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薛真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1199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与生活相关的高考地理热点

热度 2已有 455 次阅读2016-3-10 08:25 |系统分类:地理新闻| 高考地理

“南人和北人”

学生发言次序

比  较

项  目

生活故事

地理环境原因

1

南人喜欢丝绸,透气滑爽;

北人喜欢毛皮,耐寒。

南方气温高,属热带和亚热带;北方气温低,冬季月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属温带。

2

南人吃米(稻类);

北人吃面(麦类)。

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湿热)、耕地多以水田为主,宜种植水稻;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干冷),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小麦生长。

北人吃辣椒是为了驱寒;

南人吃辣椒是为了祛湿。

3

建筑

南方屋顶高而尖;

北方屋顶多建成平顶。

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北方由于降水较少,平顶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

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

从适应环境、居住舒适出发,南方建筑注重通风散热,北方建筑利于保温保暖。

4

起居

南人喜欢竹制品,又凉快又经得起沤;

北人爱把毛毯、彩染布挂在墙上,显得温馨暖和。

南方热而湿润,北方冷而干燥,

南人把洗澡叫冲凉,一冒汗就去冲;北人称洗澡为搓泥,要积出泥一样的肥垢来了才去搓一次。

南人睡床;北人睡炕(北人来客都往炕上请,客人留宿与主人一大家子挤一炕)。

5

交通

南船北马 。我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南方以船为主,北方以马为主。

因南方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表河网密布,因此为适应“水乡”的船舶运输便应运而生。而北方多干旱、半干旱气候,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马匹除了提供乳肉产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驯化为代步工具,成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6

语言

南繁北齐。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语系,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彼此差异也极大,甚至听不懂。

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而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话”。

7

工业

南轻北重 。指工业布局的地域特征,北方以重工业为主,南方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由于受到矿产资源和区位条件等地理因素的影响,

8

身高

从人口的生物学特征而言,我国南方人矮,北方人高。

由于南北方气温差异,引起人体的新陈代谢、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生命周期的长短差异。

二、 饮食与地理环境

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荐。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山西人能吃醋,可谓“西酸”之首。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越酸越能显出制作者的水平。傣族人也爱吃酸,酸笋炖鸡可是一套传统名菜。山西等地的“西方人”何以爱吃酸?原因是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因而他们的食物中钙的含量也相应较多。这样,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淀积,形成结石。这一带的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发现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渐渐养成了爱吃酸的习惯。“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我国东部地处沿海,东北的朝鲜族当地气候也湿润多雨,多春阴湿寒冷,而四川虽不处于东部,但其地处盆地,更是潮湿多雾,一年四季少见太阳,因而有“蜀太吠日”之说。这种气候导致人的身体表面湿度与空气饱和湿度相当,难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烦闷不安,时间久了,还易使人患风湿寒邪、脾胃虚弱等病症。吃辣椒浑身出汗,汗液当然能轻而易举地排出,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健康极为有利(对当地人而言)。

三、气象常识

1.“重雾三日,必有大雨”

重雾系指大雾。大雾维持三天,说明暖湿气流特别强盛。暖湿气流越强盛,等冷空气一到,下的雨也就越大。因此利用重雾三日必有大雨这条谚语预测天气,不论哪个季节,准确性都比较高。

2.夏春两季雷阵雨发生的时间为什么不同? 

    春天,人们多在睡梦正酣的半夜到早晨被隆隆的雷声惊醒,即为“春雷惊梦”。夏天,在睡梦中是很少听到雷声的,因为夏季雷阵雨大多发生在午后到傍晚。那么为什么春夏季节雷阵雨在一天中的发生时间不同呢?

    雷阵雨是在潮湿空气发生强烈对流运动的情况下产生的,它的发生与大气的稳定度有着极为密切关系。 

    夏天,在晴天风小的日子里,地面受到强烈的阳光照射,把近地面的空气加热,愈接近地面气温升得愈高,午后是地面气温升得最高的时候,也是大气在一天中最不稳定的时期,因此强对流运动的发展在这时候最为迅速。如果这时空气非常潮湿,水汽丰富,那么,这一天午后到傍晚就会出现雷阵雨。这种由地面强烈受热形成的雷阵雨,称为热雷雨。而半夜到早晨,地面气温降得最低,大气趋向稳定,所以热雷雨不易形成。 

    春天雷阵雨的发生情况不同于夏天。夏天热雷雨多在同一暖气团情况下产生,雷雨发生前一天天气是晴朗的,而春雷大多发生在冷暖气团交锋的地带。当南北两股冷暖气团交锋时,暖湿空气爬在冷空气背上,大量水汽被凝结出来,使天空阴云密布,连日下雨,地面上终日不见阳光,从而使白天气温不能升得很高,夜晚气温不能降得很低,气温的日变化很小。但在高空云层的顶部,白天仍受到太阳光照射,那里的气温日变化相对变大了。 

    白天云层被阳光晒得很热,温度容易升高,大气头部变轻了,稳定度增加,形成雷阵雨的可能性变小;而到了夜间,云顶向太空散热,云层上部的温度下降,特别是半夜到早晨,是一天中温度下降得最低的时候,大气的头部变重,趋向不稳定,这种云层内便发展起对流运动,形成打雷闪电、暴雨滂沱的雷雨云。这就是春雷多在半夜到早晨出现的道理。

四、民居常识

1、湘西土家族的吊脚楼和滇南傣族的竹楼   湘西北土家族人,散居在山上和水边,住着一样的吊脚楼。江边小城凤凰城称得上是其中的代表。吊脚楼的每片屋顶下面都露出两个粗大的木桩牢牢地钉在山腰上或是扎在小河里。吊脚楼一般分两层或三层,木结构;二层多

被隔为厅堂、卧室和厨房,厅堂中间有一个凹槽,是冬天烤火用的;三层主要作卧室;底层则是存放粮食、农具和杂物的地方。土家族人住在山上或河边,这里的环境都是比较潮湿的。吊脚楼的房屋结构,就是针对这种环境设计的。因为,住在高悬于地面之上的地方,一来可以防潮,二来可以防野兽。滇南傣族的竹楼与湘西的吊脚楼的结构很相似,房屋的功能也很相似,只不过所用的材料不同而已。滇南傣族的竹楼与湘西的吊脚楼,是当地居民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创造出这种很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物。

 

2、高原上的窑洞    传说,黄土高原上自从有了人,便有了窑洞。而这些窑洞正是黄帝子孙繁衍、生息、创造灿烂文化的地方。窑洞有靠山土窑、石料接口土窑、平地石砌窑多种,一般农村多是土窑或石料接口土窑。陕北窑洞以靠山窑为最典型。它们是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往往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有的在洞内加砌砖或石墙,以防止泥土崩溃, 或在洞外砌砖墙, 以保护崖面。规模大的,在洞外还建了房屋,与窑洞组成院落,成为靠崖窑院。选择挖窑洞地方的土质十分重要, 必须是粘土。窑洞一般是建在向阳的山坡上。窑洞内有炕、灶, 洞壁挖有可以摆放物品的方形凹洞。窑洞内还有一些小洞,那是储藏粮食等物品的库房。人类的居室大都因地制宜而营造,黄土高原的气候干燥,加上深厚的直立的黄土崖,又是开掘洞窟的天然地形。土窑洞省工省力,冬暖夏凉, 十分适宜居住生活。

 

3、蒙古族的毡包(蒙古包)   习惯于流动的蒙古族人,大多居住传统的蒙古毡包。东北的鄂温克,西北的哈萨克、塔吉克等民族也多使用类似的毡包。这些民族多是游牧民族,流动性强,北方草原上的气候干燥,冬季寒冷,而毡包它具有制作简便、能够拆移,易于组

装又能抵御冬季的风寒等特点。这是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典型民居。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hanr009 2016-3-10 10:29
请问薛老师,夏季暴雨是不是由冷锋形成的?
回复 一十一 2016-3-10 14:32
写的真好,赞一个!
回复 薛真 2016-3-12 18:02
hanr009: 请问薛老师,夏季暴雨是不是由冷锋形成的?
http://sq.k12.com.cn/discuz/thread-124583-1-1.html
你可以参考下这个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3 21:22 , Processed in 0.07559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