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3|
我的第八次星韵地理研讨会之旅(二)
研学实践总结篇
坚持参加八次研讨会,每一次参加完毕,我都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参加星韵地理研讨会,究竟能给我带来什么?”
这次年会带给我的有思想上的冲击,还有见到老友时的激动,也有此时此刻的回忆,当我站在电子秤上时,还告诉我体重上的增加也是这几天的收获。想想这几天的生活,坐着聆听讲座、坐着乘车、坐着与星友举杯,用餐由2-3顿变成了4顿,六天下来长个两三斤就成情理之中的事。
石家庄 范光清老师
成都郑文霞老师
重庆许方林老师
宜昌周杰老师
海南刘骏飞老师
重庆付申珍老师
贵州杨光友老师
江苏李海玲老师
重庆江津黄文山老师
接下来,谈谈聆听本次星友发言中提及到的最为频繁的关键词“研学”或“地理实践”。检索本次会议所,有以下内容与之有关:
袁书琪教授引领,高屋建瓴的阐释地理学科的研学旅行担当,让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研学之路;河北石家庄地理教研员范光清以“研学旅行设计与实施的可行性策略”为题,告诉我们“地理教师做研学,是实现孩子和自我成长的相互成就之路”;成都郑文霞老师的“拜水都江堰” 研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让我们看到一个多学科高度融合的研学课程;许方林老师的“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研学课程实践”,详细介绍了“嘉陵明珠
合碚研行”研学旅行;宜昌周杰老师的“基于地理视野的印度之行”,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印度,这样的素材一定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海南刘骏飞老师浅谈中学教师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讲述了研学设计、问题、组织、评价方面的深度思考;重庆一中付申珍老师做了题为“基于人地协调观的研学旅行课程实践模式构建与思考”的交流,让我们看到实践课程给老师和学生带来的成长;贵州松桃杨光友老师例说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充分的挖掘了身边的课程资源,成效显著;江苏李海玲老师的“京杭大运河上的课堂”让学生看到历史和当代环境的融合,课程的实践性体现得非常好,融合国际教育更显高大上;重庆江津教研员黄文山老师热情的演讲,题为“研学旅行三层次、全开放的思考”。
这么多的研学与实践课程,给我的思维带来了强大的冲击,看到了丰富多元的行走教育。或许是孩子也即将上学的缘故,我最为感兴趣的是范光清老师的研学实践课程,为孩子从小学到中学设计了一系列的研学课程,构建一个完备的课程体系,既实现了地理教师的担当,也很好的达成了子女教育的目的。
关于研学,自己之前也有一些实践,一是源自于自己在学校的一些小尝试,二是源于参加陈道华老师组织的桷丫研学坊,更为深刻的是两度参加景荣老师的穿越中国研学旅行。参加这些研学活动,自己也有一些感受,接下来就简单分享一下。
一、研学需要地理教师提升自我,强化理论知识学习。听过袁老师的讲座后,我认为研学确实大有可为,但是作为一名普通地理教师,深感理论之不足,即便是可以提前备课、百度了解,但没有系统学习的讲解都会相当的乏力。
二、研学团队分工要明确,培育专技人才。一个研学活动,如果仅仅是某个老师独自负责所有事宜,难免会缺乏周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因而,研学团队组建之初,就需要为各位老师定好位,分好工,学习与实践具体方向的理论,几次下来,一定可以培养出一个个擅长某一领域的高级研学导师。
三、研学课程的挖掘需要有深度。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研学活动都缺乏深度,学生仅仅是走马观花似的旅行,因而在学生研学中需要明确具体目标,对某些颇有价值的话题深度探讨,最终达成以点带面的研学成效。另外,暑假期间的研学实践,庞大的旅行人口数量是阻挠深度研学的重要力量,因而我们要学会挖掘一些不在景区却能有更好的研学价值的研学点。
四、当下的研学,更多的还只是一种情怀;未来的研学,也离不开一种情怀。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5-13 14:49 , Processed in 0.06921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