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竺可桢(1890-1974年),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也是我国近代科学家、教育家的一面旗帜。
竺可桢1918年获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后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
竺可桢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
最近,找到一些竺可桢的文章,我决定好好了解一下这位大师的风采。
最早知道竺可桢,是初中二年级学过的一篇语文课文——《向沙漠进军》,说明文,从语文的角度进行分析。科学家的文章被当成中小学的范文,也并不多见吧?
现在知道,竺可桢还写了许多类似的优秀科普文章,最有名的是1963年与宛敏渭合著的《物候学》,一本小册子,此书一出就迅速销售一空,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我想了解的是当时提出“向沙漠进军”这样一个嘹亮口号的时代背景: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竺可桢先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一篇是《向沙漠进军》。在他的倡导下,设置了六个治沙综合试验站,他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几乎跑遍了内蒙、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
当时的情况是要解决吃饭问题,需要开拓耕地。
耐人寻味的是《向沙漠进军》最后的结论:“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只要我们正确地认识沙漠的危害,找出对付它的办法,沙漠是有可能治理的。”在那样一个口号漫天飞的年代,竺可桢还是表现出一种科学家和学者的严谨和冷静,对客观自然规律的尊重。
我一直认为,学者和政治家的思维方式是迥然不同的。
下面这个“毛泽东让竺可桢管天”的故事,应该具有代表性——
1964年,竺可桢写了一篇重要论文《论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分析了光、温度、降雨对粮食的影响,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许多设想。
毛泽东看到此文非常高兴,专门请竺可桢到中南海面谈,对他说:“你的文章写得好啊!我们有个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工、管),只管地。你的文章管了天,弥补了八字宪法的不足。”竺可桢回答:“天有不测风云,不大好管呢!”毛泽东幽默地说:“我们两个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来了!”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5-10 18:36 , Processed in 0.05338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