的课程均为量大面广的通识类课程,国内高校加入 edX 或 Coursera 国际联盟所推出的课程也是以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为主。商业化的公司投入在线教育,其目的在于盈利,所面对的消费者也是对职业教育需求迫切的学习者,“淘宝同学”推出了很多学费为1元的课程,“网易云课堂”推出大量的免费课程供学生试学。对于国内在线教育平台,我们选取上海高校课程中心(SHUCC)、五校交大课程平台(EWANT)、网易云课堂(STUDY)、淘宝同学(TONGXUE)进行对比分析。如表1。
  从MOOC到混合式教学
  从运行的情况来看,上海课程中心课程的运行采用了“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很大程度上延伸了课堂教学,弥补了在线教育的缺点,保证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减少了课程的退课量,但规模很难与 MOOC 课程上万的选课规模相比。
  上海共享中心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从其中一门课程《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时分布得到启示。(http://www.ucc.sh.edu.cn/goods/200204)教师与学生需要有7次面授,同时有3次实地考察,通过这10次实地教学,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增加,而且在实地教学中,讲台交给了学生,更多地让学生参与。这样的课程教学改革同样适用于校内课程进行混合式教育的改革。这样的学习和学校的学习是不一样的,它是启发你的思维,然后自发的学习。当然,这与我们之前讨论的 MOOC 课程存在差异。表2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安排
http://p.img.eol.cn/images/1022/2014/0825/1408933347_12_tazi.png
  国内在线教育平台总结
  五校交通大学推出的 ewant 平台将是华文 MOOC 课程平台的尝试,课程于2013年8月18日对外发布。首批10门课程将在2013年下半年陆续对外开放选课。北京大学-德稻合作签约建设大规模网络开发课程。清华大学规划中,首批4门课程将陆续在 edX 平台上发布。上海交通大学规划建设10门 MOOC 课程,将于2013年10月份后陆续推出。在 MOOC 平台方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相继对外宣称建立中文 MOOC 平台,并推出在线课程,这类平台将有别于上海课程中心。清华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将推出以大规模在线课程为基础的中文在线教育平台,大规模在线教育平台将集成微课程、视频讨论与互动、在线测试、在线讨论、课程 Wiki 、课程分组、小组作业互批等功能,提供更全面的在线课程制作、教学运行、教学辅助、教学评估、课程认证等服务。国内高校MOOC平台建设
  尽管2013年高校与企业都在热推 MOOC 课程或平台,但如何建设与实施中国式的 MOOC 将是大家都会面临的共同问题。首先,MOOC 课程不仅是开放课程,也不是开放课件(OCW),MOOC 课程将整合 OCW 的资源,提供更完整的课程服务包,包括网络教学、网络认证等一系列服务。除了学习国外 MOOC 平台的经验以外,我们还应在云平台的选择、课程制作、课程运行、课程互动、课程考核等方面与国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MOOC 云服务平台的选择
  国际流行的 MOOC 平台运行成本最高的是云平台的租用,此项服务将占据平台运行费用的80%。Coursera 与 edX 都选择了商业化的亚马逊云服务平台,其中 edX 还选择了 Youtube 作为流媒体服务,同时,Coursera 与网易云合作,为中国用户提供速度更快的访问节点。中国式的教育云服务平台离不了教育网 CERNET ,在线教育需与教育网络云平台合作来提供更快的访问与接入,才能保证大规模的在线学习应用。同时,国内有很多在线视频内容点播服务商也是最佳的合作伙伴,这些视频点播服务商通过完成各种设备的接入,包括电脑、手持设备、电视机、户外传媒等。MOOC 也将通过视频点播服务商走入大众。Udacity 与国内优酷签订合作协议,推出本地服务的 Udacity 课程视频点播。
  课程制作服务
  教师从传统课堂走入网络教育需要对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原有的课堂秩序也将发生变化。而这些都不是教师所擅长的,专业的课程制作与服务团队将帮助教师完成这场转变。课程制作团队将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设计,完成课程视频的拍摄与制作,增加课程视频的问题与互动,同时完成每一个知识点的衔接与课程地图设计。上海交通大学在暑期实施 MOOC 课程制作时,采用的是教学发展中心负责课程设计,教育技术中心负责课件制作,教务处负责课程发布,多部门的协作辅助教师完成课程制作。
  在线课程运行服务
  在课程运行过程中,教师也将从主讲的讲台上回到学生讨论区,组织或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庞大的课程规模需要教师组织教学团队,聘请专业的教师和课程助教参与。MOOC 平台也将在教学运行中发挥作用,提供更多的基于大数据的挖掘与服务。比如:挖掘论坛中的精华回复,挖掘最受同学好评的学生或关注的话题。
  社交媒体与线下互动
  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大陆地区的学生更喜欢使用中文的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QQ、renren 等。这些社交媒体积聚了大量的学习者,他们通过在线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制定学习计划及线下活动。国内 MOOC 平台需与这些社交媒体深度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让学习者更方便地参加学习互动。
  课程考核与认证
  在线教育靠学生在线签署诚信协议难以保证课程考核的真实有效性,网络考试的模式可以参考现有的ETS考试中心模式。随着四六级英语考试网络考试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选择在线考试方式,这也是未来在线教育考核与认证的方向。各高校联盟可以相互设置考点,学生就近参加课程考试。有效的诚信的考试结果将会获得更多的认可,这也可以推进“学分银行”的建设。
  总之,高校推行基于 MOOC 课程的改革是第一步,如何做好 MOOC 则需要更多的思考,需要从MOOC的特点出发,为学校选择并建设 MOOC 平台,为教师制作适合 MOOC 教学规律的课程,为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为 MOOC 平台提供更完善的考核与认证服务以保障 MOOC 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为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2-21 18: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大MOOC 平台比较及启发
http://www.edu.cn   2014-08-20 中国教育网络 作者:余建波
http://www.edu.cn/zxz_6542/20140820/t20140820_1165992.shtml

  三大MOOC平台运行差异分析
  2011年,联合创始人塞巴斯蒂安·特龙 (Sebastian Thrun) 曾在斯坦福大学教授人工智能课程,他与机器人学家大卫·史蒂文斯 (David Stavens) 和迈克·索科尔斯基(Mike Sokolsky)共同创立了 Udacity 。Coursera 是免费大型公开在线课程项目,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两名电脑科学教授吴恩达 (Andrew Ng) 和达芙妮·科勒 (Daphne Koller) 创办,旨在同世界顶尖大学合作,在线提供免费的网络公开课程。edX 是麻省理工大学和哈佛大学于2012年5月联手发布的一个网络在线教学计划。该计划基于麻省理工的 MITx 计划和哈佛大学的网络在线教学计划,主要目的是配合校内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推广网络在线教育。
  从三大平台的教学模式与运行模式来看,本无多大的差异,但是从课程的组织形式与合作方式上来看,三大平台的差异也让平台的运行出现了区别。Udacity 首先选择与教师合作,但由于教师的主动性与团队协作能力在 MOOC 课程建设过程中被忽视,而大量的课程视频制作需要有教师的积极投入,这中间也会产生制作费用,若普通教师自发参与,建设进度缓慢。所以 Udacity 自建立之初到现在,课程数量增长缓慢。Udacity 在2013年开始与高校合作推出在线学位以吸引更多的课程与学生。edX 选择与高校合作,同时推出较为昂贵的课程建设服务(25万美金),edX 平台要求参与的课程严格遵循课程建设规范,待上线课程有着较为严格的审核流程,这些或许导致了课程建设进度缓慢。由于各高校建设经验逐步丰富,课程建设进度目前正逐步加快。Coursera 提供更为优质的免费课程建设指导服务,为合作高校提供在线辅导建设课程,高校配以课程制作团队协助教师完成课程制作。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 Coursera 并积极推出各具特色的在线课程。
  线下讨论作为延伸课堂
  在线课程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发现,有着规律的学习进度与学习评估将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投入。越来越多的学生完成第一次课程或作业后会选择继续学习并完成课后作业。从果壳网上的“ MOOC 学院”(http://mooc.guokr.com/course/)讨论区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在这里讨论课程知识,课后作业。大规模的中文学习者愿意在这里与“同学”分享学习心得。学习者还会在各大城市举行见面会,相互交流。Coursera 学习者通过Meetup(www.meetup.com/Coursera)组成3145个讨论组。这些讨论组在附近的地方线下进行课程学习心得的讨论。

表1 Udacity、Coursera、edX 平台比较


  亦学亦师感受学习的主动性
  在用好 Wiki 、微博、讨论区、答疑区等互动环节以后,平台的课程内容也由此变得丰富,学习者在相互讨论中扮演着“亦学亦师”的角色。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在不到5分钟的时间内被别的学习者回答。学习从被动转为主动,不少同学在回答了学生的问题而得到赞赏或鼓励以后会变得更加积极,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此外,百度百科、知道、文库等激励模式促进了知识的规范性、严谨性以及知识的更新速度,这是可以被借鉴的。
  大规模数据的使用
  随着学习者的增多,学习的目的也发生着变化,现阶段,Coursera 所面对的学习者中有75%以上的学习者拥有大学学习经历。他们的学习目的是为了继续教育,教育教学方式也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面对高中及以下学历者,MOOC 平台需要进行知识与能力的测评,并为学习者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MOOC 课程的选课人数可以达到16万,但是退课人数也很惊人,可以达到14万,仅有5%的学习者坚持到最后,1%的学习者可以获得学习证书。MOOC 平台更应该制定完善的测量,让85%的学习者能够继续学下去,并为他们提供更具个性化的学习服务。较好的学生通过 MOOC 的平台被筛选出来,这些就是分布在世界范围内该领域的佼佼者,更多的合适岗位应该向这些佼佼者推荐,这样,基于大数据理念下职业推介服务也为 MOOC 平台带来赢利点。
  (作者单位为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2-21 18: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5-2-21 18:15 编辑

MOOC 发展需多方参与
http://www.edu.cn   2014-09-01 节选自《中国教育报》2013年9月23日专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一文
http://www.edu.cn/zxz_6542/20140901/t20140901_1169977.shtml
  MOOC 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一项教育变革,它的发展需要具备5个方面的条件:整个国民的信息化素养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的提高,重点是信息化观念的转变;信息化专门人才的培养;国家政策、标准、考评、证书认定;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极大改善和便利获取。

  MOOC 在中国的发展需要多个因素的融合:决策者的重视程度,观念跟上时代发展最重要;就课程本身来说,需要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就从业者来说,要加强教师队伍的知识准备和观念转变;从硬件上来说,需大大降低网络使用成本,加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建设,运营商之间互联互通,推动宽带网络普及。

  教育机构延续的惯性将成为最大阻力。大学是否能提供足够规模的优质课程资源,开放资源会不会做成“面子工程”?这些问题的解决情况决定着 MOOC 在中国能走多远。

  政府、平台、大学、教师等相关各方要各司其职。政府应当尽快制定规则,包括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制定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教学规则,制定相应的考评标准、成果认定规则。政府还要考虑如何让企业认同这种学历;如何激励教师提升技术水平,推动课件资源的丰富,营造终身学习的良好环境;MOOC 如何与现行学历认证挂钩;如何为 MOOC 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等,也包括引导性资金投入等。

  平台方(联盟或企业),要提供良好的网络条件,保证大规模在线教育网络的质量并提供良好的技术条件,让技术充分发挥作用。

  大学则要生产最优质的课程资源,形成辐射效应;设定鼓励教师参与的激励机制;探索在线学习、混合学习及翻转课堂等创新性教学模式,融合到人才培养中;做好学分制与微证书的结合,整合当前证书授予的学籍管理架构。

  教师要考虑的是探索创造新知识,提升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将技术融入教学的水平;逐步探索出在线学习的效果评估方法;付出更多的精力,主动适应在线授课过程;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尤其要从教育观念上更新。

  注:本文节选自《中国教育报》2013年9月23日专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一文


探讨MOOC教育变革 2014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举行
      http://www.edu.cn    2014-08-05      作者:凤凰网  李慧
http://www.edu.cn/focus_1658/20140805/t20140805_1160345.shtml  
              
                                2014年7月31日至8月1日,由人民政协网、全国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联合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在北京新世纪日航饭店隆重举行。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一直以传播“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为理念,以推动教育教学发展进步、促进校企合作与全民终身学习为使命。今年大会以“中国教育变革:市场、体制与理想的融合”为主题,探讨在MOOC、翻转课堂的环境下,如何用市场、体制和理想推动新一轮教育变革。
  8月1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在万众瞩目下拉开帷幕。开幕式由人民政协报社副总编辑、人民政协网执行董事张宝川担任主持。全国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秘书长严继昌、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中央电教馆馆长王珠珠上台致辞。严继昌就“营造共建共享的开放文化”在会上做了重要分享,钟秉林会长认为转变观念、积极探索,这样才能顺应科技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国际化。王珠珠馆长深入挖掘教育规律并认为教育工作者要认清教育变革的方向、在实践中自觉地行动并形成一批专家和实践队伍,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并培养一批有生存技能的人。随后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就“科技发展与教育变革”,知金教育CEO袁江就“中国教育变革:市场、技术与体制的融合”,北京大学校长助理李晓明就“MOOC在中国的走向”,超级课程表CEO余佳文就“如何用移动互联网思维辅助当代教育”,国家开放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少刚就“在线教育助力教育结构性变革——以教育治理现代化视角”,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就“互联网思维与教育公益”,东芝电脑网络(上海)有限公司商用事业部总经理及技术服务与培训本部总经理蔺枫就“东芝一体化课件制作系统分享”,佛山教育局、微课专家胡铁生就“微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助推翻转课堂”,龙源数字传媒集团总裁汤潮就“点亮移动学习的金字塔”,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助理陈丽就“翻转课堂与教学变革”,以及易偲环球(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建伟就“虚拟教室与互动课堂”做了分享。大会开幕式上汇聚各教育界专家、企业领导的在线教育思想,可见在线教育、“翻转课堂”之热。
  随后,大会进行了基础教育组、职业教育组、高等教育组、继续教育组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授牌仪式、第二届全国微课程大赛颁奖典礼、“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培训工程”启动仪式以及“微课大使”颁证仪式。大会开幕式结束之际,全体人员进行观展。
  8月1日下午,共举办六场高峰论坛。分别包括:MOOC、微课与职业教育高峰论坛,MOOC、微课与中国大学高峰论坛,基础教育与互联网教育思维高峰论坛,培训机构与在线教育高峰论坛,高质量MOOC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以及“翻转课堂教学法案例分享”。
  全国近60家教育信息化相关企业参与了此次教育信息化装备展,包括知金教育集团、超级课程表、东芝电脑网络(上海)有限公司、展视互动、龙源数字传媒、深圳锐取有限公司等,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引起与会代表的高度关注。
  本次大会响应了新闻发布会上的六大亮点:汇聚业内知名专家分享最新趋势、产业风云企业云集、教育信息化装备展风起云涌、大会筹办的过程作为营造MOOC及微课思维的过程、优质微课程资源捐献贫困地区等,另外,“微课圆梦工程”作为本次大会的新亮点,由国务院参事汤敏发起,致力于推动西部贫困地区儿童享受平等教育,其理念得到了与会专家及参会者的广泛响应。(李慧)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2-21 18:37:01 | 显示全部楼层
MOOC 生态初现
http://www.edu.cn   2014-08-20 中国教育网络 作者:王左利
http://www.edu.cn/zxz_6542/20140820/t20140820_1166008.shtml
  犹如一块石头坠入平静的水面,MOOC 让全球高等教育掀起阵阵涟漪。有人把 MOOC 称为“高等教育陷入了互联网狂热中,”虽然还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但 MOOC 在课程数量和注册人数上正在疯狂增长。
  MOOC生态发展
  2013年 MOOC 在全球遍地开花。从欧洲到亚洲,基于 MOOC 模式的在线教育联盟不断成立。人们期待 MOOC 能引起高等教育的更大变革。但需要冷静的是,MOOC 远远没有成熟,关于其模式、其课程设计、其参与方式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同时,作为一种尝试,虽然目前看来MOOC是已有的模式中最有可能变革高等教育的一种,但这不代表其前景一定如此。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孙茂松教授今年开始负责清华大学的 MOOC 进展。这一点与北京大学类似。北京大学 MOOC 牵头人是计算机系李晓明教授。之所以如此安排,原因之一很有可能是“整个 MOOC 过程中涉及到许多技术问题”。要知道,Udacity的创始人前斯坦福大学教授 Sebastian Thrun 以及 Coursera 的两位合伙人都是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的,也就是说,从一开始,MOOC 的视角之一就包括:让技术广泛参与到在线教育中。
  孙茂松教授认为,MOOC 拥有着两个角色,各具挑战:第一,MOOC 能否有助于大众教育以显著提高普通大学的教学质量?关于这一点基本上毋庸置疑。正如人们所说,MOOC 打破了知名大学的围墙,为普通人学习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打开了大门。这种力度与行动将带来无法想象且旷日持久的社会效应。但另一个挑战是,MOOC 能否有助于精英教育?也就是说,MOOC 的发展对于提升一流大学的教学质量有何帮助?
  实际上,我们看到,美国大学过去一直提倡的是精英式教育,而这场 MOOC 看起来与美大学多年所实行的思路颇有不同。MOOC 被视为美国大学对多年来日益下降的教学质量尤其是本科生教学质量的一种不满的回应,但这种行动真的可以促进一流大学的教学质量吗?孙茂松认为, MOOC 在第二个角色上能起多大作用目前尚且未知。但是,一流大学开展 MOOC ,回报社会只是原因之一,它同时也期待着,通过这样一种参与引发自身教学质量的大变革。
  在未确定 MOOC 对高等教育的具体影响之前,参与是最好的选择。一年过去了,MOOC 的生态链得到进一步完善。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MOOC 的生态环境中包括平台、大学、教师、学习者,以及不可或缺的市场,从生态链的前端环节来看,市场要为 MOOC 的发展提供技术、资金、应用,从后端环节来看,需要承认 MOOC 的学习者并且能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的公司,从而完成一个教育过程的闭环。这样,MOOC整个生态才能真正完善。MOOC 平台早已意识到与商业公司的牵线搭桥,为其优秀的学生找到雇主,提供就业匹配服务。在 Coursera ,8月底一名亚裔学生因为成绩优异而被推荐给 Google 。
  MOOC 的运行模式其实是比较多样的。它可以是 C2C 模式,也可以是 B2C 模式。其关键是谁来组织内容?谁来提供服务?无论哪种模式,其核心是确保学习者学有所得。
  目前来看,主要的模式仍然是C2C。但新的模式也在产生。Coursera 联合创始人、斯坦福大学教授达芙妮·柯勒(Daphne Koller)认为,从互联网经济学的角度看,MOOC 领域类似于亚马逊、eBay 和谷歌,都是“内容生产者去往消费者最多的地方,同时消费者选择最多内容的所在地。”而FutureLearn的首席执行官西蒙·尼尔森则完全不同意她的看法:“如果有谁觉得现在的玩家已经制定好了参与规则,这就太低估技术的潜力了。”实际上,MOOC 是如此之新,以至于人们还没来得及仔细研究和品味。其模式都在探索中,在这种情况下,说任何肯定的话都为时尚早。
  “总体来看,MOOC 以定制的平台技术为基础、严格的课程制度为保障,以教师、学习者、平台之间无处不在的交互为经络,以交互产生的各种课程材料为骨肉,由此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它必须抓住学习者的需求,精益求精地对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各个小细节进行完善,从而能够吸引学习者在这样‘宜居’的学习生态中持续投入、不断学习。”相关人士指出。

OCW 的使用者分布
参与方:挑战与受益
  “ MOOC 模式强调知识生产胜于消费,产生的新知识有助于维持和发展 MOOC 的知识生态环境。”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分析认为。
  平台、大学、教师作为内容生产和管理环节各司其职。在 MOOC 上,平台提供技术和规则,大学负责提供数量可观的资源,教师负责教课以及讨论与交流。
  那么,MOOC 平台将如何审视自己的定位?如何将技术无缝镶嵌于整个学习过程中?高校又该担负起什么责任?如何在参与过程中提升大学本身的优质资源以及进一步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MOOC 对授课者又会有哪些挑战?MOOC 的学习者们又将如何更好地学习?
  平台方——要将学习者学有所得作为首要目标
  从平台方说,实施 MOOC 是一件充满挑战的事情。从基础设施到课程设计到考试发证,中间环环相扣,这样的工作量在数量不大的情况下与海量数量的情况下有着天壤之别。
  相关人士表示,即便做平台,也要将学习者学有所得作为首要目标,如何解决网络教育的互动性、解决个性化学习、自学习管理等,都应该是平台方的责任,否则对于口碑效应明显的教育培训行业而言,很难确保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从平台方来看,几个问题有待解决:1.如何保证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网络质量。2.如何让技术充分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做好课程设计、习题问答等?正如前所说,MOOC 中蕴含许多值得研究的技术问题,这些技术将帮助 MOOC 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3.如何收集海量的学习者数据并进行分析,以便于随时改善教学质量?4.如何设计一个良好的可操作的针对海量学习者的规则?在此方面,社会学中应对大规模群体的一些规则与方法可以被借鉴。“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创造力的环节。”相关人士表示。
  大学——从MOOC中借鉴经验
  参与 MOOC 对大学是付出也是机遇。一方面激励大学生产更多优质资源,另一方面,大学有望通过 MOOC 实践来促使长期以来试图改变但一直收效甚微的教学模式变革。
  大学参与 MOOC 首要之事是拿出“最优质的资源”。孙茂松强调:“不是优质,是最优质。这样才可能形成一种辐射的效应。也就是说:名师。一定要好的教师来上课,同样的课,不同的老师上,效果完全不一样,特别是人文类学科的课程,教师的作用更重要。而通识教育的课,如果没有好的教师,我简直都建议不用开。”
  其次,学校应当设定规则让教师更好地参与 MOOC 。一方面,MOOC 要面对数量庞大的学习群体以及数量庞大的课程问题。这也是之前对 Coursera 授课教师所做的调查中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教师们抱怨,本来大学里的事就不少,还要花大量时间处理邮件,有时候甚至被 MOOC 学习者漫天的邮件所覆盖而干扰到正常工作。时间宝贵而问题无穷,单单依靠授课教师来解决这一问题显然不现实,大学有责任和义务设计一套规则,既让课程顺利进行,又可以不那么困扰到 MOOC 教师。目前这方面的主要解决之道是助教的加入。另一方面,大学也必须考虑对 MOOC 授课者进行鼓励以激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
  此外,大学应当积极探索在线学习、混合学习以及翻转教室等创新性教学模式,并在 MOOC 课程中所得到的经验广泛总结,将其有机融合到大学自身的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中。
  最后,大学将如何整合当前证书授予的架构?通过 MOOC 可以兑换学分吗?这些问题实际上仍存争议。如何看待证书的发放,目前仍悬而未决。但当 MOOC 课程进一步深入,这将是大学无法回避的问题。
授业者——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
  对 MOOC 教师而言,首要挑战是提升教学能力。来自全球的海量学习者无形中给予了教师巨大的压力——必须要做出足够好的课程保证大部分学习者的好评。
  其次,教师必须走出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MOOC 注重沟通、讨论,注重启发性思维的培养,这对习惯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来说挑战不小。MOOC 的经历对教师也是全新的。MOOC 可以跟踪学习者的互动学习,包括每个学生与教学资料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这些数据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得到,教师可以应用在传统的教学中。
  第三,更多精力的付出。一项调查表明,通常一位教师在教授 MOOC 之前花费的时间超过100小时,而在教室授课的话,他们仅花费几十个小时。一旦进入 MOOC 上课时间,可以想象得到的是,届时将会有大量的邮件发往教师的信箱,需要花费更多时间进行论坛回复以及从邮箱里寻找有价值的内容进行回复。
  而对于学习者来说,在线课程并不容易。由于退出 MOOC 课程几乎没有损失,人类最基本的特性拖延症和惰性在这里就更明显了。要想在 MOOC 中取得成功,要跟惰性抗争,要有高度的自控力。
  中文MOOC平台雏形始现
  2013年可谓是中文 MOOC 元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高调加入 MOOC 三大组织之一 edX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加入 Coursera 。而值得关注的是,中文 MOOC 平台雏形始现。上海市成立“高校课程共享中心”,来自市内30多所高校的学生都可选修平台上所提供的通识类课程并计入学分。随后,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内的C9高校也建立了高水平在线课程平台。8月底,两岸五家交通大学推出 ewant ,据介绍,这将成为全球第一个专门服务于华人的在线教育平台,国内第一轮 MOOC 行动风生水起。
  中文 MOOC 平台的建设成为一个热点。不过 MOOC 如此之新,几乎没有现行的模式可参照,再加上中文与英文以及国外和国内的商业环境、教育模式等不同等因素,实施起来多重挑战。
  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余建波介绍说,从生态链角度上看,目前中文 MOOC 平台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信息化公司,包括信息化公司以及门户网站或者培训机构,二是高校或联盟机构,如上海市共享中心、东西部课程联盟等。他认为,由于概念的不一致,实施的具体效果也不一样,“真正基于 MOOC 思想(大规模在线开放教育)的平台在国内还没有出现。”
  他表示,现阶段中国 MOOC 还处于酝酿与课程准备阶段,远谈不上成熟。一方面各教育机构、在线教育机构、政府与高校自身的在线教育实施程度还不够好,另一方面,校内本身的教育信息化素养还不成熟,很多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一支粉笔走天下以及一份 PPT 传天下的阶段,与学生课后在线互动的习惯远远未养成。此外,学生参与式学习单一且缺乏,现阶段出现的一些共享课程只是借助网络优势实现的共享,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在线。MOOC 的本质要求是:在线、大规模,要实现这两点,这些问题都需要正视和解决。
  他认为,未来的中国式 MOOC 应该注意考虑几个方面:1.注重特色资源。提供中文或中国文化特色的课程,如中国历史、中国戏剧、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教育与文化传承等;2.中文平台应面向全球华人,开设华人自己的 MOOC 平台,同时开设英文讲授的中国文化课程;3.平台的建设要体现合作精神。与大的教育服务软件公司合作开发课程应用,与门户平台合作开发社交互动学习平台,与基础网络运营商合作实施与存储服务以满足高频的视频访问;4.面向终身教育,提供第二学科或辅修专业,为学生带来“教育收益”。
  相关人士表示,中文 MOOC 平台要有所发展,四个方面值得思索:
  第一,合作与联盟。从某种程上看,MOOC 的合作超越了竞争。从平台上看,美国 MOOC 的提供商很少是排他的,他们遵循课程技术平台的统一性和规范化。所以在一家平台上的内容也可以放到其他的平台。国内在实施 MOOC 的时候也应当注重规范。从组织方式上看,联盟化是 MOOC 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亚洲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
  第二,对海量学生数据库的研究。调查表明,MOOC 课的选课人数可以达到16万,但是退课人数也很惊人,可以达到14万,仅有5%的学习者坚持到最后,1%的学习者可以获得通过的学习证书。MOOC 平台更应该制定完善的规则,让85%的学习者能够继续学下去,并为他们提供更个性化的学习服务。MOOC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相信抓住了学习者,一切就都有了可能。
  第三,以最强技术实施 MOOC 。整个 MOOC 的过程中蕴含着许多值得研究的技术问题,包括机器发现、信息推送、大数据研究等,如何把这些技术更好地应用于 MOOC 中,值得研究。
  第四,注重社区。包括线上的社区与线下的社区。MOOC 注重依托网络社区进行互动交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特别是对机器难以自动评分的较为复杂、灵活的交互式练习,依靠网络社区群体智慧的评分机制便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线下的 MOOC 学习者社区同样值得关注,区域性的 MOOC 学习者在线下成立了学习小组定期探讨学习经验,这有助于 MOOC 学习者持续推进在线学习。
  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优质资源。“光是优质教学资源,我认为档次还不够,它一定是最优质的。”孙茂松说。而台湾交通大学教授李威仪在谈到中文 MOOC 的时候说,“优质课程的重要性超越平台的建立。”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2-21 18:3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未来,将是争相上MOOC
http://www.edu.cn   2013-11-25 中国教育网络 作者:李晓明(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MOOC 负责人)
http://www.edu.cn/zxz_6542/20131125/t20131125_1043799.shtml
  教师为什么愿意找这个“麻烦”?

  做教师的人都知道,在大学上一门课,是一个big commitment。面对学生几十个小时,讲一套自己觉得有意思,学生也觉得有收获的内容是很有压力的。无论是新上岗的年轻教师,还是从教多年的老教授都有这种感觉。

  而现在,MOOC 的对象是成千上万的学习者,而且还要在相当大程度上改变原来已经习惯的教学方式,在基于自愿的条件下,一个教师为什么会去“找这个麻烦”?

  是因为学校想推动这项工作,要求某些教师先当“螃蟹”,不得已而为之?——至少对北大已经上线的这11 门课来说不是。这些课程都是在自愿报名,自行准备的基础上逐步确定的。

  是学校想推动这项工作,因此给出了很强的“激励措施”?——这至少对北大已上线的课程来说不是。

  是这些教师不知轻重,以为“不用费什么劲就可以提高知名度”?——也不是。过去几个月教师们的精力投入是巨大的,特别是像毕明辉的《二十世纪西方音乐》那种大制作的做法,只能睡在办公室才有可能。而未来几个月的教学活动,除了需要继续保持非常规的投入外,是否就能提高知名度还真不一定。

  那到底是为什么呢?我想大概有这么几点:

  1. 教师们对相关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比较熟悉,感觉所需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能在自己的掌控中,因此乐意尝试这种新生事物,就好像尝试手机上某一款新的应用软件一样。

  2. 对自己的教学很有信心,乐意传播给更多的人,认为费点劲也是值得的,这正好是个机会。

  3. 意识到MOOC 这种形式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灵活性,而且给老师也提供了教书的效率。一次备课,多次使用。特别是用不着每年在课堂上重复那些已经讲过多年的“段子”,可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关注学生学习进展的情况上来,加之还可以做“混合模式教学”实验,这会使教学活动更有意思。

  4. 学校的鼓励与支持态度。特别是——认定如此上课从工作量考量方面等同于传统上课。

  当然,这是从积极分子身上总结出来的,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立刻为之所动(也不一定立刻体会得了其中的意义),北大现在愿意做MOOC 的教师毕竟还是很少。但我相当肯定地认为,一个教师,只要他认可了教书这份工作,而且自以为还教得可以,这里放着一条MOOC 之路, 就会有他心动的那一天。而一旦踏上了MOOC 之路, 就会看到春暖花开。

  我对MOOC 证书的理解

  不少希望参加MOOC学习的朋友询问:“ 学完MOOC 课程之后会不会有证书?”我们的回答是:达到了学习要求,将获得北京大学授权主讲教师签署的合格证书(电子版)。

  这样的证书意味着什么?如果它是一个学习者独立(以及在同学间合理程度的互相帮助下)完成了所要求的学习内容和任务的结果,则意味着该学习者对这门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了北京大学的标准;意味着他(她)可以骄傲地将通过这门课的事实写在其简历中;对于求职,则意味着增加了面试的可能性;对于工作,则可能意味着增强了把握新机遇的能力;对于生活,则可能意味着扩展了对人生、对社会认识的视野。

  如果它不是一个人独立(以及在同学间合理程度的互相帮助下)完成所要求的学习内容和任务的结果,它就没有意义。

  那么,这样的证书不意味着什么?

  它不意味着获得了北京大学校内同名课程的学分(今后,在进一步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下,有可能延伸到学分的认定,但目前还做不到)。也不意味着任何工作的保证。

  (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MOOC 负责人)

老师们为什么愿意做MOOC ?
http://www.edu.cn   2013-11-25 中国教育网络 作者:王左利
http://www.edu.cn/zxz_6542/20131125/t20131125_1043796.shtml
  北京大学的MOOC 步伐迈得很快。5 月份宣布参与edX。到10 月,已经有10 多门课先后在edX 和Coursera 上线。许多教师还在打听下一MOOC 课程的报名时间。很多其他高校则非常关心北大MOOC 的具体实施,比如,教师怎么选择,资金怎么规划,课程怎么录制等。

  对于资金问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汪琼透露说,在2013 年3 月6 号举行的党政联席会上,北大确定以捐赠的资金形式开展MOOC。随后,北大得到了社会捐赠500 万元,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课程建设和运行, 包括教师费用、助教费用以及设备建设,课程录制,平板电脑等 。

  暑假来临之前,北京大学接受了第一批教师报名,北大的思路是“将要上线的MOOC 课程要从9 月份新学期实际开讲的课程中选择”。也就是说,2013 年上线的MOOC课程与秋季北大实际要开讲的课程同步,以便同期对校内课程改变教学方式。报名的教师需要在暑假中进行先期准备。

  因为一个小时的MOOC 课程有可能需要付出100 个小时的努力,所以非常之累。“如果老师自己没有意愿,没有兴趣,基本上做不成。”汪琼同时认为,愿意把课程放到网上的教师一定是对自己教学有自信的优秀教师,所以没有做筛选。

  9 月4 号,北大在edX 发布了4 门课程。9 月8 日与Coursera签协议,一部分课程也出现在Coursera 平台。到目前为止,北大一共有11 门课程出现在三种MOOC 平台上。到10 月中旬,11门课程的注册人数共有4 万人。据悉,Coursera 平台上的注册人数相对较多。“当然,这只是注册人数,未必是真正学习的人数。实际上的学习者可能远远小于这个注册数。”汪琼表示。

  汪琼透露说,到9 月底,注册人数最多的是《生物信息学:导论与方法》,其有英文字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北大的11 门课程中,所有的课程都是以中文来讲的,大部分一开始没有字幕。但后来北大发现,注册的学生中有很多外国人。汪琼提到一些细节,比如,一些非英语的外国学习者会把课程中的中文字幕用机器翻译成英文,再把英文翻译成母语。有这样一些学生的参与,教师们非常感动,所有后来的课程全部都上了字幕,包括中文字幕。整个MOOC 课程中有大量的习题,也有专门的网上论坛,任课老师回答排名最靠前的一些帖子,这使得工作量大为减轻。教师需要在10 分钟的视频里把知识点讲透,还要重新设计课程,对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汪琼提到,往往地,学生一定要非常认真、专注地看视频才能领会精髓所在。“比如在《二十世纪西方音乐》中,MOOC 视频里埋了很多陷阱,如果要很好地回答老师的问题,一定要把视频看一遍又一遍。”汪琼说。

  MOOC 这样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在北大吸引了很多关注。许多教师在问,什么时候开始接受第二批课程的报名。老师们觉得自己的资源能让更多的学生学到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他们也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充满了兴趣和积极性。

  edX 很吃惊北大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拿出这么多优秀的MOOC 课程, 汪琼认为主要原因是有一批出色的教师,他们有“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不亦乐乎”的情怀。另外,有一支课程团队(教师+ 学生助教)勇于探索。此外,积累也很重要。之前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积累了一批优秀教学资源,而且部分MOOC课程也借助了北大教学网完成了课程资料的原始积累 。

  起初最让北大MOOC 项目的教师担心的问题是:国际流量费用以及防火墙问题。比如edX 与Youtube 合作,但国内用户可能无法访问Youtube,所以也就无法跟进edX 的MOOC 视频。不过后来得到网易的支持,所有课程视频都放在网易,初步解决了这个问题。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2-21 18: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数据揭示什么样的慕课最受欢迎
http://www.edu.cn   2014-08-25 作者:腾讯教育
http://www.edu.cn/xy_6541/20140825/t20140825_1167653.shtml 

  让学生更投入地学习是教师的职责之一。但是及时用上微课、微视频等新形式、新技术,很多学生还是不太愿意听讲,MOOC学生流失率一直居高不下就是一条明证。很多开设慕课的教师都会绞尽脑汁地吸引、鼓励学生,哪怕只是多学一点点,也能让教师的成就感提升。

  最近有两篇分别基于coursera和edX数据的论文令国内学术界大为感兴趣:论文《How Video Production Affects Student Engagement:An Empirical Study of MOOC Videos》由MIT的博士生、博士后,及edX工程副总裁共同撰写,分析了edX上690万条视频观看记录,统计后得出:怎样的视频更吸引人。论文《Engaging with Massive Online Courses》由斯坦福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博士生、教授合作,通过挖掘coursera上Machine Learning 和Probabilistic Graphical Models 两门课程各三次开课的数据记录,分析了最终成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怎样的差异,以及如何提升课程论坛活跃度。

  两篇论文从课程制作和授课过程(运营)两个角度分析了如果提升学生的活跃度。有些结论显而易见,有些结论令人惊讶,对开课教师以及平台设计和运营都很有借鉴意义。广东教育学会网络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微博)中小学与高校微课建设特聘专家、微课创始人胡铁生教授特别将其主要结论摘录出来,并结合实践经验加以判断和评述,希望读者能够通过对MOOC的相关统计数据及其分析,学到怎样录制更有吸引力微课作品的捷径。

  最受欢迎的特点一:

  短于6分钟的视频最吸引人

  微课之微在于其短小精悍,那么多长时间的微课视频最能吸引人?

  基于edX数据的统计,无论视频多长,用户实际观看时长的中位数都不超过6分钟。而且6-9分钟长的视频是个拐点,更长的视频实际观看的中位数反倒会下降。比如长度超过12分钟的视频,实际观看中位数只有3分钟。所以,“微视频到底多短最合适”这个问题有了标准答案——6分钟。这个数字挺难让人接受的,因为按多数老师的习惯,6分钟根本讲不了什么东西,15分钟都勉强。但和下一个结论联合分析,其实未必真做不到。

  2013年6月一项面向我国中小学首届微课大赛参赛微课视频时长的数据分析表明:3-7分钟为最佳时长,太长效果不好,太短则讲不清或视频编辑技术要求高。即87%以上的微课教学视频长度都小于10分钟。其中75%的视频时长在5-8分钟之间,小于3分钟的则不到6%,超过10分钟的不到13%。可以看出,中小学微课视频长度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5-8分钟最为适宜。不同学科、不同学习对象略有不同。

  最受欢迎的特点二:

  语速快很关键

  视频短小又要包容足够的知识点,微视频的语速也很重要。

  虽然统计数字表明语速和视频吸引力并不完全成正比,但当语速达到每分钟185-254个单词,对应中文我估计少说得300个字时,无论视频多长,比较能获得更多注意力。原因很好理解,快语速常常伴随着激情,激情富有感染力,感染力更能打动学习者,让他更加专注。所以,教师越热情,甚至是激情,越能吸引学生。

  语速加快,讲授同样内容所需时间就会缩短,这样产出的视频就可以接近甚至达到6分钟的建议长度了。只要录课前做好规划,让内容更紧凑,节奏更快,不说废话,不机械重复(学生可以自己重复看),剪掉“嗯”、“啊”等口头语,短小精悍的视频就有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同样内容的教学视频,越短,学生的学习效率越高。这就是微课视频制作必须要求老师具备的“语言观”。微课视频大多数摆脱了在嘈杂的课堂教学情景中摄制的方式,而采用“可汗学院式”视频(一个人、一台电脑、一个话筒、一个PPT课件的一对一辅导的录制方式),只录教师讲授的内容及操作(一般用鼠标或手写板代替),而教师讲课时的头像和肢体动作不录进微课视频中。这就要求老师的语言必须声音清晰、发音标准、语速适当(甚至可以偏快,因为学生看视频时对于偏快偏难的地方可以暂停或重复观看)、富有感染力,甚至可以适当幽默风趣一点,能把电脑面前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吸住。

  最受欢迎的特点三:

  教师头像绝非可有可无

  微课十分短小,要做得精致,讲课教师的头像并非可有可无。

  对大于6分钟的视频,有教师讲课头像的和纯PPT、软件操作等录屏式微课视频相比,前者收获的关注更多。我想,这是因为头像总在动,比一直处于静止画面的单调录屏更提神吧。我个人确实比较喜欢那种头像嵌入视频一角,即画中画的形式,但前提是PPT把那一角特意留出来,头像不会遮挡该看到的课件内容。

  关于头像,我们中国的老师和学生不必完全照搬可汗学院式视频的方法,教师的头像在某种教学情景下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况且中国学生受传统的班级教学影响深刻,没有头像的课,教师自己看着不习惯不自然,学生更会觉得,没有老师的现场感和亲切感及监督,自主学习能力减弱,学习一段时间后估计也容易分神。因此,中国式微课视频可以走“折中”路线——教师头像可以在片头片尾出现,中间偶尔出现,重要内容时可以出现,小结时也可以出现,甚至教师头像的画面位置和大小都是可以设置的。而这种在CS录屏软件的后期编辑中是很容易实现的。

  最受欢迎的特点四:

  要善于制造一对一的感觉

  教师都习惯于教室的教学气氛——黑板/大屏幕、教鞭或PPT激光笔、站在讲台上、走来走去、学生全部面向教师,甚至安排一些学生假装听众来提起讲课的兴致。但数据分析表明,这种在教室/演播室配置昂贵设备录制的视频,在吸引力上其实不如更低成本的私人录制方式。教师坐着,面对镜头,背景就是办公室,像在做单独辅导一样地讲课,效果是最好的。这样很容易产生一种亲切感,而且与坐在电脑前的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最契合。

  这里的关键点就是让学生有一对一的感觉。传统线下教育提示我们,面对面、一对一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坐下来直面镜头,就基本创造出了这种感觉。语言上再多用“你”而不是“你们”,用“咱们”而不是“大家”,气氛就有了。很多不谙此道的老师课程开头第一句话总是“同学们,大家好”,这通常在那一刻就“出戏”了。

  这点很重要。微课就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一对一高效学习而设计制作的,是给学生看的而不是给老师看的。一对一学习里蕴藏着最扁平化的学习理念——学生直接与学习内容或讲解操作过程交互,没有多余的、无关的甚至是无效的中间教学环节,如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与同学讨论、分享、交流、回答,即使有,也是学生在心里、一个人的思考与活动。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风格按需学习——容易的内容可以跳着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看、暂停着去查相关资料弄明白相关基础知识后接着看,看的时候可以线上提问题、做练习、做笔记,100%掌握后再看下一个微课。这样的学习效率就特别高,且不会遗留下空白,差生就再也不会形成。

  最受欢迎的特点五:

  手写屏/笔是最值得购买的录课设备

  可汗学院的视频是典型的手写笔(板)应用,所以有学者干脆将这种视频称为“可汗风格”。统计表明,与传统单纯的录屏式微课相比,学生更愿意在可汗风格的视频中投入1.5-2倍的时间。老师边讲边画,确实很像一对一讲题的感觉。或者在一片白板/黑板上用板书讲课,或者在ppt上勾画要强调的内容,手写笔的效果远胜过鼠标单一的指示与播放,它让学生很清楚地知道该看哪里,并忠实地跟着老师的思路同步思考,从而实现学习过程思维的可视化。

  对于数理化偏理科或美术科的老师来说,一支几十元或者高档的几百元的手写笔实在是太值得投入了。

  用鼠标是很难“写”出好板书的。手写电磁屏和手写笔是非常值得配备的微课视频录制工具。

  最受欢迎的特点六:

  学生越活跃,成绩越高

  什么时候选课的学生最活跃呢?研究表明:在新课程正式开始前半个月,到课程第一次作业截止这段时间里选课的学生,其中的活跃者比例远高于其它时间选课的。所以,MOOC课程宣传的最佳时机,就是开课前后。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自开课时间起,哪怕到了课程结束之后,加入到课程但只看视频的学生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比例。他们虽然不交作业、不考试,但也能从视频中有所得,这也是课程价值的体现。所以有些MOOC课程结束后就彻底关闭、连视频都不给人看的做法,是不合适的。另外,60%的学生是在课程开始前选课的,所以足够长的预告期还是有必要的。

  基本上,学生的最终成绩和他在看视频、做测验、交作业和参与论坛互动的次数是成正比的。也应了那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老话。但“读论坛”这项活动有个独特现象,在80-100分这个区间会变成反比,也就是分数越高,论坛看得越少。这说明学霸对论坛的依赖不高。论坛主要服务于非学霸。但不要以为学霸对论坛就没贡献,事实上他们很重要。统计数据表明,占据论坛沙发的学生其论坛活跃度都很高(侧面说明人数少),而且他们的平均成绩也在80分之上。

  统计表明,并没有任何视频成为明显的学习终结者,但确实有些作业题目成为障碍,大量的学生被挂在上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说明学习中止的很大原因是遇到困难,而非单纯的懒惰。如果能在解题过程多提供一些帮助,如志愿者在线辅导答疑、个性化学习资源的推送、定期的学习诊断报告与建议、进阶式积分式的学习激励机制等,可以帮学生走得更远。

  最受欢迎的特点七:

  教师先洗脑,才能做好在线课程

  这两篇论文的分析虽然还谈不上全面、严密,他们自己也坦诚有漏洞。但瑕不掩瑜,这些结论还是很有指导性,并引人思考的。它们坚定了一个观点——一定不要把课堂讲课的习惯与模式照搬到在线课程中。

  授课是一项以对象和目标为导向的活动,在线课程的授课对象构成更复杂,包括年龄、基础、地域、作息习惯、文化背景等,学习目的也多样,如拿证、深入学习、大体了解、解决手头问题等,再加上学习工具与环境的剧烈变化,可想而知照搬课堂授课的效果会多差。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涉足在线教育,并放下自己赖以成名的传统教学习惯与观念,用“小白”的心态重新学习如何在线授课,是扎实的第一步。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2-21 18:4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让微课慕课的教学更精彩
http://www.edu.cn   2014-08-27 作者:东北新闻网
http://www.edu.cn/xy_6541/20140827/t20140827_1168262.shtml
  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是大数据时代为适应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成长特点而产生的新的教学形式。MOOC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简称,2012年 MOOC 作为一种新型在线教学模式进入人们视野。广东教育学会网络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中小学与高校微课建设特聘专家、微课创始人胡铁生教授对于微课教学具有独特的见解,现将他的观点进行综述。

  一、多长的视频最吸引人?

  基于 edX 数据的统计,无论视频多长,用户实际观看时长的中位数都不超过6分钟。而且6-9分钟长的视频是个拐点,更长的视频实际观看的中位数反倒会下降。比如长度超过12分钟的视频,实际观看中位数只有3分钟。所以,“微视频到底多短最合适”这个问题有了标准答案——6分钟。这个数字挺难让人接受的,因为按多数老师的习惯,6分钟根本讲不了什么东西,15分钟都勉强。但和下一个结论联合分析,其实未必真做不到。中小学微课视频长度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5-8分钟最为适宜。

  二、语速将提高课程的吸引力

  虽然统计数字表明语速和视频吸引力并不完全成正比,但当语速达到每分钟185-254个单词,对应中文大约在300个字时,无论视频多长,比较能获得更多注意力。原因很好理解,快语速常常伴随着激情,激情富有感染力,感染力更能打动学习者,让他更加专注。所以,教师越热情,甚至是激情,越能吸引学生。语速加快,讲授同样内容所需时间就会缩短,这样产出的视频就可以接近甚至达到6分钟的建议长度了。只要录课前做好规划,让内容更紧凑,节奏更快,不说废话,不机械重复(学生可以自己重复看),剪掉“嗯”、“啊”等口头语,短小精悍的视频就有了。这就是微课视频制作必须要求老师具备的“语言观”。微课视频大多数摆脱了在嘈杂的课堂教学情景中摄制的方式,而采用“可汗学院式”视频(一个人、一台电脑、一个话筒、一个 PPT 课件的一对一辅导的录制方式),只录教师讲授的内容及操作(一般用鼠标或手写板代替),而教师讲课时的头像和肢体动作不录进微课视频中。这就要求老师的语言必须声音清晰、发音标准、语速适当(甚至可以偏快,因为学生看视频时对于偏快偏难的地方可以暂停或重复观看)、富有感染力,甚至可以适当幽默风趣一点,能把电脑面前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吸住。

  三、教师头像可增加课程效果

  对大于6分钟的视频,有教师讲课头像的和纯 PPT、软件操作等录屏式微课视频相比,前者收获的关注更多。没有老师的现场感和亲切感及监督,自主学习能力减弱,学习一段时间后估计也容易分神。因此,中国式微课视频可以走“折中”路线——教师头像可以在片头片尾出现,中间偶尔出现,重要内容时可以出现,小结时也可以出现,甚至教师头像的画面位置和大小都是可以设置的。

  四、善于制造一对一的感觉

  教师都习惯于教室的教学气氛——黑板/大屏幕、教鞭或 PPT 激光笔、站在讲台上、走来走去、学生全部面向教师,甚至安排一些学生假装听众来提起讲课的兴致。但数据分析表明,这种在教室/演播室配置昂贵设备录制的视频,在吸引力上其实不如更低成本的私人录制方式。教师坐着,面对镜头,背景就是办公室,像在做单独辅导一样地讲课,效果是最好的。这样很容易产生一种亲切感,而且与坐在电脑前的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最契合。这里的关键点就是让学生有一对一的感觉。坐下来直面镜头,就基本创造出了这种感觉。

  五、合理选择录课设备很重要

  可汗学院的视频是典型的手写笔(板)应用,所以有学者干脆将这种视频称为“可汗风格”。统计表明,与传统单纯的录屏式微课相比,学生更愿意在可汗风格的视频中投入1.5-2倍的时间。老师边讲边画,确实很像一对一讲题的感觉。或者在一片白板/黑板上用板书讲课,或者在 ppt 上勾画要强调的内容,手写笔的效果远胜过鼠标单一的指示与播放,它让学生很清楚地知道该看哪里,并忠实地跟着老师的思路同步思考,从而实现学习过程思维的可视化。

  六、学生越活跃,成绩越高

  研究表明:在新课程正式开始前半个月,到课程第一次作业截止这段时间里选课的学生,其中的活跃者比例远高于其它时间选课的。所以,MOOC课程宣传的最佳时机,就是开课前后。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自开课时间起,哪怕到了课程结束之后,加入到课程但只看视频的学生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比例。他们虽然不交作业、不考试,但也能从视频中有所得,这也是课程价值的体现。所以有些 MOOC 课程结束后就彻底关闭、连视频都不给人看的做法,是不合适的。另外,60%的学生是在课程开始前选课的,所以足够长的预告期还是有必要的。

  七、在线课堂与课堂讲解有区别

  一定不要把课堂讲课的习惯与模式照搬到在线课程中。授课是一项以对象和目标为导向的活动,在线课程的授课对象构成更复杂,包括年龄、基础、地域、作息习惯、文化背景等,学习目的也多样,如拿证、深入学习、大体了解、解决手头问题等,再加上学习工具与环境的剧烈变化,可想而知照搬课堂授课的效果会多差。

  微课是伴随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种全新的资源类型与表现形式,对于提升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2-21 18: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5-2-21 18:44 编辑

中国MOOC 学习者要逾越的七大问题
http://www.edu.cn   2014-08-20 中国教育网络 作者:刘安
http://www.edu.cn/zxz_6542/20140820/t20140820_1165967.shtml
  MOOC学习背景
  内容优质,难度较高
  MOOC 课程多来自欧美传统高校,由高校教师直接任教,很多教师所教科目是其在高校讲授过若干年的内容,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既能传递该领域最核心重要的内容,又能兼顾内容与学习者的联系,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或简单直观的类比促进学习者理解。所以这些来自常青藤高校的内容具有非常高的质量,可以让全世界不同水平的学生学到该领域最好的课程。然而也正因为其高校的背景与内容的核心程度,有些内容艰涩难懂,需要通过慎重仔细的分析推断方能理解;加之欧美与东方思维逻辑的差异、表达方式的区别,理解课程内容本身具有较高的难度。此外,因 MOOC 开始发放课程证书,有些传统高校更是有意愿认可 MOOC 课程,同意将其转换为普通高校学分,美国的公私立教育认证机构也正在启动对 MOOC 课程能否达到大学水平的考评。倘若 MOOC 课程确实达到高校水平可以转换为学分,对于高等教育层次以下或跨学科的学习者来说,学习的难度还是不可小觑的。
  课程化、序列化
  MOOC 毕竟是 Course(课程),与 Khan Academy 、TED-Ed 等仅提供分类的教学视频相比,MOOC 使用课程的概念贯穿关联视频,更突出视频间的顺序和关系,使学习者可以更清楚明确地接触到教学者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传递的教学内容,缩短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可能存在的思维差异。
  多用视频,关注体验
  MOOC 课程多使用视频的形式教学,具有直观、信息量大、情感丰富、刺激多样等特点,强化学习者与媒体的交互,降低课程学习难度;且每段视频不超过7分钟,视频中穿插练习题,更便于学习者长时间保持注意力,从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此外,界面的美观程度、交互形式、视频字幕、社区反馈等与曾经的 OCW 相比,在用户体验层次上提升很大。
  多种工具并用
  除视频外,每门课程基本都包括练习题、Wiki、论坛等多种工具增强学习者与平台,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交互。此举一方面可以帮助不习惯视频学习的学习者通过文本的形式开展学习,且便于学习者从各个角度深入学习相同的内容;另一方面也促进学习者群体学习氛围的形成,促进学习者之间的相互答疑、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具有跨文化交流的优势
  与国内的公开课等不同,MOOC 使用全英语授课,向全世界所有国家提供服务,所以各文化环境的学习者都可以到 MOOC 上与其他不同国家地区的学习者一道参与学习。不同国家地区的学习者在论坛中讨论学习、非学习问题,便于学习者之间跨文化交流、激发新思想的火花,结识新的朋友,加深相互理解。
  中文MOOC学习者遇到的问题
  通过逐一阅读果壳网 MOOC 学习小组中学习者的心得与感受,我们可以发现小组内最活跃的 MOOC 学习者是学习 MOOC 课程最多的学习者,经验丰富。帖子中也往往显示,MOOC 学习者面临一些普遍的问题,具体如下:
  问题1:英语
  面向全世界的MOOC使用英语教学,这也成了国内学习者的头疼之处,尤其是大学层次的课程满屏都是专业术语,令不少学习者着实挠头。
  问题2:缺乏毅力、自主性差、拖延严重
  MOOC 中高等教育层次的专业内容纵然很新颖很开眼界,但对内容的深入理解需要较长时间的深入思考方能完成。而电脑这一端的学习者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需要十分自觉地屏蔽一切干扰因素,心甘情愿地长时间思考,这一切对学习者的自主性、理解水平和学习能力等要求极高,大量学习者也正受困于此。
问题3:参与性不强、缺乏讨论氛围
  和学校教学师生同处一室,并可在课间充分讨论不同,MOOC 学习者在自己的终端上独立学习,缺乏与其他学习者同步交流的机会;即使是在论坛留下问题,也不一定得到解答,更何况是及时、满意的解答。且课程通过视频的形式传递,学习者除控制速度外没有操纵视频的机会,故其有参与感不强等感受。
  问题4:笔记、词典等工具不顺手
  MOOC 的视频课程通过网页实现,而网页端没有提供词典工具与笔记工具或相关插件,学习者在做笔记或查生词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在工具与网页间切换,分散学习注意力,干扰学习过程,影响学习者的学习体验。
  问题5:无法实现实验或共建项目
  由于网络技术的限制,计算机编程与数学推导等尚可通过内嵌程序实现,而生物学实验、化学实验等却无法在网页中真实再现,这也成了限制理工科课程教学和学习的瓶颈。此外,课程尚没有为学习者因兴趣组成小组共同开展研究项目提供支持。
  问题6:缺少文化氛围
  无论是课程教学还是 MOOC 自带的讨论区,无论是语言还是思维习惯,MOOC 更符合西方习惯,或满足跨文化交流爱好者的要求,缺乏更符合东方人习惯的学习者同伴互助或内容深度讨论。
  问题7:视频形式单一
  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视频贯穿,媒体形式单一,不能很好满足适应文字、音频等学习者的需求。此外,对视频媒体的加工方式有限,学习者将视频内容转换为自身学习成果(笔记等)时缺乏便捷的工具支持。
  MOOC的周边支持
  以上七个问题道出了当前国外 MOOC 学习者遇到的主要问题,从问题解决的思路划分,可以看到问题6和问题7的解决主要依赖 MOOC 自身的发展变化;问题1和问题2的解决主要依赖学习者自身的成长;问题3~5虽然最终的解决方式仍在于 MOOC 系统的完善,但第三方可以在此提供周边服务支持。支持的形式主要包括:
  1.提供更易用的工具服务
  如果第三方机构能够提供更便捷易用的学习工具,如不切换窗口即可记录笔记、记录笔记时可自动插入时间的工具等,即可提升 MOOC 学习者的学习体验。而这些学习工具可以满足问题4和问题7反映出来的需求。此外,随着课程数目的增多,对课程评价、课程导航、个人学习记录等周边服务的需要也越来越明显。
  2.创建本地学习社区
  问题3和问题6指出的问题在于同伴交流问题,因为中国的学习者人数少,在 MOOC 讨论区难以形成规模,所以希望有更本土化的交流环境。同时本地社区中成员间的共同学习氛围也可促进问题2和问题5的解决。
  3.提供相关的教学服务
  如问题1、问题2所述,英语交流、时间管理等能力成为 MOOC 学习的瓶颈,而这些能力的掌握也需要学习和长期的练习,而这些能力亦需要对应的教学服务支持。
  综上所述,当前 MOOC 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面临来自 MOOC 官方、学习者自身的限制,产生了七个主要的学习问题。其中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第三方通过创建工具服务、本地社区和教学服务等方式予以解决,以支持 MOOC 学习者更深入持续的学习。
  (作者单位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学习分析技术将成未来关注重点
      http://www.edu.cn    2014-09-01   中国教育网络   作者:殷丙山
http://www.edu.cn/zxz_6542/20140901/t20140901_1169920.shtml 
              
                                作为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预测的权威机构,新媒体联盟和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协会自2004 年起开始发布地平线系列报告。从最近两年其发布的《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我们可以对未来几年内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趋势有大致了解。
  六大未来技术应用
  地平线报告的每个版本都会对未来五年内在教育中将会用到的技术类型进行预测。2012 年和2013 年的高等教育版本中对技术类型的预测见表1。
表1
  MOOC
  从所预测的技术应用趋势可以看出,2013 年的地平线报告突出了“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的地位,“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英文为 MOOC(Massive Open OnlineCourses),中文音译为“慕课”。这一术语在2012 年的高度教育版地平线报告的讨论中就已经出现了。在2012 年, MOOC 获得了公众前所未有的强烈关注。世界著名的大学,包含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纷纷加入 MOOC,而 edX、Coursera 和 Udacity 被称为 MOOC 的三驾马车,成为最知名的 MOOC 运行平台。2013 年,英国开放大学也发起了FutureLearn 项目,加入到 MOOC 的潮流当中。MOOC 旨在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大规模网络学习,无论人们身在何处、教育背景如何都可以参与。它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因为它们具备很高的知名度,并且能够覆盖难以想象的学习者数量。数以千计乃至数以万计的学生参加到一个课程中,按照自己的步调和自己的学习风格进行学习,相互评价彼此的学习进展,这种模式已经改变了人们头脑中对网络学习的既有认识。而在中国,2013 年被称为 MOOC 元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纷纷宣布加入 MOOC。MOOC 的发展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甚至被有些学者称为教育的“海啸、风暴和革命”。无论 MOOC 的发展前景如何,将 MOOC 作为2013 年地平线报告的第一项技术预测,无可争议。
  平板电脑
  平板电脑和移动应用是不可分割的,因此,2013 年的报告中虽然有出现“移动应用”的介绍,然而,随着平板电脑的普及,移动应用的开发会有巨大的市场。在过去的两年里,平板电脑让全球的教育工作者都为之着迷。平板电脑被视作具备自身特性的新技术,一种将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老式平板电脑的功能、上网功能以及海量应用程序结合起来创造个性化体验的新技术。相比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屏幕更大,有更丰富的动作交互页面。它们是分享内容、视频、图像、进行展示的理想工具,因为它们极易使用、视觉绚丽、高度便携。平板电脑拉动了教育发展,因为用户可以无缝载入他们所选的系列应用程序和内容,让平板电脑成为个体便携的个性化学习环境。
  游戏化
  在对2~3 年的技术预测中,2012 版和2013 版具高度的一致性,都提到了基于游戏的学习和学习分析技术。随着每年游戏玩家平均年龄的不断降低,游戏文化正逐渐影响着世界上大量的人口。2012 年娱乐软件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游戏玩家的年龄层被分成几乎相等的三份,18~35 岁年龄段的玩家人数占到31%。游戏已经跨越娱乐领域,渗透到商业、生产和教育领域,成为辅助培训和激励员工的有效工具。游戏化的概念在2013 年的报告中被正式提出,游戏化是指将游戏的元素、方法和框架融入到非游戏场景和情节中。企业已在很大程度上采用游戏化的理念来设计工作激励方案和移动应用程序,通过奖励、排行榜和奖章的方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尽管仍处于萌芽阶段,教育的游戏化正获得研究人员和教育工作者的进一步支持,他们认识到游戏能够激励学习者增加学习产出、进行创造性研究。
  大数据
  学习分析在许多方面指的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大数据”分析,事实上,当网络教育越来越流行,尤其是 MOOC 热潮兴起后,教育领域的决策者、学者、教师们都非常看重学习分析技术,并将其视为实现个性化教育,促进教学方式变革的重要基础。学习分析是用户行为分析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这个术语来源于商业领域,商家对消费者的活动进行数据发掘分析从而把握消费趋势。对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而言,学习分析在剖析学生与在线文本、课件之间的互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们也受益于学习分析的成果,通过开发用于分析学生具体数据的移动软件和在线平台,为学生提供符合其学习需求的支持服务系统。
  基于动作的计算正在改变我们与计算机交互的方式。这种转变具有彻底的变革意义。随着高等教育领域需要培养学生进行更广泛的跨学科协作,训练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基于动作的计算将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物联网
  物联网已经成为将现实世界与信息世界智能连接起来的有效方法。互联网之父 Vint Cerf 发明了 IP,也是物联网的创始人,认为物联网是下一代智能产品的代表,将实体与电子信息有效联系起来。虽然已经有智能网、物联网的例子,但是它更多的仍然是概念而不是已经完全现实的技术。
  3D 打印
  3D 打印技术已遍布许多领域,包括建筑、工业设计、珠宝设计、土木工程等。2012 年,MakerBot 发布了Replicator 2,它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兼容性,构建的物体尺寸也增大了。其低于2500 美元的实惠价格将3D 打印变得平民化,在此之前这项技术只用于专门的实验室。随着这项技术成本的不断降低及其在高校公共区域的普及,如何接入将不再是3D 打印广泛应用的障碍。然而目前,相关的设备和工具仅限于特定项目的参加者和选修特定课程的学生使用。
  可穿戴技术
  可穿戴技术并不是一个新的技术分类,但是这是它在“新媒体联盟地平线系列报告”当中的首次亮相。这项技术背后的宗旨就是“方便”,有效的可穿戴设备会成为人体的一部分,让用户能够舒适地参加日常活动,或者帮助他们完成特定的任务。尽管在高等教育情境中构建新的可穿戴技术有一些开创性的案例,但是针对这项技术的大部分工作目前仍然集中在大众消费领域。
  未来教育趋势:开放与个性化
  在地平线报告对未来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趋势的判断当中,2012 年和2013 年的预测中针对教育的特征涉及到了以下关键词:开放、灵活、个性、非正式学习、混合式学习、协作学习、基于挑战的学习、教师角色转变。而云计算和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是未来五年高等教育信息化重要的推动力。高等教育在技术的驱动下,会越来越开放,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个性化,学习方式变得越来越灵活,非正式学习将在人们的终身学习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这对教师角色的转变提出了挑战。教学模式也会摆脱单一的传授式教学,而更多地着眼于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综合采用协作学习、基于挑战的学习等学习形式。混合式学习将成为未来高等院校在教学模式上的主要形式,从而充分发挥技术在学生学习中的恰当作用。
  在2012 年的报告当中,提及“经济压力及新的教育模式为传统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在这一年,世界知名高校纷纷加入 MOOC,这必将引起全世界对于利用信息技术重塑学习环境,变革教育模式的探索,高等教育信息化在未来几年也一定会成为整个教育界热议的话题。
  在对高等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挑战当中,2012 和2013 版的地平线报告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在下面几个方面是高度一致的。首先,数字媒介素养已经成为各学科与行业当中的一项关键技能,但是目前的教育与培训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写作、出版和研究等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基于信息化手段的学术活动形式,但目前仍然缺乏足够的可量化的评价方式。第三,现行教育与教学的固有理念与实践模式,以及院校自身的障碍,成为新技术得到广泛采用的障碍。
  (作者单位为北京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2-22 15:44:17 | 显示全部楼层

1翻转课堂 慕课走进中小学
2014-02-23 18:15:37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金寒草
http://www.shedunews.com/zixun/s ... 4/02/23/617091.html
本网讯(金寒草)一场“慕课”风暴正待席卷国内中小学。昨日,从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慕课学习与翻转课堂教学研讨会传来声音:在基础教育领域,慕课学习不仅能让所有学生接触优质教育,提升教育公平,也将线上线下教育结合得更紧密。

与研讨会一同闭幕的首届全国中小学教师/全国高等院校师范生微视频大奖赛也硕果丰硕,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1600多份参赛作品,范围涵盖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所有学年段,内容涉及语数英、数理化、政史地、美术、音乐、书法、手工制作等所有学科。慕课中心承诺将把这些微视频放到慕课网站上,供全体师生分享。“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的学生,都能够接受到同样的教育。”

“与大学慕课不同的是,中小学的慕课将一个或几个知识点作为一个教学视频,作品控制在5到15分钟之间,学生可以通过微视频预习或复习,第二天上课讨论巩固。”慕课中心的负责人解释,有研究发现5至6分钟是小学生的集中力的顶峰,在这段时间内的学习效果最明显,中学生的集中力持续时间更长。“微视频就是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阐述知识。”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的王欢制作的一部约6分钟的视频获得了大赛一等奖,他将二十四节气歌融入其中,适用于低年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这种慕课能够成为中小学生预复习的有效手段之一。”他认为微视频的特点就在于时间短,而且能反复观看。

据了解,在高校盛行的慕课学习往往取决于学生的独立行为,即在线学习。而基础教育阶段的慕课学习更看重慕课后的师生互动。来自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的朱霞老师坦言,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在开始时对这种“翻转”都“不适应”。朱老师的学校从去年就开始在全校推广慕课教学。“原本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变了。”她发现,由于事先已经初步了解了课上要讲解的知识点,学生们的思考更活跃,老师则更多地承担了“引导”学生的职责。

自去年华东师大成立了国际慕课研究中心,并先后组建了全国小学、初中和高中的C20慕课联盟,其中涵盖了高中、初中与小学,华东师大二附中、七宝中学、市北中学、格致中学等联盟校,上传其名优教师的教学视频、课件等,让其他学校师生共享。慕课中心透露,国内许多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都对这一教学模式的研究表现出了高度热情。

2慕课与中小学教育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1219/05/7210702_434036155.shtml


3慕课对普通中学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摘要]“慕课”(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全称“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程”,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无边界的将分布于各地的授课者和成千上万个想要学习的人们联系起来的大规模线上虚拟公开课程,这可能是教育的一次革命性的发展。慕课大潮的来袭,对于传统普通中学教育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作为普通中学教育领域的一线教师,尤其是信息技术教师与其被动担忧慕课对传统中学教育所带来的强大冲击,不如主动迎难而上接受挑战,抓住机遇,研究和借鉴MOOCs的理念,利用慕课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深入探究现代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慕课 普通中学教育 策略 翻转课堂 信息技术
一、慕课的由来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开放课件项目(MITOCW,MIT Open CourseWare)中将其课程资源以数字化形式免费向全世界开放。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开放课件的内涵命名为开放教育资源(OER,open education resource)。2007年美国学者David Wiley基于WIKI开发了一门开放课程――《开放教育导论》(Introduction to Open Education ),这门开放式在线课程有着自身的显著特点,那就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与者(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为这门课程贡献了大量的资源。也就是说,学习者不仅仅是来消费这门课程,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同建设这门课程。这样的设计为慕课出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8年,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开设了一门课程《连通主义与联结知识》(Connectivism & Connective Knowledge),授课人为Stephen Downes和GeorgeSiemens,这门课程被视为世界第一慕课。这是因为,这门课程借鉴了Wiley的开放内容和学习者参与的思想并扩展至大规模学习者参与,注册用户达2300个之多,同时又采纳了连通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法。
2012这一年被《纽约时报》定义为“慕课元年”,“在线大学”、“课程时代”和“在线教育平台”三大慕课平台相继而生。2013年,慕课在中国高校升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迅速成为慕课的拥趸。与此同时,面向普通基础教育的北京数字学校、C20慕课联盟等在线教育形态开始走进人们的视线。
二、慕课的定义
慕课是什么?所谓慕课(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首先,它不同于传统的透过电视、广播、辅导专线、互联网、函授等形式的远程教育,也不等同于近几年时兴的网络视频教学,更不同于在线学习软件的应用。就目前看到的“MOOCs”而言,可以发现,在慕课模式下,课程、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进程、过程体验和师生互动过程等被完整而又系统地在线实现。
所以,从2008年第一个慕课注册2300个用户,到2011年来自190多个国家的16万人注册了斯坦福大学一门《人工智能导论》的免费课程。短短几年间,慕课就经历了从悄无声息到井喷的变化。以至三大平台获得了数千万元的投资支持,推出了近百门课程,慕课大潮席卷全球高校领域,而这种教育变革将不可避免影响中学教育。
三、慕课给普通中学教育带来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慕课并非凭空产生,它的历史虽然极为短暂,但是孕育发展的历程却极为漫长。它是在线教育和开放教育长期积淀的结果,也是其发展的必然。
由上述可知,慕课发端于高等教育领域,它对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教与学、课程构建、师资队伍、教学考核与评估等诸多方面都将会产生一系列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而导致传统大学教育的变革,所产生的“鲶鱼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2014年,慕课风暴全面来袭,它将给普通中学教育尤其是信息化教育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对于教育改革浪潮,每位普通中学教育工作者都无法置身事外,尤其是处于风头浪尖的中学一线教师更需要系统审视和全面思考。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第一,慕课对普通中学教育的“教”与“学”会产生强烈的冲击。
不同于高等教育的课堂,普通中学教育的“慕课”可能要与“微课”和“翻转课堂”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慕课中的“微课”甚至加入测试功能及反馈的环节,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视频课堂的单向传输特性,提升了视频课堂的交互性。而翻转课堂(The FlippedClassroom)是让学生在家通过老师发布的“微课”视频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则变成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的场所,教师针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对理论知识的应用领域展开研讨。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通过微课自学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都是独立思考的过程,在此遇到难题教师再加以辅助解决,从而达到贯通知识的效果,这比直接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此间,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都将发生根本改变,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动力、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都有可能提高,能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
但是,从“先教后学”走向“先学后教”,教师能适应吗?学生能适应吗?在现今的各级考试指挥棒下,能正常开展吗?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慕课研究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说,“慕课改变了当前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在线学习与学校学习相结合,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但作为外来产物,要在中国这片土壤中生根,仍需我们付出巨大努力。教师的意识和素质、学校的相关投入以及与家长的沟通督促都缺一不可。
由于微课是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学习,我们就必须考虑此举是否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将练习时间转移到课堂中来,利用精选练习和综合运用实践,达到课堂反转的真正效果。而为学生学习购买电脑、开通网络,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同时也为家长所质疑,这是否是学习的必要途径,会不会反而影响学生学习。这一切有待各方协同解决。
第二,慕课对于普通中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但在普通中学教育领域,长期以来我们都以课堂作为媒介,以致学生一度以为,非课堂不能学,非讲坛不为师。可是今天,我们迎来了人类教育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个特别时期,只要能介入互联网,人人可为师,个个可学习。这种理念若推广至普通中学教育领域,对我们今天的教师队伍建设将具有多么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首先教师本身可以透过慕课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加强与同行之间的伙伴关系,学习彼此的校园文化和教学方法,这对于促进和深化普通中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终将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同时,“‘慕课’并非简单地制作教学视频,对中学教师综合能力是个挑战。”在陈玉琨眼里,“微课”呈现出的是一个个知识点,“但是给学生的不能是零碎的东西,一定是整体的,这个概念和那个概念是什么关系,开始就要设计好。”所以需要教师对教学流程进行再造,不仅仅是一个教师,而是整个备课组或团队一起为教学流程构建一个“知识图谱”,也叫做思维导图。
这对于普通中学的一般教师而言难度较大,年轻教师虽然可以快速掌握制作技术,但教学的经验和对知识点的剖析还未达到精熟,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却往往对慕课中所需的信息技术望而生畏。只因中国普通中学教育信息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让老师学技术,第二阶段是让老师使用技术能够去教,第三阶段是根据技术发展提供的新要求来变革教学。”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王珠珠认为,“目前我们的教师大多数还处在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会利用网络资源来进行教学,但还谈不上对网络资源进行整合”。有不少教师坦言,制作微视频比备课来得复杂得多,一段几分钟的微视频,光是录制就要折腾十来遍。而为了实施“翻转课堂”,不少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视频的制作上,这显然是没有必要的。
在这个问题上,学校的信息技术老师的效用恰好可以发挥,通过年级集体备课,学科交流,可以在授课教师技术不足时统筹为需要拍摄微课的教师进行微视频的制作,授课教师也可从旁学习,以期快速成长。同时授课教师可将制作微视频的精力投入在“如何支配课堂上多出来的时间”这个问题上,达到更好的课堂翻转效果。
第三,慕课对于普通中学教育资源建设与创新应用具有非凡的启迪。
教育信息化发展了十几年,国家与社会在教育资源的建设上的投入不可谓不多。但这些资源,包括发端于2003年的精品课程建设,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教育资源建设,不具备教育资源的动态性和实效性。虽然这些资源对普通中学教育信息化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其实际投入与产出是不成正比的。而从MITOCW到世界范围的OER,乃至MOOCs,绝大多数都是自下而上的,它的开放内容和开放教学机制创造了一种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模式,这是一种学生与教师共建的教育资源建设模式,将资源的建设与资源的应用紧密结合起来。这对于普通中学教育资源建设与创新应用具有非凡的启迪。
在这个浪潮中,我们既是参与者、建设者,也是使用者、受益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明白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应重在应用,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应用。慕课不仅仅是资源,它包括一系列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正规学习之中的应用。只有抓住这点,我们才能在慕课大潮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效能。
正如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所说,慕课大潮“将是一场学习的革命,其影响绝不限于大学,对推动继续教育发展,打造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也将具有积极意义” 。我们作为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不能被动等待,必须抓住这一契机,努力完善自身,探索普通中学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基金项目: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TS10310); (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2zy042);(3)安徽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 (4)安徽工程大学“机制专业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参考文献]
[1]汪瑞林.对“慕课”MOOC在线教育认识的六个误区[N].中国教育报,2014年01月06日
[2]焦建利.慕课给基础教育带来的影响与启示[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2,32-34
[3]李曼丽,张羽,黄振中.慕课正酝酿一场新教育革命【N】.中国青年报,2013年05月23日
[4]殷丙山,李玉.慕课发展及其对开放大学的启示[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79(5),24-26
[5]梁杰.“慕课”对普通中学教育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2-22 15:4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慕课”的七个追问





  追问一:在线学习能否进入主流教育?

  追问二:大数据能否带给教育颠覆性的变革?

  追问三:MOOCs能否真正促进教育公平?

  追问四:MOOCs能否真正提高学习质量?

  追问五:MOOCs是否适合中小学?

  追问六:慕课面临着哪些致命性的挑战?

  追问七:慕课的下一站将驶向何处?

  2012年才兴起的MOOCs,虽然仅有短短1年多的发展时间,却已经席卷全球数十个国家。“慕课”运动的“三驾马车”——Udacity(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出的在线课程平台)、Coursera(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出的在线课程平台)和edX引领的“慕课”教学发展迅速:Coursera平台已有80多个教育机构提供了400多门课程,有400万名注册用户;Udacity和edX分别有28门和62门课程,有75万和80万名注册用户。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郝克明表示:“美国著名高校引领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推动了教育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中的应用,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激发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就在教育界还处于MOOCs“海啸”带来的巨大震动中,向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发起挑战的MOOCs本身,也面临着争议。MOOCs发展趋势如何,有哪些难点需要突破,未来将迎接哪些挑战……研究者与实践者对这些问题的多维思考,会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提供更深刻的启示。

  追问一:在线学习能否进入主流教育?

  “最近几十年来信息技术的重大突破和高速发展,为教育带来深刻变革。”郝克明特别强调三次技术突破对教育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计算机微型化并快速普及,多媒体技术用于教学;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的应用使在线教育得到发展,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传播和共享;第三次是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各种移动终端的创新和发展,增强了信息的存储、传输以及为学习者服务的能力。”

  对于信息技术变革带给教育的影响,爱尔兰国际远程教育资深专家德斯蒙德?基更教授感受颇深——他第一次受邀来中国是在1989年,当时他专程前来参加庆祝中国电大系统成立10周年活动。而他这一次来到中国,则是为了与大家分享“慕课”应跟上“移动学习”步伐的新锐观点。“随着无线网络取代有线网络,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使用笔记本和台式电脑进行在线学习,而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进行移动学习。”德斯蒙德?基更说。

  国际数据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2013年电子设备的发货数据为:1亿3440万个台式电脑,1亿8090万个笔记本,2亿2730万个平板电脑以及101万台智能手机。笔记本和台式电脑的销售数量下降,被智能手机和平板机取代。该公司预测,到2017年,智能手机的发货量将上升到每年170万台,平板机为4亿680万台,笔记本为1亿9660万台,而台式机将下降为1亿2310万台。

  一位在北京的爱尔兰记者报道说,移动手机正成为中国数百万人的口袋图书馆。“在北京和上海的地铁里,坐在你对面的人可能看上去正安静地盯着他们的手机,实际上他们正在读惊心动魄的小说。”德斯蒙德?基更表示,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移动设备最多的国家。

  “如果人们可以在手机屏幕上读小说,他们肯定能通过智能手机读大学学位的课程。”在德斯蒙德?基更看来,这种技术变革带来人们习惯的改变,让在线学习向移动学习转变。

  从国际上看,日本政府高度重视移动学习,旨在把日本发展成一个“泛在学习”社会,使人们广泛使用移动设备来提高福利和进行终身学习。南非的移动学习也非常盛行。中国知名大学开办的68所网络学院和新近成立的国家及部分省市开放大学都在积极开发移动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部门教育信息化项目组负责人苗逢春也关注到这种变化,并将这种技术变化称为进入“新PC阶段”。在他看来,发展中国家的手机用户规模正在迅速追赶发达国家,所以教育信息化必须考虑“新PC阶段”的特点。

  “如果移动学习能够进入主流教育,中国应开始把在线学习材料改造成适合在智能手机和平板机上使用的材料。”德斯蒙德?基更说。

  追问二:大数据能否带给教育颠覆性的变革?

  大数据的应用,是当前“慕课”的特点,也是未来应加强的内容。这是一些实践者与研究者的观点。

  Coursera发展团队中国区业务负责人伊莱?布林德博士介绍说,他们的平台会给教课的教授提供数据分析工具,通过这个工具,教授能够看到有多少学生看了他发布的视频,学生看了几遍这个视频,教师可以监测学生的表现,及时调节学习内容。他说,若学生不直接使用Coursera平台,而应用翻转课堂,平台上的数据则可以帮助教师甄别哪些是学生已掌握的内容,哪些是学生需要进一步练习的内容。数据分析工具还可以应用于学生开展互评,比如,可以通过数据把那些花了不到一分钟就给出的评价去掉,只取可靠的学生评分。同时,从研究者的角度看,平台记录学生的所有行为,可用于对不同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美国新媒体联盟执行总裁莱瑞?约翰逊博士提供了一种更加深入的观点:“慕课”还远远不能被称为学术界的变革创新,这份荣誉属于更具颠覆性和深远性的改革——大数据及其应用。大数据将会让教育机构通过预测工具来提升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应用可以在学习过程的每一步收集和整合数据,参看这些数据进行课程设计,可以为学习者量身定制学习任务和学习模块并精准地送达。

  MOOCs的发展也将改变教育的环境。基于MOOCs的发展前景,北大副教授陈江对未来的教育形态进行了这样的设想:大部分老师成为教学辅助人员,部分老师转而投身科研;制作课程的专营公司会出现;大部分学校倾向提供非常精深、非常实践化的教育内容,以及为其他课程提供场地;判断学校好坏,要看其在网络上有多少选课学生;出现网络学习的第三方考核机构,对于学习效果有官方的认可;雇主可能更认同MOOCs证书,而不单看学生毕业于哪所高校;中小学不再盯着升学率,更重视素质教育,更多学生在中学里思考“我将来干什么”。

  不过,无论是实现“慕课”本身的发展,还是实现其对教育的改变,都需要“慕课”实践者们的不断探索。伊莱?布林德认为,“慕课”至少有很大的规模空间,他很有感触地说,韩国音乐录影带《江南style》在YouTube(美国视频分享网站)上的播放次数达到了近17亿次,若把点击者所有观看的时间加起来,长达2万年,而把当前所有Coursera用户学习“慕课”的时间加起来,仅仅是这个数字的三分之一。

  追问三:MOOCs能否真正促进教育公平?

  虽然风行时间仅一年多,但随着“慕课”的急剧扩张与社会各界对“慕课”的关注,有关“慕课”的不同声音也开始出现。

  这种不同声音首先来自对“慕课”促进教育公平的质疑。

  使那些原本无法上大学的群体可以无障碍地学习大学课程,或者使更多人得以享受顶尖的教育资源,这是一些研究者总结出的“慕课”带来的颠覆性变化。不过,常年奋战在世界贫困地区一线的苗逢春却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发展中国家和欠发展国家,所以我们有这个角度的思考,即教育信息化到底能不能为全民增加受教育机会。”

  北京开放大学副校长张铁道表示,在教育信息化发展方面,从全球范围看,到目前为止的数字化进程还是“有钱人的游戏”,那些相对贫困、没有财力购买电脑的群体,以及网络运行没有保障甚至因财政困难付不起电费的学校,则很难参与到数字化教学的变革中来。这就需要国家在制定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时,对不同发展水平的群体,在资源投入及预期成效方面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不过,对于“慕课”与教育公平的关系,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表示,MOOCs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和学习方式,其大规模、开放和在线的特点,已经为自主学习者提供了方便灵活的学习机会和广阔空间,但不能要求“慕课”解决教育公平的所有问题。

  追问四: MOOCs能否真正提高学习质量?

  莱瑞?约翰逊介绍了Udacity的管理者乔纳森关于“慕课”“成功率”的双重思考:“慕课”目前仅有5%至16%的完成率,并不理想,因此,MOOCs不可能是传统教育的有效替代品。然而,乔纳森也认为:“大规模中的一个小百分比仍然是一个大数目,如Udacity的“程序入门”课程有60000名学生注册学习,虽然只有14%的通过率,但还有多达23000人完成了课程学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他工作过的4所大学里,“程序入门”作为大学基础课程,有史以来完成课程学习的学生总数还不到10000人。在管理Udacity的3个月里,他注意到,在这个员工不超过12人的机构里,其经费预算远远低于那4所大学的投入。

  能否真正促进学习质量的提升,这也是一些人对“慕课”的质疑。

  对此,莱瑞?约翰逊把关注焦点放在了“慕课”是否可以超越讲授式教学。他说:“MOOCs创始人斯蒂芬?道恩斯和乔治?西门子的设计理念是,大规模在线学习应该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但莱瑞?约翰逊认为,并非所有的“慕课”都实现了最初的设想。每一个“慕课”提供者都提出了自己的模型。其中,有些课程采取了大量不同于从前的教学法和工具,包括混合式学习、开放教育资源、交互等,但是,有些课程却仍然沿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仍然维系传统的讲课模式。例如,Coursera就是立足于名牌大学著名专家流行课程的视频讲座,尽管这些内容都是高质的,但其传授方式仍然属于传统的教学方式。

  不过,有专家表示:“MOOCs刚兴起,任何新事物从出现到完善都要经历一个过程。即使是最先成立的MOOCs平台Udacity,到现在也只有两年时间。”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轩尼斯将MOOCs的发展称为“一场数字海啸”,他表示:“我不能确切地告诉你MOOCs会如何变革教育,我的目标是参与进去,而不是静观其变。”

  追问五: MOOCs是否适合中小学?

  “慕课”是否适合中小学,技术能否代替教师,这也是一些研究者提出的疑问。

  李志民表示,学习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人际交往类的学习,不应该成为学校的主要功能;第二类是知识传承类的学习,应该成为学校的主要功能;第三类是文明发展类的学习,需要系统的基础知识,需要灵感和洞察力、想象力、批判精神,需要相互讨论、启发等,也需要实验场地、仪器设备、模型验证等。从以上学习类别来看,MOOCs更适合高等教育,而中小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同时更是人格与道德的培养等,MOOCs可以作为补充手段,但不适合全课程学习。

  郝克明认为,虽然MOOCs主要是在高等教育领域,但对基础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与中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且这种网络学习的方式,还有利于学生把课堂教学的视频从网上下载后反复听,直到听懂为止。

  追问六:慕课面临着哪些致命性的挑战?

  李志民认为,以下这些挑战值得思考:大学是否能提供足够规模的优质课程资源?学分认可可否实现由本校学生带头?盈利还是非盈利?商业模式如何运作?在线学习的文化如何建立?考试与评估如何更权威?新的教育管理评价体系和证书如何被社会广泛接纳?

  李志民说,若“慕课”想在中国发展,决策者的重视程度、课程的丰富程度、教师的观念转变和技术应用能力、运营商之间互联互通等需要得到突破。

  伊莱?布林德认为,“慕课”国际化学习的特点,是“慕课”的优势,也是一种挑战。“MOOCs虽然起源于美国,但60%左右的用户来自非英文国家,30%的用户来自发展中国家。这给更多人带来了新机会,我家乡一名学习中国历史专业的学生,此前无法想到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到北京大学的课程‘中国历史’。”伊莱?布林德说,“不过实现国际化的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交流,如果不同母语的学生在语言交流上有障碍,则需要我们在平台上做出更多努力。”

  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胡晓松说,“我们近期做了一个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公民在学习当中希望体会到老师、同学是充满活力的,在课堂的交流中能感受社会的感召力,能和老师、同学一起分享知识经验与精神生活,最关键的是,这种学习对工作岗位转变、追求专业发展有帮助。”鉴于此,胡晓松提出的有关远程教育的一些思考或许也适用于“慕课”面临的挑战:国际上有成功经验,但是我们的市场化够吗?对于这种新的需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满足吗?以学习者为中心,怎么落到实处?

  “教育信息化的高成本、教师的选择、界定教育质量及对教育过程进行评估也存在难点。”苗逢春说。

  追问七:慕课的下一站将驶向何处?

  MOOCs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自身发展,也来自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上,已经出现越来越多的其他新鲜经验。大西洋邮报曾有文章这样写道:“我们不要将MOOCs作为高等教育唯一重要的实验。”

  莱瑞?约翰逊介绍,一些业内人士提出了“反转慕课”的概念,并做出了实践。由美国10所大学组成的联盟宣布了一项在线课程实施计划,在这个项目中,“反转”的指向是“大规模”的概念。该项目提供小班报名和学分认证课程,拒绝提供大规模招生。来自任何学校的学生都可以报名学习和缴费。参与项目的大学包括布兰代斯大学、杜克大学、埃默里大学、西北大学等。

  在“反转慕课”的各种探索中,新媒体联盟(NMC)与惠普等专业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组成一个“反转慕课”的全面战略联盟,为科学、工程和数学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在线课程。同时,这一联盟还建立了一个旨在注重规模、聚焦教育创新和使用媒体来促进学习的模型,例如,通过Facebook(创办于美国的社交网络)展开教学的一门关于社会媒体的课程。

  美国网络解剖公司则在使用高科技支持更有效教学和学习上进行了尝试。这一公司领先开发互动式身临其境的3D软件。产品包括网络解剖学、虚拟人类尸体,在国际范围用于支持医学院“教学”和3D网络教学,一系列的虚拟解剖和模拟因果关系用于支持中小学教学和学习。在美国,这一尝试已经是国家试点项目的一部分,该公司一直参与许多项目来试用3D技术、互动式白板,采用身临其境模式、互动式软件来研究和衡量这些技术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该公司总裁RichardNeil Lineback介绍说,学生有强烈的视觉和动觉学习偏好,通过使用3D图像,学生兴趣显著增加。在一项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奥古斯塔纳学院研究院使用网络解剖程序研究互动式3D课程中,研究小组是前医学院学生。研究发现,这种互动式课程使学生的记忆力增加了33%。

  麻省理工学院也进行了类似的技术创新尝试。据北京开放大学新近出版的《2013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显示,该校采用虚拟实验室技术,吸引学生开展投入性学习。借助网络虚拟实验室,学习者即便在家里也可以借助虚拟体验,获得类似真实实验室的操作实践。虚拟实验室还特别强调学生的即时反馈,并对学生输入的数值进行在线评价,给教学组织者提供反馈信息,使管理者随时了解学生的基本需求和学习状态。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2-22 15:5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慕课”(MOOC)

  做教育研究的人逐渐分化为两个群体,一个群体信赖教育传统,另一个群体信赖教育技术。前者主要是一些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或“教育哲学”研究的人,后者主要是从事“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人。前者似乎更愿意维护保守主义教育,后者显示出某种新的进步主义教育。前者似乎对教育技术的力量过于不放心,后者似乎对教育技术的力量过于乐观。

  其实,“慕课”(MOOC)并不一定是传统教育或教育传统形态的破坏者,相反,“慕课”(MOOC)的价值恰恰就在于,它为现代教育向传统教育的回归提供了技术的支持。问题的关键在于,究竟什么是教育传统或传统教育?

  如果说,传统教育就是个别化教育,传统教育从来不会让教师面对50个学生或更多的学生讲大课,那么,“慕课”(MOOC)就有可能彻底实现这种“个别化教育”的传统:学生个人直接面对某个教师,如果他对这个教师的讲课不理解,他可以让这个教师重新讲一遍,而且,学生不需要说“I beg your pardon”。

  如果说,传统教育就是让德高望重的人做教师,有资格做教师的人几乎都是“精英人物”,而不是像现代教育那样做模做样地用教师资格证书来确认教师资格以至于让大量无能的人充任教师,那么,“慕课”(MOOC)就有可能彻底恢复这种的“精英教师”的传统:让一切不合格的教师下课,让真正优秀的教师被选拔被聘用。

  如果说,传统教育就是不问耕耘的过程只问学习的结果,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最后只用“考试”的方式来确认人才,那么,“慕课”(MOOC)就有可能彻底实现这个教育传统:学生可以在家里或在别的任何地方学习课程,最后参加选拔考试。

  ……

  总体来看,“慕课”(MOOC)将给现代教育带来破坏,然后,“慕课”(MOOC)将为传统教育或古典教育的恢复、回归提供技术的支持。

  附录:祝智庭:MOOC为传统教育敲响警钟

  近年来,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在线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出现在大众面前。无论你是一名在校大学生,还是一名在职从业人员;无论你是为了兴趣体验,还是为了研究深造,只要打开网页,你就可以足不出户,在家享受名校名师授课,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MOOC为何物、会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哪些影响、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何……带着这些问题,《北京晨报》记者特别采访了华东师大开放教育学院院长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祝智庭教授。

  高等教育将迎新挑战

  北京晨报:请您简要介绍一下什么是MOOC?

  祝智庭:MOOC是“大众公开在线课程”的简称,2010年在美国初露端倪,2012年出现爆发性增长,《纽约时报》甚至称2012年为MOOC年。目前美国出现三大MOOCs运营机构:带斯坦福大学血统的Coursera和Udacity,是风险基金投资的营利性教育机构;带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血统的edX,属于非营利性的教育机构。这些机构的共同做法是允许任何人免费注册他们的在线课程,当学习者决定要拿学分时才需要交费。

  按教学模式之不同,MOOCs分为xMOOC、cMOOC及tMOOC三类。xMOOC与一般网络远程教学课程无异,以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属于知识复制型的。以斯坦福的《人工智能》MOOC为例,学生主要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学习内容,辅以在线测评、同伴互助及编程练习;cMOOC则是让学生运用社交软件,围绕专题开展研讨,每1至2周探究一个专题,师生共同贡献思想,以建构主义、联通主义理论为指导,属于知识建构型的;tMOOC采取基于任务的学习方式,例如:在新媒体传播课程中,要求学生利用工具独立编写一些数字故事,然后在网上提交作品,其间,老师仅起到指点的作用。目前,三大MOOCs机构(Coursera、Udacity、edX)的开放课程主要采用xMOOC模式。

  北京晨报: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曾表示,“在线教育将引发全球高等教育的一场重大变革。”您是否认同这一观点?您认为,MOOC将为我国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体系带来怎样的影响?

  祝智庭:从目前发展情况看,MOOC对高校教育的冲击波主要来自两大方面。一是名校发威;二是市场发力。在此形势下,国内高校普遍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名校蠢蠢欲动,想通过发展MOOC抢占先机。普通高校心存焦虑,坐观其变。

  然而,对于MOOC的教育影响,国际上也有不同的声音。比尔?盖茨在谈到MOOC时也持慎重态度,他说,在线教育无疑会发生,但不应该是讲授课的简单翻版,不能指望让学生光看视频拿学分。

  如果我们解读一下MOOC隐含的关键词M(Massive,大众)、O(Open,公开)、OC(OnlineCourse,在线课程),就立即可以发现:MOOC并非新鲜事物。我国68所重点高校设立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验已经十余年,已经招收学生千余万,毕业六百多万,开发在线课程两万多门。

  从我国网络远程教育形态中也可以找到MOOC的影子。首先,大多数学习是通过在线课程完成的(符合OC);其次,入学门槛较低,班额很大,也算是准大众化(符合M);第三,面向各种背景的在职学习者,采取弹性学制,在招生对象、时间维度也是比较开放的。我国在线教育机构与美国MOOC教育机构相比,最大共性是名校办学、在线教育;最大差别有两点:一是我们投入名师资源有限;二是在管理机制方面,我们是先收费后学习。诚然,我国网路远程教育存在诸多弊端,有的地方甚至问题迭出,但这些问题大多与管理不良、自律不严、商利驱使之类的非学术因素有关。试想,如果我国高校全面推行MOOC,难道这些负面因素就会自然消失了吗?

  因此,我们不必急着对大洋彼岸出现的MOOC风潮感到惊慌失措或者欣喜若狂。我们倒是值得静下心来,总结一下我国十多年来开展在线教育和开发共享资源的经验与教训,思考如何才能排除教育中的急功近利邪念、确立创新与开放教育理念、善用网络支持本校的日常教学和校际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个性化的学习服务才是硬道理。

  北京晨报:MOOC为名校教师提供了公开比拼的“擂台”。您认为,这对于教师而言,是怎样的一个考验?来自哪些方面?

  祝智庭:传统的教育方式多为知识遗传型,即教师用从其老师身上沿袭下来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灌输知识。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们越来越不受用。MOOC首先给大学教师们敲响了一个警钟——失去知识垄断性的教师们职业生涯怎么过?我的建议是应该切实转变角色,从单纯的讲师变成“教练”,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或者说,教师要将传统的指令性教学变成建设性学习服务。

  与大学流行的全程MOOC不同,美国许多中小学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让学生课前在网上观看教学视频,这样老师就可以在面对面课堂上集中答疑和讨论问题。此类网上、网下学习活动相结合的“混合学习”倒是值得大学去大力推广的。

  对于广大教师而言,要做好准备迎接信息化教育的挑战。首先要转变观念,认识到自己已经不是学生的权威知识源;二是转换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导学者、助学者、促学者、评学者;三是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在网络环境中开展有效教学与进行协同知识创新。

  数字化实现教学改革

  北京晨报:MOOC以强劲势头袭来,一时间,使得国内高校个个自危,“传统大学消亡论”甚嚣尘上。您认为,MOOC引发的这场教育革命真的会造成传统大学的灭亡吗?

  祝智庭:教育是个很复杂的过程,不能单纯地通过网络教学完全替代育人方式。特别对于理工科课程而言,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外,更多的依靠实际应用与实验完成。或许有一天,虚拟实验将得到广泛普及,但这个过程比较曲折,也不会完全取代实际操作。文科学生也更应该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而不该天天挂在网上,变成百分百的“虚拟公民”。

  分析一下国际上MOOC机构的行为,如果算是成功的话,那么其成功要素可以归为三点。一是根植于开放课程资源。新西兰人很直白,办了一所“开放教育资源大学”。不过,如果在开放教育资源的地基上构建谋利商业大厦的话,就已经背离了UNESCO于2012年倡导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让知识成为人类的共同财产”的精神。

  二是得益于逐名效应,出于学习者对国际名校名师的仰慕,这一点只能令普通高校羡慕嫉妒恨。然而,名校教师未必教学高明,国际著名开放教育专家约翰?丹尼尔爵士揭穿了这一“谎言”,他说:xMOOC的谎言和悖论都与质量和教学法相关。第一个谎言是:学校的品牌是教学质量的象征。事实并非如此。那些开发xMOOC的知名高校,他们的声誉是因其研究而获得的,并没有资料表明他们在教学尤其是网上教学方面特别优秀。我本人的看法是:普通学校、普通教师也大可不必自惭形秽,因为教育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名校的MOOC不可能适用于每一类学生。普通教师也可能通过信息化教学创新让自己变成名师,普通学校也可能通过信息化教育创新变成名校。

  三是归功于运作机制,先学习后付钱。这是美国人的商业高明之处,因为数字化课程资源可以无限复制,几乎不增加成本。如果换成开饭店的话,让顾客先品尝,觉得满意才付钱,谁办得起呢?

  据上分析,单凭MOOC一阵风起,就轻言“传统大学消亡论”,未免有危言耸听之嫌。无论如何,大学课程教学中应该引入网络支持教学互动与适应性评估,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这是切实可为之事。

  北京晨报:您认为,未来MOOC将对大学教育改革起到什么作用?除MOOC外,大学教育还应如何实现改革?

  祝智庭:大学教育改革是个系统工程,我们不要让自己眼睛只盯着MOOC。除了MOOC,大学其实还有更大的可为空间,例如在课程体系的创新重构,数字化实验环境设计,多学科协同科研平台研发以及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如果能够取得突破的话,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更有价值。诺贝尔2013化学奖颁给了“把化学实验室搬上网络”的三位科学家,应该对我们更具启发意义。我国高校在数字化科学实验平台的研发与应用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了,这是值得特别重视的。我们应该做到e-Learning(数字化学习)与e-Research(数字化科研)两手抓,并且创建两者互相融合的平台。此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适应于信息时代的创新教育文化和灵活开放的管理体系。唯有胸怀信息化教育变革大格局,才能平心静气地去追赶国际先进教育,而不是被一些表面现象搞得集体焦虑,以致变形失态。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2-22 15: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基础教育接轨“慕课”:
一场已经到来的革命
    近日,在杭州市学军中学第七届学术节上,该校教师展示的“翻转课堂”让与会者惊叹不已。
    2013年8月,在华东师范大学牵头下,23所全国知名重点高中组成了C20高中慕课联盟,学军中学就是其中的成员学校之一。不久前,又有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14个省(区、市)的20所初中和20所小学加盟,华东师大慕课中心也正式亮相。从此,席卷全球高校的慕课开始向基础教育渗透,撼动现行的教育方式。
课外完成知识传授,课内进行知识内化
    此次学术节上,学军中学教师方润根展示了一堂高三物理的“翻转课”。课前,他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五分钟的微视频并布置了相应的任务——画一个电路图。课堂上,方润根自始至终没有拿起过课本,而是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谁画的电路图更合理”。然后,他再针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整堂课,由于各种不同观点的碰撞,气氛异常活跃。
    “‘翻转课堂’所带来的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独立思考过后再捅破那层‘窗户纸’,比直接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这是方润根在上完这堂物理课后最大的感悟。
    利用微视频“先学后教”,不仅颠覆了传统的课堂,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成长的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教师灌输式的知识,他们能否适应这样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这样的课堂很有针对性,我立马知道了自己在这个知识点上存在的问题。”高三女生小金对此感触颇深。男生小雷则告诉记者,自己以前从不敢在课堂上提问,但“翻转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提问,这大大增强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前自制微视频 课堂上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
    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鼓励联盟内各高中制作各学科的微视频,传到网络上进行共享,目前征集到了1000多个微视频。在学军中学,已经有18位教师自发组建了一个“微客群”,一同探讨如何制作微视频。
    化学教师肖中荣便是其中一位,不到一个月,他就已经制作了3个化学实验片段。同样参与了“翻转课堂”的语文教师苏丽坦言,制作微视频比备课来得复杂得多:“一段时长8分钟的微视频,光是录制视频就折腾了十七八遍。再加上整理思路、预备内容的时间,前前后后花了不少精力。”
    为了实施“翻转课堂”,不少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视频的制作上。“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微视频固然重要,但比微视频更加重要的是如何支配课堂上多出来的这些时间。”在肖中荣看来,微视频与导学案怎么衔接、与教案如何进行融合,才是关键。 对此,苏丽也十分赞同:“课堂‘翻转’后,老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仅没有被削弱,而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逼着老师改变‘以我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花更多时间去研究探究式、个性化的学习。”
    在与教师们的交流中,几乎所有教师都对慕课抱着开放的态度,认为“是未来课堂发展的一个趋势”,但他们也都不约而同地指出,“慕课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前来参加学术节的董素贞告诉记者,她所在的青岛二中也在进行“翻转课堂”的尝试。“教师在走进课堂前,首先要看一下学生对微视频的学习有什么困难和疑惑,然后有针对地给予指导。同时,在‘翻转’后的课堂上,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提出问题或假设,有些情况可能是自己从来没遇到过的,教师要及时形成解决方案,确实挺考验人的。”她补充说。
舶来品能否适应中国基础教育的水土?
    席卷全球高校的慕课开始向中小学实际学习领域渗透,一方面对它的关注正在持续发酵,另一方面对它的质疑也随之不断涌来:从“翻转课堂”中出来的学生能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中高考制度?让学生大量利用课外时间学习,是否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为学生学习购买电脑、开通网络,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事实上,这种看上去很美的“用云端来上课”的教学模式,要真正在中国基础教育的土壤中落地生根并非易事。
    “慕课改变了当前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在线学习与学校学习相结合,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慕课研究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说,他甚至预言,作为中小学校长,一定要有敏锐的目光,抓住这一发展机会,占领教育制高点。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赵中建对此深表认同:“慕课激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通过观看微视频,学生可以看到教师解决问题、计算出等式亦或是把一个概念诠释出来的完整过程,相当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第一人称’的经验视角。”
    “慕课最大的魅力在于人性化。”华东师范大学慕课研究专家吴志鋐教授这样解读慕课,“学生在家学习时,完全可以自主地、按照自己的节奏、以一种放松的心态去学校。”但也有专家认为,慕课的产生是基于美国的文化背景、美国人的价值观,本土化慕课绝不是简单的“镜像”,而是要根植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去研究如何借鉴、创新。
摘自《浙江教育报》2014.3.18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2-22 15: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慕课”能否取代学校课堂

2013年09月03日 03:12
来源:中国青年报
http://edu.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3_09/03/29248343_0.shtml

实习生 李泓江 姚晟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9月03日 09 版)

下班后,袁靖拖着疲倦的身子走进地铁,他拿出包里的平板电脑接着看几天前从网易公开课里下载的牛津大学课程《批判理性入门》。视频里,外国教授侃侃而谈;视频前,袁靖看得津津有味,早已忘了地铁车厢的嘈杂。“每天下班看一两个小时的‘慕课’,早已成了我的生活习惯。”袁靖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13届毕业生,现在北京国贸附近一家公司上班,工作虽忙,但他一直坚持通过“慕课”学习国外大学的通识课,扩充知识面。

刚进北大时,袁靖就已经是追捧“慕课”年轻人中的一员。这几年来,他已经通过网络学习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的多门课程。在他身边,有很多像他一样追捧“慕课”的莘莘学子。

“慕课”,是英文 “MOOCs”的中文名,本意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近来,它引起无数大学生和年轻白领关注,成为他们汲取知识,拓宽视野的重要方式。

在美国,一个“慕课”课程在预定的时间开始,学生们通常需要提前了解课程安排。课程开始后, 教授定期地发布授课视频,为了方便学习,很多视频常常比较短小。视频中会有即时的测验,课后则安排要求完成的阅读和作业,作业通常有截止日期。课程通常有期中和期末考试,学生们被要求遵守Honor Code(北美校园通行的诚信守则)诚信而独立地完成考试。结课后,完成度良好的学生虽然不能得到该学校的任何文凭,但是可以得到某种证书,Coursera(全球“慕课”平台供应商中最具影响力的‘三巨头’之一)甚至会给优秀的学生提供特别的证书。

经历数年耕耘,“慕课”在中国也培养起了大批忠实粉丝,豆瓣公开课教室小组就是其中一员。小组有六千多个来自全国各地的成员,组长黄侔本人就是一个痴迷于公开课的年轻人。“资料中有很多未翻译的海外名校公开课,那时的我觉得能从上面学到许多学校里学不到的课程内容,而且很多都是名校名师,课程的质量也很有保证。”黄侔说。

豆瓣网友风凉凉是个刚接触“慕课”的大学生。她通过一个讲数学与魔术的课程学到了很多神奇的魔术。“没事儿就拿出来向小伙伴们得瑟得瑟。”她感叹道,“这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网站,能把这么多优秀的课程整合在一起,供人们去学习,去感受跟课堂不一样的地方。”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常江认为,“慕课”流行是情理之中。国内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相对不合理,优质大学多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些中心城市。但其他地区的年轻人对于知识也有相当强烈的需求。这样,借助于互联网的公开课就有了广阔的潜在市场。

相较于国内的公开课,豆瓣网友“maxweber”更喜欢国外公开课的讲授和学习方式,“通过学习国外的课程,常常能够体味到不同文化之间思考问题的差异”。常江也关注到了这一现象,中国的教育非常强调内容的系统性,更偏向知识的传承;西方则更重视学生的自主能力,更偏向师生之间的交流。“讲课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并不是学术水平高的老师都能把课上得很有意思。中国的大部分大学在设计公开课的时候,较少考虑教师的授课技能和传播效果问题。”

有不少人觉得“慕课”需要改进。袁靖认为,“慕课”真实的大学课堂还是存在相当大的差别。“课堂上,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向老师提问,直接互动交流,而‘慕课’虽然能帮助我们获取知识,却无法形成思想的碰撞。”

常江说:“其实早在电视刚刚发明后,就有了电视教学这种远程课堂模式了。互联网的出现只是强化了这种模式。但为何课堂教育没有取消,甚至没有被削弱呢?人的学习行为不应当是孤独的、内敛的,而应当随时随地与他人产生思想的碰撞。至少就目前来看,“慕课”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互性。就算有朝一日实现了,恐怕也不能完全营造面对面交流的信任感和亲密感。”

“慕课”粉丝、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生晏军锋现在已不像过去那般痴迷。除了专业课,他常常去旁听自己感兴趣的通识课。他觉得,大学课堂不仅能够带给他与老师直接交流的快感,而且教授们讲的事实和知识都更符合中国社会的现实。“毕竟解决中国社会种种问题,还是要以中国人的心理,社会文化习俗为落脚点。”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2-22 16: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慕课的意义与应用http://wenku.baidu.com/view/2277759e80eb6294dd886cb7.html
慕课、翻转课堂与时代发展
发布日期:  2014-04-08 http://syzx.haedu.gov.cn/2014/04/08/1396920768975.html
    2013年的暑假,我校组织骨干教师赴华东师大学习,其间聆听了师大吴志宏教授关于“慕课”的讲座;12月26-29日,我校又派几位老师赴镇江参加了由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主办、镇江外国语学校承办的“C20慕课联盟(初中/高中)‘翻转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亲身体验了翻转课堂带来的强烈震撼。这几次学习激发了我们对教育未来发展的新思索。

                                        “预见了教育的未来”
    这句话称赞的是一个叫萨尔曼•可汗的孟加拉裔美国小伙子。他生于1976年,从小功课优异。他现在拥有多个学位,包括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理学士、电子工程及计算机科学理学士和硕士,以及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
    2004年,他为了辅导“在美国另一端”上七年级的表妹通过数学考试,拍摄了一些课程讲解的短视频,通过网络传给她。这种讲解清晰、态度亲和的短视频显著提升了表妹的成绩。可汗把它放到了互联网上,引起了极大震动,赢得了学习者的热切追捧,也引发了他持续制作、上传的热情。2009年,可汗从对冲基金公司辞职,创办了可汗学院,专职制作网络视频免费向公众传播各学科知识。到2012年6月30日,萨尔曼•可汗放在YouTube的作品已经吸引了超过2亿1千万人次观看。
    2011年3月,在美国加州“TED(技术、娱乐、设计)”科技盛会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称赞萨尔曼•可汗说,“你预见了教育的未来”,“是一个先锋,借助技术手段,帮助大众获取知识、认清自己的位置,这简直引领了一场革命!”。
    就像是为了印证可汗的成功,2012年,一场由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世界顶尖名校掀起的教育改革——“慕课(MOOCs)” 风暴,震动了整个高等教育界,引发了各界的密切关注,唤起了人们对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重新审视。“慕课风暴”标志着教育开始真正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
    在这种新的教学体系下,学习模式反转了过来:学生晚上在家通过观看视频学习新的概念和知识点;白天来学校完成作业,遇到问题相互讨论或由老师当场解答;老师们通过软件监控学生们的学习状况。这种课堂形态我们称之为“翻转课堂”。
    《纽约时报》将2012年称为“慕课元年”。“慕课”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现“未来教育”的曙光。美国《时代》杂志也推选萨尔曼•可汗为2012年度的时代百大人物之一。
    现在,可汗学院的影响力远远超出当年的预期。在得到比尔•盖茨150万美元和谷歌200万美元的支持后,他们在2013年末又得到O’Sullivan基金会的500万美元捐助。可汗学院已经招募了19名正式员工,最近一位加盟者是谷歌的三号人物。他们不仅提供视频,还开发全新的教学工具和模式,并计划建立实体学校。
    “一群全世界最聪明的人开始研究怎么教书,是件让人兴奋的事情”,网络上有人如此说。
                                    慕课的起源和特点
    萨尔曼•可汗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所谓“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形式,它以大规模、开放、在线互动为特点,借助先进的网络视频传输技术,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是它存在的土壤。而借助慕课上述技术特点,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课堂教学,就是有别于传统课堂的“翻转课堂”。
    MOOC的历史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1962年,美国发明家和知识创新者 Douglas Engelbart(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提出来一项研究计划,题目叫《增进人类智慧:斯坦福研究院的一个概念框架》,这个研究计划强调了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增进智慧的协作工具来加以应用的可能性,提倡个人计算机的广泛传播,并解释了如何将个人计算机与“互联的计算机网络”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大规模的、世界性的信息分享的效应。
    MOOC 这个术语是2008年才提出来的。最重要的突破发生于2011年秋,那个时候,来自世界各地的 160 000人注册了斯坦福大学 Sebastian Thrun(塞巴斯蒂安•特伦) 与 Peter Norvig (彼得•诺维德)联合开出的一门《人工智能导论》的免费课程。问题的关键在于,慕课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同样成功,才使得人们真正审视这一新型教学方式的革命意义。  
    MOOC是以连通主义理论和网络化学习的开放教育学为基础的。这些课程跟传统的大学课程一样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从初学者成长为高级人才。通常,参与慕课的学习是免费的。然而,如果学习者试图获得某种认证的话,则一些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可能收取一定学费。
    慕课与翻转课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翻转课堂是“颠覆”传统课堂教学的与信息技术紧密融合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表现为局部的点状结构形态;慕课则可理解为翻转课堂的网络化。
    慕课主要有如下特点:
    1、大规模:不只是个人发布的一两门课程。“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是指那些由参与者发布的课程,只有这些课程是大型的或者叫大规模的,它才是典型的MOOC。
    2、课程开放:尊崇创用共享(CC)协议;只有当课程是开放的,它才可以成之为MOOC。  
    3、课程网络化:不是现实中面对面的课程讲授,而是将课程材料置于互联网上,人们上课时间、地点不受局限,受众更为广泛。
    简言之,慕课的授课形式就是一种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学习者通过某一个共同的话题或主题联系起来的方式方法。  
  
                                   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
    事实上,最初在上传视频时,萨尔曼•可汗也认为自己的作品与传统的网络远程教育或视频课程没有多大区别,但后来出乎意料的效果和源源不断的好评,使得可汗认真反思自己的这种“教学”方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和网络教学方式到底有什么不同。
    不久前,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常州市博爱小学校长巫惠群在参加完一次慕课培训后说,“信息技术实施到现在,对它的认识只是辅助教学而已,从来就没有觉得它能够对教学有根本性的作用,要把技术放大到改变教育生活的层面,更是令人质疑。然而,这次培训彻底地颠覆了我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
    我们现在对于信息技术的确存在着顽固的诸如“辅助教学”之类的习惯误读。
    萨尔曼的可汗学院对于教学中的信息技术的“植入”是创造性的,这使得这种模式下的学习有了新的特点:
    1、学习过程自主
    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还是不学、今天学还是明天学,可以选择内容、决定进度,选择学习方式。传统课堂则是统一标准、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检测等,学生是被动分层的,没有主动选择的权利。当然,现在新的教育理念力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教育实践中也有体现这些方面的,比如分层教学、走班选课等,但这仍然是在统一要求下的变通,不像慕课那样的彻底,真正让学习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事、自己负责的事。
    现在国外的慕课实践者正在探索课程学分的网上认证,这将彻底使学习者摆脱来自学校的约束,让学习真正成为有乐趣的自己的事。
    2、学习者被尊重
    国内一位可汗学院的爱好者评价说:“相较于一个满脸苦相的中年妇女站在黑板前,或者一个理科高龄男老师干巴巴地念幻灯片的网络课程,哈佛毕业的可汗本人在另一台电脑前边画边讲,让我感觉平等而且被服务着。另外,我随时能让他重复某句话十遍,我和高中的班主任说的话总共也没有十句。当然,还免费。”
    的确,视频中可汗的声音如邻家表哥,只是耳语,全不见一丝高高在上的教训和说教,或者一本正经的照本宣科,只是平等的“唠嗑”,甚或会出现一点口误和赘语:完全就是一个凡人。他的“板书”风格也是原生态的,歪歪曲曲,不甚美观。而我们讲台上的老师大多是正义的化身,神圣的权威,对与错的评判者,伟大的先知先觉;学生在这样的讲授之下感受到的是威压和拘谨,产生的是自卑和抵触。
    尊重学生,知易行难。在可汗“面前”,学习者有了难得的平等与轻松。
    3、易取得成就感
    可汗学院借鉴了网络游戏开发的成功之处,设计了一种基于自动生成问题的Java软件。做练习时,只有当你全部答对一套十道题后,才会提供更高一级的题目。做到某一步,就给你一枚勋章。
    “大多数游戏是具有评价体系的。如果你取得进步,你会觉得很爽,无论你花了多长时间。想象一下,教育也类似。可汗学院只是让你重拾学习新东西的成就感。”可汗学院人事总管杰西卡•袁说。
    这种“满十分前进”的模式能激发孩子们循序渐进地追求完美。而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收获了沮丧和挫败感。美国教育学家格拉塞在《没有失败的学校》曾经说过,“培养失败者是学校教育的最大弊端”,一定程度上指的就是这种课堂教学容易让学习者感受到失败。
    4、学习者合作开放、主动参与
    可汗学院的慕课教学方式更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合作意识。
    这一新兴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电视广播、辅导专线、函授等形式的远程教育:后者是单向交流、学习过程不可操控的;
    也不完全等同于长期以来的网络教学公开课:后者学习过程虽可操控,但仍是单向交流,尤为致命的是它只是教学过程的直线演示。
    更不同于基于网络的学习软件或在线应用:后者多是学科知识本位的技术化改造,而慕课则是以人为本的开放型、合作型的学习共同体。
    慕课方式是统合了教、学、评、议、赏等诸元素于一身,真正照顾到了个性化和差异化。同时因为参与学习的人员有可能来自全世界各个地方,大家相互之间既是学生,又是教师,并且可以保证每周七天、每天24小时都有人在线。任何一个问题提出后,5分钟就能得到反馈。
    同时,就国外慕课实践来看,已经开始使用客观、自动化的线上学习评价系统,可以进行随堂测验、考试等,而且通过大型开放式网路来处理大众的互动和回应,实现自我管理学习进度,自动批改、相互批改、小组合作等,保证教学互动。从这一点来看,传统的网络课程,只是静态的;而慕课则是动态的,是生长型的学习组织模式。
   
                                    慕课的意义
    当别人问起萨尔曼•可汗为什么会做这样的事时,可汗说,“我希望这些孩子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直觉,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和思考他们周围的世界”。
    这应该是学校真正要做的事情。
    在这里,最重要的不是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学到了一种方法(不同的方法显现的是不同的能力);
    在这里,最关键的是保护了学生的尊严和隐私,不必去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必去讨好老师;
    在这里,最鲜明的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与选择,一切都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
    在这里,让你跟着问题解决的思路走。
    慕课的意义就在于,它告诉了我们“未来的教育可能会是什么样子”。
    未来的教师会不会失业?
    牟先生是中国的一位互联网咨询师,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可汗学院官方指定的中文协调人。在新浪微博上,他叫“阿力克狮”。牟先生说:“实际上,加减法、乘法、除法,全世界真的只需要讲一次就够了。极端一点说,任何一门课,全世界只需要一个老师就够了。当然这个老师要足够好。”
    这对所有老师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仍茫然无知的话。
    未来的教育不一定都发生在校园,未来的校园也不一定有围墙、不一定有班级、不一定有学校管理者;
    未来的教育肯定是学生们喜欢的、家长满意的,是类似于私人定制形式的;
    未来的学习将再也不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
    一切你现在认为天经地义的东西,在将来都可能会改变。萨尔曼•可汗正把世界的未来拉近到我们面前。
   
                                     我们如何面对时代发展
    下面这些是我们曾经的生活:
    二十年前个人装个程控电话既要写申请、还要交三千多元钱;现在不少家庭已经淘汰了固定电话,你到街上预存几百元话费人家还送你一个手机。二十年前,学校考试还要刻蜡纸、推墨滚;现在出份试卷有海量的题库,有试卷编辑系统,有誊印一体机,一分钟能印出100份试卷。当时我们想象不出二十年后今天的生活,虽然只是差距二十年。
    十五年前,我第一次申请了电子邮箱,那时逢年过节还要寄厚厚的一沓信封,贴上花花绿绿的邮票。现在电子邮箱也不是时尚的通讯方式了,甚至已不再是年轻人的主流通信方式了。(你有多长时间没有看过你的电子邮箱了?)QQ还在沙滩上,微信就拍过来了。虽然差距只有十五年,但当时我依然想象不到十五年后今天的生活。
    照此类推,你现在能想象得出十年、五年之后你的周围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吗?难以想象。
    有时候往身后看一看,会让你发现自己距离时代前沿有多远。
    2003年淘宝网总成交额3400万元,2012年淘宝网(含天猫)总交易额超过1万亿元,而中国网购总市场规模不过1.2万亿元。
    2006年淘宝网成为亚洲最大购物网站,同年,中国网民突破1亿。淘宝网第一次在中国实现了一个可能——互联网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应用工具存在,它将最终构成生活的基本要素。
    2008年1月的调查数据显示,每天有近900万人上淘宝网“逛街”。淘宝网一天的客流量相当于近600家沃尔玛的客流量。
    2013年,中国网民已超6亿……
    由此可见,时代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微电子时期。作为教育者和发展者,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什么?
     首先,做一个与时俱进的人。面对新思想、新理念,要了解并审视其精神实质,寻找其与时代环境相适应、并推动时代环境向好的内在因素。面对慕课和翻转课堂,我们就要积极应变,要正视其内在的合理因素和积极成分,用以改革我们的教育实践。
    其次,做一个有准备的人。就像我们虽然很难一下子看透十年二十年之后的时代发展,但知道它一定会到来一样,面对新技术、新成果,我们要主动了解,并努力学习、积极运用,做一个有准备的人。面对慕课和翻转课堂所折射出的时代发展趋向,我们可以从学习简单的视频制作技术入手开始为未来的变革做准备。
    第三,做一个有实践力的人。常言说,“知易行难”,又说,“非不能也,是不为也”。看来,事情的难易程度,跟人们的行为趋向成反比。面对慕课和翻转课堂的潮起云涌,虽然我们的软硬件环境都不是最适合开展这一新式教育实践的,但是,尝试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小范围、小步骤的让师生体验“翻转课堂”,则对于学生也好,对于教师也好,都算是走上时代前沿的开始。
【参考文献】
1. 360百科、维基百科、互动百科:可汗学院、慕课、萨尔曼•可汗、淘宝。
2. 《“颠倒”课堂的大胆探索》, 巫惠群,《常州日报(数字报纸)》2012年12月14日。
3. 《萨尔曼•可汗:一个人的网络教学震动了世界》,顾雪林,中国教育报,2013-02-26。
4. 《“慕课”掀起在线教育风暴 或酝酿高等教育新革命》,李曼丽 张羽 黄振中,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中国青年报,2013-05-23。
5. 《淘宝十年:成交额从3400万到1万亿》,《北京商报》,2013年05月10日。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2-22 16: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cswb.changsha.cn/html/2014-04/16/content_25_2.htm长郡双语实验中学在湖南率先推广与之相关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
“慕课”悄然抢滩长沙中学
  ↑长郡双语实验中学讨论式的课堂受到学生欢迎。长郡双语实验中学 供图
  →虽暂未加入“慕课”平台,但长沙一些小学也开始试点用“互联网思维”影响课堂。图为大同古汉城小学学生在开展Ipad课程。谭琳静周昭 摄影报道
  首席记者 谭琳静  实习生 吴楠

  只需一台电脑,在任何有网络信号、让你觉得舒服的地方,你只需要登录MOOC.CN,你可以修耶鲁大学的《美国内战与重建》,可以上清华《中国建筑史》。与你同时在线学习的,可能是成千上万的人。

  更值得期待的是,你选修的这些课程,正在被越来越多加入联盟的学校认可学分。还有一些组织,正在致力于推动用人单位将来认可你所上的课程,而毕业于哪所学校将不再重要。

  这就是“慕课”(MOOCs)。

  由于慕课自学性较强,曾被认为很难在升学压力大的基础教育阶段推广。但记者近日走访发现,长沙的长郡双语实验中学目前正在邓智刚校长的大力推进下,进行与慕课相关的微视频资源库建设,并计划在部分年级、部分学科推广与之相关的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成为我省在这场信息革命中首批在基础教育课堂“勇吃螃蟹者”。

  对学生的“冲击”

  只要一台电脑,就可享全国名校课堂资源

  王晓音是长郡双语实验中学英语老师,从半年前开始,学校要求像她这样的青年老师能主动参与到学校的一项新课改计划里来——将教学计划分解成各个知识点,将每个知识点录制成5-7分钟的微视频,再将做成的微视频上传到华东师大慕课中心,供全国中学生免费浏览学习。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微视频都将得到呈现。“我们老师尝试做了100多个微视频,学校筛选了30多个发到平台上,最终呈现出来的大约10个。”长郡双语实验中学教科室主任喻君说。从2014年寒假起,这所学校老师的假期例行作业,除了写论文,还被要求学习制作微视频。

  作为湖南目前唯一入盟的学校,2013年9月,长郡中学本部和长郡双语实验中学分别受邀加入华东师大全国C20慕课联盟的高中组、初中组。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全国C20慕课联盟目前已有33所高中、36所初中、31所小学加入。“无一例外,加盟学校均为当地名校。这意味着,全国学生,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镇,只要有一台电脑,就可以享受到全国名校最优秀的课堂资源。”长郡双语实验中学校长邓智刚说,加入慕课联盟,是因为“嗅到了未来的信号”,“能实现教育公平,起教育均衡的作用”。

  对老师的“冲击”

  老师从“填鸭饲养员”变成引路人

  一边要求老师制作微视频,一边开始在本校课堂尝试“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慕课的中国化,将对传统课堂进行颠覆。”“翻转课堂”将改变传统课堂以老师讲述为主的局面,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微视频,进行练习,回到学校后,课堂变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面对面交流、完成作业的教学形态。

  在喻君看来,“慕课”体现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革命性意味着结构的重建、方式的重建,信息化很可能改变教育传统规律的一些方面,教育观念、课程、课堂和学习方式都将发生深刻的变革。“当前教育变革有三个趋势:从教师如何教,走向学生如何学;学生从记忆理解性的学习,走向体验、探究性学习;学生从划一性的发展,走向个性化、自主性的发展。慕课及‘翻转课堂’符合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为大班额情况下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提供了可能。”

  好的微视频课件,通常会被多位老师在各班共享。“比如一个地理老师教八个班,按传统的一个知识点讲八遍重复的,但现在通过年级组集体精心备课,做适合学生接受的视频,或者让学生提前学习,课堂就会变成解答讨论问题的地方!”喻君认为,“翻转课堂”将提高课堂效率,老师从“填鸭式满堂灌”的饲养员变成引路人。

  对学校的“冲击”

  信息技术革命给校园课堂带来新变化

  就如同电商给实体商店带来冲击,综合MALL最后变成了一个体验之地。倘若“翻转课堂”得到成功,所有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即慕课的方式进行,学校的围墙是否会被打破?校园的“功能”是否将发生革命性变化,从传统的知识传授点变成一个集中讨论、交流的聚会场所?邓智刚认为,信息技术革命给校园课堂带来的变化将显而易见。

  “学生的学习将从课前到课堂,课堂的性质将得到改变。”邓校长说,“课堂将变成学生拓展知识点,观点交锋、情感交流的一个地方。”这种新的学习模式的出现,将要求学生、老师都要做出改变。

  在一个公开的、面向世界的慕课平台上,所有老师制作的微视频将承受“市场”的检验,接受平台和学生们的筛选,“这对老师是挑战,要求老师成为有实力的名师。”

  而对于学生们来说,则要求有更为自主性、主动性的学习要求。“这意味着学校要对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引导能力更强。”

  作为一种站在教育改革前沿地带的大胆尝试,对于“翻转课堂”和“慕课”,邓智刚选择了在地理、英语、物理三个教研组试点推广,但只在初一、初二年级尝试。为什么未能在初三年级尝试?邓校长回应说,“这毕竟是新鲜事物,有一个探索的过程,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积累相关经验。”他计划用一年的时间,逐渐在老师、学生、家长中推广。

  精彩课堂点击

  化学课:老师像导演

  一门枯燥的化学课,有没有办法令青春期的孩子们兴奋,并且记忆深刻呢?长郡双语实验中学的一名学生,用作文记录了这样一堂特殊的课——化学老师拿出一支试管,往里面倒了一些稀盐酸,再往盐酸中加了一块镁。瞬间,气泡冲天而起,那一小块镁瞬间消失。这时,背景音乐中,迈克尔·杰克逊的声音响起:“dangerous,dangerous.”老师的话外音响起:“这是镁遇到盐酸时的心声。”我们都笑了,是啊,镁消失如此之快,这不就是危险吗?而当盐酸遇到铁,没多大反应,这时,杨坤的歌声开始出现:“无所谓、无所谓……”我们看得哄堂大笑。

  “运用各种现代视频、音频手段,这位化学老师就像一位导演,为学生们准备了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唱会。”长郡双语实验中学教科室主任喻君认为,孩子们将这样的课堂写进了作文,说明印象深刻,教学效果非常好。

  英语课:课件做成小游戏

  你能想象,坐在电脑前玩通关游戏,也是掌握课程知识点的途径吗?长郡双语实验中学英语老师王晓音就特别喜欢制作这种微视频游戏。她记得第一次尝试把课件做成小游戏时,课堂上孩子们争先恐后参与的活跃场景,后来,那个游戏课件还被其他老师拷贝过去,在其他班运用。

  “我们英语组以80后、90后老师为主,有2个男老师特别喜欢玩游戏,我们在集体备课时,就想着怎么从学生的喜好、兴趣点出发,制作成通关游戏,让学生们在通关中获得知识。”王晓音发现,学生们一上这种课,注意力就特别集中,效果也很好,因此,她现在有60%到70%的课件会采取游戏课件的方式进行。

  小资料

  何为“慕课”?

  所谓“慕课”(MOOCs),顾名思义,“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s课程动辄上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为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就是课程的意思。2012年,由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世界名校掀起的教育风暴震动整个高等教育界,被认为标志着教育开始真正走出工业文明,正式步入信息时代。到2013年7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大、上海复旦等一批知名高校,成立C9联盟,致力于引领华文MOOCs发展潮流。

  观点PK

  1 慕课登陆基础教育,是否会水土不服?

  撇开技术层面来看,我赞同上海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教育技术系主任黎加厚的观点:“慕课的产生是基于美国的文化背景、美国人的价值观,本土化慕课绝不能是简单的‘镜像’。要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去研究如何借鉴与创新。”从近阶段来看,慕课对目前的基础教育仍只是辅助手段,但这是未来的教育模式,长远来看,将影响学校的洗牌。

  —— 长郡双语实验中学教科室主任 喻君

  可能是因为我的孩子在国际部上学的关系,在老师的倡导下,他和同学很早就使用了慕课资源学习,不过,如果在升学压力大的情况下,老师们全部采用微视频上课、每门课程都要求学生课外自学、课内讨论,感觉会有点不太现实。

  ——一位不愿具名的学生家长

  2 慕课是否将改变学校?

  “慕课”将对未来教育形态产生根本变化,我们需要迎接这种变革。我建议相关部门现在就着手建立一个国家教育资源平台,把全世界最好的课程有计划翻译引进,这块国家应该有统筹安排,有专家审核。我认为,学校应成为一个组织机构,承认“慕课”课程学分,及时推动教育革新。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朱永新

  “慕课”可以促成均衡发展,能够做最好的资源整合,我不反对“慕课”,但不认为慕课平台就能取代学校。教育是有生成性的,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们小、自主能力差,老师必须通过日常的校园学习生活、沟通交流发现孩子的点滴变化。 

  ——长沙市教育局副局长 缪雅琴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2-22 16: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5-4-11 21:20 编辑

“慕课”不仅仅使课堂翻转

  摘 要: “慕课”对课程内容、知识结构、知识点安排及学习安排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教学结构的变革,撼动现行的教学评价方式,倒逼大学加快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分证书改革,“慕课”无疑给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带来重大变革。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5913964.htm
  关键词: “慕课” 高等教育 中小学教育 变革
  “慕课”(MOOCs)是翻转课堂、可汗学院是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问题。全世界所有人,只要有一台电脑和网络连接即可学习名校教师的网络课程,这意味着教与学的活动主要发生在网络环境下,MOOCs具有比较完整的课程结构(课程目标、协调人、话题、时间安排、作业等),还可以获得课程结业证书,这无疑给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带来重大变革。
  MOOCs有着市场优势、规模优势、成本优势、课程专业化开发和教学优势及明星级教师优势,成为推动全球化扩张的巨大推动力。2013年10月10日,由清华大学打造的全球首个中文版“慕课”平台――“学堂在线”(www.xuetangx.com)正式推出,至今已有清华大学的《中国建筑史》、《文物精品与中国文化》,麻省理工学院的《电路原理》,北京大学《计算机辅助翻译原理与实践》等22门上线课程对外开放选课。
  2013年9月27日,继高中C20“慕课”联盟成立不久,华东师大慕课中心又牵头分别成立了初中和小学的C20“慕课”联盟(http://www.c20.org.cn/)。至今已有398门设计中小学各门学科的398门课程在线可供中小学生学习。
  与传统型大学相比,“慕课”的优势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学生的自由度更高、选择面更宽,只要具备上网条件,学生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选择名校、名师。另外,该模式的互动性很强,学生可随时提问,并得到老师的答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是教学相长、灵感激发的必要条件。在“慕课”这个平台上,教与学、学与学的互动是网状进行的,是即时的,有利于大规模人群间的相互启发,激起思想碰撞的火花。
  2012年“慕课”元年至今有了两个年头,人们对“慕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慕课”不仅翻转课堂,还在多个方面促使教育产生变革。
  一、“慕课”对课程内容、知识结构、知识点划分及学习安排提出了新要求。
  “慕课”课程建设的以课程内容为线、知识点为珠,珠线串联构建课程知识体系。“慕课”要求老师对大学生课程体系有较深刻的认识,并根据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知识结构和内容。在传统的大学教学过程中,大学四年所有课程,课程体系及时间安排是经过严密论证的,课程与课程间的传承、衔接关系非常清晰,每门课在大学课程体系大树中的位置非常清楚,学生不需要了解这些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按照课程安排选择即可。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就必须围绕“说”和“写”两种核心能力的培养,要培养“说”的能力,就需要设置“现代汉语课”、“普通话课”、“演讲与口才”等课程;要培养“写”的能力,就需要设置古今中外文学史课程、基础写作课程、应用写作课程、毕业论文写作课程、文艺理论、美学等课程,在如此多的课程中又要选择与时代、社会需求相契合的相关内容作为知识点,珠线串联构建课程知识体系。
  二、翻转课堂,促进教学结构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结构是“先教后学”:新课导入―知识讲解―布置作业―课外练习。“慕课”时代的教学结构是“先学后教”:知识预习―研讨、练习、辅导―布置预习―预习指导―知识预习。
  走在“慕课”研究应用前沿的重庆聚奎中学总结了翻转课堂实际操作的“四步”和“五环”,“四步”是指课前四步骤:1.设计导学案。2.录制教学视频;3.学生自主学习;4.制订个别辅导计划。“五环”是指课中五环节:1.合作探究;2.释疑拓展环节;3.练习巩固环节;4.自主纠错环节;5.反思总结。
  课堂教学结构的最终变革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这样一种教学形态。
  “慕课”具有规模大、打破时空限制、开放程度高、可重复、强调学习的体验和互动等基本特点,核心在于强调一个“学”字,即学生的学习。这些特点从根本上挑战了以往强调“授”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反映的是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现行课堂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师的讲授,它反映出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绝对话语权。一句话:授什么、怎么授和授多久均由教师掌握。这种模式较少顾忌学生的需要和感受,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慕课”的革命性在于强调一个“学”字,这样便肯定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更适应时代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三、精巧的课程设计使照本宣科和“满堂灌”将无立足之地。
  与学生的学习自主权不断加强相伴而来的是要求教师授课水平不断提高。“慕课”对教师授课水平的要求在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两个方面均有表现。一方面,就授课内容而言,课程内容必须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教师在成为合格的讲授者前必须先成为优秀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攀登学科的前沿。不仅如此,教师更要了解学生,深谙教学规律,将学生的需要或兴趣巧妙地融于教学活动中。另一方面,在锤炼了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师还需要改革授课形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最佳注意力时长一般在10分钟左右,而不是现行课堂的40甚至50分钟。因此,“慕课”的视频课程被切割成10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由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构成,学习时,学生好像正经历电子游戏的通关过程,只有答对过关之后,才能继续听课。
  以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彭林主讲在学堂在线上开设的微课程《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为例,课程以4~6件(组)精品文物作引子,将学术界探索中华文明的过程作为线索,实地实景介绍古代中国在造船、玉器等诸多领域的杰出成就,其中不乏学术前沿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内容精彩纷呈,雅俗共赏,学生可以全方位地、直观而深入地认识中国文化。每个章节都是10分钟左右,讲解一个知识点,讲完后都设置作业让学员在线完成,有3次答题机会,在线评改。这样的微课程是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知识点的讲授和学生知识的建构完美结合在一起。   教师在制作“慕课”视频时,必须把握教学规律,既要合理控制时间,又要巧妙地设计问题和答案。更进一步,成功的“慕课”要求教师成为优秀的课程设计师和出色的演讲家。教师既要像电子游戏的设计师一样环环相扣地设计课程环节,又要像演讲家一般将每一个环节都生动形象地讲授。因而,在“慕课”大潮的冲刷之下,照本宣科和“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将无立足之地。
  四、撼动现行的教学评价方式。
  “慕课”赋予了学生空前的自主学习权利。一句话:“慕课”本身呈现的是教学改革进程中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全新形式,诠释的是教学改革目标上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这种全新形式和价值取向冲击了现行教学评价方式。我国高校现行的教学评价方式重在评价“授”字,也就是评价教师课授得如何。这一过程中,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高校领导和教师品评授课,学生很少能够参与其中。在“慕课”中,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加之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授课形式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开放的和自由的互动成为常态,学生对课程的每一个诉求都会直接影响到该门课程,这其中包括学生对课程和老师的看法。也就是说,在教学评价方面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
  五、高校人才交流与竞争更频繁激烈。
  教师和学生都是高校人才,“慕课”全新的形式和革命性的教学价值取向将会使高校内人才交流和人才竞争变得频繁。这种变化表现在三个方面:师生关系、师师关系和生生关系。首先,师生关系。传统的“天地君亲师”中的师道地位和师道尊严将被重新塑造。师道地位不能再简单地依靠传统的伦理纲常维系,而是要在与学生的互动中获得。师道尊严的维系除了依赖师道地位之外,还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其次,师师关系。一方面,“慕课”给教师之间搭建了交流平台,另一方面,“慕课”给教师带来了激烈的竞争。良师、大师可以通过“慕课”一展身手,甚至成为猎头公司眼中的红人,而劣师、庸师或者成长为良师、大师,或者被世人冷落。最后,生生关系。“慕课”是学生交流或竞争的平台。学生可以在“慕课”中自主或结成小组学习,同时随着“慕课”制度的完善,学生的“慕课”学习成绩可以得到校方的肯定,甚至是不同层次的嘉奖和学位。这无异于在学生学习期间融入了竞争性的激励机制和在毕业之后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六、倒逼大学加快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管理行政化是困扰当今中国高校的顽疾。其症状是高校缺乏办学活力,学术领域权力侵占严重。“慕课”的到来正在悄然撬动高校管理行政化的神经。其动力仍然来自慕课信息化、网络化的全新形式和以“学”字为试金石的教学价值取向。就“慕课”全新的形式而言,至少要求高校的管理层接受新鲜事物,并改革和开放课堂。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曾提出警告:“在线课程不可能取代传统课堂,但会倒逼大学加快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否则,我们的大学容易沦为一流大学的教学实验室和辅导教室。”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最终依靠力量是教师,只有教师的作用真正凸显,让行政服务于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才有保障。
  七、促进学分证书改革。
  未来的“慕课”专业课程证书的含金量将高于各高等院校的毕业证书,拥有世界名校的“慕课”专业课程证书将会是在人才招聘会上胜出的核心竞争力。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应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全面开放网上课程等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学籍、学分、学历证书等管理制度改革,建立适应学习者个性化学习和终身教育要求的在线教育管理制度。
  尽管“慕课”极大地革新了传统教学模式,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但是应当理性分析它的利弊。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认为:“‘慕课’现阶段还不可能取代传统的高等教育,毕竟校园生活的经历、校园文化的熏陶都是在线课程难以替代的。”
  德国鲁尔大学哲学研究所终身教授汉斯・马丁・萨斯认为,“慕课”这种网络授课形式对于化学、数学等学科足够,但对于诸如生命伦理学、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就不够,因为这些学科更复杂,需要多维度的观点讲解。
  很多学者表示,“慕课”并非万能,“慕课”与课堂研讨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方式才是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慕课模式+课堂研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是分成面授课程、视频课程、讨论课程三个层次开展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之长,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之不足。
上海市高校课程中心质量保障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副校长陆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6 21:59 , Processed in 0.13365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