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77|回复: 24

[其他资源] 中国地理学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24 17: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贾益民 于 2018-7-30 13:24 编辑

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地理学领域学术团体)

中国地理学会是由全国广大地理工作者自愿组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依法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国性、公益性、学术性的社会团体,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发展地理科学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学会挂靠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学会前身是1909年在天津成立的中国地学会,和1934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国地理学会;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地学会与中国地理学会合并为中国地理学会。
学会设有19个专业委员会、9个分会、6个工作委员会、3个研究(工作组)组,31个联系地方学会。

中国地学会
20世纪初,在西方近代学术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潮的推动下,以中国近代地理学先驱张相文为首的进步地理学家本着爱国的宗旨,积极倡导地理考察和普及地理知识。
1909年9月,张相文在天津创建中国地学会。
1910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学刊物《地学杂志》
张相文(1866~1933),革新中国地理学的先驱,教育家。1901年出版中国最早的地理教本《初等地理教科书》、《中等本国地理教科书》。1908年出版中国最早的自然地理学著作《地文学》。1909年在天津发起成立中国最早的地理学术团体中国地学会,并当选为会长。次年创办中国最早的地理刊物《地学杂志》。还著有《泗阳县志》、《佛学地理学》、《南园丛稿》和《地质学教科书》等。民国六年至九年(1917—1920年),张相文写了10多万字关于革命先烈事迹以及纪念革命先烈的文章,以示对革命先烈的怀念。他写了被清政府杀害的徐锡麟、秋瑾等人的传略以及民国初年被袁世凯杀害的宋教仁、陈其美等人的传。写传记革命人物最多的,乃关于辛亥春革命众进攻广州督署而牺牲的烈士事迹,如《黄花岗义烈记》、《黄花岗烈士传》等,其中的林文、林觉民等福建十杰所记尤详。因民国初年,张相文在北大任教时,还兼任”国史编纂处”工作,掌握这些烈士第一手资料,故所写传记,不但详尽,而且真实可靠。为研究中国民主革命运动史的宝贵资料。民国五年(1916年),北京大学校长缺人,彼时段祺瑞任国务院总理,希望他的皖系军阀政客徐树铮为校长。张相文不畏段的势力,极力反对,并力荐蔡元培为校长。结果张相文的意见获准,段祺瑞对张相文怀恨在心。民国十五年(1926年),北京广大青年学生,为抗议日、英等帝国主义限令我政府拆除大沽口炮台,集会向北洋军政府请愿。执政的段祺瑞,竟污蔑学生为”学匪”,下令开枪,当场杀死青年学生40人,北京女师大学生刘和珍亦惨遭杀害。张相文对此非常气愤,写了一首表示抗议的”学匪歌”:”宝刀一挥鲜血流,壮士手腕忠臣头,……泪告同胞四万万,东藩青年足殷鉴,国亡君作归命侯,官家肉食犹无恙。”歌词慷慨激昂,痛斥段祺瑞的残暴罪行。张相文的一生,正处在中国旧的舆地学末期和近代地理学从萌芽状态到初步形成的过渡时期。他是改革中国旧地学和推动地理学发展的先驱,北京大学林超教授曾说:”20世纪初期,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地理学的萌芽时期,中国地学会的建立和它的活动,是这个时期的标志。”正因为这样,1934年在南京成立的前中国地理学会,特请柳诒征为张相文先生撰一别传,郭秉和为他撰一英文纪念辞,刊于《地理学报》创刊号上,以示对这位地学大师的纪念。新中国建立后,1983年1月,亦即张相文逝世50周年之际,京、津七个地学单位约有100多位地理学界人士,齐集北京大学举行会议,纪念张相文大师对中国地理学发展所作的贡献.

中国地理学会
1934年3月,由翁文灏、丁文江、竺可桢等人发起,在南京成立中国地理学会。同年,创办了学术刊物《地理学报》。
翁文灏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1912);是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1914);是中国矿物学第一本专著《中国矿产志略》的作者(1919);是中国第一张彩色中国地质测量图的编制者(1919,着8色);是中国第一位考查地震灾害,并出版专著的作者之一(1922,《甘肃地震考》等);也是中国第一部《中国矿业纪要》的创办者之一(1916,与丁文江共同创办);同时,翁文灏还是第一位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地质大会的代表(1922);是第一位系统而科学地研究中国山脉的中国学者(1925);是第一位对中国煤炭按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的学者(1926);是燕山运动及与之有关的岩浆岩和金属矿床的区域成矿理论的首创者。特别应该提及的是,翁文灏还是开发中国第一个油田的组织者与领导者.
丁文江的身上,恰到好处的集合了专门科学家、科学事业的组织者和科学思想的传播者等多重角色。丁文江之精于科学、长于办事,不仅表现在他在我国早年科学事业的组织、管理方面;还表现在他后来的多姿多彩的传奇经历中:他做过北票煤矿公司的总经理约5年.孙传芳淞沪商埠督办公署总办约8个月、中央研究院的总干事,在以上经历中丁文江都做出过影响深远的实绩。丁文江一生中曾多次成年累月地在野外奔波劳碌,搜罗第一手材料,从而著书立说。他早年带领学生实地考察时,就力倡“登山必到峰顶,移动必须步行”,“近路不走走远路,平路不走走山路”之准则。他为中国地质学者树立了实地调查采集的工作典范丁先生的墓地在长沙岳麓山西麓(后山)半山腰,普普通通的一个圆形馒头,没有一代大家的风范,和岳麓前山的黄兴墓蔡锷墓反差极大.

1916年地质研究所教员与学员合影,前排从左至右分别为翁文灏、章鸿钊、丁文江
https://www.guokr.com/article/442669/

竺可桢(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1950年,中国地理学会会址由南京迁至北京。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地学会与中国地理学会合并为中国地理学会。
会刊

1953年1月,在北京召开合并后的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

1953年在北京召开合并后的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竺可桢任理事长。1956年8月、1963年11月选举产生第二、第三届理事会,竺可桢连任理事长。1979年12月、1985年5月选举产生第四、第五届理事会,连任理事长。1991年6月选举产生第六届理事会,吴传钧、陈述彭、施雅风、张兰生任理事长。1995年12月选举产生第七届理事会,吴传钧任理事长。1999年11月选举产生第八届理事会,陆大道任理事长。2004年5月选举产生第九届理事会,陆大道任理事长。2010年第十届理事长刘燕华。2014年12月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代表选举产生了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当选为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长,陈发虎、崔鹏、葛全胜、宫辉力、冷疏影、刘宝元、刘毅、陶澍、薛德升、杨桂山、俞立中、张国友当选为副理事长,当选为秘书长(兼)


专业委员会
  
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
海洋地理专业委员会
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
医学地理专业委员会
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
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
水文地理专业委员会
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
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
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
气候专业委员会
数量地理专业委员会
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
环境变化专业委员会
环境地理与化学地理专业委员会
人口地理专业委员会
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
城市与区域管理专业委员会
地图学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



工作委员会
                          教育工作委员会
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
科普工作委员会
青年工作委员会
国际科技合工作委员会
学术工作委员会




研究(工作组)组
跨境流域与区域合作研究组
乡村景观与休闲产业发展研究组
奥林匹克竞赛工作组


分会
  
沙漠
沿海开放地区
冰川冻土
干旱半干旱区地理建设
环境遥感
区域规划研究分会
山地
黄河分会
长江



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
职务
姓名
理事长
傅伯杰
副理事长
陈发虎
崔鹏
葛全胜
宫辉力
冷疏影
刘宝元
刘毅
陶澍
薛德升
杨桂山
俞立中
张国友
秘书长
秘书长 [21]

历任领导
时期
职务
姓名
任期
中国地学会
会长
张相文
1909年09月-1924年06月
会长
陈垣
1924年06月-1924年12月
会长
张相文
1924年12月-1930年01月
会长
张溥泉
1930年01月-1937年07月
会长
张星烺
1946年01月-1950年08月
中国地理学会
会长
翁文灏
1934年03月-1937年04月
理事长
翁文灏
1937年04月-1943年07月
理事长
胡焕庸
1943年07月-1950年02月
理事长
黄国璋
1950年02月-1952年07月
理事长(代理)
竺可桢
1952年07月-1953年01月
中国地理学会第一届理事会
理事长
竺可桢
1953年01月-1956年08月
书记
孙敬之
中国地理学会第二届理事会
理事长
竺可桢
1956年08月-1963年11月
秘书长
王均衡
中国地理学会第三届理事会
理事长
竺可桢
1963年11月-1979年12月
秘书长
王均衡
中国地理学会第四届理事会
理事长
黄秉维
1979年12月-1985年05月
秘书长
瞿宁淑
中国地理学会第五届理事会
理事长
黄秉维
1985年05月-1991年06月
秘书长
瞿宁淑
中国地理学会第六届理事会
理事长
吴传钧、陈述彭、施雅风、张兰生
1991年06月-1995年12月
秘书长
张家桢
中国地理学会第七届理事会
理事长
吴传钧
1995年12月-1999年11月
秘书长
张家桢
中国地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
理事长
陆大道
1999年11月-2004年05月
秘书长
张国友
中国地理学会第九届理事会
理事长
陆大道
2004年5月-2010年5月 [4]
秘书长
张国友
中国地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
理事长
刘燕华
2010年5月-2014年12月 [1]
秘书长
张国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7-24 17: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贾益民 于 2018-7-24 17:37 编辑

学术期刊
据2017年10月学会官网显示,学会主办与联合主办有《地理学报》、《地理学报》(英文版)、《冰川冻土》、《遥感学报》、《山地学报》、

经济地理》、《人文地理》、《世界地理研究》、《历史地理》和《中国国家地理》等10种学术和科普刊物。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7-24 17:3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贾益民 于 2018-7-24 20:15 编辑

学术会议

全球华人地理学家大会


2005年全球华人地理学家大会在北京大学举行,大会由中国地理学会、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主办、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等单位承办,年会的主题是“地理学与中国发展”。会议收到论文近700篇,来自海内外的1000余名代表参加了大会。
•中国人文地理学术年会


2015年中国人文地理学术年会在西安召开,来自全国15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650余人出席了大会。年会共共收到学术论文(含摘要)460余篇,设立了“城市转型与新型城镇化”、“经济地理与空间治理”、“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城乡统筹与乡村发展”、“社会转型与文化地理”、“人文地理多元视角与方法暨地理编辑论坛”等6个专题分会场,共安排了12场大会报告和6组分会场190多场学术报告,并有近200篇学术论文参与了年会青年优秀论文评选。
•学术年会


2009年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暨学术年会规模超过2000人, 200多人在庆典大会上分获“全国优秀地理科技工作者”“中国地理科学杰出成就奖”等荣誉。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自然地理学”“人文经济地理”和“地图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三个板块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同时举行两天的学术交流。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7-24 17: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贾益民 于 2018-7-24 20:15 编辑

学科竞赛

全国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IGEO)从2006年开始举办,IGEO竞赛引入了野外考察题、现场问答题、角色扮演题等,可以发挥选手的多项潜能和提高他们参加的兴趣;人类和自然的热点问题,如资源段短缺、环境破坏和保护、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等,这些也反映在IGEO的试题中;IGEO竞赛主旨之一就是提供学生正式接触环境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提高自己的地理理论知识和技能;IGEO的考题不仅有队员单独完成题,还有代表队集体题,相应的奖励也分个人奖和团队奖。在IGEO举办期间,会安排文化晚会、参观观光、交流活动等等。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7-24 17:3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学资源
学会创办了自然地理原理中的四字口诀、提高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策略、中国的草场资源、中国的地表水、中国的地下水、中国的干热风、中国的湖泊、中国的火山、中国的近海、中国的沙漠、地理备课中应坚持四个原则、在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的优效性、如何指导学生用好《地理填充图册》等教学资源。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7-24 17: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精神文化
学会风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学会精神:献身、创新、求实、协作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7-24 17:4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贾益民 于 2018-7-24 21:32 编辑

傅伯杰院士:正在转身中的地理学,从知识、科学到决策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1213/02/12102060_712566940.shtml




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
摘要
面对国内外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的形势,以及培养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地理各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力,中国地理教育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创新;中国地理教育必须对基础地理教育和高等地理教育进行全面的改革。为此提出实施地理学跨越式发展的三条对策,即在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科学的框架下,构建中国地理教育的新体系;在国家标准和适应国际规范的前提下,规范高等地理教育的学科划分和课程体系;在国家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前提下,规范高等地理教育中的地理科学术语。

出版源
《地理学报》 , 2003 , 1 (1) :9-16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7-24 17: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贾益民 于 2018-7-24 21:28 编辑

工作委员会
                                                                名称
成立年月

历任主任
现任  主任  信息
姓名
职称
工作单位
地 址
邮编
电 话
教育工作委员
1979.8
李春芬李之保吴履平张兰生
史培军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系
                                                                北京市新外大街19号
100875
                                                                spj@bnu.edu.cn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7-24 18: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贾益民 于 2018-7-24 20:14 编辑

《地理教育》
主  管: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  办:重庆师范大学
编辑出版:《地理教育》杂志社
编辑委员会主任:史培军
社  长:张述林
主  编:李 晴
电  话:023-65362774
地  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天陈路12号
邮  编:400030
电子信箱:dljy@cqnu.edu.cn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5207
国内统一刊号:CN 50-1089/K
邮发代号:78-19
定  价:6.00元






社  长:张述林(1957年7月生于重庆,山西省浑源县人。重庆师范大学二级教授,人文地理学家,旅游规划专家,地景艺术学者,中国地理学会理事。)

主  编:李  晴(1958年生。重庆师范大学教授,中共党员,地理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地理教育》杂志主编)

副主编:张文革(1966年出生,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何 立

编辑委员会主任:史培军(教授、博士生导师,理学博士北师大常务副校长)

编辑委员会委员:王  民(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韦志榕(人教社总编辑)  李  晴  张亚南(国家考试中心)  钟作慈(特级教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袁书琪(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旅游研究所所长、博(硕)士生导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闽台中心研究员。)  倪  侹(曾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秘书长)  樊  杰(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政策研究-规划(后评价)专家组组长,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1980年2月    创刊,创刊号40页,无正式封面,目录印在封面上

创刊时人力、财力、稿件三不足,白手起家。编辑班子由系上教师兼职,老系主任张健任主编(已去世),其他6位老师任编委。在原四川省学会和原重庆师范学院的帮助下解决了初创时的经费困难。当时作者无稿费,编辑人员都是义务劳动,就这样,全国第一家公开邮发的地理教学刊物与读者见面了,并逐步得到了巩固与发展。

1980—1981年  原四川省内发行,季刊,16开,36页,单色封面

《地理教育》的诞生受到全国各地广大中学地理教师的热烈欢迎,一封封充分肯定、热情洋溢的来信令大家倍受鼓舞,更加坚定了办好刊物的信心。

1982年  国内公开发行,季刊,16开,32页,单色世界大洲轮廓图案封面字号改为小五号字,每期多排2万多字,给予地理教育工作者以更多展示的机会,并改自办发行为邮局公开发行。

1983—1986年  国内公开发行,双月刊,16开,32页,套色封面

封面和内文版式进一步美化,发行量曾一度增加到近3万份。1984年首次聘请一批责任心强、热情肯干、立志地理教育事业的读者作为荐稿、宣传发行的通讯员。

1987—1998年 国内外公开发行,双月刊,大16开,48页,彩色封面

1987年增页后新增部分栏目,1988年起聘请禇亚平教授等专家组成编委会,提高了杂志专业化水平,1989年再次调整栏目使之紧扣中学地理教学内容,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1996重新选聘了一批通讯员,评选了优秀作者,并向读者分发意见表。经过不断改进与实践,1997年起订户逐年增加,到1998年第六期为止共发行了120期,读者遍及全国各地,累计发行200万册以上。

1999—2002年  国内外公开发行,双月刊,大16开,64页,彩色双铜封面

1999年进一步改版扩版后栏目和版式大幅更新,杂志图文并茂,新颖活泼,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反映良好,被评为全国优秀期刊。1999年订户增长率高达21%,为提高来稿刊用率(正刊录用率仅为15%左右)开始编发增刊,受到广大地理教师一致好评。2000年聘请人民教育出版社专家撰文解读2001年在全国推行的高中地理新教材。

2003年至今  国内外公开发行,双月刊,大16开,80页,彩色双铜封面,由于栏目安排、版式设计、印刷质量等方面的逐年提高,精品意识的加强,杂志受到了各方面的欢迎。

张健:《地理教育》杂志社第一任主编,原重庆师范学院地理系系主任。

张承胜:《地理教育》杂志社第二任主编,副教授。

李晴:《地理教育》杂志社第三任主编,原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现任地理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7-24 20: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8年中国地理学大会
(2018 China Conference on Geography, CCG2018)
2018年8月29-30日 陕西●西安
通知(第一轮)

  经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会议研究决定,从2018年起将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年会更名为“中国地理学大会”。经有关方面友好协商,定于2018年8月29-30日在西安召开“2018年中国地理学大会”。诚挚邀请和热烈欢迎全国地理学者和研究生届时齐聚西安,分享新发现、交流新思想、探讨地理学学科的新发展、共绘新时代中国地理学发展蓝图。
  大会将围绕“新时代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主题,总结和交流近年来地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研讨社会经济发展和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利用和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探索新时代中国地理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发展路径。

  一、主办单位
          中国地理学会
          陕西师范大学

  二、承办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陕西省地理学会

  三、协办单位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新蚁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

  四、大会主题与内容
     1. 会议主题:新时代中国地理学的发展
     2. 会议内容:
    (1)新时代自然地理学的内涵和作用;
    (2)新时代人文地理学的创新与使命;
    (3)新时代GIS创新与遥感应用;
    (4)地貌学与地表过程(含人类世的地貌过程);
    (5)气候与全球变化(含气候多尺度变化与风险);
    (6)人与自然环境耦合机理与方法;
    (7)全球生态系统与碳循环;
    (8)水土过程及生态环境效应;
    (9)地理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10)生物地理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11)城市与区域发展;
    (12)海岸海洋与自然地理;
    (13)区域生态与环境治理的水文学;
    (14)乡村振兴与城乡统筹发展;
    (15)高考改革背景下的中学地理教育。

  五、大会学术指导委员会
  主    席:傅伯杰
  副主席:
  安芷生 陈发虎 程国栋 崔 鹏 郭华东 李德仁 李吉均
  刘昌明 刘燕华 陆大道 秦大河 孙鸿烈 邵明安 陶 澍
  童庆禧 王 颖 夏 军 徐冠华 姚檀栋 叶嘉安 郑 度
  周成虎 周卫健 Ronald R. Abler, Yukio Himiyama, Vladimir Kolosov,
  Seungho Lee, Michael Meadows, Jean R. Pitte, Douglas Richardson,
  Kasimov Nikolay, Takashi Todokolo
  委    员:
  保继刚 柴彦威 蔡运龙 陈    田 陈    曦 邓    伟 邓祥征
  丁金宏 董治宝 杜德斌 段学军 樊    杰 方创琳 葛全胜
  宫辉力 顾行发 韩增林 何大明 冷疏影 李国平 李栓科
  李同昇 李小建 梁    怡 刘    闯 刘鸿雁 刘纪远 刘    敏
  刘    毅 刘宝元 刘卫东 刘彦随 刘云刚 鹿化煜 闾国年
  罗    静 马    巍 彭    斌 秦伯强 史培军 宋长青 王劲峰
  王    民 王士君 王    涛 王仰麟 王学军 吴松弟 薛德升
  杨桂山 杨林生 杨玉盛 俞立中 臧淑英 张    捷 张平宇
  张镱锂 张振克 甄    峰 郑景云 钟耳顺 周介铭 周力平
  周尚意 朱    竑 朱立平

  六、大会组织委员会
  主    席:
        傅伯杰 院士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
  程光旭 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副主席:
        张国友 研究员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执行秘书长
  杨祖培 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
  董治宝 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院长、陕西省地理学会理事长
  委    员:(由各承办单位、协办单位主要工作人员组成)
  秘书长:董治宝(兼)
  副秘书长:赵振斌 郑海博 葛    淼 李琛妍

  七、重要日期
  3月21日:发布第一轮通知
  4月30日:发布第二轮通知、会议网站开通
  6月30日:早期注册缴费优惠截止
  7月31日:提交论文摘要和正式注册截止
  8月15日:提交参评青年优秀论文全文截止
  8月20日:发布第三轮通知和会议指南

  八、会议费用
  与会者需缴纳会议注册费(含参会许可、会议材料、场地租用和会间用餐等)。一般与会者1600元/人,其中,中国地理学会有效注册会员1200元/人;在校学生1000元/人,其中,中国地理学会有效注册学生会员800元/人。早期注册缴费可享受优惠价格。往返交通、会间住宿及会后野外学术实习与考察费用自理。



会议代表

6月30日(含)前

7月1日及以后


正式代表(地理学会有效会员)

1000元/人

1200元/人


正式代表(非会员)

1400元/人

1600元/人


学生代表(地理学会有效会员)

700元/人

800元/人


学生代表及陪同人员(非会员)

900元/人

1000元/人




  九、野外学术实习与考察
  会议暂设4条野外学术实习与考察路线,在第二轮通知中将进一步明确。
  A线:西安人文历史与古城保护考察(暂定1天);
  B线:太白山地区地貌、气候、植被与土壤(暂定3天);
  C线:黄土高原地貌与黄土沉积(暂定3天);
  D线:黄河-渭河三角洲地区湿地、沙地综合考察(暂定2天)。

  十、会议交流形式
  大会设特邀口头报告、分会场口头报告、分会场展板等不同类型的交流形式。大会将发放《2018年中国地理学大会摘要汇编》(电子版),供会议代表参考使用。

  十一、会议专题征集
  除前述会议专题内容外,大会分会场专题也可由专家学者联名自由申请设立。论文(摘要)接受、报告安排由专题召集人负责。现公开征集专题,请拟组织专题会场的学者(要求具有高级职称、五人以上联名申请),将召集人姓名、专题名称、专题简介(200字以内)等信息在2018年4月15日前发给会议联系人赵振斌(zhaozhb@snnu.edu.cn)。由大会秘书处讨论后确定分会场专题,第二轮通知中正式发布。提交论文摘要不足10篇的专题将并入其他专题。

  十二、青年优秀论文
  大会将评选表彰青年(≤40岁)优秀论文20篇,参评者需提交论文全文并到会报告。获奖论文将在闭幕式上进行颁奖。

  十三、会议联系人
  赵振斌:029-85310530; zhaozhb@snnu.edu.cn
  郑海博:029-85310522; zhb@snnu.edu.cn
  李琛妍:010-64870663; lichenyan@igsnrr.ac.cn
  注:大会网址将于第二轮通知时正式启用,届时请在网上注册、提交摘要和缴费。


  中国地理学会
  陕西师范大学
  2018年3月20日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7-24 20: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贾益民 于 2018-7-24 20:28 编辑

国际地理大会
国际地理大会(IGC)是国际地理联合会(IGU)主办的四年一届的国际地理学学术会议。
历史沿革编辑
早在1871年,以欧洲为主的地理学家们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发起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地理大会。
举办10届大会之后,到了1922年,为了规范国际地理大会的组织领导,各国代表又发起成立了国际地理联合会(IGU)。
在IGU的主导下,国际地理学大会已经成为全球地理学界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强的国际盛会。
中国的参与情况

1934年,中国地理学会派吕炯参加了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14届国际地理大会,这是中国学者最早参加国际地理大会。 [3]
1949年,中国地理学会派林超参加了在葡萄牙里斯本举行的第16届国际地理大会,并代表中国申请加入了国际地理联合会。[3]
中国地理学会组织中国学者参加了1980年以来的历届国际地理大会以及期间的IGU区域会议,并且于1990年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IGU亚太区域会议。 [3]
2008年8月12-15日,第31届国际地理大会在突尼斯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1000多名地理工作者参加了大会的学术交流。大会通过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了2016年第33届国际地理学大会的主办国。中国北京以30比10的绝对优势战胜俄罗斯莫斯科,取得了2016年国际地理大会的举办权。 [1]
2016年8月21-25日,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于中国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大会的主题是“构建我们的和谐世界”,目的是促进人类和国际社会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尊重差异,尊重不同地域的科学与文化的理解,引导科技工作者深入开展对全球变化、未来地球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开幕式上,大会组委会主席、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国际地理联合会(IGU)主席Vladimir Kolosov,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气象局原局长、中科院院士秦大河,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束为,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等发表了致辞,今天同时还举行国际地理奥赛金奖颁发仪式。围绕大会主题,该届大会设有200多个专题分会场,除IGU所属专门委员会组织的面向国际前沿的分会场外,大会组织委员会设立了“地理科学与未来地球;气候变化与全球共识;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环境-健康与社会福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地理学”5个方面的热点问题,引导与会者展开交流和讨论。另外,大会组织委员会还专门组织了“一带一路”、“中亚论坛”、“山地论坛”等面向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议题;以及“非洲对话”、“拉美对话”、“青年沙龙”和“专题讲座”等特殊板块。届时,将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人专家学者参会,提交大会论文(摘要)3800多篇。
国际地理联合会 国际地理联合会(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世界各国地理学术团体联合组成的学术性组织。英文缩写IGU。1922年在布鲁塞尔正式成立。宗旨是:推动国际间合作与交流;开展学术讨论与研究;组织国际学术会议与出版刊物;对有特殊贡献的地理学家授予桂冠荣誉奖状(从1976年23届大会开始)。由其组织的国际地理大会每隔4年左右轮流在各国首都召开一次。领导机构为执行委员会,委员(包括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兼司库)由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任期4年,只能连任两届。联合会下设若干专业委员会和研究组,分别负责组织有关专业学术活动。中国于1949年4月参加国际地理联合会。
宗旨
IGU的宗旨是:促进地理学问题的研究;创议和协调需要国际合作的研究,并为它们提供科学讨论和出版的条件;推动地理学家参与有关国际组织的工作;促进地理资料和有关文件在成员国之间的交流;发起组织国际地理大会、区域性会议和与联合会有关的专业学术会议;参与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促进地理学的研究与应用;推动地理学中所使用的方法、术语和符号的国际标准化与统一。
会员IGU已有90多个会员。凡申请入会者,都应先向联合会执行委员会秘书长提出申请,由执委会讨论通过后,再由全体大会决定。  1988年,国际地理联合会有78个会员国、10个准会员国(不交纳会费)。中国于1949年4月参加国际地理联合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席位问题长期未参加活动。1984年在巴黎召开的第25届国际地理大会修改了有关章程,恢复了中国的会籍。并于1988年在澳大利亚召开的第26届国际地理大会上当选为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 [3]
按原来的会章规定,IGU的会员应是国家。1984年在巴黎召开的第25届国际地理大会上,为恢复我国在国际地理联合会的席位,中国代表提出修改建议,将联合会会章中的“国家委员会”改为“对应IGU的委员会”(Committee for IGU)。此建议经执委会同意和全体代表大会通过,会章得到修改。这样,

中国作为一个成员国,当时有2个入会团体,一是中国地理学会,二是位于台北的地理学会。1997年香港回归后,中国在IGU中有3个席位。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7-24 20:3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贾益民 于 2018-7-24 20:37 编辑

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中国委员会成立



2016年8月18日上午,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了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IGU-CGE)的特别研讨会,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IGU-CGE)主席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John LIDSTONE教授、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Joop van der Schee教授,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IGU-CGE)秘书长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Clare Brooks博士、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汪荣明教授等中外学者90余人出席会议,本次会议旨在加强中外学术交流,推动中学地理课程深化改革,促进地理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在会上成立了IGU-CGE的中国委员会,秘书处设在浙江师范大学。由IGU-CGE秘书长Clare Brooks博士宣布中国委员会成立并宣读中国委员会理事会成员名单,浙江师范大学校长、国际地理与环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蒋国俊教授担任顾问,张建珍博士担任秘书长。随后,由IGU-CGE的两位联合主席John LIDSTONE和Joop van der Schee为中国委员会揭牌,并由John LIDSTONE、Joop van der Schee、Clare Brooks博士、俞立中教授,刘敏教授、段玉山教授和张建珍博士共同按下水晶魔方,代表IGU-CGE中国委员会工作正式启动。随后,张建珍博士代表中国委员会发言指出,自1992年《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发表以来,世界各国地理教育研究领域的交流与研讨在加强。然而,世界各国地理教育的地位、课程设置存在极大的差异,这迫切需要各国地理教育工作者携起手来共同推动地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新成立的中国委员会将在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不断宣传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的工作和宪章等,致力于促进中国和世界地理教育的进一步提升,做好中国地理教育与世界地理教育的桥梁,不断推动中国地理教育国际化。随后,张建珍博士主持了学术论坛:The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International Geography Education。
      据悉,国际地理联合会(IGU)成立于1922年,有着9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最权威的地理学术组织,它主办的“国际地理大会”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国际地理学盛会。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IGU-CGE)是其二级学术组织,是全球公认的地理教育研究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学术组织。2016年8月21日至25日,“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首次于北京召开。此次盛会对于地理教育界而言,也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会上颁布了《2016地理教育国际宪章》,这是自1992年《地理教育国际宪章》颁布20余年来首次颁布新的宪章。据悉,《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是指导世界各国地理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文献,具有重大影响。《2016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经过1年多时间的讨论,经咨询全球80余位学者意见不断完善形成,浙江师范大学张建珍博士参与了《2016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意见征集过程,并对其提出意见。《2016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于8月24日上午在北京国际地理大会上由国际地理联合会同时颁布英中文版本,其中中文版本由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委托浙江师范大学张建珍博士等学者翻译完成。

http://www.xingyun.org.cn/thread-13535-1-1.html
2016地理教育国际宪章

张建珍 段玉山 龚倩 译

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

二O一六年八月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7-24 20:4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贾益民 于 2018-7-25 21:23 编辑

梳理一下,解不开心中的谜团:

中国地理学会怎么了?
为什么那么多年、那么多专业团体、那么多人参加的会议却影响甚微。
难道仅仅是因为有中国的三个成员?为什么不能像清华的校歌说的那样”立德立言无问西东“么?
1931年12月2日,梅贻琦在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论断。

中国地理学会下面的教育工作委员会,为什么名存实亡了?

希望IGU-CGE的中国委员会切实为中国的地理教育做出名副其实的贡献。




但愿作为弱势的学科,更自立自强。


没有了学科支撑,地理教育将是无源之水;没有教育基础,学科发展将后继无人。


在大力倡导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的今天,希望历史的悲剧不要重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8-8-15 13: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8-8-15 13:13 编辑

中国地理学会,从2001年开始举办年会,但中学地理教育基本上被边缘化,(参见2018中国地理学大会http://www.ccg2018.cn/dct/page/1)[img][/img]
原来中国地理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是北师大史培军,《地理教育》是其会刊)和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俞立中秘书长段玉山《地理教学》是其会刊)基本上一个套人马两块牌子,但不知道何时已经是完全两个机构。(参见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中学地理教学专家委员会”https://wenku.baidu.com/view/2d1974e2b84ae45c3b358c99.html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8-8-17 18: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地理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
李春芬
李春芬(1912—1996),江苏兴化白驹镇人 [1]  ,我国近代区域地理学的主要奠基人。研究涉及自然地理、自然区划、理论地理、城市地理、农业地理、区域地理等学科领域,其中以世界区域地理的成果最为卓著。 [2]
1933年考入中央大学外语系,次年转入地理系。1937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40年转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研究生院受教于地理学家泰勒(G.Taylor)教授。1943年获加拿大第一个地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赴美国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44年进美国内政部地名局工作。
1952年转入华东师范大学,出任地理系首任系主任, 并在担任该系主任26年的时间里,将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建成了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地理系科。
李春芬先生不但是一位声名卓着的区域地理学家, 还是一位有贡献的地理教育家。全国解放后,他受命先后创立三个地理系(科):浙江大学理学院地理系(1949年)、杭州大学地理系的前身——浙江师专地理科(1951年)和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1952年)。 国家初建,百废俱兴。要办好一个地理系,尽快为国家经济建设输送优秀人才,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为办成第一流的地理系,李春芬先生下了很大的功夫,他首先注意充分利用原有的基础。在浙大地理系的创建中,原浙大史地系的长处和优点,他都兼容并畜,并很好地利用来为新中国服务。李先生在分析了全面情况之后,认定该系的科研工作具有很大的潜力,于是他极力推动全系教师开展联系实际的科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撰写论文,选登有关的《学报》,把浙大地理系办得生气勃勃,很有特色。
李之保
没有查到百科词条
吴履平
吴履平是江苏南京人,女,中国共产党党员,编审。195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历任教育部普教司、中学司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是中国地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曾参与研究制订全日制中小学工作条例、教学计划、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和小学社会课教学大纲,研究编写和审定中小学、师范学校等地理教材、中学人口教育教材。主编有《人口教育丛书》、《初中地理教材分析和研究》
张兰生
张兰生(1928—)地理学家。浙江浦江人。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地理系。1952年年至1984年,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地理系副主任、主任等职。1984年起任北京师范教务长。在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创建自然灾害研究室,并兼任研究室主任。还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地理学报》副主编,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地理、大气、海洋、环境学科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国际地理协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委员等职。主要著作有:《中国自然地理·地表水》(主要作者之一)、《Reconstruction of the Climate the Late lce Age im East China》等。
史培军
http://daxue.netbig.com/63/teacher/16309/
1982.02-1978.03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系学士
1984.10-1982.02 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硕士
1988.12-1986.09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博士
1996.09-1995.09 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自然资源学院博士后
2006.03-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2008.02- 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8-8-18 16: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吴传钧出生于书香门弟。父亲是东吴大学法律系教授,当过法官和律师,还是著名书法家。母亲是一位贤妻良母  型的家庭妇女。吴传钧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出于朴素的爱国愿望,立志走“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1936年高中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大学地理系。1941年7月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后,考入本校研究生院,成为该院地理学专业第一位硕士生。1943年7月获得理科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当讲师。1945年,进入英国利物浦大学研究生院深造。1948年7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毅然返回到正处于动乱之中的祖国。吴传钧长期从事地理学的综合研究,是中国现代经济地理学与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学科带头人。20世纪50年代提出经济地理学并非一般所说的经济科学,而是与自然科学及技术科学密切交叉,具有自然—技术—经济三结合特点的边缘科学。80年代提出地理学的中心研究课题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发展过程、机理和结构特征、发展趋向和优化调控,这些学术见解推进了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吴传钧的研究是随着20世纪中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而进行的。他立足于地理学,广泛涉及人文地理学的诸多研究领域,并在学科建设、学术组织、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都有重要建树。
  吴传钧学术研究最初侧重于农业地理和土地利用,并始终把这两者作为研究的重点,为发展中国农业地理学研究和土地利用研究奠定了基础。他认为,“人口多、耕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农业有别于国民经济其他生产部门的显著特点在于,它和地理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在中国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困难时期,地理学为农业服务,既可以发挥学科优势,又能够在生产实践中促进学科发展。而土地利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正是地理学着力研究的问题”。他研究农业地理就是从土地利用入手。他的“中国粮食地理”、“威远山区的土地利用”、“中国稻作经济”三篇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都属于这两个范畴。20世纪50年代初,他调查了南京市土地利用情况,并编制了中国第一幅大比例尺彩色土地利用图。随后,他参加了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进行东北地区土地利用研究。60年代他从事一系列以农业区划为中心的工作。70年代初期,他进行大兴安岭地区宜农荒地资源考察,又到东南、西北和西南各省区进行农业生产典型调查。随后,他承担全国科技发展规划第108项重点任务。期间,由他负责设计、组织全国协作完成的755万字《中国农业地理丛书》,已由美国国会图书馆译成英文。他主编该丛书的主卷《中国农业地理总论》,对中国农业生产发展条件、特点、水平、潜力及地域差异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理论概括。其中有关对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山区综合开发的论证均被生产部门所采纳。这项成果为后来由国家农业区划委员会主持的全国农业区划工作奠定了基础。80年代初,吴传钧受中国科学院委托,主持全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编制和研究的国家重点课题。所编制的《中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是他组织全国41个单位300人历时10年完成的世界上第一本全国规模的小比例尺土地利用图集。在该图集中,他创造性地设计了用底色、线条、符号、注记来表现3个层次66个类型的方法,使图面直观地反映了中国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和分布规律,超过了美、英、日、苏等国土地利用分类和制图水平,在设计水平、分类系统、图幅载量等各个方面均位居国际领先地位,成为中国搞好国土资源管理,制定农业发展规划,进行国力综合研究的科学依据。同时,在他领导下制定的《1∶100万土地利用制图规范》成为编制土地利用图以及开展全国性土地利用研究的指南。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8-8-18 16:4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恩 师 颂 - 献给林超教授百年华诞

刘 闯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转载 揭阳日报 2009年11月11日)

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恩师的故乡-广东省揭阳市 [1],
来到恩师曾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学堂-揭阳真理中学 [2]。
之前,我曾一遍又一遍地读过恩师的生平-他出生在揭阳。
然而,揭阳在我的脑海中只是几个汉字,就是一个地名。
今天,我置身于山、水、海、田、文“五味地理” [3]俱全的揭阳,
踏上被榕江南北河环绕的宝葫芦 [4]的重心-江夏村,
融入以“言真理、思真理、追求真理”为校风的真理中学,
这里的一切能让我感觉到揭阳养育出恩师这样的人才,
是有其家庭和家乡的渊源。
我感慨万千。
我愿借这个机会与大家分享我的感言,
我的感言题目是“恩师颂”。

我的恩师是林超教授,
他是你们真理中学创建人-林建中校长的长子,
也是你们真理中学的学长。

他于1909年4月13日出生在揭阳江夏村。
他是在教堂的赞美诗 [5]和追求真理的校风熏陶中长大。
在真理中学毕业后,他17岁考入岭南大学,后入中山大学哲学系。
他出类拔萃的英文读、说、翻译和写作水平使他在大学学生时代就成为中山大学地理系系主任、德国教授的授课翻译。
他热爱地理学,21岁的他在中山大学以优异的成绩在地理系提前毕业,
并留在中山大学地理系任助教 [6]。
1934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中英教育基金的资助(中英庚款),
到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求学。
1938年他获得博士学位,
他是英国利物浦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地理学博士学位获得者 [7]!
我为真理中学自豪,
因为你们的学长在异国他乡,
在英国的利物浦大学建立了我们中华民族永远骄傲的丰碑!

在抗日战争战火纷飞的1938年,
他来不及戴上博士帽,就应祖国之召急切回国,
接任了中山大学地理系系主任的重担,
这一年,他29岁。
他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地理系系主任!
30岁,他又被提升为中山大学理学院代院长,西南联大教授。
他被誉为最年轻有才的大学理学院院长 [8]。

1940年他参与创建中国地理研究所,
他是中国地理研究所开创时期有突出贡献的功勋专家之一。
作为研究员和人生地理组组长 [9],
他出色地领导同仁完成了“乡土地理调查手册 [10]”,
这是我国近代、现代地理学史上第一个地理调查标准,
他为我国地理科学考察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开凿了先河。
在这个基础上完成的“嘉陵江流域地理考察报告 [11]”
堪称是“乡土地理调查手册”的姊妹篇,
被誉为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地理研究的杰作 [12]。
他人在偏远的北培,
却发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地理基础及其展望 [13]”的叫绝之作,
他以地理位置、资源、人口为基础,论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负之必然,
这是我国民国以来最有卓识的军事地理不朽之作!
他对云南边疆、新疆边疆、蒙古边疆的地理考察和研究 [14],
充分体现了他忧国之心和作为地理大家科学救国之情。
除此之外,他又积极参与创建《地理》杂志(中国国家地理前身)和《地理学报》杂志,
他是这二个地理界权威杂志创刊号出版委员会的委员 [15] [16]。

1947年,作为中国地理界的领军人物,
他勇敢地担负起中国地理研究所第三任所长的重担,
这一年,他38岁。
他是截至目前为止,在中国地理学发展史上最年轻的地理所所长!
在他的领导和组织下,
中国地理研究所从重庆的北培东迁至南京。
在民不聊生,物价飞涨的年月,
他上下奔走,四处筹款,
就象他的父亲当年为真理中学的建立和发展四处奔波筹款一样,
为的就是留住中国地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
并让他们能过上略微体面一点的生活,
也为了研究所能够得到维持和发展。
正是由于他的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解放前夕的中国地理研究所成为我国地理学最重要的人才储备库,
才为解放后的北京地理研究所 [17]、南京地理研究所、广州地理研究所 [18]和西北地区地理学(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 [19]、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等)的创立和发展输送了宝贵的地理学人才。

1949年是一个伟大的年份,
新中国在这年诞生;
1949年对于中国地理学来说也是一个伟大的年份,
国际地理联合会在停止了15年后于4月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第16届世界大会。
恩师以中国地理研究所所长和中国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参加了这次大会 [20]。
然而,中国只有他一人出席这次会议,
他没有一位帮手,也没有一位可以商议之人。
为了中国能够取得国际地理联合会国家会员的资格,
他提前来到里斯本,在大会的第一天,
就向大会秘书长递交了中国加入国际地理联合会的申请 [21]。
之后,他一个人在会上、会下展开了全方位的科技外交的斡旋。
他的确是太有才了,
他那封字字句句牵动决策者投票举向的申请函和成功的外交斡旋,
终于使国际地理联合会最高审议大会做出了接纳中国作为国家会员的决议 [22]!
他真了不起,
他一个人把中国地理学会走向世界的历史向前推进了35年 [23]!
他是中国地理学会走向世界第一人 [24]!

1950年2月,当他手捧着中国成为国际地理联合会正式会员国的成果,
当他把在会后亲手一本本挑选、千辛万苦购置和“几经交涉”才带回国的600公斤外文图书资料交给中国地理研究所后 [25],
他被调离地理研究所,到北京待命。

天有不测风雨,他遭遇到“莫须有”的怀疑和突如其来的打击。
1950年9月,他被安排在清华大学任教授 [26],后转北京大学任教授。
但是,“极左”的思潮和“莫须有”的怀疑让他付出了太大的代价!

他一人出席国际地理联合会第16次世界大会的历史成为无中国人可以出面证明的“历史不清”问题,
他为什么在这个关键时刻不留在国内迎接解放,而到外国去的问题“交代”数遍也无人理解,
他因而长期地被“挂”起来,不能被使用 [27]。
他的人文地理课程成为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典型案例,
他写的许多论文、译作,均不能冠以他的名字,这些文章或无名、或冠以他人名字发表。

什么人能够忍受这么大的委屈!
什么人可以接受这么大的落差!
要知道,
1949年的他,不仅仅是中国地理研究所的所长,
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次世界大会中国代表团唯一的顾问 [28],
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干旱区委员会15人专家组第二号人物-书记报告专家 [29];
他是英国文化委员会中国顾问 [30],
他是国民党政府迁台应许给予厚禄和显赫地位的重点专家之一,
他有去美国的邀请和条件,那里有他的亲属,
他有留在英国的便利,那里有他的母校,有他的朋友,
….
然而,他什么都没有选择,
带着他采购的222本外文书籍回国了 [31]。
我问过他:“您冒着这么大的政治风险去做这件事,为什么?那么好的邀请您不去,选择回国,您不后悔吗?”
他的回答简练而钢劲:“我是地理研究所所长啊!”,“我的事业在中国啊!”

我的恩师是伟大的!
他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对地理学事业的贡献,
他的伟大,更在于无论什么都淡不去他对祖国的那份热爱和
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他对地理学事业那份责任感!
他就象那黄山上的迎客松,
任凭凌烈寒风吹打,任凭狂风骤雨洗涤,
即便没有肥沃土壤,即便缺少阳光雨露,
他还是那样挺拔、照样那样翠绿!
这棵大树靠的是什么?
他靠的是内在!是内在那无穷的生命力和深深扎在岩缝中的根!!

我的恩师是伟大的!
他的伟大,也不仅仅在于他能够无怨无悔地承受着这对于一般人来说难以承受的一切,
他的伟大,还在于他在这严冬的岁月里没有蜷缩,
他义无反顾地继续他的地理学研究,
而且在他的研究中不断地创造辉煌!

1950年,他仔细地研究了在英国购置并带回来的30多本关于西藏的地图和书籍 [32],
研究了西藏地理和人文历史,
考证了世界第一高峰命名的来龙去脉,
他果断提出将世界第一高峰由埃拂勒斯峰正名为珠穆朗玛峰的意见 [33]。
1952年,经政务院批准全国使用珠穆朗玛峰这个名子。
1954年,他发表了大学教学使用的“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大纲” [34] ,
该区划方案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自然地理区划方案,
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称他为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 [35] 。
1960年,他提出由下至上开展地理区划的方法论 [36],
1965年,他提出开展土地类型研究的理论,并以北京市山区为例做出案例研究 [37],
20世纪70年代,他翻译了大量的外文资料,编撰了“国内外土地分类和景观学研究” [38] ;

冬天终于过去,当科学春风吹满大地的时候 [39],
他已经是近70岁高龄的老人。
他在对地理学进行理论总结的同时 [40] ,
向国内推荐新兴的景观生态学,
也特别关注地理学教育,
他提出要对高等学校地理教育进行调整, [41]
要特别关注对地理学人才培养的问题。 [42]

他身体力行,
他把他对地理学事业的全部热爱都倾注在培养学生的大业上。
他是北京大学第一批博士生导师,
他是北京大学地理系博士后流动站的创建人。

他不拘一格选学生 [43],
他用自己的钱请亲属朋友在国外为学生买书 [44],
他把自己的书房当作课堂,
他亲自整理国内外最新成果资料供学生们学习,
他把世界水平地理学热点议题拿到课堂上让学生们讨论,
他把学生推荐到国内外地理学的前沿 [45],
他为学生们的进步竭尽全力!

恩师在军事政治地理学、人文经济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地球信息科学、地理教育学、地理学科技外交等一系列领域中,均为国家培养出起到传承作用的接班人。

他培养的第一位博士被中国人们解放军引进,
成为我军第一位具有博士学位的现役军人。
恩师在抗日战争时期创立的军事政治地理学的事业已经由这位具有少将军衔、
中国军事地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员的学生继承和发扬光大;

他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后加拿大高访后回国,现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北京大学继续开设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课程,一本本关于中国地理多样性和区域开发的论著在这里产出。

这就是他的学生们:
美国高访后回国,现任中国区域协会会长、区域经济杂志主编、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政府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经济地理,区域开发;

在美国博士后并在北美工作七年后回国,现任联合国促进发展中国家科学数据共享与应用全球联盟共同主席,联合国信息通讯技术与发展全球联盟高级顾问,国际地球观测卫星委员会信息系统与服务工作组用户副主席,北京大学林超地理学奖奖学金项目创建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兼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世界资源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地球信息科学,世界地理与世界资源;

在英国进修、比利时博士后回国,现任国际景观生态学会副主席兼中国分会主席,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的位置上服务了八年,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综合自然地理,景观生态学;

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定量地理学,地理学教育;

首都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北京市优秀教师,研究方向:区域地理学,地理教育;

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综合自然地理、土地生态与可持续农业、高等教育;

加拿大、美国高访后回国,全国高等院校中国地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综合自然地理,自然资源,自然保护;

美国、加拿大高访后回国,中山大学校长助理、地理与规划学院院长,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旅游科学院会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旅游地理,区域规划,地理教育。

经他推荐出国留学并在学术上有造诣、在国外工作的学生也是历历可数:
如:美国塔克萨斯州立大学地理系教授,美国迈阿密州政府地理信息系统管理官员等。

恩师以他在地理学领域古今、中外、文理囊括的渊博学识,
理论、方法、科研、教学、独立研究、领衔带队皆通的丰富阅历,
还有他那海纳百川的人格魅力,
终于在他有生之年被中国地理学界所认识。
1984年他被拥戴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的总主编 [46]。
地理界的各路“诸侯”聚集在他的旗帜下,
一本中英文本地理学名词词典出版了 [47],
一本权威性的、中国版的大百科全书地理卷问世了 [48]!

春蚕到死丝方尽,
1991年6月1日,他抚摸着刚刚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
在北大医院与他的亲属、他的学生和他眷恋并为之奋斗一生的地理学事业告别,
安详地合上他那慈祥的双目,
走完他82岁的人生历程。
之后,他与中国许多著名文人、名流一样安息在松柏翠绿的北京万安公墓。

今年恩师诞辰百年,
中国地理学会将纪念恩师诞辰百年的活动纳入到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00周年纪念活动日程中。
北京大学、中科院地理资源所、中国地理学会、中山大学[49] 、国际地理联合会、利物浦大学和家乡揭阳等150多位专家学者于金秋十月汇聚北京,纪念恩师百年华诞.

北京大学校长称他是北大的骄傲 [50],
中国地理学会誉他为地理学大师 [51];
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冠他地理学泰斗(GIANT) [52]
中山大学地理与规划院长把他誉为地理之星 [53]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和南京地理湖泊所长纪念他为我们的好所长 [54]
揭阳市政府领导称他为家乡杰出的先贤 [55]
利物浦大学教务长赞美他是利物浦大学与中国合作的开端者 [56];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将他的学术思想和成就认做中国地理学的宝贵财富 [57]
大百科全书总编辑部称他是众望所归的地理学编撰领衔专家 [58];
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秘书长称他是值得后辈敬仰和缅怀的学者 [59]
“我的父亲去世得早,如果我能选择父亲的话,我就选择他”!北大的一位教授转达了来自英国学者的信息 [60],

国际景观学会中国分会 [61]、北京大学 [62]、北京师范大学 [63]、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 [64]、东北师范大学 [65]、首都师范大学 [67]、中科院沈阳生态所 [66]、复旦大学 [68]、林超地理学奖获得者 [69]……….

15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异口同声:他开创了中国地理学走向世界的新纪元!!

他象他亲自为之正名的珠穆朗玛一样,巍峨屹立在世界之巅,
他是那样的孤独,又是那样的被群山簇拥;
他是学者、长者、一代宗师 [70] [71],
他是终生为地理学事业而殚精竭虑的谦谦君子 [72]!
他才华横溢的地理学学识和德高望重的真人人品,
犹如那天使展开的双翼,
自由地舒展在地理学的天堂!
他是中华地理一奇峰 [73]
他是中国地理学的国粹!
随着岁月长河的缓缓流淌,
他那璀璨的光芒终将在中国地理学的国宝库中闪烁!

今天,真理中学将恩师一家故居(林建中故居)“敬德堂”重建 [74],
并将其辟为真理中学校史馆。
我们在全校三千多名师生雷鸣般掌声和“今天是个好日子”优美歌声的伴随下,
向恩师纪念室敬献我们在地理学事业继往开来的成绩 [75];
何时归故里 [76]?
今日踏新村 [77]!
师生情深在这里沉淀。

在“敬德堂”前我们深情地栽下了“恩师树”。 [78]
一锹一锹的泥土,连同每位学生的感恩和怀念之情,
培在那蓝天白云衬托的玉兰树下。
那洁白的玉兰花,
象征着我们恩师一世的清白!
她那先花后叶的生态习性,
是我们恩师一生品格的真实写照:
没有绿叶的扶衬,他也会把美丽带给人间!!

我在参观“敬德堂”时,一首真理中学的校歌映入我的眼帘,
真理,我校才之渊,
真理,我校寿无疆;
这首真理之歌真好!
她终于让我找到了为什么恩师能够毕生坚忍不拔、百折不挠这个令人费解问题的答案!

我赞美真理中学之灵,
我颂扬真理中学之魂,
我衷心祝愿真理中学这首百年老校的真理之歌,
这首曾伴随着恩师毕生之歌,
响彻揭阳,
超出广东!
越过中国!!
走向世界!!!
注释:

揭阳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潮汕平原,属地级市,辖1区(榕城区)、3县(揭东、揭西、惠来)和1县级市(普宁市)。2008年末,人口641万人;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320余万人,归侨180余万人,是著名侨乡。
揭阳真理中学1906年创立,广东省一级学校,现有53个初中教学班,学生3000余人,教职员工200余人
山、水、海、田、文“五味地理”指:山:揭西的大北山,大北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此,全市森林覆盖率46.9%,水:广东省第二大河-榕江及龙江、练江三大水系,海:濒临南海,海域面积7689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82公里,沿海岛屿30多个,田:陆地面积5240平方公里,其中,中部、南部和东南部都是广阔肥沃的榕江冲积平原和滨海沉积平原。素称“鱼米之乡”。 文:粤东古邑,历史悠久,潮汕文明发祥地,秦公元前214年设立揭阳戍守区,汉公元前111年建制揭阳县。1991年立为地级市,如今正遇区域跨越式发展阶段,高速公路、揭阳潮汕机场、风力和火力电站、石油冶炼、核电站等建设项目先后启动。
榕江在揭阳榕城区分为二支水系,即南河和北河。二河之间包围的陆地呈宝葫芦状,渔湖镇江夏村位其重心位置。
林永信(广东省揭阳市政府办公室),诗书绵世泽 大爱育英才,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资料, 2009年10月,P113-122。 林超教授的父亲林建中,1906年创办了揭阳真理中学;祖父林奕德牧师,1902年在江夏村创办渔湖第一所初级小学-养蒙学校
司徒尚纪(中山大学教授)一颗地理新星的升起-著名地理学家林超教授在中山大学的成长和贡献,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资料, 2009年10月,P27-40。
David Sadler, The Begi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Cooperation Between Geography in Liverpool and in China (利物浦大学与中国在地理学方面合作的开端与发展),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资料, 2009年10月,P41-50.。1938年林超获得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学博士学位,导师是著名区域地理学专家罗士培教授。罗士培教授后来担任英国文化委员会驻中国办事处主任,1947年于南京逝世。
赵济(北京师范大学原地理系主任、教授)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2009年10月16日,北京大学),赵济教授原话引自北京师范大学周廷儒院士评语
中国地理研究所二十九年度(1940年)概况,地理, 1941, 1(1)
林超、王德基、郑象铣、薛贻源,乡土地理调查手册, 地理, 1941, 1(2)
林超、楼同茂等,嘉陵江流域地理考察报告,地理专刊第一号,中国地理研究所,1946年。
高泳源, 中国地理研究所(1940~1999)记略. 地理研究, 1985, 4(1)
林超,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地理基础及其展望, 地理, 1941, 1(3).
林超,滇缅北段未定界边境之地理及政治问题,地理学季刊,1933, 1(2).
地理学报创刊号,中国地理学会编辑,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九月
地理创刊号, 中国地理研究所编辑,1941, 1(1)
吴传均研究员等转入北京地理研究所
罗开富研究员等转入广州地理研究所
黄国璋教授等转入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
National Committee Adhering to THE I.G.U., IGU Newsletter, No.1, Vol.1, January 1950.
1949年4月9日林超向IGU大会秘书长递交的中国申请的手稿影印件,刘闯,中国地理学会走向世界第一人-林超教授在中国地理研究所任职期间地理学术活动考证研究,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资料, 2009年10月,P68-69.
国际地理联合会通讯,1950,1(1), IGU Newsletter, No.1, Vol.1, January 1950.
由吴传均理事长率领的中国地理学会代表团于1984年参加国际地理联合会第25届世界大会,并在该会上恢复中国在国际地理联合会会员国地位。该项成果与1949年IGU批准中国会员国相差35年。
刘闯,中国地理学会走向世界第一人-林超教授在中国地理研究所任职期间地理学术活动考证研究,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资料, 2009年10月,P53-84。
广州市军管会贸易处进口申请书记及许可证,1950年4月10日。
国立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叶企孙、副主任委员周培源、副主任委员吴晗给林超教授担任清华大学地学系地理组教授的聘书,1950.08.10
王恩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2009年10月16日,北京大学)。
Provisional List of Delegation to the Fourth Session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as of 15 September 1949, UNESCO 4C/INF/4(rev.2), Paris, 19 September 1949.
林超,1949-1950期间在国外活动报告
林超,1949年出国报表
中国海关洋货进口报单,进口口岸深圳,1950年5月9日。
林超教授从伦敦托运书籍清单,伦敦,1950年2月
署名内部报告题目为“珠穆朗玛的发现与命名”于1954年北京大学印刷厂油印,公开署名论文“珠穆朗玛的发现与命名”发表于北京大学学报,1958年4期。
林超、冯绳武、关伯仁,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大纲,北京大学地理系,1954年。
蔡运龙,林超的学术思想与成就,地理学报,1993,48(3)
林超,河北省及其附近地区自然区划工作的一些经验,地理学报,1960, 26(1)
林超、李昌文,北京山区土地类型及自然区划初步研究,中国地理学会1963年会员论文集(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65年。
林超,国内外土地分类和景观学研究油印稿,北京大学,1982年。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带来了科学的春天。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讲话,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的著名论断。
林超,试论地理学的性质,地理科学,1981,1(2).
林超,关于高等学校的地理教育,地理科学,1982,2(3).
林超,地理学与地理学人才的培养,地理知识,1988年,9期。
1985年1月,林超教授在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上决定招收刘闯作为他的博士研究生,他向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申请不需要考试直接录取,获得批准。次年,刘闯入学。这是北京大学首次破例博士生不经过考试入学。在招收傅伯杰入学时,专业课免考入学。
刘闯在做博士论文时,林超教授用自己的钱请英国朋友买来英国土地利用规划总结性专著“土地利用规划”一书做参考,其他研究生几乎每人都有类似的经历。
1987年傅伯杰入学不久,林超教授就决定送他去英国学习一年回来再做博士论文。1987年第一次地理信息系统国际研讨会在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召开,林超教授亲自写信给陈述彭教授,刘闯得以参会。此类例子很多。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主任胡乔木聘请林超教授为中国大百科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兼地理学卷主任,1984年。
林超,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第一届),1984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 地理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
2009年10月16日在北京大学英杰学术交流中心新闻发布厅举办“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 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山大学是主办单位。
林建华(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宋长青(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主任)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讲话
Ronald F. Abler教授(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保继刚(中山大学校长助理,地理与规划学院院长、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葛全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杨桂山(中国科学院南京湖泊地理研究所所长)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林丽娇(广东省揭阳市副市长)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David Haler教授(英国利物浦大学社会与环境学院院长、教务长):Beginning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and China,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
莫多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孙观龙(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刘永泰(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秘书长)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周一星(北京大学教授)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傅伯杰(国际景观学会副主席,中国分会理事长,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
秦其明(北京大学地球空间学院副院长、教授)、马霭乃(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教授)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张兰生(北京师范大学原教务长,中国地理学会原理事长,教授)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李秀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申元村(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景贵和(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马礼(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肖笃宁(国际景观生态学会副主席,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主席,景观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土壤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吴承照(同济大学建筑城规景观学系教授)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刘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生,2007年林超地理学奖获奖者)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黄润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自然地理与环境,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
郑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学术组组长)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黄秉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林超地理学论文选《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曾昭璇教授(地貌学家)致林超教授八十寿辰贺词,1989年。
“敬德堂”原林建中故居,后人将其捐献给真理中学,真理中学投资重建后设立“真理中学校史馆”,2009年10月25日重建剪彩。
刘闯代表林超教授的学生向“敬德堂”赠献藏品,其中包括林超教授学生著并敬献的17本专著、北京大学林超地理学奖历届获奖学生名单、刘闯获得的国际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最佳成就奖证书和“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大会合影。
1986年家乡筹建敬老院,林超赋诗:少饮渔湖水,老居北京城。青春恨聚少,白首更情深。阵阵南飞雁,悠悠游子心。何时归故里?相见话升平!
2009年10月25日刘闯在参观“敬德堂”时题联:上联:何时归故里(取林超诗句),下联:今日踏新村,横幅:师生情。
在“敬德堂”前同时栽下还有林建中后裔培土的“思亲树”。 “思亲树”和“恩师树”左、右栽植在院门两侧,树种均为白玉兰(Magnolia denudata)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8-12-24 09: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8-12-24 11:43 编辑

第十二届理事会理事长
陈发虎
1962年12月出生于陕西丹凤,自然地理学家和环境变化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副理事长
董治宝
男,1966年6生于陕西横山县,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与风沙运动有关的风沙物理、土壤风蚀、风沙地貌、沙漠化及其防治等方面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现任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葛全胜男,汉族,1963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兼任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长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中国全国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文物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气候专业委员会主任、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理事,北京气象学会理事,《地理研究》副主编。
何大明
男,1959 年生,博士、教授、博导,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主任、 “973”项目(《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变化及西南跨境生态安全》)首席科学家。
贺灿飞
男,199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现任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2017年4月,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李小娟
女,1965年2月生,汉族,辽宁抚顺人,2004年12月入党,1986年7月参加工作,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毕业,理学博士,教授。 [1]  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
刘敏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华师大地理科学部副主任,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委员会主任,华师大地理科学院长
鹿化煜
男,1968年4 月生,理学博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院长。
宋长青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执行部长宋长青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主任,《地理学报》、《干旱区地理》,《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中国地理科学)》副主编。
吴正方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
夏军
水文学家、武汉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
薛德升
薛德升,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地理学会理事、城市规划专业委员会主任,广东省社区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院长。
张国友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10届秘书长 11届副理事长
常务理事:
柴彦威
1964年3月生,甘肃会宁县人,博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80-84西北师范大学85北大助教87讲师92副教授06教授07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经济地理学系副主任 中国地理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   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者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秘书长   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地理学会数量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全国人文地理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陈发虎
陈曦
1964年博士,现为新疆生态与地理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新疆大学地理系理学学士,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理学硕士,武汉大学理学博士。
董治宝
杜德斌
1963年3月出生,湖北宜昌人,汉族。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地球科学学部副主任,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主任,海洋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世界地理研究》杂志主编,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世界经济地理、科技全球化、产业布局、城市与区域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国内最早系统研究跨国公司R&D全球化问题的学者。
樊杰
1961年3月出生。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政策研究-规划(后评价)专家组组长,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方创琳
1966年9月生于甘肃庆阳1998年于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地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00年6月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出站,2000年至今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5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6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17年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现为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城市地理与城市发展研究室主任。
葛全胜
勾晓华
女,1970年生于甘肃永昌,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自然地理研究所所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近年来主要从事树木年轮学、气候学和生态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顾行发
1962年6月出生于湖北省仙桃市,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国留学博士。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回国工作,2007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百人计划”。现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致公党北京市委副主委。
韩增林
曾任辽宁师范大学教授、校长、博士生导师,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理科版主编
何大明
贺灿飞
李栓科
生于1964年11月出生于甘肃省历史文化名城灵台县什字镇,中共党员,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师从周廷儒院士,获硕士学位,汉族,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曾任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长
李同昇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院教授 ,人文地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旅游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西北大学人文地理学科带头人, 西北大学“112 ”人才,精通俄语,熟练掌握英语。现任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
李小娟
刘宝元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
刘敏
刘沛林
1963年生,籍贯湖南汉寿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研究生毕业,在职博士,加拿大沃特卢大学留学归国人员,教授,著名人居文化学者。兼任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教授、湖南大学经贸学院教授、山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11月任衡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刘云刚1973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出生。汉族。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博士
陆雅海
北京大学长江特聘教授,于1998年获得土壤学博士学位2000至2002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学任日本科技振兴会JSPS特别研究员,2002至2004年在德国马普陆地微生物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10月被聘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14年1月工作调动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鹿化煜
罗静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骆华松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博士教授
闾国年
1961年1月出生于江苏海安。南京大学地理系学士、硕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江苏省重点实验室主任,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马巍
1963年12月。研究方向为岩土力学与工程
苗长虹1965年生,祖籍河南省鄢陵县马栏镇碾韩村,中共党员,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教授,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大学经济地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河南省优秀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人文地理》编委,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和城市与区域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彭斌
中国地理学会,现任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
秦伯强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长
宋长青
王民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78-82北师大82北师大助教87讲师88硕士93副教授99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理学博士学位01教授02博士生导师,中图版教材主编
文安邦
1964年3月硕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吴正方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副院
夏军
薛德升
杨庆媛
1966年2月,云南腾冲人,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土地估价师
杨玉盛
博士,教授/博导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地理研究所所长,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湿润亚热带山地生态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地理学、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学科带头人
臧淑英
1963年11月生,1989年7月参加工作,2005年12月加入农工民主党,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生态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农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
张朝林
1972年4月生,研究员。2000年毕业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象学博士
张国友
张虹鸥
广州地理研究所所长,
张平宇
1966年生,吉林柳河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助理、东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所副所长
张镜锂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赵千钧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副所长,1965年2月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朱竑
博士,广州大学百人计划领军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地理学会理事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衡阳分中心第一届科委会主席、澳门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广东省本科高校地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等学术职务,《地理科学进展》副主编、《地理科学》、《旅游学刊》、《人文地理》等杂志编委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8-12-24 10: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8-12-24 10:22 编辑

四年一届挺快的,几乎没什么留下什么痕迹,一个第一次来到中国的国际地理大会并没有带来多大影响。呵呵。

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2015年01月07日
12月27-28日,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沈爱民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讲话。中国地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长刘燕华致开幕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葛全胜致欢迎词。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崔鹏,第五届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兴土,第五届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邬翊光等出席会议。
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当选为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长,陈发虎、崔鹏、葛全胜、宫辉力、冷疏影、刘宝元、刘毅、陶澍、薛德升、杨桂山、俞立中、张国友当选为副理事长,刘毅当选为秘书长(兼)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8-12-31 21:2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8-12-31 21:55 编辑

http://www.geogsoc.org.tw/學會簡介/
一、創會與發展
本會成立始於民國二十二年三月,地理學界前輩翁文灝、竺可楨、張其昀等三位發起組織中國地理學會,並於二十三年八月正式在南京成立。以「收集地理資料,傳授地理知識,從考察、講習、討論、出版諸方法以達此目的」為宗旨,並發行(地理學報)季刊一份,抗戰時期,本會隨政府遷到重慶,勝利後遷回南京,會址設於南京中央大學地理系,會員約三百人。

政府遷臺後,本會於民國四十年在臺復會,並於同年七月二十九日在臺北召開在臺第一屆會員大會。復會以來,因國家處境艱難,學會經費短絀,各項會務執行不易,但仍努力與國際地理學會保持聯繫,並定期推派代表參加國際性的地理學會議。

民國五十八年以後,國內各大學地理系的發展漸趨成熟,學會的活動面也隨之逐年提升,民國六十六年正式成為中華民國內政部立案的人民團體(臺內社字第745413號)對外繼續與國際地理學會保持密切聯繫,積極參與國際活動,並團結一致,共同為維護會籍而奮鬥,使本會成為我國具有國際學術機構中正式會籍的少數學會之一,對內則逐年強化學術活動,如定期出版會刊、舉行大會、宣讀論文、野外考察並討論地理學研究和教學問題等。在必要時,也主動為中學地理教師爭取進修、為各大學地理系畢業生爭取出國研究和參加各種考試的機會,並負起維護地理教育在各級學校的地位和改善地理教育品質的責任。在各屆理事長的領導及理、監事的努力之下,會員人數已增至一千人左右,各方委託的研究計畫也日漸增多,本會已逐漸發揮專業化學術團體的功能。

二、會務
本會以「促進地理學科之發展及普及」為宗旨,主要會務如下:

1﹒出版地理學期刊及其他刊物。
2﹒舉行定期常會與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討論關於地理學研究及教學問題,並邀請有關學者專家演講。
3﹒舉行地理考察旅行。
4﹒參加國際間地理學術活動。

參考文獻
張瑞津(1980):參加第二十四屆國際地理學會議紀要,科學發展月刊,第8卷,第12期,pp. 1180-1182。
劉衍懷(1981):率團參加1990國際地理學聯合代表大會經過,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9期,pp. 1-5。
石再添﹑張瑞津(1981):出席IGU第一屆河川及海岸平原地形學研究會議紀要,師大地理系友會刊,第4期,pp. 11-17。
施添福(1984):地理學研究在台灣的發展與變遷,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10期,pp. 17-48。
張瑞津(1989):參加第二十四屆國際地理學會議紀要,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17期,pp. 187-201。
張瑞津(1991):參加第1990年國際地理學會亞太國家區域會議紀要,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19期,pp. 245-251。


张其昀(1900年9月29日-1985年8月26日),字晓峰,浙江宁波鄞县人,中国地理学家、历史学家,

1923年张其昀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国立浙江大学史地系、哈佛大学等单位任职。1949年到台,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张其昀创办中国文化大学、中华学术院等,著有《本国地理》、《政治地理学》、《中华五千年史》等。1919年,浙江省立第四中学(现宁波中学)毕业,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当时的南高声誉蜚腾,公认为南方第一学府,名师荟萃,师从哲学大师刘伯明、史学大师柳诒徵、地学大师竺可桢等人 。

1923年毕业时,正好是南高改制易名东大,出于对南高的挚爱,坚持领取了南京高师最后一届毕业生文凭。毕业后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其间主编的《高中中国地理》,与戴运轨主编的高中物理教科书、林语堂主编的高中英语课本构成当时全国通用的三大课本,对中学教育起了很好的提升作用。

1927年,在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地理学系任教,曾主讲中国地理。

1935年,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中央评议会聘任评议员,是从未出国留学的当选评议员中最年轻的一位。

1936年,受聘为浙江大学史地系教授兼主任、史地研究所所长,后又兼任文学院长。

1941年,当选为首批教育部部聘教授。曾任中国地理学会总干事。

1943年,受美国国务院之邀聘在哈佛大学研究讲学。

1949年到台,曾任国民党总裁办公室秘书组主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教育部部长、国民党中央评议员兼主席团主席、总统府资政等职。

在台湾创办了中国新闻出版公司、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发起创办《学术季刊》等多种学术期刊以及"中国历史学会"等组织。对台湾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贡献甚巨。

1985年8月26日,在台北逝世。学术思想
张其昀先生对中华文化眷恋倾恭,除著书《中华五千年史》外,还先后创办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中华学术院、中国文化学院;出版中华丛书、《华学月刊》,形成了研究中国文化之中心。他自喻一生治学,不外五事,一曰国魂,以谋发扬中华民族精神;二曰国史,探索中华文化之渊源;三曰国土,研究中国在世界之地位;四曰国力,衡断经济建设对国计民生之关系;五曰国防,以唤起爱国思想与民族正义,培养新生力量。

作为学者,张其昀是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创人,也是历史地理学的鼻祖。国际权威之《科学》杂志对他在自然地理学上的成就也有好评。在方志学方面,其主编的《遵义新志》,在地方志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开创了中国人进行土地利用调查研究的先河。他也是中国第一位研究现代国家战略学(方略学)的学者。

张其昀在台湾担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长期间,促成多所大学的复校和新学校的建立,开创博士学位教育,著力中小学基础义务教育,基本奠定了台湾的教育格局。

张其昀先生对中华文化眷恋倾恭,是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的重要领袖和儒学复兴运动的中坚,时间之长,影响之远,令人感念。他早年是南高史地学派和学衡派的重要成员;嗣后中大时代成为国风社的一位灵魂人物;再后於浙大创办《思想与时代》,汇集了张荫麟、谢幼伟、郭斌龢、熊十力、钱穆、陈康、贺麟、冯友兰等学者,世人评说当时浙大蔚然有重振东大学衡之风、复兴人文主义之势。在台湾,除著书《中华五千年史》外,还创办中华学术院和中国文化学院(中国文化大学),执教的文史学者便有钱穆、杨家骆、黎东方、梁嘉彬,蒋复聪、陈立夫、高明、宋晞、曾虚白、谢然之等人;设立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出版中华丛书、《华学月刊》,形成了研究中国文化之中心。

张其昀自喻一生治学,不外五事:

一曰国魂,以谋发扬中华民族精神;

二曰国史,探索中华文化之渊源;

三曰国土,研究中国在世界之地位;

四曰国力,衡断经济建设对国计民生之关系;

五曰国防,以唤起爱国思想与民族正义,培养新生力量。

折叠编辑本段个人观点
张其昀提倡华学。他认为,西方所谓Sinology,应为华学,而非汉学。西方学者把藏学、满学等排除在Sinology之外,有造成破坏中国统一之嫌。满、蒙、藏诸族和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地理上有著最密切的交融关系,这些研究也共同构成了中国学。华学不仅研究汉学,也研究藏学、满学、蒙古学等中国少数民族之学。

1949年初,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面临彻底垮台,国民党何去何从让蒋介石彻夜不眠。直到有一天,张其昀向他说了一句话:"上上良策是退守台湾!"蒋介石心头一震,马上请他进密室详谈。张其昀认为:以长江天险分割天下,不过是国民党一厢情愿的主张,势如破竹的共产党绝不会同意。退守西南、海南也只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唯有台湾才可成为国民党最后的庇护之所。

张其昀不同寻常的"东撤论"深深打动了他。张其昀坚定地认为西撤川康不妥,详述东撤台湾的优势:台湾海峡海阔浪高,可以暂时阻止共产党军队的乘胜追击。其次,台湾有着大陆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越之处:一、台湾物产丰富,农产品基本可满足军民所需。二、台湾交通便利,工业有日据时代留下的基础,若善于经营,经济可望起飞。三、台岛有海峡与大陆相隔,易于防守。且台湾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美国不会弃之不顾,若得美援,台湾防守将万无一失。四、台湾居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活了半个世纪,回到祖国怀抱后对国民党政权有一种回归感,正可利用来稳定社会秩序。五、台湾岛长期与大陆相隔,中共组织与人员活动较少。未来即使社会稍有动荡,台湾四面环海,极易镇压不稳定因素以稳定社会。

折叠编辑本段师徒保钓
竺可桢在常年的教育生涯中,培养了一批地理学、气象学的青年才俊,其中就包括张其昀、沙学浚,只是张、沙二人1949年后都去了台湾。

1966年,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成立了"联合探勘探勘亚洲近海地区矿物资源合作委员会"。经过长期勘测及研究,该会于1968年发布研究报告,称在琉球群岛、台湾至日本本土间的大陆礁层边缘地带,黄海及渤海,都可能蕴藏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这一消息震动日本,日本立即采取行动,企图将钓鱼岛攫为已有。日本的行动引起中国有识之士的警觉。

1969年11月11日,竺可桢致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我们目前虽忙于开发大陆的石油,无暇顾海上资源,但不能不为长远着想。"建议:"似乎此时我们应作一消息,声明钓鱼岛地区油田开采权应属于我所有,以为日后有必要时作为外交部正式抗议地步。"

1970年9月,日本发表"尖阁列岛主权及大陆礁层资源开发主权之主张",妄称"钓鱼岛海域属于日本"。

1972年,张其昀为历史学家杨仲揆的专著《中国·琉球·钓鱼台》一书做序,引用了一则历史典故: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之际,日本侵略者制造济南惨案。日本政治家币原喜重郎在大阪演说,指出"新时代之外交政策,在于经济上之合作与繁荣,而非土地之占领与扩张"。但日本少壮派军人一意孤行,于1931年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当日本一些民众欢庆时,币原却说"日本吞下一个炸弹"。张其昀借此指出, "世变沧桑,曷胜感慨。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他警告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窃占中国的固有领土钓鱼岛,等于"日本又吞下了一个炸弹",将再次坑害日本人民。

张其昀与恩师竺可桢选择了不同的政治道路,但他们在海峡两岸不约而同地上书著文,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在竺可桢等人的努力下,1972年10月,新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明确将钓鱼岛海域划入中国版图,并用大字标出。

1972年后,台湾出版的地图也明确标出钓鱼岛不属于琉球群岛,而属于台湾省宜兰县。这一系列行动对于维护钓鱼台列岛属于中国的一部分意义深远。

丁文江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715/11/19446_770516135.shtml

丁文江(1887-1936),字在君,笔名崇淹,1887年4月13日生于江苏泰兴。他幼年早慧,10岁之前已读完“四书五经”,并广涉古代诗文,善属对,颇有“神童”之名。1902年,泰兴知县龙璋托他的朋友胡子清携丁文江去日本。在日本他没有上过正规的学校,却开阔了眼界,结交了一些“谈革命,写文章”的朋友。1903年江苏籍学生办起《江苏》杂志,先是钮永建负责编辑,汪荣宝继之,后由丁文江接任编辑。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丁文江决定转赴英国求学。

      丁文江先到苏格兰的爱丁堡,不久,进入乡镇司堡尔丁一家中学,他发奋苦读,“一年跳了三级”。两年后,便考入了剑桥大学。因学费太高,半年之后他便离开了剑桥。他到欧洲大陆游历一番后,于1908年入格拉斯哥大学,选习动物学,而以地质学为副科。到1910年,他把地质学改为主科,到1911年,他便以动物学、地质学双科毕业。1911年4月,他告别了留学7年的英国,踏上了归国的征程。7月底,他回到家乡泰兴。不久,他赶往北京参加游学毕业生考试,得了个“格致科进士”的头衔。

      1912年,丁文江在上海南洋中学任教。他利用这一年的业余时间,以生物进化论的观点编写了一本《动物学教科书》。1913年,他到北京担任了工商部矿政司的地质科科长。他到任后,先与北京大学商量,将其地质学方面的图书仪器借过来,先办一个简陋的研究班,后改成地质研究所,特请北大德籍教授梭尔格来帮忙。后来翁文灏自比利时留学归来,到研究所做主任教授,丁文江自己也在其中担任古生物学的课程。在丁文江的督率下,地质研究所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地质人才。1913年11月,丁文江奉命与梭尔格同到山西调查煤铁矿。1914年又独自去云南调查矿产,先后调查了个旧锡矿,东川、会理的铜矿,宣威一带的煤矿等。这次调查旅行长达一年,到过四川、贵州,其间记下了不少人种学方面的材料,并沿徐霞客当年旅行的路线,做了地理调查。他最崇敬徐霞客,后来写成《徐霞客年谱》,校补《徐霞客游记》出版。丁文江是第一个认识徐霞客的历史地位的现代学者。

      1916年,北京大学收回其地质学方面的图书仪器,续办地质系,丁文江将地质研究所改为地质调查所。此后北大地质系的毕业生就成为地质调查所青年人才的主要来源。1918年底,丁文江与张君劢、蒋百里等随梁启超出游欧洲作战后的实地考察,并为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做会外顾问。丁文江结束欧游,转道美国,在那里,他替北京大学邀请到著名生物学家葛利普来华任教。葛利普在中国辛勤工作26年,他的墓碑仍立在今天的北京大学校园内。

      1921年,丁文江辞去地质调查所所长,改到北票煤矿公司任总经理,但仍做调查所不支薪的顾问,而且负责主编《中国古生物志》,这份杂志创刊于1922年,15年中编刊了100册,在全世界科学界享有甚高的荣誉。他对其创办的地质调查所继续给予各种可能的帮助,为中国的地质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21年,在丁文江的热烈支持下,胡适出面,联络一些朋友组织起了一个“不公开的小团体”---“努力会”,第二年发刊《努力周报》。它最初主要是议论时势与政治。后来《周报》也发表学术文章。丁文江始终是周报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在著名的科玄论战中,丁文江更是先锋和主将。

      科学上的论战和学术上的争论,从来不易有明确的结论。所以,不能简单地指出谁是谁非,作为历史定论。丁文江作为这场论战的关键人物,他当时强调指出,科学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际经验,所以人生问题不可能离开科学获得真实的解决。他还强调指出,人为地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分开,无限抬高精神文明的价值,是错误的。他特别强调指出,欧美大战绝不是科学的责任,也不是物质文明的责任,那些发动战争的人,恰恰都不懂科学。丁文江和他的战友们,面临中外新保守主义思潮---玄学的挑战,维护了科学的名誉,张扬了理性的权威,这在当时的中国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丁文江于1926年2月,为中英庚款的事南下,与胡适、王景春一起同英国派遣的调查团团员们先后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做了调查访问,为确定英庚款的用途及管理办法搜集材料和征询意见。待他下决心接受孙传芳的聘请,做淞沪商埠督办公署的总办后,他就退出了这个调查团的活动,于5月间到上海就任他的新职务。淞沪商埠督办公署的中心任务,即是实施所谓“大上海”的计划,内容是“使上海租界四周围的中国地区成为一个模范城市,其结果应该成为我们要求取消外国租界的基础”。因得江苏省政府的充分支持,加上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的大牌子做后盾,丁文江干起来颇有兴致。他在任8个月,工作颇得进展,首先是初步创立了统一的上海市行政,把过去分属不同衙门管辖的南市、闸北、浦东、沪西等等通通统一在“大上海”的管辖之下。随之统一了财政,并开始创办现代的公共卫生行政,从而为后来的“上海特别市”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至于为收回租界准备条件方面,丁文江主要经办了收回会审公堂一事。此事实在情形很复杂,评说颇不一致。不过,丁文江因做上海商埠督办公署总办而遭到许多进步人士的指责,倒并非因为他收回会审公堂的事没有办好,而是因为他是军阀孙传芳的主要干员,且有查封国民党党部、镇压工人起义和封禁报馆等等举动。当时在欧洲留学的傅斯年曾对胡适说:“丁文江该杀”。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10月进占武汉,11月进占九江、南昌,孙传芳的主力被打败,已陷入穷途末路。12月11日,因交通事故,丁受伤住院,31日,丁文江正式辞去淞沪商埠督办公署总办的职务。丁文江在避居大连期间,校订刊印了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接着又整理《徐霞客游记》,并补撰《徐霞客年谱》,制作《游记地图》,与《游记》一部刊行。这是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一次张扬两位古代科学家的事迹。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昔日视为革命之敌的丁文江,现在被视为有用的科学人才。首先是广西当局邀请丁文江去帮助他们做一番地矿调查,他在广西走了不少地方,于西部、中部、北部调查尤较详细,着重考察了锡矿与煤矿,还绘制地质图,采集标本化石,研究地层系统及地质构造等。这次调查所得地学方面的材料,成为5年后他参加第16届国际地质学会的论文的基础。

      1928年10月,丁文江满载标本化石离开广西,于11月初回到上海,稍事停留又复北上,在北平停留一段时间,利用那里地质调查所的条件,整理研究他所得的材料。1929年秋,应西南各省当局的要求,地质调查所组织人员赴西南做大规模的地质调查,丁文江任总领队,从四川分路进抵云贵高原。1930年夏天,结束西南调查,回到北平。10月,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设立编译委员会,由丁文江的好友胡适主其事,丁为编译委员之一。

      从1931年起,此后的三年多的时间,丁文江做了北京大学的地质学研究教授。他对教书很有兴致,对学生极有热情,特别喜欢在朋友面前夸奖他的好学生。为中国培养地质学人才,这是他最心甘情愿的事。他的许多朋友都非常叹服他的做教师的那种尽职的精神。由丁文江创办的地质调查所,这时遇到难以克服的财政危机。为此,他东奔西走,呼吁哀求,想方设法,挽救这个科学机构。1933年4月17日,他写信给胡适要求中基会给予援助。1934年6月,因杨杏佛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丁文江被聘继任中央研究院的总干事。从此,他大部分时间不在北方了。

      丁文江除了协助院长蔡元培,协调各研究所的工作,处理日常院务之外,他的眼光仍特别注视着中国的地质事业。他劝当时任中央大学校长的罗家伦,务必办一个完善的高水准的地质系。罗家伦即表示聘他做地质系主任。丁以中研院规章不许兼职,乃荐他的一个学生担任系主任。自己勉任名誉教授,协助规划。该校的地质系果然办得相当有成绩。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先生,即在中大地质系任教,后来有南黄(汲清)北李(四光)之说。亦可见中大地质系的地位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丁文江与胡适经过商议,认为在对日问题上,应该在不丧失主权的情况下,与日本妥协,抓紧时间,整理内政,争取国际的援助,待机收复失地。在内外严峻的形势下,他们觉得有必要有系统地发表他们的意见,以引起国人的讨论。几经磋议,他们于1932年5月创刊了《独立评论》。

      《独立评论》是一种同人刊物,是靠社员捐献个人收入的5%积累起必要的资金才办起来的,而且作者一律不取稿酬。丁文江在这个刊物中发表的文字仅次于胡适。该刊从创刊到七七事变爆发,共出了244期,发文1309篇,丁文江发了68篇(另有一篇是他死后作为遗文发表的)。这68篇文字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漫游札记(40篇),一类是时论与杂文(21篇),游记中也有涉及时论的文字。他的游记又分两大部分,一是他历次做地质调查时写的札记,二是《苏俄旅行记》。

      丁文江的时论文章最有分量的是关于民主与独裁的辩论。他原是个精英主义者,认为“天下的事业,没有哪一件不是少数人做成功的”。1933年到美、欧、苏俄走了一圈之后,在民主与独裁的争论中,他明确主张实行“新式的独裁”。他认为,中国没有实行民主政治的起码条件。他的“新式的独裁”,是主张少数人能够充分结合起来,共同为国家尽职尽责。具体说来,他提出四条:独裁的首领要完全以国家的利害为利害;独裁的首领要彻底了解现代化国家的性质;独裁的首领要能够利用全国的专门人才;独裁的首领要利用目前的国难问题来号召全国有参与政治资格的人的情绪与理智,使他们站在一个旗帜之下。这种开明专制式的新式独裁,在当时的中国也没有实现的可能。只是,在丁文江看来,也许比实行民主政治的困难来得要小些。

      丁文江时论文章的另一主题是讨论对日问题。他虽不赞成与日本正式开战,但是,他也不赞成完全不抵抗。他认为,抵抗是图生存的唯一途径。

      如不抵抗,日本必得寸进尺;只有抵抗,才能使敌人付出高昂的代价,耗其国力,促其反省。而且,只有抵抗,才能唤起国际同情,争得援助。为了抵抗,他曾向蒋介石建议三条:第一,要立刻完成国民党内部的团结;第二,要立刻谋军事首领的合作;第三,要立刻与共产党休战,休战的唯一条件是在抗日期内彼此不相互攻击。这是他1933年1月发表的主张。这在当时,应算是很有见地的了。

      1935年,华北危机,国民政府曾作战略退却的打算。丁文江负有相应的使命,于当年12月,到湖南粤汉路沿线调查煤炭资源的实况,兼为北方几所大学勘察迁校可供选择的地址。不幸,到那里工作没几天,就因煤气中毒兼脑中枢血管损坏而一病不起,于1936年1月5日在长沙湘雅医院病逝,终年只有49岁。(耿云志 左玉河)



丁文江(1887—1936),中国地质学家,中国地质科学事业奠基人之一,字在君,1887年4月13日生于江苏泰兴县,1936年1月5日卒于长沙。1902年留学日本,1904年转赴英国,1911年获格拉斯哥大学地质学、动物学双科学士学位,曾任工商部矿政司地质科科长、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所长、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教授、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等职。丁文江两度担任中国地质学会会长。

  1911年他从云南起,步行贵州、湖南、江苏等省,进行了地质、地理考察;1928年再度入滇、黔两省调查;1929年领导地质调查所西南考察队对西南诸省作了区域地质调查;1913年他与章鸿钊、翁文灏一起创办并主持了中国第一个地质研究所,为中国地质科学事业培养了第一批骨干。

  他在“芜湖以下扬子江流域地质”(1919)一文中建立了五通山石英岩等地层单位;在1931年的“丰宁系的分层”论文中建立了革老河组(统)、汤耙沟组(统)、旧司组(统)、上司组(统),至今仍在沿用;1932年他发表了“丁氏石燕及谢氏石燕宽高率差之统计研究”,利用新的定量统计方法鉴别物种;1933年发表了与A.W.葛利普合著的论文“中国二叠纪及其对于二叠纪分类的影响”和“中国之石炭纪及其与密西西必纪及盆雪维尼纪的关系”;1929年他在“中国造山运动”一文中,将中国造山运动分为加里东期、海西期和燕山期,后者又分为3个亚期。他还发表了“云南东川府铜矿”(1915)、“京北昌平县西湖村锰矿”(1922)等文章。1933年与翁文灏、曾世英合编并出版了《中华民国新地图》。丁文江逝世后,1947年出版了《丁文江先生地质调查报告》。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8-12-31 21:3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国际地理联合会(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世界各国地理学术团体联合组成的学术性组织。英文缩写IGU。1922年在布鲁塞尔正式成立。宗旨是:推动国际间合作与交流;开展学术讨论与研究;组织国际学术会议与出版刊物;对有特殊贡献的地理学家授予桂冠荣誉奖状(从1976年23届大会开始)。由其组织的国际地理大会每隔4年左右轮流在各国首都召开一次。领导机构为执行委员会,委员(包括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兼司库)由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任期4年,只能连任两届。联合会下设若干专业委员会和研究组,分别负责组织有关专业学术活动。中国于1949年4月参加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已有90多个会员。凡申请入会者,都应先向联合会执行委员会秘书长提出申请,由执委会讨论通过后,再由全体大会决定。 1988年,国际地理联合会有78个会员国、10个准会员国(不交纳会费)。中国于1949年4月参加国际地理联合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席位问题长期未参加活动。1984年在巴黎召开的第25届国际地理大会修改了有关章程,恢复了中国的会籍。并于1988年在澳大利亚召开的第26届国际地理大会上当选为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

按原来的会章规定,IGU的会员应是国家。1984年在巴黎召开的第25届国际地理大会上,为恢复我国在国际地理联合会的席位,中国代表提出修改建议,将联合会会章中的"国家委员会"改为"对应IGU的委员会"(Committee for IGU)。此建议经执委会同意和全体代表大会通过,会章得到修改。这样,中国作为一个成员国,当时有2个入会团体,一是中国地理学会,二是位于台北的地理学会。1997年香港回归后,中国在IGU中有3个席位。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9-2-7 09: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地理学会官网最新介绍:

中国地理学会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学术团体之一,它的前身是1909年在天津成立的中国地学会,创始人张相文。它是我国旧的舆地之学向近代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标志。1910年,中国地学会在天津创刊《地学杂志》,这是中国第一本地理学学术期刊。1923年中国地学会迁址北京。1924年至1950年,陈垣、张相文、张溥泉、张星烺先后任会长。

1934年,翁文灏、竺可桢、张其昀等40余人在南京发起成立中国地理学会,翁文灏任理事长。同年9月,学会在南京创刊《地理学报》,早年张其昀、李旭旦先后任总编辑。1943年至1950年胡焕庸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

1950年8月,中国地学会与中国地理学会在北京合并为现中国地理学会,推举黄国璋任理事长。1953年在北京召开了合并后的中国地理学会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选举竺可桢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1980年初起,黄秉维、施雅风、张兰生、陈述彭、吴传钧、陆大道、刘燕华、傅伯杰先后任学会理事长。现任理事长陈发虎。学会挂靠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9-4-22 09: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地质学会(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是由中国地质科技工作者组成的学术性群众团体,其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挂靠单位是国土资源部。学会办事机构设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由秘书处和期刊处组成。

学会前身可追溯至1909年创办的中国地学会;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在北京成立;1935年,学会总部迁往南京;2012年,获民政部"4A级社会团体";2015年,获中国科协"优秀社团能力建设项目"。

据2018年4月学会官网显示,学会设有57个分支机构,拥有个人会员6万多名。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20-2-1 15: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22-3-10 10: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22-3-10 10:16 编辑



竺老于1920年由武高转至南京高师文史地部任教授。当时著名的柳诒徵(翼谋)大师教文化史,为文史地部学生必修课。竺老讲授的地学通论,与北京高师张相文讲授地文学齐名,都是介绍自然地理学新内容。(浙江大学校友总会电教新闻中心编《竺可桢诞辰百年纪念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P93)
1956年9月我(指李根良)考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后,有一次江美球先生给我谈起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史。他讲:我国地理学分南北两派,南派是中山大学,有一个德国教授克雷特纳是奠基人,培养了林超、周廷儒、周立三等著名地理学家。北派是南京大学(解放前中央大学)竺可桢先生开创的地学系,培养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张其昀,而胡、张又培养了任美锷、李旭旦两名地理学家。1952年院系调整,任、李分别担任南京大学地理系与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任。(李根良《中国著名地理学家的学术贡献——暨经济地理学论文集》后记)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地理学的研究,大多都在各大学以教学和科研结合的形式进行,其中中央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和北平师范大学是地理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中心。黄国璋(1896-1966)、胡焕庸(1901-1998)、张其昀(1901-1985)、吴尚时(1904-1947)是继竺可桢之后我国地理科学的第二代创建人。他们对20世纪中国地理学都有许多开创性的业绩,如胡焕庸、黄国璋、张其昀于1929年共同在中央大学理学院创办第一个地理学系;1934年他们与翁文灏、竺可桢等一起创建了中国地理学会,出版《地理学报》;1940年在重庆创办了这个第一个专业地理学研究机构——中国地理研究所,黄国璋为首任所长,在其领导下,组织了汉中盆地地理考察和嘉陵江流域地理考察,派员参加了西北史地考察,开创了中国科学地理考察的先河。黄国璋于30年代初转赴北京,积极参与和领导中国地学会,出任北平(京)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任,抗战时在西安出任西北联合大学(今西北大学前身)地理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因院系调整转到西安师范学院(今陕西师范大学)任系主任,先后20年间,成为我国北方地理研究和地理教育的主要领导者。胡焕庸1928年出任东南大学(当年改名中央大学)史地系教授,第二年出任新建地理系主任,1943年-1950年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是以南京为中心的地理研究和地理教育的代表人物。张其昀任1934年成立的中国地理学会总干事及同年出版发行的《地理学报》总编辑,1935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评议会评议员,1936年创建浙江大学文学院史地系并出任系主任,同时创办史地学部、史地教育研究室和师范学院史地学系,首次将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又首创地理学的研究生培养制度,是以杭州为中心的代表人物。吴尚时1934年受聘于中山大学地理系任教授,并于1939年-1945年出任系主任,培养了不少地理专业人才,成为以广州为中心的代表人物。(《刘盛佳学术与人生》P114~115)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华东区定南京大学为综合性大学,办重点地理系。江苏省委培养新型中学师资,成立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在党的统一规划下,保存原中央大学地理系师资队伍不动。李旭旦系主任主动要求去南京师范学院,另组织一支力量办新地理系,任美锷主持南京大学地理系。任、李为中央大学初建地理系首批新生,毕业前以合译人地学原理名著齐名,又同考取公费留学英国。回母校任教授,是竺老,经胡焕庸、张其昀两教授,由南高、东大至中大再传的第三代,从事地理工作五十年,学术上各有建树,毕业合力又分办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学院(今称南京师大)两个地理系,各具特色,人才辈出,在国内外各有一定影响和声誉。(浙江大学校友总会电教新闻中心编《竺可桢诞辰百年纪念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P96、97)
现代地理学传入中国百余年中,粗略可分成三个时期,早期是由晚清学者深感国势日衰,故倡治地理以提高国人对世界和国情的了解,努力学习自然地理学,或请外国专家演讲、或远赴重洋留学,在国内高校开设地理学课程等等,代表人物如张相文、竺可桢等,可称为近代地理学的创始期。稍后,已入民国,为现代地理学的建立期,此期国内已有少数地理学系的设立,招收学生,进行严格的地理科学训练,有基础科目,有专门科目,故此期学生多为我国地理学界著名学者,如学部委员黄秉维、周立三、周廷儒、任美锷等等。他们建国后仍是地理科学的带头人。第三代即为由我国学者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我国学者多已经历严格科学训练,故他们的学生水平也高。这个时期由于地理学者增多,各大学纷纷建立地理学系,培养硕士研究生,也建立地理研究机构,故成为我国地理学的发展时期,虽处于抗日战争环境中,但仍不断发展。这一时期的学者不少成为建国后的著名学者,为新中国地理学的骨干力量,如学部委员施雅风、陈述彭等等。反映我国近代地理学者由少而多、不断发展的趋势,水平也不断提高,与国际地理学水平同步前进。这三代的论点,亦为赵松乔教授所同意(他在过穗赴台访问时谈起)。(《罗开富地理研究论文集》曾昭璇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3-29 16:39 , Processed in 0.10245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