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庆龙梦幻之地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184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庆龙眼中的真正的学习者

已有 352 次阅读2009-3-12 22:25 |个人分类:教育叙事

庆龙眼中的真正的学习者

                                                            ——兼谈王晓春前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近期,怀着虔诚的心理,认真拜读了王晓春前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20066月第一版)、《做一个聪明的教师》(200710月第一版)和《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20081月第一版)三本书。阅读匆忙,思考凌乱,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的反省不深,但表达的冲动无法抑制。王晓春前辈的这三本书分别涉及问题学生教育、教师思维方式研究以及班主任专业成长和发展研究,抓住了当前教育的主要领域,书中所列举的很多鲜活的教育案例均是当前的教育热点和应该深入思考的重点,贴近教育现实,令人触目惊心,读后受益匪浅。王晓春前辈的话语语重心长、聪明睿智、幽默风趣,给人一种智慧的教育大家的形象,勿庸置疑,前辈是教育界的巨大财富,不读他的著作是一种遗憾。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是一本值得参考的关于教育尤其是班主任工作的书,它关于班主任工作研究不是学院式理论阐述而更着眼于民间实践经验的积累。我在20092月下旬用了两三天读完了,总体上感觉很值得一读,层次应该算是“中观层次”,倾向于技术和实践层面。有几点特别值得借鉴:

1、遇到问题,教师先不要慌张、气愤,更不能失去理智。心态健康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第一把学生当“人”看,第二把学生当“学生”看,第三把学生当“孩子”看。这样,一些所谓的“问题”就不成“问题”,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有了途径和方法,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发生!提倡师生平等和相互尊重,多元视角看待学生才是当前教育者的应有的“学生观”。

2、分类研究思想。本书最实用的地方就是第二章“专题研究”,王晓春前辈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和退休后搜集的案例,开展了比较行之有效的分类研究,以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并以长者和前辈身份给实践中的困惑者提出了建议和对策。愚以为,这是王晓春前辈著作的最精华之处,很值得深入研究。

3、个案研究策略。王晓春前辈的著作中积累很多鲜活的个案,有的来自网络,有的来自个人教育积累,有的可能来自“道听途说”,这些案例王晓春前辈分析的认真、透彻,时常有一针见血之感。愚以为,这也是王晓春前辈著作的精华之处,很值得效仿。

4、第三章培养“校园专家”的倡议值得响应。王晓春前辈曾多次在各种场合提及“班主任工作的范围和边界”问题,这个倡议是理性的,是班主任专业化之路中必须考虑的。这条建议,作为班主任的我辈自然是欢欣鼓舞的,我们希望学校领导们应该明确分工,研究好校园的“大事”和“小事”,合理安排,分清主次,不能打着“校园无小事”的旗号推脱责任,敷衍塞责,漫天乱抓,最后很多事情皆不了了之。

然而,个人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商榷:

1、自序中的三种教育类型:权力型教育,道德型教育,智慧型教育。客观的说,这个分类很有意思,其实每一种教育都没有走向劲头,都有存在的价值,很难讲孰优孰劣,还是应该兼收并蓄,多管齐下,这样才是真正的教育。厚此薄彼,教育的效果肯定要大打折扣。

2、王晓春前辈的很多案例均来自网络,脱离实际工作的案例研究,很可能浮于表面,虽说脱离一线不是前辈的错,但总感觉很多建议虽言之凿凿,但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毕竟显得空泛和缥缈,有一些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够强。

3、如何真正地向王晓春前辈学习?前辈的很多丰富的经验具有不可复制性,不可随意模仿,毕竟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领域,教育的功效如何,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教师的个人素质和社会阅历本身就是一笔财富。教师的个人修养很难短时间内再造,个人修养的锤炼需要长期的过程。如何行之有效的去向前辈和专家同行学习呢?王晓春前辈积累的教育财富异常丰富,如何能学到他的真功夫呢?下面首先梳理一些近些年教育界倡导向名师和名家学习的一些事例,以追踪和探寻向名家和前辈学习的真正的奥秘。

我想到了前些年曾轰轰烈烈、大张旗鼓地向魏书生学习的经历,那些年魏书生的演讲、报告、光盘、书籍等一时间成了教师们追崇的热点,教师们在听完报告、看完书籍、甚至与魏书生老师交流完以后,心中顿时重燃教育热情之火,然后激情澎湃地投入新的教育生活之中,开始把学来的经验搬出来运用解决那些棘手的教育问题,结果很多教师碰壁了,灰心了,失败了,“魏书生经验”或者“魏书生模式”也不灵了。也有的教师采用了新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学生的效果不错,于是认定魏书生的经验很值得推广。于是教师同行中出现了两个极端要么盲目崇拜,要么肆意贬低。教师们的这两个极端具体表现有:有的教师一味模仿教育名家的做法,照搬照抄,缺乏深入分析,没有钻研精神,名家的经验植根的土壤与我们不同,这种盲目的嫁接导致效果大相径庭;有的教师因为三番五次学习之后实践的失败,于是拒绝学习了,认为别人的经验没有任何价值,开始固守自己的那一套老皇历。

前两年,教育界又流行李镇西模式,李镇西高举民主与爱心的旗帜,征服了亿万教师同行,赢得了众多家长的支持和社会的广泛赞誉。李镇西的主要教育手段之一是写信,他写信给学生集体,写信给个别学生,写信给学生家长等等,可以说写信构成了李镇西教育的一大特色。于是我们有的教师也开始给学生写信,写了很多,然而效果未必突出,为什么呢?同样的一封信,出自李镇西之手的效果为什么就比我们普通教师的教育效果好呢?李镇西乃四川一有名望的语文教师,他热爱教育,热爱孩子,懂得尊重孩子,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平等的环境,在他的眼中没有坏孩子,应该说在他没有动笔之前,他的教育对象已经被他征服了。他的人格魅力已经创造了一个具有极好教育效果的“教育场”,这个教育场笼罩住了成都武侯实验中学,笼罩住了中国教育界,这实乃教育之幸事。教育领域也是讲究“名人效应”的,当然李镇西的“名人效应”确实主要是其本人勤奋、好学、奉献教育打造出来的,李镇西拥有不少普通教师短时间内难以学到的良好的治学习惯,即他的著名的“五个一”工程,试问,有几个教师能够做到?新教育实验倡导者原苏州大学博导朱永新教授曾经在网上公布了一个“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投保条件是每日千字文书写教育随笔,试问,有几人能每日不漏的书写教育随笔?

上海浦东平和实验中学的万玮因为出版《班主任兵法》和《班主任兵法2》而名噪一时,这两本书堪称教育类畅销书,令很多教师,包括笔者本人受益匪浅。这两本书总体上倾向于技术层面,应属于微观层次。初任班主任的青年教师们不妨一读,此书带给我们许多鲜活的案例,许多奇思妙想也很有参考价值,在酣畅淋漓的阅读中不得不佩服万玮老师的智慧和才情。总体上书中介绍的方法和技巧还是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然而我们真的可以模仿吗?显然不能,笔者曾偶尔尝试一回其中的某些谋略,事隔数日后,却私下了解到学生骂我“耍阴的”,我的形象在部分同学的心目中打了折扣,教师威信的降低是会降低教育效果,现在回忆起来真有点得不偿失。

向教育名家和名人学习,我们获取资料的途径主要是这些名家的报告、演讲、图书等,其中语焉不详的东西甚多,最值得警惕的是:教育名家的教育秘籍所植根的土壤类型我们不甚清楚,盲目学习之后,我们常常胡乱栽培作物了,结果必定失败。于是我们应该向身边的校内的名师、名班主任学习,学校领导常常会在各种场合表演和宣传:某某老师带班很有一套,某某老师所带班级获得诸多荣誉,某某老师“管”学生有绝招,某某老师运用爱心和尊重管理班级,成绩斐然等等。同一学校,同一年级平行班的学生群体差距应该差距较小吧,但我们常常发现,我们根本无法学到优秀教师的精华,往往只是停留于皮毛。

为什么我们多方求教却屡遭挫败呢?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好像没有那些名家的学生那样“孺子可教”呢?我们到底该学习什么呢?经过一段时间网络论坛的游走,自己博客随笔的记录,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对照教育名家的经典著作,总结有三条经验教训。

第一,教育名家的教育方法、教育思想、教育体系均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特定的地域范围总结出来的。而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民俗习惯、居民的价值观等皆存在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差异,这就导致了教育名家的经验在推广时遇到了高低不等的门槛。有的地方民风淳朴,居民崇尚耕读文化,家族有读书之风,教育效果自然较好,教育门槛就低;然而有的地方民风骠悍,缺少文化氛围,孩子自幼生活在虎狼环境之中,教养和行为习惯较差,这样的学生就难以教育,教育门槛就高。如果教育经验推广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民俗习惯、居民价值观等(笼统的说就是教育背景环境)与教育名家思想产生地差异不大,这个门槛就较低,同行教师移植经验时就容易取得成功。况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的价值观念、文化背景差异会发生变化,教师们固守老皇历自然会遭遇滑铁卢之败。

第二,教育是一门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艺术,向教育名家学习也是一门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艺术。我们学习名家的经验时,可能往往浮于表面,并没有透彻考虑到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性,而模糊地把学生当成整体来对待,其实是“目中无人”,没有“备好学生”,则这种生搬硬套遭遇失败是必然的。因此,建议向名家学习时,一定要因时因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既看共性,又兼顾差异,尤其是学生之间的差异研究,往往是教育的契机和突破口。

第三,我们必须明白向教育名家学习什么?显然学习他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是根本,同时了解他们的教育生活的环境(社会环境、校外环境、校内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等),而不应该盲目的采取“拿来主义”,不加消化,贪图省事,断章取义地照搬套用某些具体的策略和措施。

第四,我们教师同行务必端正自己的教育心态。良好的心态应该是谦虚、开放、宽容、学习、多元、务实,见到前辈以尊重、求教的态度去请教,遇到同龄同事以切磋、研讨的态度去争辩,碰到初任教师以鼓励、赞扬的态度去协商。晓春前辈的教育教学思想体系是完整的、严谨的,我们应该沉心静气研读,但决不要盲目崇拜,无论是哪个教育家,思想体系中优势众多,但难免有局限性。我们也要避免另一种极端,不加思考,全盘否定,不尊重学术研讨规则,不尊重前辈的学术自由,尤其是不应该否定和磨灭前辈的教育贡献。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zxf760 2009-3-13 13:55
生命在场、目中有人!这是当今教育最需要恪守的理念!
回复 fahai 2009-3-13 18:02
:funk: 朱老师又成长了好大步,望尘莫及了..
回复 wenhuaxqq0710 2009-3-13 20:04
:handshake :lol 学习了。
回复 chinasun 2009-3-14 14:23
循门而入,破门而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9 15:08 , Processed in 0.08163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