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变文体文风,让地理味“鲜活优美”
新组建的编辑部,既有地学背景的专业人士,也有新闻、中文以及艺术类人才,不少地理学家担心如此多元化的编辑部怎样保证杂志的地理味。
过去的《地理知识》可以说“除了地理就是知识”,罗列式的表述方式和地理学专业化的语言体系,既让专业人士感觉浅显乏味,又让社会上的人士读起来感到深奥枯燥。如何在新版的杂志中,让地理味变鲜、变活,就成了我们开创新风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要求所有编辑修炼内功,转变文体文风。
杂志的语言和风格首先是由每一篇文章来体现的。记得在那段时间,开会也好,下面交谈也好,总能听到执行总编反复强调:文章必须用第一人称,要把知识融于故事中,要有现场感、新闻感,要彻底改变旧的语言符号,建立新的语言体系等等。并亲自做示范为每一篇文章做大标题、小标题、写引言、提抽言,对有问题的稿件,更是逐段地提出具体意见。实际上,编辑部的每一次会议都是一次业务培训会,编辑每处理一篇文章则是对新办刊理念的一次实践。在编辑部还反复地倡导他所追求的文体:“要像学者一样严谨有知识;像诗人那样锤炼语言和富有感情;像哲学家一样思考,给文章‘魂’一样的东西。我们的杂志就会有品味,有档次。”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10年的锤炼,不仅打造出了一支训练有素的编辑队伍,所追求的“编辑+学者+作家+哲学家+艺术家”的编辑模式也已逐步形成。
锤炼编辑,同时更锤炼自己。作为一个有着文学专业教育和新闻从业经历的人,从他踏进杂志社起,就把地理专业作为必修之课。图书馆里他成了借阅书籍最多的人,交朋友他瞄上了地理科学领域中的专家学者。特别是在策划专题、专辑时,首先召开的是专家会,听听专家怎么说。一旦方案定下来,他还要请专家一起去实地考察。我记得1999年在云南考察石林时,我们请喀斯特地貌专家陪同指导。几天中走遍了整个石林区,他是边走边问,从生长在石头上的地衣,到这片石林所经历的地质年代,以及不同石林形态的生成过程都一一问及,回来后写了“石林:讲述自己的故事”刊在1999年第7期上。如此专业的内容由于用了另一种语言和文体,变得生动有趣了,普通人也能看懂了。10年来,编辑们拜了很多导师:自然地理、地貌、冰川、植物……几乎每个学科的专家都有。如今,这一过程已经成了编辑部运作专辑的模式,从而保证了杂志地理味的鲜活生动。
节选自《中国国家地理》资深编辑李志华《那段艰苦并快活的日子》
http://about.dili360.com/cngjs/2008/11255.shtml
中国国家地理执行总编 单之蔷的介绍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5-10 18:32 , Processed in 0.06473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